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跌钱会升值还是贬值衰退了钱会变少吗?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很多人手里的资产都会贬值。比如原本一个人手中的资产价值一个亿,但是因为全球经济下滑严重,最终这些资产的价值可能只剩下8000万了。那么前后差的这2000万去了哪里呢?经济下滑过程中减少的钱到底被谁拿走了呢?下面我要讲的这些问题,可能比较绕脑,但是你只要看懂了,你就知道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了。首先我告诉你,减少的钱既没有进到任何人的口袋里,也没有凭空消失,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真正出现大范围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我们只会看到有人说资产贬值了,比如自己家房子前后蒸发了多少钱,但是却没见过有人说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大赚了一笔。按照守恒定律来讲的话,物质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如果这些钱是真实存在的,只会通过另一种方式转移,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些钱没有转移到任何人的口袋里,整体资产都是处于蒸发状态的,所以只能说明这种物质本身就是虚构不存在的。央视曾经有一档鉴宝栏目,如果一个人拿了家里的某个古玩去参加节目,一番鉴别之后,最终鉴宝专家说它值50万,但是回家之后这个人想再去换个专家鉴别一下,结果第二个专家给出的估值是30万。无论是50万还是30万,都是鉴宝专家认为这个古玩值多少钱,这也体现了钱的作用之一:量化价值。在量化商品价值的过程当中,并不需要有真实的金钱存在,而这个价值可能会因为人为因素而发生改变。但是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以用于交易,在这个过程当中存在真正的钱。这个人把手中的古玩以40万的价格卖了出去,那就可以说他有40万。这里就涉及到了两个问题:值多少钱和有多少钱。我们平常所说的房子价格,指的都是值多少钱,这笔钱真实存在吗?当然不存在了,它只是市场通过钱的量化作用给予它的价值而已。其他资产也是一样,大家口中的数字都是值多少钱,而不是手里有多少钱。实际上这其中的逻辑与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一样的,所谓的市值指的就是一家上市公司发行的股份,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股票总价值。但大家都知道,通常情况下股票的价格波动非常大,所以有时候一夜之间,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可能就会蒸发上百亿。蒸发的钱并不是真的有一笔现金消失了,只是公司市值降低了,而市值本身就是一个估值,体现的是货币量化价值的作用,并非真实存在的金钱。通常情况下决定股价的原因主要是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市场供求关系等等,就拿市场供求关系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因素,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市场的认可度较高,所以股价就会上涨。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市场认为你应该值这个价格,那股价就有机会上涨,反之就只能下跌。如果你购买了股票,那么在此过程当中,只要你不把它抛出换成真真正正的钱,那永远都只是一堆虚拟的数字,而非真正属于你的钞票,而这些数字有可能会上涨,但也随时会下跌。不妨举一个更加通俗的例子来解释,比如小王手里有10个商品,他想要拿到市场当中卖出换钱。那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商品定价,定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钱的量化作用在给商品估值。假设小王给每件商品的价格定为2万元人民币,这就相当于我们口中所说的,那么这10件商品的总价值就是20万元,也就相当于前面所说的市值。价格定好之后,就要拿到市场当中去卖,在正式售出之前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现在小王手里拿着这10件商品,你能直接说他有20万块钱吗?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什么叫钱?起码得能花得出去吧,小王现在拿20万现金去买车可以,要是拿这定价20万的品去买的话,恐怕只会被当成神经病。所以在一件没有卖出去之前,他手里真正的钱等于0,而那20万只是小王给予这些商品的一个整体估值。接下来小王开张了,有一位名叫小李的顾客来他这里买商品,小王告诉他单价是2万,小李觉得这个价格合适,所以就买了两个,小王收到了4万块钱。这卖出去的两个得到的4万块钱才是真真正正的钱,而剩下的8个还没有卖出去,就不能说这16万块钱是真实存在的。接着又来了一个顾客名叫小张,他也想要买商品,但是对于小王给出的价格并不满意,他心里的量化价值是1.8万。于是二人就陷入到了激烈的砍价当中,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售价为1.8万,那么降下来的这2000块钱,我们能说是凭空蒸发了吗?虽然这种情况下“值多少钱”就转化为了“有多少钱”,但转化的量只有1.8万。2万的单价只是小王内心认可的,不是顾客认可的,也不是市场认可的,更不是小王原本就拥有的现金,所以那2000块钱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又怎么谈去向呢?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小王发现有同行也在卖这个商品,大家卖的都是2.2万,而且顾客也普遍都能接受。这种情况就说明市场整体已经认可了这个价格,那小王当然要跟着涨价了,而2.2万的单价就是这个商品新的股价,15.4万就是剩下7个商品的市值。这个时候A商品单价虽然比之前涨了2000块,但小王并不满足,他想着等一段时间再出手,说不定后面就又涨价了。但是等了还没几天,商品突然被抽查出某项物质含量超标,并且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这个消息的影响之下,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购买欲大大下降,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下滑,商品的价格也一路下跌,先是从原来的2万2降到了1万5,接着直接降到了5000。所以就算是商品的价格曾经涨到了2.2万,但小王没卖出去,量化价值没有变现,所以一切都是空谈。不过看着一路下跌的价格,小王还是慌了,不出手也不行了,于是他以低于5000的价格卖了出去,最终7件商品卖了14000元,均价只有2000。算下来这10件商品,小王一共拿到了7.2万,与预期的20万差了12.8万,但并没有证据能够说明这部分钱蒸发了,因为在整个交易的过程当中,除了这7.2万之外,根本没有别的钱存在,20万是理想而不是现实。但假如该商品当时没有被查出质量问题,而小王和他的同行们在经过了第一次涨价之后体会到了价格波动的好处,所以打算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操纵市场价格大从中赚一笔。于是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就开始行动了,小王花了3万块钱从其他人那里买回来了一个同类商品,而另一个同行又花了5万块钱从小王这里将该商品买走,接着又有一个人以8万的价格收购。这几个人倒来倒去,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最终直接从原来的2.2万涨到了10万,而这中间每交易一次就会有人大赚一笔。这个时候有位顾客看这种商品的市场不错,于是也想加入赚钱,就以10万元一个的价格把小王剩下的商品全买了,等着价格更高之后再卖出去,但是他却不知道这样的好市场都是小王等人专门给他营造出来的假象,为的就是“割韭菜”。其实这就和很多散户炒股是一个道理,观察了好久之后选中了某股票,于是果断出手,等待着后续股价上涨到合适的时机再抛出。却不知道这背后其实是有人在操控,所以很多人买入之后很大概率都会被割韭菜,这就是为什么股市里真正能赚到钱的散户寥寥无几的关键原因。同时这也可以解释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上市了,太敏感的话我就不说了,大家懂就行,说多了又要被下架了。无论是市场当中的商品,还是股市的股票,蒸发的向来都不是实际的金钱,而是虚拟的“市值”。经常有人把自己在股市里赚的钱与别人亏的钱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股市的实质就是虚拟资本,你赚的钱只是股票市值的变化,亏的钱也是一样的,跟别人没有关系,关键要看你是在股价处于什么情况下买入的。换一种说法,这就是一场纯粹的数字游戏,而现金的参与度并不高。假设你现在有一个苹果,按照今天的市场价格可以卖4块,但是第二天降价了,只能卖2块,前后苹果的市值蒸发了2块钱,但是你的苹果还是你的苹果,原本拥有的东西还在你手中,并没有所说的“金钱蒸发”,也没有真实的金钱参与。而在股市中,虽然有金钱的参与,但是要远低于市值。就比如金融危机的时候,某股市号称蒸发了20万亿,但实际上这20万亿当中真正参与进去的现金只有最初股民投入的几万亿。20万亿从何而来?炒出来的罢了。假设某企业总股本1800亿股,在A股流通40亿股,目前股价48元,总市值用48乘以1800亿,最终达到了8万多亿人民币,但这不等于股市当中有这么多现金在流通,因为当初投入A股的钱只有几百亿。除了这几百亿之外,其他的都是虚拟数字。所以“股票值多少钱”和“股市里流动的资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真正参与这场游戏的资金占比很少。那么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大家口中蒸发的“钱”到底是什么呢?通过前边的解释大家应该明白一点,真实存在的钞票不可能会凭空蒸发,蒸发的只是虚拟的市值,而这从根本上来说实际是生产力的蒸发。在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各国就会减工减产,如此一来社会就业机会就少了,那劳动者的收入就会下降,这就是一个连锁反应。因为在大家收入水平降低的情况下,那购买力自然也会下降,市场需求量也就减少了,无论是房市、车市还是股市,肯定都会受到影响,各行各业的“市值”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不过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现金的重要性。在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如果你手里的资产较多的是房子,卖不出去就不能花,就算卖出去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如果你手里的资产多数是股票,那风险就更大了,因为随时都可能赔得血本无归。但如果你手里的资产都是放在银行里的纯现金,那顶多会有贬值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也是很低的,最关键的是这些现金你可以直接拿出去花,房子股票卖不出去,就永远无法当真正的钱花。那作为普通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经济下滑呢?第一、保证有充足的现金,减持权益性资产。这些年炒股、炒房的人很多,可是前边也提到了,这些平常看起来可以带你致富的东西,一旦出现经济危机,那就会变成最致命的东西。有数据显示,在经济危机当中,这类资产价格下跌的极限是70-75%。真的到了危机特别严重的时候,赔多少倒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兑换都是个难事。但假如这个时候你有足够的现金,不仅不会凭空蒸发,而且购买力还会更强,所以拥有足够的现金才是硬道理。第二、适度增持硬通货,最典型的就是黄金,保值性较高,不仅能抵御经济下滑,还能抵抗通货膨胀。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见。#财富#
今年的两会总理记者会,诸多细节都不同寻常。5月28日的记者会时长为1小时55分钟,为近年来最短。总理共回答11个问题,数量也为近年来最少。在梅地亚中心参加发布会的记者,大多都戴着口罩。李克强总理则坐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场内,通过视频连线回答记者提问。这一切,都是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而采取的新举措。“我想这个距离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记者会甫一开场,李克强总理对中外记者开门见山说。事实上,同样因为新冠疫情而变得“不同寻常”的,还有中国经济。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中国经济一季度也出现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今年中国政府宏观政策力度多大、如何实施,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问题。实现了“六保”的任务,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英国路透社记者率先向总理提问:不少国家政府出台了数万亿美元的财政和货币措施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出台的财政措施,据测算约占中国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比一些经济学家的预期有所降低。“未来几个月,中方是否会出台更大规模的刺激措施?从更长远看,中方是否有足够的政策工具来应对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和不断紧张的中美关系?”这位记者问道。李克强在回答中表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可以说是史上罕见。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不可能置身事外。所以今年我们没有确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这也是实事求是的。“但是我们确定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六保’的目标任务,这和GDP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总理说,“经济增长不是不重要,我们这样做实际上也是让人民群众对经济增长有更直接的感受,使经济增长有更高的质量,发展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他说,如果统算一下,实现了“六保”的任务,特别是前“三保”,我们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而且要力争有一定的幅度,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前行。“我们说不搞‘大水漫灌’,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要‘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总理形象比喻道。他强调,这次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要摸准脉、下准药。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这样一个“有力度”的规模性政策,钱从哪来?总理现场算了一笔细账李克强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时候,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根据前期经验,也是判断当前形势,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出了一个规模性的政策举措,应该说是有力度的。而这样一个“有力度”的规模性政策,钱从哪来?总理现场算了一笔细账: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两万亿元;还有另外更大的一块,就是减免社保缴费,动用失业保险结存,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让利,自然垄断性企业降价,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一块加起来比前一块,大概是它的两倍。而且我们是要推动这些资金用于保就业、民生和市场主体,支撑居民的收入。”李克强说,“这和我们现在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40多万亿的总盘子相比,它的比例是两位数以上。”李克强强调,如果经济方面或其他方面再出现大的变化,我们还留有政策空间,不管是财政、金融、社保,都有政策储备,可以及时出台新的政策,而且不会犹豫,保持中国经济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稳住基本盘,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而且会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实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总理说。我们不可能“轻车走熟路”,只能是“大车行难路”增加的政策资金,钱要用到哪里去?这同样是现场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随后向总理提问:“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这些资金真正地惠及企业,避免空转,也让我们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李克强回应道,“我们不可能‘轻车走熟路’,只能是‘大车行难路’。所以我们在政策上要注重创新。”创新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把钱花在“为企业纾困+激发市场活力”上。李克强强调,本次规模性政策注重的是稳就业、保民生,使居民有消费能力,有利于促消费、拉动市场。这可以说是一条市场化改革的路子。钱是可以生钱的,用之于民的钱可以创造新的财富,涵养税源,使财政可持续。“现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拉动作用,而且中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占90%以上。我们这次所采取的规模性政策,用了70%左右的资金直接或比较直接地支撑居民收入,以促进消费、带动市场。”总理说。创新的另一个方面,是建立财政资金的“直达机制”。李克强说,要让政策资金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资金全部转给地方,省里面也就是“过路财神”,直达基层。“我们还采取一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建立实名制,这些都是有账可查的,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总理说,“我们会瞪大眼睛盯着,也欢迎社会监督。我们采取的措施,最终效果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来认可。”我们一定要稳住当前的经济,稳定前行,但也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如何让“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做到可持续,李克强开出的“方子”是:一是“压减政府开支”。总理强调,中央政府这次是带头过紧日子,中央部门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缩了一半以上,调出资金用于基层企业和民生。“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干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事。”他说。二是“项目要有效益、有回报”。李克强说,我们强调扩大消费并不是说不需要投资,而是要扩大有效投资。这次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000亿元,再加上一些国债,有2万亿元的规模,在规模性政策中占百分之二三十。“但我们投资的重点是‘两新一重’,就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而且要用改革的办法,用这些资金来撬动社会资金的投入。项目要有效益、有回报,要经过科学论证,按规律办事,不留后遗症。”总理说。“我们一定要稳住当前的经济,稳定前行,”李克强强调,“但也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下跌钱会升值还是贬值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