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小说,各个历史 小说世界融合到现代,我国把和我们文明一样的联合成立华夏联盟,帮助这些古代国家发展。

大家好,我是今墨谈历史,每天一篇原创历史文章。黄帝诞生万姓之祖——陕西姬氏所有中国人都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流淌着炎黄二帝的血脉。而黄帝姓姬,名轩辕。现在的陕北黄陵县就放着姬轩辕黄帝的衣冠冢。而中国目前的姬姓人口只有54万余人。而陕北姬氏是我国所有姬姓的起源。基本上我们现代人所拥有的每一个姓氏。都跟姬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所以说姬氏完全当得起万姓之宗的美誉。左为谢安士族代表——陈郡谢氏在魏晋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顶级门阀陈郡谢氏时就已经崭露头角。东晋的成立和兴盛完全离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谢安。而据考证先是将陈郡谢氏带向兴盛的功勋人物。由东晋西晋发展到南北朝时期时,陈郡谢氏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非常具影响力的氏族门阀。而且可以说是那个时期我国由门阀统治的实际代表。在南北朝时期,皇室家族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台。可以说,因为没有多少沉淀,导致皇室实际上只是个大门阀的傀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郡谢氏在对于我国的文化艺术方向的贡献,甚至要远远大于他们在政治上的贡献。谢鲲、谢尚 、谢奕 、谢安、 谢万 、谢道韫 、谢混 、谢灵运、谢惠连、 谢朓 、谢庄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大文豪,实际上全部都属于陈郡谢氏。古代中国门阀很多,但是一个家族同时在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上都对中国有着深远影响的家族少之又少。所以陈郡谢氏完全当得起氏族代表这个称号。崔琰公卿家族——清河崔氏在百度百科中对于清河崔氏的介绍是“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山东自古就出公卿,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左膀右臂,必然有山东人的身影。因为山东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耕于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儒家文化就发源于山东地区。而清河崔氏,是整个山东地区。乃至北方地区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公卿家族。清河崔氏,兴盛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都要将清河崔氏成员崔琰尊称为“崔公”。而且在西晋时期,由于崔琰辅佐魏晋王朝有功,被当时的社会普遍认同为一等大姓。很有意思的是,由于清河崔氏距离朝鲜非常近。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混乱之时。有不少清河崔氏东渡朝鲜以求自保。所以导致清河崔氏在朝鲜也开枝落叶。在古代朝鲜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权臣崔莹实际上就是清河崔氏的后人。而当代非常著名的韩国球员崔龙洙,也是清河崔氏的后人。所以现在史学界有一种说法是。正统的韩国崔氏,实际上追根溯源是清河崔氏的一个流浪海外的一个分支。王氏聚会华夏首望——琅琊王氏前面提到的陈郡谢氏已经是我国古代门阀家族中少有的名门望族。可是在我国古代门阀家族最为兴盛的时期。有一个家族一直死死的压在陈郡谢氏之上。那就是华夏首望——琅琊王氏。“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国古代的历史中。一直不乏对于琅琊王氏的推崇。琅琊王氏兴盛于东晋时期,没落于唐末五代时期。在这期间华夏700多年的历史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一时间段内。琅琊王氏不仅在政治官场上有重要的影响。还在整个中国伦理道德的建设,古代王朝法理章程的完善,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上,有着极为杰出的贡献。在我国的正史史料中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汉末年,到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止。共产生了92名宰相盒共计600多位名人文士。而据考证。秦朝时,著名大将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是琅琊王氏的奠基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其中有五国是为此父子二人所灭。从这就会看出琅琊王氏,深厚的底蕴和实力。所以华夏首望这个称号琅琊王氏名归所至。萧何宰相世家——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这是欧阳修对于兰陵萧氏的盛赞。《新唐书》记载,汉初的宰相萧何是兰陵萧氏的先祖。由此可见,兰陵萧氏的起点就非常之高。而自萧何之后,兰陵萧氏更是人才辈出。子孙萧望之位列三公,而萧望之的八个儿子,均是当朝的国家重臣。这两代人被后世尊称为“一公三卿”之家。而且当时间到南北朝时期,兰陵萧氏,达到了鼎盛。兰陵萧氏不仅一手创办齐朝和梁朝。而且。以一家之力出身30多位宰相: 萧思话、萧缅、萧嶷、萧嵩、萧晔、萧子良、萧锵、萧铄、萧子懋、萧子明、萧钧、萧铉、萧昭粲、萧坦之、萧惠休、萧遥光、萧颖胄、萧秀、萧憺、萧宏、萧樽、萧伟、萧纶、萧渊藻、萧会理、萧恪、萧业、萧范、萧宝义、萧宝源、萧欣,萧摩柯、萧瑀。所以宰相世家的称号,兰陵萧氏当之无愧。书香门第——范阳卢氏前面我们提到的几大家族大多以身居朝堂高位,或者在战场上建立功勋为自己家族繁荣发展的根基。而现在我们要讲的范阳卢氏,却另辟蹊径,以钻研儒家文化,为家族繁衍兴盛的根基。范阳卢氏是齐国后裔,所以可以得知范阳卢氏的先祖实际上是姜姓族人。因为封地在卢地,所以改姓卢。东汉末年的卢植是范阳卢世忠杰出的代表。他不仅仅是刘备的老师,而且还是在孔庙享有崇高地位的28大儒之一。卢植和他的后辈们,早早在魏晋和南朝北朝时期就建立了深厚的儒家学问基础。使得范阳卢氏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深耕儒家文化,使得范阳卢氏的家族追求一直和每朝每代中国的统治者保持着极高的一致,这也保证了范阳卢氏千百年来的兴盛和繁荣。所以书香门第这个称号只能是范阳卢氏所有。李渊盛唐之主——陇西李氏要说每个中国人在历史上都熟知的一个家族,我相信那一定是陇西李氏了。陇西李氏的辉煌,可是整整持续了好几百年。陇西李氏从先秦时期就发展而来。秦国时为君王管理陇西这一重要战略地区的封疆大吏李崇。据考证是陇西李氏的先祖。李崇在秦国时期极力地发展自己的家族势力。他的儿子李瑶当时就是另外一个郡的郡守。随着前面几代人的努力,陇西李氏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展露了头角。秦时的大将军李信,汉代时的飞将军李广都属于陇西李氏。时间辗转到了隋唐时期。在前几百年,沉寂了许多时间的陇西李氏。终于攒了一个大招儿。陇西李氏推翻了隋朝的暴虐统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王朝,唐王朝。从此陇西李氏就成为了皇族,登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高峰。并且建立了盛世李唐。左为张闻天华夏主宰——中华张氏张姓是我国最大的姓氏之一,总人口已经突破了8000万。并且历史极为源远流长,姓氏起源于黄帝之孙张挥。有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发现了。那就是张姓自古以来做一个大姓,却没有出什么著名的皇帝。看似并没有以上的家族那样的荣光,但实际上这才是张氏的可怕之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张姓自古以来便懂得这个道理。从来都不愿意站上历史的舞台去当万众瞩目的那一个。但是当你去细细梳理整个华夏的历史之时,会发现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背后都会有张姓之人的身影。他们一定不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但却是真正的幕后掌舵人。先秦时期,张仪打破六国连横之势,奠定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奠定了中华大一统的基础。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让华夏民族第一次看见了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启迪了华夏民族的心智。开启了对外交流的第一步。王莽时期。张邯发明并推行井田制。这解决了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生存根本。东汉时期,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基础。帮助华夏民族抵抗疾病。其深远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北宋时期,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后世中国所有知识阶级精神之柱。明朝时期,张居正在面对皇帝不上朝的局势之时,走上前台,以一己之力维护大明几十年安稳。清末时期,张之洞立主改革,创立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建立军工企业汉阳钢铁厂。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创办民生企业湖北织布局。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中华工业化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闻天(洛甫)一直紧紧跟随在毛主席身后。不为掌权,不为牟利,一心钻研马列主义而不问具体事务,三次主动让贤不要党的领导地位。每个历史关键的转折点或者中华文明成型的关键时期,总能够看到张姓之人在台面背后的推动。而且这些人,不局限于一个地方,不认宗于一个起源,好像他们彼此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联系。但是这其实才是大智慧的所在。将自己完全隐匿于历史的洪流背面,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源远流长,并且在每一个中华民族危急或转型之时,挺身而出推动华夏历史继续前行。在功成名就之后,必定会隐匿在芸芸众生之中。这非常契合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治世理念,盛世归隐深山,乱世下山救世。而道教创始人,也姓张。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们有没有出身以上八大家族的呢?有的话请在评论区积极留言。感谢您的参与。
正确答案 A
视频解析
免费试看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提示信息“触角”可知,第一空所填入的词语有“触角带来的感觉”之意,且能够修饰“文化传承”,B项的“揭示”与“文化传承”搭配不当,排除B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填入的词语应与横线前的“冰冷荒漠”形成对比关系,A项的“温度”和D项的“温暖”,均可对应“冰冷荒漠”,符合语境。C项的“纠葛”与“冰冷荒漠”无法形成语义相反、感情倾向相反的关系,排除C项。第三步,分析第三空。文段想要表达此著作将祖先的图腾结合历史背景予以客观思考。D项的“臆想”指主观想象,多用于消极语境,与文段语义不符且感情倾向不一致,排除D项。A项的“观照”指显示、反映,也指仔细观察,审视,符合语境。因此,选择A选项。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逻辑填空
实词辨析
来源
2018年0421山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38题、2018年0421湖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31题、2018年0421湖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50题、2018年0421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39题、2018年0421青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32题、2018年0421黑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偏远地区)第35题、2018年0421黑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公检法)第32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A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由“不是令人目眩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可知,此空能修饰“科技”“经典”两个词语,B项“重大”指大而重要;C项“成功”指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一般与具体事物搭配。两项均不能与“经典”搭配,故排除B项和C项。A项“珍贵”指价值高,意义大,宝贵;D项“难得”指少有,不经常,不易得到。二者均可与“科技”“经典”搭配,符合语境。第二步,分析第二空。由“实现了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梦想”可知,此处指对于权力的约束和限制。D项“控制”指掌握、操纵;A项“约束”指限制不超出范围。“笼子”有一定的空间范围,A项“约束”更符合语境,排除D项。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束缚:捆绑,指约束限制。限制:不让超过的界限。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逻辑填空
实词辨析
来源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31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横线前的句子主要谈论的是用历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所以这种评价必然带有历史性。横线后主要讲了“错误的历史评价”导致的后果为“搞乱社会公众的道德评价体系”,证明“错误历史评价”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按照承上启下的要求,空格处的句子应前后照应,既要包含历史性,又要包含和现实的关系。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历史的”总结上文,“不能说和现实没有一点关系”承接下文,符合上述语境。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和D项:主观和客观在文中未提及,无中生有。C项:前后话题颠倒,与文意相反。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语句表达
语句填空
来源
2009年1227江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43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成果”在出现在文段最后一句,分析“成果”的上文语境。上文讲到“政府拨给‘社会科学’的‘科研’经费又增加了,即使出版费随成本指数的提高而涨价,也不会影响更多‘成果’问世”可知,“成果”属于印刷品,文中“成果”加了双引号,含有讽刺的意味,再结合前两句“五四研究”“相关的著作已有很多很多”可知,该“成果”就是“研究五四的低质量的相关著作”。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符合上述语境。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根据原文“相关的著作”“出版费”可知,成果是指出版了的东西,而不是“各种观点”,属于无中生有。C项:偏离话题。D项:感情色彩与“成果”不一致。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词句理解
来源
2015年0912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29题、2015年0913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52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讲历史学家是在史料的基础上还原真相。接下来得出结论历史不是科学,需要历史学家做出主观的评判。文段为“分—总”结构,文段重点强调历史研究需要历史学家做出主观的评判。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重点内容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自然科学”非文段论述的重点。B项:属于分说的部分,偏离重点。C项:没有涉及核心内容“主观评判”。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主旨概括
来源
2013年0324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B卷)第4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历史娱乐化”首次出现在第二句“将严肃历史肆意娱乐化解读”,上下文都有关于“历史娱乐化”的分析。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对应第二句“但那些靠耸人听闻来扬名、谋私的手段,那些将严肃历史肆意娱乐化解读的做法……”,符合文意,排除A项。B项对应第二句“那些将严肃历史肆意娱乐化解读的做法,其结果只能败坏学风,误导受众,把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热引向歧路”,符合文意,排除B项。C项,根据倒数一、二两句可知,要不得的是“任何媚俗化、低俗化、恶俗化地娱乐历史的行为”,原文并未提及“大众文化消费”要不得,该项属于曲解文意,解说不恰当。D项对应第三句和尾句“……但人文精神和道德底线必须坚守,……,真正有使命感的文化人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职责”,符合文意,排除D项。因此,选择C选项。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词句理解
来源
2010年0327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乙卷)第34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提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章著述中的引文和注释不受欢迎。然后用转折关联词“但”引出“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后文通过“读者的反应”“出版的销量”解释了这种变化得到了认可,最后解释了这种变化的好处。文段主旨句在转折关联词“但”之后,主要强调的是“文章著述中的引文和注释不受欢迎的情况发生了改变”,即“学术规范得到了认可”。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出版行业”不是文段论述的主体。C项:“以史料为基础取得证据”文段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D项:“历史学者的研究方法对当下学术规范起到推动作用”属于解释内容,偏离文段重点。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主旨概括
来源
2012年1104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41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文段要表达的意思是虽然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起源,但是古代文献中对这些时期的记述是没有的,均为后代文献所写。A项“追忆”意为回忆,回想;B项“补记”意为事后的想法,回想。二者均与“后代文献”搭配不当,且侧重对以前事情的回想,文段要表达的是后代文献对黄帝、炎帝乃至尧禹时期的记述进行了补充撰写,而非回想,排除A项和B项。C项“追述”指述说已经过去的事情,符合文意。D项“补充”指原来不足或有损失时,增加一部分,根据“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禹时期的记述均为后代文献的________”可知,古代文献作为最早的文献不可能会给后代文献作“补充”,故排除D项。答案锁定C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一空和第三空。“肇始”意为开始;“证明”指根据确实的材料判明真实性。将“肇始”“证明”代入文段,符合语境。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起源:事物产生的根源。发端:开端,创始。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验证:经过检验得到证实。考证:考查验证。考据:指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逻辑填空
实词辨析
来源
2012年1223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B卷)第60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A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是因为受史料的局限,有些人物和事件无法核实,难以恢复事实真相”“对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对动机和起因的推论,对结果和影响的分析,都需要作出主观的评判”可知,史料不够充足,该空应体现依据史料“推理”的含义。A项“推断”侧重对某些事实进行推论,符合文意。B项“假设”表示对既定事实提出假定,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C项“判断”指对事物或某种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结论,无“推理”之意,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D项“猜测”指凭想象估计,通常侧重于没有依据,而文中强调“只能根据掌握的史料做出”,表明历史学家是有一定依据的,排除D项。答案锁定A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根据“为了推倒他人的成论,也挖掘史料以________自己的观点”可知,该空应体现“让自己的观点更站得住脚”这一含义。A项“支撑”更多侧重于用数据材料提供佐证,符合文意。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假设:①姑且认定;②虚构;③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证实:证明其确实。支撑:①抵抗住压力使东西不倒塌;②勉强维持。支持:①勉强维持;支撑;②给以鼓励或赞助。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逻辑填空
实词辨析
来源
2013年0316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卷)第36题、2013年0316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B卷)第16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很多山东人迫于生存相继到东北,接着讲述《闯关东》的故事,最后评价这部剧“通过对一个普通人家闯荡历程的追踪……讴歌……的民族精神”,“写深写透了民族的魂魄,抓住了民族的品格”。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就在最后两句,主要讲《闯关东》这部剧通过追踪普通人家的闯荡历程映射出了民族的精神。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与文段重点相符。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和B项:没有强调出“民族精神”这一关键信息。D项:强调“山东精神”,而文段强调的是“民族精神”,主体不一致。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主旨概括
来源
2008年0323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49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民主社会主义。第二步,1951年6月,社会党国际成立时通过的原则宣言《民主社会主义的任务与目标》,明确提出以“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纲领,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可知②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支表述有误。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民主社会主义是英国工党和其他国家的右翼社会党理论家所宣扬的一种现代改良主义思潮。它反对无产阶级革命,鼓吹超阶级的国家观点,视混合经济为社会主义,主张以渐进的改良措施来达到社会主义。所以最初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①是正确的。民主社会主义在理论基础上宣扬多元性,主张放弃统一的世界观,既接受人道主义的启示,又发端于宗教原则,也不拒绝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各种实用主义观点的大杂烩,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有唯心主义色彩,否认了社会制度的客观性,③是正确的。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工人阶级要通过议会多数掌握国家权力,建立一个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的社会,肯定工人阶级领导地位,④是正确的。但是它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主张多党制,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社会民主党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联系,而是一种道德价值,这种道德价值旨在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实现人和人之间的超阶级团结。民主社会主义宣称:“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并指责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具有反伦理倾向,⑤是正确的。
考点
常识判断
历史
世界史
来源
2010年0710湖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3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D
视频解析
免费试看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观点,通过递进关联词“不仅……也……”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对“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样”,在第二句进行了反面论证,接下来举了20世纪初教育家的反面例子进行例证,然后解释为什么记忆对个人发展很重要,最后一句举了“多位最具创意的科学家”的正面例子进行证明。文段是典型的总分结构,主旨句在首句。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B项和C项,都是例子中谈到的内容,偏离了文段重点。D项是对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文段出处:韩少功《记忆的价值》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主旨概括
来源
2022年1211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类)(考生回忆)第11题、2022年1211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B类)(考生回忆)第11题、言语理解-主旨概括题3个知识点第8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依据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②分析预测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海陆兼备属于“地理因素”,争夺世界霸主地位是“政治行为”,符合定义;B项:进海便利属于“地理因素”,发展海权是“政治行为”,符合定义;C项:心脏地带是指地区的中心,属于“地理因素”,统治东欧是“政治行为”,符合定义;D项:文明对全球政治关系的影响,与“地理因素”无关,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D选项。
考点
判断推理
定义判断
单定义
来源
2011年0313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111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用一种相当大的比例尺”可知,绘制成图会让细节变得不清晰,容易让人忽略,该空应该体现这一含义。D项“无视”指不放在眼里或根本不考虑。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由“却必须……于这种细节”可知,细节很重要,必须从细节入手。A项“超越”指超出、越过,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B项“定位”指确定的位置,文段想强调要从细节入手理解历史过程,并非只确定在细节这一点就可以,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C项“着眼”指注重、考虑,能体现从细节入手之意,符合语境。因此,选择C选项。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逻辑填空
实词辨析
来源
2014年0615青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24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A
视频解析
免费试看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前半部分先阐述现代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虚拟技术)的重要意义。文段后半部分引出观点,“以此为依据”中的“此”指代前文的现代科技发展,即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安全战略,实现了国家安全谋划向科学决策转变。文段是“分—总”结构,主旨句是最后一句,重点讲的是“现代科技对国家安全战略的作用”。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革新战争方式”无中生有。C项:属于“形成国家安全战略”带来的结果,并非文段重点,且“正从……转变”与“实现了……转变”时态不符。D项:“作战原则和理论”是形成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偏离文段重点。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意图判断,一般类
来源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副省级)第47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市地级)第54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前两句首先指出人们把中世纪说成是科学的空白时期,并不为过。第三句话通过转折词“然而”重点强调“人类总是要进步”“无法阻止人们的实践”“无法取消人们的思考”,故文段重点在“然而”之后,文段主旨为“科学仍然有所进步”。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B项和D项:通过“一片空白”“无法思考”“漫漫长夜”可知,A项、B项和D项与文段主旨倾向相反,文意相悖。此题根据提问方式初始认为题型为细节查找题,但此题在解题中需要理解文段,明确文段主旨,故此题将题型鉴定为“主旨概括”。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主旨概括
来源
2012年1223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卷)第71题、2012年1223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B卷)第74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这段文字先讲了近代政治学理论中共和国的概念,然后用“应当说,这种政治理论观点可能适用于近代国家情况,但不合乎古代政治观念”表达作者的观点,最后列举古代政治观念中共和国的概念的例子说明了作者的观点,文段结构为“分—总—分”,文段重点为作者的观点,强调近代政治学理论中对共和国的概念和古代的概念理解不一样。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C项和D项:均为近代政治学的观点,没涉及到古代共和国概念,对原文概括不够全面。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主旨概括
来源
2008年0309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C卷)第9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文语境。横线在文段最后,所填内容应是总结性语句。前文论述了李鸿章的功与过,接着以“正因如此”进行总结,说明其头顶三顶帽子。接着指出应给其更为精准的定位,而后通过转折词“而”引出在如何定位上,“诸多史学著作或抓小放大……”,说明诸多史学著作对李鸿章的定位也不精准。因此填入的语句应表示“定位不精准”。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有失公允”对应“定位不精准”,符合上述语境。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C项和D项:“读者”“佳作”“三顶帽子”均与“定位”话题不一致。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语句表达
语句填空
来源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副省级)第47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市地级)第48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B
视频解析
免费试看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A项和B项“寄于”指寄托在,后面可接地点、人物等,置于该空,表示人们把兴仁除害的期盼寄托在侠客身上,符合语境。C项和D项“寄予”指寄托,常见搭配为寄予希望或厚望,置于该空,表示让侠客拥有兴仁除害的期盼,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和D项。第二步,分析第三空。A项“赋予”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意义等);B项“给予”指使别人得到,一般搭配帮助、同情或较为具体的事物。该空意为生活给了我们什么,生活所给有好有坏。“赋予”一般都是给予好的事物,感情偏积极,此处生活给我们的不一定是好的,也有不好的,所以“给予”更合适。排除A项。因此,选择B选项。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逻辑填空
实词辨析
来源
2019年0113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卷)第30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正确答案 C
视频解析
免费试看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指出电影修复需要将技术和艺术巧妙结合,接着点明老电影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并通过胶片画面的颗粒度和具有年代感的影片色调两个方面进行举例,后文对这两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文段的重点是指出电影修复要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注重保留老电影“鲜明的时代特征”。文段属于“总—分”结构,首句是重点。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文段的话题是“电影修复”且文段并没有强调老电影修复有哪些具体的技术与艺术,而是强调技术与艺术要结合,故与文段话题不一致。B项:“重焕‘旧颜’”对应文段尾句,是文段介绍“影片做调色处理”时的相关表述,非重点。D项:“没那么简单”表述不明确。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标题选择
来源
2019年0907甘肃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51题、2019年0907重庆法检系统考试《行测》真题第51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 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