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的过程是非常复杂和艰巨的,关键要靠( )。


上证导读
三年,我们同心走过;前面,就是春暖花开!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正进入新阶段。
关键时刻,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大央媒密集发声。
人民日报任仲平《三年抗疫,我们这样同心走过》称,回首过去近三年时间,我们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
近三年来,我们以争分夺秒的速度,提升防控救治的能力,提升科学战疫的本领,等到了新冠病毒毒力、致病力的下降,迎来了疫苗接种的普及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主动,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优势,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信心。
我们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近三年鏖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从二十条到新十条,我们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住时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新的气象正在呈现,新的变化正在发生。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更有实力,更有底气,更有斗志!
回首近三年抗疫历程,真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书写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一个结论分外清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这是中国战疫的根本保证。抗疫斗争贯穿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和科学精准的防控要求,我们不仅保护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探索出了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这是中国战疫的根本支撑。
近三年来,面对世纪疫情,我们不断调整措施、做好统筹兼顾,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抗疫斗争,我们赢得了优势,应对疫情更有底气。
抗疫斗争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命账;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要算局部账,更要算整体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医疗资源数量、医学技术水平虽然都有一定差距,但这两年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3岁,较2019年上升0.63岁,2021年则提高到78.2岁。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科学有力的疫情防控政策举措功不可没。抗疫斗争从短期看,每次以快制快处置突发疫情,严防外溢扩散和规模性反弹,难免会对发展造成一定的暂时影响,但放眼长远,换来的则是更健康持久的发展。必须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疫情一定程度上给生产生活造成不便,但是随着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的逐步有序推进落实,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持续回升。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
近三年来,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振奋精神、鼓足士气,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心手相牵,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抗疫斗争,我们赢得了信心,应对疫情更有斗志。
——抗疫斗争,激发了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
——抗疫斗争,坚定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念。
——抗疫斗争,彰显了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的胸怀。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让我们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继续凝聚奋进伟力,汇聚战疫合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
回首过去,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但我们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让希望的阳光照亮未来。经受世纪疫情大考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也更加明白“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凝聚奋进伟力,拥有14亿多人民的东方大国必将战胜艰难险阻;坚持团结奋斗,走过5000多年文明历程的古老民族必将永葆生机活力。
胜利终将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做事要与人民同心》强调,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正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做事要与人民同心”的重要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首先应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实施好“二十条”和“新十条”,要坚决纠正简单化等做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求真务实、勇于担当作风,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是践行群众路线、突出问题导向,深入了解和把握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际行动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一些医院发热门诊排起长队,“看病难”问题凸显,就要着力优化流程、扩容医疗资源、增加诊室和医务力量,分流大医院患者就诊压力,同时发挥好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互联网医院作用,尽可能减少患者等候时间;一些地方防疫药品出现临时的供不应求现象,就要强化整体调度、精细化投放,发挥线上线下市场作用,保障终端配送效率,下大力气加快解决群众就医用药问题……
与人民同心,考验着责任心,也考验着执行力。同心才能同力,只要我们坚持与人民同心、为人民造福,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克服艰难险阻,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央视热评《我们终将走出疫情》指出,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过程中总会有新困难新挑战。病例骤然增加,有的人遇到了买药难、去发热门诊排长队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逐个直面破解、采取果断措施,一直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战的法宝。“350万盒抗疫药品已投放北京数千家医院、药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方案公布”……应对举措接踵而至。
绝大多数传染病是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新冠病毒的毒性可能逐渐减弱,直到与人类长期共存。最困难的时刻,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防疫“成绩单”感到自豪。疫情还没结束,但疫情的威胁终将被驱散,人们要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只要我们看清发展趋势,坚持科学防疫,保持团结一致,就能一如既往克服眼下的困难,对疫情实现“战略反攻”。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前面就是春暖花开。
人民日报任仲平:三年抗疫,我们这样同心走过
12月15日 09:22
(一)
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公路铁路,车辆穿梭;超市商场,物丰价稳;广袤田野,生机勃勃……壬寅岁末,神州大地正升腾着澎湃活力,展现出万千气象。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过去近三年时间,我们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有效处置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应对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有效保护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开展抗击疫情斗争,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近三年来,我们以争分夺秒的速度,提升防控救治的能力,提升科学战疫的本领,等到了新冠病毒毒力、致病力的下降,迎来了疫苗接种的普及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主动。
近三年来,我们以枕戈待旦的坚守,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为充分开发药物和疫苗创造了有利条件,迎来了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优势。
近三年来,我们以风雨同舟的意志,淬炼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无惧困难、砥砺前行,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信心。
大战大考炼真金。我们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近三年鏖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从二十条到新十条,我们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住时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新的气象正在呈现,新的变化正在发生。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更有实力,更有底气,更有斗志!
抗疫斗争,最大程度保障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创造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发展环境,最大程度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疫情防控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艰难,更彰初心。回首近三年抗疫历程,真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
犹记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湖北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按下“暂停键”。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我们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
犹记2021年10月,一场疫情突至内蒙古额济纳旗,让这个边陲小城成为全国的关注焦点。快速流调、风险分类、封控管理、大规模转运……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迅速落地,短时间内斩断社区传播链,保障近万名滞留游客“疫”时无忧、上百名确诊病例得到有效治疗。大约2周时间,额济纳旗疫情就得到初步控制。
犹记2022年4月,奥密克戎变异株来势汹汹,拥有2500万人口的上海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关键时刻,党中央发出了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动员令,25个省份的5万余名医务人员以及军队医疗队员驰援,上海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连续奋战。2022年6月1日,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那个熟悉的上海,又回来了”。
…………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病毒变异带来的一次又一次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以举国之力抗击重大疫情。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团结一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守住了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实防线,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全球领先地位。
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农历正月初一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疫情防控关键时刻飞赴武汉决胜之地,发出“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总攻号令;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时因势、科学决策,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措施……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判断、科学果断的决策,彰显着人民领袖的责任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重大考验面前,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从第一时间科学果断作出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到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从迅速建立全国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到坚持全国一盘棋,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在抗击世纪疫情的大战大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展现出抗击疫情、化解危机、应对变局的强大效能。
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考验,不断化危为机。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一面面写着“党员突击队”的鲜红旗帜,诠释着战胜疫情的重要密码。难以忘记除夕夜的逆行出征,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武汉前线,“我是党员我先上”折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担当;难以忘记风雪中的默默坚守,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让党旗在抗疫第一线高高飘扬;难以忘记复工复产的争分夺秒,数以百万的扶贫干部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啃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硬骨头”,无数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广大党员以不变的初心与人民同心,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用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书写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一个结论分外清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这是中国战疫的根本保证。
(三)
2022年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前10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3.3%,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比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回稳向上基础不断得到巩固。面对世纪疫情,中国经济“稳住了”的背后,正是科学精准的防控与有力有效的统筹。
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在同不断变异的毒株较量中,坚持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走小步、不停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再到迎战德尔塔、奥密克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事求是、因时因势、科学决策,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先后印发,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先后出台,确保了疫情防控的科学路径、正确方向。
——正确的战略策略,为应对疫情提供了根本遵循。常态化疫情防控后,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总策略,以“动态清零”为总方针,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守住了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疫情短时间内多点发生,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我们全面激活应急指挥系统,迅速扑灭30余起本土聚集性疫情;今年3月份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我们与病毒赛跑,快速有效处置了吉林、天津、陕西等地的聚集性疫情,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们先后及时制定了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优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的抗疫战略策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举措,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方案。
——精准的战术措施,为应对疫情提供了行动指南。2020年至2022年,疫情防控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等不同阶段。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科学划定中高风险地区和管控风险人群;从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应管尽管”……根据病毒的演进变化趋势,根据实际防控能力的改善和提升,以及积累的临床治疗的经验和认识,不断优化和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必然选择。疫情越是复杂,形势越是多变,越要坚持因时因势、以变应变。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的抗疫各项措施是科学精准、及时高效的,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
抗疫实践启示,尊重科学是我们抗疫的有效武器。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我们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九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抗疫实践启示,实事求是是我们抗疫的重要法宝。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根据病毒毒性、社会经济、治疗手段等综合评判再制定相应政策、采取行动措施。我们不断优化防控措施,每一次优化都十分审慎,都建立在此前防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论证;每一次优化都更加科学精准,聚焦病毒特性、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和国内外防控策略变化,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每一次优化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更好地为老年人、婴幼儿等重点人群提供保障。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根据对疫情趋势的研判、对防控措施的成效评价,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我们及时出台的新十条优化措施,通过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免疫接种,加强药物和医疗资源的准备等,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使防控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更高效地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这正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具体实践,将为今后继续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最终战胜疫情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抗疫斗争贯穿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和科学精准的防控要求,我们不仅保护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探索出了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这是中国战疫的根本支撑。
(四)
近三年来,面对世纪疫情,我们主动应对挑战、不断积累经验,增强了防疫的本领、积累了抗疫的资源。抗疫斗争,我们赢得了主动,应对疫情更有实力。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6月2日,一场专家学者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要求,“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在持续提升,疫苗研发和接种取得了积极进展……抗击疫魔,我们的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应对能力显著增强、救治能力不断提升、防疫屏障更加巩固,让我们无惧病毒不断变异,为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为亿万人民最终赢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筑牢了坚定信心。
——持续完善,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让我们掌握了战疫主动。
我们建立起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地区各方面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集中统一、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为应对疫情提供了有力保证。全国各地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应急指挥机制,自上而下构建统一指挥、一线指导、统筹协调的应急决策指挥体系。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这样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保证了我们能应对好各种复杂局面。
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补上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这样的数据,见证为亿万人民构筑起的健康堤坝:成立32万个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2022年达到84元,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社区医院超过26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7万个……统一布局、关口前移,分级分层、有效协同,这样的公共卫生防护网,保证了能稳稳兜住14亿多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持续攻关,救治能力不断提升,为我们带来了战疫时机。
2021年3月,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三方”成为“三药”上市。“三方”是治疗各型新冠肺炎的通用方剂,来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几个经典名方,是新冠肺炎救治“利器”。面对大考,中医药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从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到检测试剂快速问世,再到诊疗方案接续更新,我们对重症病毒型肺炎的救治能力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不打无准备之仗。2022年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一组数据,让人们更有信心:目前,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达22万人。同时,各地的方舱医院,也正在“升级改造”中,将变身成为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的亚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的准备,正是我们做好下一阶段医疗服务工作的“先手棋”和“关键棋”。
——持续努力,防控屏障不断巩固,使我们培厚了战疫家底。
“让我们一起苗苗苗苗苗……”这句改编自网红歌曲的接种新冠疫苗口号,让很多人印象颇深。国内外研究和防控实践证明,接种疫苗是在疫情广泛传播情况下降低人群重症和死亡的最有效手段,是直接决定一个社会能否抵御疫情冲击的关键变量。遭遇疫情以来,我们加强疫苗研发科技攻关,超常规开展新冠疫苗应急审批,已有13款新冠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或被纳入紧急使用。同时,科学规范、安全有序地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启动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截至目前,我国全人群的疫苗接种率,3—17岁已经达到97.5%,18—59岁已经超过了95%,在全世界属于比较高的水平,规模和速度超过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
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群众掌握疫情防控知识,这是切断传染病传播、控制流行的重要环节。近三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健康科普,开展健康教育,对公众关心的病毒传播途径、规范消毒、个人防护等方面知识进行解读,推动广大群众掌握防控的健康知识,减少恐慌情绪,增强防控信心。“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不聚集”,广大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营造卫生整洁、文明有序、健康祥和的环境,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我国经受住了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经过近三年努力,我们有条件、有机制、有体系、有队伍、有药物,为夺取抗击疫情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
近三年来,面对世纪疫情,我们不断调整措施、做好统筹兼顾,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抗疫斗争,我们赢得了优势,应对疫情更有底气。
惊涛骇浪中把舵导向,大战大考前运筹帷幄。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强调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了我们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就要全力以赴落实。
“生命重于泰山。”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中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的首要考量,也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重要标准。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受到疫情的影响是全球最小的。事实证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有效应对了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赢得了宝贵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防疫关乎生命,发展关乎生计。要防疫还是要经济?对阔步行进的新时代中国而言,这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是一个整体,要一体认识、一体落实、一体评估,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应对世纪疫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既要保生命、保安全,也要保经济、保民生,精准处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2020年,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超过18%;今年国民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人民生活才能平平安安,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平稳健康。确保疫情不失控、经济不失速、安全不失守,这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
如何看待我国近三年抗疫斗争?关键要算大账,算总账。
——抗疫斗争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命账。人命关天,生命无价。在大流行的疫情面前,保障更广范围、更大人群、更为长远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疫情不可避免对经济运行造成冲击,但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医疗资源数量、医学技术水平虽然都有一定差距,但这两年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3岁,较2019年上升0.63岁,2021年则提高到78.2岁。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科学有力的疫情防控政策举措功不可没。
——抗疫斗争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从短期看,每次以快制快处置突发疫情,严防外溢扩散和规模性反弹,难免会对发展造成一定的暂时影响,但放眼长远,换来的则是更健康持久的发展。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巨大成长潜力,网络购物、生鲜电商、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为科学防控、复工复产、民生保障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能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抗疫斗争要算局部账,更要算整体账。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就必须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疫情一定程度上给生产生活造成不便,但是随着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的逐步有序推进落实,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持续回升。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
让世界瞩目的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近三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之道。不仅保护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我们用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坚实国力,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绩。
(六)
近三年来,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振奋精神、鼓足士气,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心手相牵,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抗疫斗争,我们赢得了信心,应对疫情更有斗志。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之际,一段视频在网上刷屏:长安街上,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四位抗疫英雄乘坐礼宾车,在国宾护卫队的护卫下前往人民大会堂。网友纷纷留言:以国之名,致敬!国家表彰的,是一种悬壶济世、舍己为人的责任担当;人们致敬的,是一种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战风斗雨凝结而成,攻坚克难沉淀而来,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能一往无前;一个民族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战无不胜。
——抗疫斗争,激发了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14亿多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在这次抗疫斗争中,14亿多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最强大的精神防线。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只要亿万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党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
——抗疫斗争,坚定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念。2021年初,一张名为“移动的雕塑”的照片刷了屏:十几位大连海洋大学师生志愿者,躬身向前推着一辆满载防疫物资的三轮车,在陡坡上迎着风雪艰难前行。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只要我们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抗疫斗争,彰显了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的胸怀。“感谢中方为巴基斯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宝贵帮助,中方提供的疫苗不仅拯救了巴人民,也拯救了巴经济”……2022年2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同习近平总书记的面对面会晤中,时任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表达由衷感激之情。面对全球疫情,中国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传递出一个发展中大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大格局、大担当。与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34个国家派出38支医疗专家组,向150多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大量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次新冠疫苗……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只要我们坚持胸怀天下,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一道努力落实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携手同心、行而不辍,就一定能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惟有以自己的确定性去应对。抗疫斗争进一步彰显了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中国人民斗志昂扬,我们有充足的底气和能力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不确定性,在伟大斗争中不断赢得伟大胜利。
让我们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最可贵的是信心,最需要的是斗志。抗疫斗争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是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力的比拼。我们既要采取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效的策略举措,也要保持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斗志,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更有信心、有能力夺取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让我们继续凝聚奋进伟力,汇聚战疫合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世纪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全社会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人民战争,加强信息发布,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凝聚同心战疫、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从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到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从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到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我们还需要把各项优化措施抓得更细、做得更实,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从苦难辉煌中走来,奋进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不可阻挡!
(七)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
2022年2月4日,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拉开帷幕,向全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和音。这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在这么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举办了一次伟大的冬奥会,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果。
2022年11月30日,“天宫”。神舟十五号乘组与神舟十四号乘组“胜利会师”,6名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家园”里留下一张大合影。激动万分的时刻,承载中华儿女对浩瀚星空的向往,标注中国航天的坚实足迹,续写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回首过去,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但我们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让希望的阳光照亮未来。经受世纪疫情大考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也更加明白“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凝聚奋进伟力,拥有14亿多人民的东方大国必将战胜艰难险阻;坚持团结奋斗,走过5000多年文明历程的古老民族必将永葆生机活力。
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力扫除新冠疫情阴霾,全力促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胜利终将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新华社评论员:做事要与人民同心
12月14日 23:31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题:做事要与人民同心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正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做事要与人民同心”的重要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做事要与人民同心,首先就应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有好的作风才能做好工作,才能暖人心、得人心。实施好“二十条”和“新十条”,要坚决纠正简单化等做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求真务实、勇于担当作风,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做事要与人民同心,关键是践行群众路线、突出问题导向,深入了解和把握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际行动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一些医院发热门诊排起长队,“看病难”问题凸显,就要着力优化流程、扩容医疗资源、增加诊室和医务力量,分流大医院患者就诊压力,同时发挥好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互联网医院作用,尽可能减少患者等候时间;一些地方防疫药品出现临时的供不应求现象,就要强化整体调度、精细化投放,发挥线上线下市场作用,保障终端配送效率,下大力气加快解决群众就医用药问题……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多深入实际把脉突出问题,多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与人民同心,考验着责任心,也考验着执行力。民生物资的稳定供应、老年人疫苗接种、脆弱群体的保护、涉疫安全保障和学校疫情防控……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使疫情防控工作更有精度和温度。同时,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政策解读和宣传阐释,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断解疑释惑、凝聚共识,更好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同心才能同力,同心必定胜利。面对世纪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与人民同心、为人民造福,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克服艰难险阻,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热评丨我们终将走出疫情
12月15日 06:46
国家卫健委14日宣布,从即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因为当前实行愿检尽检的策略,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参加核酸检测,无法准确掌握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际数量。
此前一天,“陪伴”人们三年的“通信行程卡”小程序正式下线。网友们心情很复杂,有的晒出最后一天行程码截图作纪念,有的说“感谢三年来的保护”,有的则说“但愿今生,永不相见”。
当前我们进入了新的防疫政策调整优化阶段,有些城市正在遭受疫情冲击。人们的心态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阳”了的朋友按照提示吃药休息,平稳度过病程之外还互相传授经验;“阴”着的朋友备好防护消毒用品和药品,积极防御。这或许说明,奥密克戎毒性明显减弱,了解病程发展之后,人们不再那么紧张,有了泰然处之的平常心。
抗疫三年来,我们的防控方案调整了九版,每一次根据的都是病毒的变异特点以及我们日渐提高的防控能力,是尊重科学、因时因势做出的调整,也都切实有效。
三年抗疫,我们赢得了德尔塔病毒转为奥密克戎、毒性持续下降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对症药物研发特别是中成药大量推出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全民广泛接种疫苗的宝贵窗口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3日公布的数据,全球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6.45亿,死亡超过663万人。截至13日,中国内地报告确诊病例36万例,死亡5235例。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抗疫三年来,中国新冠死亡率是全世界死亡率平均值的两三百分之一,是美国的1/860。在有的国家人均预期寿命近两年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2020年为77.93岁,2021年提高到78.2岁。
三年前疫情刚起时“一罩难求”,如今我们的口罩不仅足够自用还能大量出口。近期针对N95口罩需求的上升,工信部重点对N95口罩加强了生产调度,物资充足。药品特别是中成药的研发和上市,与三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新冠病毒疫苗方面,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疫苗生产线,年产能超过70亿剂,已经提供55亿剂疫苗,完全能够满足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需要。截至12月13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5亿剂次,接种总人数达13亿,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73%和90.37%。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疫情高峰哪怕只是晚来一两个月,整个社会的疫苗免疫屏障就会更加坚固,医疗资源的应对也会更加充足与从容。网上有人就当下病例的激增提出疑问,“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而十四亿人晚感染、少得病的抗疫成果恰恰作出了回应:没有当初,何来今日?
当然,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过程中总会有新困难新挑战。病例骤然增加,有的人遇到了买药难、去发热门诊排长队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逐个直面破解、采取果断措施,一直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战的法宝。“350万盒抗疫药品已投放北京数千家医院、药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方案公布”……应对举措接踵而至。
三年来,我们用行动证明了我们始终在战“疫”中掌握了战略主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人类的历史,就是传染病的流行史;人类的生存史,就是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道阻且长。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范围内消灭天花。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在困扰人类近3000年后,成为首个、也是唯一被消灭的传染病。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本土脊髓灰质炎传播已经彻底阻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脊髓灰质炎将成为第二个被完全消灭的传染病。
绝大多数传染病是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新冠病毒的毒性可能逐渐减弱,直到与人类长期共存。最困难的时刻,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防疫“成绩单”感到自豪。疫情还没结束,但疫情的威胁终将被驱散,人们要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只要我们看清发展趋势,坚持科学防疫,保持团结一致,就能一如既往克服眼下的困难,对疫情实现“战略反攻”。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前面就是春暖花开。
玉渊谭天丨三年:三问三答
12月15日 09:40
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全国疫情防控进入了新的阶段。
不少人一下子适应不了这样的变化,在焦虑和迷茫之中,对疫情三年,生发了新的困惑。
针对这些问题,不少人给出自己的判断,众说纷纭。然而,在着急下结论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下这个逻辑:
一个人吃饭,当吃第三碗饭吃饱时,能说前两碗饭没有用,只吃第三碗饭就能饱吗?
看待这次疫情,也是如此,疫情的发展不是片段式的、跳跃式的,我们的防控也一直是持续的、系统的。
我们注意到了大家对于疫情三年的三个问题,也对这三个问题,做了回答。
回望过去,我们用艰苦卓绝的三年,换回了三个“窗口期”:
||德尔塔病毒转为奥密克戎、毒性持续下降的宝贵窗口期;
||对症药物研发特别是中成药大量推出的宝贵窗口期;
||全民广泛接种疫苗的宝贵窗口期。
三年来,新冠病毒不断变异,Alpha(阿尔法)、Beta(贝塔)、Gamma(伽马)、Delta(德尔塔)、Omicron(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轮番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
2020年9月,英国首次发现阿尔法变异毒株,此后,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阿尔法毒株席卷英国。
阿尔法毒株的遗传因子中有23个突变,这也导致其传播性极高。有研究表明,它的传播性比之前的毒株要高43%至90%。很快,阿尔法毒株就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挤占其他新冠变异毒株的传播空间。
从最初被发现到第二年5月,半年多的时间里,阿尔法毒株就占据了全球变异毒株感染数的67%。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感染阿尔法毒株的死亡人数是此前毒株的1.64倍。2021年1月至3月,这是英国死亡人数上升最快的时段之一,平均每个月约1.7万人死亡。
几乎同一时间,新冠病毒又变异出了比Alpha(阿尔法)毒株更狡猾的Beta(贝塔)毒株。
相比于其他毒株,贝塔毒株更善于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追踪,并且,毒性更高。
研究人员发现,贝塔毒株的传染性比原始毒株高出约50%,病例住院率和死亡风险都更高。
随后,更为棘手的Gamma(伽马)变异毒株出现了。当时,全球各国都在争分夺秒地推进疫苗接种工作,以抵抗病毒。
而对伽马毒株进行研究的研究人员带来一个不好的消息:
伽马毒株存在二次感染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它可以降低疫苗的效力。
在科学家还没有对阿尔法、贝塔、伽马毒株有更多了解时,毒性最高的Delta(德尔塔)出现了。
2021年后半年,德尔塔毒株席卷美国,美国日增病例数一度突破10万,每日新冠死亡病例超过千人。
这几种毒株,在2021年不断地冲击着全球抗疫防线,也带走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约为3500000。
但很多中国人,对这些变异毒株的感知,并不强烈。
因为,2021年,中国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为2。
病毒不断变异,传染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国,怎么做到的?
答案,是中国能迅速找到感染源,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链。
从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中国就一直在提“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这句话的前提,是必须找到病毒传播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
这,并非易事。
为了方便大家在全国范围内流动,2020年2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共同推出“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为全国16亿手机用户提供14天内所到地市信息的查询服务。
从那时开始,这个系统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查询数据,为大家的出行安全添一份保障。上线应用以来,“通信行程卡”累计提供查询服务超890亿次,最高单日查询量近4亿次,满足了人员出行、复工复产和各地疫情防控需要。
也正因为有这样呵护百姓安全的诚意和努力,在上海,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2020年11月9日,上海疾控中心通报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当时距离上海上一次通报新增本土病例过去了133天。
然而,不论是居住地、工作场所、确诊前14天行动区域所涉8000多人,还是其工作场所的采集样本,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就在线索中断之际,11月10日第二名关联病例的出现,帮流调组锁定了一只具备导致病毒境外输入条件的航空集装器。
但此时,这只航空集装器已随飞机飞离上海,无法直接采样。于是,流调人员通过物流数据信息的检索和摸排,发现了之前放置这个航空集装器的北美物流公司,再将北美流行毒株与之对比,就明确了上海这起疫情的源头和传染路径。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流调组通过大数据行程追踪等手段,在24小时内就完成了第一个病例在上海生活和工作轨迹的排摸,迅速阻断了传播风险,同时赢得了3天内确定最终传染源的时间窗口。
尽管我们已经努力做到这种程度,但2021年底出现的Omicron(奥密克戎),又给中国防疫带来新的挑战。
||在美国,当奥密克戎成为主要毒株三周后,美国单日新增近150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在英国,奥密克戎毒株出现后,单是新年第一周,就新增了122.7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在奥密克戎毒株刚出现时,密切关注疫情的前哈佛医学院专家伍卫琳博士对奥密克戎做了科学的计算:
根据早期研究,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比德尔塔高出4.2倍,而德尔塔又要比新冠原始毒株高出1260倍,也就是说,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有可能是原始毒株的千倍之快。
面对如此高的传染性,核酸和扫码,变成了中国人的日常——不少人都说这是疫情三年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但实际上并不准确,只有奥密克戎出现后,才出现了这样的变化。
当时,国外都在宣传“奥密克戎是流感”,但中国并没有调整抗疫的政策。为什么?可以看这样一组数据:
||2021年年底,中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83533.2万剂次;
||到2022年12月12日,中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达到345024.4万剂次。
而在新接种的这61491.2万剂次中,很多,都是老人和小孩。
中国,在为14亿多人民接种疫苗,争取时间。
一直到现在,当我们更加了解奥密克戎的致病率、重症率,当我们对症药物研发特别是中成药大量推出后,当我们全民广泛接种疫苗后,我们才调整了防疫政策。
这,就是中国抗疫的三年。
中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抗疫道路。
其实,在面临每一轮新的变种毒株冲击时,总伴随着“病毒毒性已经下降”“感染后不会有太大危险”的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做选择,决定放开其实对决策者而言是负担和成本最小的一种方式,但选择把对老百姓可能产生的风险防控住,这需要何等的担当与勇气!
我们承受不起西方“以人为代价”的代价,我们更不愿承受那样的代价。选择总是困难的,尤其是当一项选择将要影响上千万甚至是亿万人时,做出选择需要千钧之力,我们千钧之力的底气,也是和西方不同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四个字:
人民至上。
不少人都提到,过去整整三年,疫情在全国似乎此起彼伏,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通过对公开数据的挖掘,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自2020年1月10日以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为0的天数,有250天。
在全球平均每秒有7个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背景下,我们有250天的新增病例数,是零。
封控,并不是过去三年的关键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封控,保住了人,同样,也就保住了生产力。
三年,是再出发的新起点。
我们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如何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未来经济工作怎么开展?有四个“敢”字:
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敢”字背后,是转型的魄力与担当。
很多行业的人都在说,如果不是疫情,还意识不到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早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但坦白讲,在疫情前,我们的行动还不够。
因为转型,意味着阵痛。
疫情三年,善于在危机中把握机遇的中国,凝聚了这样的共识。
2021年,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占GDP比重为39.8%。
现在98%的数字经济产业园都是建立于2018年及之后,2018年到2021年,新设立的产业园,分别是9家、24家、63家、79家。
与2016年至2018年三年相比,2019年至2021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增长多了1万亿元。可以说,数字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加速和稳定作用,愈发凸显。
分地区看,GDP总量排名全国前列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数字经济GDP占比已超过50%。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破解危局,推动了技术的变革,这种变革又在以想象不到的力量,拓展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
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速加快2.4个百分点。
不得不承认,当危机出现,我们才能更快地找到认知的坐标系,更快地看清什么才最能代表未来。
疫情这三年,我们加速向数字时代转型,我们要更高质量的发展。
转型,当然会有阵痛。当这种阵痛夹杂着疫情带来的不便,让中国人绷紧了弦,咬紧了牙关。
但隐忍过后,便是迸发。
疫情三年,我们对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更加急迫。
最近,敢为人先的消息特别多。
各省、各地区,包机飞全球的消息此起彼伏。有意思的是,最早我们以为是浙江省敢为天下先,先包机出国,后来发现,早在10月底,广东拓展海外市场的团队就已经出发。
结果,再细到地级市会发现,浙江宁波自7月以来就“包机”先行,率先开通疫情后全国首趟以拓展市场为目的的涉外商务往返包机。一些省份更是由省领导率队奔赴境外招商,成疫情以来首次。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就有上百家企业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前往日本、德国、法国、印尼、阿联酋、马来西亚、匈牙利、新加坡等多国,找寻发展的新机遇。
争先恐后,争的是勃勃生机。
看到这些,很难不觉得振奋,我们的发展愿望依然热烈,我们对美好的向往仍旧迫切。
疫情这三年,外部环境绝非风平浪静,我们的国家始终在大国互动的激流险滩中寻找希望。三年过去,曾经气势汹汹与中国对抗的世界第一大国,没有得到多少便宜,不得不平视中国。
疫情这三年,中国在疾风骤雨中构筑起全球的“朋友圈”,面向发展中国家召开了首次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开展了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
这是这个国家在疫情三年间,用胸怀与作为,赢来的战略主动。
而主动带来的机遇,必然会惠及每一个人。因为这份主动,是14亿多众志成城的中国人,共同搏来的。
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回望,每一个我就是眼下正在追寻的结论的一部分,一些事情回头怎么看、现在怎么想、将来怎么办,很大程度取决于现在的每一个我。
当“我”乘14亿多的数量,再出发的力量,谁还会怀疑?
责编:邵子怡 校对:张 宇
制作:张 巘 图编:尤霏霏 总审读:朱建华
监制:浦泓毅 签发:林艳兴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日期: 2019年11月12日 16:48
点击: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使一切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愿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二)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确保令行禁止。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四)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五)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依规治党,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三、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保证各级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优化界别设置,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完善照顾同盟者利益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凝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力量,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五)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二)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保障善治。(三)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四)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一)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以推进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继续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水平。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三)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统筹利用行政管理资源,节约行政成本。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四)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加强中央宏观事务管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按照权责一致原则,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构建从中央到地方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七、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三)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五)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八、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二)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三)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发展商业保险。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四)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水平。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九、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一)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三)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五)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高度警惕、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二)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三)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四)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十一、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一)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实现形式。坚持全国武装力量由军委主席统一领导和指挥,完善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各项制度规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确保政令军令畅通。(二)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全面贯彻政治建军各项要求,突出抓好军魂培育,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坚持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坚持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完善党领导军队的组织体系。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三)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战斗力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基于联合、平战一体的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体系,构建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和能力建设,调整完善战备制度,健全实战化军事训练制度,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坚持以战领建、抓建为战,建立健全聚焦打仗、激励创新、军民融合的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体系,统筹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民兵建设,统筹军队各类人员制度安排,深化军官职业化制度、文职人员制度、兵役制度等改革,推动形成现代化战斗力生成模式,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立健全精准高效、全面规范、刚性约束的军事管理政策制度体系,强化军委战略管理功能,加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建设,提高军队系统运行效能。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步伐,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完善国防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建设制度。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十二、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特别行政区自身竞争力结合起来。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提高特别行政区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二)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制度完善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免制度和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解释制度,依法行使宪法和基本法赋予中央的各项权力。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支持特别行政区强化执法力量。健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制度,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完善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确保香港、澳门长治久安。(三)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十三、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协调党、人大、政府、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二)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三)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数字鸿沟等问题,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完善领事保护工作机制,维护海外同胞安全和正当权益,保障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推动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化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十四、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一)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巡视巡察整改、督察落实情况报告制度。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上级纪委监委对下级纪委监委的领导,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完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二)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坚持权责法定,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明晰权力边界,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坚持权责透明,推动用权公开,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坚持权责统一,盯紧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三)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坚决斩断“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坚决破除权钱交易的关系网。深化标本兼治,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促进反腐败国际合作,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十五、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本次全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使一切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愿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二)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确保令行禁止。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四)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五)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依规治党,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三、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保证各级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优化界别设置,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完善照顾同盟者利益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凝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力量,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五)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二)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保障善治。(三)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四)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一)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以推进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继续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水平。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三)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统筹利用行政管理资源,节约行政成本。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四)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加强中央宏观事务管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按照权责一致原则,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构建从中央到地方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七、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三)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五)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八、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二)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三)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发展商业保险。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四)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水平。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九、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一)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三)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五)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高度警惕、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二)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三)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四)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十一、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一)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实现形式。坚持全国武装力量由军委主席统一领导和指挥,完善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各项制度规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确保政令军令畅通。(二)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全面贯彻政治建军各项要求,突出抓好军魂培育,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坚持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坚持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完善党领导军队的组织体系。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三)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战斗力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基于联合、平战一体的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体系,构建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和能力建设,调整完善战备制度,健全实战化军事训练制度,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坚持以战领建、抓建为战,建立健全聚焦打仗、激励创新、军民融合的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体系,统筹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民兵建设,统筹军队各类人员制度安排,深化军官职业化制度、文职人员制度、兵役制度等改革,推动形成现代化战斗力生成模式,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立健全精准高效、全面规范、刚性约束的军事管理政策制度体系,强化军委战略管理功能,加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建设,提高军队系统运行效能。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步伐,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完善国防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建设制度。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十二、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特别行政区自身竞争力结合起来。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提高特别行政区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二)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制度。完善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免制度和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解释制度,依法行使宪法和基本法赋予中央的各项权力。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支持特别行政区强化执法力量。健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制度,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完善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确保香港、澳门长治久安。(三)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十三、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协调党、人大、政府、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二)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三)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数字鸿沟等问题,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完善领事保护工作机制,维护海外同胞安全和正当权益,保障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推动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化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十四、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一)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巡视巡察整改、督察落实情况报告制度。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上级纪委监委对下级纪委监委的领导,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完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二)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坚持权责法定,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明晰权力边界,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坚持权责透明,推动用权公开,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坚持权责统一,盯紧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三)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坚决斩断“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坚决破除权钱交易的关系网。深化标本兼治,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促进反腐败国际合作,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十五、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本次全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转载自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9-11/06/c_138532143.ht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