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的四大关键能力包括哪些能力是什么?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第3-4章知识点背诵客观题1. 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兴起标志着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已经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2. 长期以来,对语言的研究实际存在着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两大思潮。3. 海姆斯在60年代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4. 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包括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5. 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分别是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6. 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运用的能力。7.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8.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9. 韩礼德提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掌握的七种功能,分别是: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表达个体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10. 成人的语言功能包括三种:观念功能、交际功能、话语功能。11.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提出“话语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12. 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提出会话的特点是话轮替换、会话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毗邻应对”。13.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14. 奥斯汀认为人们说出来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15. 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会话中说话者言外之意的研究。16.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包括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17. 英国学家利奇提出“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直准则、和同情准则。18. 布朗和莱文森提出了“面子保全论”,建立了包括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的礼貌模式。19.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规律的理论。20. 教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教育的基本功能。21. 在人的发展中,遗传、环境和教育缺一不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22. 科学的教育应该是德育(方向)、智育(核心)、体育(物质基础)、美育(独特的组成成分)全面发展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23.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24.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5. 教学过程的四种模式分别是:传授式、活动式、发现式和发展式。26.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27. 夸美纽斯提出五大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巩固性、量力性。28. 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29. 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极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称为课程论。30. 影响最大的两大课程论分别是:学科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31. 以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学科课程论强调按学课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32. 杜威的“活动课程论”提倡“教育即生活”。33.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启发式”,与之相反的是“注入式”。34. 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35. 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最主要的是使用训练为主的方法以培养技能和能力。主观题1. 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由海姆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归纳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随后,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2. 语言功能语言功能指语言发挥的作用,用语言做事,或者说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韩礼德认为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七种功能: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表达个体的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而成人的语言功能包括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话语功能。3. 话语分析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话语分析”也叫“语篇分析”,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提出,研究句子间的结构衔接与语义连贯、句际关系、话语结构、会话分析、篇章结构、话语与语境、话语与信息等。4. 会话分析由于语话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常见形式,对日常会话的结构与规律进行分析的“会话分析”已成为话语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萨克斯等分析自然话语,指出会话的特点是“话轮替换”,发话人从头至尾连续的一段话称为一个“话轮”,会话的基本单位是“毗邻应对”,会话双方的发话与应对一前一后紧密相连;有时也会出现“插入序列”,甚至出现打断发话者的“分岔序列”。一般谈话都有“开头序列”和“结束序列”。5. 言语行为5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人们所说出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6. 会话含义60年代中期美国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其实就是对会话中说话者言外之意的研究。并提出能使会话能顺利进行需要的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后来,利奇还提出了“礼貌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布朗和莱文森提出了“面子保全论”。7.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语法方面: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格、时、态来变位。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音节,加上4声的区别,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而且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成,声调变化都有较严格的规律。词汇方面:词汇结构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汉语构词法灵活,词、短语、句子构造规则基本一一致。(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语法方面:汉语重“意”而不重“形”,以意合为主,隐形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词类具有多功能性;双音节化的倾向影响到语法形式;句法结构中松散的主谓结构和大量的述补结构,还有像“把”字句、“被”字句等特殊句式。语音方面:最大难点在于声调。汉语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还有几组送气与不送气的辅音区别。词汇方面: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还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四字成语、古语词汉字: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难认、难记、难写。8. 教学过程模式(1)传授式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代表人物:捷克、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过程: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评价:是传统的模式,也是迄今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从教师和书本获得间接经验的根本特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学生能比较快捷地获得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缺点是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病。(2)活动式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的学习模式。强调通过活动单元在学生自己的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教育,是对传统的系统传授书本知识的否定。代表人物:美国、杜威过程: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性质—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检验与评价评价:指出了传统派存在的问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3)发现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结构,同时又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自己发现规则、原理。代表人物:美国布鲁纳(“学科结构论”和“发现学习论”)过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评价:既吸取了传统派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长处,又吸取了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的特点,有较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4)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前苏联赞科夫评价:突破了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智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大关键能力包括哪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