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重的大炮有没有用大炮发射12.7毫米的穿1超级积极炮 或者说积枪?

2018-06-21 12:05
来源:
军武234
【军武次位面】作者:风林火山
日本的60式自行无坐力炮,在世界战车王国里,虽然名气不太大,但是,在许多方面它却是独一无二的。本来世界上现装备的自行无坐力炮已是风毛麟角,而双管自行无坐力炮则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它的火炮可以升降独一无二。它的弹药基数只有10发也是独一无二。
▲最廉价的反坦克火力
1950年3月,日本建立了警察预备队,1954年改称为日本自卫队。自卫队的建立,使日本走上了重新武装的道路。在1950年开始的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的T-34坦克如秋风扫落叶般勇猛突击,给美军和南朝鲜军队以沉重打击。日本防卫厅从中认识到反坦克武器的重要性,决定研制自行无坐力炮。在研制新型自行无坐力炮之初,军方明确提出了以T-34坦克为目标的基本构想。当时,日本人已经得知,美国人准备将研制的105mm无坐力炮装到吉普车上。但是日本军方人士认为,用吉普车装无坐力炮,虽然有轻便和经济的优点,但只能装1门炮,且重心偏高,越野机动性受到影响,而履带式自行无坐力炮的越野性能要优越得多。他们还认为,无坐力炮的炮弹初速低,射击精度不高,若仅装1门炮时,由于发射时向后喷射火焰易使自身暴露,很容易遭到敌方反击,所以决定装2门炮,力求第一发弹打不上时,第二门炮能立即开炮命中敌方坦克。研制之初,军方还有人提出装4门无坐力炮的设想,后来被否决。其它的研究要求有:炮身能够升降,乘员3人,战斗全重5t,采用风冷柴油机,最大速度55km/h等。
日本军方人士认为,以小巧玲珑的战车,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能够给敌坦克以致命的打击。1955年初,日本军方开始招标。小松制作所和三菱重工业公司各自提出了本公司的设计方案。随后两公司于1955年12月都制成了样车。小松制作所的样车被称为SS-1,三菱重工业公司的样车被称为SS-2,这两种样车装用的无坐力炮都是由日本制钢所制造的。初步试验表明,这两种样车都不理想。于是,小松制作所又于1956年12月制成了改进后的SS-3样样车2辆。SS-3样车仍存在发动机易过热、转向机构可靠性差、车内空间狭小等问题。经进一步改进后,1959年春,小松制作所又制成了3辆SS-4样车。试验表明,上述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1960年,SS-4定型,并被命名为60式106mm自行无反动炮,即60式自行无坐力炮,后来称为60式自行无坐力炮A型。1967年研制出60式无坐力炮B型,主要改进处是提高了火炮的身管强度。1975年开始生产C型车,主要改进处是动力装置换装了新型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提高了单位功率。从1960年到1979年,日本共生产了525辆60式自行无坐力炮,日本陆上自卫队的步兵团和机械化步兵团每团装备16辆。尽管它已于1979年停止生产,但是60式自行无坐力炮至今仍在日本陆上自卫队中服现役。
60式自行无坐力炮,算得上是小车扛大炮的一个典型。它的战斗全重虽只有8t,却装上了2门106mm口径的重型无坐力炮。在军界,把它归人坦克歼击车一类。而按照它的火炮威力,可以和中型坦克作战。60式自行无坐力炮有3名乘员:车长、驾驶员和装填手。车全长4.3m,车全宽宽2.2m,车全高1.59m,比一个人立姿还低,算得上是小巧玲珑。车体前部左侧是驾驶员座。驾驶员座后部是装填手座。和一般主战坦克不同的是,装填手虽坐在车内,但装弹时要到车外,在车后部从炮尾装弹。车体中部是车长座,车长的右侧是双管106mm无坐力炮。车长座和炮架是一体的。车长座处有瞄准镜和潜望镜。这样,车长除指挥全车外,还兼作炮长。
从总体布置看,发动机位于车体后部,其车体为装甲钢板铆接和焊接结构。无疑,铆接是一种落后的结构形式。但是,它造价低、加工方便,用于轻型战车上也在情情理之中。据估计,车体的最大装甲厚度为12mm。60式自行无坐力炮的最大特点是在武器系统上。这种106mm无坐力炮是日本制钢所按照美国M40无坐力炮仿制的,身管长3.4m,炮身重220kg。和同口径的坦克炮相比,它的重量虽然相当轻,但是,在无坐力炮中还算是重型的,只能车载发射。该炮发射的弹种为破甲弹或碎甲弹,最大射程为为7678m,但用于打坦克时的有效射程仅为1100m,弹丸的初速为500m/s,最大破甲厚度在300mm以上。它的炮架有高低两个位置,炮架靠液压机构可以升高0.5m。火炮处于高位时,方向射界为左右各30°,高低射界为-15°~+25°;火炮位于低位时,方向射界左右各10°,高低射界-5°+10°。它的弹药基数为10发。车体后部两侧各有一个炮弹箱,每箱装4发炮弹,另有2发放在右侧盖板后部。由于弹药基数少,加上发射时向后喷射火焰易于暴露自身,所以,往往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在右侧火炮的上方,装有1挺12.7mm测测距机枪。作战时,车长先用瞄准镜瞄准目标,随即用测距机枪打出几发机枪弹,如命中,即说明瞄准、测距准确,马上开炮即可命中目标。如未命中,可立即用第二门炮继续攻击敌方目标。
▲豆战车
60式自行无坐力炮的动力装装置有两种类型:A型、B型为48km/h,C型为55km/h,最大行程均为130km。60式自行无坐力炮还有一绝,就是在雪地上行驶时,可以换装600mm宽的专用爬雪履带。安装爬雪履带时,要换上专用的主动轮,并在诱导论、托带轮和负重轮的轮毂上装上一些附件,使它们的位置向外挪,以支承加宽的履带。这一套雪地行驶前的准备工作还是挺麻烦的,不过,这样改装之后,好比给战车穿上了一副滑雪板,使它的单位压力大大降低,在雪地上的平均下陷量只有320mm~400mm。据说,这一招很受驻北海道地区日本士兵的欢迎。60式自行无坐力炮未装三防装置,也不具备水陆两栖性能。
总的看来,60式自行无坐力炮的性能在60年代~70年代是相当不错的。但是,随着新型主战坦克的出现,它的火炮威力已明显不足。日本军方曾利用60式自行无坐力炮的底盘,去掉无坐力炮炮,改装成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并进行了试验验。但终因制导时间太长,发射后不易迅速转移等缺点,这项计划不得不中途天折。目前,已有一部分60式自自行无坐力炮开始退役,但仍有相当数量在服役。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生在1974年1月的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距今已过去45年,这场战役不仅在我人民海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海战史上也拥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这里我们仅仅将目光聚焦在1月19日的海战第一阶段:我军4艘小型舰艇与南越4艘美制中型舰船对峙,南越军舰首先开炮挑起冲突,然后双方发生激战,关键时刻我军2艘支援舰艇赶到,最后南越军一艘护卫舰被击沉,3艘驱逐舰受伤逃跑撤出战场。吨位和火力均占据优势的南越海军何以战败?我军靠什么“法宝”以弱胜强?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1月19日西沙海战示意图,南越海军的4艘军舰在图中为黑色影像,我军舰艇为红色影像。其中编号为402、407的影像是我方的2艘渔轮,它们未参加海战。吨位相差悬殊——我军处于绝对劣势在1974年1月19日的西沙海战当中,南越海军和我军南海舰队共有10艘军舰投入交战,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双方参战舰艇的吨位大小。南越方面全部为美式军舰,最小的10号舰“怒涛”号排水量也在600吨以上,具体吨位数据如下:南越海军4号舰“陈庆瑜”号(HQ-4),原美国海军“埃兹尔”级护航驱逐舰“福斯特”号(USS Forster DE-334),1943年8月开工建造,舰长93米,最高航速21节,标准排水量1253吨,满载排水量1590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海军“福斯特”号护航驱逐舰(USS Forster DE-334),相当于护卫舰。南越海军接收该舰后将其命名为4号舰“陈庆瑜”号(HQ-4),作为驱逐舰使用,满载排水量1590吨。南越海军5号舰“陈平重”号(HQ-5,旗舰),原美国海军“巴尼加特”级水上飞机支援舰“堡岩”号(USS Castle Rock AVP-35),1943年7月开工建造,舰长94.7米,最高航速18.2节,标准排水量1766吨,满载排水量2800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越海军5号舰“陈平重”号(HQ-5,原美国海军“堡岩”号水机支援舰),它是西沙海战中南越舰队的旗舰,作为驱逐舰使用,满载排水量2800吨。南越海军16号舰“李常杰”号(HQ-16),原美国海军“巴尼加特”级水上飞机支援舰“钦科蒂格”号(USS Chincoteague AVP-24),1941年7月开工建造,舰长94.7米,最高航速18.2节,标准排水量1766吨,满载排水量2800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6月在美国西海岸航行的美国海军水上飞机支援舰“钦科蒂格”号,南越海军接收该舰后将其命名为16号舰“李常杰”号(HQ-16),作为驱逐舰使用,满载排水量2800吨。南越海军10号舰“怒涛”号(HQ-10),原美国海军“钦佩”级扫雷舰“宁静”号(USS Serene AM-300),1943年8月开工建造,舰长56.2米,最高航速14.8节,排水量650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越海军10号舰“怒涛”号(HQ-10,原美国海军“钦佩”级扫雷舰“宁静”号),作为小型护卫舰使用,排水量650吨。我军参战舰艇为猎潜艇和小型扫雷舰,具体吨位数据如下:271“锦州”号、274“泸州”号,属于南海舰队榆林海军基地猎潜艇73大队,均为6604型猎潜艇,1955年开工建造,艇长52.24米,最高航速18.7节,标准排水量302吨,满载排水量337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274号艇的电脑彩绘,西沙海战中的271、274号艇均属于6604型猎潜艇,满载排水量337吨。389号、396号均为6610型扫雷舰,1954年开工建造,舰长60米,最高航速14节,标准排水量520吨,满载排水量599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6610型扫雷舰,西沙海战中的389号、396号舰均属于该型扫雷舰,满载排水量599吨。281号、282号均为037型猎潜艇,分别为1966年和1967年开工建造,艇长58.77米,最高航速30.5节,满载排水量 392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行中的我军281号艇,西沙海战中的281、282号艇均属于037型猎潜艇,满载排水量 392吨。若按照满载排水量计算,南越4艘军舰的总吨位为7840吨,我军6艘舰艇总吨位为2656吨,可见南越海军在总吨位方面形成了约3:1的优势。尤其是海战初期我方的281号、282号猎潜艇赶到之前,南越海军与我军的总吨位比约为4:1,更加具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沙海战双方参战舰艇侧视彩图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南越海军4艘军舰(左侧)比我军(右侧)的6艘舰艇具有吨位和体积上的显著优势。大炮对小炮——敌军火力占有优势对比过吨位的大小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参战双方的火力配置情况。南越海军参战军舰主要武器装备如下:南越海军4号舰“陈庆瑜”号(HQ-4)主要武器为3门76毫米舰炮,1座双联装40毫米炮,8门20毫米炮,1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南越海军5号舰“陈平重”号(HQ-5,旗舰)主要武器为1门127毫米舰炮,2门81毫米迫击炮,4挺12.7毫米机枪。南越海军16号舰“李常杰”号(HQ-16)主要武器为1门127毫米舰炮,2门81毫米迫击炮,4挺12.7毫米机枪。南越海军10号舰“怒涛”号(HQ-10)主要武器为1门76毫米舰炮,2座双联装40毫米炮,6门20毫米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越海军5号舰和16号舰各装备有1门127毫米舰炮,这是美军的5英寸38倍径高平两用炮,初速792米/秒,射速15发/分,最大射程15900米,在威力和射程方面远远领先于我军参战舰艇装备的火炮。我军参战舰艇主要武器装备如下:271号、274号猎潜艇,每艘主要武器为1门85毫米炮,2门单装37毫米炮,2座双联装12.7毫米机枪,2座1200型反潜火箭发射装置。389号、396号扫雷舰,每艘主要武器为2座双联装37毫米炮(389号舰为一门85毫米炮+1座双联装37毫米炮),2座双联装25毫米炮,2座双联装14.5毫米机枪。281号、282号猎潜艇,每艘主要武器为2座双联装57毫米炮,2座双联装25毫米炮,4座1200型反潜火箭发射装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脑CG制作的274号猎潜艇(6604型)的85毫米前主炮开火效果图,85毫米口径是我军舰艇在西沙海战中装备的最大火炮,其中3艘舰艇共装备3门这种火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参战舰艇装备的双联装25毫米炮,其中4艘舰艇共装备8座这种火炮。由于交战双方都是主要使用火炮机枪等速射武器进行对决,几乎没有机会使用鱼雷等其它武器,所以这里将南越4艘军舰和我军6艘舰艇的火炮(含大口径机枪)汇总情况进行如下对比:南越军舰共装备2门127毫米炮,4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6毫米炮, 3座双联装40毫米炮,14门20毫米炮,8挺12.7毫米机枪。我军共装备3门85毫米炮,4座双联装57毫米炮,4门单装和3座双联装37毫米炮,8座双联装25毫米炮,4座双联装14.5毫米机枪,4座双联装12.7毫米机枪。综上可见,南越军舰在火炮口径方面占有优势,有2门大威力的127毫米舰炮,而我军火炮最大口径为85毫米;我军的优势在于小口径速射武器的数量更多,在单位时间内的弹药投放量并不输于对方。总体看来双方在火力方面是各有所长,不过在海战初期我方的281号、282号猎潜艇还未赶到,我军在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以小博大4打4,因此总体火力情况是居于劣势的。扬长避短——我军机动性和近战的优势虽然南越海军的4艘大舰在吨位和火力上都占有优势,但这并不是影响海战胜负走势的决定性因素。我军的小舰艇吨位小,相应的长度和体积也较小,即使在航速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海战初期我军的4艘舰艇最高时速均不到20节),转弯半径、灵活性方面也优于南越的大舰,因此机动性占上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舰艇吨位和体积较小,因此受弹面积也较小,同时在航速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机动性也好于南越海军的4艘大舰。南越的大口径舰炮善于打击远距离目标,对于小舰艇甚至于可以做到一击致命或重创,但面对行驶到近距离的灵活小目标却难以准确捕捉。我军小舰艇受弹面积小,且敢于抵近发起近战,小口径速射炮在近距离对南越军舰硕大的舰体和上层建筑一顿猛扫,甚至利用冲锋枪、手榴弹等陆战武器发起攻击,这都是扬长避短的明智战法,在这种情况下南越军舰不仅占不到半点便宜,反而被打得蒙头转向。因此利用小舰艇机动性好的特点抵近发动近战,进而充分发挥小口径速射武器的优势,这是我军取胜的第一件“法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沙海战的油画作品,反应我军充分发挥小舰艇机动性和小口径速射武器的优势,敢于近战,给予南越军舰沉重打击。“海战拼刺刀”精神——我军官兵战斗意志完胜抛开武器论和战术等因素,战争中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人。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指战员在西沙海战当中表现出来的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坚定的战斗意志都远超南越军队,这直接影响了战斗的胜负走势。无论是战前的动员准备,还是激烈战斗过程中的耐受力和拼搏精神,我人民海军官兵都完胜对手,这就是“亮剑精神”,这就是西沙海战中的“海上拼刺刀”精神,也是我军取得海战胜利的第二件“法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沙海战之前,我军281号猎潜艇全体官兵在西沙永兴岛码头举行战前动员大会并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389号扫雷舰和部分官兵的合影。该舰是西沙海战中我方受伤最重的舰艇,但坚持死战不退,海战胜利后直接驶往琛航岛坐滩等待修理。反观南越海军官兵,他们在战斗中一度也表现得可圈可点,给我军舰艇造成了一定损伤。但随着海战激烈地进行,人员伤亡增加军舰损坏加重后,他们战斗意志薄弱的缺点便逐渐暴露。尤其是海战中南越海军最高指挥官何文锷大校,他在海战中腿部受伤,在我军2艘前来支援的猎潜艇赶到战场的关键时刻,思想出现松动的何大校以为我军的导弹驱逐舰到来(他本人战后回忆),惊恐之中遂下令撤退。3艘南越驱逐舰丢下因伤重行驶缓慢的10号舰撤出战场,最后孤立无援的10号舰“怒涛”号被我军追上击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越海军士兵列队接受南越海军高层和美国军官的检阅。虽然采用全套美式装备和训练模式,但南越海军的综合战力依旧不可给予过高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沙海战中南越海军最高指挥官何文锷大校,他的撤退命令不仅宣告了南越舰队西沙海战的失败,也间接宣判了10号舰“怒涛”号的死刑。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大的大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