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新一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核心是()。

2018-09-26 16:31
来源:
光明社教育家
教育界、学术界一般认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经历了八次或八大阶段,即:1949-1952年,1953-1957年,1958-1965年,1966-1976年,1977-1985年,1986-1991年,1992-2000年,2001年至今。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是经历了四大阶段,即:1949-1965年,1966-1976年,1977-2000年,2001年至今。
改革的总趋势是由“适应于农耕社会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向“适应于传统工业社会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转型;然后又由“适应于传统工业社会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向“适应于知识社会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转型,由“整齐划一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向“整齐划一、个性多样兼顾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转型。
1
改革开放40年的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数次课程改革。
1977-1985年
1977年恢复了高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渐渐蔚然成风。为了彻底肃清“知识无用论”的流毒,教育部门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双基”教学,建立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1978年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恢复了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中学术性科目的主体地位,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其中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1980年编印完成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重建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小学课程体系。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给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同时也激发了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广大教师争相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论。这一时期,布鲁纳、皮亚杰等国外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思想引入我国,我国教育工作者结合国情、校情进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改革有江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北京马芯兰的“知识网络化”教学改革、辽宁盘锦魏书生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改革。部分校长、中小学校继承了或推出了大量的教育主题(教育类型)。如:爱的教育、差异教育、尝试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多元教育、和谐教育、快乐教育、励志教育、民主教育、平民教育、情智教育、全纳教育、生活教育、“我能行”教育、“四自”教育、英才教育、知行教育、自主教育等。
该时期是我国对外开放步伐较快、思想解放程度较高、对知识和知识分子高度尊重、改革与创新最为活跃的一个伟大的时期。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百花园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奠定了非常好的思想基础。
1986-1991年
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育计划(初稿)》,突出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给课外活动留出了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1992-2000年
1992年8月6日,国家教委发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国家教委第一次把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突出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把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 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的学校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课上“满堂灌”、课下“题海战”的现象。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之后,多样化成为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主要方针,“一纲多本”以及与此相配套的编审分开、实行教材审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出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重要性在于提出了教育发展应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10月29日印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中小学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得到了较好发展。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给以后的课改留下了一些宝贵经验,也为如何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在这一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分主体开发的研究,掀起了对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
2001年至今
本次课程改革,经常被简称为“新课改”。新课改的起始标志是2001年6月7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但这一轮课改的准备工作,实际上早在1996年就已经开始。1996-1998年,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1993年以来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999年教育部发文,决定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 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课程标准初稿。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作进一步修改。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课改正式启动。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当年9月1日起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实验。
新课改可分为两轮:第一轮从2001年到2010年,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都采用了新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第二轮从2011年到现在,采用了经过系统修订的《课程标准》。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推出了19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课程改革做出了新的顶层制度设计,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首先,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业务质量标准;其次,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来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再次,义务教育阶段三科(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教材采用统一编写、统一审查和统一使用的制度。这对后续的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6年9月13日,林崇德教授牵头的研究团队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7年12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到2018年1月中旬,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各科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全部出齐。
2
继往开来的新课程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第一,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第二,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第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五,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第六,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第七,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八,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第九,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0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0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0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0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0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0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
本次课程改革被誉为“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这次课改,推动了课程理念、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系统改革,推出了“三维目标”,也带动了狭义的教学的改革,包括教师教的改革和学生学的变革,重构了师生关系,兼顾了知识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的学习方式中,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
在本次课程改革的第一轮,多家教育媒体先后推出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有关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改革经验,一时间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对推动课改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课改的第二轮,开始进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阶段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阶段。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先进单位脱颖而出。
总的认识
以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步阶段非常艰难,教师培训工作一度遇到巨大困难,导致各方评价不一,甚至一度出现反对的声音几乎压住支持声音的情况。但新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理念是先进的,是在引导中国的基础教育由适应于第三时代即传统工业社会向适应于第四时代即知识社会转型,适应了个性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网络数字化社会、一定程度上的智能化社会、创造与创新型社会、全球一体化社会(知识社会的六大基本性质)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愈往后,本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愈会凸显。
— END —
本文刊于《教育家》八月刊 。编辑:邢晓风。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解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都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考题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实质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试联系小学课程改革实际予以分析。
查看答案
考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查看答案
考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查看答案
考题
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查看答案
考题
大多学者把2001年启动课程改革实验的时间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起点,实际上,本次课程改革在1998年便开始孕育。()
查看答案
考题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是( )。A.课程目标B.课程计划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
查看答案
考题
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查看答案
考题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查看答案
考题
自199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A.教学方式改革
B.学习方式改革
C.课程改革
D.师生关系改革
查看答案
考题
我国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 :_、
_、_。
查看答案
考题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查看答案
考题
()与()是支撑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础。
查看答案
考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实施.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次课程改革。A、第五B、第六C、第七D、第八
查看答案
考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查看答案
考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有哪些改革重点?
查看答案
考题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落实()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
查看答案
考题
请结合实际,试分析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
查看答案
考题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是()A、课程目标B、课程计划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
查看答案
考题
问答题分析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创新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其特点。)
查看答案
考题
问答题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查看答案
考题
问答题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查看答案
考题
问答题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查看答案
考题
问答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有哪些改革重点?
查看答案
考题
问答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查看答案
考题
问答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查看答案
考题
单选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实施.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次课程改革。A
第五B
第六C
第七D
第八
查看答案
考题
填空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是以分科为主,同时包含综合课程和()。
查看答案
考题
单选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是()A
课程目标B
课程计划C
课程实施D
课程评价
查看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