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科学越发达人类越无知,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前几日跟一个朋友聊天,说小时候看的黑白电视机,还有露天的电影,那个时候会因为一场露天的电影而兴奋几天。小时候,家里添置了一台DVD,那是全村的第一台DVD那个兴奋和满足感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小时候买一件喜欢的新衣服高兴坏了,可现在呢?不断的买各种款式、风格的新衣服,却感受不到开心,幸福。就连买了最新的iPhone,也没有太多幸福的喜悦了;那天和朋友吃火锅,聊到他去年在非洲工作的经历,他说的最大的感触是,那边的贫穷和快乐。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都来自北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可比美国、日本差远了,可他们为什么还那么幸福呢?就日本而言,经济指数排在第5,而人的幸福指数排在80多了,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自杀率那么高的原因。物质相比,北欧人民更加珍惜精神和体验带来的幸福感。也就是说,从物质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正在从“加法时代”走向“减法时代”。什么是“加法时代”,物质匮乏的年代,可以说家里没有太多的东西,那个时候努力工作,多挣钱,钱多了就可以为家里置办一些物件,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到DVD,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每次添加一样,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从获取幸福的角度看,那就是“加法时代”。而如今我们只是把iphone6换成了iphone x,把台式换成了平板,把几万的车换成了几十万的车,把简陋的小房子换成了精装修的大房子,而这些都好像都不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了,产品在不断的更新,开什么车都避免不了你会被堵在路上,住多贵多好的房子也只是一个壳没有邻里间互动的温暖了。反倒是下班后的好友聚会、间隔一两年才有一次的长途旅行会让我们有幸福的感觉。从婚姻年代变成越来越多人单身的年代,站在婚姻和爱情的角度,父辈的婚姻几乎都是父母之命,媒唆之言,但是依旧不妨碍他们幸福的走下去,或许很多人要说他们活在同一个阶层,自然不容易离婚,那个年代封建保守,女性也不够独立。其实从很大一部分方面来说他们如果遇到的是一个可以过日子的人,他们更愿意在婚姻里妥协、接受并且往好的方向去。我的爷爷,因为婚姻的包办没能和心爱的女孩结婚,却取了我奶奶,曾经想过自杀,后来为了家庭选择接受,最后却是越老越爱,看到他们你都不敢相信年轻的时候因为跟这个女人结婚而差点自杀。而我们现在的这么多的大龄单身的人士,果真是找不到吗?是不是不是你想要的感觉,是不是这个女孩或男孩,你认为长得不漂亮或是不帅气,是不是他或她的家庭不够好、事业不够好、不够有钱、房子车子的问题,或是个性的问题。说白了主要原因还不是,你总是自我感觉太好,总是觉得还会有更好的,总是喜欢跟别人比较,他有什么你就想要什么。现在的互联网环境给我们织了一张巨大的网,在这张网上我们总以为会遇到理想的类型,却忽视了大家都有网,都在张望和等待。反倒是那种学生时代的感情令人羡慕和向往。从工作需要你的年代到你需要工作的时代,工作安全感早已经消失,事业的驱动力只能来自于你自己,苹果公司说你的事业安全感只能来源于你的可雇佣性。残酷吧、现实吧,因为社会的依赖性逐渐消亡,独立性取代它的位置,你必须时刻注意你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从现实上看,等待我们的工作没有几个合适的,你现在的工作只是一种合作上的需要,只是跟老板一起解决某个问题的合作,他看你能给他解决问题,不然为什么雇佣你呢?说实话这个社会,人才的逐渐饱和,不管你从哪个985、211毕业的,你一出来你那点所学的东西都out了,市场上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不管你处在哪个阶段,学习是你必不可缺的部分,这也是剥夺你幸福感的原因。从群居到独自的年代了,以前没有过多的通信工具来说,我们获取幸福的来源反而比较直接和简单,一家人一起聊天吃饭啊,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打闹啊,连打游戏和看为数不多的电视剧都是很多伙伴一起的,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孤独感。不像现在的孩子和成年人,你于世界的连接最多的来自互联网,吃饭、游戏、电影外出旅游都可以自己一个去,就连付款也直接扫码支付,不用多说一句话,而互动的方式是刷朋友圈,会盯着手机看有多少人会给你点赞和评论。会去看今天有多少人发了些怎样的生活,只有通过朋友圈与朋友间获得更多的情感上的连接,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越来越孤独的原因。现在已经到了获取幸福的“减法时代”了。也就是说,我们从追求物质转向注重体验和精神感受了。只有学会对物品进行舍弃和精简,做足减法才会感到幸福。在“减法时代”,基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以满足,根据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其实物质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就不大了。再努力工作,得到再高的收入,也很难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了,我们总会觉得个人生活处于失衡状态。这是因为时代和幸福感已经变化了, 可我们却还遵循着过去物质满足的路径,所以我们现在才感觉不到幸福。再来举几个幸福价值观发生变化的例子。比如:日本的“草食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群体,他们不过度购物,懒得社交,而是 更喜欢把钱和时间花在自己身上,追求有品位和个性的生活。再比如:中国的“90后”,这群年轻人也一度被认为是独立、自我、张扬的代表,他们不再像“70后”“80后”那样,对房子、收入有那么强烈的追求,反而 比前代人更热衷于自由和个性发展。他们也不再执着于“稳定”了,干得不爽了,只要兜里还有几百块钱,就敢炒老板鱿鱼。你看,这些群体观念的产生都是时代悄然发生变化的表现。那么,在减法时代,我们该怎样追求自由和幸福呢?首先,要改变我们对金钱的看法。过去,我们觉得,幸不幸福取决于赚多少钱。以至于已经有了用不完的钱,却还想赚得更多。这是因为单纯把“储蓄多少钱”当目的,那就永远也不知足。而实际上,人对金钱的满足度取决于自身的控制能力,也就是只要自己觉得“足够”就可以了。其次,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怎么做呢?比如, 要从“厉行节约”变成“主动选择简朴”。北欧国民幸福指数高,是因为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他们是经过慎重的选择之后,自发地想过这样简单的生活。而不是因为要厉行节约的理念才生活得那么简朴。再比如, 追求长久而且可持续的“小幸福”。从物质中获得的幸福感是短暂的。比如:买手表,加薪,发了年终奖等等,这种快乐很快就没了。 而长久的幸福是由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感受决定的。比如:在工作方面有所成长,有自由的时间,家人身体健康等等。还有, 要从“以他人为中心”变成“以自己为中心”。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随波逐流。别人买了房子,自己也想买。别人买了新车,自己也想换一辆。 没必要把比较的眼光局限在周围人身上,不要在意别人拥有什么,而要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第三,要改变我们对工作的看法。我们经常听到“应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说法。这个说法并不恰当,因为这会让人把焦点仅仅集中在“平衡”上,从而忽略了兴趣、金钱、健康等要素。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要以收获“愉悦感”为目标。而且, 我们要学会做个“多重职业者”。死守在一家公司,职业生涯会处处被动。避险的策略就是多重职业。就是说,你可以同时是老师、作家、投资顾问。没有了其中任何一项工作也没有关系,它们之间也没有主次之分。未来的工作模式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是个人和平台的合作共赢关系。多重职业者从工作中获得的,也不再是单纯的报酬,而是更多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样会让我们的职业生涯更加丰富多彩,也会让我们的眼光变得更长远。这个观点它有个流行的名字叫做“斜杠青年”~所以,想获得幸福感,就别再拼命地做加法了,大家多关注自己精神层面的需求吧,给生活做做减法,你才会更幸福哦~
2017-10-26 10:10
来源:
老闫说事
(图片来来源于百度)
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是人却感受不到幸福快乐?为什么现代社会技术越来越先进,可是有的却成了杀人的凶器?为什么有的人从贫穷阶层升入富人阶层,却变得为富不仁?为什么在文明程度这么高的社会,还会出现母亲杀死孩子的惨剧?
我们带着种种疑问来看待这个社会,我们看了许多的书,却找寻不到答案,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从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上,貌似找寻到答案,但是总觉得似是而非,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我们习惯从制度上,政治上来区分群体,古有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今有工人和老板。从史书上记载,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说奴隶主封建主资产阶级这些富有的人,就是一定是坏的恶人,对老百姓是嗜血盘剥的,奴隶社会奴隶主并不一定全是品性坏的,像古罗马的贵族阶级苏拉,释放了十万农奴为平民;中国封建社会的也不乏爱民如此的贵族阶层,像刘备诸葛亮等;现代美国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品性也有好有坏。
技术如此先进的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如此之高,那么如何解释存在于今世的种种弊端,我们似乎应该从物质和财富的属性上转移视线,把焦点放在作为一个人的属性上来。
从古至今,人们始终是以能够有食物饱腹,维持生命为第一要务,因此,对于财富的占有是主要问题,接着与之相适应的种种规则便诞生了,人们制定了规则,然后就像儿童们玩游戏一样,遵守这些游戏规则,那些触碰规则的人就会受到惩罚。
这些规则是适用于那些生产力不先进的社会,而现今的社会,农业技术高度发达,农业工业化,饿死人的事情很少发生,并不是突出问题。
那么,我们有饭吃,有衣可以保暖,有房子可以居住,为什么有的人还继续行恶,有的人还继续伤天害理呢?
我们的社会规则制定是时候转移到管理人性的层次上来了。
无论哪个社会,无论哪个阶层,都是有品性好的,品性坏的。纵观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那些性善的人聚集,总会产生正能量,激发内在的创造力,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改天换地。
而那些本性为恶的人始终是保守,退化,不思进取,享乐主义,骄横跋扈,他们想的是如何纵乐,巧取豪夺。他们可以一旦有机会就会侵犯他人,一旦得势,他们可以毫无人性的残害别人,他们的基因里本来就有犯罪染色体。
纵观人类历史,真正推动社会向前进的是性善的人,而那些性恶的人只会成为历史车轮的碎渣。武器的升级让人们思考,大范围重量级的军事冲突实则是让地球毁灭,历史上每一次战争的导火索都是性恶的一群人引起的,如果我们还继续沿用制定物性管理唯一特性的规则来维持社会平衡,那么,作为人性的两个对立群体矛盾终将爆发,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是个盲区。
社会是时候以制定物性和人性双重管理机制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无从谈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价值体系决定了存在意义,失去了存在意义,幸福从何谈起——作者当今社会,生存的困难在于我们无法满足的欲望和很难填满贪婪的沟壑。精神世界的低迷与物欲和财富的剧烈膨胀;以一种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并在不断压榨着我们生存的空间。有了财富、会让你光芒万丈;没有了财富、仿佛瞬间就成为苟活的蝼蚁。似乎这是唯一的、也是最无奈和卑微的选择,这就是现实!我们不拒绝财富,但那不是生命的唯一。幸福真的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受吗?我看未必!幸福的轨迹来自于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当商品价值大于生活目地时;人的存在价值会同幸福感一起渐渐地消失。试想一下,当一个被沦为商品奴隶的人、幸福从何而言?奢侈会给人带来幸福吗?物质和财富的满足在一定时间内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那是建立在自由消费和可利用基础上。无论你有多少财富,你一生所花在消费上的功夫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当一种喜悦的心情和快乐的感受瞬间即逝,马上又投入到下一轮的人生角逐中去的时候;除了紧张的情绪、害怕失败了的恐惧和对成功的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后剩下的只是疲惫。如此这般周而复始的人生,幸福从何而言。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太多的担心、恐慌和忧虑。将被家庭与现实淘汰和遗弃的老者们的担心;中年人对现行生活状态与前景的恐慌;年轻人面对商业社会无所适从的忧虑。如此形成的一种生存状态,幸福的感觉从何谈起?有存在感、才会找到幸福感;没有了存在感,幸福也就无从说起。到底什么是存在感?存在感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被社会认可的一种普民哲学。“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候,当你成为他们中的哪怕是普通一员,会让你觉得自豪,会让你觉得满足,也会让你从心底里洋溢岀幸福与甜美的感觉。当“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时候,无论怎样的艰苦,你羡慕并崇拜它们,希望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会为之骄傲而倍感幸福。当这一切都成为历史的时候,现实告诉你的是;你现在只是一名工人,除了为生存而努力以外,不仅一无所有,而且连起码的尊严都已荡然无存,你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当土地只是老人们守望的家园而已经不是土地主人们赖以生存的希望时,幸福从何谈起?现在人已经少有了存在感,那是因为有太多的失落感。精英社会与普民哲学相对立,成功似乎是人生唯一的选择,太多的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幸福也就无从谈起。除了“金钱”与“利益”具有强大的发言权和感招力以外,似乎任何的语言和理论都是多余的,并且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效应,人们也因此少了许多正常交流的兴趣。重新构建价值体系;到底应该构建一种怎样的价值体系,已经不是个人和团体问题,而是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越发达人类越无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