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主要交代了什么》时的头发有多根?

公元206年,东北方少数民族乌桓攻破幽州(现在的北京一带),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北方受到严重危机。曹操虽然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后袁绍死亡,但袁绍的两个儿子逃走,也是在206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北方的稳定形势,决定着曹操的后方稳定,决定着曹操能不能平定天下。建安十二年,也就是207年,曹操决定出征乌桓,最终在八月大胜乌桓,巩固了大后方,为日后挥师南下,收荆州,攻赤壁,打下坚实基础。此时的曹操胸怀大志,要做横扫天下的事,要立吞吐宇宙的志。在胜利回师的时候,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先写位置,次写风景,再写想象,最后抒情。这也是一个常用的写作顺序,去了哪里,看到什么,景色联想,最后抒情。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如何构思文章脉络,可以试试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先讲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是登上的意思,这里有游览的韵味。碣石是碣石山,在今河北秦皇岛昌黎西北,这里临海,所以能看到海。沧是水深绿色的样子,这里一般认为通“苍”,是青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是青绿色的海水。海到底是蓝色还是青绿色呢?海水和普通水一样,都是无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和海水中所含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的特点及其他因素决定的。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各不相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海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的海洋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近岸的海水因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对绿光吸收较弱,散射较强,所以多呈浅蓝色或绿色。这里有个地理题,曹操在秦皇岛看到的海,是哪片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诗人登山,居高临下。大海辽阔,尽收眼底。一个“观”字,总领全局,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后面诗句,具由此来。下一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何是多么的意思。澹澹是水波摇动的样子。形容当时国家形势的不稳定。竦峙是高高地挺立。竦是高起。峙是挺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作者看海的顺序是由远及近。极目远眺,首先看到的是大海的轮廓,和突兀的山岛。山岛点点,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之上,真是神奇,更是壮观!继续往近处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丛是密集的意思。百草是很多种草,各式各样的草。这两句诗很容易理解,就是:树木和百草十分茂盛。明明是萧瑟秋季,而然目光所及,却生机无限,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前面写了风景,这时候若是再写风景,除非长篇大幅,若继续在短诗中写景,就容易陷入重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窘境。我们看作者用一阵风,做了一转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是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洪波是汹涌澎湃的波浪。这句的意思是: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这阵风既是感觉,又是听觉,还是视觉,最后涌起的,看似是海浪,实际是思绪?下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若是如同,好像是的意思。星汉是银河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从这一句我们看出,作者在萧瑟秋光中,在惊涛拍岸中,想到的是日月之行,想到的是星汉灿烂。丝毫没有受到水何澹澹般的动乱局势,和秋风萧瑟的肃杀严峻所困扰,反而心中满是草木丰茂,气吞天地。这既是作者的大胸襟,大气魄;也是诗歌作品内容,不受环境影响的新境界、新格调。也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抱负!要知道,秦汉时期的平均寿命仅为20岁,而这一年的曹操已经52岁了(曹操155年生人),从他35岁陈留起兵,到现在已经过了17年,曹操终于基本占领了北方。在古代,谁占领了北方谁就占据了天时。首先,北方适宜人类居住。第二,这里有广袤的华北平原,可以提供粮食,有粮食就有人口,有经济,有军事保障,进而发展其他行业门类。这就给一个国家强大大的坚实基础。在三国末期:曹魏的人口资料是:“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国的户籍资料是:“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蜀国的户籍资料是:“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兵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粗略地算一下,魏国人口443万,蜀国人口108万,吴国人口256万。扫平北方的曹操有信心有能力去做扫平天下的事情,于是在第二年的208年,挥师南下,收取荆州,与孙刘联军发动著名的赤壁之战。这时候的曹操志得意满,大气恢宏,马上就要横扫八荒,立不世之功!所以他才能写出如此有气势的诗篇。清代张玉榖的《古诗赏析》评价这首诗,说: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日月’四句,转就日月星汉,凭空想象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自写也。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是庆幸的意思。甚是非常的意思。至是极点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但是要注意,魏晋时期的诗歌很多是乐府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整首诗不但写景,还借景抒情,将眼前美景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为一起。特别是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中,将整篇文章推向高潮。本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不但情景交融,还情理结合、寓情于景,更能给人以启发性,激发我们的想象。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从本篇起我们开始讲解古诗词、古文。之前大家喜爱的“详解《笠翁对韵》”系列也不会停止下来。如果您也喜欢传统文化,不如点赞关注评论转发。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图片选自网络 侵删)

请给出正确答案...
请给出正确答案
展开
在三国时期的曹操写的诗,《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安徽省亳县)人。东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当丞相,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故称魏武。他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喜用乐府旧题作诗,别出新意,写出语言质朴、民歌化的五言诗,并且成功地创作一些四言诗。风格慷慨悲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东征登上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是那样的动荡不定;海边山岛挺拔竦立。树林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盛。冷清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的心窝里放射出来。庆幸得很,好极了,于是作歌来歌咏我的志向。这首乐府诗,是曹操所作《步出夏门行》的首章。《观沧海》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这时,曹操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又打败了他的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北征乌桓又一举获取,统一了中国北部,确立并巩固了河北根据地,便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大海,自然要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观沧海》便是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这首诗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 《观沧海》重点写茫茫沧海洪波涌起气吞日月的景象,借景咏怀。为了突出主题,诗人在结构安排和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巧妙的艺术构思。诗首六句,点题直起,用朴素的语言,平顺、白描的手法,写登临碣石山,“观沧海”所见:海波动荡,山岛耸立,虽然时属初秋,但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人们眼前呈现出一幅静中有动,生机勃发的画面。写得轻松舒缓,读之有行云流水之感。这是为下面写洪波涌起的大海作铺垫的。但在平顺中又不平淡,不但写了海水的动态“水何澹澹”,而且写了周围景物“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有水,有山,有草,有木。而且描写对象的形态、色彩都有变化。诗人笔锋一转,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向人们映出了一幅浩渺无限,波涛光涌,大有吞没一切之势的壮阔海景,和前六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读之有银河骤从九天降落之感。 接着诗人又向人们转换别一幅海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这广阔壮丽的境界,反映出作者当时踌躇满志的情怀。 诗的词语运用贴近、生动,如:以“丰茂”“丛生”形容草木,“萧瑟”壮秋风之声,“涌起”写洪波之势。水波又从“澹澹”而涌起,显出其发展。就这样,把这个雄阔的气象,写得有声有色,动态毕现。 全诗气魄雄伟,想象丰富。收笔“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每章都有,是合乐时所加的,在格式上与正文无关;但在本篇却与诗境融为一体。
曹操
三国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东征登上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是那样的动荡不定;海边山岛挺拔竦立。树林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盛。冷清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的心窝里放射出来。庆幸得很,好极了,于是作歌来歌咏我的志向。这首乐府诗,是曹操所作《步出夏门行》的首章。《观沧海》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这时,曹操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又打败了他的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北征乌桓又一举获取,统一了中国北部,确立并巩固了河北根据地,便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大海,自然要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观沧海》便是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这首诗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 《观沧海》重点写茫茫沧海洪波涌起气吞日月的景象,借景咏怀。为了突出主题,诗人在结构安排和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巧妙的艺术构思。诗首六句,点题直起,用朴素的语言,平顺、白描的手法,写登临碣石山,“观沧海”所见:海波动荡,山岛耸立,虽然时属初秋,但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人们眼前呈现出一幅静中有动,生机勃发的画面。写得轻松舒缓,读之有行云流水之感。这是为下面写洪波涌起的大海作铺垫的。但在平顺中又不平淡,不但写了海水的动态“水何澹澹”,而且写了周围景物“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有水,有山,有草,有木。而且描写对象的形态、色彩都有变化。诗人笔锋一转,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向人们映出了一幅浩渺无限,波涛光涌,大有吞没一切之势的壮阔海景,和前六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读之有银河骤从九天降落之感。 接着诗人又向人们转换别一幅海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这广阔壮丽的境界,反映出作者当时踌躇满志的情怀。 诗的词语运用贴近、生动,如:以“丰茂”“丛生”形容草木,“萧瑟”壮秋风之声,“涌起”写洪波之势。水波又从“澹澹”而涌起,显出其发展。就这样,把这个雄阔的气象,写得有声有色,动态毕现。 全诗气魄雄伟,想象丰富。收笔“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每章都有,是合乐时所加的,在格式上与正文无关;但在本篇却与诗境融为一体。
曹操
三国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国演义中,南阳何禺页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之乱时显露头角,董卓死后,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以击马超,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共有25个儿子,卞皇后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环夫人生邓哀王曹冲、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曹铉、陈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曹矩,王昭仪生赵王曹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刚殇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灵殇公子曹微,赵姬生乐陵王曹茂。其中长子曹丕曹操认为笃厚恭谨,立为后继,成为后来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国演义中提到他黄须,勇而无谋;三子曹植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虽才华横溢但个性怯懦,嗜酒放纵;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与苏轼一家并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观沧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败袁绍后于河南延津县附近所作,《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他的高远志向,公元208年冬于湖北汉口西南长江边赋歌《短歌行》,抒发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主要交代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