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李鸿章谁对中国的贡献大些以及左宗棠比较?


采用即有稿酬:《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2018第五版)和征稿选题《阅读悦读》关于本版书——动物幻立方小说系列创作启事文/赵心放晚清三杰指的是左宗棠、曾国藩和李鸿章。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三个人尖尖啊,要顶三个诸葛亮哦。由于他仨都是高智商,个性也十分突出,在交往中产生了好些恩恩怨怨哩。在此听笔者聊聊,不仅十分有趣,对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时期的状况也大有毗益。(一)曾国藩早年出仕,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曾拜在他门下曾国藩(1811-1872年)的科举入仕之路比较顺利,28岁就考中进士。但是宦海风急浪高,对其流言诽谤一直不断,有时达到甚嚣尘上的地步。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一天下午,当时已居四品官的曾国藩,为表自己的清白,在府衙内当众脱掉自己身穿的衣裤,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彻底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实数额。这空前绝后的壮举在世间广为传播,得到了道光皇帝的不停点赞,从此对他信任有加。曾国藩九年内连升十级,马不停蹄的晋升为朝廷重臣。当然不可能都是靠“脱功”创业绩的,其中还有不少谋略,估计史书刻意回避,或相关史料毁于战火,后人不知具体细节。曾国藩本是晚清出名的大儒,加之仕途通达,声名如日中天,不少怀才不遇之人想方设法往他幕府里钻。李鸿章(1823—1901年)只比曾国藩小十二岁,但由于其父李文安与曾国藩同是戊戌(道光十八年)进士。笃定了李鸿章的后辈晚学身份,赴京赶考时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李鸿章本来就是一个心高气傲之人,因为科举顺利,就更加不得了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国家编制内的那些绿营兵、八旗兵养尊处优惯了,完全不堪一击,朝廷不得不下令各地士绅办团练共同抗击太平天国。李鸿章认为升官的机会来了,以曾国藩办湘军为样板,自告奋勇回安徽老家办淮军,殊不知李鸿章缺乏军事才能,他的淮军被太平天国打得丢盔卸甲。走投无路的李鸿章打算投到曾老师帐下做个幕僚。李鸿章在家是老二,后来官至两广总督的大哥李瀚章,那时在曾的幕府做事,按理说有这关系,该不是什么难事。但曾老师磨蹭了一个多月才点头答应。(李鸿章)左宗棠(1812—1885年)出身于耕读世家,从小勤奋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颇有个性的左宗棠,在三次会考名落孙山后,自称是当代的诸葛亮,宣布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先后当过私塾先生和渌江书院院长。虽然文曲星不关顾左宗棠,但左宗棠才名广传遐迩,不少有眼光的地方大员早就想结交他。两江总督陶澍请左宗棠到家里来给自己的独子当先生,并主动和其定下娃娃亲,这样左宗棠就进入上层社交圈了。陶澍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湖南的另一位青年才俊胡林翼后,左宗棠与胡林翼结识。经胡林翼的牵线搭桥,年届不惑之年的左宗棠到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帐下屈居幕僚。下一任湖南巡抚骆秉章越加重用左宗棠,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在骆府,曾国藩认识了左宗棠。咸丰二年正是征剿太平天国最艰苦的时期。左宗棠为湖南战事出了不少好主意。胡林翼多次向曾国藩推荐左宗棠。曾国藩仅比左宗棠年长一岁,起初不打算直接收左宗棠到其帐下。咸丰四年,曾国藩拟向朝廷保举左宗棠破格当个知府。左宗棠闻讯后只是冷笑,嫌知府的官儿太小啦不乐意。左宗棠后来给朋友写信时提劲:我好比再世诸葛孔明,只拿这么个官儿给我当,不如带发上山修行。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估计是形势所迫,49岁的曾国藩终于招48岁的湖南老乡左宗棠到自己帐下效力。(二)曾国藩很会做人,与李左两人打交道,虽然有矛盾,但最终还是得到了他们内心的尊重曾国藩虽然热爱当官,但也热爱当教师,曾说过自己有“三乐”,其中之一便是“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他长于“因人施教”。李鸿章来到曾国藩帐下后,曾国藩就毫不客气地敲打他。曾国藩的弟子薛福成在《庸庵笔记》内《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一文中,载有李鸿章初入曾府的情况:文正每日黎明必召幕僚会食,而江南北风气与湖南不同,日食稍晏,傅相欲遂不往。一日,以头痛辞,顷之,差弁络绎而来,顷之,巡捕又来,曰:“必待幕僚到齐乃食。”傅相披衣踉跄而往。文正终食无言,食毕,舍箸正色谓傅相曰:“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遂无他言而散,傅相为之悚然。用现代语言述:曾老师习惯早起床早开饭,人到齐了一起吃。李鸿章喜欢睡懒觉,有天干脆装病,曾老师多次派人来催......(这段原话用的是夹白语,多看几遍就能理解,恕不赘释。)曾国藩们确能干,但也有不足之处,随着官职晋升年龄增加,议定个事情常常久拖不决。李鸿章刚好相反,很快就能提出建议,并且办理后效果不错。曾国藩用他十分矛盾,既十分器重他且又要杀他的傲气。1860年曾国藩把湘军大本营移到安徽祁门,李鸿章认为那里是个口袋地形不宜驻防,坚决要求移换。可能曾国藩杀他傲气的思想当时占了上峰?挖苦说:谁胆小谁就离职好了。使得李鸿章很不满意,两人之间生出了嫌隙。李元度是曾国藩的老部下,当年曾国藩被太平军打得差点全军覆灭想投水自杀时,幸亏被李元度拼命劝阻。李元度后来居功自傲吧?干了一些违规之事,曾国藩决定予以弹劾。李鸿章对此坚决反对,甚至威胁说:老师要是弹劾李远度,学生我也不干了。曾国藩不屑一顾地说:那就请便。到头来两人谁也不让步,曾国藩真的上了弹劾折子,李鸿章也真的拜拜了。(李鸿章)但师生情谊终究难断哦,后来曾国藩经过认真思考后,采纳了李鸿章把大营迁移祁门的意见。李鸿章也发现自己离不开老师的提携,主动写信去试探。曾国藩爽快地让李鸿章再回来。李鸿章最终还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发达的。李鸿章一生都以曾国藩的学生自居,晚年提起老师更是敬佩不已。曾国藩对左宗棠则是直接采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办法。左宗棠当上曾国藩的幕僚后,在进攻太平军占领的浙江时,曾国藩把一部分湘军交由左宗棠全权指挥。左宗棠有军事才能,很快就率军攻克了杭州。曾国藩向朝廷举荐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省长)。过了一段时间,天京(南京)被清军攻克。曾国藩向朝廷报告说洪秀全的幼子已死,左宗棠却报告说是逃跑了。两人打起了笔墨官司。左宗棠在奏折中影射曾国藩撒谎。曾国藩说自己最看重诚信,如何会来撒谎?由此两人关系恶化。左宗棠一直耿耿于怀,直到晚年还多次骂曾国藩是个伪君子。但曾国藩的涵养深厚,绝不用私怨妨碍国家大事。左宗棠出兵平定新疆时,在调运粮草等各方面,曾国藩给予了大力支持。曾国藩逝世时,左宗棠敬献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署名是晚生左宗棠。请注意,过去左宗棠和曾国藩打交道都是称兄道弟的,还有挽联中的“自愧不如”和“相期无负”字词,说明左宗棠静心反思后深有感悟,他服曾国藩了。(笔者旁白:英雄亦是人,殊能无过?知错改错,善莫大焉!)(三)李鸿章和左宗棠,由于性格各异、政见分歧,两人的怨恨颇深据《李鸿章发迹史》一书介绍,李鸿章从政40年,遭遇弹劾多达800多次,但李鸿章总能化险为夷,成了政坛不倒翁,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呼风唤雨,权倾天下,长达25年。李鸿章曾任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等职位。他曾说过:世上最容易干的事就是做官,要是一个人连官都做不来,那就十分地无用。笔者分析不出来他说这话是啥意思,只是认为他没亲临前线去拼过命,嘴皮动得多。他搞外交有些窝囊。比如他去日本商谈《马关条约》,遭遇暗杀差点丢了命,回来受国人责骂,这官儿当起还是很够受的。弱国无外交哦,这事看来也不能全怪他。(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左宗棠很瞧不起李鸿章,认为他不会打仗,对洋人太软弱。左宗棠评价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会坏事。李鸿章也不喜欢左宗棠,觉得这家伙喜欢出风头和争功。他回敬左宗棠的办法是“看见秃头偏要说光”。左宗棠没有科举功名,当上了军机大臣,李鸿章就给他起个“破天荒相公”的外号,挖苦他实属运气好而已,不是凭的真本事。1874年末朝廷上出现“塞防”与“海防”之争,朝廷官员分成了两派,左李两人分别成为两派的领袖人物。后来朝廷采取塞防与海防并举的方针,才平息了争论。结果众所周知,左宗棠以65岁高龄率军收复新疆,成功地为国保住了大片国土;李鸿章负责筹建的北洋水师,在甲午一战中全军覆没。虽然有种种客观因素,但与两位主帅的个人综合素质也大有关系。(北洋舰队)【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曾从事多类工种和企业管理工作。近来年发表的各类体裁文字散见于网络和本地报刊。重庆南岸作家协会会员。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清正廉洁的官员,但也有许多被唾骂的贪官。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当官三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10万两真金白银,享受人生的财富和荣耀”。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作为朝廷的重要官员,一定会积累大量财产。但现实是什么?这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左宗棠是晚清政府的支柱之一,对清朝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家庭环境很一般,没有家族的力量可以依靠。因此,他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科举成才的资格。然而,几年来他考试不及格,最后决定回家务农。左宗棠年轻时自称诸葛亮,他常称自己为“今亮”、“小亮”。后来,他听说林寿图用诸葛亮的“诸”(同音“猪”)来讽刺他。后来,他不再用孔明来比喻,持续到40岁左右。当时,林则徐已经名扬四海,在长沙偶遇左宗棠。从那以后,他们彼此非常亲近,甚至彻夜长谈。内容无非是治国方略,尤其是他们对西北军政的看法。之后,林则徐非常感激,说:以后新疆要在西部定居,非左宗棠莫属。离开后,林则徐特意交出了他多年来的心血,也就是他自己整理出来的关于边疆的珍贵资料。这也为左宗棠以后绥靖边疆播下了胜利的种子。不仅如此,林则徐每次回家后与人交谈,难免会提到左宗棠,并称他为“非凡的天才”、“绝世的天才”。临终前,他还嘱咐二儿子写遗书,并反复推荐左宗棠为难得一见的人才。之后,不再年轻的左宗棠成为清朝的一名官员。从那时起,他变得越来越强大。他不仅平定了南方叛乱,稳定了朝廷局势,而且帮助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军队,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即使他老了,他也奉命率领军队打败占领新疆的侵略者。从这些方面看,他是清朝功臣。很多人以为他一定积攒了很多财产,却没想到他是诚实的,没有多余的钱。与他相比,李鸿章的处事方式和结局却截然相反。李鸿章虽然声名显赫,但对清政府的贡献却不多。相反,他代表清政府签署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他死后,给后人留下了无数财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且,对于李鸿章的财产,也没有多少不同意见。容闳是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的同僚。他曾说:“李鸿章有四千万私有财产要留给后人”。这里,4000万指的是白银的数量。当然,它的真实性需要验证。还有一种说法,李鸿章没有4000万那么多,但也不少。至少有1000万白银。如晚清费行健在《近代名人传》中说:“李鸿章死了,家里有一千多万元,哥哥的儿子有一千多万银子。”这里还有一句话,就是梁启超认为李鸿章虽然很有钱,他的财产不超过一千万元,最多也只有几百万元,因此,李鸿章的钱只是他的一部分。虽然他很有权势,但他的财产应该算在内。当然,这些数字无论怎么说,在当时的清朝已经非常庞大了。普通官员都不敢想,更别说老百姓了。左宗棠当了半辈子官,从不贪污受贿。他过着简朴的生活,即使他带领军队平定叛乱,掌握了大量军饷,他也从来没有拿过朝廷的一分钱。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在新疆被追缴后,却上了法庭,说自己贪污军饷,贪污受贿,玩忽职守。慈禧太后知道后,特命人彻查此事。最后的结果可以想象他没有腐败。左宗棠卧病在床时,把儿子叫到床边,对他说,虽然身居高位,权力很大,但没有留下太多财产。他希望死后,能把家里所有的钱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将来,他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坚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的原则,决不徇私枉法。1885年7月27日(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逝世,享年73岁。此外,他临终前对朝廷的好意表示赞赏,并分析了中国的险情,提出了许多富强的方略,并勉励皇帝要努力强盛。他是朝廷大臣,是国家的栋梁。他去世时,基本上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贵重物品。他的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有点破旧。他死后,清朝的综合实力持续下降。后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甲午战争也失败了。清朝名存实亡,一天比一天糟。虽然与李鸿章相比,左宗棠虽然名气不大,但他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维护国家尊严,受到后人的赞誉。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官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如果再有左宗棠这样的官员,相信清朝不会这么快灭亡。参考资料:【《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春冰室野乘》、《左宗棠评传》】
17世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内有农民起义反抗封建压迫,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面对从未有过的复杂环境,在清廷之中有三人还是费劲心机的支撑着这个早已经腐朽不堪的王朝,也因为这三人的努力,最终令清朝皇帝即便是在最后也保留了一丝体面。他们就是被称为清末三杰的左宗棠、曾国藩和李鸿章 。在这三者之中,或许很多人更多的听到是关于李鸿章的种种故事和传言。李鸿章生于清宣宗道光三年,也就是西历1823年。实际上他是清末三杰中出生较晚的,但是很多人对于他最为熟悉的称呼是清王朝的裱糊匠,因此也有人认为他是对于晚清维持中出力最多的,事实上也真是如此吗?李鸿章在当年也算的上是个“英才,17岁便已经考中了秀才,四年后中举,23岁时身高超过一米八,外表俊朗仪表堂堂的他遇到了他人生中重要的导师--曾国藩。这时候的李鸿章实际上还是稚嫩的很,倘若不是受到曾国藩的“官场启蒙”,将来也难以有所作为。在当时李鸿章也是非常敬重曾国藩,在曾国藩面前,李鸿章以学生的身份自居,他认为曾国藩是再给自己“传道授业解惑”,而曾国藩对于李鸿章也是非常满意,甚至一度认为他将是自己未来的接班人。但是在李鸿章37岁那年,原本关系亲密的师徒却因为一次战场布置产生了间隙,二人分道扬镳。李鸿章更是按照曾国藩的方式组建了一支淮军,但是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支淮军战斗力低下。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李鸿章借组建淮军的名头,大肆敛财,实际上这只军队情况和清廷的八旗和绿营,在作战能力上并无区别,不得已又找人说合,带领淮军重投曾国藩麾下。借助曾国藩的力量向清廷索取了更多银钱,此后淮军的情况才有所好转。而李鸿章接着曾国藩的势力名望在晚清官场上一飞冲天
。在很多人看来李鸿章、李中堂那可是大清的股肱之臣,在清末大搞洋务运动,号称师夷长技以制夷,实际上这句口号都是林则徐最早喊出来的,虽说在当时的清朝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工业能力,并且组建使用新式武器战法的新军以及采买西方铁甲舰打造了当时的“亚洲第一海军——北洋舰队” 。让清帝国在军事力量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洋务运动中,这位李中堂李大人则是抓住了机会,在各项采购之上贪污敛财大吃回扣,当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李鸿章组建的这只北洋海军。作为旗舰的两艘定远级铁甲舰,实际上并不是最优之选择。定远级在当时是由德国设计并建造,众所周知,当时的海上第一列强,拥有绝对实力和丰富造舰经验的是英国,德国当时作为欧洲的后起之秀,对于舰船设计和制造实际上非常缺乏经验。原本按照计划,清廷原本是想从英国采购两艘铁甲舰,作为北洋水师旗舰。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态度傲慢令李大人非常不悦,反而是当时的德国由于也在军事力量发展阶段,非常需要获得资金来强化军队,对于李鸿章非常的客气,让李大人在内心上产生了好感。其实当时英国人对于军舰出口来说价格非常合理,在当时也是出于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帝国,就向英国采购了大量军舰。但是令李大人难以接受的是,英国人并不愿意向李鸿章提供回扣,而德国人则是表达出了“一切都可以谈”的态度。在这次的战舰采购中,德国人利用清廷提供的资金,实际上是为德国的军舰制造设计提供了方便。两艘定远级是德国人的一次“武器试制” ,同时又赚了大批的银钱。李大人不仅回扣吃了个盆满钵满 ,德国人表达出的“友善”,更是成为了李中堂在能力上的“佐证”,真正吃亏实际上则是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面对日本以英式战舰为主的联合舰队,北洋水师的两艘定远级虽然主炮口径巨大开火后颇有威慑力,可在战场上缓慢的射速和极低的命中率还是让北洋舰队在海战上接连告负。打了败仗就又要谈判,这里不得不说,这才是李大人真正的强项。也有人认为如果不是李鸿章在谈判中与列强斡旋,清廷签下的条约将会更加严苛。但是,别忘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清朝作为弱国实际上没有什么资本与列强可谈,真正限制了列强野心的实际上并非是李大人善于谈判,而是列强之间各有私心 互相掣肘。如果李中堂真的一心为国谈判,签下的不平等条约本不至于如此苛刻,而李大人并没有利用这一点来减少清廷的损失,反而是主动的在各国之间奔走,让列强之间互相“安心”,而他自己可以说是从中获利颇丰。比起虚名“满天下”的李中堂,左宗棠其实就显得非常渺小,甚至很多人对于左宗棠根本不了解。对于左宗棠的功绩,也许绞尽脑汁也只能想起一个收复新疆。事实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左宗棠本身,因为如果不是身在晚清这个微妙的时间,左宗棠也许一辈子不会发迹。生于1812的左宗棠可以说是李鸿章的前辈,比起有着父辈裙带关系照顾的李鸿章,左宗棠可以说是靠着自身硬实力,一步步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左宗棠二十岁时参加乡试中举,但是随后三次参加会考,当中一次虽然获得排名,但是由于当时各省名额限制,左宗棠仅为誊录。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即便如此将来也是能做个官,有了官身荣华富贵也就不远了,但是当时的左宗棠看来这所谓的誊录是一种耻辱,毅然决然的辞官回乡回到自己的家中。此时的左宗棠已经意识到了当前时局变换,他认为自己需要大量的知识才能为国出力,于是他再次捧起了书本。不过这次他学习的不再是儒家经典,而是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猎经世致用之学,这为左宗棠未来南征北战打下了基础。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穿过长沙城外太平军的包围来到城下,坐吊篮进入城内。湖南巡抚张亮基得知后对于左宗棠的智谋和胆识颇为钦佩,将军事指挥直接移交给左宗棠。左宗棠也是不负众望,坚守长沙三月反而令太平军支持不住放弃围城,从此开启了左宗棠的戎马生涯。此时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势之下,湖南危机,左宗棠再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这一去便是长达6年之久。在左宗棠的一手指挥下,稳定民心、肃正军政,湖南局势转为安。当然,太平军作为农民起义军,也是因为清廷无能腐败而起,左宗棠与太平军交战数年并且招募外国雇佣兵参与这场战争以如今的价值观来说算不上是有多么正义,但是作为一方大员,保境安民也算是做好他的本职工作。早在左宗棠科举不中 回归乡里途中他已经了解鸦片战争的有关信息,并且认为引进西洋兵械和战法非常必要,更要制造西方的铁甲船,当然李鸿章此时也有同样观点,但是左宗棠更加犀利的看出,不单单要会造兵器更要懂得兵器的使用,在采买机械之余更是创办了多所船政学堂为国家培养造船和海军人才,一手操办成立福州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0年后,太平军和捻军进入陕甘,宁夏马兆元和马化龙趁机组织回民暴动,西北局势危机。1866年清廷谕令左宗棠前赴陕甘,当时陕甘宁各派势力犬牙交错,清军的行动严重受到多方牵制,加之李鸿章的淮军与西捻军作战不利,令捻军攻入直隶直逼清廷京师,左宗棠不得不出兵协助李鸿章,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之下,终究在1873年随着肃州克复,陕甘回变告终。陕甘宁大乱,让对于新疆充满野心各地豪强看到了机会。在沙俄的暗中怂恿和支持下出现了割据纷争、自立为王的混乱局面,同时沙俄更是直接出兵攻占了伊犁,当时的清廷因日本侵台无暇顾及,此时李鸿章上书清廷,认为应该将主要经历放在对于海防之上并缩减边塞军队规模增补海防兵力,而左宗棠认为当时的英国和俄国相互勾结不单单想要谋取新疆,更是要通过从新疆西藏的不断蚕食和渗透,不断的侵占领土,那么到时候又不得不调转军备方向重新整备边塞防御,日本对于台湾虽然有野心,但毕竟日本实力有限又要从海上进攻,只要稍加巩固就可进行防御,而西北边塞有失则会让列强军队从路上长驱直入,因此左宗棠指定了先北后南的国家战略,得到清廷支持。新疆局势已经非常危机,在1875年平定陕甘不久的左宗棠以63岁高龄带兵入新疆作战,左宗棠入疆后 没有急于与沙俄正面对抗,反而首先进攻受到英、俄支持的割据势力,同时请求清廷与沙俄交涉,但是沙俄态度傲慢。左宗棠率军于1880年开始对沙俄军队发起进攻,此时沙俄已经因为第十次俄土战争打的国力空虚,左宗棠兵锋凶猛,让沙俄误以为清廷下定决心准备全面开战,最终俄罗斯派出军舰在黄海游弋作为威胁,让清廷召回左宗棠,通过两国谈判解决伊犁问题。虽说随后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中沙俄从清廷获取了领土,但是总算收回了一些权益。一个英国外交官评论说:“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正因为左宗棠的历史存在,深邃地透视出民族之魂,左宗棠精神、左宗棠人格,典型而又真切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军人精神的精髓,可以说 左宗棠以他全部的生命之火塑造了传统文人、军人的精神典范,永远都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军人的楷模。作为晚清三杰之中,曾国藩可以说是最为出名,但是其功过也是最难以评价。曾国藩组湘军平太平天国之乱,对于清廷来说 确实是一大功绩。正如前文所说太平军本身就是由于清廷无能腐朽,地方豪强鱼肉乡里致使农民迫于生计反抗,曾国藩他嗜杀成性十分残忍,还颇为自得的说:“为了灭匪,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而在英法联军之占天津、攻北京直接威胁到清室与整个中国的生存的时候,曾国藩依旧认为太平军才是真正的“大患”,主张与英法签订不平等条约求和,甚至希望借助英法等国的力量去和太平军作战,甚至连咸丰帝逃往热河,清政府订城下之盟《北京条约》的时候,曾国藩依旧在同太平军作战,而且连吃败仗,身为人臣,君有难而不救还能算得上是一个忠臣么? 在对于国家内政方面,他也认识到当时清王朝的腐败衰落,地方的父母官反而成为了祸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固执的认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又看到西方的部分思想和科学技术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于是大力推广进行引进。可以看出在当时扭曲的时代背景之下,当时的朝廷重臣的做法变得扭曲又难以理解,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必然,这所谓的晚清三杰 如果真的要分个高下,说容易也容易 说复杂也复杂,但是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当数左公宗棠,道理也是简单明了,左公既无李中堂以国谋私的贪念也无曾国藩对列强侵犯的软弱,左公也曾参与过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他做的是用军事手段保境安民清明政治,其稳固边疆之功足以令后世永远铭记,其刚正的思想也是后人永远的榜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宗棠与李鸿章谁对中国的贡献大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