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社会越发达人类越痛苦,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现在人不缺吃、穿、用,为什么没有幸福感##幸福#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节奏发展太快,物欲横流,人们的物质条件是越来越好了,可是精神世界却一塌糊涂。即使衣食无忧,有车有房的人们,在社会制度没有得到完善的保障下,反而更加焦虑、浮躁了。毕竟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种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总而言之,使我们越来越缺乏幸福感的三大原因,来自于社会,家庭,和自己。追求更好的车,更好的房子也属于心理范畴,满足的同时,表面看是物质追求,实则是精神基础需求的表象而已。适当的做好人生的减法可能更有利于我们的幸福,而不是去和亲戚、朋友、邻居、同事攀比。精神世界的满足才是幸福的最大支持者。目前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莫过于北欧发达小国,有些类似于理想世界中完美的共产主义。北欧四国之一的丹麦,国家福利制度得到了国民的广泛支持。这种福利体系将积累的财富转化为了福祉。他们不是在缴税,而是在投资社会。他们购买高质量的生活。理解丹麦高质量幸福生活的关键,是认识到福利体系有能力减轻国民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性和焦虑,并能够预防极端不幸福的情况。丹麦幸福指数高的重要原因是国家福利,因其降低了人民的不确定性、焦虑和压力。完备的国家福利制度保障了每个人的幸福,减少了那些极端不幸出现的可能。丹麦人的工作时间相对更短,享受免费医疗和大学教育,每年还有长达5周的带薪休假(居全世界首位)在丹麦几乎没有穷人,贫富差距是全世界第二低。大学教育免费,18岁以上还可以领生活津贴。医疗免费,看医生、住院都是免费,此外还有高额的失业保险,这些都大幅度地减少了不幸的发生。此外,丹麦人的信任度非常高,丹麦人的自由度也很高,他们坚信人生由自己掌控。对人类幸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社会支持、遗传、人际关系、健康、收入、工作、目标感和自由。丹麦幸福指数很高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宽松的工作时间,让人们有更多时间陪家人和朋友。丹麦主张简约的慢生活精神。安徒生,乐高和丹麦设计,丹麦还因爱好自行车而闻名。他们是生活在幸福的自行车王国,每年的9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骑行日。917谐音“就要骑”。人们把每一天都过成了骑行日。无论是“丹麦首创”的货运自行车、为自行车专门修建的高速公路,还是别具一格的骑行厨房,甚至把自行车骑到了铁路上,可以称得上是“全民骑行”。这种随性惬意的丹麦式骑行,也是这片土地给人的感觉: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幸福感来自于享受慢生活的漫漫人生路。近些年我们也有骑行热的趋势,都说开车太快,走路太慢,骑车不快不慢刚刚好。最美的风景确也在路上。路漫漫兮——美景相伴。自行车不需要考虑停车难、堵车等使人更加焦虑浮躁的问题,穿好一身装备,随时可以出发,只要有时间,便可尽情的享受闲暇的旅途。你可以短途周边骑游,也可背上包包长途远行。诗和远方从来不远,也不在在别处,它恰恰就在我们的心里。人生处处是美景,但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的窗户能看到多少美景,取决于自我的认识与对世界的理解。世间从来不缺美景,缺的是我们内心宁静后,灵魂的那一份质朴的自我升华。然而我们的骑行热,没几年就退热了,是近三年来疫情对生活的冲击,让我们为了安全,也为了免疫力,强身健体,而又再次开始骑行热。希望活在当下的我们,凡事不要一股脑热,三分钟便凉凉。最典型的莫过于网红,从网红就可窥见我们的问题之所在。网红持续大约三个月到半年是数据绿区,然后就凉透没落。 是社会节奏太快,我们浮躁;是压力太大,我们焦虑。网红经济的崛起,恰恰体现我们的无知、愚昧与浮躁。急功近利、短视、管窥效应与我们的生活打了个完美的配合,让我们躁动不安,与幸福相去甚远。闲适的生活才是高级的精神享受。精神不能得到满足。睡再大的床,开再豪华的车,躺下满脑子都是债务,欠款,账单,和惶惶不可终日的明天,睡觉能踏实吗?吃饭还香吗?有位国学老师讲述,在他课堂学课的学生不乏精英、大咖,有多少在IPO之前或之后倒下了。另有个老板,基本每天凌晨3点回家,早上8点半出门去上班。谁在享受他的别墅呢?有朋友说是他的保姆。当然是保姆了,保姆每天穿着瑜伽服牵着条狗在阳光里跑步、遛狗,锻炼身体。保姆这才是享受真正的幸福人生。那么老板呢?付出的太多了,想要的也太多了,失去的也太多了。没有时间陪家人,没有时间自己计划怎么样休息。老板完全旋在漩涡中,无法自拔,所以非常辛苦,还哪来的幸福?丹麦式的幸福感,绝非我们当下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生活,每日匆忙,压力山大,焦虑可以与之比拟。是什么让我们越来越不幸福?1.人性的贪婪。(贪心不足蛇吞象,过于追求物质,忽略了幸福生活的真谛)2.社会制度的不完善。(房子、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压力山大使我们严重缺乏安全感)3.经济结构的“畸形”(暴力野蛮式的一股脑发展经济,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显然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但我们可以改变家庭和自己,改变家庭和自我,就幸福了一多半。做个精神富有的人,心怀大格局,过好小日子,不虚度此生。幸福其实离我们很近,就看我们是否用心去发掘、去找寻。做好人生的断、舍、离。做好生活的减法,幸福不期而至。乔布斯的房间里除了床以外,基本上空空如也。乔布斯一生也只做了三件事:事业、音乐和陪伴家人。后面患癌的时候,只做两件事,音乐和陪伴家人。简单、平凡、朴实的生活才是最真实、最幸福的生活。古时候我们的多少大儒、先贤、智者,在看透人生后,无一不向往粗茶淡饭的诗酒田园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乎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幸福其实也很简单——活在当下,破除我执,少一点欲求,便得快乐。参见之前的文章 你认为什么是幸福?/
信仰与物质哪个更重要?人生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几多善良几多恶——皆缘利益命运之神,由谁主宰?
作者:水木然本文选自水木然新书《人间清醒》1经济学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到达8000美元之后,人们“幸福感”就不会再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正比提升。早在2019年中国人均GDP就超过了1万美元。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年我们的财富越来越多,但是幸福感却没有提升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咱们再怎么赚钱,哪怕你暴富一场,你的幸福感都不会明显增加。在之前那个物质困乏的年代,我们的幸福感和我们占有的物质成正比,所以我们不断给自己增添各种的物质,为家里添置冰箱,买台电视机,配齐洗衣机,再买辆车……而现在是一个万物俱备、什么都不缺的年代,于是单纯增加物质很难再增加我们的幸福感。相反,我们越来越那些物质都是累赘,即带不走又总是过时和贬值。在接下来的时代里,人的自由度越来越高,活动的频率和范围越来越大,于是我们不再追求眼前占有多少物质,而是追求我随时可以享用多少资源,我们的追求从“应有尽有”切换到了“随时取用”。我们越来越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为重要的是什么,于是我们开始干净利落地砍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开始寻找那些有趣的东西。2最关键的是:人类的物质越发达,精神反而会越空虚。因为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物质的进步确实给人类带来许多生活的方便,但是当人类在物质财富这条路上狂飙时,精神世界必然会陷入到无尽的空虚中。这个世界既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平衡:物质越丰富,人的智商就会越蜕化;科技越发达,人的精神就会越空虚;营养越丰富,人的生理功能就会越衰弱。社交工具越发达,人与人的距离就会越疏远。娱乐工具越发达,人们内心就会越失落;知识越唾手可得,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差;民国时期我们物质很匮乏,很多人都在饥饿中度日,但是却出了很多大师和思想家,如今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瘠,贫瘠到人的精神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前不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一组数据:全球有近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之前还有一组数据:世界人口的25%,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在某个阶段出现精神障碍,世界共有4亿人有精神障碍。人类未来的最大的挑战,根本就不是人工智能,不是经济危机,也不是癌症,而是人类自己的精神问题。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水木然570万获赞 127.8万粉丝畅销书变革系列丛书作者投资人
幸福感,来自于内心的需要,于各种途径得到满足。1、举例,吃东西会带来满足感,大致会经过饥饿,找到食物,吃,满足幸福。但如果取消一个环节,饥饿,整个过程变得没有什么意思。同样,现代人物质丰富,很难再体会到饥饿,或者其他领域不被满足的感觉,所以即使得到了非常好的东西,也没有幸福和满足感。2、再举例,如果同样是饥饿,但这个人得了麻木症,感觉不到,以致于吃饱的感觉也感受不到,那也没办法得到幸福感。同样,现代人可以得到的外部刺激越来越多,导致更加的失去感受的能力。这样,他里面需要,外面也可以得到,但因为感受不到,这两样无法相遇。3、再再举例,在传统社会里,价值观相对单一,比如农村,过了二十五岁没结婚是要抬不起头的。所以很少见到农村,过了三十不结婚的。而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有人没结婚会说,我只是没遇到合适的。这样可以非常容易的找到逃避的空间,这个空间进去容易,出来就不容易了。先想到这三个例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越发达人类越痛苦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