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比蒙太奇实例剪辑?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广义范畴的蒙太奇。也就是作为剪辑手法使用的蒙太奇。文章最后我们也留下了一个疑问——电影是否能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个问题的解答还得感谢苏联人。苏联革命成功后不久,新生苏维埃政权对电影这种宣传手段很感兴趣。催生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其中最出名的便有库里肖夫、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格里菲斯研究的是如何处理两个戏剧场面之间的关系,而苏联导演却更多地想到单镜头和片断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表达的含义和言外之意。简单来说,格里菲斯研究怎么用镜头剪辑给你更多的感官刺激。而爱森斯坦们则研究怎么通过镜头的组合来给你心理上的暗喻,类似抒情诗一样。一个注重表象、一个注重内在表达。这就是我所说的狭义上的蒙太奇。爱森斯坦给蒙太奇的定义是这样的:蒙太奇是将具有描述性的、含义单一、而性质中立的多个镜头,组合成知性的段落和内容。晦涩难懂是不?简单的解释一下,就是将两个中立的镜头(可能不相关联的,中立的意思是没有特别的上下文的指向性)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隐喻的效果。类似写文章,让你产生联想。还是不明白?没关系哦。我来打个比方。举一个很出名的例子(库里肖夫效应)。这里有我随意从四个片子中的截图(如下)
现在我分别将A和B、C、D进行两两组合。先看第一组:第二组:
第三组:
看到每组的镜头组合,你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暗示?第一组:小本看着自己女儿的眼神好温暖,要柔化了……第二组:小本看着这些食物,眼神中有一种渴望……太饿了第三组:小本看着逝去的恋人,神情是那么的悲伤…… 神奇不?同一个演员同一种表情衔接的不同的镜头。给你的感受居然如此不同。你甚至会有可能盛赞小本的演技是如此的变化多样和入木三分。这就是苏联人定义的蒙太奇的神奇之处。两个镜头并列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一个新的创造。爱森斯坦认为:摄影机拍下的未经剪辑的片断只有按照蒙太奇原则组合起来之后,才能将富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视觉形象传达给观众。 那他所指的蒙太奇原则又是些什么呢?一、格律蒙太奇格律蒙太奇是以某种精准的节律或者时长进行剪辑,且往往和镜头本身的内容无关。格律蒙太奇是基于镜头的绝对长度。连接的模式基于快速性的必要性。比如,《梦之安魂曲》快节奏剪辑给人带来一种焦虑不安https://www.zhihu.com/video/1241711662769827840在保持原有时间比例的同时缩短片段时长,以增加紧张感。再比如《圣彼得堡的末日》国内早期战争片用的很多https://www.zhihu.com/video/1241711856080850944剪辑和每个镜头自身的含义无关,而只是为了在炮火和爆炸中制造一种混乱的气氛。二、节奏蒙太奇节奏蒙太奇也叫连续性剪辑。节奏蒙太奇主要是关于镜头长度和造型的处理问题,主要是根据镜头的内容、镜头运动的强度和速度而定。说简单点,就是各段镜头时长组合起来要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比如,《铁面无私》 婴儿车的桥段常用常新https://www.zhihu.com/video/1241712071953321984这段婴儿车滑落阶梯的剪辑方法首创于《战舰波将金号》。后来被无数电影借用和致敬。这种剪辑手法经常是在一个连贯动作之间断开,放弃平顺的连接,插入其他镜头。甚至重复同一个动作(例如婴儿车滑落阶梯的镜头反复使用)。三、音调(情绪)蒙太奇这个有些复杂。原定义是以情感之声这个特性为基础的剪辑手法。什么是情感之声?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把音调当成前后镜头视觉或者听觉上的共同特性。比如,《荒野猎人》 《荒野猎人》https://www.zhihu.com/video/1241713398032437248利用雾气在前后镜头的共性。利用主角大口的呼吸声贯穿前后镜头。前后镜头图像结构上的共性。比如《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https://www.zhihu.com/video/1241713596377251840两人都是在伏案写字,房屋内的结构也是类似(竖条纹的帘子、竖直的灯线等等,有一种笼子的隐喻)。因此他们两人因情感音调而相连了。隐喻他们都受困于现在的状态。前后镜头某一种特定的图像元素的共性。比如《纯真年代》 《纯真年代》https://www.zhihu.com/video/1241713851030716416光的主调主导了前后镜头。预示着女主是男主生命中的一道光。温暖和耀眼。四、联想蒙太奇顾名思义,就是前后镜头的衔接让观者产生相应的联想。爱森斯坦的教科书定义是这样的:当弦外之音与基本的声音同时被听到时,就能感知到共振和摆动。它们不是以音调的形式出现,而是实际接替了被接受的印象。晦涩?晦涩!真TMD的难懂。我个人粗浅的理解就是当你的镜头组合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共振时,会给观者另外一种含义。比如《教父》中洗礼的那一段 《教父》(一)https://www.zhihu.com/video/1241714170191785984一边是婴儿的哭啼声(生命)和教堂神圣的管风琴声,一边是血腥的杀戮(死亡)。一边是神父庄严的问责和教父虔诚的绝弃欲望的回答(安详、虚伪),一边是江湖上的赶尽杀绝(险恶、真实而残酷)。这种蒙太奇手法会让观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暴力被当做圣经,宗教与腐败相互牵连,凶手的行径也被神圣化。五、知性蒙太奇有的也叫“理性蒙太奇”。指在电影中通过镜头的并列组接,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的认识。两个镜头的冲突会产生全新的思想。我的理解是,类似汉字里的会意字。比如说“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知性蒙太奇的意思和会意字类似。前后镜头的组合产生了新的意思。比如《现代启示录》里最后维拉德杀掉科茨的那一幕。 《现代启示录》https://www.zhihu.com/video/1241714387611394048当维拉德挥舞着刀砍向科茨时,中间穿插进村民屠杀牛的场景。虽然镜头中没有出现科茨满身鲜血,倒地不起之类(现在的电影很喜欢来些直观的血浆乱飞)的血粼粼的镜头。但观众知道科茨必死无疑。而且还突出了那一刻维拉德的决绝。以上便是五种爱森斯坦蒙太奇的类别。自爱森斯坦对蒙太奇进行了重新定义之后,电影便多了更多艺术化的处理手法,电影也变得能表达出更多画面外的东西。将电影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苏联人是功不可没的。其实蒙太奇的手法随着电影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延伸的新类别。在这里不一一累述。我在这里想说的是,蒙太奇并没有绝对的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往往在使用中会同时出现很多种手法一起用的状态。我以上举的例子中也不单单只是使用了一种蒙太奇。蒙太奇只是一种泛称。我把它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种类别只是便于理解。理性就是上一篇文章中所说的纯技术性的剪辑手段。感性的就是今天所说的带有情感表达的剪辑手段。在感性的剪辑手段中肯定会用到第一种的理性的剪辑手法。所以,我们谈蒙太奇的时候肯定是很多种杂糅在一起的。我硬性的拆开来讲是为了更容易理解。我们作为电影的吃瓜群众,一般是很乐意对自己喜爱的片子津津乐道和反复咀嚼的。我这里作文的初衷便是在于让大家能更多的看看门道。让动画爱好者们更多的接触到一些专业知识。以上纯属个人拙见。欢迎交流。知乎@自动画星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比蒙太奇实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