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多少画 探寻现代城市绘画画家的创作之路?

关注南昌市十大文化重点工程系列报道之“寻找傅抱石”
寻找一个人为了一座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段时间持续做街头访谈,让记者走上街头实时采访路人,问题各异,回答五花八门,这样的街头访问看点就在于回答都是即兴,无法编辑加工。如果这个街头采访放在南昌,问题可以不受限制,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下这座城市的路人,“您知道傅抱石是谁吗?您知道他和这座城市的关系吗?”回答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做这个大型策划——“寻找傅抱石”的第一个理由,千年豫章故郡,从不缺伟大的人物,一直缺的是听众和知音。今天,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城市管理者,都非常清楚作为软实力的文化产业是城市形象的最佳代言,一座城市的发达程度、文明程度不是光看它建了多少高楼大厦,而是要看它的文化发展水平,而艺术就能很好地体现这种水平。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绘画、雕塑、诗歌、戏剧……而艺术的表达需要的是一个个杰出的艺术家,这就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于佛罗伦萨的意义,拜伦对于伦敦的影响,又或是汤显祖和抚州相互成就。那么南昌呢?除了八大山人,这个城市和艺术天才还有怎样的关系?当我们在期待这座城未来的模样,希望她可以拥有怎样的城市IP和文化地标的时候,是不是对过去流于一种太过粗浅的认知?我们知道有个大艺术家叫傅抱石,可了解他的途径也许仅仅是通过他的画作不断在拍卖会创新高的成交价,而从没有去触摸冰冷价格之后那滚烫的灵魂。这就是我们启动这次大型策划——“寻找傅抱石”的第二个理由。
两个理由构成逻辑上的递进,首先,我们需要让这座城市的人们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艺术天才出生、成长在这里,如果能够穿越,你就能看到他是如何开始走上艺术之路,并展露他那无从遮掩的艺术天赋。光是知道当然还不足以让傅抱石鲜活起来,在讲究共情、沉浸、场景传播的今天,我们需要探寻更多的故事,需要去走访更多他生活学习过的场景,还原他的足迹。如此我们才能知晓这个出身贫寒,年少成才,低调奋斗,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传承、改革和创新,勇于探索,勤于创作,并留下许多精彩画作的当代大师,他的青春和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有哪些是一样的,又有哪些是不一样的?傅抱石先生的绘画,或元气淋漓,或清新细腻,他一生倡导“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原则,发扬“其命维新”的艺术精神,开辟了中国画创作的新时代,其艺术实践及成就,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个人的人生成就,其青年时代的经历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时空变换,他经历过今天年轻人经历的困惑和迷茫吗?他又是如何走出并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一切,都将从这次“寻找傅抱石”座谈会开始。接下来,记者的采访足迹将遍及傅抱石生活学习过的地方:新余、南昌、南京……我们将尽力把大师的人生地图拼接完整,并在其中寻找答案。寻找的意义不止于寻找,越清晰的勾勒和描绘,都是为了挖掘南昌城市文化底蕴,打造南昌城市文化名片,这是南昌市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2020年十大文化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也是满足在未来南昌对外传播的需要。南昌市政府将利用寻找傅抱石的成果,建设傅抱石艺术馆,或许它将设在八大山人梅湖·象湖文化旅游区,并且按照南昌市委部署,把这个艺术馆打造成为南昌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力量。座谈会上,专家们的观点精彩纷呈,从各个角度说明了寻找傅抱石和傅抱石艺术馆的价值以及前景。有专家认为要着重擦亮傅抱石这块南昌天然的“金字招牌”,将傅抱石艺术馆打造成国内顶级的艺术文化创作基地,推动南昌旅游休闲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有专家认为,筹建傅抱石个人纪念馆,是让江西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于世界的重要举措,要让未来傅抱石纪念馆不但成为馆藏之地,也成为研究傅抱石的专门机构;还有专家表示,新时代的纪念馆、艺术馆不能仅仅局限于高境界、小圈子、学术派,而应该普及大众、弘扬文化、传承精神的场所,要重视其公共教育的职能,让南昌乃至全省更多的中小学生、大学生去感受、理解、发扬傅抱石精神。这些想法和建议,一定会在寻找傅抱石和傅抱石艺术馆建设过程中,得到重视和体现。据说,多年前,杭州市政府就曾委托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团队,做了一次有关城市色彩的调研,最终确定杭州的面孔色调:“水墨淡彩”。那么,南昌的城市面孔色调应当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应该由南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符号来决定。所以,我们今天的寻找一定是有意义的,还原一段历史、建起一座艺术馆,打造一个地标,我们不再天马行空,我们立足脚下,用记者的专业性深入城市的肌理,探寻艺术家和城市的关联,为这座城市的美好明天尽一份绵薄之力。傅抱石简介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作为集画、书、印、文于一身的教育家以及现当代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美术史论家、中国山水画家和篆刻家,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使他在画坛中极富声望。他开创的新画风、新美学思想和新皴法(抱石皴),成为后继绘画爱好者、青年画家学习的楷模。
关注南昌市十大文化重点工程系列报道之“寻找傅抱石”
大师青春印迹 尽在洪城巷陌——“寻找傅抱石”座谈会精彩实录南昌市日前出台《彰显省会担当 推进十大文化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旨在通过重点聚焦、项目推动,高质量打造一批文化精品项目和城市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真正将南昌建设成为有历史、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化名城。方案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将强力推进十大文化工程。南昌拥有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在当代焕发生机,给南昌聚文气聚人气?方案提出,从2020年起,用1年左右时间建设“四个景区、三个街区和一个馆、一个节、一个团”的目标。傅抱石艺术馆作为十大工程中重点项目八大山人梅湖·象湖文化旅游区里的名片,可谓重中之重。目前,艺术馆的陈展定位、陈展思路、功能布局已初步确定,策展团队人选也初步拟定,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为了深度挖掘南昌文化底蕴,打造南昌文化名片,呼应南昌市政府十大文化工程建设,江南都市报启动了大型策划报道——“关注南昌市十大文化重点工程·寻找傅抱石”。12月10日,江南都市报延请胡志亮、陈米欧、吴龙、游新民等4位学者齐聚江南会客厅,与广大读者聊一聊傅抱石的“南昌往事”。畅谈如何将傅抱石美术遗产成功转化为南昌历史名人文化遗产,以提高南昌的文化知名度与城市影响力,提升南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胡志亮(中国作协会员 《傅抱石传》作者)
■“傅抱石生于南昌长于南昌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美术界,只要是关于傅抱石的介绍,都是“傅抱石,江西新余人”,傅抱石不少画作也署名“新渝(新余旧称)傅抱石”等地名印和姓氏印。其实,傅抱石的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南昌度过的。在南昌,傅抱石度过了30年的时光。傅抱石的童年和少年求学时期以及中学毕业后首份教职工作都是在南昌;傅抱石对绘画艺术、篆刻的兴趣,以及对自身未来职业的规划和选择,也都是在南昌求学期间逐渐形成的。在傅抱石本人的回忆文章中,许多经历都与南昌有关……可见,南昌在傅抱石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于新余。在撰写《傅抱石传》时,我多次去南京拜访傅老遗孀罗时慧女士及其子女。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不论是在南昌还是移居南京,傅家的“官话”始终都是南昌话。傅抱石生于南昌、长于南昌,其艺术起源与成长都在南昌。这是不争的事实。■画家傅抱石的大师之路始于南昌1925年,傅抱石在“一师”(江西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做了一件惊人之举,他以21岁的年龄,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美术史的专著《国画源流述概》。以当时的条件和实力,傅抱石还找不到地方可以出版这部书,但这却是傅抱石的第一部书稿,是他对中国美术史研究进行著述的第一次尝试,是向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进行的第一次冲锋。无疑,这为他后来进行的诸多研究和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傅抱石在“一师”读书学习的同时,业余又对篆刻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发现,中国篆刻的历史虽然久远,关于篆刻的书籍也可谓洋洋大观,但却从未有一本系统的篆刻史论著作问世。他又有了创作的冲动,决定自己来完成中国第一部关于篆刻史的著作。傅抱石用了一年时间,终于将《摹印学》写完。无疑,这部4万字、用工整小楷誊抄出来的完整、系统评述中国数千年印章艺术的专著,对于此时年仅22岁的傅抱石来说,就是他生命的全部。■筹建纪念馆“让江西文化走向世界”我觉得,南昌对傅抱石的研究,以及筹建傅抱石个人纪念馆,是让江西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举措。然而,关于傅抱石山水画、人物画以及故事画,包括他的思想发展进程,有待研究的还有很多。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傅抱石画展上,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潘公凯曾表示,央美一直以来都想培养一名像傅抱石一样的艺术大师,但始终没能实现。可见,在中国培养一位傅抱石式的艺术大师有多困难。庆幸的是,我们有这么多高校、画院、艺术馆的专家和学者,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傅抱石。因为写作《傅抱石传》的缘故,我走遍了所有傅抱石曾经去过的地方。有些他曾经居住生活过的地方,随着时代变迁已经消失。这些地方是研究傅抱石的重要载体,希望后代研究者能重视起来,让未来傅抱石纪念馆不但是馆藏之地,也是研究傅抱石的专门机构。陈米欧(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高级编辑)
■傅抱石南昌读书二三事傅抱石读书是非常刻苦的,这可能缘于他家庭贫困。起先,傅抱石只是跟着街坊——一名陶姓巡警学认字。之后,在亲友帮助下去一家设在“新喻会馆”的私塾“蹭课”。再后来,入小学半年后便辍学。辍学后,傅抱石做小生意贴补家用,如制作掏耳朵的耳勺卖,甚至有时也去收破烂卖钱。家人凑钱把他送去瓷器店当学徒,想谋个未来的正经职业。但在学徒时,不堪劳累的傅抱石患了肺病,只好回家休养。14岁那年,他进入南昌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插班进初小四年级。18岁那年,傅抱石在附属小学高小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免试直升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第二年,进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学习。在学校读书期间,傅抱石一直钻研篆刻艺术。有个学校看门的,悄悄建议傅抱石可以仿刻赵之谦的印以赚取费用。傅抱石初涉人生,不知江湖险恶,听到有钱可赚就答应下来。老门房将傅抱石仿刻的赵之谦印当作真品卖给那些阔佬,而阔佬们附庸风雅,以为是赵之谦真迹,捡了漏。但假的毕竟真不了,后来傅抱石仿刻赵之谦印章的事被人撞破。事后,校长对傅抱石说,你的印章刻得这么好,又何必去冒赵之谦的名呢,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用傅抱石的大名。这位开明的校长不仅帮傅抱石定下了刻印润格,还在报纸上刊登。没过几日,南昌报纸上果真出现了一则刻印启事。学校的大门口也贴出了一张告示,上书凡找本校抱石斋主人刻印者,请至某楼某室洽谈。傅抱石堂而皇之地为人篆刻治印,得到的收入既贴补了家庭生计开支,又支付了读书所需要的费用。从此,他就一边读书,一边刻印,天天忙到深更半夜。傅抱石的母亲说他刻印成痴,傅抱石也觉得自己很痴。他找了一块长方形石章,刻了朱文印“印痴”,其章法呈上疏下密状,线条刚劲挺拔。这方印傅抱石非常喜爱,几乎使用了一生……这些影响傅抱石一生的轶事,都发生在南昌。■“南昌发现《傅抱石原拓印谱》意义重大”一般人都知道傅抱石在绘画领域有着非凡的造诣,但他最早最拿手的,还是篆刻艺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有《傅抱石印谱》,但最早的傅抱石印谱大概是什么时候印行的呢?今年我和篆刻界朋友在南昌新发现一本民国时期的《傅抱石所造印稿》,似乎能解答这一问题。此印谱制于1933年,收集了120余方印蜕,包括为徐悲鸿、熊式辉、陈立夫、黄侃、汪辟疆、彭醇士等人刻的名号印。这对傅抱石的篆刻艺术,对傅抱石在南昌时期交游等,都有重大研究意义。众所周知,傅抱石曾东渡日本学习其绘画理论,并将其与传统结合,历时近3年。当时留日之前,傅抱石苦于经费不足,迟迟无法成行。1931年,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带着学生到庐山写生,途经南昌时发现了傅抱石的艺术才华,当即建议拨官费让他去国外留学美术,极力向时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推荐,称“人才不可多得”。最后,熊式辉批给了傅抱石1500块留日经费。因徐悲鸿向熊式辉推荐自己,为表谢意,傅抱石连夜为徐悲鸿刻了一方铜印。徐悲鸿收到铜印后,还专门画了一幅《鹅嬉图》回赠,谐音“我很高兴”。这方印章虽已流失,但其原印被我们在南昌新发现的《傅抱石所造印稿》收集。■“为南昌诞生了傅抱石这样一位巨匠倍感自豪”傅抱石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传统美术向现代化转型的代表性人物,被郭沫若等人誉为“南北二石”(北有齐白石,南有傅抱石)。据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说,20世纪60年代初,也就是傅抱石晚年,“北石”齐白石已去世,只有“南石”健在,且当时的李可染、钱松岩等画家名气皆不太显,“傅抱石已成为当时公认的画坛之首”。南昌作为美术大师的故乡,为诞生了傅抱石这样一位巨匠而倍感自豪,傅抱石的艺术底蕴也为南昌的文化发展和繁荣输送了影响。其他城市都是将傅抱石作为艺术家来纪念,我们南昌作为傅抱石“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应把傅抱石当成一种精神来传承,作为一种城市文化来弘扬。今天的座谈会让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傅抱石的艺术思想和精神,把他“其命唯新”的艺术理念发扬光大。吴龙(豫章师范学院副校长 教授)
■豫章师范学院里新建了一座“瑞麟亭”豫章师范学院的前身是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可以说,傅抱石是真正的南师人,他的学问基础是在“一师”和“一师”附小奠定的:1917年至1921年,傅抱石在“一师”附小读书,并以附小考试头名资格于1921年升入“一师”;1926年“一师”毕业后,傅抱石于1927年又在附小工作一年。因此,他在“一师”和“一师”附小求学、工作共10年。傅抱石曾用名“傅长生”。在傅抱石读小学时,当时附小的教师决定给他起个学名,唤作“傅瑞麟”,寓意“凤毛麟角”,希望他读书成才。为了纪念我们的学长、老同事傅抱石先生,豫章师范学院现新建“瑞麟亭”,以资纪念。1926年,傅抱石于“一师”艺术科毕业,留校任教。1929年,学校开办高中艺术科,傅抱石被破例聘为教员,其他公办学校也纷纷邀请他去兼课,傅抱石渐渐成了名师。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花半年时间完成了6万字的《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在那个信息不畅、原始资料深藏私人箧笥的年代,这算是很大的学术成果了。■国文老师是傅抱石艺术人生的“指路人”民国时期知名学者王易在担任当时“国立中正大学”文学院院长之前,曾就职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王易研究领域涉及词学、修辞学、书法篆刻等,对傅抱石的印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是傅抱石在印学方面取得成功的关键人物,不可忽视。1925年,傅抱石在“一师”艺术科读三年级时,王易为其国文老师。傅抱石深知王易精于篆刻,常持自刻印稿向王易请教。王易对他非常赞赏,常常在下课期间或是假期指导他刻印。也是在王易的教授和引导下,傅抱石对黄牧甫印风产生了浓厚兴趣。作为傅抱石的国文老师,王易教中国古体文,上自《尚书》,下迄晚清散文,讲授谈笑风生、深入浅出,使傅抱石逐步领会到治学要融贯古今的要义。正是在这样的熏陶和启迪下, 傅抱石开启了他的学术研究,并很快就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在“一师”读书期间, 傅抱石即著有《国画源流述概》,毕业后很快又完成了他印学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摹印学》。王易为该书作序称:“明敏闲雅,笃学好艺,文笔斐然,书画篆刻俱有轨范。”由此可见,王易不仅是傅抱石的国文老师,亦是其篆刻老师,对傅抱石印学方面取得成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建立傅抱石纪念馆 弘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傅抱石既是南昌的一张文化名片,也为豫章师范学院写下了一段励志传奇,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最近,学校成立了以篆刻为主的“豫章印社”;开创了以傅抱石旧名瑞麟为名的“瑞麟书法篆刻班”,以充分利用傅抱石校友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通过培养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学生,将“傅抱石母校”这张名片打响。著名傅抱石研究专家萧平曾经说过:“傅抱石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最有民族、文化自信的画家。他既是一位实实在在的革新家,同样也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继承者。”傅抱石的一生,与传统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大师巨匠,都只能在“推陈出新”中诞生。傅抱石的一生,特别是他在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求学、著述经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建议组织专家学者大力发掘傅抱石在南昌的经历,以尽快建立傅抱石纪念馆。新一代年轻学者应该要站在新的高度,对抱石精神进行概括提炼,包括先生的学术抗战、爱国精神等等。我们认为,新时代的纪念馆、艺术馆不能仅仅局限于高境界、小圈子、学术派,而应该是普及大众、弘扬文化、传承精神的场所,要重视其公共教育的职能,让南昌乃至全省更多的中小学生、大学生去感受、理解、发扬傅抱石精神。游新民(中国美协原理事 江西省美协原常务副主席)
■南昌老街旧巷都有傅抱石的“印迹”根据傅抱石女儿傅益瑶的回忆录以及傅抱石本人自述,我们可以发现南昌许多老街旧巷都有傅抱石的“印迹”。比如说,傅抱石的父亲傅得贵一直靠补伞谋生,是南昌的一户赤贫人家。傅得贵在南昌“臬台后墙”的贫民棚户区内经营“傅得泰修伞铺”,与剃头、修脚、摆摊等等小摊贩杂住。傅家的修伞铺出门左拐是一家刻字店,右边则是家裱画铺。这家裱画铺的墙上挂了许多字画,幼时的傅抱石常去裱画铺串门,久而久之,就对这些字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的“臬台后墙”,就是如今南昌东湖区“后墙路”。而傅抱石求学的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原址就在现叠山路省胸科医院。■让“抱石文化”彰显南昌特色傅抱石是南昌一块天然的“金字招牌”。我认为,可以充分依托傅抱石美术遗产的文化资源,通过多元文化的引入、古今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对艺术培训教学、创作设计、展览交流、休闲鉴赏等多重功能的合理规划布局,将南昌文化旅游区打造为国内顶级的艺术文化创作基地,推动南昌旅游休闲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美术作品可以表达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可以更形象地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傅抱石的作品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地烙印并积淀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承载了丰富的抱石文化内容。南昌要形成、建设“抱石文化”,当然可以将南昌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相融、相交,深刻体现傅抱石“其命唯新”的创新精神,彰显着抱石文化的南昌特色。南昌可以借此机会,全面调查和研究傅抱石美术遗产,挖掘傅抱石美术遗产的内在底蕴与潜在价值,将傅抱石美术遗产成功转化为南昌历史名人文化遗产。这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南昌的文化知名度与城市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南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还有助于提升南昌人民的整体审美水平。来源:江南都市报记者:叶海波、李巧、许南平编辑:陈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城市绘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