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真的么


人们总是习惯将这个世界划分出善恶黑白,但善恶之间并非楚河汉界,黑白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从善到恶、从白到黑的转化,关键在于情景的力量。
沉溺于被赋予的权利,好人也会释放出内心的恶魔;在情景系统的推动下,天使路西法也终从天堂坠落,化身万恶的撒旦。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心理学界可以说是大神级别的人物,曾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会长。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津巴多教授就已经声名鹊起,这缘起于他早年在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一门实验。
这项实验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心灵扭曲的现象,最终不得不提前终止。然而该实验得出的结论被广泛运用,且令世人震惊。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
这究竟是项怎样的实验?
它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带着这些疑问
让我们一起走近
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人性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电影海报
津巴多的COSPLAY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当时津巴多正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他将大学心理系大楼地下室的一些房间和走廊改造成一所“监狱”,把实验室改成了牢房,并且把每间牢房门都改为竖栏式结构,配有单独的牢房号码。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实验征募了24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作为专门测试的受试者,这批学生事先已经通过测试,证明了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
再通过抽签的方式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9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另外9名学生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的角色,余下6名则作为实验候补。对他们进行为期2周的实验观察。
实验前,所有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们都被告知,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所拥有的部分人权可能被侵犯。
图片来自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
为了真实地模拟现实,9名犯人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由真正的警察到住处逮捕。一路警笛长鸣,“囚犯”们经过一系列的搜身,带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最后在周边邻里一脸懵逼的困惑目光下,被带入监狱。
图片来自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此时,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已经换上一身警服,佩戴警棒和黑色墨镜,在囚犯进牢时,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在这一刻,他们开始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
图片来自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一直到这里,大家都认为这只是一场枯燥无趣的扮演游戏,一场为期2周的cosplay party。
图片来自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一场游戏 一场噩梦
实验刚开始,两方都还没有完全进入角色,大家进入了短暂的枯燥时光。
于是,这群具有反抗精神的学生囚犯开始尝试挑战权威,他们主动撕掉缝制在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
这下,扮演“看守”的学生们陷入困境,他们不知所措,无法处理秩序混乱的“监狱生活”。直到他们接到了来自“监狱长”津巴多的通知:你们要自行解决问题。
于是看守们开始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各方面“镇压”,自发对囚犯们展开肉体和心理上的虐待和折磨。
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晚上,看守们半夜吹起床哨,让囚犯起来排队,惩罚他们做俯卧撑,为了增加惩罚力度有时候还骑在囚犯身上。
此时,面对尚可忍受的惩罚,囚犯们开始抗议,他们尝试把监狱小隔断打通,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看守进来。
这一系列的行为令换班的看守十分生气,认为之前的惩罚措施过于仁慈,于是,他们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带头捣乱的囚犯关禁闭,并恐吓其他囚犯。
反抗者被赤身裸体关进小黑屋
看守们意识到,3人一组无法妥善管理9个囚犯,于是,他们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他们找了反抗活动中3个罪过最轻微的人,单独把他们放到一个隔间里,提供给他们更好的牢房和伙食,半天后放回,再将三个带头捣乱的人放到隔间,加以折磨,以此让囚犯们开始互相质疑,认为告密才能得到好处。
一时间,不信任的因子开始在囚犯中不安分地传播。
到了监狱生活的第3天,尝试反抗失败的囚犯们,开始消极忍受。而与此同时,狱警们对囚犯的惩罚开始变本加厉。
他们让囚犯用房间里的铁桶大小便,并且不准清理,让各处气味充斥在囚房里;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剥夺囚犯的睡眠、甚至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
“囚犯们”大小便的铁桶
其实就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就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
要知道,这时候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一个“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
崩溃的“犯人”
局中人
8612(图中学生扮演的囚犯代号)因为在第一天领导了囚犯对看守的对抗,由此引发了看守们持续不断地骚扰。
当天晚上,实验负责人轮值夜班时就发现,8612的精神已经崩溃,且这样的精神状态是实验开始之前所没有预想到的。
但当8612向津巴多当面提出“退出”要求的时候,津巴多教授此时也已经完全进入了监狱长的角色,他首先考虑的已经不是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而是如果有人退出,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于是津巴多像所有的监狱电影中的监狱长会做得一样,向8612承诺不再折磨他,并提出:让8612回到监狱做他的眼线,向他提供监狱中的信息,如果同意,津巴多就会迟一点的时候“释放”8612。
8612答应了津巴多,重新回到实验当中。这对其他囚犯来说无疑是个噩耗,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根本无法退出,还要继续遭受折磨。
当时的津巴多认为:8612是心理上过于软弱,无法承受哪怕是一丁点的压力!而忽略了这惨无人道的一切对这群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作为实验设计者、心理学家的津巴多,本应客观地评价8612的状态,但却渐渐融入角色,并被监狱长的角色所控制,无法理智分析。
最后,是实验负责人之一Craig Haney同意了8612退出实验。于是,他们在后备名单中重新挑选了一位学生,让他在当天下午加入实验,填补8612的空缺。
此时,看守与囚犯之间的敌对还在继续。看守们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开始由最开始的反抗变得逆来顺受,丧失自我。
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所有人都深陷于角色之中,魔鬼悄然降临人间,它讥笑着这群曾经“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因为不同的角色设定变得残暴不堪,享受权利的人越加沉迷于规训与惩罚带来的快感;被施暴的一方开始沉默忍受,变得麻木不仁。
事后,津巴多教授评价道:“这项囚禁体验,让人将一生所学,尽管短暂,但确实弃之如敝屐;人性价值被摒弃,自我认知受到挑战,人性中最丑陋、最底层、最病态的一面浮出水面。”
所有人都是囚徒
试验一直持续......
此时,“囚犯”和“看守”完全适应了自己的角色设定。在这个设定下,看守把握住根本不存在的优势地位,其中一部分竟显示出“真正的”虐待倾向;而囚犯们则以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接受看守们的各种要求。
而最意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
代替8612进入试验,代号为416的候补学生本该来说是最为正常的,但他却换来了最为彻底的孤立。
他一开始以绝食进行反抗,在经历了黑房幽禁、狱友在看守鼓动下对他进行羞辱的经历后,他的反抗成为了异类,某种意义上,他的绝食对抗让看守和囚犯们站到了一起。
实验进行到最后,这已经彻底成为一件流血事件。所有涉足其中的人都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掌控,他们想过施压,想过反抗,想过忍受,想过控制,唯一没有想过的就是:中止实验。
这种病态的控制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直到一个年轻女士的到访,才把津巴多从监狱长的角色中“挽救”了出来。
Christina Maslach,津巴多教授的女友,她被邀请到地下室来参观实验。当她目睹了狱警们极尽可能地羞辱和伤害犯人的种种后,她说自己没办法再看下去了。
她跑出实验室,并痛斥津巴多教授说:“这些人并不是什么犯人和狱警,他们只是一群男孩,而现在正在遭受非人的待遇。而你对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典狱长,不再是一个实验者。”
直到这一刻,所有人才幡然醒悟,邪恶已经在这方古老的学术土地上,遍地开花。
斯坦福监狱实验,至此画上终结。
路西法效应
环境对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实验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残忍地对囚犯们进行施暴,也有一个狱警觉得这样做不妥,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虐打的行为,但在群体的浪潮之下,他也从头到尾都没有吭声。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一开始也有好几个囚犯也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反复的打压之下,更多的人开始选择沉默接受。环境就那样悄无声息的改变我们每个人,而我们身处其中,毫不自知。
也许虐囚、纳粹屠杀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但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我们的生活,校园中充斥的“校园暴力”,其实也是环境和群体对个人的一种改变。
在校园环境下,很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就像电影《浪潮》中,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受到了名为“集体”的暗示,不知不觉之中跟随大流的脚步。而当这份集体力量传递出一种负面情绪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
也许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校园生活里总有这样一、两个同学,他们形影单只,独来独往,说不上为什么,只是大家都不主动找他/她玩,于是我也这样做了。
尽管他们可能并没有任何过错,却只能被集体排挤在外......
这是一种可怕的集体暗示,虽然我们没有主动施加伤害,但默许的行为成为了校园暴力的从犯。
校园暴力的本质是空气,不仅仅存在与加害人,还存在于学生,教室,学校的氛围里。
一般情况下,典型欺凌者行为的背后,都有很大一部分人扮演了被动欺凌者的角色,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而另一部分人选择用漠视来淡化欺凌行为的影响。
在校园当中,一旦发生欺凌事件,就会产生一种欺凌的氛围。当所有人在欺凌一个人的时候,多数派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正义”,造成不得不察言观色,随波逐流的集体漠视氛围,而这助长了校园欺凌的嚣张气焰。
再往小一点看,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如果你身边的同学每天无所事事,读书一分钟,休息两小时,那么处于这种环境之下的你也很难独善其身。
因为周边环境暗示你,别人都没有进步,为什么自己要这么拼?于是,你开始向集体妥协,洗脑自己,有逃课、抄袭、挂科经历的才叫大学,那才是“正常的大学”。
看啊,多么典型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要知道,在时代激荡的洪流中,理性思辨,不受迷惑,不盲目从众的态度更显的弥足珍贵。当其他人振臂高呼、一呼百应的时候,更要记得,真理并不永远掌握在哪一方手中。
面对集体,我们更要学会判断,理性抉择。只有一路前进,一路反省,我们对于善恶的转变才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
津巴多教授说:“尽管我们拥有着某种特定的遗传或内在的行为倾向,但强大的环境会战胜这些内在倾向,并导致我们做出一些十分反常、甚至难以理解的行为。”
在特定的情境下,
我们都不再是自己。
仅以此来警醒自己
没有人是绝对的善
在集体的浪潮中保持自我
保持清醒、冷静、批判和质疑的态度
才是最困难也最应该去做的事
图片来源于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
本文版权归精英说所有
作者: Cheryl,精英说90后小编,一个还在成长中的萌系女孩。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Reference:
1.http://www.baike.com/wiki/斯坦福监狱实验
2.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0531/
3.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aeb9b7bbc2cd5c7b3a2720a1&lemmaId=&fromLemmaModule=pcBottom
4.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570556/
5.https://baike.baidu.com/item/斯坦福监狱实验/20188120
6.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843383/answer/269174886?iam=5c9c8e46ee22986feef68192a7f4aaf0?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wechat_session
7.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68892
8.https://www.jianshu.com/p/3d7511c4109b
9.https://mp.weixin.qq.com/s/z4UDCdiT70YLNpcP5Zt39Q
10.https://wenku.baidu.com/view/83ae10bf336c1eb91b375dde.html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0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大脑左半球“擅长”于言语、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右半球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优势。如果特定的信息,比如形成某种情绪的信息,没有以语言的方式存储起来,大脑左半球就不可能提取它。结果就可能是你感到伤心,却说不出原因,由于这是一种令人不适的认知情境,大脑左半球会试图用语言寻找一个原因来解释这种悲伤(毕竟,语言是他的主要工作)。然而,由于大脑左半球不具备所个需的充足资料,所以他的解释可能是完全错误的。(注: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一直哭一直哭却说不出为什么,因为孩子大脑的语言区还没有发育好,没有足够的语言材料来表达)一些研究者指出,上述研究中的病人即便在手术前,其大脑功能也是异常的。因此,在针对正常的、非割裂脑的人的教育上,我们应该避免只关注大脑的某一个半球。研究结果发现大脑半球化能够预测个人的职业选择。例如,在莫顿的研究中,83%的生物化学家是左脑取向,而在天文学家中左脑取向的人只有29%。02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吗?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大鼠,其大脑皮层更重、更厚,并且这种差别具有显著性。他们把抓到的这种野生鼠随机的放在户外自然环境中或是实验室的丰富环境笼子里。4周后,发现户外大鼠的大脑比实验室丰富环境中大鼠的大脑发展的更好。这就表明,实验室中的丰富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仍是相当贫乏的。营养不良会导致一个人对环境刺激反应迟钝,长期的营养不良可能会限制大脑的发育。“在生活中,我想我们应该对大脑老化持更加乐观的态度……主要因素是刺激,神经细胞因刺激而存在,所以我认为好奇心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始终充满好奇心,这将刺激其他的神经组织和大脑皮层。”“人们错误的使用脑研究成果,对一些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提出误导性的、急于求成的解决方法。”0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在20世纪后半叶,心理学领域一直被一种叫做行为主义的人性理论所统治,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制于环境因素,包括引起人的行为的刺激以及随后选择反映的结果。行为主义的形式理论是否为大众文化所理解和接受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现实,即受其影响,当今在公众中牢固地形成了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经验是人性塑造的基本因素或唯一因素。其次,遗传和生物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便是人们普遍接受用环境因素解释人类行为的又一个原因。最后,很多人不愿接受基因在人格塑造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宁愿认为真正起作用的是他们生活中所作出的各种选择,因为前者带有宿命论味道,无法体现人的“自由意志”。事实上,完整的人格是通过遗传和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塑造起来的。我们所要问的唯一的一个问题是此二者中哪个站了主导地位?IQ差异中的70%要归因于先天的不同,但仍有30%可归因于环境的影响。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他所继承的基因相比,其作用相对较小。人的遗传倾向塑造着周围环境。04 小心视崖所有种类的动物,如果他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时,发展感知深度的能力,对人类来说,这种能力到六个月左右才会出现,但是对于鸡、羊来说,这种能力几乎是一出生就出现了;对于大鼠、猫和狗来说,大约在四周时出现这种能力。当婴儿看到母亲害怕的表情时,他们会拒绝再向前爬。然而当看到母亲高兴的表情时,大部分婴儿会再次检查悬崖并爬过去。婴儿这种通过非语言交流以改变行为的方式被称为社会参照。行为主义科学家对这种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这一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中,真相可能是一种被折中的情况,即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所致。正如很多研究者指出的,深度知觉能力在婴儿一出生就已经具备了,但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时是婴儿到了能够爬行的年龄,并遇到危险后通过经验习得的。
05 注视偏好婴儿不依赖形状知觉来寻觅食物及获得生存,他们需要依赖他人的照料。就像小鸡能够更好地识别特定形状那样,婴儿自然就会对人脸存在知觉偏好。范茨提供的注视偏好研究方法,几乎可以说打开了一扇通向婴儿心理的大门。它对于心理学的意义,就像显微镜对生物学。当相同的刺激重复呈现时,婴儿的注视时间就会减少,此现象被称为习惯化。如果变换图片他们似乎又有了兴趣,并且注视时间变长,这种反应叫做去习惯化。06 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
结果发现,在平均七个小时的睡眠过程中,参与者出现三到四次眼动期。科学研究发现,REM睡眠期间,人们并不经常挪动身体。来自大脑的电化学信息能够麻痹你的肌肉,使你的身体不能动弹。有了这样一种生存机制,人才不会用肢体去演绎梦境,从而避免了伤害自己或者出现更糟的后果。整个夜晚,REM睡眠和NREM睡眠交替出现5-6次,大约入睡90分钟后出现第一次REM睡眠,随后NREM睡眠越来越短而REM睡眠越来越长(这就是人在清晨时做梦较多的原因)。在经历做梦剥夺的阶段后,参与者做梦的数量有所增加,且做梦的时间也显著延长。这个重要的发现被称为REM反弹效应。所有参与者在REM睡眠干扰阶段都出现了轻微的焦虑、烦躁和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症状。很多人无法戒除为了睡眠而服用安眠药或酒精制品的习惯,因为一旦停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弹效应会妨碍他们的睡眠,导致他们害怕睡觉并重新开始服用这些药物来避免做梦。07 类别天成
罗施认为,对于一个物体是否符合某一类别,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我们心理类别的边界是模糊的。对于你的大部分感知来说,你的大脑是根据其在多大程度上匹配某个适合的原型(自然的或人工的)来进行分析和分类的,而不是根据他是否符合正式语言学定义中的标准。0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般评价斯潘诺斯的研究时,必须记住他的目的不是要证明催眠现象是否存在,而是要证明我们所谓的催眠行为,只是一种由较高的动机和目标驱动的社会性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什么改变了的独特意识状态,有一点已经被大多数行为科学家所接受,即人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意志而被催眠。并且在催眠状态下,参与者不会做出他们认为是反社会的行为,也不可能表现超人的力量或耐力。催眠的这种神奇的力量之所以能被不加质疑的接受,依然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它能满足人的这样一种需要:如果其他改善生活的方法都失败了,它就是人们最后一种解决其问题的途径——它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甚至能使人迎着自身对这种变化的抵抗而进行改变。作者认为,催眠以及其他有争议的治疗技术,可能会歪曲记忆,甚至创造出受虐待的记忆,实际上这些记忆中的事情可能从来没有发生过,特别是在儿童早期的经历中。研究者指出,根据斯潘诺斯的研究,“成人对两岁或者更早之前事情的记忆,可能代表了早期事件的虚构、浓缩和建构,也代表当前所关心的内容以及所听到的关于早期事件的故事。”0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巴甫洛夫是俄国研究消化过程的著名生理学家,他曾因在消化领域的研究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系列关于经典条件作用与恐惧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对某种事物感到恐惧,比如害怕蛇和蜘蛛,儿童无需直接接触这种事物,只通过从父母那儿间接地感受到“替代性”条件反射,就能产生对同样事物的恐惧。研究显示,利用经典条件作用来提高人类的免疫系统反应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10 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观点是:行为的动力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和童年期压抑的内心冲突。简单地说,行为和特殊的情绪是由内在的生理和本能过程产生的。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完全相反,他们提出,行为是通过外在的各种环境和情境刺激而产生的,换句话说,人的情绪反应是习得的。所有人,特别是婴儿都会对突然出现的巨大噪音产生恐惧反应,因为这种反应是无需学习就会发生的,所以巨大的噪音被看作是无条件刺激。研究者随后想要探讨这种习得的恐惧是否会迁移到其他物品上,在心理学术语中,这种迁移叫做泛化。华生用阿尔伯特的例子,主要想说明成年人的情绪困扰不能总归因为童年的性创伤,而这常常是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11 敲敲木头斯金纳被人们视为行为主义之父,是著名的“斯金纳箱”的发明者。斯金纳被称为激进行为主义者,因为他认为所有心理现象从本质上说都是行为的,包括公开的(或外部的)行为以及个人的事件(例如感情和思想)。斯金纳的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在任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会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这些结果使得你的行为在将来类似的情况下很可能得到重复;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物”。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比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今后在相似的情况下,很少会再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物。正如你知道的,这些新的行为与鸽子得到食物毫无关系。然而他们表现得好像那种行为会产生食物似的,也就是说他们变得迷信了。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他将人们对行为主义的批评总结如下:在内在意义的世界里,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研究那些对于行为主义而言,毫无意义的内容如意向、目标、价值、抉择、自我认识、对他人的认识、个人建构以及我们共同对我们的世界的建构……个体的整个现象世界及其意义的联结体。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一个方面是对严格的行为主义敞开的,但以上这些因素对人类行为有重要意义这一点似乎是肯定的。有一项研究比较了两种强化类型在迷信形成中的作用。行为的结果是得到一些你想要的东西属于正强化,负强化是通过消除你不喜欢的事物来进行奖赏。该研究发现更高水平的迷信行为是在负强化的条件下形成,而非正强化下产生。换句话说,你更可能采取迷信策略去防止坏结果的发生,而非创造好的结果。有时候,由迷信行为带来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焦虑,增强信心和勇气,并提高成绩和表现。12 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实验之一,阐述了儿童是怎样习得攻击行为的。班杜拉被认为是“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班杜拉认为,除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即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即榜样的影响)而形成。文章开头的参考文献中提到的早期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很容易模仿作为榜样的成人的行为。实验结果男孩受到有攻击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作者指出,在同性别模仿条件下,女孩更多的模仿言语攻击,男孩更多的模仿身体攻击。几乎所有条件下男孩比女孩都更明显的表现出身体攻击的倾向。班杜拉和他的两位助手设计了一个实验,分别比较真人榜样、同一人在电影中的榜样以及电影中卡通版榜样做出相同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证明真人榜样影响力最大,电影榜样位居第二,卡通版榜样名列第三。但不管怎么说,三种形式的攻击性榜样,对儿童的影响都比非攻击性榜样或无榜样明显的多。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构成一个人人格的许多行为,即便不是绝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也许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有科学证据表明,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效果会持续到成年期。一项研究发现:儿童期暴露于媒体暴力可以预见其青年期的攻击行为,对于男性和女性均如此。对暴力电视节目中人物的认同以及感知到电视暴力的现实性,也能遇见其后的攻击性。即使对社会经济地位治理以及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进行控制,这种相关依然存在。第四章 认知、记忆和智力13 所想即所得实验者可能总是希望,经过他的科学处理,一名或一组参与者与其他人相比就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行为。实际上这只是实验者自己有倾向性的期望所导致的结果。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如果事情真是如此,那么实验面是无效的,这种对心理学实验效度的威胁,被称为实验者期望效应。训练有素的研究者会使用更严谨的时间程序尽可能的避免这些期望效应(例如使用双盲实验,在这种实验中,与参与者接触的实验者并不知道研究假设)。罗森塔尔还担忧类似的偏见和期望也可能会出现在实验室以外,如在学校课堂上。因为那些公立学校的教师一般不会有机会了解期望作用的危害,也不了解它会对学生的潜在表现产生多大的影响。当这种期望效应出现在实验室以外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中,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怀疑,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的某种信息(例如IQ分数)时,他们或多或少的会对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的对那些可能会成功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一些鼓励和鞭策。因此,致使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并真的使其变得更加出色。在这项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都到了两个主要的研究发现:一是在实验室情境中业已被证明的期望效应,也会在较少实验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起作用;二是这些效应在低年级中表现得更明显,在小学高年级中几乎不存在。这又都意味着什么呢?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此提出了如下几种可能的解释:1. 一般认为低年级儿童更有可塑性,或更容易“转变”。与此相关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即使低年级儿童并不具有更强的可塑性,但教师可能也会认为他们是有这种特性的,但是这种想法就足以令教师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2.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能在老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换言之,如果教师还没有对学生的能力形成某种认识,那么由研究者创造出的那种期望就会产生更大的影响。3. 低年级的儿童可能更容易受影响;老师平时会与他们沟通对他们的表现的期望,低年级的儿童对这种微妙的、不经意的过程会更敏感。4. 低年级教师向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教师不同。仔细观看录像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细微之处,教师都表现出对“聪明”学生的偏爱,他们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微笑更多的眼神交流,对这些学生的课堂回答给与更多的赞同。研究者还指出,这些在教师心目中被赋予了更高期望值的学生更喜欢学校生活,更乐意接受教师对其错误的建设性批评,并更努力的对此进行改进和提高。如果你的期望变成了他们的自我实现预言,那么这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14 你在哪方面更聪明加德纳M I理论应用到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关注和研究上,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育界将“学习障碍”,重新界定为“学习差异”。加德纳告诫我们:教育的目的应当体现一个人自身的价值,而这绝不可能简单或直接的通过一种科学理论来实现。15 心中的地图托尔曼被公认为是学习心理学领域“认知-行为主义”这一理论流派的奠基人。潜伏学习实验?“空间定向”实验?托尔曼构建了这样的理论:对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而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则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如心理疾病或偏见和歧视等。“过分强烈的动机或极度的压抑状态,会使人类一而再、再而三地误入盲目仇视外来者的歧途。他们对外来者的仇视表现在方方面面,从对少数群体的歧视到世界大战的爆发,形式不一而足。”以上帝或心理学的名义,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唯一的答案就是重申理性的力量,也就是综合性认知地图……我们不该让自己和其他人过于情绪化、过于饥饿、过于衣衫褴褛,动机过于强烈。这些只能形成狭隘的序列地图,我们所有人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吸收充足的营养,以便形成真正的综合性认知地图。简言之,当我们的孩子或者我们自己在面对人类世界这一上帝赐予的大迷宫时,我们必须使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处于能激发适度的动机、没有不必要的挫败感的理想状态之中。16 感谢记忆!华盛顿大学的伊丽莎白·罗夫特斯是记忆研究领域中的卓越研究者之一。她发现当人们回忆一件事情时并不是准确地再现它;相反,回忆起的事件是对实际发生事件的一种重构。重构式记忆是你用新信息和既有信息去填补你回忆某种经历时所出现的空白之处的结果。记忆的这些改变通常是有趣的和无害的。这一研究既影响了记忆理论,也影响了司法领域。罗夫特斯假设如果对目击者提出的问题中包含了关于目击事件的错误假定提前提,那么这个新的错误信息可能会混入目击者对这个事件的记忆,并且出现在目击者随后的新证词中。相比于简练的方式,在使用令人困惑的提问方式时,参与者所报告的证实不够准确,并且对答案也缺乏信心。其他研究已证实,在辨认嫌疑犯时,如果出示的照片不止一组,则目击证人辨认嫌疑犯的准确度明显下降,因为他们将后来的新面孔整合进对原始事件的重构中。罗夫特斯主张被压抑的记忆根本不存在。她站在了质疑整个潜意识概念及其存在的心理学家的最前列。洛夫特斯论点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实验证据反复证明了特别令人痛苦的记忆往往是我们记得最清楚的部分。罗夫特斯本人在她的著作中所总结的:“我研究记忆,并且我是一个怀疑论者”。或许我们都应如此。17 爱的发现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洛被公认为是自弗洛伊德之后,在研究早期经验对成年的影响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心理学家。哈洛发现,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口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抑或比他们更强烈。分别由绒布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了接触安慰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就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如果依恋本身是最强烈的基本需要,那么他将远比施虐后果重要。与那些拥有健康社会交际的人们对比,缺乏交际的人会对日常的生活事件压力更大,患上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在受伤后治疗恢复得更缓慢,睡眠也更差。在过去的40年中,人本主义和整体疗法有了长足的进步,触摸治疗在这一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像一位心理治疗师所解释的:我已经发现,尤其是在穴位按摩和治疗性接触之类的接触疗法中,专注及有意识的触摸会成为治疗互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深化治疗中的认识,并可对治疗效果提供帮助。18 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只有当孩子们达到了特定的发展水平,某种学习才能导致某种行为。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这种认知技能是真正思维的开始,是运用洞察力和符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开始。另一项与皮亚杰的工作相关的有趣研究发现,婴儿区分不同物体的能力与他们理解这些物体名称的能力之间有联系,这项研究使用注视偏好技术,发现10个月和11月大的婴儿只能够区分他们知道名称的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知道物体的名字似乎有利于婴儿存储更加独特和可识别的物体表象。还有一项引用皮亚杰客体永久性工作的研究,发现9个月大婴儿的睡眠与其客体概念的发展有关。这些发现表明,在同年龄组(9个月)的婴儿中,客体永久性概念水平较高的婴儿比水平较低的婴儿睡眠状况要好。稍加思考,你自然会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你不能确信第二天早晨醒来你的财务依旧原封不动没有消失,你可能也睡不安稳吧。19 你的品德如何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层面可以用参与者在论证道德行为时所提到的动机加以界定。六种动机水平是彼此独立的,每一种动机都对应一种道德发展阶段,具体如下:(1)受他人惩罚;(2)对物品的占有或得到他人的奖励;(3)受到他人的反对;(4)被公认的权威斥责并伴有罪恶感;(5)所在群体的尊重和不敬;(6)自我谴责。第三方面的批评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或许不能同等的适用于男性和女性。对此提出质疑的代表人物是卡罗尔·吉利根。她认为女孩和男孩、女性和男性思考道德问题时所用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她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与男性相比,在做出道德决策的过程中,女性更多的谈论人际关系、对他人的责任、避免伤害别人以及人们之间保持联系的重要性。她把你女性道德判断依据的基础叫做关怀定向。另一方面,吉利跟认为,男性是基于正义而做出判断的,而这更符合柯尔伯格所提出的高级发展阶段。她主张,这些道德取向并没有优劣之分,如果女性被判定为比男性处于更低的道德水平,那只是因为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论存在一种无意的性别偏见。21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这种反对任何限制我们的自由企图的倾向被称为阻抗。当我们能够选择时,我们便是更快乐和更有成就的人。老年人进入疗养院后,他们必须忍受的最困难的转变之一,就是失去对自己日常生活的选择和失去对自己命运的影响。……选择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责任感提升的那组参与者比对照组的参与者感觉到了更多的快乐也更富有活力,而且访谈者对他们机敏程度的评定也高于对照组,所有这些差异都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更显著的差异可以从护士的评定结果中看出。请记住,护士对老人进行评定时对实验一无所知,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他们在评定时产生偏见。他们证实责任感提升组的参与者在三个星期的实验后起情况有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可以看出对照组的总体情况有所下降。兰格和罗丁指出,对于一个被迫放弃控制力和自我决策权的人,如果我们给他一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那么他的生活质量便会提高,生活态度会变得越发积极。个人的力量和对生活的控制力是幸福、多彩人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人所拥有的控制力越多,其老年化过程就越快乐、越健康、越平稳。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以及感知到行为结果拥有个人选择的能力,不仅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可能在生物学上是天生的。现代人类的控制感是从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而来的一种生存机制。研究发现,当人们失去选择的机会和控制时,就会产生压力。21 性动机22 我能读懂你的脸在面部表情研究领域,保罗艾克曼是站在最前沿的卓越研究者。在现实中,表达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就跨文化的一致性。……要找到一种从未接触过上述大众传媒的文化群体,才有可能证明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艾克曼和弗里森来到了位于新几内亚东南部的高原。
……这些情绪应该是先天性的,也就是说出生时,这些情绪的生物学基础就已经形成了。……他们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传递给我们的,并且帮助我们达到了现在所处的进化高度。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对基本情绪的面孔识别存在困难。这种困难在不只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中更明显,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自闭症个体对其他人的情绪反应的解释存在困难。埃克曼研究的影响不仅限于对人类。他1971年的这项研究被一篇关于农场动物情绪的文章引用。这些研究者认为,农场动物的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情绪反应。埃克曼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展到对欺骗的研究,即探索面部表情与身体姿态如何泄露说话者本人是否在撒谎的信息。人的整个身体,或许比单独的面部表情,更能提供与某种心理状态相关的线索。23 观察你的情绪
M R I是通过探测大脑激活区周围血流中的氧含量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变化来了解大脑的运作的。多导生理记录仪主要测量由焦虑引起的大脑之外的身体反应,而人们可能因各种原因而焦虑,不仅是由于撒谎。谎言是掩盖真话的,否则它无法存在。fMRI扫描的发现是显而易见的。讲真话的参与者只用了一个脑区(前扣带回),然而在撒谎条件下,两个区域(前扣带回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变得活跃。你的大脑高度特异化,为特定任务预留了特定的脑区。神经心理学运用fMRI取得的另一项重要进展是对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脑功能认识的提高。这类障碍最清晰的指征通常是社交缺陷,即不能或难以与他人恰当的建立关系。一项针对自闭症患者的f M R I研究显示其负责社会化的脑区有异常活动。这一结果提示自闭症患者可能并非没有事能力社会化,而是偏好回避社会化。此外,该研究还揭示了当日常事物发生变化时,大脑调节反应的异常,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被诊断为自闭症相关障碍的人在他们所遵循的习惯发生改变后,会变得心烦意乱。24 认知失调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颇具影响力且至今闻名于世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一词指的是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观念、态度或信念等;失调的意思就是不协调。谣传不是用来增加焦虑的,而是用来为焦虑辩护的。越将不一致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选择,你的认知失调就会越严重。一项有趣的研究发现,仅仅是由于观察到你喜欢和尊敬的人做出与你的态度不一致的行动,你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并改变自己的态度,完全不需要亲身参与。——替代性失调那你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言行不一致的情况时,你通常都能体验到认知失调,这将促使你改变自己行为或者观念来使自己的言行保持协调一致。阿伦森坚信认知失调在改变现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解释说我们大多数人经常会有言行不一的时候,这是因为我们会对这样的行为熟视无睹,但是如果有人站出来,而且迫使你正视它,你可能就不会再对其置之不理了。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有选择”会增加人们(尤其是内控型个体)的控制感。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对控制感的渴望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一种进化得来的生存机制,是通过基因传递下来的。作者指出,如果没有“你能做出选择”这样的信念,你将不会有动力去面对生活中的任何挑战,包括有助于身体保持健康和远离危险的选择。如果有机会,个体能够通过学习提高体内控水平。26 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
对性别角色的种种期望仍会使我们对行为和态度的选择产生很大影响。另一项研究指出,双性化个体更易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可能是由于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彼此间的差异。27 和心脏赛跑28 个人与集体集体主义文化是这样一种文化,即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服从他所属的群体或组织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个人主义文化更看重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所属群体的需要和目标。29 这儿谁是疯子精神病院环境对医务人员判断个体行为影响过去强大。一旦某个人被贴上具有某种心理疾病的标签,那个标签就会掩盖他的所有其他特征。所有行为和人格特征都被看作是起源于该障碍。这种做法最高最糟糕的一部分是它可以变得自我证实。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总是被某种特定方式对待时,他就可能开始采取这种行为方式。罗森汉的研究除了提醒人们在诊断过程中要更加谨慎,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给患者贴标签的危险性。30 你再次获得防御防御机制的基本功是改变现实以避免焦虑。压抑退行投射反向形成升华31 习得性抑郁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乏能力和控制力,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助感和无望感了。能力与控制的知觉对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马丁·塞里格曼是影响深远的著名行为心理学家。他认为,我们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他相信,当一个人控制特定生活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就会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失败出现的足够频繁,这个人便会把这种缺乏控制的知觉推广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是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境。于是,塞里格曼把这种抑郁的产生原因称为习得性无助。创伤后成长32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在拥挤环境中,你的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你会感到其他人对你更有敌意,并且随着人口密度增加,你会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慢。普莱斯的主要观点是:野生动物经过几个世纪的驯养,不得不适应人类环境,尽管这种环境与他们原来的栖息环境非常不同。作者认为,这是通过提高反应阈限的水平而达到的,即要想让一直驯养动物变得具有地盘性和攻击性需要更强的外部刺激,换句话说,狗、猫和人类都能够在一个相当小的空间共同生活,和未经驯养的野生动物,可能会逃走或相互厮杀。
33 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行为疗法包括系统脱敏法,行为矫正法和冲击疗法,其余治疗方法均属于非行为疗法。史密斯和格拉斯从他们的发现中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心理治疗是有效的。元分析的结果清晰的支持了接受心理治疗好于不接受心理治疗的说法。第二,尽管不同心理治疗学派之间的理论差异很大,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所产生的效果差异是可以忽略的。无条件地认为一种心理治疗,比另一种优越是不恰当的。第三,研究者和治疗师关于心理治疗有效性的假设还不够充分,因为与之相关的信息在大量出版物中过于分散。在你选择心理治疗师的时候,最重要的考虑并不是治疗类型,而是你对心理治疗的期望,心理治疗师的特点以及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3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有恐怖症的人总是小心翼翼地回避那些可能遭遇恐惧刺激的情境。这种回避通常会严重影响一个人在生活中发挥应有的功能。恐怖症分为三个主要类型:简单(或特定)恐怖症,包括对动物(如鼠、狗、蜘蛛或蛇)或对特殊场所如狭小空间(幽闭恐惧症)或高处(恐高症)的非理性恐惧。行为治疗的基本观点是:你习得了一个无效的行为(恐怖症),现在你必须消除它。这形成了沃尔普治疗恐怖症的方法基础。老鼠对进食的反应与恐惧反应是不相容的,由于恐惧反应和进食反应不能同时并存,所以前者被后者抑制了。这两种不相容的反应称为交互抑制。在对人的治疗中,焦虑的抑制反应是深度放松,而不是进食。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你不可能同时既体验到深度的身体放松,又体验到恐惧。你的治疗将由放松训练,建立焦虑层级和脱敏等阶段组成。放松训练现在已经证明,催眠对有效治疗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咱们不需要催眠通常也能达到完全的放松。建立焦虑层级脱敏记住,恐怖症是你通过联想产生的,因此你将以同样的方式消除恐怖症。研究者提出,应帮助和教会那些有这种心理问题的患者产生更多和更强烈的积极情绪,如爱、乐观、快乐、兴趣和满意,这些可直接抑制消极思维。他认为积极情绪通过消除生理和心理上对特定行为的预先限制,来解除消极情绪对个体身心的束缚……治疗使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更趋完善,并培养人的积极情绪。这种积极情绪不仅可抵消消极情绪,并且拓宽了个体惯常的思维模式,并建立了个人的应对资源。35 投射出真正的你由于每个人的知觉都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从云的形状里看出来的不同物体或许揭示了观察者人格的某些方面,而不是观察到的物体。换句话说,你和你的朋友把自己的某些东西投射到了天空中云朵的形状上,这就是赫尔曼·罗夏构建其“图形解释测验”(即墨迹测验)的理论基础,它是投射测验这种心理评估工具的最早版本之一。罗夏认为,一个人把墨迹看成是什么东西,常常在很大的程度上揭示了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他称之为“对随机图形的解释”。罗夏墨迹测验技术在临床上并不作为正式测验使用,而只是作为一种手段用来增进治疗师对来访者的了解以及开启治疗过程中的沟通。其实是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正常言语交流的延伸。测验中对反应的应用不是那么严格,一些临床医生认为它为有效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有帮助的洞察力。36 编个故事吧主题统觉测验 TAT主题统觉测验的理论基础是,当你观察人的行为时,无论是图片中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你对该行为的解释都将以情境中可获得的线索为依据。倘若你观察到的行为原因显而易见,那么你的解释将不仅仅是基本正确的,而且也会与大部分的观察者相当一致。然而,如果情境中是模糊的,而且很难找到行为的原因,那么你的解释,似乎将更多的反映出与你自身有关的某些东西——你的恐惧、愿望、冲突等等。
为了解释图中的情境,来访者的自我意识会有所减少,也不太会意识到治疗师正在观察他们。这将进一步减少人的自我防御,揭示出内心的愿望、恐惧、以及被压抑的过去的经历。为了掩饰研究的真实,目的参与者被告知该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他们与著名作家的创造性体验。主题统觉测验最严重的信度问题是,对相同的一组反应,不同的临床医生会给予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治疗师可能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无意识特征加入到参与者对图画的描述之中。换言之,在某些情况下,对主题统觉测验的解释可能会变成对实施该出现的临床医生的投射测验!批评者指出,造成故事内容不同的原因是,主题统觉测验,只反映了你当时的心理状态,而不是你的真实自我。对这一问题最常见的答案是,主题统觉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在心理治疗中更多的是作为临床医生与其患者早期交谈的补充,而非用做正式的诊断工具。37 斯坦福监狱实验津八多主张,尽管我们拥有某些特定的遗传和内在行为倾向,但是强大的情境会战胜这些内在倾向,并导致我们做出一些非常反常的行为。……大多数人变成了真正的“囚犯”和“看守”,不能再区分角色扮演和自我。38 从众的力量当心理学家谈到从众时,他们指的是当某一个体是某个群体的成员时,其行为常遵循群体的某种行为模式。从重对我们的行为而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在某些时候会使我们做出一些违背自身意愿的事情。社会支持:你只需要一个同盟者就能坚定立场,并抵抗从众效应的压力。群体的吸引力及成员的归属感:后来的一些研究证明,个体育越为一群体所吸引,对这一群体越有归属感,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顺从该群体的态度与行为。群体的规模:从众的倾向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提高,但这仅限于人数为六到七人的群体,当其规模超出这个数字时,从众效应的水平不再增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降低。阿施认为,随着群体成员数量的增多什么或许开始怀疑其他成员是在有目的的影响自己的行为,并开始抵制这种显而易见的压力。性别:在更好地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并未发现从众行为有性别差异。39 你会伸出援手吗?参与者行为结果的不同与参与者认为的在场人数的不同有关。他人的在场改变了你的行为,这是被称为社会影响的心理学原理在起作用。
达利和拉塔内认为当他人在场时我们没有提供帮助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害怕难堪或被嘲笑。当人们更多的意识到旁观者效应时,即使有其他人在场,他们也会做出更多的努力去介入紧急事件。关键在于,紧急时刻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有人提供的帮助或一定会有人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永远按照自己是唯一个旁观者是那样去行动。40 无条件服从?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人士的倾向,即使服从行为违背他们自己的道德和伦理原则。在你同意参加实验之前,你会被告知此研究打算使用欺骗手段,但你不会知道欺骗的确切性质。温德勒声称:这种“二级许可”接近于可接受的欺骗,这给我们提供了的最好的机会来协调二者的关系,既要尊重参与者,又要满足科学研究偶尔需要的欺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真的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