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唐全传与隋唐演义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是四大名著?

作为一个文学史的半吊子,我简单提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好了。首先,四大名著《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四种主要类型,即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故事、才子佳人小说(当然我本人认为红楼绝对不该用这样四个字来标签,姑且这么分类吧)。既然四大名著分别有各自的类型,那么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逻辑就是每一类中的最优者才能上榜咯。话说回来,为什么隋唐演义和杨家将演义不行?先说《隋唐演义》,这本书是清朝的时候出来的,怎么出来的?一个叫诸人获的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还有《隋史遗文》之类的书剪裁拼贴起来的,不是原创品。虽然这部小说题材上丰富了,笔法多种,有历史演义又有英雄传奇,还有才子佳人等,但毕竟是拼贴出来的情节就有凌乱的痕迹,这样艺术水平就打折扣了。再说说它剪裁的原材料,上面提到的那些书,我没看过,也不清楚,但是根据袁行霈教授说在当时的历史演义中,文学性算是比较有突破的。文学性就是文笔是否细腻啊、语言清新否?流畅否?人物刻画生动否? 可是这些书怎么出来的?而且隋唐系统一出就是一大串,就是受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呗!除了隋唐系统,还有列国系统呢(《东周列国志》之类的),但是这些作品虽然是受刺激打了鸡血做出来的,但是总体水平都及不上《三国志演义》了,只能说是有点儿特色,故事丰富,也有价值,但是你要排个四大名著,自然得让位给前辈了,虽说前人的不一定就是不可超越的,但很多时候,经典的确实是难以跨越的,特别是想要模仿经典的,怎么也跳不出那个的藩篱。再说《杨家将演义》吧,也是同样的道理。《水浒传》的艺术水平别提多妙了,清朝金圣叹那家伙的批注看了以后我原本对它不屑一顾的态度大大改观,别说这小说是出自《史记》笔法,就单从小说本身看,它的人物刻画的层次性、流动性,白话语言的生动自然(古代小说一开始经常半文半白,读着别扭,三国就有一点儿)。这么高山仰止的艺术水平当然是搞文学研究的人看的,老百姓就图个故事好看精彩,农民起义嘛!各类英雄好汉人物满足YY。从故事情节这一点儿看,《杨家府演义》也有它的特色,而且里面有些人物的思想已经比水浒中宋江氏“至死不负朝廷”有了很大的突破了,说白了就是奴性少了,蠢劲相对小了,所以水浒不也叫忠义水浒传嘛。当然这种突破只限于有些人物!但是这书结构松散,不像水浒,细节处妥妥的前后呼应,引用金圣叹的话就是“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当然是读透里面精严的“句法”(不是看着故事精彩权作消遣的)。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PK 隋唐演义和杨家府演义 ,从故事上来看,咱们普罗大众当然都觉得挺精彩的,而且古代小说嘛,给人类似语感。但是从文学性、艺术性来看,后两者还真是没得比的。就像《红楼梦》掀起了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热潮,但是艺术思想能比得上吗?就连那后四十回都明显脱节了,说明当时人的思想很少能跟的上原作者的。画虎不成反类犬,“类犬”倒也不一定就是不好,只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受他人成功影响,而想复制其成功模式的,等待你的极有可能是湮没,因为有成千上百个和你有一样想法的人在做同样的事,所以现代人不都讲创意,而且有时候也不能说一定是复制别人,只是很不幸人家走在你前面,而且做的更精致!囧,扯多了,最近有些气闷,发现自个儿嘚瑟许久的一些点子原来人家早就做了,而且做的已经有声有色,所以一时没忍住,多感慨了些,包涵哈
“《三国演义》有一个称号“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就凭资历这一点《隋唐演义》就得往后稍稍。《三国演义》这本书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手法,夸大了人物在历史故事的作用,但是不会让人觉得人物会影响大型历史事件。诸葛亮厉害吧,算生算死,放眼三国没一个能打的,但整本书读完不会有如果诸葛亮再活十年绝对能打到长安去的这种错觉(诸葛亮有100种北伐计划,老天爷有101种办法让诸葛亮计划流产)。在历史还原上《三国演义》做的相当好。但《隋唐演义》不一样,这本书是利用历史事件去为人物服务,所以《隋唐演义》里的英雄一个个都特别强。要说嘉靖本三国演义是人人对军宝具,但还是会被冷箭射死,还是会中埋伏。可是隋唐里面像李元霸这种,一个打二十万,就是一核武器,随便一炸改变历史,问题是隋唐里面这种人物还不止一个。隋唐这种历史演义更像是一种戏说。然后历史故事吧,两本书都有点烂尾,但《三国演义》是没办法,作者钦定蜀汉为主角,结果蜀汉后期实在乏力,但故事的完整性还是有的,或许不完美但你可以看出来罗贯中还有后来的毛宗岗对故事的编写,删减是很上心的,反观《隋唐演义》感觉写到唐朝之后读起来真的没意思,很多故事几笔就给你写完了。其实上面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四大名著有个前身:四大奇书。四大奇书什么时候的事?“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也就是说明朝就有这种说法。《隋唐演义》可是清代才有的书,《红楼梦》把《金瓶梅》顶掉是因为《红楼梦》太好,《隋唐演义》能到这种水平吗?隋唐或说唐这一系统,是从古至今极其罕见的原著拉低再创作的典型案例。三国,水浒这样既有历史原型又有相当长时间民间创作的作品,有幸得到一位或若干位天才作者的增删批削,而终于得以经典化。以后的说书人无论怎么发挥,怎么改,万变不离其宗,根在。而说唐的成书,顶多是把当时已经存在的民间创作集合了起来。这就导致说唐的人物角色相对于三国水浒,过度的平庸和模糊。说唐作为一本书,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大力出奇迹。角色模糊不要紧,够强就可以了。所以出现了各种转世和十三条好汉的设定。李元霸这样的袖珍版高达。所以说唐粗,不讲道理,但这正是它的好处。就靠着这点粗和不讲道理,挽留了最后一点英雄气。但反过来更大的悲剧是,说唐成书以后,后来者就更没有办法做出系统性的改正。就像某位老剑客说的,看隋唐没找到卖马就不听了。其实人家凭什么卖马。杂剧里关胜还偷狗肉呢。但水浒定本之后,关胜的形象就统一了。而说唐没有这样的命运,秦琼的形象就被卖马锁死了。这个形象锁定越久,后来人越不敢动,整个这个系统就越来越崩溃。所以说书人只能另想辙。像李元霸那样的怪物在书里是可以的,在说书里没法存在。所以就要把说唐的烟火气去掉,武力降档,在系统内构造新的平衡。这就是兴唐系统。但这同样会有问题,说书人的英雄和武力,往往是不可分的。或者说武打好说,智斗难说。因为这本身就是说书人不熟悉和不了解的领域。让他们去说市井人情,五行八作,他们能在100年后仍然说的历历在目。让他们说名臣大将如何运筹帷幄。这个真的是不懂。不但说书人不行,写书人也不行,不但金庸不行。马丁也不行。所以武力降档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损害人物的原有形象。二是必然的降智。这两条都沾上,书基本上就崩了。但崩了之后怎么办?还得指他吃饭,所以开启了第3个转折。一个原型背景是中国最强大的王朝最优秀的文臣武将的故事,现在首先我们不说武打。其次,我们不说智斗。我们改说市井人情,江湖恩怨。这确实是说书人最擅长的领域。但同时跟原背景已经歪到了除了名字没有一点关系的程度。而这一切推本溯源。就要赖《说唐》这本书。他在文本上锁死了以后所有的后来者,所有人都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凡没有这个限制,以说书人的聪明才智,也不是编不出来更好的故事。说书宇宙能把残唐五代整个的连到一块儿。但一说到开唐,秦琼就必须是都头必须得卖马,程咬金是贩私盐的,单雄信是江苏瓢把子。单是这些身份还无所谓,情节也必须按照人家的走。这就好像起金庸古龙于地下,让他们把三只小猪改成武侠,也费劲。所以隋唐不是能不能进四大的问题,但凡有点脸,他也不敢碰这瓷。隋唐-说唐系统,乃至的二传三传,按他们实际的水平,现在都不应该有片纸只字留存在世。打根上推倒重来,比对它修修补补容易百倍。其他的所有有原型的书,研究的都是我这里有一个故事,我怎么讲给你们听最好。只有隋唐是,这个东西应该有故事,但其实任嘛没有,我得琢磨琢磨怎么弄出点能讲的来。从说唐定文以后,所有的民间艺术都在试图给它找出一个更合理的版本,至今为止还没有。这也就是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完美的隋唐类说书的原因。因为底本实在太太太太差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唐全传与隋唐演义有什么区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