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中纪游 其二 谒孙中山故居是什么时期写的


11 月 12 日是孙中山的诞辰,距离他出生的年份,已过去 150 周年。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惦记着他。在诞辰纪念日,各地都举行形式各异的纪念活动,不仅是前往中山陵拜祭、向铜像献花篮,还有发行周年纪念币、开设座谈会、布置历史图片展览等。
为什么要怀念孙中山?除了悼念 " 国父 " 之外,孙中山已成为一个符号,蕴含着民族主义精神、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符号化的孙中山,是当代人重新塑造的结果,它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筑起一条情感的桥梁,纪念孙中山的目的往往是教育于人,以赋予政治宣传、服务现实的意义。
翠亨
翠亨村位于香山县(现中山市)侧,背倚五桂山余脉,靠金槟榔山,山后就是烟波浩淼的珠江口。三面的山谷彷如一只开口的布袋,翠亨村就坐落在布袋的中央。
【翠亨村】
孙中山生于这片土地。这是一座小山村,人口最高峰也不过 300 余人,那时孙中山仍在这里居住。如今,登记在案的户籍人口有 190 多名,但 87 处老宅子里,常居于此的村民仅仅 7 户人家。由于地理位置,翠亨隔着珠江口与香港相望,南边隔着约 37 公里与澳门相邻,不少乡里人通过这两个港口出洋谋生、移居。
与乡村凋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惊人的游人数量。这个原本隐没于深山的村子,因为伟人故乡而名声大噪,人们带着宗教式的虔诚,缅怀先人的敬仰,抑或对名胜的好奇,纷至沓来。每年探访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游客达到 180 万人次。
【翠亨村民居展示区】
如果对宗氏族群进行考究,孙氏是从东莞迁徙而来的,到了孙中山这一辈,祖上数代都已居住在翠亨村。当这个伟人出生时,村子里 60 户人家中,孙氏仅有 7、8 户。到了今天,翠亨再无一个孙中山后人。
孙中山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期,成年后偶有返乡。
他对故乡的感情是又爱又恨的。山村虽偏于一隅,他却在这里获得了革命思想的启蒙。接受西方的他,对自身传统充满了矛盾,为承袭习俗充满了自豪,却痛恨乡人愚昧迷信,甚至发生过数次激烈的冲突。
晚年,历经世事的他,似乎接受了处在世界压迫的夹缝中,人们呈现出来的千姿万态,功成名就之后,他回到了故乡拜祭先人、认祖归宗。
经过时间的洗礼,翠亨村已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只有那清澈蜿蜒的兰溪河依旧静静地绕村流淌。
故居
孙中山故居坐落在村子西南边缘。这是 1892 年建造的,当时孙中山已 26 岁。外出谋生的大哥孙眉,积攒下一笔钱财邮汇回家,正在香港西医书院就读的孙中山,趁假期闲暇之际,设计了图样,委托当时最好的建筑商下栅乡 " 长福号 " 修建。
幼年居住的房屋早已不复存在,取之而代的是一口水井,这口井就在新落成的 " 故居 " 院子的墙根处。那是一所不足 30 平米的农舍,孙中山一家 6 口人都挤在里面生活。为了更直观可见,故居纪念馆另觅一处村舍,修复建筑,呈现他幼年居所的样貌。
【孙中山故居】
故居是一座两层高的骑楼,门廊外修有多环连拱,外墙刷成艳丽的渚红色。它诡异地朝向西边,每每斜阳夕照,总能给房屋镀上一层金辉光芒。
这是一座中西风格混搭的楼房,在翠亨一派灰墙土瓦的岭南建筑中,显得尤为突兀、格格不入。
而这种格格不入的腔调,正是设计师孙中山的性格特质。
【孙中山全家福】
孙中山全家福的影像流传至现世仅有一张,那是 1901 年 4 月,他赴檀香山探视母亲及亲属所摄。照片中,孙母坐于正中,孙中山立于其后,周围皆是兄弟姐妹、妯娌、侄儿,祖孙三代欢聚一堂。
引起美国传记作家保罗 · 林百克注意的是,孙母丝绸裙摆下露出的一双又尖又小的脚,这种挤压扭曲的状态令他震惊。
孙中山父亲蓄着长辫子,母亲缠过脚,他们为民族特有的古老传统而深感骄傲。然而孙中山则持否定态度,他对林百克说道:" 忍受陋习这么长时间,是出于对母亲的尊重 "。
这种流传千年的旧俗也落在了姐姐孙妙茜头上,她不得不忍着剧痛,眼睁睁地看着缠足的布条,像钢铁般紧紧地勒在双脚上。疼痛引发的呻吟,这种声音在深夜听来格外地真切,孙中山心疼她饱受折磨,便鼓起勇气,尝试反抗母亲给姐姐缠足。
几经沟通劝说,仍然没有令姐姐逃过厄运。这件事给他极大的精神刺激,以致于在日后建立了共和政府,他就颁布妇女不要缠足的法令,解放了数千年困于陋习的中国女性。
这个小小勇士,首次在家中尝试变革,以简短的恳求句 " 请别让家姐缠脚了 " 为起点,开始了他的漫漫改革征途。
变革
翠亨村可谓是僻壤穷乡,绝大部分的土地只掌握在少数地主手中,贫困农户为养家糊口,仅能租田耕地。虽然地处珠江三角洲鱼米之乡,但耕作只靠锄头、铁铲,假若有一头牛和一套犁耙,那就是最上乘的生产工具。
尤是童稚的孙中山,常到金槟榔山脚下的农田里帮忙干农活。故居纪念馆在村舍背后、孙家劳作田地原址,重新栽上庄稼,还原当年 " 一亩二分地 " 的场景。
【翠亨农耕展示区】
晚清政府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压迫,通过苛捐杂税来实现。这就像一片乌云,常年笼罩在农户头上,农民辛勤劳作一年的所得,仅当勉强糊口。宋庆龄在《我对孙中山的回忆》里,描写童年时期的孙中山生活清苦,主粮吃食是低贱的白薯," 几乎仅仅不至于挨饿 "。
穷则思变,不少翠亨村民不惜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那是加利福尼亚掀起淘金热潮的时期,大量的中国劳动力外流,他们不断挖掘出一块块黄金,赢得一枚枚 5 美元、10 美元的金币,连皮袋子上都沾着点点金粉。衣锦还乡的侨民,把出海生活的零星情况带回故土。
讯息传播渐渐唤醒了留守翠亨的居民,润物无声般地启发了民智,这些海员历险的故事点燃了孙中山的想象力。不远处的金星海湾和金星港口翻滚的浪花,不断地呼唤他前往那片遍地黄金、时刻冒险的领域。
从孩提时代,孙中山就憧憬着到海外看看,直到 13 岁,这个愿望得以实现,他获得了远赴檀香山(现火奴鲁鲁)念书的机会。
经过多日的海上漂泊,他抵达了檀香山。在这个追梦少年的眼里,一切都十分美好。
这里有邮局,只要往神奇的邮箱投入信件,信就像坐了船一样快地到达收件处,不像过去与外出谋生的大哥书信往来,需要等待很久,才能找到一个愿意捎信的同乡来送信;这里有法律,人们都按法律办事保持秩序,而法律也切实保护人们,比如夏威夷当地人敢于公开反抗美国对其的控制,这和饱经满清政府奴役却逆来顺受的国人,是如此截然不同。
这些在香山县从未见过的景象,颠覆了孙中山的观念。他像一块海绵,迅速地吸收新世界的知识和处世哲学。
1883 年秋季,求学檀香山的孙中山,回到了阔别 5 年的家乡。
尽管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满清闭关锁国政策下的翠亨,依然是座闭塞的沉睡山村。乡人信奉北帝,于村头兴修北极殿,正殿供奉着北帝的两尊神像。每逢正月十五,信男善女抬着神像游村。孙中山对庙宇里披红挂绿的神像毫无兴趣,早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是愚弄人的把戏。
他急切地想把新世界的事物都引进故乡,然而看到父母都跪倒在红绿颜料的土制塑像前时,他感到一种强烈的情绪冲动。他极力劝诫家中有病患的同乡就医问诊,别求灵丹妙药。而乡里人却视其 " 亵渎神灵 ",只道声声 " 罪过、罪过 "。
一怒之下,孙中山跳上供桌,用力掰断了神像的手指,并摘掉佩剑、扯断胡须,冲着祭拜的人大喊 " 泥菩萨自身难保,哪能保佑你们!"
毁神像一事的影响日后益发严重,村子里怨声四起,将他的言行被认为是年少鲁莽轻狂,抑或是受西方教育毒害的结果。孙中山则遭受了几乎全村的围攻咒骂,甚至驱逐。孙家迫于压力,让他远走香港避难。
北极殿旧址现仍不开放展览,据故居纪念馆介绍,文物修复是一项历史长久、艰巨浩大的工程,因此直到今天,游人们都无缘与之一见。

假若说檀香山之行是孙中山开启变革行动的源头,那么其革命思想的启蒙,则是大榕树下冯叔公述说的故事。
从孙中山故居前院大门,往前行走数十步,有一颗枝繁叶茂的细叶榕。榕树大概是岭南街头巷尾最为常见的植物,它那青黛色的叶子层层叠叠,广阔的树冠能覆盖大半亩地方,总能在烈日灸烤的大地上,洒落一片阴凉。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大门】
岭南酷暑难耐,时常见到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树荫底下纳凉,过去也一样,孙中山和乡人同样曾在这里乘凉。
翠亨这个处于世界夹缝的边陲山村里,曾诞生过不少行侠仗义的革命人士,冯爽观是其中之一,乡人尊称他为 " 叔公 "。他年轻时曾参军,参与太平天国起义。1864 年天京(现南京)失陷,他依靠剥夺湘军士兵的军服,伪装成湘军士卒,才得以潜逃出城,返回家乡。
他常常在村屋后头的大榕树下,讲述亲身经历的战场杀戮、义勇军反抗清朝的往事。这些充满辛险的故事,总能勾起男孩的英雄主义情愫,孙中山听得津津有味。
每当冯爽观悲愤地述说天京陷落的情景,孙中山感慨:" 假若洪秀全全灭了满清就好了。"
当年那棵榕树,在 1964 年被一场猛烈的台风刮倒,几经栽培却不敌年久沧桑,最终枯萎。随后,故居纪念馆在原址补栽一株榕树,50 余年后的今天,这株树木也长得根深叶茂。
如今,一座铜像被安置在榕树下,一个身着开襟衫的老人身边,依着两个小童,他们相互对视,幼童仿佛在聚精会神地听老人讲述故事。据故居纪念馆介绍,这组铜塑是 1987 年铸造的,取名为 " 根 ",意喻着孙中山接受革命思想熏陶的根源。
小鸟
一个人的过往经历炼造他的思想,远赴香港求学行医的孙中山,在革命救国的路上渐行渐远。
从创立兴中会、全国各地起义、成立共和国,到流亡海外,孙中山鲜有回乡。1912 年 4 月,他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同年 5 月,回到阔别 17 年的故土,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踏入故居小住。
孙中山此次返乡只是短暂的停留,他拜会亲属、乡人,拜谒祖祠,会见孙氏宗亲。3 天后,他辞别乡亲,漂洋过海去了日本。
【孙中山在日本】
1918 年 7 月,孙中山在给儿子孙科的书信里写道:" 若时机适宜,父当回乡一住,以遂多年之愿。" 然而他等不到这一天的来临,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因肝癌救治无效而病逝于北京。
林百克在《孙逸仙与民国》中写道,他曾对孙中山提问," 小的时候最想要的是什么?" 不同于过往那样做长时间的思考,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很快给予答案," 一只鸟儿,一种真正能够自由歌唱的鸟儿。"
林百克没有追问,孙中山是否如愿得到了小鸟,因为对方旋即陷入了沉默。这阵沉默很容易让人猜测得到,孙中山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因为养鸟是富贵公子游手好闲的玩乐,而像他那样的农村男孩,不得不到田间耕作。
这个陪伴孙中山 13 年的外国人揣测,也许成为一名领导者并不是孙中山愿望,既不想成为一个是满清政府倾塌的利器,也不想为革命引起的流血事件担责。他想成为一个快乐、满足的人,就像在香山县度过童年生活那样无忧无虑。但是,责任感驱使着他走上了一条曲折艰险的革命道路。
这种猜想并非毫无根据,1905 年 11 月 26 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上阐述了他的英雄史观:"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
孙中山将自己视作先知先觉者,是英雄豪杰,是启蒙与支配者。他不承认民众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主体,认为全国四万万人是需要先知先觉唤醒的 " 愚蠢 " 阿斗。于是,他认为自己有天职去承担救国重任。
符号
时至今日,孙中山已成为一种符号。
南京大学教授陈蕴茜在《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一书中写道," 孙中山成为民国时期人人崇拜的的国父,一方面因为孙个人具有伟大的思想、英勇的革命精神和超凡的领袖魅力,另一方面则是国民党在孙逝世后对其进行的符号塑造。"
这种符号化的造神工程,在孙中山逝世后开始了。1926 年,国民党确定 11 月 12 日孙总理诞辰为国假日,通令各地 " 机关放假一天、悬旗志庆 "。
美国汉学家柯文称,周年纪念是纪念历史事件和人物最有影响的形式,举行活动的主要目的往往是教育是人。周年纪念还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筑起一条情感的桥梁,对纪念的人物和事件加以重新塑造,以适应现在的人们和政府不断变化的看法。
最为人所熟悉的,是孙中山和三民主义元素在城镇空间的道路命名。游走在国内任意一座城镇,都会撞见 " 中山路 "、" 民生路 "、" 民权路 "、" 三民路 " 等。
【深圳市龙岗区中山路】
道路,通常是城镇文化与社会记忆的载体,道路命名中山化,使孙中山符号进入民众日常行程,从而达到永久纪念伟人的目的。在孙中山逝世 5 天后,《申报》记载有人提出 " 吾人纪念中山之法,莫如于沪滨国士,名其路名曰中山路,垂誉后世,永矢弗谖 "。国民党意识到道路命名中山化的政治象征意义,于是倾力推动,使得中山路命名热不断升温。
偏安一隅的香山县,迟迟才感受到这股浪潮,在孙中山逝世 45 天后,更名为中山县。1988 年,升级为中山市,这也是全国唯一以 " 中山 " 命名的县市。
【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
作为孙中山故里的翠亨村,则出现圣地化。
故居圣地化是人类纪念先贤圣人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国人领袖崇拜传统深远,圣地化更为明显。翠亨村成为孙中山故居的代名词,也成为与孙中山符号紧密相连的政治话语,深深地印在国人记忆之中。不少人到翠亨瞻仰故居,加深对孙中山革命人生与精神的敬仰之情。
在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的今天,纪念伟人和推行符号,仍具有指导现实的意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说道:" 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而继续奋斗。"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曾惠怡
责编|深圳晚报编辑 王志阳
照片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孙中山故居有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