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什么没有发明用脚踢的武器?比如既然有榴弹和手榴弹的区别为什么没有专门用脚踢的“脚榴弹”?用脚来个远射。

2023-07-03 08:30
来源:
廖小三
中国之所以在清朝晚期屡战屡败,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中国古代不重视科技,没有发明出来坚船利炮,导致跟别的国家作战打不过对方。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英国军舰要用的火药本来就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而在明朝期间,中国专门有一支成规模的火器部队——神机营,是当时邻国都害怕明朝的重要原因。甚至在宋朝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火枪”,射程可达300米。那么,为什么这种火枪没有用于实战,而北宋最后还是灭亡了呢?
中国火药的发明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古代中国道家提倡炼丹,他们希望能够练出长生不老之药来,这时候有很多人就在炼丹的过程当中发现了火药;到了唐朝的时候,著名中医孙思邈对古代的技术进行总结,提出了最为稳定可靠的硫磺伏火法,到了唐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火药已经被部分人投入战场来增加杀伤力了。
但是对于火药怎么使用,一开始人们的想法也还是比较简单的,《孙子兵法》里面有一篇《火攻篇》专门讲火攻,其中最主要的火攻方法还是借着风力和火焰来焚烧敌军,“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所以一开始人们使用火药也是简单的把火药堆起来引燃、焚烧敌军,或者装在箭矢上面制造“火箭”,在不断的生产实践当中,人们逐渐升级了对火药的使用办法。
到了宋朝的时候,开始出现了大量在当时极其先进的火器,比如古代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古代的手榴弹——震天雷;古代的毒气弹——毒药火球;然后还发明了古代的步枪或者说火枪——突火枪。
1259年,宋军发明了一种管状火器,它以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也就是后来的子弹),通过引线点燃竹筒内的火药之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一般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最远的射程可达300米,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发射子弹的步枪。
300米的射程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现在AK47的有效射程也就在300米-400米之间,可以说突火枪在当时已经是威力相当不错的远程攻击武器了。如果玩过弓箭的朋友就知道,想要一箭射到100米开外,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而且如果不是老手的话,100米开外根本就射不准靶子,所以能射300米而保持有效杀伤力的距离也达到了100多米的突火枪,在当时的战场上是具有实战价值的。
那么,为什么突火枪没有大量的应用于实战呢?为什么他没有挽救宋朝亡国的命运呢?
一方面,当时毕竟是突火枪刚刚发展起来,枪的炸膛、哑火等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另外突火枪不能连发,装填麻烦,不能在野外与敌人的骑兵进行作战——往往新的弹药还没有装填完毕,敌人的马刀已经来到了面前,所以突火枪在追击创敌的过程当中作用不大,更多的是在守城时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战争从来都不是唯武器论的,宋朝之所以灭亡,根本不在于武器,而在于宋朝国家的制度和掌管宋朝国家的人。宋朝重文轻武,武将根本没有地位,动辄被贬斥甚至处死,所以很多武将都觉得跟着宋朝混没意思,最终灭亡南宋的人也是宋朝降将——张弘范,人心离失,虽然拥有强大的武器,也难免最终的灭亡。
元灭宋之后,突火枪的技术传到了元朝;元朝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这就是后面欧洲“船坚炮利”的来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近期,乌军第5快速突击旅的一架四轴无人机,在侦察过程中发现一架降落地面的俄军Zala421-16E系列固定翼无人机。随后乌军无人机瞄准目标,投放一枚F1手雷。手雷精准命中这架俄军无人机,将其彻底摧毁。这是俄乌开战以来首架被手雷摧毁的无人机,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世界首例无人机之间的生死决战。(一枚廉价手雷就换了对方一架无人机,效费比高的可怕)
【ZALA无人机,特种部队都爱用】“421型”无人机是俄罗斯ZALA航空制造公司研发的一款固定翼无人机,该机翼展1.8米,长度1米,最大起飞重量约6.5千克,属于小型固定翼无人机。该机采用翼身融合设计,可以执行战术侦察、海洋监视、情报收集、空中测量、搜索等任务。该机也是ZALA421系列无人机中最先进的型号,首次亮相于2012年,之后多次俄罗斯防务展会,并被俄罗斯海军采购。(421型无人机有多种扩展改进型号,适应不同侦察需求)
俄乌冲突爆发后,该机被俄军广泛使用,甚至连俄陆军航空特战旅这些特战单位也是该机的用户。由于该机采用弹射起飞,降落则通过尾部降落伞自由落体式降落,起降都不需要跑道,非常便于使用。该机还装备了丰富的电子侦察设备,除了常规的光学影像捕捉器外,还有热像仪和伽马射线探测器。该机的最长续航时间为2个半小时,有效作战半径约50公里。(421型无人机使用弹射方式起飞)
这款无人机在俄军中非常普及,除了用于侦察外,有时还负责为炮兵和导弹引导目标,虽然该机的最高飞行高度为3.6公里,并不算高,而且大多数使用场景中,为了获得更清晰的地面情报,这款无人机会选择降低飞行高度,因此非常容易被击落。【俄军无人机,为何躺在地上?】从现场画面看,该机的附近明显有降落伞设备,这意味着该机很可能是在电力耗尽后,通过降落伞自主降落地面,但并未被俄军及时回收而遭遇乌军四轴无人机的“毒手”。(421无人机靠降落伞进行回收)
这类民用四轴无人机在乌军中非常常见,该机大概率是民用无人机改装而来。给无人机挂炸弹并非俄乌冲突期间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非洲的军阀混战时期,将民用无人机捆上炸弹,成为“游荡弹药”。在俄乌战场上,这种打击方式被双方广泛使用,乌军甚至有专门的工厂用3D打印的方式,为民用无人机挂载手雷提供挂架。这种模式不但便宜而且操作简单,唯一的缺陷是受限于民用无人机的遥控范围,大多数时间发动打击的无人机的操作员就在附近,容易被对手“一锅端”。(421无人机相关指标)
【无人机改变了战争方式】民用四轴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乌战争的进程,也改变了未来战争的形态。在这种攻击方式出现之前,想要打击坦克这类的重型装甲武器,只能依靠单兵反坦克导弹、重型火炮、导弹等武器,而上述武器的成本本来就不低,而且使用门槛高,然而在无人机挂手雷的打击方式出现后,很快进行了“技术迭代”,无人机挂载的进攻武器从手雷“升级”成了榴弹。由于榴弹自带尾稳装置,打击精度高,威力也比手雷更大。在战争初期,由于双方都没有多少攻顶武器,因此俄乌双方的坦克车组都喜欢开着舱盖行驶,结果被这种挂榴弹的无人机或自杀无人机好好上了一课。如今俄军在坦克顶部安装反无人机格栅,还要在坦克上安装主动防空设备,都是出于反无人机的考虑。(无人机可以改装成弹药投送设备)
而俄军在这场战争中不但加厚了坦克的“盾”,也磨利了无人机的“矛”,俄军的柳叶刀自杀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大放异彩,大量乌军的坦克、装甲车、防空导弹、火箭炮阵地、火炮阵地、指挥部、雷达系统、电子战系统都被柳叶刀巡飞弹击毁,由于柳叶刀巡飞弹的尺寸小,而且乌军本身防空能力薄弱,只能任由柳叶刀巡飞弹在战区上空肆虐。(乌军使用无人机,将手榴弹扔进俄军坦克炮塔舱口)
俄乌战争虽然并非人类首次“无人机战争”,但俄乌战争却是让无人机成为战争主力的一场战争,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不少传统印象里的先进武器折戟沙场,比如豹-2A6主战坦克等等。整个战争的形式和方向,也和之前有了很大变化,而这都是因为无人机的出现而带来的改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榴弹和手榴弹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