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同一子弹为什么是圆头不是尖头,其弹头的重量规格不一样?

Janson经“火器酷”公众号授权转载摘要:子弹,武器装备中最不起眼的小玩意,大家熟悉但实际却未必真的那么熟悉,所以今天就专门刊发一篇介绍子弹的文章,属于科普扫盲性质,所以请资深军迷多理解。图1:各种各样的子弹前两天我在帖子里有说过最近不知道该写什么了,因为有些内容我们会觉得非常非常基础,按道理军迷朋友们应该也都是早就知道的,所以也就懒得去写些基础性的常识。而我们确实又不知道大家不知道什么,所以就这样纠结了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在后台收到了超级大量的回复,许多朋友纷纷提供关键词帮助我们寻找方向和灵感,只是有一部分训练科目内容出于大家都懂的原因我们确实不敢写。然后我们发现关于许多许多枪型还是每天都有人在后台搜索关键词查询的。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在后台设置相关的关键词查询功能。不过熟悉我们的朋友就知道,我们有非常多不同型号的枪,所以我们也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些常见枪型以及枪械周边的基础相关资料。碰到我们有的东西,我们就会写得细一点,碰到我们没有的东西,那么大多数基础数据和相关资料就会是来自其官网以及各种百科类网站。以后慢慢的再设置相应的关键词搜索好了。今天先跟大家聊聊子弹,这也是一个篇章,我们会用几个篇幅来跟大家详细介绍介绍那些大家听起来熟悉但实际上未必真的那么熟悉的各种口径和各种类型的子弹。因为是科普类的文章,所以措辞上我会尽量通俗易懂一些,资深军迷也请多多理解一下哈。我在以前的帖子里就跟大家介绍过,现代子弹(定装弹)是由弹头+弹壳组成的,弹头一般是由外皮包裹着弹芯然后被卡紧在弹壳的口上,而弹壳中包括了推动弹头的火药(发射药、推进药)和引燃火药用的底火。图2:子弹的基本结构子弹被击发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扣动扳机系统,让撞针快速撞击安装在子弹底部的底火上,底火被撞后引燃弹壳中的火药,火药剧烈燃烧,燃烧引起空气快速膨胀,从而将弹头从枪膛里推动出去。在火药燃烧的瞬间,会把弹头从弹壳里顶出去,而实际上枪膛是要比弹头更小一点点的,而弹头的外皮一般都是铜或者是铅(当然也有钢、钨合金、铅锑合金等其他材质,后面我会单独讲),大多数弹头是包覆了一层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让铜在挤入枪膛内更好的利用其本身的延展性变形更加贴合膛管但又留有一定微小的缝隙,加上一般以黄铜合金制成的弹壳也会因为火药燃烧导致的高压气体发生膨胀,封死了枪膛内子弹后半段,和弹头前后一起使整个枪膛完成气密,这样火药的燃烧才能迅速加压弹头背后的空气,使这部分正在迅速膨胀的空气变成更高压的气体,更好的推动弹头前行。图3:子弹击发示意图而枪膛(钢质)里的膛线会切割和带动弹头旋转,使弹头在离开枪膛后在空气中继续旋转着前进。只有这样的弹头才能在空气的阻力下较为平稳的飞行。所以滑膛枪(没有膛线的枪)的射程都比较短。(关于膛线我们会在将来单独开个帖子跟大家详细介绍)图4:枪膛膛线的特写子弹的飞行过程中是处于半稳定状态的,同时会受到空气阻力(正面和侧面)和助力(后面)以及重力的影响,在飞行了一定距离后就会消耗动能而下坠。因为弹头本身的形状、重量、因膛线造成的旋转以及高压空气的强度、离开枪口时的速度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不同的枪打出的不同的子弹在飞行过程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弹道(即子弹飞行轨迹)。关于弹道我们会在后面的帖子中随着主线的推进逐一为大家介绍。图5:飞行中的子弹在弹头射进人体之后,因为人体组织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相差巨大,弹头会产生小幅度偏转或者滚摆,以及弹头从人体组织内快速通过时带来的巨大负压,从而在人体组织内形成各种形状的伤腔。虽然因为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形成的阻力也各不相同,所以理论上弹头在人体内的滚转路径是无法预期的,但大致上不会相差太多。图6:子弹进入人体组织形成伤腔的示意图图7:子弹击中的动画图8:子弹击中肥皂形成的伤腔因为其中的物理理论比较复杂,我也没办法几句话就说得特别详细和清楚。但根据子弹的弹头击中人体后的不同表现,研发人员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最后通过不同的设计使得不同形态的子弹在击中目标后会有不同的相对可控的结果,所以就出现了大家熟知又陌生的达姆弹、穿甲弹、开花弹、曳光弹、空包弹等等等等。图9:不同的子弹关于子弹的种类和其功能上的具体区别,我们会在下一篇帖子里非常具体的跟大家讲解。而现在,我要继续跟大家讲讲弹壳。刚刚在前面讲到了,弹壳一般都是由黄铜合金制成,但也有一部分弹壳是合金钢制成的。当然啦,霰弹枪的子弹由于火药量低,燃烧时产生的压力小,所以弹壳为聚合物或者硬纸板塑形制成。图10:弹壳弹壳的作用在之前的描述中其实已经说得很多了,主要是卡住弹头、储存火药、以及搭载底火。在前面我也说了,底火引燃火药之后,因为火药的迅速燃烧而释放出的压力,会在将弹头推进枪膛的同时也会使弹壳受压略微膨胀,这个膨胀是为了使整颗子弹的后半段与枪管形成气密,让高压气体向前推动弹头。在高压气体跟随着弹头从枪口前端释放之后,金属的弹性又会使膨胀的弹壳略微恢复一些,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弹壳是可以顺利完成退膛的。图11:子弹上膛动画示意图当然,因为弹壳本身的质量问题或者火药量配比不合理或者弹头质量问题,有部分情况下也会导致弹壳膨胀过度而无法复原,这种情况下弹壳会被紧紧的卡在枪管尾部无法完成正常退膛。当然啦,量产的常规子弹一般是不会出现这样低级而且严重的质量问题的。而手工复装弹则更容易因为上述各种失误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从弹壳的颈部来说(卡住弹头的位置),可以分为瓶颈式和直壁式两种,根据名字就比较容易理解,瓶颈式为一般常见的步枪子弹弹壳形状,弹头与弹壳接合处后有锥状膨胀形状,没有这个锥状膨胀形状设计的弹壳,或者形状不明显就可以归类为直壁式弹壳,相对更常见于手枪子弹。图12:子弹可以分为瓶颈式和直壁式两种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往往步枪的膛管需要承受更大的膛压——因为高压气体除了需要推动子弹,还需要推动枪机配合弹簧一起完成退膛和再次上膛,所以膛管会更厚一些,而且为了杀伤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步枪子弹的弹头也需要更长一些。而手枪的枪机复进工作一般只需要弹簧来完成就可以了。当然这两者只是相对常见,并不是完全绝对。图13:步枪子弹弹壳也可以依照尾端底板的形状分为缩缘式、无缘式、半凸缘式、凸缘式以及带式这五种。所谓凸缘、无缘或者缩缘指的是弹壳底板的直径跟弹壳直径之间的关系,以缩缘式底板来说就是底板边缘直径明显小于弹壳主体直径的意思;无缘式底板指的是底板边缘直径和弹壳主体直径相近;半凸缘式底板边缘直径明显大于弹壳主体直径,不过仍有退壳沟;凸缘式底板边缘直径极明显地大于弹壳主体直径,而且没有退壳沟设计;带式除了类似无缘式底板的底部外,在退壳沟前方的弹壳上另有一带状环。图14:子弹底板的五种形状无缘式与凸缘式为目前弹药市场的主流,出现这个现象的普遍原因在于无缘式弹壳的弹药产生的高压气体相对较多,除了推动弹头之外也要提供枪机的运作动力,所以需要一个较高的膛压来完成上述任务,因此击发后弹壳会因为膨胀而顶住膛室,需要更依赖枪机上的退壳勾将弹壳从药室中“抓”出来;缩缘式容易发生“抓不住”的问题,而半凸缘式弹壳又会造成枪机头横向尺寸无法缩小的问题,因此在折衷之下这时候无缘式弹药为最佳选择。篇幅好像已经很长了,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吧,也让真心喜欢这些知识的朋友有时间消化一下这些基础内容。所以关于更多的子弹知识,包括弹种、底火、火药、复装、使用情况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我们都会通过后续多篇的系列帖给大家一一讲述。

2022-06-03 19:57
来源:
说史小郎君发布于:河南省
影视作品里往往会神话主角,无论怎样的枪林弹雨都没法将人打死,然而现实中,一发小小的子弹就足以夺走一个人的生命。说起枪就会提起它的子弹口径,不同口径的弹药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通用的,不但口径不同,古今中外各类枪械的子弹口径都没有整数的,这是为了防止战争中被敌人缴获后,然后回收利用吗?
自从中国火药传入欧洲后,欧洲世界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将枪械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其中最神奇的发明就是膛线,螺旋状的膛线迫使弹头高速自转,以自身的搅动量减少外力作用来达到稳定的目的,从而增加威力。
枪械是一个非常精密的仪器,为了安全性和威力的考虑,每一个零件都得有一定规格。尤其是子弹,为了实现自传,必须要保证弹头和枪膛之间有严密地匹配,子弹太大则让装填速度过慢。子弹略小的话,出膛时难以压迫力而产生自转
由于英国人最早批量制造线膛枪,也将英制单位作为了枪械口径的常用单位,但是英制单位采用的是子弹的直径。后来法国用自己的计量单位作为长度单位后,英制单位便失去了半壁江山。两种单位在换算过后就会产生有小数点的差异,比如法国的勒贝尔布弹枪和里贝罗勒弹。在使用米制单位时都是规规矩矩的整数,而换成英制单位就是0.3149960的口径。
1978年5月20日,法国又发起了米制公约,得到了德国、俄国等十七个国家的支持。我国于1977年也加入了这个公约,中国制定有专门的法律规范计量单位的使用,所以我们的枪械口径都是用的米制单位。
美国虽然也是采用米制单位,但是由于英国的殖民历史和文化传统,英寸依旧是美国民间和枪械商的惯用单位。所以美国枪械制造商制造出来的枪械,其口径是规规矩矩的整数,而换算成米制单位,后面就得跟上小数点了。
前面讲到子弹口径是根据枪管膛线来确定的,不能大一丝也不能小一毫。所以子弹的实际口径是经过严密的科学计算得到的,这个数字想要是整数,除非是凑巧。为了方便称呼和区别,所以枪械口径可以分为实际口径和名称口径。
只要能对枪械弹药作出区分,不至于将子弹错误填入其他枪械,其实怎么叫都可以。比如98k发射的7.92毫米的毛瑟步枪弹,有时候也被称为8毫米毛瑟步枪弹。这个整数看起来确实要顺眼一些,那么枪的口径是不是越大越好?
口径越大动能就越大,动能越大威力就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但是子弹的最终效果是要对敌方进行打击。那么动能越大的话,杀伤力一定很大吗?
其实不然,大口径子弹意味着火药填充量大,子弹出膛时动能越大,射程也就更远。但是打入人体过后往往是贯穿上,那么传递给人体组织的动能非常小。如果距离远,打不穿人体,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伤害可言。
各种子弹的诞生都是为了更大化提高枪支杀伤力,而战时美军的轻重机枪自动非自动步枪,狙击步枪都是同一口径枪弹,规格为7.62毫米。
但是美国在越战中暴露了7.62毫米步枪的种种缺陷,由于多是山地和丛林重武器,加大了士兵在越战中的负重,也间接降低了弹药的携带量,减弱战场上的火力持续力。于是美国率先开始把枪支口径向更小的方向发展,1964年,世界上第一款小口径5.56毫米的n19三军用步枪横空出世。
小口径枪弹由于体积小,质量轻,使用同样的运输工具时,后勤运输量可成倍提高,所以在战时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利于后勤供应。而且口径越小的子弹对人体的造成的伤害更大。小口径子弹高速旋转时飞行突然遇到不同的飞行介质,会让他的重心不稳而翻滚,形成空腔效应。
我国九五式自动步枪,八八式狙击枪、九五式班用机枪和零三式自动步枪采用5.8口径子弹,虽然武器小型化有诸多优点,尤其是对近距离的有生力量有巨大杀伤力,但是射程不足是最大短板,所以大口径武器依旧不会走出历史舞台。
现代社会,枪械的研究越来越多,适合各种地形各种场景,五花八门的枪械层出不穷,子弹大小也并非是人为决定,而是严谨科学的产物,所以子弹口径不是整数也只是为了配合膛线,设计出精密的枪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弹为什么是圆头不是尖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