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被贬到哪些地方和州妻子去哪里了?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扬州,江南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一座在中国古代的诗词史上出镜率极高的城市。在此,诞生了无数名篇佳作,也见证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友谊。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应诏罢和州刺史任返回洛阳。在扬州,他遇到了从苏州离任的白居易,二人相逢,感慨万千,置酒高会。席间,白居易为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打抱不平,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刘禹锡当场唱和一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的诗依旧延续了其作品一贯的通俗性、写实性,读之易懂;而刘禹锡的诗则跌宕起伏,沉郁不乏豪放。壹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在扬州遇到刘禹锡的时候正值他在苏州刺史任上告病而归,此时的白居易已历尽宦海沉浮,看尽世间炎凉。白居易自幼聪颖好学,读书刻苦,因过度用功,导致满口生疮,手上遍布老茧,而且成了“少白头”。他写诗非常刻苦,曾自述:“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所以人称其“诗魔”。还好,皇天不负有心人,白居易的努力没有白费,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高中进士,不久任秘书省校书郎。数年后,白居易做到了左拾遗(诤谏官的一种)。他自认为因文学才华受到皇帝的赏识而多次上书言事。不仅如此,他还利用诗歌揭露社会现状,因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上至八十老妇,下至孩童稚子都能读懂,所以流传很广。唐宪宗虽然堪称一代明君,但哪个皇帝也不会容忍臣子天天发“朋友圈”给朝廷宣传“负能量”。他曾说,白居易这小子,仗着是我提拔的,多次对我无礼,真的是不能忍受。宰相李绛认为白居易一片忠心,劝谏唐宪宗要广开言路。然而,白居易最后还是为他的敢于说话付出了代价。公元815年,当朝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遇刺身亡,此事因涉及藩镇节度势力与中央朝廷的矛盾,言官大多选择沉默。只有白居易不合时宜的上书,力主严查凶手,被扣上了“越职言事”的帽子,贬谪为江州司马。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人生的转折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座右铭,被贬之前的白居易亦然如此。他入仕后以“兼济天下”为志,希望能为国家黎民做有益之事;被贬之后,他的行事风格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旧关心百姓疾苦,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大不如前。五年后,白居易重新入朝为官。官位比以前高了,却没有什么实权,依然被权贵们排挤。白居易受够了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遂请求外出任职。他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在任期间带领百姓疏浚水利,多有便民措施;他在杭州白沙堤上广植杨柳,后世称之“白公堤”。公元825年,白居易离任返回途中,在扬州刺史王播的宴席上遇到了刘禹锡。白居易虽也经历了朝堂的尔虞我诈、风云诡谲,但和刘禹锡的人生比起来,还远不够惨。故而,他作诗赠刘禹锡,为其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鸣不平。但他没想到的是,刘禹锡反而比他还心大。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这人,不仅诗风豪迈,有“诗豪”之称,其人品性格亦然如此,颇具英雄气概。看不惯奸臣行径就作诗讽刺,你有本事贬了我,但我看不惯就是要骂。在当时的权臣眼里,刘禹锡堪称“大唐第一刺头”。套用一句现在的话,可以说是“流水的奸臣,铁打的刘梦得”。刘禹锡自幼酷爱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关系要好。太子便是唐顺宗,他在公元805年即位后启用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革新,打击宦官势力,史称“永贞革新”。历史上,凡是搞新政、变法这些事,担当主力的官员就好比足球比赛的单箭头前锋,势必成为对方后卫的联合绞杀对象。如果没有皇帝撑腰,肯定会被既有利益者极力反对打击。不说别的,商鞅变法的成效毋庸置疑,但秦孝公前脚去世,商鞅后脚就被反攻倒算。王叔文、刘禹锡他们的运气不好,搞革新的唐顺宗是个病秧子,即位还没一年就去向列祖列宗报道了。革新只进行了一百多天就以失败告终,革新派官员受到激烈反扑。王叔文先贬谪、后赐死;王伾被贬后病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偏远地区的州司马(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史称“二王八司马”。十年后,刘禹锡和柳宗元奉诏回京,事情似乎出现了转机。但次年三月,刘禹锡游览了当时的“网红打卡地”-玄都观(桃花),作《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讽刺当朝权贵。其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全诗大概意思就是:你们身居高位,权倾朝野,有什么了不起,如今的荣华富贵还不是当年靠着打击我们革新官员而来。此诗一出,当权派勃然大怒,认为刘禹锡简直是死不悔改,于是将他贬得更远,直接贬到了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五年后的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此后,刘禹锡的仕途有所好转,逐渐往回调,先后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终于回到了洛阳。两年后,他再次来到了玄都观。结果,当初观内的百亩桃花已然无影无踪,只剩下青苔和菜花,没有一个游人,荒凉无比。于是,刘禹锡作《再游玄都观》一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对当权者“树倒猢狲散”的情形进行了无情的嘲讽,高调表示:你们这些只会贬人的鼠辈去哪里了,再贬我啊!我老刘又回来了!所以,刘禹锡如此性格,也就不难解释他和白居易在扬州作诗唱和之时,白居易本是替他鸣不平,他却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话便盖过了白居易整首诗,同时又反过来顺带劝慰白居易,表现出一副对世事云淡风轻的豁达胸襟。所谓“英雄本色”,刘禹锡“诗豪”之称,名副其实。
唐宋文人中,最欣赏的是苏轼,其次就是刘禹锡——不只因为他们的才华,更因为他们乐观豁达的心态。同样的经历,不一样的结局。有时候,性格决定的不只是命运,还有寿命。就比如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同科进士,又一起参加工作进了秘书省,成了同事。然后一起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不同的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刘禹锡被贬到郎州。他们甚至连出身都差不多,刘禹锡也是官宦子弟,他和在江南为官的父亲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同样丁忧居家;同样当过幕僚,做过县主簿。但是被谪贬之后,他们渐渐地变得不同,以至于一个英年早逝,一个乐天长寿。刘禹锡的一生,都在他的诗里。诗里可以望到他的背影,诗里有他走过的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一》
这是刘禹锡被贬郎州后写下的作品,没有消沉哀怨,反倒满怀豪情和希望——这不像是一个被贬人的心绪,倒如同一个奔赴新目标的战士的号角,意气风发。无人记载刘禹锡在郎州生活怎样,但是从《送曹璩归越旧隐诗》里看出,当时的日子虽然清苦,至少是心平气和的:“行尽潇湘万里馀,少逢知己忆吾庐。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还有一首《望洞庭》,想来也应该是在郎州时候所做。读书写诗,游湖赏月,只要心大些,应该不缺快乐。十年后,他从郎州归来。蛮荒的风雨不曾侵蚀他心里的执着,他仗义执言的性子仿佛湘江边的竹,愈发挺拔。他看着那些身边那些口是心非之辈,挥毫写下《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就是这么拽!别看我刚从偏远地方回来,你们这一个个人模狗样的,我还真没瞧在眼里。当然,这次拽的代价有点大:不只是他,连带着他们那一拨,包括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又一次被贬!而且这一次,被贬得更远:播州。当时刘禹锡的老母亲已经快八十岁了,这一去,无异于诀别。宰相裴度求情,柳宗元甚至提出自己可以用柳州和他换。后来刘禹锡被贬到连州,脚一落下,又五年。这五年没看到他的佳作,但是从《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和《送裴处士应制举诗》,可以窥见一斑:腊月里看莫徭人带着犬和鹰,热烈而宏大的狩猎场面;夏天时穿着涂了蜡的木屐登山,披上貂裘钻进清凉的山洞……随遇而安,得乐且乐。五年后,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已经寂寞地死在了柳州;而他被贬的路还在延伸。这回是夔州。在此地,他最出名的诗当属那首《竹枝词》十一首中的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尤其是后两句,一直是形容含蓄爱情的隐语。可是,巴山蜀水依然没能阻止刘禹锡继续被贬的脚步;3年后,他又被贬和州。路过湖北黄石时,写下了《西塞山怀古》,发出了“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的慨叹。然酒旗楼阁不属于他,烟波浩渺,他还得随征帆远行。而到了和州,他的境遇更是颇具戏剧化:先是被安置在城南一座临江的宅子里,他写下了“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句子自慰。也许是“争辩”二字让上头感到了他的桀骜不驯,于是又把他挪到城北,房子由三间变成一间半,但是有几棵树点缀。刘禹锡只能摇头叹息,吟唱“杨柳依依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自娱。结果人家又不高兴了,又把他调到城中一处只有一床一桌一椅的地方。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实在是忍无可忍的刘禹锡,心里的愤懑一泻而出,写出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而且,他还找人可在了石碑上,立在门边,大辣辣地打小人的脸。他当然是想家的,看那首《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曲折地表意,含蓄的苍凉,那一缕深刻的乡愁,沁在骨子里,轻易不说出口。826年,刘禹锡时来运转,返回洛阳。途径金陵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湖南、广东,到四川、安徽;光阴荏苒,人事更替,走的时候是风华正茂而立之年,回来时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827年,在裴度的举荐之下,刘禹锡进东都尚书省任职。自此,那首桃花惹的祸总算是平息了,整整23年,连皇帝都换了四个!出走半生的刘禹锡,归来仍是少年心!他居然兴致勃勃地又写了一首诗,《再游玄都观》: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不服不行!以前的对头除了死的,除了病病歪歪的,可能也没剩下谁了。而我们的刘禹锡,却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先是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然后太子宾客、秘书监,直至礼部尚书,从地方到朝堂,从容就坐。而且,他活到了七十一岁,光是和白居易往来唱和的诗作就多达138首!这老头,那叫一个洒脱!23年巴山楚水的凄凉,就弃置在了一曲歌里一杯酒里。真真应了那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花开花落,历史的天空群星闪烁。刘禹锡,曾自甘偏居一隅,悠然自得。而他笔下的那两首桃花,却一直为人称道,历久弥香。
公元815年,被贬到郎州近10年的刘禹锡,终于被皇帝召回长安。他看着京城景致,万千感慨,作了一首诗,却因此惹来了大祸。刘禹锡阔别长安近10年,远离繁华喧嚣,窝在偏远的郎州,再次回到长安,内心非常激动,各种滋味涌上心头。在这种心情下,他作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诗很快便流传出去,当朝权贵们看了,可就不高兴了。你刘禹锡这是什么意思?“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不就是在讽刺权贵嘛,刘郎不就说的是刘禹锡。于是,有人给皇帝写了奏折,告了刘禹锡一状,说他写诗发泄不满,讽刺当今朝廷,对当今圣上不满。皇帝看了奏折,龙颜大怒,好你个刘禹锡,本来这次是珍惜你和柳宗元这哥俩都是人才,想让你们留下委以重任的,竟然还敢写诗嘲讽,那就该上哪去上哪去吧。于是皇上一腔怒火马上下了旨,把刘禹锡调到西南的播州做刺史,捎带着,这股火气还迁怒到了刘禹锡的好哥们柳宗元身上,把柳宗元调到了柳州做刺史。表面上,播州刺史,和刘禹锡以前做的郎州司马相比,是升官了,其实不然。播州在现代的地图上,属于贵州遵义,在当时,播州更加偏远荒凉,环境更加艰难,皇帝这是成心在整治刘禹锡。刘禹锡接到旨意后傻了眼,这播州路程遥远,而且环境恶劣,自己倒是没什么,多受些苦也无所谓,只是担心自己的老母亲啊。刘禹锡的母亲当时已经80高龄了,身体已经病弱不堪,赶路去播州,一路上跋山涉水,几千里之遥,恐怕都到不了地方,人就不行了。这时候,柳宗元站了出来,向皇帝上书说“刘禹锡的老母亲年龄太大了,经不住这样远路折腾,我愿意和刘禹锡换,我去播州,让他去柳州吧。”柳宗元和刘禹锡私下关系极好,两人是同榜进士,年龄仅差一岁,后来又一起参加了革新运动,是“二王刘柳”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后来革新失败,又一起遭到贬官。两人就算贬官后不在同一地方,也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两人除了政见相近,性格投机之外,还有一种落难英雄惺惺相惜的感情。所以这次,当两人被政敌借机排挤,刘禹锡被贬到播州,柳宗元很是担心,他拿出了自己的仗义,丝毫不顾及个人得失,向皇帝求情。皇帝看了柳宗元的折子,心里也有所触动,但毕竟是九五之尊,表面上仍然骂了刘禹锡一顿“既然家中有80老母,还写那破诗干嘛,也不知道顾及一下老母亲。”此时,朝中又有其他大臣也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帝将刘禹锡调到了稍微近一些的连州做刺史(相当于现代广州的北边)。柳宗元不顾自身安危帮了刘禹锡大忙,谁又能想到4年多之后,刘禹锡又帮柳宗元料理了身后事。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重,他自己意识到时日无多,这次是挺不过去了,可自己的大儿子只有4岁,而情人吕氏的肚子里还有一个未出世的孩子。他分别给好朋友刘禹锡和韩愈写了托孤信,让他们赶来柳州为自己料理后事。此时的刘禹锡其实情况也并不好,自己84岁的老母亲刚好病故了,因为这个原因,得以受到圣上的体谅,允许离开连州,带着母亲的遗体回乡安葬。刘禹锡接到柳宗元的托孤信,先把母亲暂时安置了一下,便急忙赶到柳州。公元819年11月28日,47岁的柳宗元还没见到小儿子出世,便撒手西去了。刘禹锡操持着,料理了柳宗元的后事,又将他的大儿子柳周六带回去抚养,而另一个遗腹子,小儿子柳周七,则被韩愈抚养。刘禹锡将柳周六抚养成人,教他读书,柳周六长大后,考取了功名,做了官。柳宗元生前一直想回到长安,将河东柳氏家族复兴,柳宗元的儿子也算是为父亲完成了遗愿。刘禹锡和柳宗元,两个人的缘分和友谊,令人赞叹令人羡慕。两人年龄相近,又同一年考中进士,一齐在朝中为官。具有相近的政见想法,一起为了新政权的革新而奋斗过。两人都是具有远见卓识、不可多得的才子,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在革新集团中是年轻有为的核心人物,想必两人有一种英雄惜英雄,才子欣赏才子的特殊感情。革新失败后,两人一起被贬,各自在偏远的小地方度过了十年。二人又被皇帝开恩,召回京城,本以为峰回路转,没想到接下来是再次被贬。柳宗元是个短命之人,其实在他病故的那一年,皇帝已经下旨将他调回去,只可惜为时已晚,他已经病入膏肓,根本不能启程,落了个客死异乡的结局。刘禹锡前半生的命运和柳宗元大同小异,幸运的是,他的身体比柳宗元好,熬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终于熬到了峰回路转。50多岁时,刘禹锡被调到东都洛阳尚书省,人生最后的20来年,总算是走了好运,一直活到71岁去世,在当时,也算是长寿老人了。人生无常,世事无常,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禹锡被贬到哪些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