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是小儿子吗?

情怀历史号
2021-05-25 11:04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一带)人。孙策是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建安元年(196年),孙策率军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郡的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孙策在夺取豫章郡后一统江东。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同年4月,正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那么,问题来了,孙策去世后,他的4个子女,最终都是什么结局?
一、孙绍
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
孙绍(生卒年不详),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一带)人。孙绍是东吴宗室,长沙桓王孙策之子,吴大帝孙权之侄。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孙绍奉命和张昭、滕胤、邓礼等人,根据周朝和汉朝的旧礼而制定帝王临朝的典礼。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孙绍被封为吴侯,后被改封上虞侯。对于孙绍来说,不管是吴侯,还是上虞侯,这都是一个县侯。在汉末三国时期,侯爵主要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这四个档次,比如关羽的汉寿亭侯,就是一个亭侯。因此,对于孙绍来说,县侯的爵位,在侯爵之中,属于最高的档次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孙绍不是一位将领,而是东吴宗室。所以,等到孙权称帝之后,孙绍应该获得封王的待遇,而不仅仅是一个侯爵。
相对于孙权,司马炎称帝之后,就将兄弟司马攸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了西晋的藩王,比如东莱王司马蕤,广汉冲王司马赞,北海王司马寔,齐武闵王司马冏,就都是司马攸的儿子。现在,对于孙权来说,却没有给孙策的儿子孙绍封王,确实是不够厚道的。
此外,在孙绍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了上虞侯的爵位。根据《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等史料的记载,建衡二年(270年),东吴皇帝孙皓因左夫人王氏之死过度悲伤几个月闭门不出。与此同时,东吴有人传言孙权第五子孙奋或者孙奉其中一个会夺回皇位,太守张俊因此还替孙奋的母亲仲姬扫墓。二人后来一同被孙皓诛杀,这样的消息才停止。因此,仅仅是一个传言,就导致孙皓杀掉了孙策的孙子孙奉,这不仅体现出孙皓这位东吴皇帝的残暴,也让人更加同情孙策后人的遭遇。
二、孙氏(嫁顾邵)
对于孙策来说,除了儿子孙绍,还有三个女儿。不过,对于孙策的三个女儿,因为史料记载的匮乏,只知道他们嫁给了东吴的大臣,却没有他们的名字、生卒年、生平事迹等相关信息。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顾邵(184年—214年),字孝则,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大臣,丞相顾雍的长子。对于顾绍来说,博览群书,与舅舅陆绩齐名,胜过陆逊、张敦、卜静等人。名声广扬,远近闻名,在此背景下,孙权将孙策之女许配于他。对于顾绍来说,以善于识人为名,在东吴官至豫章郡的太守。顾绍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顾承、顾谭。但是,不确定顾绍的两个儿子,就是孙策的女儿孙氏所生的。
三、孙氏(嫁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人。三国时期的吴国大臣和名将。陆逊出身吴郡陆氏。东汉建安八年(203年),陆逊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才能,地位不断提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
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陆逊被孙权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陆逊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至于陆逊的妻子孙氏,则不清楚她的去世时间,也即可能是在陆逊之前,也可能在陆逊之后。
四、孙氏(嫁朱纪)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朱纪,扬州丹阳郡故鄣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带)人。对于朱纪来说,是东吴将领朱治次子,在三国时期,孙权将孙策的女儿嫁给他。不过,对于朱纪来说,在东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也即是比较平庸的武将。
综上,对于孙策的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应该都是善终的结局。只是,孙策的儿子和孙子,并没有被封王。尤其是孙策的孙子孙奉,更是被东吴皇帝孙皓无端杀害,可谓令人唏嘘不已。平台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刷新
下一页
因为孙策是一个有着深谋远虑的人,因为自己的儿子年幼无法承担重任,不过主要是因为孙权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有才能、有胆识,只有孙权才能压制的住朝廷这些臣子,孙策在当时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孙策遭遇刺杀而亡,临终前将江东托付于弟弟孙权孙策是东汉末年将领孙坚的长子,作战英勇有着“小霸王”的美誉,在父亲被黄祖杀害之后,孙策投入袁术门下,后来离开袁术凭着父亲手下一千多人和一些老部下一步步打下了江东,可以说是一代枭雄。因为孙策英勇善战,并且性格非常好,待人大度礼貌有加,深受士人和人民的拥戴,许多人都愿意为孙策拼命效忠。当年孙策将许贡杀害之后,许贡的门客趁孙策一个人外出时暗杀孙策,孙策被刺伤面目伤势严重,孙策是一个爱美之人,认为脸伤成如此模样无法建功立业,后来伤口崩裂身亡。在临死之前孙策将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交给孙权,并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孙绍。孙策为什么没有将江东交给儿子,因为儿子能力不足按照当时东吴的规模初成,如果孙策没有这么早去世,那么三国的历史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惜孙策遭到暗杀而亡,在弥留之际将东吴托付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要知道在封建时代,上一任君主去世之后按照正统规则来说,是由儿子继承皇位,但是孙策却是例外,成为一代霸主之后,将位置传给了弟弟。其实并不是孙策不想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交给儿子,因为儿子孙绍年纪比较小,当时各方诸侯都虎视眈眈的盯着东吴,如此年幼的孩子上位,无论是朝廷内部不稳,还是周边各诸侯都会让东吴陷入覆灭的地步。先不说江山不保,自己的家人都会陷入危险当中,因此孙策只能将儿子从继承者名单中划去。孙策认为孙权比自己更有治国能力,守住江东已经无需武力在孙策临死之时找来张绍等手下嘱托最后遗言,当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孙策首先是让自己的下属辅佐自己的弟弟,后来又叫来孙权将印绶给弟弟,表示在外面打仗杀敌孙权不如自己,但是论才谋能力自己不如孙权。在孙策的心中认为现在的东吴已经初具规模,当年用武力打下的江山自己已经完成任务,接下来就是要利用这些资源和力量来守护住现有的利益,并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孙策认为可以守住江东的人非孙权非属。孙权有政治、军事基础,朝廷文臣武将与孙权私交甚好最重要的是孙权从小跟随在自己兄长孙策的这,因此无论是文臣张绍,还是武将周瑜、太史慈等人都跟孙权比较熟,尤其是大都督周瑜与孙权更是亲如兄弟一般。可以说孙权有一定的势力基础,孙策去世之后,孙权有能力掌握这些臣子,不至于让权力旁落,当时天下的时势,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刘表等人对东吴觊觎己久,一定要将江东政权交到强的人手中才不会让孙氏集团覆灭,而这个人非孙权莫属。孙权二十岁就接手江东大权,不负兄长嘱托建立伟大事业也许很多人认为孙权不如父亲孙坚般英勇、也不如兄长孙策的盖世锐气,更不如曹操横扫北方的气概、也滑刘备艰难创业的传奇经历,但是孙权是一个政治才华很强的英雄。虽然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也没有统领三军、缺少沙场历练的经历,但孙权是从斗争当中学会的斗争,懂得如何放手、放权,因为孙权惜人才,像吕蒙、陆逊对自己忠心耿耿,江东人才济济才可以雄距江东,有了天下三分的基础,争霸天下。作为一国之主,孙权的确是最佳君主,赤壁之战、夺取荆州、袭杀关羽、夷陵之战、火烧刘备联营等等胜利都可以看出孙权是乱世豪杰,相信连曹操和刘备都没有想到人生中最惨重的败仗是输给自己的晚辈孙权。大权旁落也是孙策迫于无奈之举,只是当时孙权是最好的人选,也是唯一的人选,否则东吴江山危在旦夕。而孙权也不负自己兄长所托,之后建立了吴国,在执政期间实行各项举措,发展经济,江南逐渐繁华,人们安居乐业,显现出治国之才,对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策把位子传给孙权而不是自己儿子或者其他兄弟,是根据当时形势作出的决定。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刚刚统一江东不久的孙策在外出打猎时遇刺,身受重伤。孙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开始选择继承人,安排身后之事。在中国古代,一般基业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例子也有一些,只是相对较少而已。孙策临终时,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叫孙绍,兄弟也有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四个之多。对于孙策来说,如果由自己儿子继位,那肯定是最好的事,但是当时的江东面临内忧外患,他不得不另做选择。江东的外患孙策占据江东以后,西面是占据荆州的刘表,北面则是曹操。说起来刘表和孙策一家可是死敌了。当初袁绍、袁术兄弟相争时,刘表支持袁绍,孙坚支持袁术,两家人没少开仗,孙坚就是死在刘表部将黄祖手上,可谓真正的杀父之仇,孙策和刘表的关系自然不会好。所以孙策生前,也一直和刘表有摩擦。孙策虽然在这些冲突中占据了一些上风,但是荆州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表手下兵多将广,孙策的压力也不小。至于北面的曹操,当初孙策曾经和他联手对付过袁术。但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谁都希望自己能笑到最后,袁术被消灭以后,孙策和曹操之间就很快发生了矛盾。孙策一直希望北上夺取扬州和徐州,两人时有冲突发生。特别是曹操和袁绍开战以后,孙策更是谋划奇袭许昌,夺取献帝。这可让曹操手下都出了一身冷汗,只有郭嘉淡定表示孙策打江东时杀了不少英雄豪杰,结仇众多,他又不注意个人安全,命不会太长。不久孙策果然遇刺,很多人怀疑这就是曹操在幕后指使。所以孙策的两个邻居都不是好相处的对象,他死后势必会有所动作。而江东内部也不稳固在东汉时期,一方面世家豪族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在地方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很注重一个人的出身,如果出身低微,那么往往会受到歧视。比如说刘备虽然出身于涿县刘氏,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祖上也累代为官,“世仕州郡”,他的祖父就是孝廉出身,在至东郡范县当过县令,说起来也算官宦之后了。但是毕竟祖上当的官不大,还是常常被人看不起。孙策的情况也差不多,他的祖上并没有出过显赫的人物,直到他父亲孙坚靠着镇压黄巾军等军功,才慢慢混出了一些名堂,当上了长沙太守。所以孙策尽管也是江东人士,但是并没有在江东得到豪门士族的广泛认可。他能夺取江东,还是靠着自己的武力强行夺取。而且在孙策为袁术效力和夺取江东的过程中,战乱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士族人士的死亡。比如说孙策攻打庐江时,庐江太守陆康率兵抵抗。在长达两年的庐江之战中,陆康一家百余口死了近一半。陆康本人也在城破一个月以后因病去世。陆康出身于吴郡陆氏,陆氏一族对孙策的印象自然不会好。因此孙策和江东世家集团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他统治江东主要依赖的,还是父亲孙坚当年在淮泗招募的那些人,比如说程普、黄盖、韩当等,还有就是因为战乱逃到江东的外地士族,比如说诸葛瑾等人。而对于江东本地士族,孙策一直采取的是打压政策,避免他们的势力进一步加强。当然,孙策这么做自然也会引发江东本土势力的反击。像刺杀孙策的刺客,就是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因为孙策杀死了许贡,他们才要为主报仇,行刺孙策。而且刺客下手是孙策出去打猎,正好落单的时候。他们能找到这么好的行刺机会,很可能其他世家帮忙提供了情报或者其他支援。孙策和江东本土势力之间关系的恶劣,由此可见一斑。而一旦他死去,这些反对势力肯定会纷纷作乱,加剧江东内部的危机。所以孙策临终前,江东是真正的内忧外患,他必须选择一个可以团结淮泗集团、外来士族,同时也能被本地士族接受的人,来继承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避免江东陷入内乱,给外敌可趁之机。孙策死的时候不过二十六岁,他的儿子孙绍这个时候应该年纪还很小。如果由孙绍继位,势必会出现幼主当朝的情况,显然不利于政局稳定,这个选择首先被排除,孙策只能从年纪已经比较大的兄弟中选择继承人。在几个兄弟中,孙翊性格最和孙策相近,做事果决,因此张昭等人都认为应该由他继位。但是也正是因为性格直爽,孙翊不善于伪装自己情绪,喜怒形于色,不大会和人相处。后来孙翊就是因为多次斥责属下妫览、戴员两人,最终妫览、戴员勾结外人杀死了孙翊。很明显,按照孙翊的性子,如果他继承了孙策的位置,势必和本地士族的关系更加僵硬,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相比之下,孙权做事比较圆滑,善于权谋。孙策可能未必喜欢这种性格的人,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人才是最适合的人选。所以孙策才会对孙权说打天下,你不如我,但是举贤任能,让他们尽心保卫江东,自己就不如他了,并将自己的印绶交给弟弟孙权,要张昭等人尽力辅佐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从后来的历史看,孙策这个选择还是正确的。虽然孙权做事有些过于保守,但是他确实在最危险的时候将江东的局势稳定了下来,避免了最糟糕的局面发生,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策的儿子叫什么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