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三反-1952的三反是什么

“三反”、“五反”运动是从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这是共产党领导的两场全国性的群众运动。三害(贪污腐败、浪费、官僚主义)是在抗美援朝前期举国上下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被揪出来的,三反运动的对象就是党内的各级干部,目的就是要反对贪污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那么对于不到三年的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言,为什么会出现三害呢?以至于要以一场运动的模式来展开呢?原因肯定是有的。建国之初,“三害的大量存在和蔓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解放后党政军民机关留用了为数众多的旧人员,由于他们长期为旧中国官贵民贱、奢侈浪、贪污腐化之风所浸染,积习颇深。思想上经教育但尚未得到彻底改造,所以一有机会便旧病复发:有些人虽身在人民政府,但不思改悔,我行我素,利用各种方式肆意盗窃国家的财产,从建国到1951年11月的两年中,在发现的贪污案件中旧职员竞占了贪污人数的99%。其次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许多不法之徒往往采取阿谀未承、请客送礼、金钱美女引诱等手段,对党政干部进行腐蚀拉拢,使一些意志薄弱者成为糖衣炮弹的俘虏。第三,革命胜利后,共产党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从穷乡僻壤来到繁华的城市,由在野党成了执政党。一些共产党员以“打天下”的功臣自居,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该享受了!”因而“坐衙”当权,疏于政事,玩忽职守,官气十足,脱离群众等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滋长,或羡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铺张浪费甚至贪污盗窃、蜕化变质。另一方面,群众监督机制尚未完善,同时经过了多年战争的考验,群众对共产党十分爱戴和相信:这使得掌握行政权力的党员干部,客观上有了贪污的条件和可能。曾震动全国的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就是突出的典型。刘、张二人是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考验的老党员、老干部。他们进城之后,在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下,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利欲熏心,腐化堕落,蜕化变质。他们利用职权,侵吞公款:勾结奸商,投机倒把;私设“建筑公司”,非法牟取暴利:甚至盘剥民工,克扣灾区救济粮款,共贪污171亿余元巨款,供其挥霍,由革命的功臣堕落为人民的罪人。由此可见,“三害”在党政军民机关也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这不能不引起中央的高度警觉。(资料来源:国史1949——1978)1952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关于结束“三反”的报告,三反运动宣告结束。经核实,在参与三反运动的总人数383万人中,贪污1000万以上共10万余人,绝大多数免于处分,部分给予行政处分。判有期徒刑9942人,无期徒刑67人,死缓9人,死刑42人。在三反运动中,采取的是从上至下的模式,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整治官僚主义作风。在三反之后,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的土壤依旧存在着,依靠官僚治官僚是不能真正解决三害问题的,这一点老毛也是在之后的一二十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慢慢意识到的。虽然没有根治产生三害的土壤,但是三反运动也取得是十分大的成就,那时候的中国也是世界全政权最清廉的国家,没有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51年三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