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没什么能力,他是靠什么当上成化年间内阁首辅辅的?

成化二十年九月(1484年),山西、陕西两省旱灾严重,到了“公私困竭,至人相食,无敢孤身旅行者”的地步。灾情如火、饿殍无数,此等艰难时刻,时任内阁首辅的万安提出“救荒十事”,以期解决山、陕两地旱灾。我们来看看这位大明帝国的政府首脑是如何救灾的。救荒十事虽说是十条建议,其实刨去虚的,也就五条看起来还算那么回事。第一、祭神求雨;第二、许官民纳米入学、买官、赎罪;第三、命大户粜米平稳灾区粮价;第四、减免税课;第五、安葬死者、安置孤儿。后两条是善后,对当前灾情暂时无益,而前三条若是一般灾荒倒也算是良策,可现在旱灾严重,百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还不抓紧调粮赈灾,却用这些敲敲边鼓、缓不及事的举措,有用吗?好在地方巡抚叶淇、南京兵部尚书王恕等大臣的极力上疏陈情,才使朝廷拨银调粮赈灾,不然逃荒、举家投河、人竞相食的人间惨剧会愈演愈烈。流民图很难想象,大明帝国的最高执政在处理紧急事务上,居然做不到一丝的实用和时效性,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其实首辅万安也并非蠢笨之人,只是他的聪明才智都用错了地方,全用在阿附贵戚、媚上欺下、排除异己,保住权位上了。万安能入阁辅政可不仅是与成化朝复杂的政治格局有关,还离不开其自降身段的攀附。你若问他脸面是什么?或许在万安看来根本就不存在这种东西。万安,四川眉山人,正统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刚刚踏上官场的万安,就攀附上了人生第一个贵人,与他同科进士、选为庶吉士的李泰。别小看李泰,虽然他和万安一样是新科进士,无官无权的,可架不住人家有个厉害的伯父。李泰的伯父叫做李永昌,虽不是朝中高官,却比那些个大官还要威风,因为他是英宗朝时的司礼监大太监。“土木堡之变”后还曾力主保卫北京,在宦官中影响力非常大,属于“老祖宗”级别的人物。英宗皇帝在位时对李永昌很信任,连带对李泰也很喜爱。李泰被过继为伯父李永昌做养子后,不仅让李泰有着深厚的宦官背景,还与皇家保持良好关系。你说这样的人在官场上哪能不横着走?可惜李泰这层宦官背景让大明朝的读书人很鄙夷,同年、同僚们都非常歧视李泰,认为他靠阉竖权势上位,不耻与他同伍。其他人耻与李泰交往,反而让万安察觉到其中蕴藏的巨大机会和利益。网络配图从正统十四年,两人同为翰林院编修开始,万安不惜放下脸面,极尽讨好之能事,虽然万安年长李泰十二岁,却丝毫不影响其恬着脸以弟自居、屈己事人。可以想象得到,尝尽众人白眼的李泰,此时受到万安的百般讨好,其自卑的心理必然获得巨大的满足,于是两人相结为心腹。李泰有宫内的政治背景,升迁速度是很快的,万安这次感情投资很成功,也时常受到提携。成化三年,仅用了十八年时间,万安就升任詹事府少詹士,这可是正四品高官。按明制,四品以上才方可服红袍,这意味着万安正式踏入高级官僚的行列,而与万安同科的三鼎甲以及官场同时起步的人最高也不过五品,差了整整两品!而更令人咋舌的是当年年末,万安又被火线提拔为礼部左侍郎,正三品!青云直上的万安,在一众同年的恭维声中,想必是非常得意,投资李泰这笔买卖还真是划算!然而更划算的还在后边,贵为礼部堂官之一的万安很快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越。成化五年,内阁阁臣刘定之患病请辞,阁员出缺自然要增补新人。宦官子弟出身的李泰自然得到内宫太监们的推举,成化天子大为意动,“中意且用李泰”。网络配图但李泰却向天子举荐了万安,理由很谦逊,称自己年轻刚满四十,而万安年长且贤明更适合入阁参赞机务。李泰背后有庞大宦官集团撑腰,根本不怕入不了阁,他对万安说道:子先为之,我不患不至。够不够狂?入阁对别人来讲是千载难逢,错过这村就没这店,可对李泰来说不过是时间问题。于是万安在宦官们的支持下,顺利入阁,距离他步入仕途,不过二十年时间,这升迁速度在成化朝也是首屈一指了!只可惜的是,成人之美的李泰再也没有机会入阁了。成化八年,李泰病逝。没了仕途的领路人,万安难免要掉几滴眼泪,不过这悲伤转瞬即逝,因为继承了宫内宦官良好关系的万安,立刻发现了新的进阶之路。网络配图入阁后的万安意识到太监们的重要,自然千方百计拉拢内宫宦官,史载:(万安)既柄用,惟日事请托,结诸阉为内援。这话就是说,万安靠手中的权力为太监们谋取私利,讨好他们。这和同在内阁的彭时、商辂这些道德君子比起来,简直就是云泥之判、天壤之别。靠攀附权贵偶然入阁的万安,在李泰死后自然要寻找新的靠山来保住权位。古话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挖空心思往上爬的万安,很快就抱上了更粗的大腿——成化天子后宫的宠妃万贵妃。万贵妃山东诸城人,万安是四川眉山,两人除了同姓,八竿子打不着,可万安为了攀亲就敢想敢做。他冒认皇亲,厚结昭德宫太监向万贵妃说情,慌称自己查阅族谱发现贵妃祖籍其实是眉山,按辈分自己得叫贵妃一声姑姑呢!万贵妃明知道万安在瞎扯,可自家出身卑微,几个兄弟又是草包,在外朝并无强力奥援,对于万安献媚讨好自然是却之不恭,大悦之下,认下了这个大她十来岁的族侄,两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影视图片为了巩固和万贵妃的“姑侄”关系,万安很注意发展与贵妃之弟万通等人的关系。万通凭借外戚身份获封为锦衣卫指挥使,别误会这只是带俸的职衔,管不了锦衣卫的,真正管事的是在职衔前加掌锦衣卫事,比如锦衣卫的老大袁彬,他的官称是掌锦衣卫事都指挥同知。万通没啥本事,吃喝玩乐倒是一把好手,万安投其所好,很快两人交往频繁,约为兄弟。更巧的是两人来往期间,偶然发现彼此竟是连襟。《明孝宗实录》中就详细介绍了此事,大致的情形是这样:万通妻子王氏的母亲有一次从博兴进京看望女儿,王氏问母亲:小时候家里穷,把妹妹卖给人家做妾,现在还知道妹妹在哪吗?王母只记得是将其妹嫁给四川籍的万编修。王氏委托万通寻访,这才发现这个万编修居然就是早年的万安,王氏的妹妹找到了,万安和万通成了连襟,假亲变真亲。万安有了万贵妃的强力后盾,在内阁的地位算是稳了,但仅靠贵妃照拂还远远不够,还得讨得大明天子的欢心才是永保权位的关键,毕竟“简在帝心”要胜过人间无数。成化十一年,商辂因黯然下野,万安继任为内阁首辅,主持朝政。成化朝前期的几位首辅,李贤、彭时、商辂三人,都是名重一时的贤臣,辅政期间海内称颂。他们不仅政治素养高,自身道德也很符合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标准,为政的理想便是“致君尧舜上”,敢于批评皇帝、劝谏皇帝不可追求享乐,腐化堕落。而万安主政之后画风大变,漠视民间疾苦,在任期间毫无政治作为,政绩乏善可陈,成化二十年大旱灾的荒唐救灾举措并非孤例,史书评价他为无治国安邦之术。政绩全无,但在争权夺利上他倒是积极的很。刚入阁时,科举同年邢让骤然升迁礼部左侍郎,已经有入阁可能,万安立刻联合李泰炮制冤案,终结了邢让的政治生命。成化七年末,彭时借助天现彗星的异象,趁机恢复的惯例,可万安为了一己私利,在皇帝召见时首辅大臣还未奏事完毕,便高呼“万岁”打断了奏事,召见之事不了了之,从此内阁阁臣头上也背上了“万岁阁老”的诨名。成化十一年后,成化天子踢走了商辂,皇权膨胀到无可遏制的地步。万安为首辅事事顺从皇帝,阿附皇权,以博取皇帝欢心。没了内阁的掣肘,成化天子无可避免的走向腐化。网络配图尤其在成化十八年之后,鞑靼、女真在大明强大军事打击下,归于安定,当此海内晏如、天下升平之时,随着太监汪直的失势,一批北派官僚在万安的打击下也相继退出朝堂。成化天子开始崇信方术,幸进之徒辈出。身为首揆,万安不仅不加劝谏,反而火上浇油,亲自结交方士,并向皇帝进献房中术来取悦君王,谋求恩宠永固,人品低劣如此,毫无人臣应有的道德底线。但也正是万安不知廉耻的阿谀谄媚,才使他稳坐首辅之位长达十二年之久。这让原本政治清明的成化朝局,在中后期变得混乱不堪,人在其位不谋其政成为常态,“纸糊阁老”、“泥塑六尚书”成为当时朝廷的真实写照。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成化天子驾崩,谥号为纯,庙号为宪,是为宪宗纯皇帝,新帝继位便是弘治天子。弘治天子甫登帝位,就发现了万安之前写有房中术的奏疏,深感厌恶。万安自成化五年入阁,为政近二十年,结党营私、秽迹昭彰,成化天子刚驾崩,他就遭到言官们交章弹劾。弘治天子命太监怀恩将这些奏疏拿到内阁交给万安,并质问道:此大臣所为耶?事到如今万安仍恬不知耻的跪地痛哭,请求留用,直到怀恩亲手摘取了他的入宫牙牌,责其速出,万安方才失魂落魄的离开内阁。为了顾全大臣体面,向来都是大臣上疏求辞,万安被逼辞职致仕后,在离京的路上踽踽不前,盼望着新帝能改变心意,重新起用他。贪恋权位到如此地步,也是刷新了大明首辅的廉耻底线。万安能长期霸占高位,除了他投机钻营、谄媚献上外,自然少不了皇帝的股息纵容。成化天子登基之初,确实一扫前朝弊政,奋发有为。愈演愈烈的起义运动在他手里得到缓解,边境颓势也是在他执政时得到改善,不仅收复河套、镇服女真,还曾大军出边扬威塞外。可随着在位日久,其对天子的权威也越发看重,不容外臣掣肘。随着商辂告退,事事都顺从圣意的万安自然深受成化天子喜爱,终成化一朝,万安能岿然不动也就不足为奇。因此从另一种角度讲,万安不过是皇帝权力意志的一种延伸罢了。这种情况在嘉靖朝尤为突出,不然严嵩哪能把持权柄二十多年之久?说到底不过是为了替皇权张目罢了。网络配图
可能有人忍不住要问,宪宗朝宫斗如此剧烈,真正掌握政权的朝廷命官们呢? 答案非常令人泄气——他们全部做了缩头乌龟。是的,一群没文化的宫女、太监操持权柄,斗得不亦乐乎,而饱读孔孟诗书,身负先贤圣训的这个群体,却全部做了缩头乌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天下苍生寒心的局面。宪宗朝的文官也不是完全没有抗争,每次宫女、宦官乱政之时,总还是有那么几位大人正义凛然地站出来,不过他们很快就会被斗倒。所以文官们最初还斗一斗,渐渐就老实了。客观地说,这一朝文官们的表现比一些真正的犬儒时代还是要好得多,但就宋明六百年的政治传统相对而言,宪宗朝就算是最差的一朝了。这个时代被贴上了一个“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标签,来形容本应作为国家栋梁的宰相、尚书,却都如纸糊泥塑一般,眼睁睁看着宫女、太监们祸害天下,却没有半点屁用。这九位大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万安、刘珝、刘吉,吏部尚书尹旻、户部尚书殷谦、礼部尚书周洪谟、兵部尚书张鹏、刑部尚书张蓥、工部尚书刘昭。万安作为这个团体的带头人,早在登仕之初便确定了结交内宫的策略。万安早在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便中进士,有一位同事叫李泰,是宦官李永昌的侄子。李泰比万安小几个月,但万安以兄长事之,李泰非常高兴,每次推官都力推万安,并且通过李永昌的关系结交上了万贵妃。因为同姓,万安又自称是万贵妃的侄子,这让没有亲人的万贵妃也感到有几分心暖。从此,万安对宫中的动向掌握得一清二楚。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万安以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开启了他十八年宰相生涯。当时首相是彭时,次相是商辂,都还算是名臣,万安入阁后一言不发,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成化七年(1471年),天生异象,彗星犯太微,这种时候朝廷一般会趁机指出是天庭对人间的时政不满,君臣有什么过失,也是一个大家提意见的机会,是古代的一种舆论制度。当时不少人说过失就是君臣间隔,都被宫女、太监弄权,文官被晾在一边了。明宪宗召内阁评议,万安表示他不想去,彭时、商辂力求,他才勉强跟着一起去。结果去了万安又不说话,有个司礼监宦官看不下去,提醒他说两句。万安说:“第一次见皇上,不是很熟,别让我多嘴,他日再说。”结果他再也没跟皇上熟过,每次来都说这句。后来总算有一次万安主动说话了!当时彭时、商辂正与皇帝议事,都已经忘了他也在旁边。彭时说到有御史奏请削减京官俸禄,但这事儿不太好啦,皇上就别减了。明宪宗刚点了点头,万安突然跳出来,顿首高呼一声“万岁!”这是大臣觐见皇帝后告退的礼仪,相当于普通人拱手说一声“告辞”。彭时、商辂相视一眼,也只好叩头高呼万岁,三人一起告退。其实当时事情还没谈完,万阁老这声“万岁”不知是因为保住了薪水高兴得跳出来喊了一声“万岁”,还是真的告退,无论如何,这是一种相当不礼貌的行为。但万安发现这招很好使,于是经常在内阁问对时,先一言不发,想中断议事时就跳出喊一声“万岁”,大家也只好跟他一起告退,后来人们便笑称他为“万岁阁老”。久之明宪宗觉得简直没什么意思,也就不再召内阁问对,皇帝和文官之间的隔阂更深。其他人都知道是万安造成的这种局面,但也拿他没办法。其实万安还有一个很不雅的外号——“洗屌相公”,这是据说万安曾向明宪宗进献春药以邀宠。此事本是他和明宪宗之间的隐私,不过不小心让太子知道了。后来太子继位当了皇帝,故意把此事公开说出来,一时引为笑谈。万安好歹是个读书人,一张老脸挂不住,最终灰溜溜地辞职退休。万安一共当了18年内阁大学士,其中10年为首相。除了几个笑话,基本没干过正事儿,说起来只有成化十八年(1482年)罢西厂一事,万安还算出了点力。不过这可能是万安和司礼监关系很铁,所以帮忙参与了一下司礼监和御马监的内斗,他也正是在这一年正名为华盖殿大学士(严格意义上的首相),之前已经以谨身殿大学士(严格意义上的次相)代理首相四年了。所以这些人干事情,很难说没有目的。纸糊三阁老的第二位刘珝,其实他被列入这个名单有点冤枉,因为他还算是个不错的文官,只是时局弄人,很无奈地被划入了这个小丑行列。刘珝和万安同为正统十三年戊辰科进士,而且同考取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又都通过了散馆考试,授予翰林编修(正七品)。但两人性格差异很大,万安阴鸷,而刘珝疏阔。刘珝作为翰林侍读学士时,担当经筵讲师,“反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大学士刘定之盛赞刘珝为讲官第一。成化十一年(1475年),首相彭时去世,刘珝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排在他前面的是商辂和万安,后面则是刘吉。刘珝其实比较符合传统士大夫的形象,入阁前后都多次直言进谏,得势的贪官梁芳、僧继晓、李孜省甚至王越都遭到过他的猛攻,还曾痛斥万安枉为宰相,负国无耻!但在一个全面腐化的背景下,他这种人反而容易陷入四面楚歌。这种人往往也很缺乏斗争经验。成化十三年(1477年)西厂初建时,商辂便率当时的内阁联合进谏,请罢西厂,刘珝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而且商辂在向皇帝慷慨陈词时,另两位阁臣万安、刘吉默不作声,刘珝却在一旁慷慨泣下,可见还是很有血气的一个人。不过那一次明宪宗勉强同意罢西厂后一个月又重开,大家都遭到汪太监的报复,甚至商辂被排挤辞职,这犹如漫天冰霜浇在一腔热血之上,对刘珝打击极大,从此也不再直言进谏了。默默混了五年后,万安突然敏锐地察觉到汪直已失宠,于是邀刘珝一同奏请裁撤西厂。刘珝受过一次打击,哪里还肯再干这种傻事,坚决不同意。万安只好独名上奏,明宪宗接到奏章还很惊讶刘珝不是那么正直吗,这次怎么不出头了?万安眼珠一转,干脆说刘珝和汪直其实有勾结,明宪宗对刘珝的印象一落千丈。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刘珝之子刘镃召妓狎饮(注意,当时嫖妓是合法的,只是不太雅),万安指示一个戏子赵宾作了一个三级片《刘公子曲》,非常污秽,另一头又指示教坊院(主管音乐的部门)奏称出了这么个大毒草。明宪宗大怒,手书一封切责刘珝,遣太监送给万安、刘吉两位阁臣先过目。万安、刘吉一见此信,假装大惊,还拼命为刘珝求情。一回头他们就去告诉刘珝:“你完蛋了,皇上已经决心罢免你了,不信你看这封信。你不如明天一早就主动请辞,免得被开除多丢脸。”其实明朝任免阁臣有一套很严格的程序,绝非皇帝说开就能开,明宪宗也只是向另两位阁臣表达一下对刘珝的气愤,还远远没到要罢免他的地步。但万安、刘吉拼命请求皇帝不要罢免刘珝,其实恰是在引导他动罢免这个念头。而且刘珝也确实经历了很多波折,已成惊弓之鸟,被万安、刘吉一吓,第二天真的请辞而去。所以说,稍微清正点的人一旦入了这种大贪腐的背景环境,总是踩不准节奏,容易被贪官奸臣玩弄于股掌,被吓怕了更是心灰意冷,无所作为。不过刘珝好好的一个读书人,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一个“纸糊阁老”的恶名,着实有几分冤。非常巧的是,纸糊三阁老的第三位刘吉,也是正统十三年庶吉士,十六年授翰林编修,三个人其实都是同学,刘吉还和刘珝在成化十一年同年入阁。不过刘吉一开始就明确了紧跟万安、倾轧刘珝的策略,阴险卑鄙的手段信手拈来。而且刘吉有一大特点——脸皮厚。明代非常流行弹劾,像刘吉这种人每天都能收到雪片似的弹章,但他毫不在意。你骂你的,我升我的官。于是人赠外号“刘棉花”,意思是弹棉花,这人像棉花一样,就是拿给你们弹的,越弹我还越顺了。须知宋明的政治斗争很文明,文官之间的斗争一般不见血,就是互相弹劾,揭露对方的过失。宋明文官一律由科举进,都是饱读诗书的儒士,视名节重于性命,更遑论官位了,如果攻击到了痛处,很容易请辞而去,所以这种斗争方式就成了常规。但像刘棉花这样的庶吉士居然脸皮厚得突破了常规,也实属罕见。从另一个角度看,刘棉花受了这么多弹劾,赖着不滚也就算了,居然还能连续高升,可见整个大环境都已败坏。但令人意外的是,随着改朝换代,刘吉居然发生了良性转折。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驾崩,太子朱祐樘继位,史称明孝宗,改明年为弘治元年。明孝宗和汉文帝(刘恒)、宋仁宗(赵祯)一道被誉为中华帝国三大圣君,他一扫宪宗朝的黑暗弊政,大肆清理前朝佞幸,任用贤能,朝政为之一清,史称“弘治中兴”。明孝宗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公布“洗屌相公”的丑事,让首辅万安灰溜溜滚蛋。继而万安的党羽彭华、尹直均被罢免,内阁只剩下刘吉一人。不久,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徐溥、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刘健递补入阁,位列刘吉之后。徐溥、刘健都是著名贤臣,“弘治中兴”的缔造者。刘吉何其敏锐,他立即知道风向变了,居然在一夜之间变了一个人。刘吉知道徐溥、刘健正直,只要他们直言进谏,刘吉都去跟着署个名。如果反响不错,刘吉便大肆吹嘘是他的建言,由此不断积累美名。弘治二年(1489年)春旱,明孝宗让儒臣撰写词章祈雨,刘吉居然义正辞严:“这不是李孜省这些妖人的老把戏吗?他们观察到月宿在毕,即将下雨时就奏请祈祷,应验了就邀宠。这个幸门一开,妖人们争相建言祈祷,邀宠召祸,就是这么来的!陛下让我写这祝文,我不敢奉诏!”明孝宗见他这么正直,于是作罢。后来,刘吉不但自己拒收礼品,一旦知道皇帝收了什么礼物,都要上疏请皇帝不要收,弄得明孝宗退了很多次礼。甚至国外的贡品刘吉也说不能收,吐鲁番(今属新疆)进贡了一只狮子,孝宗非常喜欢,令内阁颁赦嘉奖使者,并让宦官送去。刘吉又义正辞严:“他是朝贡国,送就送嘛,不需要这么优宠!”硬是不颁这道赦令,明孝宗也只好作罢。见皇帝服软,刘吉还来劲了,写了一篇宏论,论述养一只狮子要花多少多少钱,这是奢靡,要解决也很简单,把它饿死不就行了!刘吉还不断劝谏明孝宗减少宴请和游乐,还说:“如果有大臣援引宪宗朝典故想开宴乐,陛下要立即援引太祖太宗的典故斥退!”这既表明了他清正勤俭的品质,又和奢靡腐败的宪宗朝划清了界限。其实刘棉花不是不怕弹,而是他富有应对弹劾的技巧。有些揭露他本质的弹劾他就坚决镇压,不惜屡兴大狱,而对于那些不痛不痒的弹劾,他就大展棉花本色,让你弹个够。对于气量狭小的人(比如明宪宗)他就阿谀谄媚,而对于气量宏大的人(比如明孝宗)他就义正辞严。这样既没被揭露本质,又体现了宽宏豁达、清正刚直的真儒风采。凭着这些技巧,刘吉很快重塑了他一代铮臣的形象,以谨身殿大学士代理首相四年后,于弘治四年(1491年)晋升为少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不过加衔、本官、差遣都到了极致后,刘吉似乎有点松劲,何况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大家还是渐渐想起了他当年的种种恶行。第二年,明孝宗将刘吉劝退。至此,“纸糊三阁老”终于全部退场,其实这三人很有代表性,《明史》称“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万安是真正的奸臣,一开始就明确了紧跟万贵妃和诸阉的路线。刘珝本来是还不错的清官,但战斗意志不强,遭受打击后有点自暴自弃,成了随大流的混子,这也是大环境埋没人才的无奈。最有意思的是刘吉这个狡猾的墙头草,贪官奸臣得势时,他卖力地整人,一旦发现风头变了,摇身一变又成了一代能臣。其实他们也代表了当时官场上大多数人的状态,极端的忠臣和贪官毕竟都是少数,大部分人所表现出来的品性是可以随着环境而改变的。至于“泥塑六尚书”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一则公卿毕竟没有宰相重要,内阁有“洗屌相公”“棉花阁老”卖力表演,他们又能怎样呢?二则其实他们好像也算不得大奸大恶,像刘珝那种随大流的混子居多。不过六尚书中唯有一位值得一提,便是兵部尚书张鹏。这个张鹏并非别人,正是前文所说,明英宗天顺元年配合杨瑄召十三道掌道御史联名弹劾石亨、曹吉祥时的那位掌道御史张鹏。张鹏任兵部尚书的时间其实也不长,从成化十八年(1482年)三月至二十一年(1485年)闰四月退休,前后三年而已,便被很不幸地扫进了“泥塑六尚书”这个笑柄组合。张鹏是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进士,初为御史,颇为正直,第一封上疏便是劝诫皇帝不要收礼,并说:“用利益事奉君主,应该是臣子的大忌。每逢节庆,臣子们进奉那么多财物,若非贪污受贿,哪来这么多余财?而且天下都是皇上的,要这些钱干什么呢?建议把这些都停掉,以塞奔走谄媚之途。”景泰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张鹏一时声名鹊起。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杨瑄召集御史联名弹劾石亨、曹吉祥,张鹏时任都察院掌道御史,顿时热血沸腾,召集了全部十三道掌道御史联名出劾。结果御史们一败涂地,被石亨全灭。杨瑄、张鹏遭罪最惨,最初被判死刑,后改流放辽东充军。直到明宪宗登基,众臣纷纷举荐英雄复官,并很快越级提拔为福建按察使,张鹏才咸鱼翻身。监察御史是正七品,按察使是正三品,这么多年苦还是没白受。不过很显然,经历了这么大的挫折,张鹏的心理素质变化很大。《明史》称张鹏“初为御史,刚直尚气节,有盛名。后扬历中外,惟事安静。阁臣万安、刘吉辈专营私,鹏循职而已,不能有所匡救。” 好一个“惟事安静”,就是因为这四个字,曾经的热血青年张鹏也被划入了“泥塑六尚书”的行列。表面上看当兵部尚书后张鹏也还建言不少,有一次汪直镇守大同时怀疑蒙古将大举入侵,向京师请发援兵,张鹏力谏不可,敢于正面驳斥汪直的意见。但事实上他的建言仅限于军事专业领域,在谏言得失方面便噤若寒蝉了,御史本色磨灭殆尽。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张鹏又遇到了比当年更大的阵仗——首相商辂召内阁九卿六科十三道联合弹劾明宪宗滥授传奉官,身为兵部尚书,张鹏只好跟随。不过这一次他韬光养晦,只以九卿之一凑了个角色,并没有像上次那样跳到最前。但是既然身居高位,就应该肩负重责,身为一介儒生,孔孟先师的圣贤教诲不知张鹏还记得几分?明宪宗见反对意见这么强烈,也只好同意清理传奉官,让吏部清理传奉文职,兵部清理传奉武职,分别清出五百余名和八百余名。然而在最终确定清退名单时,张鹏却畏缩了,他知道这些都是某些当权太监的爪牙,不敢得罪。最终,朝廷清退了五百余名传奉文职,八百余名传奉武职却全都留任。内阁九卿六科十三道联名出劾,如此气势恢弘的大战役,推进到最后一步居然搞成了烂尾工程?官员们的气愤可想而知,这次大家都将恨意积往了临阵退缩的张鹏。不久又有一位奸民章瑾通过进献珍宝,让太监说服明宪宗授其为锦衣卫镇抚使(从四品武职),让兵部拟诏。本来这不合规制,内阁驳回了兵部的这道奏疏。但张鹏知道章瑾已经获得了明宪宗许可,于是不顾各方阻力大力举荐。这下张鹏彻底引爆众怒,大家确定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力敌石亨、曹吉祥的刚直御史了,弹章如暴雨般砸向他的头上,张鹏狼狈辞官回家。说实话,张鹏的人生有那么几分悲凉,但他这种人生态度的转变其实也容易理解。一来张鹏被石亨那一次整怕了,宪宗朝又不断出现宦官佞幸打击朝臣的情况,更是令他心悸不已;二来也不得不说恐怕是对朝廷的心冷,周太后、明宪宗你们既然能公然漠视礼法,又凭什么要求儒臣始终保持一颗向圣之心呢?张鹏可以说是丧失了理想信念,从胸怀天下的正气大侠堕落为卑猥犬儒的典型。张鹏这种经历又岂非大多数人的共同写照?出淤泥而不染其实也是有条件的,淤泥太强大时,谁还想守身如玉地破出淤泥,那就只能被淤泥淹没。在那个泥沙俱下的时代,能活下来的,只能是和光同尘的剩余物。而像张鹏这样曾经刚直的人,受到打击后心态发生逆转,其前后的对比更加令人不忍直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这恶名当然也不是冤枉他们,但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人品问题,更多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或许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生在一个好时代,哪怕就晚生二十年,生在“弘治中兴”之中,就能成为万千直臣中的一员,以直臣能吏之名留于青史。比如泥塑六尚书中的礼部尚书周洪谟,其实是明中叶一位杰出的学术大家,他在弥留之际还在病榻之上写就了著名的《安中国定四夷十事》,可见是心忧庙堂的,但他在宪宗朝却断无施展的空间,只能与另外八位互相作陪,无奈地看着各自的名字被记入纸糊泥塑这个可笑的行列。

2022-06-12 10:16
来源:
宠猫小分队发布于:四川省
历史上普遍认为,明朝最差劲的首辅,是成化年间当了十年首辅的万安。之所以说他是最差劲的首辅,体现在以下几点。
(万安画像)
一是万安靠攀附权贵上位。万安姓万,他与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万贵妃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他自称是年轻的万贵妃的侄儿,攀上这层关系当了首辅。
二是万安没什么真才实学。当他见到皇帝的时候,就只会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什么事也做不来,他也从来不做。
三是万安纵容明宪宗玩乐。明宪宗上台后,几乎不出来见朝臣,也不理朝政,只顾在宫中玩乐。而作为首辅的万安,不但不劝说明宪宗勤政,反而还经常向明宪宗进献春药和房中术,纵容其玩乐。
就是这样一个人,连当时的人,都称呼他为“纸糊阁老”“万岁阁老”,可是,他居然能在内阁首辅的宝座上呆十年之久,这还不算最差劲的首辅吗?
不过,我想说的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该是片面的。虽然《明史》对万安这个人做出非常负面的评价。但是《明史》本身是清人写的,其倾向性问题,历来被人诟病得比较多。而我们今天在讨论万安这个人物的时候,更加不能够只是全盘接受《明史》的观点,而是应该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照立场。
(明朝党争,图取其意)
如果这样来看万安这个人,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对万安还可以有另外的解读。有哪些解读呢?
一、和。
在整个明朝的政治生活中,“党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种“党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愈演愈烈。明朝最后阶段,在军队力量强大的情况下,竟然被农民起义和后金入侵给灭掉,与“党争”太厉害不无关系。甚至当时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在阉党一党专政的时候,后金和农民起义都没能形成气候。而崇祯皇帝把阉党镇压下去后,明朝却迅速就被打败了。
明朝之所以出现“党争”非常厉害的情况,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朱元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取消了宰相职务,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但是这样一来,势必会增加皇帝的负担。如果是朱元璋这样勤政的领导,自然没有问题,但皇帝勤政的本来就不多,再加上他们受到的约束很少,因而更容易怠政。
于是,后世又实行内阁制,选拔官员进入内阁,帮助皇帝干事。其中一个人是内阁的主持,被称为“首辅”。不过,首辅的权力和宰相是有很大区别的,他的权力并不大。因此,内阁的所有人,必然都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维护自己集团的利益,与别的内阁成员斗争。这样一来,朝廷里的“党争”,自然就变得非常激烈。
但是我们看到,在万安担任首辅的成化年间,虽然明宪宗朱见深经常躲在宫中享乐,不出来主持工作。但是,整个明朝却没有出现比较激烈的“党争”,应该说,万安是有贡献的。
(明宪宗画像)
二、养。
成华年间,皇帝朱见深常年不出来见大臣,但是整个朝廷却没有出现什么大事,整个国家也是国泰民安,应该说,与万安的执政理念是一定关系的。
历史上说万安不学无术,但是他并不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而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而且是后来才攀上了万贵妃。这说明,万安并不是不学无术,是有本事的。而他之所以还要那样做,与他的执政理念有关。
古代社会属于农耕经济,发展农耕经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就是“休养生息”,也就是对民间不干涉不劳役,放手让他们种庄稼,放手让他们生孩子。如果政府能做到这一点,整个国家就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文景之治”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经典案例。
成华年间,明朝的国际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瓦剌在与蒙古大战以后,陷入了内乱,无力再入侵明朝。同时,之后的蒙古小王子达延汗还没有崛起,因此明朝并没有太突出的国际矛盾。同时,明末由于地球小冰期引起的严重自然灾害还没有发生,因此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风调雨顺的。
有了这样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如果统治者头脑发热,或者大兴兵戈发动战争,或者大兴土木搞大型工程,那么,老百姓依然不能得到安宁。
万安在大臣们向明宪宗提建议的时候,立刻跪在地上,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阻止其它阁臣们说话,就是一种不愿意兴师动众的表现。
(万贵妃剧照)
三、安。
万安这样的官员,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典型的,也算是古代官员中的大多数。他们进入官场以后,奉行一种“安”的哲学,也就是万事讲中庸,左右逢源,把各方面的关系搞好,尤其是对皇帝忠心耿耿。皇帝需要什么,就投其所好。同时也不揽权,不独裁,不当出头鸟。还有一点,他们不贪腐,不拉帮结派搞“党争”。他们这样做,能保证自己一生平稳,安然到老,安度晚年。
这样的做法,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古代特有的“官场文化”,五代时期,有个叫冯道的官员,依靠这种文化,当了“四朝十帝”的宰相。万安也依靠这种文化,最终安全着陆,度过了他平安的一生。
当然了,我们这样解读,并不是要洗白万安。不过,万安的身上,确实有非常多的值得我们现代人研究甚至是借鉴的地方。
(参考资料:《明史》《万历野获编》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化万首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