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红顶商人人胡雪岩如何靠“捐”走上首富之路

清朝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自小就目光敏锐,善识人才。他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不得已十二岁那年便告别寡母,孤身到杭州,通过关系在信和钱庄里做了个学徒。胡雪岩吃苦好学,能言善道,爱交朋友,讲义气,出手也阔绰慈眉善目,一张弥勒佛的嘴,笑呵呵的,所以他混得很好,钱庄人人都喜欢他。这样,三年后便成了信和钱庄的一名非常能干的正式员工。刚开始,胡雪岩和其他人一样在店里站柜台,后来老板和大家都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就换了收账的工作,胡雪岩兢兢业业,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非常出色,老板越发赏识他了。一年夏天,胡雪岩去“梅花碑”茶店喝茶,认识了一个叫王有龄的人,得知他是一名候 补盐大使,此人正准备北上“投供”加捐。 捐官有两种情形,一是发了财的商人,觉得美中不足,有钱没地位,捐个功名提提身价,不这样做就称不上“缙绅先生”,连打官司都得跪着说话。二是,有些官家的子弟,也很勤奋读书,可就是连年考试都不中,老本也吃得差不多了,就想捐个官把那些家产、田地都典卖了,东借西挪,去捐官。王有龄就是属于第二种,他父亲是一个候补道,也没得到过什么好差事,来到浙江,在杭州住了几年。身体不好,再加一直郁闷,客死异乡。本来收入就不高,死后当然也留不下什么钱,想魂归故里,又需要一笔费用,老家又没什么富亲戚可依靠,王有龄没办法,就只能陪着老母在他乡熬日子了。 境况不好且又举目无亲,王有龄混得很潦倒,每天在“梅花碑”茶店里泡着,饿了买几个烧饼凑合一天。王有龄虽然捐了官却无钱去打点,只捐了个虚衔,也补不上缺。 胡雪岩仔细想了想,觉得王有龄很有价值,他料定王有龄日后必然发达,所以和他搞好关系,大有好处。说不定也能跟着飞黄腾达。胡雪岩没念过什么书,字也认得不是很多,但天生聪明,对一些人生哲理也领悟得很深。他相信王有龄不会一直衰下去,说不定过些日子就好运当头了。胡雪岩决定赌一把,帮助王有龄去京城捐官,正好手里有笔银子,是收账收回来的,还没交给老板就把它当盘费送给王有龄。王有龄不知胡雪岩打的什么主意,他觉得茶也喝得差不多了,天也不早了,就站起来向胡雪岩告辞。胡雪岩也不留他,只说:“明天下午,我仍旧在这里等你,你来!”到了第二天下午,王有龄依约而至,但等了好久,才见胡雪岩急急忙忙地走来。他从 身上掏出一个手巾,层层打开,最后露出一叠银票和一些散碎银子。“这是怎么回事?”“这不就是你做官的本钱吗?给你送来了。” 王有龄非常激动,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说胡雪岩是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人了,他会永远铭记在心的,二人结为兄弟,他要胡雪岩告诉他他的姓名和住址,日后好衔环图报。 胡雪岩笑呵呵地说不值一提,王有龄感激涕零地接过银票和散碎银子,不住地道谢。 过了数日,王有龄安排好老母,即登程动身。日后王有龄果然发达,对胡雪岩帮助极大。胡雪岩目光深远,深谙识人之道,终成一代巨贾。在婚外情案件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丈夫婚外情七八年,甚至更久的也有。妻子哭过闹过劝过,最后为了孩子隐忍着不离婚。总是幻想着男人哪天良心发现,能够主动回家。但是你想想,外面的第三者,死缠烂打了十几年,能轻易放手吗?还有自己十几年忍下来,...
点击进入详情页本回答由上海维情提供
2018-10-13 23:21
来源:
历史人物录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白手起家,开办胡庆余堂,以"仁"、"义"经商,在各省设立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胡雪岩小时候在钱庄打工,他人缘很好,因为他经常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而他的成功似乎也成为顺其自然的事了。
曾经有一个知名的布商在生意中亏了很多钱,便想把自己的全部家当低价转让,好换取一笔应急资金。这个布商知道胡雪岩为人诚信,肯定不会再趁火打劫的压低价格,于是跑来找他寻求帮助。
胡雪岩打听好事情属实后以原价收购了布商的布料。胡雪岩的做法让布商十分感动,他靠着那些钱东山再起,因此,胡雪岩多了一位忠实的合作伙伴。所以说,为商者不仅要精明能干,还要为人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经商路上越走越顺。
古语云:"食色性也。"一代懦商、红顶商人胡雪岩不但在商场上叱诧风云,在政坛上春风得意,而且在情场上更是游刃有余,堪称情场上的高手。胡雪岩娶了十二位姨太太个个正值花季,美若天仙,号称 "东楼十二钗"。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一不做官,二不图名,但只为利,娶妻纳妻,风流一世,此生足矣!”
胡雪岩的一生,极具戏剧性。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清朝朝野的红顶商人。他以"仁"、"义"二宇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随机应变,而决不投机取巧,使其生意蒸蒸日上;他富而不忘本,大行义举,在赢得美名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他经商不忘忧国,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当然,他也未能摆脱商人以利益为第一位的俗套,且在生活方面极尽奢靡,但毕竟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古语有云:"福分,祸所伏也。"胡雪岩在商场驰骋多年,靠官府后台,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峰,风光无限,但其最终的失败,却也是由官场后台的坍倒和官场的倾轧所致。
胡雪岩这位了不起的商人身上有许多值得今人学习的东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红顶商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