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地点是哪里白居易是哪里?


急!~~~~!急!~~~~!急!~~~~!急!~~~~!急!~~~~!...
急!~~~~!急!~~~~!急!~~~~!急!~~~~!急!~~~~!
展开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则应作于长安。现在已经难以确考。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暮江吟是白居易大约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写的。暮江吟全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暮江吟是白居易在那时候写的中年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本诗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此时白居易50岁左右,是中年。
《暮江吟》:自然与人生的四重美--双鸭山新闻网
《暮江吟》:自然与人生的四重美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9-19 09:38:57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上次我解析《登鹳雀楼》,说明作者王之涣先以“白日”作时间维度,以“黄河”作空间维度构建出了一个运动的世界,之后通过再上一层楼便轻松实现了自己远大的精神理想。短短四行,几乎写尽了自然和人生之大美。
  唐诗的展开形式就如同“八卦”,如果说王之涣演绎的是太极之“两仪”,那么白居易演绎的就是“四象”。当然,从内容上说,他们描述的都不是卦象,他们的见识和境界已经大大超越了“周易”理念。
  白居易和李商隐、王之涣不谋而合,都描写夕阳西下时的情景,有所不同的是,白居易既不像李商隐一样悲天悯人,也不像王之涣一样脚步匆匆,欲与时空试比高。而他更像一位刚柔并济的成熟持重的长者。
  在白居易看来,即便白日已经西坠也不足惜,依旧能从残阳余晖中发现一天中的最美,比如“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奇景呢?我们可以设想,一起一伏的水波在斜阳的照射下,会出现何种反射?必定是迎光的一面为红色,背光的一面为碧绿的水原色。由于每一条波纹的迎光面和背光面都各占一半,所以总体上江面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诗实际是同时展示了水和光相互映衬的两种美:水具有的是皱褶起伏的动感美;光具有的是明、暗或者说红、瑟间隔的纹彩美。一时间,残阳顿显生机,不再晦涩,不再凝重。
  尽管夕照逐渐逝去,暮色低垂,但诗人依旧留恋忘返,他还要继续寻找。或许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流诗人的气性都是相通的(现代如顾城),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向黑暗向逆境挑战的欲望。白居易在第一句设定常人不敢留驻的“黄昏”这一“垃圾”时间之后,接下来又选择了“九月”这个寒意袭人的深秋,而且还是一个月色黯淡的“初三”的夜晚。它们都分别是一天、一年、一月中的低潮期。那么,诗人在黑夜里找到了什么样的光明呢?一颗颗细小的冰冷的露珠放射出来的光明!因为它们具有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特性,所以能在黑暗中熠熠生辉、与众不同。就仿佛是宝贵的夜明真珠。这便是秋夜之露珠才具有的清澈闪亮的品质美。(露珠和夜明珠的发光原理不同,作者意在比喻。)
  那么初三夜晚的细长弯月又能带给人什么样的美感呢?力量美!就是因为它细长、弯曲,所以看上去像是一张拉满弦的弯弓,充满着蓄势待发的张力。
  综合而言,水波之律动、波光之潋滟是夕阳下人的肉眼能够看到的两种外在美;露珠之闪烁,弯月之内含则是幽暗中只有心灵才能感悟到的内在美(具体由“真珠”与“弓”两个联想事物作外在的比拟)。并且,波浪和月还存在动能和势能的对比,波光和露存在反射光和自发光的对比。这四种相互交织的对立统一的美便构成了诗人眼中“可怜”(可爱)的日月天地。
  《暮江吟》警示我们,在人生与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盛与衰,没有绝对的老与少,没有绝对的吉与凶,只要善于发现,只要心态积极,现实中很多平凡的事物都值得称颂和珍惜,它们都是构成完美宇宙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此时的白居易也用这首新诗展现了生命之老当益壮、炉火纯青的美。
  美,或者更美……诗中二十八个文字就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
  真想一梦回到唐朝!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暮江吟地点是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