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城门构造图解图片门在明清时期是什么的正门


正阳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正门,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其位置在今天长安街稍南。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城,将大都城南的城垣向南拓展了近一千米,丽正门迁到了今天正阳门的位置,起初只有城楼,仍沿用丽正门之名。明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四年(1439年),增修了月城、箭楼、左右闸楼,因古人以南为阳,以南为正,因此改名为正阳门,取“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象”之义。又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故俗称前门。
明、清两代,北京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4层,每一层都有厚厚的城墙保护。内城有9个城门,每个城门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正阳门为正门,也是九门中位置最为显要、规格最高的门,专为皇帝出巡或郊祀时使用,皇帝大婚时可以启用此门,若是皇帝驾崩就不能从此门出入,因为正阳门只进喜,不出丧,又被称为“喜门”“吉门”。其他8个城门:崇文门走酒车,宣武门走囚车,阜成门走煤车,西直门走水车,东直门走木材车,德胜门走兵车,安定门走粪车,朝阳门走粮车。各门分工明确、秩序井然。
正阳门集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体系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
正阳门城楼坐落在砖砌城台上,城台上窄下宽。城楼为阁楼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结构,门洞为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有檐柱、老檐柱、金柱3层柱子,四面都有门,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上下有回廊,上层为菱花格隔扇门窗,下层为朱红色砖墙,城楼两端设有斜坡马道。整座城楼通高43.65米,是北京所有城门楼中最高的。
箭楼为砖砌堡垒式建筑,城台高约12米,门洞为拱券式。
箭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结构,上下4层,南面开箭窗52个,东西两侧各开箭窗21个,三面共有箭窗94个,此外还架设有火炮,箭楼可以防御外敌攻城、保卫皇城安全。然而有一次却让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险些丧命于此一日,朱由检身着便装带了400名亲兵骑马朝正阳门方面前行,守城的官兵因为事先没有收到皇帝要来的消息,不知京城里发生了什么事,误以为是要来夺取城门的叛军,于是向这队人马开了炮。这可吓坏了崇祯皇帝,急忙策马躲闪这才免遭大炮的袭击。
此外,正阳门城楼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示警,每当有敌人要攻入京城,城楼上就会悬灯示警。悬一盏灯表示敌人已接近城下,悬两盏灯表示战斗异常激烈,悬三盏灯则表示城防即将失守。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百姓走投无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各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率领的部队迅速壮大,一路势如破竹,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到达北京。三月十八日,农民军攻破了彰仪门,并迅速控制了外城,开始猛攻内城,正阳门城楼上挂上了三盏灯。皇宫中的崇祯皇帝赶紧召集文武百官,但是竟然没有一人前去,他知道大势已去,便带领太监王承恩出了神武门来到煤山(今景山公园)在东麓的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
正阳门城楼与箭楼规模宏大,规制在九门中最高,城楼与箭楼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65米,内有空场。4个方向各开一扇门,均为拱券式门洞,北面为实榻大门,在宏伟的城楼之下,东、南、西为吊落式闸门,南门在高大的箭楼之下,东、西门在瓮城两侧的闸楼之下。
正阳门饱经沧桑,在朝代更迭和岁月风雨的消磨中几毁几修,仅存城楼和箭楼,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共北京市委的部分领导人登上箭楼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从此,古城北京解放了!
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这个象征着北京的古代建筑,于1952年拨专款对正阳门进行了大修。1963年至196年拆除了正阳门东西两侧的城墙。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箭楼损毁严重,1977年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对城楼、箭楼又进行了全面大修,并将其划入天安门广场的总体规划中。修复后的城楼与箭楼与天安门广场的所有建筑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壮丽图景。
1990年1月21日,正阳门箭楼正式对外开放;1991年6月29日,城楼开始对外开放。站在古朴的城楼上,既可以看到大栅栏商业街的繁华与热闹,也可以尽情领略天安门广场的庄严与神圣。在城楼上还可以参观与老北京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有关的系列展览,那些图片、照片、模型、民间工艺品会带着游客重温昔日老北京普通民众的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 > 北京故宫的正门叫什么?北京故宫的正门叫什么?  北京故宫的正门叫什么?有哪些用途?其实午门就是北京故宫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
下面 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简介  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沿袭自南京故宫,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明朝时期与南京故宫一样均为盝顶阙亭)。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  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当然,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颇多,当场被杖打死亡的这种说法是没有的。  午门历史  午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建筑规格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其形制直接继承于南京故宫午门,两者形制一致。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  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鸣钟,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历史用途  立诏  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刑罚  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著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因弹劾当朝大太监刘瑾被着以廷杖也在此地。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彰显皇威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故宫明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故宫的午门是按照( )来命名的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