解放军昆明陆军学院怎么样?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日前联合发出通报,表彰全军人才建设先进单位。  通报指出,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以来,全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一系列决策指示,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大力加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保证了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涌现出一大批人才建设先进单位。为表彰先进,推进人才建设科学发展,决定对49个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希望受表彰的单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通报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要以先进单位为榜样,切实把人才建设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紧紧围绕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条主线,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人才准备,突出抓好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推动人才战略工程深入发展,为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全军人才建设先进单位光荣榜  61786部队、总参谋部某研究所、西安政治学院、61716部队、总后勤部建筑工程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63672部队、63767部队、92196部队、91959部队、91550部队、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95364部队、94855部队、95861部队、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96165部队、96411部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二系、96657部队、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国防大学训练部、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65426部队、65521部队、65659部队、66069部队、66407部队、66259部队、69210部队、68202部队、68002部队、71622部队、71146部队、71282部队、73057部队、73111部队、73630部队、75130部队、75210部队、75770部队、77126部队、77675部队、昆明陆军学院、武警北京市总队特种作战大队、武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队、武警8680部队、武警黄金指挥部
【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责任编辑:汪蛟龙
7月1日,尼都塔生(左一)带领全连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樊文斌摄“骑兵连,冲锋!”伴着一声口令,西部战区陆军某旅玉树独立骑兵连数十骑人马如箭离弦。连长尼都塔生驭马冲锋在前,一名骑兵高擎连旗紧随其后。鲜红的旗帜迎风招展、猎猎作响,旗上“高原民族团结模范连”几个大字清晰可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70年前曾是尼都塔生的曾祖父土登宫保面临的选择题。玉树在新中国成立前仍沿袭千百户制度。土登宫保所在的东坝家族,是清朝政府册封世袭、管辖超过百户牧民及僧侣的“百户”。1949年,土登宫保和其他“千百户”被迫前往西宁,向军阀献马匹。行至半路,他们得知西宁解放的消息。是把马匹赶回玉树,还是送给解放军?向前走!土登宫保带头做出选择:迎接解放军、拥护共产党,积极促成玉树和平解放。高举党的旗帜、走民族团结道路,从此成为这个家族的坚定选择。70年来,从土登宫保到尼都塔生,一家四代初心不改,铁心跟党走、赤诚报党恩,红色家风在高原藏家代代传承。恪守一条家训——“东坝族人必须跟党走,绝不可三心二意”在尼都塔生的记忆里,东坝阿宝是位严父,要得到他的表扬难之又难。2014年10月,当他打电话告诉父亲自己入党的消息时,父亲的赞许令他至今记忆犹新,“不错!不错!不错!他接连说了3遍。”父亲为什么把入党看得那么重?尼都塔生说,这是因为曾祖父留下了一条特殊的家训。1952年,土登宫保弥留之际,召集子女亲属当面再三嘱咐:“东坝族人必须跟党走,绝不可三心二意。”留下这条家训,土登宫保经过慎重考量——早年到四川甘孜做过买卖的他,曾听过当地人对红军的评价。那时候他便知道,“共产党的部队做买卖很公道,对民族信仰也非常尊重”。到西宁送马,参加解放军的入城仪式,亲眼看到群众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拥护,他更坚信这是一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离开西宁时,解放军不仅给他们回赠了丰厚的礼物,还送给他们一面五星红旗。土登宫保带着这面国旗翻过雪山、穿过草原、回到玉树,把它挂在自家房屋最高的地方。在尼都塔生看来,曾祖父的家训其实包含了两层涵义:“跟党走”是基本要求,“不可三心二意”才是真正的考验。尼都塔生的祖父彭措旺扎用一生的行动,为后人树立了标杆。尼都塔生熟知祖父6次申请入党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玉树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彭措旺扎为部队当翻译。近距离与解放军接触后,他萌生了加入共产党的想法。在某些“百户”受到挑唆发动叛乱时,彭措旺扎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此后,组织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严格考察。其间,彭措旺扎又5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直到1960年才如愿以偿。彭措旺扎开创了玉树地区“康巴世族”入党的先例,在当地产生积极影响,为稳定地方、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两头尖的针不能缝衣,三心二意的人一事无成。”祖父一心向党的故事,让入党成为尼都塔生心头的神圣大事。2008年,考入原昆明陆军学院民族中学后,他就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因为不满18岁,申请书被退回。2011年,考入原昆明陆军学院后,他又郑重递交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然而,由于理论素养和文化课存在短板,他仍然未能如愿。想到祖父的入党经历,尼都塔生没有气馁。他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补齐文化课短板,终于在大三那年被组织批准入党,成为家里的第13名党员。70年来,尼都塔生一家先后有16人光荣入党,“跟党走”3个字已融入这个藏族家庭的血脉基因。传承一腔赤诚——“维护民族团结,在党和藏区群众间架起连心桥”“静静坐着的百户”——年过七旬的僧人尕德才仁聊起东坝家族,对彭措旺扎在群众口中的这个称呼印象深刻。这一称呼形象描述了彭措旺扎在面对风浪考验时的态度——“静静”代表坚定不移的立场,而“坐着”是指“坐”在党的立场上。上世纪50年代末,旧势力蠢蠢欲动,玉树地区社会动荡,人心浮躁。彭措旺扎笃定地跟随共产党,没有丝毫动摇。为了挫败反动势力的阴谋,时年20岁的彭措旺扎将家中的马匹和武器全部上交政府,并动员群众向政府捐赠武器弹药和财物。彭措旺扎还不厌其烦地动员群众:“不要乱来,不要乱跑,要听党的话!”他甚至写了同样的声明,让人散发到邻近地区。“我们作为少数民族干部,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在党和藏区群众间架起连心桥的使命。”说起父亲当年的壮举,东坝阿宝由衷自豪。东坝阿宝从父亲身上继承了维护民族团结的使命感。他带头迎娶平民家庭的女儿,主动接纳来自藏汉家庭的儿媳妇,推荐提拔外来援藏干部,用实际行动立起民族团结的鲜明导向。过去,玉树杂多县和西藏接壤的地方,牧民间经常因为草场圈占等问题发生纠纷,甚至引发流血冲突,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多年来,从土登宫保到彭措旺扎,再到东坝阿宝,总是主动出面解决纠纷,全力维护社会团结稳定。2015年,尼都塔生军校毕业后,走进曾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民族团结模范连”荣誉称号的玉树独立骑兵连。骑兵连的传统和家风的熏陶,让他更加注重维护民族团结。4年来,尼都塔生坚持资助一对家庭困难的姐弟完成学业,经常陪伴照顾84岁的老人东周卓玛,帮助经济困难的牧民解决就业……渐渐地,巴塘草原上的群众把他的电话当成“爱民热线”,“遇到麻烦,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尼都塔生还带动全连发扬优良传统,发动官兵轮流照顾驻训点附近几位生活困难的老人,帮老人理发、捡拾牛粪、修理房屋,为生病的牧民送医送药。时间长了,官兵和牧民亲如一家。牧民们时常帮助连队宰杀牲畜、做藏式血肠,战士骑马路过村庄,也经常受邀喝一碗藏式茯茶。永葆一份情怀——“宁可饿着肚子受着凉,也要对得起老百姓”自15岁进入原昆明陆军学院民族中学,到22岁毕业于原昆明陆军学院,尼都塔生在昆明生活了整整7年。7年间,这个来自玉树的康巴小伙子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云南话,爱上了麻辣川菜。然而毕业分配时,当他从数十个单位中看到“玉树独立骑兵连”这一选项时,毫不犹豫便做出了选择。看过世界繁华,依然情系高原,这是尼都塔生的选择,也是一家几代人扎根高原、牺牲奉献情怀的延续。《玉树州志》里对尼都塔生的祖父彭措旺扎的记载,以这样一句话结束:“1989年4月20日11时55分,因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引起心脏骤停,逝世在办公桌前,年仅51岁。”代代立身为范,凝成家风相传。在东坝阿宝的记忆中,父亲彭措旺扎对孩子多是“身教”,很少“言传”。但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却让他铭记至今:“你就是宁可饿着肚子受着凉,也要对得起老百姓。”这句话,他记住了,也做到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大地震。时任玉树州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的东坝阿宝正在西宁住院治病。得知消息,他立即起身,赶回了满目疮痍的玉树。回到玉树,他顾不上受灾的家人,立即承担起全国抢险救援部队、各地志愿者队伍的协调工作。全军12000多名救援官兵,全国100多支志愿者队伍、数千名志愿者的抢险救援行动都由他协调。司机毛仁青记得,连续18天,东坝阿宝早上一起床就先吞下一大把药,然后忙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才回到帐篷休息。地震发生后,远在昆明读书的尼都塔生心急如焚。他多次向学校递交请战书,请求回玉树救灾。但因课时安排等原因,学校没有允许。忆及往事,尼都塔生说:“现在好了,我就在玉树骑兵连,可以一直守着我们的玉树。”深藏一个情结——“成为解放军的梦想种子,70年前就播下了”尼都塔生是东坝家族的第一个解放军战士。但在他看来,“成为解放军的梦想种子,70年前就播下了”。70年前,给解放军送马后,土登宫保将解放军迎进玉树。这片古老的土地,第一次留下了人民军队的足迹。为部队当翻译期间,彭措旺扎与西北野战军骑兵团官兵一起奔袭突进,为玉树的和平稳定作出了贡献。出于对解放军的热爱,他借来一身军装,拍下了东坝家族的“第一张军装照”。东坝阿宝年轻时曾报名参军,但因多种原因未能如愿。抗震救灾期间,他亲眼看到“解放军来了人心定”的感人场景,加之长时间与部队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战场上并肩战斗,对人民军队愈加亲近。2008年,得知原昆明陆军学院民族中学在玉树招生,他全力支持尼都塔生报考。把年仅15岁的孩子送到千里之外求学,尼都塔生的母亲卓玛才吉万般不舍。但送尼都塔生入校时,卓玛才吉还是一再叮嘱他:“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你一定要把握住。”当骑兵,知马爱马是必修课。东坝阿宝年轻时学过兽医,在他的点拨下,初进骑兵连的尼都塔生掌握了许多养马技巧,还驯服了一匹名叫“枣红”的烈马。在妻子陈玉英眼中,尼都塔生“回到了玉树,但并不着家”。“我怀孕期间妊娠反应严重的时候,他都不在。”说到这里,陈玉英扭过头揉揉眼睛后又认真说道,“这事业很光荣,再难我也支持他。”尼都塔生没有辜负家人的支持。进入连队后,步兵出身的尼都塔生和新兵一起参加骑术训练,被马颠得大腿鲜血直流,劈刀练到胳膊都抬不起来。20多天的极限训练下来,他顺利攻克了当好骑兵的第一道难关。掌握基础技能后,他便带着战士主动挑战双刀劈刺、乘马越障等高难度课目,探索出适合高原环境的雪地侦察、快速出击等10多种骑兵战术。担任连长不久,着眼体制编制调整,他又开始探索传统骑兵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推动骑兵向现代化转型。转型发展的路上,尼都塔生如同巴塘草原的骏马,一路奋蹄,冲锋驰骋。
  从ABC不识,到自学成“程序猿”  记云南省开远市公安局老民警陈昆平的奋斗人生▲陈昆平查阅软件系统开发的书籍。(当地公安机关供图)  已是晚上十点,雨幕模糊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的夜。一个50多岁的男子骑着摩托车,在湿滑而空旷的路面上小心地行驶着。他看上去有些狼狈:瘦削的身子有点儿发抖,雨水顺着头盔不断淌下来……好不容易到了家,他看见妻子的第一句话是:“今天我终于知道什么叫饥寒交迫啦!”  他是开远市公安局的老民警陈昆平。最近一年多,晚上十点还没吃饭对他而言是常事。他总是泡在单位的电脑前,但几乎没人知道他在忙什么。  直到一个让人震撼的消息传来——这个连ABC都不认识、没几年就要退休的陈昆平,通过7年多的艰苦自学和一年多没日没夜的编写,硬是独立开发出一套戒毒康复人员信息管理系统,而且已经在全国知名的开远市雨露社区投入使用!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陈昆平的50多年,从未停止过奋斗。  部队和军校,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  1961年出生于云南的陈昆平操着一口流利的红河方言。说起普通话就别扭的他,如今已看不出一点儿祖籍陕西的痕迹。但他笔直的身板、瘦削的身材以及每天早上固定在6点40分起床晨跑的习惯,都清晰地显露出他曾是一名军人。  陈昆平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异常执着。  1978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时,他差录取线几十分,心里就总憋着一口气。次年他入伍从军,成为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为期一年的集训过程异常艰苦:发报,记电码符号……手指打出了血泡,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但随着血泡变成老茧,陈昆平的发报速度有了飞跃性地提高,更从中找到了乐趣:“比如每个报务员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无线电发出的声音,我们就能判断出报务员是谁。”  1980年底,集训归来的陈昆平被分到报话班。当时部队晚上10点熄灯,陈昆平就每天晚上在被子里打着电筒学到12点。这样的日子,他一过就是7个月!直到1981年7月考上昆明陆军学院,陈昆平当年高考失利憋着的那口气,才彻底吐出来。  “部队和军校教育让我的人生观定了型。”陈昆平对30多年前人们的奋斗精神记忆犹新,“在那个积极向上的集体里,你会被彻底融化。你怕自己落后,怕给集体抹黑,更怕自己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  他还记得,在集训班,五六十名同学面对艰苦的学习没有一个人放弃,最终都以优异成绩毕业;在报话班,白天大家聚精会神地工作,晚上围成一圈听班长点评每个人的工作、思想、纪律表现;在军校,同学们刻苦对待每一个科目,就算周末也都在宿舍里学习,以不服输的精神你追我赶……  虽然那时每个月只有7元工资,刚刚够买生活用品,但人们普遍对物质要求不高,反而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更为强烈。“在这样的环境下,哪怕最差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做好每件事情。”陈昆平说,只要一声令下,不管多苦多累的活儿,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干!  第一次见电脑,他想碰却不敢碰  部队工作期间,陈昆平在上级办公室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电脑。那时还是DOS版本,看到战友打着英文命令,他惊奇地瞪大了眼睛;听到战友得意地说“敲回车键就能出来这个”,他眼都不眨地盯着屏幕;看到屏幕上发生的变化,他迷茫又兴奋……  “我觉得这东西又新奇又宝贝,想碰又不敢碰,生怕给碰坏了!”  直到1997年转业到开远市公安局机要通信科后,陈昆平才真正触碰到了电脑。这对他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刻——虽然仅仅打了个数字又按了下回车键,但陈昆平又一次被电脑震惊了——“以前我们的磁石式电话交换机全靠人拔掉插塞,塞入塞孔……双手忙个不停。而电脑只敲两下键盘,就能让人工操作的事变得如此简单!”  在老科长手把手地教授下,陈昆平很快学会了电脑操作。但此时,他还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2010年,红河州公安局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对各县(市)公安局进行软件系统使用培训,陈昆平负责会议保障。虽然不属于培训对象,但一直对软件系统深感兴趣的他,却全神贯注地听完了全部培训内容。在输入框里输入信息,一个按钮就能把资料存储起来,需要的时候再输入查询信息,就可以把需要的资料再提出来……  此时,一个想法渐渐在他心里萌芽,而且愈来愈强烈:要是我会开发这样神奇的系统就太好了!自己办公室里就再也不会有那一摞摞码得高高的台账了!  从这以后,这个念头三天两头地在陈昆平脑海中冒出来。按捺不住的他找人多方打听后却泄了气:大家都说软件系统开发很难学,很多大学生学了4年,最后也没干成这个工作。  那时,陈昆平周围还没有人会软件开发,想到自己年纪大了更难学,他一度打了退堂鼓。  但陈昆平终究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要自己开发软件系统的想法总是萦绕着他,终于,他下定了决心:不管能不能学会,先学起来再说!  那时,陈昆平已经50岁了。  两千多个日夜,他用“绣花功夫”刻苦自学  连ABC都不曾学过的陈昆平,学习起艰深的软件系统开发来所经历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刚开始,陈昆平直接买书回来看,结果发现连入门书籍都看不懂。他只好上网查询最基础的概念。渐渐地,他在不断摸索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方法——对每个知识点,他都先上网下载相关文章,然后一字一句地对这些文章反复阅读、推敲和琢磨。  如果下载的文章也看不懂,他就先去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视频,把需要的内容一张一张地截图,之后仔细揣摩每张图片……视频看懂了,就去看文章;文章看懂了,就去看书;等书也看懂了,他就开始在电脑上实际操作、检验。有时一个知识点他要下载二三十篇文章,一个视频要截四五十张图片,这些东西,几乎撑爆了他的电脑硬盘。  “这个过程真的很难、很难。但每学会一个知识点,那种快乐和成就感也是无法言喻的。”陈昆平说。网上下载的文章有的讲得深,有的讲得浅,但总有一篇能让陈昆平茅塞顿开。  每当这时,陈昆平就开心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地说“我懂了!”有时候还念叨,“不错不错,我都50岁了!我还是可以的!”整个学习的过程,就像障碍赛,一关一关地过、一个坎一个坎地迈、一堵墙一堵墙地翻,每越过一个障碍,陈昆平都为自己离终点更近一步而欣喜……  这个过程,有困惑有艰辛,更有喜悦和开心。每天,陈昆平都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学习一个半小时,下午6点下班后,他再在办公室里学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回家吃饭,吃完饭就泡在电脑前直到晚上11点多。有时候,他在办公室学到某个知识点的紧要关头,就会忘记时间,妻子在家热了三四遍饭,他人还是没回来。妻子为此常常抱怨,怪罪他“整个小区就咱家电费最高”。女儿不愿跟他讲话,因为总看到母亲辛苦操持家务、父亲却痴迷在电脑前。  从“青铜”到“王者”,他的成功秘诀只有奋斗  2012年,陈昆平开始尝试着用所学知识开发软件应用系统。在这个漫长的“实习”阶段,失败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气馁。  一开始,他花了大约半年时间,试着做了一个文件传输系统,希望在网上完成文件的在线阅读、签批等功能。“现在看来简直惨不忍睹。”陈昆平说,布局难看、功能单一、字体颜色都极丑……就像刚刚学会写字的人,就算用尽全力也难以写出好字。  之后的两年多,他又试着做了网络签到等多个系统,但都因为不够成熟没有推出使用。在尝试中,他不断发现自己欠缺的知识并通过自学“补课”。当发现自己的配色和界面很难看,他就自学了Photoshop技术。在不断磨合实践中细细地查缺补漏,使得陈昆平在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日臻完善。  陈昆平的本职工作经常要到戒毒康复场所开展网络维护。2016年到雨露社区时,他发现内勤办公室、值班室堆满了厚厚的台账。经向民警了解,陈昆平才知道:一名戒毒康复学员从入所到出所要填很多表格,民警因此工作量很大。这触动了他:能不能做一个系统,把这些台账管理起来,减轻民警的工作负担?他立即把想法向公安局领导进行汇报,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得到了鼓励的陈昆平,对自己能否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开发尚不确信。经过斟酌,他决定先做个小系统试一试。当时,戒毒学员进入戒毒康复场所时都要填基本信息表格,有50多项内容,如果出所后复吸再次入所,又要再填一次表格。陈昆平由此入手,开发了一个能够录入信息、随时调取表格的系统,得到雨露社区的民警认可后,他又开始进一步扩展系统功能。这项工作并不容易,陈昆平要不断研究学习戒毒康复场所的工作制度、禁毒条例、戒毒程序等,为了解精准需求,他过几天就要跑一次雨露社区,到最后,他对戒毒的事比业务精通的管教民警还清楚……  在专注于系统开发的五百多个日日夜夜里,陈昆平没有休过一次假,没有外出旅游过一次,甚至连女儿生孩子都没有去昆明看望。  2018年1月,戒毒康复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终于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系统分为信息采集、日常管理、医疗医务、信息查询、数据统计、档案管理、值班交班、台账管理8个主要模块,涉及近60项管理内容及信息表,不仅实现了戒毒康复人员的全时信息管理,而且可以进行多元数据分类统计,为职能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使用中的系统还要不断维护和完善。”陈昆平自豪地说:“但不管要怎么调整,我都有信心完成。”  2018年初,陈昆平因其卓越贡献和奋斗精神,被红河州公安局记三等功。此时,他已经57岁。  记者手记:“学习让人更活跃更年轻”  陈昆平是个从来都闲不住的人。“我一直很爱学习。”他说,“学习能锻炼人的思维,让人更活跃更年轻。除了四肢,人的头脑也要运动,才能永葆青春。”  陈昆平是个简单的人。家和单位两点一线,早点总是两个包子一杯豆浆,你永远看不到他在单位里串到别的办公室聊天,因为他没有时间。  陈昆平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只要说起软件开发,他就眉飞色舞,像变了一个人,异常兴奋。而在成功之前,大部分同事并不知道他埋头于软件系统开发。  在交谈中,他对当前一些年轻人浪费光阴、无所事事的现象,感到深深地惋惜和焦虑:工作没几年就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翻报纸,甚至盘珠子、玩古董……“虽说人各有各的活法,但有些现象,不该在年轻人身上出现。”他也感叹:很多人会经常性地制定这样那样的目标,但今年是这些,明年还是这些,到最后一样也没有实现。  “不管行不行,先做起来再说!”陈昆平说,人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不能因为害怕辛苦而放弃进步。如果无所事事、放松学习,几十年一眨眼也就过去了,但自己最终会被时代淘汰。“我这个年纪了还在学习,也希望更多年轻人用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精神,撑起国家的未来!”(记者王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明陆军学院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