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城遗址是现在的哪里 探索朔方城遗址古文化遗迹?

2018-01-30 00:00
来源:
佚名
文史
文/刘建国 赵静波
从中国古代史中考查清水河这个地方的”地望”,通俗地讲就是其所处远古时的什么地理位置。新版《清水河县志》对此有如下记载:唐尧时代在朔方幽都地;虞舜在并州地;夏禹在冀州地;商朝在代子国西北地;周朝要服地;春秋为北狄所居。
上述文字概略地指出了清水河这个地方在远古时期所处的地理方位或大致范围。这一时期史称”二帝三王”的时代。
本文拟从《县志》所载清水河在”二帝三王”时代所在”地望”区域展开粗浅论述。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要考查清水河或更大区域的历史沿革变化,一般从”战国”时期说起。而在此之前历史,我国史书是很少谈及这个地方的。偶有零散史料也不过说该地是"荒服之外,北狄所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土默特沿革》对此有如下论证:战国以前,中国古史所谓”二帝三王”时的”华夏”民族其生存活动范围只限于以河洛为中心的地区,所划”五服”除”要荒”两服不计外,其余靠近王畿的”三服”即三层,每层五百里,充其量,它的半径也只有一千五百里。所以,”大江”以南,“勾注”以北,在古代史家的眼里,就都可以“存而不论”了。
何谓“二帝三王”?
二帝就是指唐尧、虞舜(也有五帝之说)。三王便是夏、商、周三代。
唐尧时代之朔方幽都地
尧是上古时代五帝之一。他因当过陶唐氏族的首领,史称唐尧。在尧统治时的中原,一些部落开始出现了大的联盟,有了“国家”雏形。更主要的是此时中国领土在唐尧时便奠定了初步基础,其疆域有了一定的范围。《尧典》对当时的疆域形势有这样的记载:"尧使义和四子宅旸谷、南交、昧谷、幽都"。意思是说尧命义和氏的四位官员分别住在“国家”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观察日月星辰研究历法。结果诞生了“年”。这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记述。旸谷,大约在今山东泰山,因为那里能看到日出,以此观察太阳东升的情况,确定仲春时节。南交即现在的越南,根据太阳运行情况来确定仲夏时节。昧谷大约在今青海一带,有“日入於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的传说。在西方观察太阳西落的情形,以此确定仲秋时节。幽都就是今北京、河北北部一带,观察太阳向北运行情况确定仲冬时节。这是从四周的势力范围所推测的尧帝时大概情形。尧的帝都在平阳,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县西南部。
朔方一词古即有之。朔,北方地。朔土、朔方即北方地区。明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周之朔方,秦为上郡之地,后没与匈奴”。又说“大河(应指黄河)在榆林卫北千余里,自宁夏卫东北流六百余里,经古丰州之西,又北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三成相见凡八百里。至废东胜州西,乃折而南,其西侧榆林之东境,其东山西大同府朔州之西境。又南至黄甫川,而西为延安府府谷县境,东为太原府河曲县境。其间回环曲折三千里,古为朔州地,今谓河套”。
这段记载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史地信息。仅以朔方论,我们知道古朔方地区,就是明朝时的河套地区;其二,古朔方涵盖了今内蒙、宁夏、陕西等各一部分领土;第三,唐尧时的清水河,昔年无疑归属于古朔方的“幽都”范围内。
那么“幽都”之地又指哪里?周文浩先生在《朔方幽都之城》一文中分析古朔方是个大范围,幽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朔方幽都之城》说,《山海经.海内经.幽都大幽》中,首句“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这里的“之内”二字应当理解为“之南”,因为古籍多以当年的帝都方向为“内”。这句话说明,幽都是位于高山地带,又北接北海地区。北海是指昔日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所居聚之地,为蒙古沙漠区域。幽都在其南部,自然包含今陕西、内蒙一带在内的黄土高原了。
幽都所指就是今日的黄土高原地区。
西汉以前的朔方地区,包括汉时的定襄、云中、五原等郡,战国时属赵地并筑赵长城。匈奴强大后,逐渐侵入内地。秦始皇33年派蒙恬领兵斥逐,失地多得,又筑秦长城。汉武帝元朔二年筑朔方邑,设朔方郡。
“幽都”一词在之后的史家记述里很少出现了。
舜时并州地
舜是上古五帝之一。由尧禅让帝位。舜做了七十余年的帝位,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这一时期的中国,疆域面积和尧时差不多。这是因为各部落的首领并无领土野心,疆域版图也不会向外扩张。在舜执政时,还将自己的国土划分为十二片称”州”。史学界尽管有学者认为舜时有十二州不可靠,但《中国文化史》指出十二州不仅存在,而且那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各州区域范围。但我认为舜时所划十二州,因当时仍处游牧时代,并不意味着就是行政区的划分,可理解为十二个地方有各自的管辖范围。
舜时十二州范围:
并州:今山西的大部分。
幽州:辽宁热河大部分。
冀州:河北的大部。
兖州:山东河北的大部分。
青州:山东的大部。
营州:辽宁的一部分。
徐州:江苏徐州和安微山东的小部分。
扬州: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的一部分。
荆州:湖北湖南和广西一部分。
豫州:河南。
雍州:陕西甘肃青海一部分。
梁州:陕西汉中及四川一部分。
舜帝国都置浦版,今山西永济县。清水河属十二州之并州(山西太原、大同、河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范围内。
禹冀州地
舜禅让禹帝位,禹又传位于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禹为“三王”之一。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作冀、兖、青、徐、豫、扬、荆、雍九州,并且用金属矿石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但是夏商周三代疆域仍处于混沌状态,当时的部落观尚浓,国家并未完全成熟,因此疆域界限及不确定。关于冀州辖域,许多史书都指出其西、南、东三面距河(黄河),北面直到阴山至东受降城(托县)。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山西全境和河南的北部、河北的西半部及内蒙古阴山(大青山)以南广大地区。清水河处于阴山以南区域。
商朝代子国
代子国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小国,故地在今山西大同及河北蔚县一带。春秋末期,在今河北的西北部、山西东北部,活跃着一支由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国家,史称代国。代国的姓氏是子,史书记载"汤封同姓,代子立国”。汤指商汤,商朝的建立者。史书记载商汤姓子,所以封代国为子姓。代子国因是一个游了牧小国,但其活动足迹却渐渐向西北的今清水河一带延伸。这已从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大窑遗址(呼市大青山南保合少乡境内,距今五六十万年)足以证明这一地区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的事实。代国的马蹄第一次踏进了这片”荒服”之地。
要服之地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时代,分称东西二周。要服地是西周划治的”五服”管理等级制度。《国语.周语》记载”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意思是讲以王朝为中心,直至周朝势力所及的地方,按照地理的远近关系划分出”五服”。清水河其地在西周时被划在三服之外的要服地。而”五服”的每一地都对王朝负有不等的朝贡义务。甸服随时期贡,侯服每月一贡,宾服三月一贡,要服一年一贡,荒服则终生朝贡一次。除了第一层的甸服是作为王朝的粮谷基地外,其余几屋是王朝的卿大夫、男爵、各诸侯的封地。而要荒两服却是夷人们所居住和流放罪人的地方。
由此可见,清水河所处”要荒”二地,古时就是一处流放罪人的艰苦地区。 (赵静波 刘建国)
作者简介:刘建国,文物工作者。喜好弄点碎史之类的"豆腐干"。编过县志,也做过文学编辑。只图做事,不谙名禄。钻研方向文史。
赵静波,本科毕业,现从事机关文秘。爱好读书,写作,摄影。近年亦有文章见诸报刋及网络平台。代表作《清水河明长城敌台》获本县首届文化艺术成果长城奖。其余作品选入《内蒙古长城研讨会文集》第一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朔方城遗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