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有哪些 国家项目有哪些重大科技项目盘点?

瞄准战略需求培育科技攻关人才、优化人才创新组织化程度、创新人才调配机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国人才发展书写出一张漂亮答卷。过去,我国曾经以4吨黄金的价格从国外购置一艘二手绞吸式挖泥船。2018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708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中交集团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等共同组成的人才团队,成功研制出“天鲲号”,实现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从高价购买国外二手装备,到拥有有“地图编辑器”之称的国之重器,这是我国人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生动实例。棋落关键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海洋强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谋划布局出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棋局。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十年来,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我国各类人才夜以继日奋力创新,在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封锁方面屡创新绩。十年来,我国“上天”“入地”“探海”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相继实施,各类人才为之奋斗,补短板、强能力,增强了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十年来,为补齐实现共同富裕短板,近百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为保障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农业科研领域人才聚力种子研发攻关、新品种示范推广,将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十年来,面向国家重大需要,我国人才调配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激发出的人才活力澎湃不竭。……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我国不断强化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加强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研组织方式、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我国人才发展书写出一张漂亮答卷。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培育科技攻关人才7月27日,合肥国家实验室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微纳卫星发射升空,我国开启了量子星座网络的正式组建。如今,科学家潘建伟正带领团队进行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攻关研究。以战略科学家为代表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心系“国之大者”、担纲“国之重器”,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因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加快建设创新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集聚和培育壮大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国家层面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布局国家实验室,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确立了重要战略支点。在国家层面示范下,各地各部门纷纷布局重大科技平台,加速集聚、大力培育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也在壮大战略人才力量上不断发挥着主体作用。安徽合肥为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打造全球“量子”中心,实施顶尖人才引领计划,集聚了包括百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700多名科研人才。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各省市纷纷布局省级实验室建设。福建省加快建设6家省创新实验室,在人才评价、团队建设方面给予集成式特殊政策支持,集聚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在各个重大科技平台上,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正在打造国之重器的科研磨炼中提升战略科学家素养。国家自然基金委实施资助管理策略改革,将“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列为四种资助导向之一,与其他类科学问题分类申请和评审;成立并启动交叉科学部资助业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交叉领域,建立健全面向交叉融合研究的人才、项目资助机制。青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源头活水。十年来,着眼培养锻炼一批未来的领军科学家,我国战略人才培养政策重心逐渐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在一些重要人才工程中,专门设立青年人才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全面实施青年科学家项目。其中“十四五”首批重点专项80%设有青年科学家项目,赋予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的机会。2012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增设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形成了包括“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青”项目—“杰青”项目的青年科学人才资助链。2016年,人社部启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大幅提高支持经费,专项资助优秀博士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中国科学院则设立青年团队支持计划,鼓励拔尖青年组成创新团队“揭榜挂帅”,挑战科学难题。致力构建完整的国家战略人才培育链条,各地各部门一起发力,将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环节继续前移。教育部全面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在人才培养上更加倾向于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进一步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部署。目前,我国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了288个创新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累计吸引1万多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文昌国际航天城,承担着深空探测、载人登月、天地往来等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文昌国际航天城与西工大、哈工大等高校就设立研究生院和实训基地达成合作意向。在落实海南莫斯科动力大学同时,文昌国际航天城还与第聂伯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国外航天高校合作,建立创新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机制。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从青年科技人才、一流创新人才到战略科学家,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一个上下贯通的战略人才队伍培育格局正逐渐形成。以需求为导向,提升人才组织化程度“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业安全是解决种业“卡脖子”危机的大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将种子科技创新挂在心间。2022年4月,三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海南考察的第一站。这个基于南繁育种基地成立的重大科研平台,已经初步形成了由院士创新团队、全职科研人员、双聘科研人员和全职博士后组成的科研队伍,成为全国种业科研人才联合攻关的重要阵地。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但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一个学科团队能够完成的。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必须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我国通过构建重大科研平台、布局科学基础设施,提升人才创新组织程度;另一方面,众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家高新园区,也通过开展“有组织科研”,逐渐将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让创新创造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入扣”。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积极参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高地建设,围绕网络安全、空天信息、稀土资源、生态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组建了一批科研机构。此外,中科院还不断强化定向性、体系化的基础研究工作,注重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发挥建制化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和大兵团协同作战。清华大学相继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万科公共卫生健康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碳中和研究院,面向国家发展重大问题集智攻关。清华大学推动学科“大交叉”、组建“大团队”开展科技攻关。核研院三代人、数百位科学家,历经多年艰苦努力,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第四代核电技术落地,示范工程于2021年12月20日首次并网发电,实现了我国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组织医学院、结构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教师组成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团队,成功研发抗新冠病毒抗体组合药物。为超前谋划打造新一批国之重器,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科研战略咨询委员会和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深化开展有组织科研,谋划地月空间探索与开发、空间技术与系统、城市水环境等一批战略性技术研发项目。作为国家高新区的典型代表,苏州工业园区立足国家级平台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优势,积极对接科技部、工信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争取联合设立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领域重点专项计划,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实施项目。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能忽视企业的主体作用。我国不少骨干企业专家,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新。中国航天科工下属的宏华石油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联合研制“地壳二号”,科探能力可达15000米,将刷新世界探地深度。科技部相关负责人最近表示,将进一步支持企业专家在国家科技计划选题和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十年来,随着人才创新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我国人才创新成果与国家重大需要契合度日益提升。深化改革:为国家需求创新人才调配机制2020年7月,包括刘丹倩在内的40名年轻脑科学家,双聘入选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求索杰出青年计划”。这种双聘制度的实施,为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支持。“不改变人事关系,而且原有单位科研经费上做加法,双聘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科研起点。”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研究员刘丹倩难掩兴奋,“上海脑中心将来有机会承接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的项目,我非常愿意参与其中。”人才工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需要建立核心攻关人才调配机制。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结合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整合优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资源配置,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的人才特殊调配机制。筑牢高精尖科技人才发展高地是各层级创新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今,面向特定攻关任务,各种特殊人才调配机制正在试水,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实现科技人才有效流动、融合与交流。鹏城实验室实施国内人才“双聘制”和国际人才“合同制”的人才流动聚合模式,同时与国内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华为、中兴等信息高科技企业,以及信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合作共建、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初步形成了“目标一致、优势互补、权益分享”的科技资源聚合机制。鹏城实验室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快速聚合了包括23位院士和1800多位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为主体的人才队伍。湖南省在四家省级实验室中,除了“揭榜挂帅”“双聘制”,还在探索“访学制”“双署名制”“登记制”等,这些探索,将打破人与项目之间的固有联系,营造一个人才自由流动的环境。福建省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鼓励以“校企联合”方式组建产学研创新团队,促进高校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人员交叉、优势互补与创新协同,目前已支持三批60个项目。其中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凌阳华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究开发“高性能Mini/Micro LED新型显示驱动芯片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将重点围绕新型显示驱动芯片研发等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需要人才特殊调配机制;面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战略,同样也需要人才特殊调配机制。以人才一体化发展“先手棋”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举全国之力,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聚四方之才,引百万人才进海南;组织开展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援青,创新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派方式,扎实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以“牵手计划”等推动东西部地区开展人才结对帮扶……国家战略布局在哪里,就把人才吸引至哪里。……朝中心聚焦,为大局服务。我国人才发展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展现出强烈的使命担当。在服务各项国家重大战略中,我国人才事业焕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科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战略机遇,勇立改革潮头,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十年来,中国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勇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不断探索创新之路。今日本报推出特别报道,集中展示中国科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的生动实践和累累硕果。从体细胞克隆猴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揭示月球演化奥秘到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从出台“基础研究十条”到构建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科学院多学科、建制化优势,产出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了一批“国之重器”,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优秀的拔尖人才,推出了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矢志创新的中国科学院人,正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接续奋斗、再谱新篇。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创新根基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实验室里。2021年9月24日,《科学》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这是“从0到1”的重大突破。这类基础研究成果,往往成为催生变革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的源泉。未来,该技术如果具有经济可行性,工业车间制造淀粉将成为现实。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是中国科学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基。十年来,中国科学院不断强化建制化基础研究,广大科技人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引领我国众多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沿。在数学领域,我国在朗兰兹纲领、千禧年问题BSD猜想、微分几何学等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在物理学领域,我国在量子通信、超导与拓扑物理、反应堆中微子振荡、磁约束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等方向实现国际引领。在化学领域,我国在新型二维材料创制、纳米催化、数据驱动的智能机器化学家等方向实现国际引领。在天文学领域,依托FAST等射电望远镜,我国在射电天文,特别是脉冲星、快速射电暴、中性氢等方向跻身世界前列。在生命科学领域,克隆猴、脑认知和脑疾病机理、干细胞等研究方向跻身世界前沿,开启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科学院已连续11年位列全球科教机构首位。树高叶茂,系于根深。优异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科学院不断完善的制度安排。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基础研究工作。2021年,中国科学院组织院属单位和千余名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研讨,调研分析了国内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等单位的基础研究现状和国际基础研究发展态势,研究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简称“基础研究十条”),明确了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基础研究的使命定位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的一系列新思路、新政策、新措施。下一步,中国科学院将从聚焦建制化基础研究布局、重塑体系化人才队伍、提升创新整体效能等多个方面,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十条”实施方案和重点任务扎实落地,持续优化建制化体系化基础研究布局,充分发挥基础研究选题机制的导向作用,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持续优化基础研究创新生态。用好“国之重器”,解决关键瓶颈问题2023年6月2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传来好消息:由该台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前沿科学突破都是通过应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利器。十年来,中国科学院承担建设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一系列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为解决国家发展中遇到的关键瓶颈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前瞻引领型设施在科学前沿领域取得引人注目的重要突破。比如,“中国天眼”在快速射电暴起源、脉冲星搜寻及其物理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获得“发现首例持续活跃快速射电暴”等多项重大成果。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记录到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探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完整记录了大质量恒星死亡瞬间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战略导向型设施为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和保障。比如,子午工程为空间站航天器发射、在轨运行和航天员出舱安全提供空间环境预报警报和影响评估。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承担我国所有民用陆地观测和空间科学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为我国自然资源监测、生态环境治理、综合防灾减灾等国家需求提供持续、稳定的数据保障。应用支撑型设施为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作出突出贡献。依托合肥光源、上海光源等设施,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团队开展的“纳米限域催化”研究,实现了煤经合成气一步高选择性直接制取低碳烯烃,极大地提高了能源清洁转化效率。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运行过程中,研究人员不断探索研发,于2021年实现我国首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碳离子治疗系统的成功应用。此外,中国科学院还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建设了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加强资源共享,提高设施使用效益。以上海光源为例,截至2022年底,累计有3000余个研究组、3万余个用户依托该设施开展科学研究,发表期刊论文超过6000篇,开放共享成果显著。壮大人才队伍,让更多青年挑大梁“我们打造了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的人才队伍体系,创新探索全所‘一盘棋’的科研团队大部制组织模式,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创新人才高地。”谈及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收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感触颇深。这只是中国科学院在重大科研攻关中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缩影。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十年间,中国科学院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以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重点,大力吸引凝聚和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十年来,中国科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引进和培养了数千名科技领军人才,吸引和集聚了逾万名青年拔尖人才和2万名博士后,在聘特别研究助理超过1.3万人……这背后,是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加速实施落地:中国科学院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与重大科技任务一体推进,推行“两总制”“首席科学家制”“首席科学家+两总”制,遴选一批能领衔、善组织、专业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担纲领衔;实施特聘研究岗位制度,对8700个特聘研究岗位人员薪酬给予全额保障,使他们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到解决科学问题上。青年人才充满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是科技人才队伍中的生力军,代表了科技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十四五”以来,中国科学院以战略科学家和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形成了“抓两头、带中间”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将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比如,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自主培养青年带头人,累计支持超过5500人;推行科研部门负责人“任期制”,明确青年人才比例要求,不断优化人才梯队;实施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遴选100个青年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7岁,给予长周期、大力度的稳定支持。如何科学评价科技人才,是科技界面临的难题。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围绕开展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中国科学院不仅出台了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的指导规范,还结合重点科研布局和优势学科领域,在6个国家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再选取9个研究所先行试点。与此同时,推动各单位结合实际编制试点实施方案,完善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人才评价相关制度,进而形成经验做法和成功案例,供全院推广实施。聚焦“国之大者”,当好科技“参谋”实现“双碳”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为聚焦“国之大者”,202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部署启动了“碳中和”重大咨询项目。丁仲礼、张涛、高鸿钧三位院士共同牵头,组织百余位院士专家从排放、固碳、政策三方面,提出我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形成1+10咨询报告并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得到了充分肯定,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等30多个部门及地方的高度关注。这是中国科学院以重大咨询建议支撑国家宏观决策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要求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十年来,中国科学院以“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为使命,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学部和教育机构的综合优势,形成了以学部为主导、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为综合集成平台、以院内外研究支撑单元及研究机构为重要支撑力量的智库架构,持续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创新思想和科学前瞻的建设性建议,在国家科技规划、科学政策、科技决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2015年11月,中国科学院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组建了法人实体——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构建了“小核心、大网络”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智库新理论、新方法,形成一批有鲜明特色的智库品牌。同时,聚焦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能源资源环境、信息与网络安全、老龄社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海石油天然气综合开发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咨询研究。此外,中国科学院学部还围绕我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基础学科教育、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改革等问题,组织开展咨询评议,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十年来,中国科学院构建了广泛合作网络,产出了大量智库成果,向上级报送学部咨询报告和院士建议约300份,认领完成了百余项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课题。深化体制改革,让创新活力奔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我们以科研活动组织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扎实开展‘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试点’工作。通过抓攻关,以任务促学科发展、促人才培养,引导团队布局、绩效工资等相关重大改革举措紧密衔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介绍,对于任务攻关团队,该所取消年度考核,终期评估实施“定量数据采集+综合交流评议”评价模式,以减少对创新活动的干扰。十年来,中国科学院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优化努力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强化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引领力、战斗力和组织力。在优化科研布局方面,中国科学院强化科研布局的战略性、引领性和协同性,统筹区域、领域和创新平台布局。积极参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和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高地建设;围绕空天信息、稀土资源、生态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组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机构;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布建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针对推进科研管理改革,中国科学院出台了“基础研究十条”实施方案,对选题机制、管理方式、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进行改革;加强多学科交叉和大兵团协同作战,如在制定“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中,统筹全院优势力量,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综合示范进行全链条布局。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为此,中国科学院探索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不仅加大对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稳定支持力度,而且完善科研项目和资产财务管理,简化预算调整和采购报销等审批流程,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面向未来,中国科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知重负重、勇于担当,作为科技“国家队”,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把精锐力量整合集结到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来,勇立改革潮头,勇攀科技高峰,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都学课堂MBA带学班。读MBA,上都学课堂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到,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时间就会变慢,空间变小。根据这一理论,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推论:时间膨胀和空间收缩。简而言之,就是当物体的速度快到了一定的程度,重力也到了一定程度,那么时间就会像流水一样展现在人的眼前,从而实现“一眼万年”,又或者说是时空穿梭。在现实生活中,爱因斯坦的推论实际上是真实存在的。比方说,宇航员在太空站上度过一段时间,其实他们的生物钟会比地球上的人慢一点点。也就是说,宇航员在太空度过一天,其实比我们在地球上的一天要短一点点。自然,宇航员距离“一眼万年”还相差很多。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人真的能够时空压缩,进行时空穿梭呢?其实在理论上是可以的。前段时间,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中,耗资20亿,建筑面积34560平方米,相当于9个足球场的CHIEF项目成功封顶。需要知道的是,CHIEF项目和“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空间站、“天眼”射电望远镜是同等级别的国之重器!CHIEF项目,其实是由浙江大学牵头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也可以称为世界最大的超重力装置实验室。早在2016年12月,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就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10个优先建设项目之一。在这个实验室中,包含了浙江大学建造的模型机重载机、高速机三台离心机以及相应的机载装置。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离心机,因为它可以产生最大1500g的离心加速度,最大负载为32t。1500g是什么概念?科普一下,1g是1倍的重量,每增加1g,意味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增加1倍的重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乘坐过山车的时候大概需要承受1.4g。宇航员在飞向太空的过程中,火箭的加速度会令宇航员承受5-8g,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宇航员也会感觉到胸闷、呼吸不顺畅等症状。与之相比,目前对重力加速度克服最好的群体是战斗机驾驶员。在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即使身体素质很好,在承受8g的时候也都会晕厥,而战斗机驾驶员可以承受9g。另外,如果是遇到紧急情况,不得不弃机跳伞,也就是座舱弹射的时候,战斗机驾驶员需要在那一瞬间承受15-16个g的重量。在这种情况下,人一般都是昏厥的状态,可以说是生死一线。所以说,目前人是不可能仅仅凭借着肉体凡胎去承受1500g重量的,所以暂时是不能亲身体会时空穿梭乐趣的。但是,人体不可能,物体却可以呀。事实上,浙江大学建造的这套超重力实验装置其实就是为了研究物体的。通过离心机的两个手臂将两个“大吊篮”飞速旋转之后,离心机就可以构建一个从瞬态到万年时间尺度,从原子级别到千米级别的空间尺度,从常温常压到瞬间高温高压等等多重多相介质运动的实验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在实验中直接模拟出岩土体和地球深部物质在时间的作用下进行的演变过程。另外,现如今日本已经将核污染水排海,核辐射在未来究竟会对海洋、陆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之前世界各国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大家都不清楚,只能是靠推论。但是,有了超重力离心机,就可以将污染物放进离心机,然后就可以看到污染物在海洋、地下大尺度、长历时的运移。简而言之,就是可以直接在实验中看到模拟“一眼万年”的时空压缩,或者说是“一步千里”。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云敏介绍,浙江大学这套超重力实验装置设计的6座超重力实验舱,将会分别开展深海工程、深地工程与环境、岩土地震工程、边坡与高坝、地质过程、材料制备等6个领域的科研。最重要的是,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超重力实验装置将会于2024年投入使用。届时,我国将会在超大容量超重力装置领域中遥遥领先其它国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项目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