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起源于什么时候哪个国家?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组成,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组成。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从左往右书写。借助一些简单的数学符号(小数点、负号、百分号等),这个系统可以明确的表示所有的有理数。为了表示极大或极小的数字,人们在阿拉伯数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记数法。[1]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种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后来,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那时的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较接近而已,为使它们变成1、2、3、4、5、6、7、8、9、0的书写方式,又有许多数学家花费了不少心血。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展开全部我们称计算数字1、2、3、4、5、6、7、8、9、0为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出来的。它产于印度。公元7世纪,团结在伊斯兰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经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逊大帝国。后来,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又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首都非常繁荣,尤其是东都巴格达。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到这里。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消化,从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公元750年后,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他带来了印度制作的天文表,并把它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法)也被介绍给阿拉伯人。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它的优点远远超过其他的计数法,所以很快为阿拉伯人所接受,并广泛传播到欧洲各国。由此,在印度产生的数字也就被称作阿拉伯数字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展开全部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作者:张铁文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1-03-09
字号:



  一、引言  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和标点符号的出现是现代汉语书面形式相较于古代汉语书面形式最为明显的变化。阿拉伯数字在晚清通过算学引入汉语也是我们较早就已知道是事实,但其较为详细的发展历程仍不明晰。阿拉伯数字何时开始成为汉语词汇的构词成分,与汉字和西文字母构词的发展过程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对多个领域阿拉伯数字引入汉语的情况进行了多年的持续调研,考察了明清以来的地图、西学书籍、教材、期刊、影像等资料,基本理清了阿拉伯数字引入汉语的较详细历程。  二、阿拉伯数字的形成和中传  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十个数字组成,是今天国际通用的数字。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因而得名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及其衍生而来的数字都是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中的数字。印度数字发明后,约在公元9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演变出两种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今天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被逐渐改进成今天广泛使用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在唐代传入中国,东阿拉伯数字在元代传入中国,阿拉伯数字明末传入中国。  三、汉语中不同领域阿拉伯数字的使用历程  汉语中不同领域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有所不同,有些领域使用较早,如明末至清中期钟表、地图测绘、天文领域已有使用,晚清民国时期数学、货币、化学、交通(铁路、电车、汽车)、邮政、化学、军事、音乐、电信(电话、电报)、新闻出版、体育等领域已有较多使用。以钟表领域为例,钟表领域较早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1601年利玛窦进京向明代万历皇帝进呈自鸣钟、万国图志等贡品。钟表成为传教士进入宫廷的敲门砖。清代宫廷中收藏了大量来自西洋的自鸣钟,今天故宫博物院专设有钟表馆,可见钟表在宫廷收藏中具有重要地位。1766年《皇朝礼器图式》卷三仪器部分有“自鸣钟”一图,图中绘有罗马数字,其后有“时辰表”(类似怀表)一图,图中绘有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  四、汉字数字、苏州码子、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在汉语中的竞争  汉字数字在汉语中使用历史悠久,始终是汉语数字表达的主要用法和正式用法。苏州码子宋代以后成为汉语数字表达的辅助方法,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被废弃,今天仅在个别区域偶有使用。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在晚清开始使用于汉语,也成为汉语数字表达辅助方法,罗马数字使用领域较窄,外来色彩较明显。阿拉伯数字使用日渐频繁,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今天其外来色彩已极为淡化。  五、阿拉伯数字译名的演变  阿拉伯数字引入中国后最初被视为“洋字”,并无固定名称,后出现多种译名。“阿拉伯数字”译名演变同时涉及“阿拉伯”译名演变和“数字”译名演变。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刻本《列国岁计政要》出现“阿拉伯”,这是目前所知“阿拉伯”的较早用例。“译音+数字”的译名形式应该是受日文“アラビア数字”影响,日文中先后使用的译名“算用数字”“亚拉比亚数字”“アラビア数字”都采用“X+数字”的形式,而此前中文书刊中的译名多采用“X+数目字”形式。1898年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定本中“阿剌伯数字”用例中“数字”的用法很可能是受日本影响。甲午战争失败后,日译数学书籍大量进入中国,该用法才逐渐被较普遍接受。  1907年商务印书馆《小学唱歌教科书》出现“阿拉伯数字”用例,这是目前所知汉语中“阿拉伯数字”的最早用例,出现于音乐领域。明末至晚清民国时期,阿拉伯的译名先后有“曷剌比亚、亚剌比亚、亚喇比亚、亚拉比亚、阿剌伯、亚拉伯、亚喇伯、亚剌伯、阿喇伯、阿拉伯”等,“阿拉伯”译名先由江南制造总局刻本及张德彝、曾纪泽等晚清外交人员开始使用,到民国后期逐渐取得优势地位。数字的译名先后有“数目字、码、号码、字码、数字”等,到民国后期“数字”取得相对优势地位。  民国时期数学名词审定时定名为“阿拉伯数字”,但辞书领域多使用“阿剌伯数字”。新中国成立后,起初“阿拉伯数字”为主要用法,1964年起,“阿拉伯数码”一度成为规范词形,1987年前后,“阿拉伯数字”重新成为规范用法,使用至今。  六、阿拉伯数字引入汉语的几个发展阶段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后,先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耗时三百多年才逐渐融入汉语,外来色彩日益淡化,使用领域日益宽广,使用频率日益提高。  (1)早期接触阶段(1600年前后—1870年前后)  十六世纪末,罗明坚、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抵达澳门后,逐渐将现代形式的阿拉伯数字由广东沿海传入内陆。到清末1870年前后,接触阶段历时约300年。这一阶段阿拉伯数字外来色彩浓厚,宫廷中使用较多,钟表领域也较常见。1800年后在汉语文献中偶有使用,随着跟国外接触的增多,使用缓慢增多。  (2)初步引入和渐进使用阶段(1870年前后—1949年)  1874年美国传教士吴思明的《西算启蒙》一书中已开始大量使用阿拉伯数字,但其影响局限于福州一带。1875年狄考文的《笔算数学》开始在上海美华书馆印行,书中直接大量使用阿拉伯数字。1878年狄考文撰文详细论述了在数学书中使用中国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缺点和优点,呼吁在中文的数学书中使用阿拉伯数字。还建议将数学译著的书写方式从竖排改为横排。1890年在传教士大会上,狄考文与傅兰雅就汉语中阿拉伯数字的使用问题发生争执,狄考文建议直接使用阿拉伯数字(王扬宗,2000:106)。此后随着多种使用阿拉伯数字的算学教材出版和使用,阿拉伯数字开始为国人接受,正式引入汉语。五四运动时期对阿拉伯数字使用仍存争议,民国时期阿拉伯数字的使用仍非主流。这一阶段阿拉伯数字词已开始出现,四种构词形式都已出现。民国时期阿拉伯数字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处于缓慢发展期,外来色彩仍较明显,汉字数字仍居主流地位,苏州码子也仍有使用。到民国后期阿拉伯数字使用日渐增多。  (3)普及使用阶段(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汉字左起横排、横写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1956 年元旦,《人民日报》改为横排左起,并开始较多使用阿拉伯数字(凌远征,1993)。此后全国越来越多的图书、期刊也改为横排。印刷品横排左起十分有利于阿拉伯数字的推广使用。由于阿拉伯数字自身方便易用,日常使用日渐增多,使用领域日渐扩大。1987年国家语委等七个部门发布《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进一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二者先后对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在出版物中的使用进行了规范(黄河清,2019)。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汉语中的阿拉伯数字词逐渐增多,造词方式也更趋多样。  七、结语  明清以来文献资料浩繁,搜求不易,对阿拉伯数字的实际使用情况,本文仅对主要领域进行了重点考察,更多领域及各领域更详细使用情况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回顾历史,阿拉伯数字在明末传入中国,经历了约三百年的接触,才在清末开始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渐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阿拉伯数字四百多年前传入中国,一百五十多年前引入汉语,九十多年前开始成为汉语词汇的构词成分,今天其参与构词的汉语词汇不断增多,这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陈鹏 蔡志书 2014 《“笔算数学”初版现世 阿拉伯数字在华使用提前17年》,《大众日报》3月26日。  黄河清 2019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的历史及其名称的产生和演变》,《中国科技术语》第5期。  凌远征 1993 《汉文中阿拉伯数字使用的历史与发展》,《语文建设》第3期。  刘潞主编 1999 《清宫西洋仪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王扬宗 2000 《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科学出版社。  吴思明 1874 《西算启蒙》,福州:南台保福山。  严敦杰 1957 《阿拉伯数码字传到中国来的历史》,《数学通报》第10期。  张西平 2019 《简议拉丁语在中国(1594—1743) 》,《中华读书报》3月6日。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0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张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词汇学、词典学,学术兴趣主要在字母词、外来词、地名、词源。在《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出版》《辞书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等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先后参编《现代汉语词典》第4—7版,《新华字典》第10—12版。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天和你们打交道的“0、1、2、3、4、5、6、7、8、9”有个很正式的名字叫“阿拉伯数字”吗?这种数字是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计数符号。既然我们把0-9称为“阿拉伯数字”相信有很多小朋友都会理所应当地认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然而,事实是: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那么问题来了,阿拉伯数字明明是印度人发明的,为啥叫“阿拉伯”数字不叫“印度”数字呢?原来,在很久很久之前,印度的使节来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他们把一本用新的计数方法编制的天文历法书献给了国王。国王看了,觉得非常棒,就传令让数学家们在国内推广这本书。有个叫花拉子米的数学家为此写了一本书叫《印度的计算术》,这本书在数学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里,花拉子米介绍了这些印度数字的写法、印度人的十进位制计数法和以此为基础的算术知识。不过他并没有介绍这种新的计数方法是源于印度的,因为当时的数学家都知道它来自印度。当欧洲的数学家看到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也就理所应当地认为这种计数法是花拉子米发明的,并且把这种计数法称作“花拉子米计数法”,或者algorismi (阿拉伯记数体系)。这一来二去,印度数字就被简单地称作algorism (阿拉伯数字)或者algorithm (运算法则)流传下来了。故有研究认为,把“印度”数字错叫成“阿拉伯”数字很可能就是因为这本书。说到这里,有些小朋友可能会好奇“为什么0,1,2,3,4,5,6,7,8,9会是这种形状呢?”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小秘密呢?我们来看看这些数字最原始的写法就知道了~原来古印度人是根据角的多少来设计写法,1有一个角,2有两个角,3有三个角,以此类推。很多外国人或者是老一辈的人,为了把7和1区别开来,会在7的中间加一横,但原来是因为本来真的就是这样写的。看完这篇文章,你是不是感到惊奇,原来数字背后隐藏了这么多的故事!小朋友们,你们还想听哪些和数字有关的故事,在文章底部留言,和小火花一起分享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拉伯数字起源于什么时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