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翻译一下四库全书集部目录小序翻译经部,春秋类小序。(说经家之有门户…《春秋》岂吉网罗钳乎)

首页
四库全书提要 诗经春秋卷');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538', container: s, size: '870,95',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0] = 1;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742', container: s, size: '890,100',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1] = 1;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745', container: s, size: '886,100',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2] = 1;
})();
剩余
1
页未读,
请下载后查阅
模板内所有元素均可修改,下载资源和展示一致,若部分包含公式及动画文件展示乱码,仍可放心使用,下载后无此问题[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isharekefu@iask.cn。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已收藏至个人中心
点击个人中心可查看
评价有礼
○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易类一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於风谣,《礼》寓於节文,《尚书》、《春秋》寓於史,而《易》则寓於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於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馀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於左。△《子夏易传》·十一卷(内府藏本)旧本题“卜子夏撰”。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子夏《易传》,近无习者,令儒官详定。”刘知几议曰:“《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深以为疑。”司马贞议亦曰“案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阙,梁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缪多矣。又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其质粗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云云。是唐以前所谓《子夏传》,已为伪本。晁说之《传易堂记》又称:“今号为《子夏传》者,乃唐张弧之《易》”(案弧唐末为大理寺评事,有《素履子》,别著录),是唐时又一伪本并行。故宋《国史志》以《假托子夏易传》与《真子夏易传》两列其目,而《崇文总目》亦称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也。朱彝尊《经义考》,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皆今本所无。德明、鼎祚犹曰在张弧以前,应麟乃南宋末人,何以当日所见与今本又异?然则今本又出伪托,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矣。流传既久,姑存以备一家云尔。(谨案:唐徐坚《初学记》以太宗御制升列历代之前,盖臣子尊君之大义。焦竑《国史经籍志》、朱彝尊《经义考》并踵前规。臣等编摩《四库》,初亦恭录御定《易经通注》、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弁冕诸经。仰蒙指示,命移冠国朝著述之首,俾尊卑有序而时代不淆。圣度谦冲,酌中立宪,实为千古之大公。谨恪遵彝训,仍托始於《子夏易传》,并发凡於此,著《四库》之通例焉。又案:托名之书有知其赝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赝作之人者,不能一一归其时代,故《汉书·艺文志》仍从其所托之时代为次。今亦悉从其例。)△《周易郑康成注》·一卷(通行本)宋王应麟编。应麟,字伯厚,庆元人。自署浚仪,盖其祖籍也。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鸿词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案《隋志》载郑玄《周易注》九卷,又称郑玄、王弼二注,梁陈列於国学,齐代惟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然《新唐书》著录十卷,是唐时其书犹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总目》惟载一卷,所存者仅《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四篇,馀皆散佚。至《中兴书目》始不著录(案《中兴书目》今不传,此据冯椅《易学》所引),则亡於南北宋之间。故晁说之、朱震尚能见其遗文,而淳熙以后诸儒即罕所称引也。应麟始旁摭诸书,裒为此帙,经文异字,亦皆并存。其无经文可缀者,则总录于末简。又以玄注多言互体,并取《左传》,《礼记》,《周礼》,《正义》中论互体者八条,以类附焉。考玄初从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从马融受费氏《易》,故其学出入於两家。然要其大旨,费义居多,实为传《易》之正脉。齐陆澄《与王俭书》曰:“王弼注《易》,玄学之所宗。今若崇儒,郑注不可废。”其论最笃。唐初诏修《正义》,仍黜郑崇正,非达识也。应麟能於散佚之馀,搜罗放失,以存汉《易》之一线,可谓笃志遗经,研心古义者矣。近时惠栋别有考订之本,体例较密。然经营创始,实自应麟,其捃拾之劳亦不可泯。今并著於录,所以两存其功也。(谨按:前代遗书后人重编者,如有所窜改增益,则从重编之时代,《曾子》、《子思子》之类是也。如全辑旧文,则仍从原书之时代。故此书虽宋人所辑,而列於汉代之次。后皆仿此。)△《新本郑氏周易》·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惠栋编。栋字定宇,长洲人。初,王应麟辑郑玄《易注》一卷,其后人附刻《玉海》之末。虽残章断句,尚颇见汉学之崖略,於经籍颇为有功。然皆不著所出之书,又次序先后,间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栋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凡应麟书所已载者,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某书,明其信而有徵,极为详核。其次序先后,亦悉从经文釐定。复搜采群籍,《上经》补二十八条,《下经》补十六条,《系辞传》补十四条,《说卦传》补二十二条,《序卦传》补七条,《杂卦传》补五条。移应麟所附《易赞》一篇於卷端,删去所引诸经《正义》论互卦者八条。而别据玄《周礼·太师》注作《十二月爻辰图》,据玄《月令》注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附於卷末,以驳朱震《汉上易传》之误。虽因人成事,而考核精密,实胜原书。应麟固郑氏之功臣,栋之是编,亦可谓王氏之功臣矣。△《陆氏易解》·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姚士粦所辑吴陆绩《周易注》也。《吴志》载绩所著有《易注》,不言卷数。《隋书·经籍志》有陆绩《周易注》十五卷。《经典释文·序录》作陆绩《周易述》十三卷,《会通》一卷。《新、旧唐书·志》所载卷数与《释文》同。原本久佚,未详其孰是。此本为《盐邑志林》所载,凡一百五十条。朱彝尊《经义考》以为钞撮陆氏《释文》、李氏《集解》二书为之。然此本采京氏《易》传注为多,而彝尊未之及。又称其《经》文异诸家者,“履帝位而不疚”,疚作疾;“明辨晳也”,晳作逝;“纳约自牖”,牖作诱;“三年克之,惫也”,惫作备。此本又皆无之。岂所见别一本欤?然彝尊明言《盐邑志林》,其故则不可详矣。彝尊又言:“曹溶曾见有三卷者。”然诸家著录,并无三卷之本。殆京氏《易传》三卷,旧本题曰“陆绩注”。溶偶观之未审,因误记误说也。昔宋王应麟辑郑氏《易注》,为学者所重。士粦此本,虽不及应麟搜讨之勤博,而掇拾残剩,存什一於千百,亦可以见陆氏《易注》之大略矣。绩字公纪,吴郡人。官至郁林太守,加偏将军。事迹具《吴志》。士粦字叔祥,海盐人。十三而孤,年二十犹目不识丁。寓居德清姜氏家,姜始授以句读,晚乃卓然自立,盖亦奇士云。△《周易注》·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上、下经》注及《略例》,魏王弼撰。《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注,晋韩康伯撰。《隋书·经籍志》以王、韩之书各著录,故《易注》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系辞注》作三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载弼注七卷,盖合《略例》计之。今本作十卷,则并韩书计之也。考王俭《七志》,已称弼《易注》十卷(按《七志》今不传。此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引),则并王、韩为一书,其来已久矣。自郑玄传费直之学,始析《易传》以附经,至弼又更定之。说者谓郑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郑氏《易注》,至北宋尚存一卷。《崇文总目》称存者为《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四篇,则郑本尚以《文言》自为一传,所割以附经者,不过《彖传》、《象传》。今本《乾》、《坤》二卦各附《文言》,知全经皆弼所更定,非郑氏之旧也。每卷所题《乾传》第一、《泰传》第二、《噬嗑传》第三、《咸传》第四、《夬传》第五、《丰传》第六,各以卷首第一卦为名。据王应麟《玉海》,此目亦弼增标。盖因毛氏《诗传》之体例,相沿既久,今亦仍旧文录之。惟《经典释文》以《泰传》为《需传》,以《噬嗑传》为《随传》,与今本不同。证以《开成石经》,一一与陆氏所述合。当由后人以篇页不均为之移并,以非宏旨之所系,今亦不复追改焉。其《略例》之注,为唐邢璹撰。璹里籍无考,其结衔称“四门助教”。案《唐书·王鉷传》称为“鸿胪少卿邢璹”,子縡,以谋反诛。则终於鸿胪少卿也。《太平广记》载其奉使新罗,贼杀贾客百馀人,掠其珍货贡於朝。其人殊不足道,其注则至今附弼书以行。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释‘略例’二字,文与此同,馀皆不然。”是宋代尚有一别本。今则惟此本存,所谓蜀本者已久佚矣。弼之说《易》,源出费直。直《易》今不可见,然荀爽《易》即费氏学,李鼎祚书尚颇载其遗说。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刚柔,已与弼注略近。但弼全废象数,又变本加厉耳。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於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於老庄者,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诸儒偏好偏恶,皆门户之见,不足据也。△《周易正义》·十卷(内府刊本)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寝流於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然《隋书·经籍志》载晋扬州刺史顾夷等有《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册府元龟》又载顾悦之(案悦之即顾夷之字)《难王弼易义》四十馀条,京口闵康之又申王难顾,是在当日已有异同。王俭、颜延年以后,此扬彼抑,互诘不休。至颖达等奉诏作疏,始专崇王注而众说皆废。故《隋志》“易类”称:“郑学寝微,今殆绝矣。”盖长孙无忌等作《志》之时,在《正义》既行之后也。今观其书,如《复·彖》“七日来复”,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说,则推明郑义之善。《乾》九二“利见大人”,王不用“利见九五”之说,则驳诘郑义之非。於“见龙在田,时舍也”,则曰“《经》但云‘时舍’,《注》曰‘必以时之通舍’者,则辅嗣以通解舍,舍是通义也”,而不疏舍之何以训通。於“天玄而地黄”,则曰“恐庄氏之言,非王本意,今所不取”,而不言庄说之何以未允。如斯之类,皆显然偏袒。至《说卦传》之分阴分阳,韩注“二四为阴,三五为阳”,则曰“辅嗣以为初上无阴阳定位”,此注用王之说。“帝出乎震”,韩氏无注,则曰“《益卦》六二‘王用亨于帝,吉’,辅嗣注云:‘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出震而齐巽者也’,则辅嗣之意以此帝为天帝也”。是虽弼所未注者,亦委曲旁引以就之。然疏家之体,主於诠解注文,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礼疏》或乖郑义,颖达至斥为“狐不首丘,叶不归根”,其墨守专门,固通例然也。至於诠释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诸经《正义》根据典籍,源委粲然,则由王注扫弃旧文,无古义之可引,亦非考证之疏矣。此书初名《义赞》,后诏改《正义》,然卷端又题曰《兼义》,未喻其故。《序》称十四卷,《唐志》作十八卷,《书录解题》作十三卷。此本十卷,乃与王韩注本同,殆后人从注本合并欤?△《周易集解》·十七卷(内府藏本)唐李鼎祚撰。鼎祚《唐书》无传,始末未详。惟据《序》末结衔,知其官为秘书省著作郎。据袁桷《清容居士集》载“资州有鼎祚读书台”知为资州人耳。朱睦《序》称为秘阁学士,不知何据也。其时代亦不可考。《旧唐书·经籍志》称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而不载是编,知为天宝以后人矣。其书《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七卷,晁公武《读书志》曰:“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亡失。”岂后人并之耶?《经义考》引李焘之言,则曰:“鼎祚《自序》止云十卷,无亡失也。”朱睦《序》作於嘉靖丁巳,亦云《自序》称十卷,与焘说同。今所行毛晋汲古阁本乃作一十七卷,《序》中亦称王氏《略例》附於卷末,凡成一十八卷。与诸家所说截然不同,殊滋疑窦。今考《序》中称“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玄,经注《文言》,书之不尽,别撰《索隐》,错综根萌,音义两存,详之明矣”云云,则《集解》本十卷,附《略例》一卷为十一卷,尚别有《索隐》六卷,共成十七卷。《唐志》所载盖并《索隐》、《略例》数之,实非舛误。至宋而《索隐》散佚,刊本又削去《略例》,仅存《集解》十卷,故与《唐志》不符。至毛氏刊本,始析十卷为十七卷,以合《唐志》之文。又改《序》中一十卷为一十八卷,以合附录《略例》一卷之数,故又与朱睦《序》不符。盖自宋以来,均未究《序》中“别撰《索隐》”一语,故疑者误疑,改者误改。即辨其本止十卷者,亦不能解《唐志》称十七卷之故,致愈说愈讹耳。今详为考正,以祛将来之疑。至十卷之本,今既未见,则姑仍以毛本著录。盖篇帙分合,无关宏旨,固不必一一追改也。其书仍用王弼本,惟以《序卦传》散缀六十四卦之首,盖用《毛诗》分冠《小序》之例。所采凡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元、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案卢氏《周易注》《隋志》已佚其名)、崔观、伏曼容、孔颖达(案以上三十二家,朱睦序所考)、姚规、朱仰之、蔡景君(案以上三家,朱彝尊《经义考》所补考)等三十五家之说。《自序》谓“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耳。是真可宝之古笈也。△《周易口诀义》·六卷(永乐大典本)唐史徵撰。《崇文总目》曰:“河南史徵,不详何代人。”晁公武《读书志》曰:“田氏以为魏郑公撰,误。”陈振孙《书录解题》曰:“三朝史志有其书,非唐则五代人。”避讳作证字。《宋史·艺文志》又作“史文徽”,盖以徽徵二字相近而讹。别本作“史之徵”,则又以之文二字相近而讹耳。今定为史徵,从《永乐大典》。定为唐人,从朱彝尊《经义考》也。《永乐大典》载徵《自序》云:“但举宏机,纂其枢要,先以王注为宗,后约孔疏为理。”故《崇文总目》及晁氏《读书志》皆以为“直钞注疏,以便讲习,故曰口诀”。今详考之,实不尽然。如《乾·彖》引周氏说,《大象》引宋衷说,《屯·彖》引李氏说,《师·彖》引陆绩说,六五引庄氏说,《谦》六五引张氏说,《贲·大象》引王廙说,《颐·大象》引荀爽说,《坎·大象》引庄氏说,上六引虞氏说,《咸·大象》引何妥说,《萃·彖》引周宏正说,《升·彖》引褚氏说,《井·大象》引何妥说,《革·彖》引宋衷说,《鼎·彖》引何妥说,《震》九四引郑众说,《渐·彖》引褚氏说,《大象》引侯果说,《困·大象》引周宏正说,《兑·大象》引郑众说,《渐》九五引陆绩说,多出孔颖达《疏》及李鼎祚《集解》之外。又如《贲·大象》所引王氏说,《颐·大象》所引荀爽说,虽属集解所有,而其文互异。《坎》上六所引虞翻说,则《集解》删削过略,此所载独详。盖唐去六朝未远,《隋志》所载诸家之书犹有存者,故徵得以旁搜博引。今阅年数百,旧籍佚亡,则遗文绪论,无一非吉光片羽矣。近时惠栋作《九经古义》,余萧客葺《古经解钩沈》,於唐以前诸儒旧说,单辞只义,搜采至详,而此书所载,均未之及,信为难得之秘本。虽其文义间涉拙滞,传写亦不免讹脱,而唐以前解《易》之书,《子夏传》既属伪撰,王应麟所辑郑玄注,姚士粦所辑陆绩注,亦非完书。其实存於今者,京房、王弼、孔颖达、李鼎祚四家,及此书而五耳。固好古者所宜宝重也。徵《自序》作六卷,诸家书目并同。今仅阙《豫》、《随》、《无妄》、《大壮》、《晋》、《暌》、《蹇》、《中孚》八卦,所佚无多。仍编为六卷,存其旧焉。△《周易举正》·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旧本题“唐郭京撰”。京不知何许人。《崇文总目》称其官为苏州司户参军。据《自序》言“御注《孝经》,删定《月令》”,则当为开元后人。《序》称曾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国学乡贡人等本,举正其谬。凡所改定,以朱墨书别之。其书《崇文总目》始著录,《书录解题》於宋咸《易补注》条下称“咸得此书於欧阳修”,是天圣、庆历间乃行於世也。洪迈、李焘并以为信。晁公武则谓以繇彖相正,有阙漏可推而知,托言得王韩手札及石经。赵汝楳亦诋其挟王、韩之名以更古文。王应麟又援《后汉书·左雄传》“职斯禄薄”句,证其改《旅卦》斯字为亻斯之非。近时惠栋作《九经古义》,驳之尤力。今考是书,《唐志》不载。李焘以为京开元后人,故所为书不得著录(按焘说见《文献通考》),然但可以解《旧书·经籍志》耳。若《新书·艺文志》则唐末之书无不具列,岂因开元以后而遗之。疑其书出宋人依托,非惟王韩手札不可信,并唐郭京之名亦在有无疑似之间也。顾其所说,推究文义,往往近理。故晁公武虽知其托名,而所进《易解》,乃多引用。即朱子《本义》,於《坤·象传》之“履霜坚冰”、《贲·象传》之“刚柔交错”、《震·彖传》之“不丧匕鬯”,亦颇从其说。则亦未尝无可取矣。晁公武《读书志》载京《原序》,称所改正者一百三十五处,二百七十三字。而洪迈《容斋随笔》、赵汝楳《易序丛书》皆作一百三处。今本所载《原序》,亦称差谬处一百三节。则晁氏所云,殆为疏舛。又原本称别以朱墨,盖用《经典释文》之例。今所行本已全以墨书,盖非其旧。以非宏旨之所系,故仍从近刻焉。

经学的发展从两汉开始,跨越千年,到了国朝又迎接来了又一次的兴盛。两汉时期的经学之所以能够昌盛,是因为皇帝能够尊崇经学,考察古代的得失,弘扬经学传统。国朝在考察古代的得失,弘扬经学传统这件事上,超越了之前所有的朝代。康熙五十四年,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乾隆二十年,御纂《周易述义》十卷;康熙六十年,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二卷;乾隆二十年,御纂《诗义折中》二十卷,乾隆十三年,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康熙三十八年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乾隆二十三年,御纂《春秋直解》十六卷;乾隆四十七年,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以经部作为开头,共分十类。汉朝皇帝虽然召开了石渠阁、白虎观这样的会议但是未曾著书,唐朝皇帝御注《孝经》但没有听说他精通六艺。国朝这些巨著,都是珍贵文献,颁布于学官后,对弟子有教育作用。经过明朝经学极其衰微之后,国朝经学推崇实学,力图恢复汉朝经学昌明时代,实在是唐宋无法与国朝相比。乾隆五十八年,皇帝下诏刊行十三经于太学,这个十三经根据开成石经,并根据其他好的底本进行了校勘,很多地方都有所订正。嘉庆八年,又再次修改,这本书可以说是意义非凡。任何事情的原因都有近也有远。经学之所以由衰落又再次兴盛的原因:一方面是明朝用八股选拔人才,到了明朝末年其危害已经很明显了。顾炎武称:“八股文的危害比焚书都要大。”阎若璩称:“学者的学问不通古今,到了明朝时这个问题最为严重。”一时间有识之士们都痛批时文的错误,抛弃虚学,崇尚实学,希望能够挽回学术风气。当时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都是有过人的才华和学问。然后毛奇龄、阎若璩等接踵而来,考定校勘越来越精细。这是近因。另外一方面,朱熹在宋代儒生中,学问最为笃实。元朝和明朝崇尚朱熹的学说,但是没有全部得到朱熹学说的宗旨。朱熹经常教人多看注疏,不要轻易的议论汉朝儒生的对错。又说:“汉魏时代的儒学者,正音读,通训诂,考制度,辨名物,对经学的发展功劳非常大”。后来宋孝宗去世,宁宗即位,读到《仪礼疏》时,郑玄回答赵商问父有残疾而为其祖服制三年斩,大为佩服。称礼经的文章如果没有郑玄,这事估计肯定没有最后的结论。朱熹晚年的时候编写《仪礼经传通解》,就是因为这件事,可惜书未写完朱熹就去世了。元明两朝取士,专门取朱熹中年一些还没有定论的观点,当时的读书人都认为这些是比较容易的。元朝本来就不重视经学,科举也不总举行,明朝也不尊重经书,科举的方式特别简陋。由此看后人只是尊敬朱熹的名字,而不去考察朱熹思想的核心观点,这也不能怪朱熹。朱熹能够尊崇古义,所以跟随朱熹学习的学者:黄震、许谦、金履祥、王应麟都很有经学根底的。王应麟收集《三家诗》与郑玄的《易注》,开创了国朝辑古代佚书的流派。王应麟、顾炎武、黄宗羲三位大儒,潜心研究朱熹的学问,开创了国朝汉学宋学兼采的流派。这是远因。圣人的经书,本来就像日月一样,一直在发光,这是常理,由于以上这两个原因,再加上国朝皇帝能够考察古代的得失,弘扬经学传统,经学在国朝自然就又再一次兴盛起来。学术发展由衰落到再次兴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近复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国朝初年的儒生们,研究经学选用汉、唐注疏和宋元明等朝代比较好的学说。后人评价此为汉宋兼采学派。而那些学者在当时也不过是实事求是罢了,没有想过非要自成一家。江藩撰写的《汉学师承记》,认为黄宗羲和顾炎武两家学说,都是真正领悟到了宋学的本质,但是也认为汉学也是不能荒废的,所以又将两人的故事放在书的后面。我认为国朝初年很多儒生的学术成就都很高,不只有这两位,《汉学师承记》首先列出了阎若璩,江藩认为阎若璩的学说为真知灼见;不过我认为阎若璩的功劳在于考定《古文尚书》是伪书,但是他的《疏证》中采信蔡《传》臆想的事实,并用邵雍的方法推测年代;他说《诗》时,认为王柏的《诗疑》是正确的,赞成郑风和卫风可以删掉,这些都是用了宋学,显然是背离汉学的。江藩对黄、顾二人非常刻薄,而对阎又非常宽容,究其原因是江藩并没有仔细的考察《疏证》这本书。在当时,胡渭所写《易图辨明》能够写出《图》和《书》的错误,是好的;但是他也用《洪范》来攻击汉儒的很多缺点。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编》能够反驳宋儒,表达毛诗的真实含义,但他的书中又夹杂了佛教的学说。万斯大和方苞等人都是精通三礼,他们大多相信宋儒而怀疑汉儒。这些中没有被宋学影响的只有毛奇龄,毛每个观点都要与朱熹不同。朱熹怀疑伪孔传,毛就认为伪孔传可信;朱熹相信《仪礼》,毛就认为《仪礼》可疑,不过这些也是朱熹正确而毛奇龄有错误的地方。虽然当时的学术界还有门户之见,但是方法已经可行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冷静客观,能够体谅这些学者当时学习的苦心,不要一味地谴责他们守护绝学的方法是否正确。雍正乾隆皇帝后,古代的书籍慢慢的被人发现整理,进而经义越来越彰明。惠栋、戴震等诸儒生,举起汉学大旗,全部抛弃宋学。惠周惕、其子惠士奇、其孙惠栋,三代传经。惠栋造诣尤其深厚,写出了《周易述》《古文尚书考》《春秋补注》《九经古义》等书。人们都认为他如果在汉朝,就是何休、服子慎这样的水平。惠氏红豆山斋的楹帖上写的是“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这也说明惠氏的学问没有看轻宋儒。戴震写了《毛郑诗考正》《考工记图》《孟子字义疏证》《仪礼正误》《尔雅文字考》,兼通历法算数声韵学,他的学问本出自江永,因为他是江永的学生。他认为江永的学问算是自从汉朝的经师郑玄以来的第二人。江永曾经为《朱子近思录》作注,他所编撰的《礼经纲目》,核心思想也出自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戴震写了《原善》《孟子字义疏证》,虽然很多对经的理解与朱熹相抵触,但也都只是在争辩一个理字。他的《毛郑诗考正》采用朱熹的学说。段玉裁做过戴震的学生,段玉裁认为戴震应该和朱熹有同样的地位。他又在朱熹的《小学》的跋中写道:“有人说汉朝人将小学称为六书,这不是朱熹说过的话,这是错误的。汉人说的小学只是一艺而已,而朱熹说的小学却是启蒙教养的全部功夫。”段玉裁十分精通小学,但是却不以汉人的小学来看轻朱熹的小学,所以江永、戴震和段玉裁也没有不尊敬过宋儒。宋儒说解经书虽然不合古义,但是宋儒的学问也无愧于古人。况且宋儒分析义理精深,有很多独到之处。上面说的惠氏、江永、戴震、段玉裁等都是举汉学的大旗,但是也没有抹杀宋学。学习在于求得心得,不要做门户之争,因为那样就会起无谓的争斗。焦循(应该是龚自珍)曾经认为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应该更名为《国朝经学师承记》,认为他这个名字起的有问题。江藩不改,于是方东树就写了《汉学商兑》来反攻汉学。平心而论,江藩的书里还有门户之争,这是小的瑕疵;但是方东树以私意去诋毁黄宗羲和顾炎武等人,打着扬宋抑汉的旗号,实际上确是写禅学,他写的《书林扬觯》表面是儒学,实际是禅学,这些都不值得去看。国朝经师,能继承汉学传统的,有二件事。一是传家法。比如惠氏祖孙父子,江戴段的师承等。惠栋的弟子有余萧客、江声,江声的弟子有孙沅,孙沅的弟子有顾广圻、江藩。江藩又向余萧客学习。王鸣盛、钱大昕、王昶都曾经向惠栋学习过。钱大昕有弟弟钱大昭,从子钱塘、钱坫、钱东垣、钱绎、钱侗。段玉裁有女婿龚丽正,外孙龚自珍。金榜师从江永。王念孙师从戴震,传子王引之。孔广森也是师从戴震。这些内容都可以参见《汉学师承记》。其他的还有:阳湖庄氏的《公羊》学,传给了刘逢禄、龚自珍、宋翔凤;陈寿祺的《今文尚书》、《三家诗》之学,传给他的儿子乔枞;这些学术都是有渊源的。另外一件事叫做守专门。阮元说:“张惠言的《虞氏易》,孔广森的《公羊春秋》,都是自守专门的学问。”除了阮元所举的这两个例子之外,还有例如王鸣盛的《尚书后案》,专门研究郑义;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兼明今古;陈乔枞的《今文尚书经说考》,专门考察今文;胡承珙的《毛诗后笺》,陈奂的《毛诗传疏》,只以《毛诗》为宗;迮鹤寿的《齐诗翼奉学》,发展齐《诗》的思想;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同时考察鲁、齐、韩《诗》三家诗;凌曙、孔广森、刘逢禄都是以《公羊》学为宗,陈立的《义疏尤备》;柳兴宗的《榖梁大义述》,许桂林的《榖梁释例》都是以《榖梁》学为宗,钟文烝的《补注》尤其详细齐备;《周官》方面有沈彤的《禄田考》,王鸣盛的《军赋说》,戴震的《考工记图》;《仪礼》方面有胡匡衷的《释官》,胡培翚的《正义》;《论语》有宋翔凤的《说义》,刘宝楠的《正义》;《孟子》有焦循的《正义》;《尔雅》有邵晋涵的《正义》,郝懿行的《义疏》;这些学说都是自成一家之学。这种家法专门的方法,在汉朝以后已经绝迹了,到了国朝又被重新使用起来,该方法这样能够保证家法有渊源,知识不混杂。国朝像这样的名家辈出,上面只是举了主要的例子而已。国朝的经师对后人有功的有三件事。一是辑佚书。两汉今文经学家的学说消亡于魏、晋时期;古文经学家的学说,比如:郑玄的《易》,马融、郑玄的《书》,贾逵、服虔的《春秋》,都亡佚于唐、宋以后。宋朝的王应麟曾经辑《三家诗》和郑氏《易注》,虽然不算齐备,但也开了令亡佚的古书而又重现于世的先河。到了国朝这门学问极其兴盛。惠栋教弟子时,亲授体例,让弟子们分别去辑古书。余萧客的《古经解钩沉》,就是采用唐以前的旧学说,还算齐备。王谟的《汉魏遗书钞》,章宗源的《玉函山房丛书》,辑汉、魏、六朝时期的经说非常多。孙星衍辑马融、郑玄的《尚书注》,李贻德辑《左传》的贾逵注和服虔注,陈寿祺、乔枞父子辑《今文尚书》和《三家诗》。其余的内容都见于各家丛书,通过这种辑书的方式可可以看到古代一些失传学说的大致内容,可谓有功于后学,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精校勘。校勘的学问,开始于《颜氏家训》、《匡谬正俗》等书。到了宋朝,有三刘、宋祁校史。宋、元时期有时候会校订书籍,但那个时候这方面发展还不好,说经也不是非要专门。国朝涌现出很多这方面的名家,比如:戴震、卢文召、丁杰、顾广圻尤其精通此门学文。阮元《十三经校勘记》,可谓经学上最为宏大的一本巨著。我有时候也看到诸家丛书,都在订正校勘,有功于后代学者,这是第二件事。第三件事是通小学。古人的语言文字与今日的语言文字不同;汉儒离古代不远,那时候说解经书的大多是齐、鲁地区的人,他们解说经有长言和短言的区别,读为、读若这样的例子。到了唐朝时,人们已经不讲求这些了,到了宋朝以后更是无法分辨。所以那时候的解经,很多都是不得经书的真正含义的。小学的学问包括声音故训。宋朝的吴棫、明朝的陈第也研究过古音,但是还是有很多的疏漏之处。直到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出现,才让大家看到古音。江、戴、段、孔,更是越来越阐明这方面的学问,这就是音韵学。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发展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同时有严可均、钮树玉、桂馥,和王筠、苗夔等人继续研究《说文解字》,使这部书益加昌明。这就是音韵兼文字学。作为经师,大多精通训诂和假借,这也是包含在音韵文字学之中;而经学的训诂学,高邮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最为精通,郝懿行次之。这是训诂学。以上这些是第三件有功于后学的事。国朝经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变化。国朝初年,汉学刚刚有萌芽,这时的学问都是以宋学为根柢,不分门户,大家都各取所长,这可以称为是汉宋兼采的学问。到了乾隆以后,许慎、郑玄的学问流行起来,研究宋学的人已经很少了。研究经学都以使用为主,不去空谈义理。这就是汉学。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又由许慎、郑玄的学为基础向上追源,《易》以虞氏易为宗以求得孟氏易的原义,《书》以伏生、欧阳、夏侯为宗,《诗》以鲁、齐、韩三家为宗,《春秋》以《公羊》、《榖梁》二传为宗。汉朝设置的十四博士今文经学说,从魏、晋以后消亡开始算起,至今已经有千余年了,到了今日又再次昌明。这时候的儒生能够述伏生、董仲舒的文章,寻求汉武帝、汉宣帝的治国之道。这就是西汉今文学。学问越发展就越接近古义,经义越研究就越高尚;经学发展经过千年中多次的变迁后,到现在一变而接近于原始的经义了。学者已经不用特别的知道汉学和宋学的区别,但是都知道今文和古文的区别。学术的门径大开之后,对很多学问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现在的经学,学者们应该认为是相对容易了,而不要惧怕他的难。后来有了新学,看不起旧学,又开始有了类似烧经一类的说法。圣人作经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万世,哪有可以烧毁的道理;但是学问的确要简明才有用,繁杂是无用的,学习的人也要认清这一点。《汉书 艺文志》写道:“古代的时候,人们大约需要三年的时间学通一艺,平时用的少而积累的德行多”这就是简明的概括了有用的学问。又写道:“到了后代,学问渐渐变成了繁杂之学,年幼的时候开始学习一艺,到头发都白了才能解说。”这就是繁杂无用的学问。现在的人们要学习简明有用的学问,就像《汉志》所写的“存大体,玩经文”而已。如果你要学习《易》就用张惠言的《虞氏义》,再参考焦循的《易章句》、《通释》这些书就可以了;学习《书》的话就看伏生的《传》和《史记》,再以两汉时期今文经学家的学说作为参考;学习《诗》的话主要看鲁、齐、韩三家遗说,参考毛《传》和郑《笺》;学习《公羊春秋》的话就以何休的《注》、徐彦的《疏》为主,以陈立的书作为辅助;学习《左氏春秋》的话,就以贾逵、服子慎的遗说为主,参看杜预的《解》;研究《三礼》的话,主要看郑《注》,孔、贾的《疏》,先考查文中主要的名物制度而且在今天还是可行的或者还有的,那些细枝末节可以先放一放。其他那些后代儒生臆想之说,完全不要看。这样的话专门研究一门经学,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兼通各个经,也不是什么难事。学习的时候能够考查这门学问的发展源流而不痴迷于途径,这本来是汉人研究经书的方法;用汉人有用的方法,比如用《禹贡》治河、用《洪范》察变之类,像两汉时代那样人才辈出的场面肯定会复见于今日,为什么非要怀疑圣经而认为孔教是可以被废的呢!《皇清经解》和《续皇清经解》这两部书,对国朝诸家学派的文章收集非常全;只是卷数太多,普通人几辈子也无法读完。不过其中有卓然成家者,实际上也没有多少,大多一知半解,所以这书也可以不用看。现在要是想学习经学的话,必须找到简易的方法,开始的时候只学习一门经学,学习中也只依据一家的学说;对于该经其余各家学说都可以先不看;其他的各经,也要研究完这一经后再说。汉朝的注非常古奥,唐朝的疏又繁复,刚刚开始学习经学就直接看注疏的话,都会认为看困难了,所以应当先读近人经说的书。如果我在前面列的书还是感觉很多的话。或者认为无法读懂,无从入手的话,那么《书》可以先看孙星衍的《今古文注疏》,《诗》先看陈奂的《毛氏传疏》也是可以的。等到能够略通大义,明确了解古代人的学说之后,就算是专门之学了。这就是古代研究经学的学者之所以重家法而贵专门的原因。国朝诸儒中有承家法和守专门的,也有无家法而非专门的人;现在如果你以一家为主,那么应当以有家法与专门者的人所写的著作为主。《国朝汉学师承记》都详细的列出了家法专门,这本书成书在乾隆、嘉庆年间,所以那之后的的学者就没有被录。嘉庆、道光之后,治今文说的人,《师承记》都没有记录,《皇清经解》也没有收录这类书籍,这些书籍都被收录在《续经解》中,所以《续经解》要比《经解》重要的多。学者如果能够将国朝经学源流变化研究一遍,就知道了今日的经学,无论今文古文、专学通学,国朝经师都有相关的学说和著作,来帮助后人学习。这些帮助可谓让人事半功倍。学习和了解了这些书目后,选择起来就很方便,为自己研究经学的道路扫清障碍。只有西汉的今文经学到近日才有所发展,还是希望后代有识之士,能够有志于此类学问的研究。《四库提要》的经部总叙中写道:“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训诂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陆,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共弊也悍。(原注: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援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原注: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原注: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原注: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二千多年来的经学发展,《提要》用了数十句话已经包揽无遗,又用各用一个字在为各个时期做一个定论。拘者,两汉之学;杂者,魏、晋至唐及宋初之学;悍者,宋庆历后至南宋之学;党者,宋末至元之学;肆者,明末王学;琐者,国朝汉学。《提要》写作的时候,是惠、戴讲汉学专宗许、郑的时侯,他们的旁征博引,偶尔就像汉人用三万字来说“若稽古”这样的事。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学者大多讲求今文经学的大义微言,不会再犯繁琐的毛病了,要学习的人可以选择这些学说进行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库全书集部目录小序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