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赵王活着会如果明朝没有土木堡之变吗?

局面可能会变好一些,但不会变好很多,甚至有可能变得更坏。首先,土木堡之战前的明朝,在战略上已经败了,来自瓦剌诸部的绰罗斯氏——也就是脱欢、也先父子,已经把蒙古各部给重新整合了:(宣德九年)未几,瓦剌脱欢袭杀阿鲁台及失捏干,于是阿鲁台子阿卜只俺及其孙妻速木答思等丧败无依,来乞内附。(鞑靼诸部又被称为蒙古本部,阿鲁台拥立了当时的蒙古大汗,是实际掌控鞑靼诸部的权臣)(正统元年)未几,脱欢内杀其贤义、安乐两王,尽有其众,欲自称可汗,众不可,乃共立脱脱不花,以先所并阿鲁台众归之。(瓦剌诸部在猛可帖木儿死后一分为三,其中脱欢之父马哈木被明朝封为顺宁王,另外两股势力的首领则被明朝封为贤义王和安乐王。)【脱欢在攻杀阿鲁台和贤义、安乐二王后,拥立了新的蒙古大汗,统一了瓦剌诸部和鞑靼诸部】自为丞相,居漠北,哈喇嗔等部俱属焉。已,袭破朵儿只伯,复胁诱朵颜诸卫窥伺塞下。(朵颜、福余、泰宁合称兀良哈三卫,是明朝羁縻的蒙古部族,活跃于蒙东地区)(正统)四年,脱欢死,子也先嗣,称太师淮王。于是北部皆服属也先,脱脱不花具空名,不复相制。也先攻破哈密,执王及王母,既而归之。又结婚沙州、赤斤蒙古诸卫,破兀良哈,胁朝鲜。(哈密、沙州、赤斤等关西七卫,也是明朝羁縻的蒙古部族,活跃于嘉峪关以西的河西走廊)【脱欢、也先父子对兀良哈三卫和关西七卫又拉又打,甚至还以元朝的名义对朝鲜遣使】蒙古各部而明朝在脱欢、也先父子整合蒙古各部的进程中,非但没有积极干预,反而夹击了阿鲁台余部:正统元年,将军陈懋败朵儿只伯于平川,追及苏武山,颇有斩获。二年冬,命都督任礼为总兵官,蒋贵、赵安副之,尚书王骥督师,以便宜行事。明年夏,复败朵儿只伯等于石城。阿台与朵儿(只伯)合,复败之兀鲁乃地,追及黑泉,又及之刁力沟,出沙漠千里,东西夹击,敌几尽,先后获其部长一百五十人.....未几,脱脱不花捕阿台等杀之。(阿台是阿鲁台拥立的第二个蒙古大汗、朵儿只伯是阿鲁台的部下,他们在阿鲁台死后愈发困窘,多次寇掠明朝边境)其次,土木堡之战前的明朝,在战术上已经陷入了被动:(正统)十三年春三月,初,思机发复据孟养地为乱,屡谕不从。复命靖远伯王骥提督军务,都督宫聚为总兵,张軏、田礼为左右副总兵,方瑛、张锐为左右参将,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军十三万讨之。(正统)十四年春正月,上以闽师久无成功,命宁阳侯陈懋为征南将军,保定伯梁瑶、平江伯陈豫为左右副总兵,都督范雄、董兴为左右参将,尚书金濂总督军务,太监曹吉祥、王瑾监军,御史张海、丁宣纪功,率京营及江西、浙江诸处大军讨之。(明朝当时正在西南打麓川之役,东南又爆发了大规模矿工起义,陈懋、王骥等大将出征在外)我朝扫除夷虏,恢复中原,复申命致讨以靖边宇.....后多失利,退而守河,又退而守边墙......成化八年,巡抚延绥都御史馀子俊奏修榆林东、中、西三路边墙崖堑一千一百五里......(嘉靖十七年)边险俱备,非大举不能入,真驭戎上策也。(明朝当时还没有大修边墙,必须要以攻为守)(正统)十四年七月,遂诱胁诸番,分道大举入寇。脱脱不花以兀良哈寇辽东,阿剌知院寇宣府,围赤城,又遣别骑寇甘州,也先自寇大同。(也先兵分四路进攻)在土木堡之战前,明军已经在阳和之战、宣府之战、鹞儿岭之战中大败,即便取得了土木堡之战的胜利,也是损失很大:大同守将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都督石亨等与也先战阳和,太监郭敬监军,诸将悉为所制,失律,军尽覆。瑛、冕死,敬伏草中免,亨奔还。车驾还次宣府,敌众袭军后。恭顺侯吴克忠拒之,败殁。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以四万人继往,至鹞儿岭,伏发,尽陷。(这三场战事,明军的兵力损失可能在10万以上,而土木堡之战实际上也就损失了8万左右)而且土木堡之战的胜利,会让朱祁镇严重高估自己的军事能力,继续亲征......(朱祁镇从顺天到大同后,本可以走相对安全的南线回顺天;但他高估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和己方的实力,非要走北线回去)行军路线
对南朝影响(威胁)最大的还属土木堡之变后数年,尤其是额森登御以后。1.)袭杀大元天子太宗可汗二十年(1452)夏,太师淮王额森悍然发兵袭杀天子,“悉有其众”,真正做到东西诸族“皆已受其约束”,比乃父脱欢时期的势力更进一步。那么,所谓脱脱不花之“众”都有哪些部落呢?按照《明史》的说法,脱欢统一北方后,以“先所并阿鲁台众归之(脱脱不花)”。另据《明宣宗实录》十月乙卯条记载,这年二月太宗可汗脱脱不花“率众到哈海兀良之地,袭杀阿鲁台妻子、部属,及掠其孽畜”,由此可见,早在脱欢击败阿鲁台、瓜分其属众时,脱脱不花身边已有一支数量可观的直属部曲,不然也不可能做到亲征阿鲁台,即便此时的阿鲁台已经实力大减。那么脱脱不花的身边都有谁呢?我们可从脱脱不花与额森翻脸后,支持脱脱不花的人众中找到线索,据现有史料《少保于公奏议》中〈兵部为被虏走回人口事〉的记载,“听得也先怪恨脱脱不花王,要人马去征杀了。要著他的外甥阿八丁王的男做王子。有阿哈[勒]忽知院(孛的打里麻)不忿,领部下一支人马,又有哈剌嗔三千人马,都投顺脱脱不花王去了”,据学者考证,此处率领这喀喇沁队伍投奔脱脱不花的,正是后来威名遍及南北的孛罗太师。另外,脱脱不花还应领有山阳万户,即南朝人所言朵颜三卫。因为北朝太宗可汗十二年(1444),南朝曾得到一则消息,称“脱脱卜花王率兀良哈东侵”。此外,东道诸王,尤其是科尔沁万户,也是天子的忠实臣属,在脱脱不花与额森交战初期,齐王锡古苏特代表天子一方出阵,在阵前与昔日的好友、额森的大将——桂林齐单挑,并斩杀其人,由此大挫卫喇特。据前引《少保于公奏议》记走回人韩成所言,“有赛罕王得知,收什人马,报与也先,一同前往谎忽儿孩地面躲避”,或指此事。赛罕王即额森弟,或是鲁王赛音孛罗?额森击败脱脱不花后,亟派人强征锡古苏特前来问罪,而锡古苏特则与麾下大将兀鲁回墨尔根一同前来,旋即遇害。另外插一句,据《蒙古黄金史》的记载,这个兀鲁回就是当年俘虏脱欢之人,“在此,兀鲁回墨尔根将巴图拉之子脱欢捕来之际”云云,此主仆二人都与绰罗斯部有过深仇大恨。哦,还有东边的乌济叶特,此时女真人亦在脱脱不花的势力范围内,太宗可汗十八年(1450),脱脱不花曾远征忽剌温女真,但最终因身患“浮肿病症”和“脚气”,只是到了“白马儿大泊子”,疑指兴凯湖?未详。脱脱不花的征伐所及似乎不如额森,后者两年前曾打到“其里末”,即黑龙江流域之吉烈迷。总结一下,脱脱不花的部众至少有以下几个鄂托克:山阳万户、科尔沁万户、喀喇沁、阿速。其中山阳万户、科尔沁万户两者同属东道诸王,喀喇沁、阿速则为阿鲁台旧属,可这些鄂托克在额森得势后迅速转投额森。喀喇沁的平章政事孛罗便是其中的代表,与额森结为“心腹”。2.)联结山阳万户第一部分中已经提到太宗曾统领山阳万户,并在天子与权臣爆发战争时,果断站在天子一边,然而败了。太宗可汗二十年(1451)冬,额森击溃脱脱不花后旋即着手处理山阳万户的事务,据于少保〈兵部为边务事〉载,景泰三年正月,额森因“阿鲁台和宁王的根脚在三卫,来取不与,著军马来收三卫”。这当然是借口,而且这个借口也早就用过了。早在太宗可汗十六年(1445),即南朝正统十年,额森就派人马“挨索阿鲁台之孙”,并以此为由耀兵东北,就连南朝也看出,这是额森“以追捕仇人为名,吞噬诸部”,但作为“家长”的南朝,敢理吗?口口声声说朵颜是自己藩篱的气势哪去了?这时候天子不应该率师直驱瀚海,把胆敢侵犯自己藩篱的丑虏打得抱头鼠窜、奉表称臣才对吗?「建州、朵颜、野人女直、海西等卫皆我迤东藩篱,赤斤蒙古、沙州等卫则我迤西藩篱。昔太宗欲征瓦剌,必先遣使迤东、迤西,厚加赏赉,以结其心。」来自微博@仑百百客有一说一,山阳万户也确实接收过阿鲁台的败亡之众,阿鲁台的儿媳伯颜惕斤以及孙子著乞孛罗即被福余卫都指挥使安出庇护在其鄂托克内。额森此次征伐山阳万户,显然是与山阳万户曾服事太宗可汗有关,毕竟阿鲁台太师凉了那么久,其后裔在山阳万户没有政治基础,对额森不可能构成威胁,必然只是一个借口。随后他“纠率大众及结连朵颜三卫人马”屯驻在南朝边境,并摆出一副蓄势待发的姿态。3.)收服西域,窥图南征天元元年(1453),大元天圣可汗额森遣使令赤斤蒙古卫都督亦鲁伯“禁治西番人民”,其后他又亲自前往回回地面,并征召自己的外甥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前来彼处议事,这无疑是为了巩固其在西域的统治。天元二年(1454)秋季,额森授赤斤蒙古卫都督阿速以“蒙古印信文书”,令“逼胁诸番,以为己助”,再加上数年前曾在沙州、瓜州等地复置甘肃行省,此“以为己助”所助之事或为南征也并不奇怪。结合一下同时期山阳万户的动向,其中朵颜卫被徙于黄河母纳之地(阴山一带),甚至还被“尽发丁壮,随营攻战”,都指挥使阿尔乞蛮更是直接透露出“也先欲分道南向,恐为边患”的重磅消息。就连泰宁卫都督革干帖木儿亦言额森“近又召我三卫听彼驱役”,此二人所说恐非虚言。无独有偶,同年五月,南朝从两名北朝俘虏口中得知,“也先令来觇视北京军马若何,临清买卖若何,黄河深阔若何。拟夏秋间大率虏众,从居庸关入至临清,径往河南。”这又是窥探大都兵力,又是窥察黄河水文,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或许真的会掀起一阵波及山东、河南的“全面反攻”浪潮,可能会是一场比土木之役规模更大、影响更加剧烈的余震。然而,这一切都被北朝一场内讧打破。天元二年八月,曾经的太师淮王、如今的大元天圣可汗竟被布里亚特头目阿剌克弑杀,偌大的政权轰然瓦解,南北人民侥幸地逃过一场浩劫,北朝再次陷入一篇混乱之中。而阿剌克弑杀额森也是一个迷,以后有机会再说,先这样。
2020-02-23 21:50
来源:
双人鱼说历史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是明王朝由强盛走向衰弱的转折点,大明的满朝文武和二十万军队全军覆没,包括京城最精锐的三大营,也是后世自豪的火铳营,没发一枪一炮,就像割麦子似的被人全割了,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明朝几代先皇,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全付之东流。
从后来的迹象上看,罪魁祸首是太监王振,因为他是二十万明军的统帅。
可是里面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土木堡之变,战死的满朝文武之中,不乏勇猛的武将,擅断的谋臣,四朝老臣张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三次平定安南,威震西南,后三次随成祖亲征漠北,风光无限,如果在土木堡,换成是他指挥那场战争,那结局会是怎样?
张辅平定安南,我们都知道西南地区,多山地丛林,易遭伏击,对统军将领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尤其是面对突发情况,敏锐的反应程度,能大则打,打不赢就换种方法,他对付叛军的大象军团,就是个例子,先打不过,就退回来,再退的过程中,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和歼敌的良机,后一战定输赢。
如果土木堡统帅是他,对阵强敌,就是打不赢,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更不会连皇上也让人俘虏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司礼监统帅王振,都干了啥!首先是领着二十万大军,从京城出居庸关,沿宣府怀来一线行军,后来听说蒙古军队战斗力强悍,吓到了他,居然下令班师,班师也就得了,还要领着军队从他老家经过,想风光一把。走在半路,忽然想起秋收在即,大对人马必践踏庄稼,又转道怀来,加上天下着大雨,明军被弄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明知道后面有蒙古军队,在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二十五里路的土木堡居然停了下来,要安营扎寨,如果进了怀来,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一路尾随明军的蒙古也先,都被弄懵了,对于这只庞大的军队,他不敢贸然进攻,看见他整了那么一出,就完全明白其真实用意了,他向明军亮起了屠刀,明军中伏击,十几万人全部崩溃,已经没有什么将军士兵而言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四处逃跑,后全军覆没!
如果统帅是张辅,就是撤退班师,也会直奔怀来,去了怀来,明军就安全了,历史上也不会有土木堡之变这件事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明朝没有土木堡之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