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政府的都城在哪是谁?清灭什么

2023-02-19 16:39
来源:
陈辉寰
在历史上,北京曾是明清两代的都城;相比于其他地区,京城是比较发达的。但进入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的无能,中国屡遭列强欺凌,割地赔银更是成为“家常便饭”。 那么, 此时的京城北京是什么样的呢?
北京街头专门理发的小摊,由于晚清先后向列强赔偿了很多白银,致使百姓生活非常困难,想要赚点钱非常难。 晚清时的北京城是什么样?大清还在,皇宫内却长满杂草,破败不堪 清朝灭亡前的北京城是什么样?通过一组老照片就可知晓,皇宫很破
这是北京的护城河和高大的城墙,这段护城河的河水不是很深,可以看到有马车驶入了护城河直接到对岸。
北京城内的一角,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看似一片祥和,实则危机重重。
这是晚清时期的午门,午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年间,此后经过多次修缮;但从照片可以看到,虽然此时清朝还在,但城墙已十分破败,午门前的广场长满各种杂草。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等一行人连夜西逃;联军攻入北京后,自然也进入了“皇家禁地”紫禁城,左图就是几位联军士兵在紫禁城内的某个角落巡逻;可以看到,地面已长满了杂草。
在颐和园门口站岗的侍卫。鸦片战争后,在一些有远见的大臣推动下,开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军队也开始准备火器,但即便如此, 还是无法挽救大清这座严重倾斜的大厦。
八国联军的炮火轰塌的一处城楼正在重建。由于老佛爷的向列强宣战,致使联军攻入北京,致使城内很多建筑倒塌,百姓更是伤亡无数。
紫禁城内的一角,有一扇门已严重破损,恐怕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是堂堂的大清皇宫;大清还在,皇宫却已破败,这也预示着大清走到了尽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是不是宋太宗打破了封建社会常规父死子继制度,完成兄终弟及登上皇位的?父死子继的传统在五代早就被打破了。
世袭制的诞生
世袭制是指帝位、爵位等职位父死子继,代代相传。世袭制的产生和私有制的确立有很大关系。在远古氏族时期,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对于私有财产的占有欲滋生了对权力的渴望。虽然当时不可能出现严格意思上的世袭制度,但这种观念已经开始萌芽。到了有史可考的商朝,世袭制已经出现雏形。商朝的世袭制和后世略有不同,当时是弟弟继承兄长的职位为主,儿子继承父亲为辅。也就是说,没有弟弟才传给儿子。弟弟的继承权利优先于儿子。
不过有些学者对这个观点也存疑,不是说否认当时的继承制度,而是觉得继承顺序有待商榷。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朝一共有30位帝王,王位有很多次传给了侄子,也就是说,侄子的世袭继承权要大于儿子。无论哪种观点成立,已经可以证明商朝正处于世袭制度的形成期。
到了商朝末年,子继父业取代了兄终弟及,标志着世袭制正式形成。在周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公旦摄政期间,为了避免王室内部对权力的争夺,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对于嫡长子地位的强调,让世袭制有了操作执行的细则,避免了统治者内部的流血事件。嫡长子继承制此后延续了两千余年,废止于清朝末年。
看了上面的介绍就会发现,世袭制是继承制中的一个分项,世袭制继承的不仅有社会地位,还有金钱权势。于是在封建社会中,世袭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形成于商朝末期的父死子继在元朝成立之初遭到了挑战,由此引发了几次不大不小的内部叛乱。
成吉思汗死后,草原上的诸王遵照遗诏立窝阔台为大汗。但是这个遗诏要获得“诸王百官大会”的认可。也就是说,元早期的王位继承分两步走,第一步前人指定,第二步贵族阶层普遍认可。按照现代的眼光看,这个制度有进步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遭到了挑战。
窝阔台死后,指认他的孙子失烈门当蒙古大汗。失烈门没有得到诸王百官大会的认可。他们觉得窝阔台的长子更适合成为蒙古大汗。窝阔台长子死后,诸王百官大会继续发表反对意见,造成了草原之上两年没有新的大汗。这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碎。蒙古王公内部有人觉得王位继承掣肘于诸王百官大会不利于内部的统一。于是世袭制度再次被确立,避免了夺权篡位的发生。
世袭制度的确立,可以保证权力顺利交接,也会造成权力被滥用。在晋朝南北朝时期,智商有缺陷的人都能成为皇帝。由此可见,世袭制度的弊端也是很大的。
浅谈皇权继承上的“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
大家都知道古代皇位的传袭,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父死子继,而另一种就是兄终弟及。兄终弟及这种传袭方式,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皇帝死后没有子嗣,只好在血缘关系较近的弟弟中挑选一位来当皇帝;另一种就是皇帝死后虽然有子嗣,但是因为弟弟的权势太大而当皇帝。
“兄终弟及”是一种弟弟继承哥哥的权利和财产等的继承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早,很多少数民族早期的政权及古代的夏朝、商朝以及鲁国、宋国等实行这种继承制度。例如,商朝王位继承采用由王弟与王子继承并行的制度,鲁炀公熙接替其兄鲁考公酋的位置,宋微仲接替其兄宋微子启的位置。传给弟弟是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兄终弟及;传给儿子有传给兄长之子、弟弟之子和传给自己的嫡子等。
商朝仲丁在位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兰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兰夷,但仲丁本身的势力受到重创。仲丁死后,一大堆的兄弟们凭借着自己的势力争夺他留下的王位。仲丁的弟弟外壬在仲丁死后即位,开“谁势力大谁继位”的先例,从而造成一百多年的继承上的九世之乱。兄终弟及的制度遭到破坏,传嫡子为王的制度渐为流行,但兄终弟及仍偶见于后世。
兄终弟及的情况不仅出现在皇权的继承上,也适用于某些可以世袭的官爵上。清朝时,颜回的后人就多次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承袭了翰林院五经博士。
“父死子继”是指儿子继承父亲的权利和财产等,它是中国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的一种继承方式,也是最被后人所接受的一种方式。从血缘关系上来说,父子关系要比兄弟关系更亲近;而且兄传弟容易引起继承顺序上的混乱,尤其是存在多个兄弟的情况下。每个兄弟如果都有儿子,之后的继承顺序将会更加复杂多变,难以理顺。因此,经过历史上的不断探索,父死子继这种方式更多地被各个皇朝所采纳,它比兄终弟及在继承人的选拔上更简单明了,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关系直接明了。“父死子继”这种继承方式要想更好的推广,确立儿子的继承顺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有”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继承原则。”这句话是说在有嫡子的情况下,要优先选择嫡子,即使嫡子并不是长子,有多个嫡子的情况下要优先选择嫡长子。如果没有嫡子,就从庶子中选择长子,即使长子不是最优秀的那个,因为优秀是比较主观的评判,并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客观标准,但是长子的身份却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情。秦王李世民在建立大唐的过程中,战功卓著,但唐高祖李渊依然选择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就是典型的“立长不立贤”,这就是之后的玄武门之变的根本原因,因为李世民认为自己最优秀,太子之位应该是自己的。唐太宗在当上皇帝以后,册立的第一个太子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李承乾。
后世的宋朝、元朝也偶尔出现过这种情况。
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北宋建立的过程中曾立下不小的功勋,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光义的权势越来越大,被封为晋王,位列宰臣之上。宋太祖赵匡胤生前曾有意采取迁都的方式,来削弱弟弟赵光义的影响力,但以失败告终。此后,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占有绝对权势的赵光义登基称帝。
有一种说法是,宋太祖赵匡胤生前已经按照母亲杜太后的遗命,立下了盟誓(金匮之盟),传位于弟弟赵光义。但是赵匡胤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当时皆有二十多岁了,不存在主少国疑之说,此盟誓可能性不大。赵光义继位,被后世认为是被乱臣贼子赵光义谋杀篡位的!烛影斧声即为明证。其实,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悲惨遭遇(一个自杀,一个离奇暴毙)来看,宋太宗赵光义多半是篡位而自立。由于宋太宗赵光义在历史中有很多人性的污点,所以历来都深受人们的指责唾骂。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宋朝主要还是吸取五代十国幼主当朝容易被武将夺权的经验。五代十国的绝大多数的皇帝(包括赵匡胤自己)通过欺负孤儿寡母登上皇位,你以为杯酒释兵权真的能压得住那些想当皇帝或新的开国功臣的人的野心吗?只有他的弟弟才能压得住,以一脉骨肉换赵宋江山的稳固不亏。赵匡胤天下赵光义坐 赵光义子孙天下匡胤子孙坐
宋朝第二次出现兄终弟及直接到了宋灭国。宋徽宗赵佶是宋哲宗赵煦弟弟,宋哲宗死后没有子嗣,于是在太后和朝臣的争论之下,由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继承大统。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宠信奸佞,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小人,造成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民间苦不堪言,最终在一片文恬武嬉之中,被金国所灭,宋徽宗本人的遭遇也成为历代皇帝之中最耻辱的,被押解到金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还屈辱地活了9年。宋徽宗赵佶简直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投胎转世,两个人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共同点,就是都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李煜的词和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书法都在历史上具有显赫的声誉,可是两人都不是当皇帝的料,而且都是亡国之君。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人们对因果循环报应的一种说辞罢了。
例如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明朝末年,再次迎来了“兄终弟及”也导致了王国。朱由检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明熹宗朱由校临死之前因为没有子嗣,所以选择了当时还是信王的弟弟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思宗。当时年仅17岁的朱由检在登基之后,大力清除阉党势力,使得政治风气焕然一新,给日益衰落的大明王朝打入一针强心剂。可是因为朱由检自身的用人存疑、急功近利等等性格缺陷,导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最终在农民军攻入北京城之时自缢而亡。
有人说,明思宗朱由检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大明王朝实际上是灭亡在了朱由检的爷爷明神宗的身上。其实,虽然说明思宗朱由检继承的是父祖留下的烂摊子,可是如果他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或许就不会当了17年皇帝就亡国了。明朝的灭亡,实际上与明思宗朱由检有一定的关系。
满清末年,也迎来了唯一一次“兄终弟及”,满清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了。光绪皇帝是清穆宗同治皇帝的堂弟。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子嗣,当时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之下,立年仅4岁的光绪为帝。慈禧太后和光绪两人有双重关系,慈禧太后既是光绪的姨妈,也是光绪的伯母。正是慈禧太后看中光绪年幼,自己可以再次垂帘听政才立其为皇帝。
光绪虽然在位34年,但始终无法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一生都是傀儡,最后还被慈禧太后毒死(专家研究结果显示,光绪死于砒霜),3年之后清朝灭亡。有人认为,光绪是清朝后期难得的贤明君主,如果不是慈禧太后干预朝政的话,或许光绪还是有能力使濒临灭亡的清王朝实现振兴的。不管怎么说,光绪都是一个悲情的皇帝。
但是“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也不是完美的,也有不少缺陷。如果嫡长子是个昏庸没有才干的人,甚至品行恶劣,胡作非为,这放在一般人家顶多是败家而已,但是作为掌管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人,后果可能就是亡国了。如果新皇帝即位的时候还很年幼,那就需要有人辅佐朝政。辅佐朝政的人可能会是皇帝的生母或嫡母,她们一旦掌权有可能会重蹈吕后或者武则天的作为,引发皇室危机;如果辅佐皇帝的是重臣或者其他外戚,皇帝有可能会大权旁落,甚至被篡位。
由此可见,“父死子继”虽然比“兄终弟及”有很多的优势,但是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哪一种方式都有可能会导致皇权旁落,出现危机。
“父死子继”为什么终将取代“兄终弟及”?
春秋时期,宋宣公遵循殷商传统,临终时(公元前729年),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宋穆公。
当时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很流行了,宋宣公突然来了一波骚操作,他的儿子一下子就尴尬了。
多年的世子熬死了爹,结果到手的王位飞了。在家扎不扎小人另说,自己的叔叔肯定是被惦记上了,连带着身后站队的人也傻眼了,潜邸旧人瞬间成了新君路人,瞬间欲哭无泪。
还好宋穆公比较仁义,哥哥投之以桃,弟弟报之以李,去世前(公元前720年),又把儿子传给了哥哥的儿子,自己的侄子宋殇公。兜兜转转,看似一切回到了原点,其实祸根已经暗暗埋下了。
宋殇公是暗爽了,虽然王位来晚了9年,但好歹是坐上了。这回轮到宋穆公的儿子傻眼了。老爹啊,咱儿好不容易把皇位拿到手,这咋又让出去了?最终带着满腔的怨念被流放到了郑国。
十年后(公元前710年 ),宋国发生内乱,太宰华督弑君,又从郑国迎回了穆公的儿子公子冯,也就是后来的宋庄公。
经过这次动荡,宋国基本上没有平静过。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
宋国的这次上演的兄终弟及,最终落得一地鸡毛。自从商朝九世之乱后,兄终弟及基本已经走到了尽头。
人都是有私心的,兄弟之情再好,也比不过父子之情浓厚。弟弟掌权后,在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下,想让他把权力再移交给哥哥的孩子,别说自己不愿,老婆不依,儿子不满,底下的人也不同意啊。好不容易站了队,搭上线,突然换了主子,之前的经营化为乌有,叔可忍,婶婶也不能忍。
宋宣公想要效仿祖制(宋国是殷商后人),这是在开历史倒车啊,难怪不被认同,背负了宋国动乱的锅。
那么兄终弟及的制度是怎么来的呢?难道古人脑子有坑,不知道兄终弟及的弊端,只有等到九世之乱后才突然醒悟?
看一件事情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古代寿命比较短,兄终弟及可以确保继位者都是年长者,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国家或者族群需要的是一个年轻强壮的领袖而不是一个年幼无能的稚子。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社会阶层的稳固,国家的运转可以依赖制度来实现,幼主即位,也不妨碍社会和国家的运转,即使进取不足,那也守成有余,父死子继可以保证制度更好的延续。
农耕族群要比非农耕族群的是生产力水平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商朝后期,中原王朝基本都是父死子继,但是北方游猎民族还依然保留了兄终弟及。
既然父死子继比兄终弟及要优越,那么后世为什么还会出现兄终弟及呢?这是脑子瓦特了吗?
后世最有名的兄终弟及要属赵匡胤和赵匡义(赵光义)两兄弟了。当时世宗柴荣英年早逝(38岁),留下孤儿寡母匆匆上位。主弱臣强,最容易滋生不臣之心,这才有了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披上黄袍,夺了柴氏江山。
据记载(也不知真假),杜太后有感于后周结局,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死前嘱咐儿子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匡义,也就是后来的金匮之盟。后来,赵匡义坐了江山,但也留下了烛影斧声的传言,赵匡胤的儿子也都不得善终。
其他兄终弟及的例子,也大多都是权力争斗的产物(汉少帝刘辨汉献帝刘协 、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等等),或者帝王无后(木匠皇帝朱由校和悲情皇帝朱由检),很少有主动让位的。
“兄终弟及”最终被“父死子继”取代
商朝末年,纣王四处用兵,导致国家的政治经济都走在崩溃的边缘。
微子启数次给弟弟纣王进谏,纣王都不采纳,还开始厌烦这位老兄。于是这位老兄干脆就辞官隐居起来了,直到武王灭了殷商政权,又派人找到微子启,恢复了他在商朝的爵位。
再后来,周武王死了,他弟弟管叔,蔡叔联合纣王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平定。一直恪守本分的微子启,成了此次事件的最大受益人。原来由武庚领导的殷商余民,被一分为二,一部跟着周公去修洛邑,一部就分给了微子启,供奉殷商的列祖列宗,以睢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建立宋国。爵位与齐国一样,都是公国。
周的分封,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周天子自己的领地是王国外,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级别,以公国诸侯级别最高,封地最广,爵禄也最优厚。晋国是周王室近亲,初封也才是侯国,南方的楚,当时才是个不起眼的子国,这么一比,就知道,宋国的起点还挺高哦。
微子启去世以后,他弟弟微仲即位。
宋国历史上,国君与兄弟感情好是一种传统,君位的兄终弟及,也是宋国政治的一大奇观,究其本源,大概是受先祖的影响。殷商祖宗十八代,三十次帝位继承,就有十四次兄终弟及,三次叔终侄及,只有十三次是父死子及。传给兄弟的,竟然比传给儿子的还要多,这也是殷商权力继承的一大特点。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基因,几百年后,居然还能影响到宋国的政治格局。
第一次:宋国第五个国君宋闵公(宋国前后有两个闵公,这是第一个),死后传位给弟弟炀公。结果闵公的儿子鲋祀发动政变,杀了炀公,自立为宋厉公。这三个国君具体做了什么不清楚,单看他们的谥号,应该都不怎么样。
第二次:第十三个国君宋宣公,活着的时候就要求弟弟和即位,和再三辞让,都没打消宋宣公的念头,最后只好接受哥哥的盛情,这就是宋穆公。宋穆公晚年,为了回报哥哥的盛情,将哥哥宋宣公的儿子与夷立为继承人,就是宋殇公。
宣公和穆公哥俩好,全天下人都赞扬他俩有情有义,但在道德的阴影里,穆公的儿子公子冯怀着满腔怨愤,被老爸强行送到国外去考察。殇公九年,宋国太宰华督在街上散步,看见一名美女,想据为己有,一打听,原来此女大有来头,乃是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于是罗织罪名,杀死了孔父嘉,夺取了老孔的妻子。宋殇公责备华督,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宣布宋殇公得位不正,把宋殇公也干掉了,迎立在外考察的公子冯回国即位,是为宋庄公。
正是因为有此次变故,导致孔父嘉的子弟逃到鲁国政治避难,要不然孔圣人的国籍就不是鲁国了。如果当时也有祖国一说,必须注明,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再往上追溯,孔父嘉的祖上是宋国第二代国君微仲,按照刘皇叔的标准,孔子算是根正苗红的宋室宗亲,或者说是殷商宗亲也可以吧。
了解了宋国的这些往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宋襄公的哥哥目夷,宁肯跑到国外也不能答应弟弟让位了,千万不能让自己一时爽,全家火葬场的悲剧再发生了。有了以上两个教训,宋国的国君终于长了点心,准备将兄终弟及的老传统扔掉,但是国君的许多弟弟和侄子们则表示,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优良的传统不能丢。
事实证明目夷是个明白人,宋国后来,先后有宋成公,宋昭公(宋国有两名昭公,此为第一个),宋君剔成三名国君被亲弟弟干掉篡位,其中剔成虽然在位四十一年,却连个谥号也没有,这全拜他弟弟----宋国末代国君偃所赐。
都说权力是人性的腐蚀剂,是命运的绞肉机,在权力面前,无论是宋国还是齐国,都一样。我绝对相信宋国那些好兄弟曾经的情谊,都是真挚的,但这些大争之世残存的温情,经不起时间和命运的考验。
“兄终弟及”这种权力继承方式,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不是没有原因的。有权力继承权的人越多,争执就越激烈,其稳定性也就越差。最大的一个牛角尖是:当所有的弟弟都死了以后,是该由最初大哥的儿子继承呢?还是最后一个弟弟的儿子继承呢?这个死结不解决,权力继承就失去了章法,只会越搞越乱。
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由儿子来继承老爸的基业,要比兄终弟及更具有可操作性,更能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确定儿子是首先考虑的继承人,再在儿子里选一个嫡长子做王储,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有了这一制度做树干,树状的中国宗法制度才逐渐确立起来。
千年以后,同样以“宋”建国的赵匡胤,早就忘了古人血的教训,又搞兄终弟及,留下一地鸡毛。莫道读史无用,赵匡胤如果能够深刻认识春秋时期宋国的历史,赵德昭赵德芳等人也不会死的不明不白了。
那些顺利继位的皇太弟们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面,主角萧峰的名场面之一是帮助辽国皇帝耶律鸿基平息皇太叔耶律重元父子发动的叛乱。
正是在读到这个情节时,才知道了辽国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当过皇太弟(辽国出现过三位皇太弟)的名人,也知道了皇太弟这个名词。
可惜,耶律重元从皇太弟做到皇太叔,始终没能更进一步,皇太弟比皇太子难熬得多。
毕竟,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谁也不会想把帝位让给兄弟而不是儿子。
在我国历史上,皇太弟是皇帝的继承人名号之一,出现的原因或是皇帝无子,或是权臣主导册立,或是某些特殊情况。
历史上有过皇太弟名号的皇族总计有十五位,但能顺利继位的,只有六位。
显然,皇太弟跟皇太子、皇太孙等一样,都是比较高危的职业。
这六位以皇太弟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供读者们参考。
一:晋怀帝司马炽
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最小的儿子,也是历史上首位以皇太弟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他继承的是长兄、晋惠帝司马衷传下来的皇位。
司马衷本有一个儿子司马?,这个司马?还是晋武帝司马炎曾经看好的晋朝第三代继承人。
但司马?没能熬到继位,在做皇太子时,就被嫡母,也就是司马衷的原配老婆贾南风给害死,
司马?死后,司马衷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
经过几次政治变动,贾南风被杀,杀死贾南风的司马伦被杀,然后,司马炽在司马氏王爷们的互相妥协下,意外成为了皇太弟。
晋惠帝死后,司马炽抢在皇后羊献容(司马衷的第二任皇后,她想找个晚辈继位,这样她就能当上太后)安排的皇位继承人前面,登上了帝位,成为晋朝第三任皇帝。
在司马炽执政时,爆发“永嘉之乱”,司马炽被汉赵军队俘虏,受尽侮辱后被毒杀。
二:西燕威帝慕容冲
慕容冲本是十六国时期前燕的皇族,前秦灭掉前燕后,大堆慕容氏为前秦效力。
前秦皇帝苻坚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反而加以重用,这也给了慕容氏东山再起的机会。
淝水之战后,苻坚的前秦声望大跌,慕容氏们纷纷借机起兵,还建立了后燕和西燕两个政权。
慕容冲在纷纷乱局中,是投靠了建立西燕的兄长慕容泓。
在慕容泓正式称帝后没多久,手下的臣子以慕容泓德望不足为由,杀掉了他,然后拥戴慕容冲为皇太弟,以这个身份处理国事。
史书记载的是臣子们主动下手弑君,可要说这事慕容冲没参与,估计谁也不会信。
慕容冲当了半年皇太弟(这段时间里,西燕政权没有皇帝)后,才正式称帝。
但仅仅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被部下所杀,原因是,他没有进取心,部下们不愿意碌碌无为。
三:唐武宗李炎
公元840年,唐文宗李昂病重,皇位由谁来继承?就成了当前最重要的大事。
在当时,李昂实际上安排了一个皇太子(已官宣,但还没来得及举办仪式),是他的侄子李成美(唐敬宗李湛之子,李昂是李湛的弟弟)。
李昂在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之后,本来是安排了宦官刘弘逸和宰相李珏辅佐李成美监国,等到自己真去世了,就由李成美继位。
但另一拨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们不干了,他们也希望有拥立之功,且不希望刘弘逸爬到他们头上,宦官之间的权力争斗也是很残酷的。
于是,仇士良他们矫诏立了个皇太弟,也就是李炎。刘弘逸和李珏当然不服,可仇士良掌握着神策军的军权,不服也得服。
李炎被动当上皇太弟几天后,唐文宗李昂,在仇士良等神策军掌军宦官的帮助下,他顺利登基,是为唐武宗。
李炎当了六年皇帝后病死(服食丹药过度),执政时,搞出个“会昌中兴”的治世。当然,最让人记住李炎的是,著名的“武宗灭佛”。
四:唐昭宗李晔
李晔是唐僖宗李儇的弟弟,唐僖宗驾崩后,他也是被掌握着神策军的宦官杨复恭拥立为皇太弟。
唐末的宦官势力就是这么厉害,可以随便拥戴和废立皇帝,可比明朝那些看似牛逼哄哄,名气大得不得了的宦官们厉害多了。
李晔在当了两天皇太弟后,李晔在李儇的灵柩前继位为帝,是为唐昭宗。
李晔是唐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到他执政时,唐朝基本是回天无力,李晔坚持了十六年,后落入朱温之手,并被其杀害。
五:金太宗完颜晟
金太宗完颜晟(完颜吴乞买)是金太祖完颜?F(完颜阿骨打)的弟弟。
他是按照女真人的族规,合法地成为完颜?F的皇位继承人,不过,按照女真人的称呼,他不叫皇太弟,是称为“谙班勃极烈”。
在金朝建立初期,“谙班勃极烈”就是特指的皇位继承人。
它代表的含义其实不是皇太弟,而是政府首脑,也就是首相的意思,算是“首相+储君”吧。
不过,金朝后来也全盘汉化,按照汉礼的称呼,也能把完颜晟称为皇太弟。
完颜晟在位时,也曾立了一个弟弟完颜杲(完颜斜也)当“谙班勃极烈”,但完颜杲没能熬到完颜晟死,自己就先病死了。
完颜晟死后,皇位是传给了侄孙、金熙宗完颜??(金太祖嫡长孙)。
他其实也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女真贵族们大部分都反对,他即使是皇帝都没辙。
完颜晟曾对北宋用兵多次,把北宋打出了个“靖康之耻”,当时金军的总指挥就是那位病死的皇太弟完颜杲。
六: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朝的第三位皇帝,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在当上皇帝后,立了一个皇太子,即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但八达不是海山的儿子,其实是他的弟弟,所以,这个皇太子就是皇太弟。
元武宗死后,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
“仁宗”这个谥号,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才出现过四次,最知名的是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是真的仁,可一个元朝皇帝也能获得这个谥号,就很不容易了,懂得谥号该怎么定的,全是儒官。
因此,元仁宗起码是获得了大部分汉姓儒官的认同。
他有过什么善政?能让儒官们对他高看一眼?其实就一条,他于公元1313年,下诏全面恢复科举考试。
在元仁宗之前,因为战乱,以及蒙古贵族的抵制,科举曾中断了数十年之久。
没有科举的王朝,能算是中原王朝吗?没有了科举,汉姓读书人们通过什么渠道进入官场?
元仁宗重开科举,让本来不愿意接受元朝统治的读书人们欢欣鼓舞,这不但能让他们有便利的进入官场的渠道,也让他们看到了教化元朝上层贵族的希望。
也因此,元仁宗死后,就得到了“仁”这个谥号,得以跟宋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嘉庆皇帝)并列四大“仁宗”皇帝。
明、清两朝的末日悲歌,兄终弟及的背后,还有两位苦命的皇嫂
明熹宗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公元1627年9月30日,因落水以致病重的明熹宗朱由校在服用了“仙药”后身亡,熹宗临终前在张皇后的劝说下将同父异母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立为皇帝,这便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明朝的第二次传承兄终弟及 朱由校传位朱由检
由于明熹宗而儿子全部夭折,崇祯皇帝依“兄终弟及”的祖制继承皇位,而崇祯皇帝之所以能够即位,这与明熹宗皇后张嫣的力荐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崇祯皇帝即位后,对于这位有着拥立之功的皇嫂十分尊敬与优待,张嫣被尊为皇嫂懿安皇后。
十分巧合的是,两百四十多年后的清朝晚期,另一位无子而终的皇帝崩逝后,皇位也以同样“兄终弟及”的方式传给了他的弟弟,这就是同治帝驾崩后光绪帝的继立。而同治帝的皇后也因为小叔子的即位而成为了皇嫂,史称嘉顺皇后。
更为巧合的是,两位王朝末日的皇后的最终结局也是同样的悲惨,让人不胜唏嘘。
明朝末年最后的“兄终弟及”:
明熹宗天启皇帝并非自始至终没有子嗣,这位以不务正业著称的皇帝实际上先后有过三个儿子,但是非常不幸的是,这三个儿子全部夭折,没有一位长大成人,鲜为人知的是,明熹宗最为宠爱的皇后张嫣也曾一度怀有身孕,然而嫉恨皇后的魏忠贤与客氏却以安排宫女为皇后揉腰为名,致使明熹宗的这位未见天日的嫡子胎死腹中,从此张皇后再未能够怀有身孕。
天启七年八月初,明熹宗朱由校病重,弥留之际的熹宗皇帝一时之间对选立谁为继承人犹豫不定,皇后张嫣深知明熹宗心思,因此对陷入弥留之际的熹宗说:“国家现在是多事之秋,需要年长的君主,信王可继承大统。”
明熹宗经过权衡,最终听从了张皇后的劝说,将信王朱由检立为新君,熹宗临终前嘱咐信王朱由检,请他日后一定要善待自己的皇后张嫣。说完熹宗便驾崩了。这便是明朝最后一次皇位交替,这也是明朝皇位传袭中第三次上演“兄终弟及”。
清朝历史上唯一的“兄终弟及”: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年轻的同治皇帝躺在紫禁城养心殿内的软榻上,此时的同治皇帝已经陷入弥留之际,一旁的皇后阿鲁特氏哭的伤心,阿鲁特氏既哭自己的丈夫同治皇帝,又哭自己的前途未卜。
最终同治皇帝还是撒手人寰了,这位清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一生在位十三年,拥有一后四妃,但终其一生却没能够诞下一个子嗣,哪怕是一个公主都没有。
同治皇帝驾崩后,两宫皇太后在悲痛之余,宣布将醇亲王奕?之子载??选为新皇帝,这个结果让朝野上下的一干宗室大臣们瞠目结舌,因载??与驾崩的同治皇帝是平辈,而清朝开国至今尚无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这便让同治皇帝的遗孀,皇后阿鲁特氏陷入了空前的尴尬境地。
载??的即位宣布着年轻的阿鲁特氏将没有机会成为皇太后,因为新皇帝是她的小叔子,因此年轻时阿鲁特氏只能以寡嫂的身份尴尬的居住在后宫之中,阿鲁特氏面对的是清朝开国两百多年来从没出现过的局面。
两位“末日皇嫂”的凄惨人生:
崇祯皇帝即位后,明熹宗张皇后被崇祯皇帝封为懿安皇后,因为叔嫂有别,因此年轻的张皇后只能搬到慈庆宫居住。当时的张皇后年仅二十一岁,年轻貌美,因此竟然被阉党余孽大太监陈德润相中,陈德润托人向张皇后传话,竟恬不知耻的想与张皇后结为“对食”。
张皇后大怒,先是派人将陈德润棍棒打出,随后派人将此事奏报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得知后,立即将陈德润撵出宫去,罚往南京明孝陵种菜。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44年,李自成军队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先后自缢身亡,懿安皇后张氏听说都城为乱贼攻破,帝后自缢,随即在自己的宫中自缢,然而却被宫女救下。
从此这位张皇后便消失在了历史的记录之中,关于张皇后的结局,历史上始终有三种传言,一种说是张皇后在破城便自缢身亡了;第二种说法说张皇后趁乱逃出宫去,躲藏在民间孤独终老;还有一种说法说张皇后被李自成的军队俘获后,不堪受辱,自尽身死。无论是哪种说法,作为亡国皇后的张嫣的结局都注定毫无悬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张皇后的不幸或许从进宫之时便注定了。
与张皇后有着同样经历的是同治皇帝的孝哲毅皇后,这位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蒙古皇后从选立之时便被婆婆慈禧太后视为眼中钉,同治皇帝的死让皇后阿鲁特氏失去了靠山,光绪皇帝的定力让阿鲁特氏再无翻身之日。慈禧太后选择平辈之人继承大清皇位实际上等于将阿鲁特氏逼上死路。
光绪元年,两宫皇太后以年仅四岁的光绪皇帝的名义将同治皇帝的遗孀阿鲁特氏封为嘉顺皇后。然而万念俱灰的阿鲁特氏因不堪忍受慈禧太后的虐待,带着对生活的无限绝望,在同治皇帝崩逝后不久便吞金自尽了。阿鲁特氏死时距离同治皇帝驾崩还不足百日,百日之内帝后相继去世,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张皇后和阿鲁特皇后的悲惨命运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宫女子的缩影,在上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后宫的女子幸福的少,悲惨的多,长寿的少,短命的多。历史在波澜不惊之中总是惊人的相似,张皇后的悲剧在两百多年后的阿鲁特皇后身上重演。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
盘点历史上20个“兄终弟及”的原因及结局
一,汉少帝刘辨→汉献帝刘协。
汉少帝刘辨,终年14岁,在位1年,被权臣董卓所毒杀。
汉献帝刘协,终年53岁,在位30年,禅位于魏文帝曹丕,封山阳公,悬壶济世当郎中,善终。
二,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
晋惠帝司马衷,终年48岁,在位17年,被东海王司马越所毒杀。
晋怀帝司马炽,终年29岁,在位4年,被前赵昭武帝刘聪所毒杀。
三,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
晋成帝司马衍,终年21岁,在位17年,病逝。
晋康帝司马岳,终年22岁,在位2年,病逝。
四,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
晋哀帝司马丕,终年24岁,在位4年,服食丹药,中毒身亡。
晋废帝司马奕,终年44岁,在位5年,被大司马桓温所废。
五,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
晋安帝司马德宗,终年37岁,在位22年,被相国刘裕所杀。
晋恭帝司马德文,终年35岁,在位1年。先是禅位于宋武帝刘裕,次年被其闷杀。
六,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
宋少帝刘义符,终年18岁,在位2年。
先是被司空“徐羡之”、护军将军“檀道济”等人所废黜,后来被皇太后所杀。
宋文帝刘义隆,终年46岁,在位29年。其子刘劭,图谋篡位,将其弑杀。
七,宋后废帝刘昱→宋顺帝刘?省?/p>
宋后废帝刘昱,终年14岁,在位5年。
被尚书左仆射萧道成所弑杀。
宋顺帝刘?剩?终年12岁,在位2年。
禅位于齐高帝萧道成,同年被杀。
八,齐郁林王萧昭业→齐海陵恭王萧昭文。
齐郁林王萧昭业,终年21岁,在位1年。被尚书令萧鸾,带兵入宫所弑杀。
齐海陵恭王萧昭文,终年14岁,在位两个半月。
被尚书令萧鸾所废黜,同年被杀。
九,齐东昏炀侯萧宝卷→齐和帝萧宝融。
齐东昏炀侯萧宝卷,终年18岁,在位3年。
当萧衍造反,攻打建康城时,被卫尉张稷弑杀。
齐和帝萧宝融,终年14岁,在位1年。
禅位于梁武帝萧衍,同年被杀。
十,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唐中宗李显,终年54岁,前后共在位6年。
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
唐睿宗李旦终年54岁,前后共在位8年。禅位于其子唐玄宗李隆基,病逝。
十一,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
唐敬宗李湛,终年17岁,在位2年,被宦官所杀。
唐文宗李昂,终年31岁,在位14年,病逝。
唐武宗李炎,终年32岁,在位6年,服丹药而亡。
十二,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
唐僖宗李儇,终年26岁,在位15年,病逝。
唐昭宗李晔,终年37岁,在位16年。
被朱温所杀。
十三,后梁废帝朱友??后梁末帝朱友贞。
后梁废帝朱友??,终年29岁,在位1年。袁象先造反,他走投无路,遂令亲信冯廷谔,将己杀死。
后梁末帝朱友贞,终年35岁,在位10年。
后唐军队进攻汴州,破城在即,他令亲信皇甫麟,将己杀死。
十四,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终年49岁,在位16年,暴亡。
宋太宗赵光义,终年58岁,在位21年,病逝。
十五,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
宋哲宗赵煦,终年23岁,在位15年,病逝。
宋徽宗赵佶,终年53岁,在位26年。
“靖康之耻”时,被虏到五国城,屈辱而死。
十六,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严格意义说,不算)。
宋钦宗赵桓,终年56岁,在位1年。
“靖康之耻”时,被虏到五国城,死于北方。
宋高宗赵构,终年80岁,在位35年,病逝。
十七,宋端宗赵罡→宋怀宗赵?m。
宋端宗赵?g,终年9岁,在位2年。
惊惧落水,病逝。
宋怀宗赵?m,终年7岁,在位1年。
“崖山海战”失败,被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跳海,殉国。
十八,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
明英宗朱祁镇,终年37岁,前后共在位21年,病逝。
明代宗朱祁钰,终年29岁,在位8年。
“夺门之变”一个月后,暴亡。
十九,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明熹宗朱由校,终年22岁,在位7年,服丹药而亡。
明思宗朱由检,终年33岁,在位17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于煤山自缢而亡。
二十,明绍宗朱聿键→明文宗朱聿?。
明绍宗朱聿键,终年44岁,在位1年。
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绝食而亡。
明文宗朱聿?,终年42岁,在位1个月。清军攻入广州,自缢而亡。
“兄终弟及”,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1,王朝初建,政局不稳。
如北宋,赵?J胤与赵光义。
2,王朝末年,政局不稳。
如:汉末的汉少帝与汉献帝,唐末的唐僖宗与唐昭宗。
3,皇权旁落,世家权臣当政。
如:世家大族当政时东晋,出现的一系列“兄终弟及”的情况。
4,皇权旁落,宦官掌权。
如宦官“当裁判”,唐敬宗、唐文宗与唐武宗三位兄弟“参加的当皇帝接力赛”。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最终都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外的选择
历史上皇太子先于皇帝病逝的情况下,是立皇孙还是立其他皇子,很多皇帝都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立皇孙者:
1、西晋愍怀太子司马?遇害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臧和司马尚相继被立为皇太孙,是为有史以来立皇孙为储君之始。当时惠帝司马衷形同傀儡,此二孙皆系权臣扶立,一废杀,一夭亡。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死后,立太子之子拓跋浚为世嫡皇孙,为实际储君,后即位为魏文成帝。
3、齐武帝萧赜的太子萧长懋死后,立太子之子萧昭业为皇太孙,同年即位,次年被齐明帝萧鸾篡位,废杀。
4、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太子耶律浚死后,长期不立储,临死前遗命其孙,时为燕国王的耶律延禧继位,即辽天祚帝。后国亡。
5、金太宗吴乞买的弟弟,皇储(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死后,立金太祖阿骨打之孙完颜??为新皇储,即位后为金熙宗。后被完颜亮篡位,杀死。
6、金世宗完颜雍的太子完颜允恭死后,立太子之子完颜?Z为皇太孙,即位后为金章宗。
7、金宣宗完颜??的太子完颜守忠死后,立太子之子完颜铿为皇太孙,同年夭折。
8、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死后,长期不立储,后授真金之子铁穆耳太子旧玺,实际立储,次年即位,是为元成宗。
立其他皇子者:
1、吴大帝孙权的首任皇太子孙登死后,未立孙登之子孙英,而是改立孙和为太子;后又废孙和,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即位为吴废帝,后被权臣废杀。孙英后来密谋铲除权臣失败,被杀。
2、梁武帝时期,著名的昭明太子萧统死后,他有五个儿子,皆不得立;而是改立萧纲为太子,后即位为梁简文帝,实为傀儡,后被废杀。萧统之子萧?、之孙萧栋后称帝,皆为傀儡。
立弟立侄者:
后晋高祖立成年之侄而不立幼子为继位人;
吴两世皆兄终弟及;
楚马殷“遗命诸子兄弟相继”,故此后二十年间传立和争国者悉为第二代同辈兄弟,而第三代众多成年宗室,竟无一人按“父死子继”的原则被立为或挺身争夺继位人;
吴越国主钱元环以子年幼(14岁)而欲择宗室长者为储君;
吴越国主钱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袭位”;
南平保融三子均成年而立其弟保勖为继位人,保勖袭位后又传立保融之子;
南汉刘隐传弟而不传子;
后汉太后立叔立侄而不立子。
五代至宋初,以亲王+京尹为标志的储君,共有(后梁)朱友文、(后唐)李从荣、李从厚、(后晋)石重贵、(后汉)刘承训、(后周)柴荣、(宋代)赵光义、赵廷美、赵恒,共九人。
而成年人中,未做过京尹,和平继位为皇帝的(即不包括篡位、自立),只有(后汉)刘承佑一人而已,这是因为他的兄长皇储开封尹刘承训死了才两个月,其父刘知远来不及建储就已驾崩。
太子死后不再立储:
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死时,生有三个孙子,杨侑、杨侗、杨??;此外还有次子齐王杨???一年后又生下第三子赵王杨杲。杨?┤衔?长兄死后,自己当立,对杨广和几个幼小侄儿行“厌胜之术”,事败后被杨广厌弃,险些被杀。【时赵王杲犹在孩孺,帝谓侍臣曰:“朕唯有?┮蛔樱?不然者,当肆诸市朝,以明国宪也。”】因此长子死后十年,杨广都不再立储,从其个人倾向,显然是将几个皇孙当做储君的后备人选考察培养。隋朝不是二世而亡吗?实乃共有7个皇帝4个傀儡
根据封建礼法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先死时,若长子有孙则必当立孙,无论其孙是嫡是庶。
考证明朝之前历史,立皇孙八例,成功即位六例,坐稳皇位的有金章宗、元成宗两例。虽然也前景不明,终究也好过立其他皇子的全灭概率。
明朝第一个皇太子朱标 被朱元璋害得快绝嗣
朱元璋TMD乱立皇太孙,害死朱标全家了
洪武二十五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没死,却把皇太子朱标熬死了,时年三十七岁。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标受命巡抚陕西。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朱标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葬在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这个从封吴王世子起,被精心培育近三十年的长子去世。太子朱标死了,让朱元璋这个畜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情可以预见。朱元璋已经年过六十,已经没有余力去培养一个继承人了。于是,朱元璋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皇位到底应该传给谁?朱标因为头很大被南京的老百姓戏称为“大头太子”,即便如此他的寿命并不长。可以说,朱标的死打乱了朱元璋对于明朝未来的规划。朱元璋废了太多心力去培养这个太子,最后一无所有,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假如太子朱标造反,朱元璋会不会很高兴呢?
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朱元璋面临一个迫切问题,当选何人为新的帝国储君?
《立皇太孙诏》:
曩古列圣相继驭宇宙者,首建储君。朕自甲辰即王位,戊申即帝位,于今二十九年矣。前者抚将练兵,平天下乱,偃天下兵,奠生民于田里,用心多矣。及统一以来,除奸贪,去强豪,亦用心多矣。迩来苍颜皓首,储嗣为重。嫡孙允??/strong>以九月十三日册为皇太孙,嗣奉上下神祗,以安黎庶。告尔臣民,想宜知悉。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
而朱元璋择储时,朱标嫡长子朱雄英早夭,最后选定庶长孙朱允??/strong>为皇太孙,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礼制,毕竟尚有更明正言顺的嫡孙朱允?自凇A礁龊⒆幽昙拖喾拢?也无论贤愚。
朱元璋为什么立庶长孙朱允?晌?皇太子,而不立嫡长孙朱允?祝?/strong>
在允?字?母常妃死了后,朱允?芍?母吕氏就被扶正继任太子妃,他也是嫡子,两人的大哥早夭折了,朱允?刹攀堑粘に铩>退闶呛统J纤?生长子朱允?状蚋銎绞职伞?/p>12345678
其次,朱允?赡缸宓匚徊磺俊V煸?椎睦岩?是常遇春,舅姥爷是蓝玉,郑国公常茂是他大舅!开国公常升是他二舅!如果朱允?咨衔唬?把持朝政的很可能是常遇春和蓝玉,这是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
扶正朱允?傻睦夏铮?老朱那会估计就有打压常氏外戚集团的想法了,因为朱允?姿?娘常氏那边的亲戚势力实在太强,已经可以威胁皇权了。
常遇春家代表的是一个势力极大的军事贵族集团,常遇春长子常茂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婿,看爵位名字就知道冯胜地位还高于蓝玉,仅仅在徐达和常遇春这个级别的之下,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就不用多说了,这三家联姻的顶级开国武勋集团又不是只有他们三家,盘根错节的关系更是一大堆,比如云南沐家等等一大堆军事贵族都能和这三家扯上亲戚关系。
再次,朱允?善饺仗熳蚀嫌保?经常得到朱标夸赞。朱标病重时,朱允?啥灾毂暾展擞屑樱?朱元璋对朱允?烧飧鋈市⒋亢袂冶尘安欢嗟乃镒幼匀徊嘀囟嘈??/p>
关于朱允?灼淙耍?实在是整个“靖难之役”中最无辜受累的一人。他本是懿文太子朱标嫡次子,太子元妃常氏所生。外祖父便是一代名将开平王常遇春,两个舅父是郑国公常茂和开国公常升。而凉国公蓝玉则是他母亲的舅舅,俗称“舅姥爷”。常氏生下朱允?撞痪萌ナ溃?(可能死于生产),太子次妃吕氏扶正,因此年长朱允?滓凰甑闹煸?桑?也因此成为嫡次子,反而让朱允?妆涑闪说杖?子。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一、清朝皇位继承顺序?①1、汗位推选制。清朝在康熙之前,其实是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的,或者说可以笼统的视为是汗位推选继承制度。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而且提倡的是“八家分权”而深忌一家集权。正因为如此,所以努尔哈赤死后,八贝勒中的四贝勒皇太极经过一番权力争夺,才成为新任大汗。2、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清朝入关以后,第二位皇帝康熙时期,因为之前的集权行为,所以到了康熙时代,清朝已经可以说是成功的中央集权式国家,因此康熙帝借鉴之前朝代的继承制度,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3、秘密立储制度康熙年间残酷的九子夺嫡,以老四胤禛的胜利而结束。胤禛登基以后,是为雍正皇帝,雍正有感于九子夺嫡的残酷,于是借鉴了康熙朝的得失,创建了秘密立储制。4、懿旨确立制度到了晚清时代,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都是由慈禧太后确定的,所以称之为懿旨确立制度。②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福临,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雍正皇帝庸正,乾隆帝宏利,嘉净帝永炎,道光黄帝,咸丰帝,同治皇帝,光绪黄帝,未代黄帝宣统帝溥仪。共12帝其中努尔哈赤除外因末正式统一建国。共统治中国二百余年,其中康乾盛世共一百二十一年最长③清朝皇帝继承顺序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其后是顺治帝,是清入关后第一代皇帝,其后是康熙帝,后是雍正帝,后是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最后一个是宣统帝溥仪。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④太祖 ,天命 ,高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宗 ,天聪崇德 ,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世祖 ,顺治 ,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圣祖 ,康熙 ,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世宗 ,雍正 ,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高宗 ,乾隆 ,纯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仁宗 ,嘉庆 ,睿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宣宗 ,道光 ,成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文宗 ,咸丰 ,显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穆宗 ,同治, 毅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德宗 ,光绪, 景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⑤一,努尔哈赤(太祖),年号天命,1616年登基,在位11年。二,皇太极(太宗),年号天聪,1627年登基,在位10年。三,福临(世祖),年号顺治,1644年登基,在位18年。四,玄烨(圣祖),年号康熙,1662年登基,在位61年。五,胤祯(世宗),年号雍正,1723年登基,在位13年。六,弘历(高宗),年号乾隆,1736年登基,在位60年。七,永琰(仁宗),年号嘉庆,1796年登基,在位25年。八,绵宁(宣宗),年号道光,1821年登基,在位30年。九,奕宁(文宗), 年号咸丰,1851年登基,在位11年。十,载淳(穆宗),年号同治,1862年登基,在位13年。十一,载恬(德宗),年号光绪,1875年登基,在位34年。⑥1、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位时间是1616年2月17日-1626年9月30日。他是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年号天命。2、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位时间是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后金年号天聪,大清年号崇德。3、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在位时间是1643年-1661年。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年号顺治。4、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位时间是1661年-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是顺治帝第三子。5、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在位时间是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年号雍正。6、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36年登基,在位60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7、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96年登基,在位25年。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8、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在位时间1820年10月3日-1850年2月25日。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年号道光。9、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在位时间1850年3月9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年号咸丰。10、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在位时间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11、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在位时间1875年2月25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12、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9年登基,在位3年。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⑦清朝君主是指清朝的皇帝,以及清朝前身后金政权的大汗,总共12位。从皇太极建立清朝开始共有11位皇帝。清朝入关以后共有十位皇帝。 清朝十二位君主分别是: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天聪、崇德)、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颙琰(嘉庆)、 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 载湉(光绪)、溥仪(宣统)。⑧清朝君主是指清代的皇帝,一般也包括后金政权的大汗。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共有12位君主,从皇太极建立清朝开始则有11位君主,从清朝入关开始共有10个皇帝,12个君主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溥仪)。⑨努尔哈赤-皇太级-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⑩1、努尔哈赤;2、皇太极;3、福临(顺治);4、玄烨(康熙);5、胤禛(雍正);6、弘历(乾隆);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9、奕詝(咸丰);10、载淳(同治); 11、载湉(光绪);12、溥仪(宣统);清朝(公元1636年~1912年,一说按照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起算,一说按照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起算,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鞑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二、西周之后的朝代顺序?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朝代歌全文如下: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中国历史朝代时间及顺序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西周之后的朝代排序是: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伪齐、西夏、金、元、明、清。西周之后朝代有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三、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商鞅变法,一扫六合,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修长城。(楚汉之争历时四年)汉: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张骞凿空,丝绸之路;驱逐匈奴,漠北无王庭。(王莽篡八年,立新朝。地主军事割据七年)东汉:公元23年—220年。光武中兴,蔡伦发明造纸术,司马迁成《史记》,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鼎立六十年,公元220—280年)西晋:公元226年—316年。五胡乱华。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冉闵屠胡灭石。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贾思勰著《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水经注》,王羲之写《兰亭集序》,顾恺之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开凿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隋:公元581年—618年。开凿大运河。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僧取经,鉴真东渡,唐律疏议,唐三彩,唐诗鼎盛。(五代十国,战乱不休)宋:公元960年—1279年。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靖康之难,岳飞抗金,宋词鼎盛,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元:公元1206年—1368年。关汉卿戏剧《窦娥冤》,元散曲鼎盛,小说开始盛行。明:公元1368年—1644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广泛流传,郑和下西洋,修明长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牙。清:公元1644年—1912年。康雍乾盛世,《红楼梦》、《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一大批长篇章回体小说面世。这个问题说本话长,自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到大清灭亡,历史总是在不停的重夏,一个王朝灭亡总有另一个王朝码兴起,历史各个王朝总是惊人的相似,兴亡交替,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极限,每每王朝兴起之时开国帝能够理解底层农民的辛苦所以施政总是以民为主,但到王朝后期,土地兼并,更治败坏,莫不,是以可以看出封建社会治理天下全靠个人的道德,现代社会则依靠规则法律,所以封建王朝的结束是历史的必然。秦朝始皇帝到二世亡,汉朝分为西东两朝,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个分裂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大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展示的唐朝经济发展的辉煌腾达,两宋元朝是我统一多民族的融合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汉分为西汉和东汉,宋分为北宋和南宋,先西后东,先北后南,秦统一六国后,成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赢正也就成了始皇帝,之后比较统一的朝代主要有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等,其他朝代则是多个政权并立,也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时期。《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主要讲述的是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内容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主要是帝王)为主线,按时间顺序进行贯通,并结合现代生活夹叙夹议,将历史照进现实;语言幽默风趣、节奏明快,向读者娓娓道来,让历史有血有肉。其中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作者:历史不是僵尸秦,汉,三国,晋,隋,唐,宋,元,明,清。四、隋朝至清朝历史年表?隋朝是隋文帝杨坚建立,后经隋炀帝杨广,荒淫无度,苛捐杂税繁重,民不聊生,天下英雄纷纷起兵,最终唐太祖建立唐朝,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唐朝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弱。后经历五代十国,最终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历经北宋南宋,后被忽必烈灭了,建立元朝。元朝末年,群雄逐鹿,最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由努儿哈赤建立的后金,在明朝末年率兵打入关内,并统一全国,建立清朝。到宣统三年,爆发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隋朝是杨坚建立于公元581一618年,其中589年灭南陈,完成统一。唐朝李渊建公元618一907年。经过五代十国乱世纷争,后梁907一923年,后唐923一936,后晋936一947年,后汉947一950年,后汉951一960年。两宋赵匡胤公元960一1127年为北宋,靖康之变北宋被金攻灭,占领了汴梁。南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公元1127一1279年。元朝成吉思汗建立元1206一1368年,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烈消灭南宋,统一了国家。明朝朱元璋公元1368一1644年。清朝公元1644一1911年。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年表(完整版)转。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秦始皇嬴政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帝制朝代。1、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3、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4、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5、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6、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7、辽朝(907年—1125年 )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8、金朝(1115年-1234年),正式国号是大金,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9、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10、明朝(1368年[1] ―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1、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享国二百七十六年。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1、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2、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3、恭帝杨侑 义宁 l年。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1、高祖 渊 武德 9年。2、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3、高宗 治 永徽 34年。4、中宗 显 嗣圣 1年。5、武则天 垂拱 21年。6、中宗(复辟) 神龙 5年。7、睿宗 旦 景云 3年。8、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9、肃宗 亭 至德 7年。10、代宗 豫 宝应 17年。11、德宗 适 建中 26年。12、顺宗 诵 永贞 l年。13、宪宗 纯 元和 l5年。14、穆宗 恒 长庆 4年。15、敬宗 湛 宝历 2年。16、文宗 昂 太和 14年。17、武宗 炎 会昌 6年。18、宣宗 忱 大中 13年。19、懿宗 漼 咸通 l4年。20、僖宗 儇 乾符 l5年。21、昭宗 晔 龙纪 16年。22、哀帝 祝 天佑 3年。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五代十国 9O7--96O五代:后梁:9O7--923,共16年。朱姓 建希:汴梁1、太祖全忠 开平 6年。2、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后唐:923--936 共14年。李姓 建都:洛阳1、荘宗存勗 同光 4年。2、明宗嗣源 天成 8年。3、愍帝从厚 应顺 l年。4、废帝从珂 清泰 2年。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1、高祖敬塘 天福 7年。2、出帝重贵 开运 4年。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1、高祖知远 天福 2年。2、隐帝承佑 乾佑 2年。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1、太祖 威 广顺 3年。2、世宗 荣 显德 6年。3、恭德宗训 l年。十国: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1、王 建 12年。2、王 衍 8年。吴: 892--937 建都:杨卅1、杨行密 15年。2、杨 渥 3年。3、杨隆演 lO年。4、杨 溥 l7年。楚: 896--95l 建都:长沙1、马 殷 35年。2、马希声 2年。3、马希范 l5年。4、马希广 3年。5、马希萼 2年。6、马希崇 l年。闽: 897--946 建都:福州1、王审知 4O年。2、王延均 3年。3、王 昶 4年。4、王延义 4年。5、王延政 3年。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1、李 升 7年。2、李 璟 l9年。3、李 煜 l6年。荆南:9O7--96建都:荆州1、高季兴 22年。2、高从海 20年。3、高保融 l2年。4、高保勗 l年。5、高继冲 l年。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1、刘 隐 12年。2、刘 ? 32年。3、刘 玢 1年。4、刘 晟 l6年。5、刘 鋹 l3年。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1、钱 鏐 41年。2、钱元瓘 lO年。3、钱 佐 6年。4、钱 倧 l年。5、钱 俶 40年。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1、刘 崇 4年。2、刘 钧 l4年。3、刘继恩 l年。4、刘继元 1l年。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1、孟知祥 l年。2、盈 昶 3O年。宋朝(分北宋与南宋)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1、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2、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3、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4、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5、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6、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7、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8、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9、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1、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2、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3、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4、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5、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6、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7、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8、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9、帝 昺,祥兴,在位 3年。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1、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2、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3、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4、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5、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6、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7、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8、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9、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10、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11、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1、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2、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3、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4、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5、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6、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7、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8、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9、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10、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11、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12、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13、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14、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15、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16、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顺李自成大西张献忠,年号大顺南明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1、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2、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3、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4、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5、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6、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7、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8、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9、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10、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五、汉朝之后的朝代顺序?汉朝之后朝代有 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具体朝代年份如下: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汉朝之后魏晋南北朝,隋朝完成统一。随后开启大唐盛世,之后就是北宋南宋,同一时期还存在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契丹,大金,西夏。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实现统一。元朝持续不到百年被朱元璋的大明取代,也是汉民族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明朝之后最后一个王朝清朝,1912年,清朝灭亡。六、清代十三帝顺序及结局?清太祖,努尔哈赤,病故。清太宗,皇太极,因战伤故。 清世祖,福临,病故(出家)。清圣祖,玄烨,病故。清世宗,胤禛,病故。清高宗,弘历,病故。清仁宗,颙琰,病故。清宣宗,旻宁,病故。清文宗,奕宁,病故。清穆宗,载淳,病故。清德宗,载湉,病故。清宣统帝,溥仪,退位。清祟德,多尔衮病故后多年被康熙追谥为帝。清代第一位君主是努尔哈赤与1626年去世。第二位是皇太极与1643年去世。第三位是顺治与1661年突然去世。死因成谜。第四位是康熙与1722年去世。寿终正寝。第五位是雍正与1735突然去世。死因成谜。第六位是乾隆与1799年去世寿终正寝。第七位是嘉庆与1820年去世寿终正寝。第八位是道光与1850年去世寿终正寝。第九位是咸丰与1861年因病去世。第十位是同治与1875年因病去世。关于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得天花去世。一种是得梅毒性病去世。第十一位是光绪与1908年突然去世。后来进过科学家解剖化验光绪的尸体。光绪是被人投毒中毒而死。但是是谁投毒不知道只是猜测。最后一位溥仪与1967年因病去世。清朝没有第十三位皇帝七、历史发展顺序?历史的发展顺序是从古到今的一个顺序。是从最开始的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现代社会。从最古老的原始社会到现在的一个新科技的一个社会。从夏朝东周,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北宋,南宋,辽朝西下,今朝元朝,明朝清朝,到今天的现代的北京。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东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北宋南宋、辽朝、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共计37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宋的都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