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在荆州市区吗哪里 解读沙市的地理位置?

正好我是荆州人,转一篇我觉得有道理的文章给你看吧。荆州的经济没落其实是在90年代以后,活力28倒闭,沙市冰箱倒闭的影响等等。但是最痛苦的打击来自于98年的洪水,98年洪水以后荆州所有的招商引资全部停滞,即使招商待遇再好,也没有企业愿意来。当时我家里有人负责这一块,切肤之痛。然后说,荆州虽然地理位置好,但是受制于分洪区,交通很差,直到2012年才通了火车,2014年,荆州下属的县区才有了高速公路。即使如此,去年的东方之星事件,遇难者家属要想从上海到达荆州下属的监利县,也依旧需要各种转车。荆州下属的县区,至今依旧处于极为封闭的状态。以公安为例,公安只有省道和国道。高速公路距离县城30公里,还是2014年才有的。荆州全市,除了市区以外,剩下的地方全是分洪区。如果不了解分洪区的概念,那么我告诉你,分洪区,是不允许发展工业的。所以至今荆州也只能在农产品加工和纺织、日用之类的轻工业上下功夫,还只能发展本土企业。至于外来的投资?呵呵哒。---------------------------------------以下是转载文章的分割线----------------------------------------------荆州,你被谁抛弃?(转) 楚文化起源于荆山,沿汉江在江汉平原腹地得到发扬光大,荆州因荆山得名,江汉平原因荆州而称为荆楚大地。对于荆州我们不说明清四大米市的沙市,不说鱼米之乡的洪湖,不说造就茶圣陆羽的天门,一座荆州历史博物馆就可以找到荆州历史的辉煌和悠远,一座荆州古城就可以说明荆州厚重的城市底蕴。荆州,楚文化的核心!荆州,荆楚大地的灵魂。 21世纪初期,荆州衰落了。我们来看一组反映2008湖北主要城市的经济基本情况的GDP数据:武汉---3960亿,宜昌---1024亿,襄樊---1002亿,荆州---620亿,荆州只相当于昔日这些伯仲城市的实力的一半多一点了。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荆州总体经济实力在湖北是仅次于武汉的,全国仅次于北京的No.4。而现在是湖北的No.4,全国150名开外! 我们来看看老荆州地区。仙桃、京山、天门、潜江离武汉都在100公里以内,离荆州基本上超过100公里,从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当时的荆州的行政区域已经压迫到了武汉的经济腹地,老荆州地区已经制约了武汉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想起来,天、仙、潜的省属直管,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为了给予武汉更大的发展空间。天、仙、潜从荆州地区分离,对于武汉和天、仙、潜都是双赢,但是却削弱了荆州的经济腹地和经济实力。天、仙、潜的省属直管是湖北发展的需要,也是大武汉建立的需要,荆州为湖北的崛起为大武汉的建立作出了牺牲。于是有了1994年荆州地区和沙市的地市合并,这就是后来的荆沙市。荆沙市的建立可以说是荆州历史上最大的败笔,对荆州特别是沙市的伤害非常巨大。天、仙、潜的省属直管是荆州开始衰落的外部因素,荆沙市的成立就是荆州开始衰落的内部因素。内外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变成荆州衰落的转折点。 如果说1994年只是荆州命运的转折点,那么1983年的荆门成立地级市,1996年京山划给荆门,钟祥交给荆门代管,这些就给予了荆州致命的打击。为什么说荆门成立地级市是对荆州的致命打击?潜江、仙桃是荆州连接武汉的走廊,已经失去天、仙、潜的荆州,东部走廊被切断,荆州就象一个半岛。荆山是楚文化发源地,而荆门承载着楚文化的传播路径,荆门同时是荆州北上中原的战略通道,失去了荆门的荆州等于关上了北门。而荆州的东南面基本是蓄洪区,荆州彻底闭塞了,荆州成了荆楚大地的一叶孤岛。大家看看现在的荆州地图,荆州东南是大片蓄洪区,往西和往东50公里左右是宜昌的枝江和荆门的沙洋,往北几十公里是当阳,荆州城区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地带,根本就没有了经济腹地。荆州经过两次肢解后,西面的松滋,东面的洪湖加上现在的沙市,就象一个“丫”字地形,支离破碎,荆州进了死胡同!我一直记得一个网友说过和荆州有关的非常经典的一句话:荆州缺少一个强势人物。如果荆州有一个强势人物,根本就不允许荆门、钟祥和潜江那些资源丰富的财政大县市划出去,如果有一个强势人物,在天、仙、潜省属直管的时候,荆州一定要捞取足够的利益。真不知道是谁这样规划湖北,真不知道是谁这样规划了荆州。是谁抛弃了荆州? 对于1998年的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那场大水使荆楚大地一片汪洋,全国人民崇敬子弟兵的英勇顽强,崇敬于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荆州人民的切肤之痛一定是百万荆州人从蓄洪区的大转移。“舍小家,顾大家”,作为蓄洪区的荆州人民为武汉的安全为湖北的发展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可是顾了大家谁给荆州人民以小家。宜昌因水而兴,荆州为水所困,相邻的两个城市因为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我曾经和一位荆州网友聊起了荆州,我问哪些地方是荆江分洪区,他告诉我说,荆州地区除了城区基本就是蓄洪区了,我仔细查阅了蓄洪区的位置,荆州沙市区的大部分地区,公安县的全部地区、石首的江北地区、监利和洪湖的大部地区,这些是荆江分洪区的范围,整个荆州就只有江陵和松滋没有分洪区。根据国家政策,在蓄洪区内的城市、工厂等经济活动的规模是要受到控制的,道路交通这些基础设施相对于其它非蓄洪区一定落后很多。很多人为荆州去哭铁路,呼号交通,这样支离破碎的荆州怎样建设交通?在一旦出现灾害随时准备牺牲的荆江分洪区如何去发展工业?没有交通没有工业,荆州的衰落就在意料之中了。天、仙、潜的省属直管和荆门的分离,这些好的地方和好东西都被拿走了,而把蓄洪区落后的不可能发展的地区,这些应该由国家和湖北共同负担的地方交给荆州人民自己去负担,对荆州是不公平的,荆州被谁抛弃了? 分析湖北的几个经济大市,促进它们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是投资和资源经济,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的制约,荆州的工业只有现实地选择了轻工业,大工业和大项目基本没有,使荆州的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荆州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现在这样的发展和成就,令人刮目相看。这些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被楚文化浸淫的荆州人的勤劳和不屈,那就是荆州人和水作斗争产生的聪明和才智,这些才是荆州之魂。 对荆州的复兴充满希望和信心! 武汉1+8城市圈是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是湖北6000多万人民的期盼,1+8城市圈的重要性决定了它不可动摇的战略意义。同时,江西、湖南、安徽的区域位置决定了他们是向南向东发展还是向中部靠拢中游移不定,中部崛起本质上只能靠湖北、河南这对难兄难弟了,同时中部地区只有呼应重庆、四川、陕西等西部省份的城市,才有可能实现其发展意图。如果是这样,那么宜昌、荆门、襄樊、十堰就是大武汉崛起的支点和纽带。宜、荆、襄三地离武汉距离大约在300公里左右,而以三地为扇面的重庆、西安、郑州和三地距离在400公里左右。宜昌、荆门、襄樊、十堰、荆州、随州、南阳、信阳是大武汉向西向北腹地发展的跳板,是连接中西部的桥梁,所以说湖北建立1+8城市圈和建立以宜昌、襄樊为副中心城市是经过深谋远虑的。 荆州其实是“武汉1+8城市圈”和“一主两副”的受害者,荆州到武汉200公里左右,到宜昌100公里左右,夹在两个城市之间的荆州没有多少经济腹地了。工业上武汉和宜昌的工业是互补多于共生,荆州的产业链不能兼顾两地。但是,处在荆楚大地腹地的荆州即使在分出仙桃、天门、潜江,再送给荆门、京山、钟祥以后,这些年的商品零售总额排名,仍然是仅次于武汉居全省第二位。工业是在基本上没有大工业大项目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被拉开(如果宜昌除开三峡、襄樊除开二汽),可见荆州在荆楚大地的区位优势了,湖北切莫大意失荆州了。

编制按 有着2700年历史的沙市古港形成至今兴衰交替、演变发展到今日,我们要用正确的历史观和全局观来一一梳理,以求得今日荆州发展之良策。
第一章 古港形成和崛起
(远古一1875年)
荆沙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聚居和进行渔猎活动。春秋时期,楚国建都于郢,沙市开始成为郢都出入长江的水运门户和外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在纪郢的东南新筑郢城,但郢城兴起时间不长,很快被江陵城所取代。汉武帝后,江陵城不仅成为县、郡、州的治所,而且是全国十大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亦是“系举国之安危”的军事要地。沙市与江陵城唇齿相依,是荆州港口的组成部分。东晋以后,长江河道南移,江陵城的港口重心开始向沙市转移。由于沙市地处长江上下游船舶中转和南北内河结合的水运十字路口,加上港口军、商漕、中转、联运多功能的发挥,唐宋时期,沙市港迅速崛起,明清时期一度成为长江中上游最繁盛的港口。
1984年江陵城、沙市市(点击可看大图)
第一节 港口的孕育和形成
一 荆沙地区的先民活动
荆沙地区地处古云梦泽西端,地质构造上属云梦沉降区。6000前,荆沙一带,长江两岸河湖一片,当时沙市地段大部分还是古长江河床。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古云梦泽西端形成以沙市为顶点的三角洲扇形堆积体,其扇面向东南展布,形成大大小小的沙洲。并组成洲群。洲群多呈长条舌状,且顺江指向下游,沙洲由此往南分布,依次为杨泗洲、福利院洲和徐家台洲。洲间为长江分流水道或湖泽化地区。据专家考证,沙洲形成的时间,北部较早,往南转移,其中,杨泗洲在6000年前即已形成。沙洲的形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栖息之地。
当时,荆沙地区气候接近于南亚热带气候,肥沃的冲积平原,众多的飞禽走兽和丰富的水产资源,为人类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荆沙地区发掘出了3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沙市北郊立新乡一带发掘了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石斧和大量的陶器。其中,张家台遗址、贾家荒遗址属大溪文化范畴,军刘台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存。据此可知,荆沙地区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活。他们过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描述的“饭稻羹鱼”的生活。
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沙市东北郊周良玉桥发现的商代文化遗址中,鱼骨层层叠压,兽骨比比皆是,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陶釜,均为环底、缩颈。这种炊器使用起来,下面是三脚支撑,用支架吊着使用,应为流动性较强的渔猎生产者所使用。从遗址的古地理条件和遗物来看,遗址所表现的经济活动内容,除了农耕、家庭纺织外,捕鱼和狩猎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渔业生产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先民们航运活动的发展。1961年,在江陵万城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铜器17件,其中9件上面有“邶(读作 bèi)子”、“邶柞”字样,当为邶国遗物(邶国在今河南北部)。1981年在沙市李家台和杨岔发现的西周时期古遗址中,所出土的陶器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陶器极为相似,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这说明,荆沙地区的先民们已开始凭借舟楫之利,与中原地区建立了经济联系。
二 郢都的建立和古港的形成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赀(读作 zī)将楚国国都从丹阳(今枝江)迁于郢,郢开始成为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楚人原是黄帝之后,系华夏族的一支。夏、商之际,中原地区斗争激烈,楚人(祝融部的一支)被迫南徙至今汉水流域和湖北荆山一带,和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开始被称为“荆蛮”“荆楚”。商汤灭夏后,地处南乡的荆楚在受到商朝的征伐打击后,被迫屈服于商。随着商王室对荆楚的征服,楚族接受了先进的商文化,不仅掌握了精湛的青铜器冶炼生产技术,而且掌握了各种造船工艺。《帝王世纪》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楚人为了打败周昭王,制造了胶胶船,周昭王乘楚人所献的胶胶船,船至中流因胶液溶解而沉没。可见当时楚人在造船过程中已经运用了粘接工艺,而且能够人为地调控粘接强度。
楚国定都于郢后,经过艰苦创业,在冶炼和应用生铁等方面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造船、漆器、工艺美术等都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出现了各业繁荣,贸易兴盛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了都城本身的发展,使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最繁盛的都市。 〔2〕
楚文王之所以要将楚国国都从丹阳东迁于郢,就因为郢居江湖之会,兼有水陆交通之便,南面的长江可西通巴蜀,内河交通又能东连汉沔。
1984年长江、沙市、长湖、汉江 (点击可看大图)
楚文王迁都于郢后,在郢修建了城池。郢城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15.75平方公里。城垣内坡平缓,外坡陡峭,城垣外是宽阔的护城河。全城有城门8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有两座,其中南北东三方各设有一座水门。河道纵贯全城,并通过长湖与长江和汉水相通。城市布局是典型的内河港口城市。 〔3〕
从楚都纪南城的勘查发掘看,楚国在船只建造方面,已经能够建造战船、商船等适合不同需要的船只,如余皇、青翰舟、舲船等。在木工技术上已经有了缝接(包括平列、直迭、边搭槽、阴阳槽、金属扣接、涂料粘合等)、榫接、置垫、铆钉、斫制、锯制、镟制、雕刻等工艺。 〔4〕
在商业贸易上,从春秋中期开始,楚国的城市和商业已经基本打破了“工商食官”的局面。郢都有“蒲胥之市”,“商、农、工、贾不败其业”。 〔5〕至春秋晚期,楚国的疆域扩展到北至今河南南部、黄河以南,南至今湖南中部,东至今安徽西部、淮河中游,西达今湖北西北,纵横数千里。楚国国内各地特产都要进贡到郢都。楚与其他诸侯国的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往北,经郑、陈,楚国的木材、水产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各国;齐鲁滨海的食盐、陶器和秦弓等物品也不断输往楚国;往东,与吴、越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很密切,如“吴酸蒿蒌”、“吴醴白蘖”已成为楚人席上的必需品;往西南,楚国输出商品以绸、铁器为大宗,西南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输入楚国和中原各国。从楚国到天竺(印度)很早就有商道,途经今四川、云南,由缅甸入印度。在荆沙地区发掘的楚墓中,出土了最早的琉璃。琉璃发源于西方,其出土反映了荆沙地区同西方国家的物资文化交流。 〔6〕
春秋晚期,楚国出现了黄金货币“郢爰”。钱一般用于小批量买卖,而黄金则是大批交易的贵重货币。在今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郢爰的大量出土,说明郢同这些地区的商业贸易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当时,郢与上述地区进行贸易的物资种类主要是土特产品。木材有松、柏、楠、杞、楛 (读作hù) 、竹等;水产方面有鱼、鳖、鼋 (读作yuán)、鼍 (读作 tuó扬子鳄) 、龟、珠、玳瑁等;禽兽方面有犀、兕 (读作sì 雌犀牛)、麋、鹿、象等;以及这些禽兽的皮、毛、齿、角;矿产方面有金、银、铜、锡、铝、丹砂等。此外,还有芹、柚、桔、姜桂、丝绸、漆器等物。 〔7〕
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孙叔敖担任楚国令尹期间(?——前591年),他主持开凿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一一云梦通渠。经考证,这条人工运河大致是从纪南城西北面,往东到达长湖,经长湖至潜江洋口注入汉江,使汉水与长江得以沟通。
1957年在安徽寿县出土了“鄂君启节”,有舟节2枚,车节3枚。“鄂君启节”是楚怀王时为鄂君启进行商业活动所特制的免税符节。节文规定,鄂君启的商队走陆路可带车50乘,走水路可带船150艘。舟车西路航线就包括鄂州至郢航线。可见郢在船舶运输上,已经具备了不小的规模。
大规模的船队和众多的船只不可能都在郢城内停靠,因此,楚人就在郢都外设立了供船只停靠的楚船官地。沙市遂成为船只停泊的理想处所。
春秋时期,沙市名津,“津”即渡口之意。所谓“江水至江津,非方舟不可涉也”的记载, 〔8〕一是反映当时沙市江面宽阔,风浪大;二是说明沙市是长江上的一个渡口,已有了渡运与航运的分工;三是反映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的船运技术。
战国时期,沙市转而名夏首,因为沙市在夏水受江之首,故名。屈原被顷襄王放逐后,曾在《哀郢》一诗中写道:“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鄂君启的商船队也是在沙市折入内河而到达郢城的。
第二节 港口重心的转移
一 荆州港埠的兴起
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接位。在其统治期间,国势更加衰弱。与楚的政治腐败、国势日蹙相反,秦则日益壮大,不断向外扩张。到楚顷襄王后期,秦削弱了三晋,齐燕又激烈相争,两败俱伤,秦便把兵锋转向楚国,直指楚国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一一郢都。前279年,秦昭王遣白起率军攻楚,次年,白起攻占了郢都。楚国被迫北徙,纪南城和郢都古港也因此而毁于一旦。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统治原楚国这一都会之区,秦国在纪郢的东南新筑郢城,设置南郡。郢城兴盛时间不长,很快被江陵城所取代。秦朝在将楚时的水、陆交通纳入秦王朝的统一体制的同时,大修“驰道”,实行“车同轨”,原“秦楚大道”再经培筑,成为“南极吴楚”的著名驰道的一部分,使得江陵城成为连接东西南北的水陆枢纽。
公元前206年,刘邦即位。他在全国设置了13刺史部,其中荆州刺史部辖7郡,江陵既是部治,又系郡治的所在地,发展很快,很快便成为当时全国著名城市。城市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水运交通的发展。
汉代的江陵港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不仅城内城外修筑了供船舶停靠的码头,而且城内还有规模较大的造船基地。1957年在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木船模型有5支桨,船体下部呈流线型,木模工艺精湛,真实地反映出江陵“缮修船舸”、“舟楫为用”这一历史特征。当时江陵港口贸易范围“上而滇黔,下而吴越,靡远不到”。 〔9〕南方所产犀兕、象牙、翡翠、楠梓木、黄金等名贵物品,通过这里北运京都长安,外地物产也由水陆交通干线源源运来。近年从汉墓中发掘出土的一些精美漆器上面针刻有“成市草”(即成都造)的文字。说明这些精美物品是从千里之外的成都运来的。
西汉末期,北方土地兼并激烈,社会矛盾激化,天灾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关中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的史实便说明了这一点。 〔10〕
南迁人口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使得荆沙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更加发达,所谓“郡少农桑,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之务”, 〔11〕便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荆沙一带商业航运非常活跃,吕蒙袭荆州时,就利用了荆沙地区商船往来活跃,为人们日常所习见这一点,派水师全部装扮成商人和驾船者偷袭荆州,取得了胜利。
当时商贩们经常贩运的货物有鱼、盐、木材、丝绵布帛等,《南齐书》说:荆扬“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二 军事要塞地位的初步确立
沙市在荆州城东南,紧邻荆州城。在荆州城建立后,江水遇阻,转而向南,促使长江河床在此逐渐南移,原来在荆州城外东南一带的长江河床也渐渐淤塞成滩,沙市北面的杨泗洲一带已经和陆地连接起来,南面的福利院洲仍在江中。江水流至沙市西北被福利院洲分成南北两江。北江从荆州城东,经南湖、北湖,沿沙市北面而过,南江大抵就是现荆州河床,江水流至荆州城东南25里、南北江合流。北江狭窄且成弯弧,两岸是陆地沙洲,是船舶靠泊栖息的理想之处。
1960年,沙市在开掘西干渠时,考古工作者在古北江的南岸,发现大量秦汉时期遗物,说明秦汉时期沙市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口也有了进一步的增长。
东汉时,沙市开始以“津乡”之名见于史籍。光武初年,岑彭“引兵还屯津乡,当荆州要会”。 〔12〕所谓荆州要会,是因为沙市是临江的渡口。荆州以上,江中多洲,大小江洲分布在松滋至江陵的江面上,洲多滩浅,无法涉渡,唯江陵以东江面无洲,“江水自此益大,一曰大岸”,始可南渡。 〔13〕而且,连接长江和汉水的内河水道在沙市与长江接通,通往南方,联系湘、资、沅、澧水系的内河受江口就在沙市对岸。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地处荆州城前哨,当荆扬之咽喉,因此,沙市军事地位尤为突出,它是荆州的水军基地和军事要塞。
1984年长江、虎渡河、沙市、弥市 (点击可看大图)
西汉末年,公孙述称白帝于蜀。为防刘秀兼并,公孙述派田戎、任满等率领几万水军沿江东下,田戎占领夷陵、荆州等地之后,就屯兵在沙市。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立于东汉王朝,为了收复蜀地,特派征南大将军岑彭率军讨伐驻扎在沙市的田戎。岑彭占领沙市后,准备次年收复蜀国,但因“夹川谷少,水险难漕”,只得暂停出兵。为防止公孙述进攻,便派威虏将军冯骏驻江州,都尉田鸿驻夷陵,自己亲自率兵驻扎在沙市。 〔14〕
东汉中期以后,长江中下游一带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特别是黄巾大起义后,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不断召募军队,扩充势力。并占据荆沙,使沙市成为其重点经营的军事要塞。
公元208年,曹操企图一举统一南方,带领大军南下,迅速占领荆州的部分地区,刘备退驻樊口,沙市又成为曹操的水军基地。曹操在这里收编了荆州水师。同年,曹操与孙、刘联军争锋于赤壁,就是从这里誓师出发的。
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荆州位于三国接壤地带, 兵争更加激烈。随着军事地位的加强,沙市开始出现了城邑。
《后汉光武纪注》说:“南郡有津乡,故城在今荆州江陵县东。”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沙市东郊临近古夏首的范家渊,发现一处汉代文化遗址,从调查发现的建筑遗迹及遗址所处地理位置考析,当属一般城邑。不过,城邑规模不大,而且没有城垣,因地势而布局,城邑的军事防御主要是利用周围的江河作为城邑的安全保护。城邑的出现,使完全依附于荆州城的沙市港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三 港埠重心再次转移
晋代,由于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自北向南下降和北半球科氏力的作用,长江河道出现了明显的南移现象。这一时期,江陵城南门外河道开始淤塞,形成沙洲或浅滩,航船泊岸不得不向东边的沙市转移。
西晋时,沙市名江津,又名江津戍。它不仅在军事上仍为屯戍之所,而且成为主度州郡贡赋于洛阳的港口。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大将军杜预率十万主力攻克荆州城,结束了荆州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纷争局面,全国也归于统一。由于汉魏时期荆沙一带几次遭大洪水的淹没,洪水退后,泥沙淤积,使得“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北无通路”。 〔15〕为了使江南漕运贡赋能够走近路到达洛阳,都督荆州诸军事的杜预“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16〕杨口系杨水入汉水之口;夏水是在沙市首受江,东北流的一条河流。杜预通过杨夏水道把长江和汉水联系起来。这样能使荆南和益、梁、宁等州贡赋到达洛阳的运输距离缩短一百多里,避免了荆江及汉江下游的迂远和风险。
西晋时,朝廷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南方贡赋,以致“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 〔17〕南方各州郡所产粮食和犀兕、象牙、翡翠、楠梓木、黄金等贡品均先集结沙市地区,然后由军队护卫从水路送达南阳,再转陆运送达京师。由于荆南、益、梁、宁等州贡赋都在沙市转运,所以沙市有“奉城”之称。
1984年 长江 宜昌、荆州、岳阳、武汉 (点击可看大图)
东晋时,一些拥有重兵的将领为争夺荆沙地区,每率舟师大战于此。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桓振劫持晋帝屯驻江津,修建江津行宫。次年,刘毅攻打江津。桓振等被迫退出江津。义熙六年(410年),徐道覆率二万余人攻打荆州,与荆州刺史刘道规战于江津,道覆兵败,弃船而走。义熙八年(412年),刘裕大将王镇恶又亲率上百艘战舰袭击刘毅,在沙市舍舟登陆,一举攻克了江陵。刘宋孝建二年(455年),南郡王、荆州刺史刘义宣举兵,率众十万,从沙市出发的战舰竟绵延数百里。港埠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18〕
宋武帝刘裕临终时一再嘱咐,荆州只有派自己的皇子前去镇守他才放心。其军事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南朝时,沙市不仅是重要的军事和漕运港口,而且明显地显现出商业港口的特色。南朝刘宋乐府诗《石城乐》就说:“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据有关史料分析,当时的港口在今沙市白云桥一带。
早在东晋时,由于遭受到洪水的侵害,当时流经沙市的北江已渐次淤塞。东晋永和元年(345年),桓温镇守荆州。为了防止江水再涨,漂没城邑,桓温令陈遵在江陵城西至城南筑堤。由于堤身坚厚,被称为“金堤”。此堤沿荆州城公安门外向东南延伸至今一担土、鲁家台,沿荆沙河南侧经白云桥转而南至沙市的迎禧街。此堤在白云桥南,曲成弓形,堤外形成江津湾。东晋乐府《那呵滩》里的“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说的便是此湾。
梁元帝时,在荆州城内竹林堂养有雌鹤,“霜天月夜,无时不鸣,商旅江津闻之,多为堕泪”。 〔19〕可见江津百余幅布帆,多是商旅的船舶。梁朝阴铿在《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中说他从荆州赶到江津送行,友人帆船已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中大通三年(531年),梁武帝萧衍迎荆州长沙寺佛像往金陵,“四众应慕送至江津”。 〔20〕江陵城内的送行者都到这里上船,送行者也到此告别,还有专门的离亭和集中的商旅居住地。表明江陵城水运码头已经延伸到了沙市。(《沙市港史》武汉出版社)
参考资料
〔1〕何浩:《湖北地区古象的迁徙与气候的变迁》,《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第1集
〔2〕〔4〕 〔6〕《楚国简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
〔3〕谭维四:《楚都纪南城考古概述》
〔5〕《左传》
〔7〕黄德馨:《“郢爰’新考》,《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第1集
〔8〕(13) 《水经注·水篇》下
〔9〕《全晋文》卷54
〔10〕《晋书·食货志》固带限
〔11〕《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武汉出版社,1988年
〔12〕〔14〕《后汉书》
〔15〕〔16〕《晋书·杜预传》
〔17〕《晋书》
〔18〕《沙市志·大事记》
〔19〕《光绪续修江陵县志》卷65
〔20〕《法苑珠林》卷21
未完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说到湖北省的大城市,肯定很多人都会想到武汉、 襄阳、宜昌等等,可实际上,在湖北省,曾经还有一座很著名的城市,叫做“沙市市”,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
如果是80后或者90后的朋友,应该听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活力28,沙市日化”,其中的“沙市”就是指当时的湖北省沙市市。
沙市的地理位置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在长江荆江段的北岸。3000多年前,沙市就是楚国郢都的外港,直到明代中后期,沙市已经成为了全国十二大商业都会之一。
1895年,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百年商埠”便由此兴起。后来,沙市兴盛一时,据说曾经还成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仅次于省会武汉,真可谓风光无两。
然而,现在“沙市”已经不再是一座单独的城市,而是被并入荆州市,成为了荆州市的一个区,现在叫做“荆州市沙市区”。
虽然沙市已经不再是“沙市市”,而是“荆州市沙市区”,但是沙市人现在似乎也不习惯把自己叫做“荆州人”,而是仍然称呼自己为“沙市人”。
很多人觉得,“沙市市”作为曾经的湖北省第二大城市,现在成为荆州市的一个区,光芒似乎就被掩盖了,没了曾经的繁华兴盛,有些可惜。
但也有人觉得,荆州市最近这些年的发展速度不错,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沙市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很不错的,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那么,你有没有来过湖北省荆州市旅游?对荆州市印象怎么样?你知道曾经的“沙市市”现在就是“荆州市沙市区”吗?
你觉得沙市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你还想不想到湖北省荆州市的沙市区来走走看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市在荆州市区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