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原因是什么?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事实上可以认为,列宁之后的每一代人都给苏联挖了个坑,并且他们的后继者都没能改变之前的错误,所以逐渐累积毁掉了苏联。1.斯大林模式:毫无疑问,斯大林模式这种指令性的经济计划严重的损害了苏联经济的活力,虽然他给落后国家带来了一条弯道超车的工业化之路,但是如果长期施行很明显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后期的赫鲁晓夫改革和柯西金改革也都半道而终,苏联僵化的经济带来持续的困窘,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激进的改革下衰亡。2.大俄罗斯式的社会主义:苏联解体后,东欧加盟国与卫星国都对俄罗斯有很深的怨念,其中以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和乌克兰为主要代表。苏联继承了俄罗斯帝国的庞大国土,当然也就继承了其扩张传统和东欧人民对于沙俄的恐怖记忆,1956年的波匈事件和1980年的团结工会,与其说是民主运动,不如说是民族运动。东欧卫星国一旦暴乱,苏联必然派遣军队镇压,但越镇压人民就越讨厌苏联,这是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同时东欧加盟国和卫星国并非自愿加入,而是苏军扩张和大国政治的产物。对于东欧人民来说,苏军1945年是解放者,在那之后就成了剥削者。加之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大搞“社会帝国主义”,以老子党自居,提出有限主权论,公开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实质上已经转化为了一个霸权主义国家,从这点来看,苏东集团的瓦解是必然的。3.民族主义:前面说过了,大部分加盟国都是被迫加入苏联的,加之苏共盲目迷信马克思“有阶级而无民族”观点,对民族问题尽管倾注资源但不太上心。援助落后民族也没有仔细规划,结果导致东部的受援多,西部的受援少,使得本来就不满意的西部加盟国,如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愈发离心离德。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民族政策呈现简单粗暴的观点,经常强行将其它民族俄罗斯化,导致民族主义愈发高涨。而作为最高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则过分追求稳定,好大喜功,宣称“苏联已无民族差距”,闭上眼睛等死。最终民族主义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西方的和平演变下不断发展。我个人认为,苏联解体实质上就是民族主义的产物,她证实了令人悲伤的一点:就是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民族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4.二十大的宠儿与异见主义者:斯大林时期的高压统治与专制独裁使得在他死后出现了去斯大林化的潮流,这以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为先导集中爆发。并在之后的漫长时间内形成了庞大的异见主义者群体,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改革走向僵化后,以索尔仁尼琴为首的异见主义者对斯大林模式愈发不满。但他们很快就受到克格勃第五局的打压,表面上消失了,但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他们又重新掌管大权,控制舆论,最终为激进民主派的掌权和苏联解体埋下伏笔。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国家都有异见主义者,但像苏联这样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运动并出现一个大群体的国家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实际上是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和领导人不坚定的改革,加之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共同导致的。异见主义者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打断了苏共的意识形态脊梁,从思想上促进了苏联的衰亡。5.干部终身制和特供制度下苏联“诺门克拉杜拉”的形成,诺门克拉杜拉是俄罗斯和东欧学者对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的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称呼。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出于追求干部队伍稳定和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废止了赫鲁晓夫改革中关于任期制和轮换制的规定,推行干部终身制,造成“老人政治”和“病夫政治”的丑剧。同时为了从波德戈尔内和柯西金“三驾马车”中集权,大肆任用“第聂波罗帮”,任人唯亲,大搞帮派政治。为了加强计划性的经济指导,苏联官僚体制愈发臃肿,各级官员权力越来越大,官僚主义盛行。勃列日涅夫是个老好人的性格,干部犯了错,他并不愿意严重惩罚,而是轻轻放下,降职了事,或是调动一下,过段时间再官复原职。久而久之,干部对监察机关失去了敬畏之心,贪污腐败作风盛行。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期,特权者始终存在,但并未形成势头,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以上种种使得一个庞大的官僚特权阶层最终形成。这个阶层不断壮大,失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到苏联解体后,这个阶层的苏共高官迅速成为了寡头(最近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就是其代表),有人说:“苏联共产党是唯一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发财的政党”。腐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是民众失去了对党和国家的信心,群众很清楚:那些住着高级别墅,开着高级轿车,吃着进口的鱼子酱的与自己不是一路人。群众用“他们”一词来指代那些特权者,表达了对其的不满与不屑。而这个僵化的特权群体又出于自己的利益反对改革,使得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尝试更激进的道路,这就为苏联政治崩溃埋下了伏笔。6.军备竞赛:冷战就是苏联与美国争霸的斗争,1962年苏联与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对抗失利后开始大规模发展核力量。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改变了赫鲁晓夫的“核力量威慑”的军备发展思路,打算常规力量与核力量齐头并进,因此开始扩军。正值70年代美国战略收缩,苏联发动全球攻势,军队数量进一步扩大,1981年,苏联军费开支达1550亿卢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1975年,苏联战略导弹达2420枚,同期美国为1700多枚,到1979年,苏联战略核力量的开支是美国的三倍。但在197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为6859亿美元,而美国则为16889亿美元(但注意: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gdp并不是一个很精确的指标,但苏联经济总量在美国的60%-70%是比较准确的)。苏联的军备竞赛和穷兵黩武使得国家投资大量投到军用领域,民生领域得不到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轻重工业的不平衡,拖垮了苏联经济。7.盲目的对外援助:苏联的援助几乎都打了水漂,只要你愿意跟着老大哥混,老大哥绝对不吝啬,诸如阿斯旺大坝之类的投入大短期收益小的工程也敢上。这种不顾及经济收益的对外援助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达到巅峰,1970年-1979年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军事援助达474亿美元,同期经济援助达116亿美元。并且由于第三世界国家普遍缺钱,苏联大量采取赠予与无息贷款的模式进行援助,全然不顾对方是否有偿还能力。并且苏联自持自己的强大实力与援助,动辄对他国内政指手画脚,引起亚非拉国家普遍不满。1973年,埃及总统萨达特驱逐苏联军事专家,随后中东除叙利亚和伊拉克外其余基本成为美国势力范围。1977年埃索战争中,索马里转向与苏联敌对,使得苏联不得不转而支持埃塞俄比亚。1979年哈非佐拉·阿明上台后开始反对苏联,苏联随即入侵阿富汗,成功踏入“捕熊陷阱”。一直到苏联解体,也只有中国还了当年的贷款,其他的都是要的时候没少要,干活的时候磨洋工,除了苏东集团和古巴朝鲜越南,苏联并未从援助其他国家中获得利益,相反援助阻碍苏联经济发展,造成苏联人民的不平衡。8.“国际反苏大同盟”:在其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对外扩张下,是苏联的战略扩张,霸权主义与大国沙文主义。在非洲,挑起安哥拉内战,两次组建雇佣军入侵扎伊尔,挑起埃索战争。在亚洲,支持印度与巴基斯坦对抗,挑起印巴战争,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挑起中苏冲突和中越冲突。在美洲,借助古巴干涉尼加拉瓜,挑起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于1979年入侵阿富汗,使得全球各国组建反苏大同盟,从北海道的札幌到爱尔兰的都柏林,苏联的恶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有趣的是,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高层认为阿富汗只不过是一次小冲突,苏联入侵不会造成多大反应。“苏联屡次搞黩武主义,胆子越来越大”,最终使苏联陷入孤立,国内民众也不支持战争,红军军心浮动,国家和军队的正义性受到质疑,最终成为了苏联无法愈合的伤疤。9.和平演变:“对于苏联制度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 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他们的人民和我们的人民之间、他们的社会和我们的社会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引起种种不受欢迎的对比, 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不停的向苏联灌输诸如人权自由等论点,美国之音电台就是个典型的代表。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宣传往往将西方国家妖魔化,过分吹嘘自身成就而贬低他国成就。赫鲁晓夫时期去斯大林化开始后,苏联人民开始有机会接触外界,他们发现外界并不像真理报上说的那么落后,苏联与其还有差距。而到了“停滞的时代”,苏联的保守,封闭与停滞同西方的开放,发展与自由形成鲜明的对比,异见主义者和西方宣传媒体开始引导人民趋向西方。美国在进入苏攻美守阶段后就开始了“缓和”,与苏联共分世界霸权,进行经济援助同时附带政治条件,加强意识形态方面的攻势。1975年赫尔辛基的欧洲安全会议,苏联和其卫星国的疆界和势力范围被承认了,但苏联也不得不接受人权组织和几项原则。从此异见主义运动就在国外人权组织的帮助下快速发展,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政府也深受西方影响,就这样,和平演变在苏联内部凿开了个裂缝,最终会导致这座大厦倒塌。10.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上种种都使苏联在冷战中必输无疑,但却并不一定造成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这个巨大的红色帝国的掘墓人,于1985年上了台。他的上台,实质上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老人政治和最高权力交替不正常的结果,他称不上优秀,但他的绝大多数对手都已经撒手人寰。经济上,戈尔巴乔夫试图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于是实行“里根-撒切尔主义”,开始经济私有化,但由于急于求成,同时遭致官僚阶级和保守势力的反扑,改革很快停滞。戈尔巴乔夫因此想削弱改革阻力,于是将改革转向政治,由于官僚阶层和保守势力都来自苏共,于是他使出了“天才般的一招”——削弱苏联共产党。戈尔巴乔夫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事实上破坏了无产阶级一党专政,为激进民主派掌握政权埋下了伏笔。在思想上,戈尔巴乔夫鼓吹“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背离社会主义信仰,并大量吸收异见主义者,公开批判苏联社会主义,使得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快速崩塌。同时大肆宣传西方,支持和平演变。对军队则“去共产党化”,这也为后来八一九事变军队无所作为埋下了伏笔。最终戈尔巴乔夫自己摧毁了苏共,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随即消亡了。(关于戈尔巴乔夫,其实他跟里根很像,二者都是坚定的反苏魔怔人,都更像修道士而不是政治家,不同的是戈尔巴乔夫反对苏联体制,里根反对苏联本身。很多人纠结于戈尔巴乔夫是否后悔这一问题,实质上我个人认为他是不会后悔的,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的苦难来自于社会主义制度,而他则是将人民救出的弥赛亚,他与其他苏共高层的不同是他有坚定的毁灭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是来源于他内心的信念。事实上,苏联那时拥有这种信念的不在少数,他们都是在去斯大林化中长大的,是坚定的异见主义者,后来又目睹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官僚政治的黑暗与经济停滞带来的苦难。讽刺的是,这批最反苏的人却坐上了苏共的权力宝座,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总之我能想到的就只有这么多了,我只是粗看了几本书,如有不正确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还请斧正,我也很期待在与大家的交流中得到新的知识与认识。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苏联解体原因:1、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2、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3、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扩展资料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万人-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联解体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