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孙中山的品质四字词语?

原标题:孙中山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回顾历史,他既具有胸怀天下的政治品格,又有处理家国关系的政治智慧,以及讲情、崇理、尚法的个人素养。面向未来,他的家国情怀闪现着穿越时空的光芒,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更值得每一位有家庭观念和爱国之心的年轻人学习。
三份遗嘱呼喊“救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大会上,用了三个“伟大”来评价孙中山先生,那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孙中山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振兴中华”“天下为公”是他的核心政治理念,也是一生身体力行的原则。同时,他的名言还有“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有世界”以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等等。
今天我们缅怀孙中山,不仅是因为他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更关键的是,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有着积极的当代价值。
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热爱祖国、献身理想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胸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孙中山是广东人,出生在今天的中山市,但他与上海渊源颇深,前后将近30次来到上海,上海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与宋庆龄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定居在上海,地点就是现在的香山路故居。
上海还保留了许多与孙中山有关的痕迹。除了香山路故居,还有众所熟知的中山路,还有中山医院……
何为家国情怀?“家”很好理解,一般是指家乡、家庭、家属,“国”特指国家、国民、民族。“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待家和国基本的态度、观念、方法和感情,以及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合乎情、理、法的人生态度、理想信念与崇高品格。
孙中山的家国情怀,具体表现为热诚爱国、眷恋家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关爱儿女,珍惜自己的家庭和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并不遗余力地倡导、践行“天下为公”理念。这份胸怀天下、忧国不忘家的家国情怀,在其去世前的三封遗嘱中有所表现:一份叫《国事遗嘱》,谈国家的伟大事业;另一份叫《家事遗嘱》,是给家人的;还有一份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叫《致苏联政府遗书》。
在《致苏联政府遗书》中,孙中山希望国民党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富强的过程中,能与苏联的同志携手合作。其中有段话非常感人:“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可以说,孙中山用最后一丝力气在反复地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公私分明 艰难筹款送亲人
孙中山的母亲坚强、勤劳、正直、尚义,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性,里里外外支撑着孙家。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母亲,便只能将重任托付给他的大哥、檀香山富甲一方的孙眉等人。
事实上,孙中山读到大学毕业、家里造新房等所有家庭开销,都是依靠孙眉;孙中山投身革命,在道义上和经济上,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这位大哥。
不过,1906年,孙眉因为长期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疏于经营管理,导致原来经营的农牧场破产。到1907年的秋天,孙眉不得不带着老母,还有弟媳卢慕贞和两个孩子回到香港九龙,过起了平民生活。但是,孙眉的妻儿等人还在美国。
1910年4月8日,孙中山母亲病危。孙眉没有多余的钱了,不得不致电弟弟,要求汇款来接济。孙中山知道大哥要求汇款一定是万不得已,便赶紧筹集1000元港币汇去,又按照大哥的嘱托,催促迟疑不决的侄儿带着在美国的家人赶回香港,甚至不惜给予种种许诺,可谓用心良苦。
在信中,孙中山言辞恳切地说:“因为祖母病危,希望你们赶快动身,不要延误,希望在祖母去世之前能够看到你们。千万不要让你的祖母、父亲和叔叔失望。叔叔已经费尽心力筹到五百块钱,你用此款,希望能够赶快从美国搭轮船回来。”
为了进一步打消侄儿的顾虑,孙中山又说:“你的父亲在香港置有田产,生活过得舒适,叔叔不久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购买一栋宽敞舒适的房子,使得你们全家团聚。”他甚至许诺:“倘你抵香港后,叔亦当尽力使汝升学香港大学,续作医药研究,速遵叔命,切切毋违为要。”
孙中山对侄儿的这些话说得很透彻,但仍然不能说服对方。于是,孙中山又给侄儿的妻子写信,要求侄媳妇促使丈夫尽快起程。第二天,孙中山又给侄儿汇了一笔款,并给侄儿写了一封信,希望他收到钱后赶快带着家人回到香港。
但是,侄儿收到钱后,还是以钱款不足为理由,迟迟不予动身。之后,孙中山在信中又一次表达了自己的难处以及对结果的失望,同时说目前没有能力再给他汇300元,或许以后会有办法。
孙中山给侄儿筹到500元已是费劲心力,又说再筹300元一时无望。为什么会如此费口舌呢?原来,孙中山历来公私分明,否则从募集而来的数以万计革命经费中挪用区区几百元钱,并不是什么难事。
1910年7月上旬,孙中山从美国转道日本赴南洋,途经香港时本想登岸看望老母亲。不料,香港当局禁止他登岸。于是,他只得请人把双目失明的老母亲接到船上相见。
不久,老母亲在香港九龙病逝,享年83岁。此时,孙中山正在赶往南洋的途中,根本不可能再回来。即使回来,也无法登岸。据说,他用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悲痛心情:“孝子之心,百年不足。乃为国家,天涯海角。生不侍药,死不凭棺。虽非我故,我则何安。”
任人唯贤 坚拒兄长当都督
孙中山胸怀天下、任人唯贤、大公无私。
孙眉是孙中山一生中的关键人物,被誉为反清革命的财政部长、创建民国的幕后英雄。有人甚至说:没有孙眉,就没有孙中山。可见,在孙中山的生活和革命事业中,孙眉的作用、地位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恰恰因为如此,孙中山在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极力劝说孙眉放弃谋求广东都督的职位,更显得难能可贵。
早在1911年底,孙中山就劝说孙眉不要从政。1912年1月,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个时候,广东都督陈炯明扬言辞职;广东党政各界各自推荐都督人选,其中推荐孙眉的人最多。
当时,孙眉也准备从澳门到南京去见见弟弟。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对革命的功劳非常大,“做一个广东都督,是绰绰有余”;另外一方面,也出于对家乡安宁和国家大局的考虑,需要征询弟弟的看法。
但那个时候,袁世凯在北京代表北洋政府,孙中山先生代表国民政府,正处于议和的关键时刻。孙中山公务非常繁忙,拜访他的人都要等秘书安排。
等见到弟弟的时候,孙眉一肚子的委屈需要诉说。孙中山耐心地听了哥哥的想法,但还是劝他不要干预政事:“你还是不适合从政,你应该做自己的事情。”这话令孙眉非常失望。最后,他只能憋着一肚子的气离开了南京。
孙眉离开南京之后,推荐他当广东都督的函电,仍然不断地出现在孙中山的眼前。孙中山始终不为所动,一直坚持原则。在他看来,广东是革命的根据地,广东的稳定与否关系南北议和的成败,选好广东都督是非常关键的。
后来,孙中山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他发电报给广东各界团体和报馆,同时也发电报给孙眉。
给广东各界的电报中说:“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于政治,一登舞台,人易欺以其方。粤督任重,才浅肆应,决非所宜。”
给孙眉的电报中是这样说的:“兄宜专就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当此大任。”
此外,在给其他人的电报中,孙中山同样恳切地表示:“家兄之事,文期期以为不可。”甚至,孙中山还电请大哥不要待在广州。
最后,直到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都始终没有让孙眉进入政坛。
纪律严明 督促侄儿解散部队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的侄儿孙昌回到澳门。先在警察厅工作,后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袁世凯称帝时,孙中山领导中华革命党积极反袁,孙昌响应号召在家乡举兵讨袁。但是,由于孙昌的一些部下背着他胡作非为,引起百姓不满。一些受害人气愤地写信给在上海的孙中山,反映孙昌的部下扰及乡里的不良行为。
袁世凯死后,孙中山下令中华革命党停止一切军事活动。这道命令发出前三天,他又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孙昌,要求侄儿遣散所部。
孙中山说:“听说你在家乡举兵讨袁,对家乡有很多的骚扰,以至父老乡亲怨言很多。在袁世凯称帝没死的时候,大家为保护共和成果,都有讨袁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损害父老乡亲的事,还可以原谅。但今天袁世凯这个欺国大盗已经死了,你应该解甲归田,不能继续做有损家乡父老的事,才可表现出你的大公无私,否则就难以避免父老乡亲的责难。希望你看到我这封信后,一定要立即将你的部队全部解散,并且将从各乡征来的枪械器物全部还给原主。”
孙中山考虑得很周到,他继续说:“你解散部队,要给解散费。我今天委托唐少川先生派专人回乡与父老乡亲协商。”
这里,孙中山没有说跟侄儿商量之类的话,而是说由唐少川跟父老乡亲协商。“你必须要听从大家的决定,绝不可找什么理由来拖延拒绝,否则你叔叔只有不顾你的脸面,让乡中父老依法处置你。到那时我担心你就没有容身的地方了。”这句话讲得非常重。
他又说:“你一定要好好思量,谨慎从事,千万不能胡来。请你不要违抗你叔叔的命令。”这话讲得掷地有声,最后落款“孙文亲笔”。
孙昌见过世面、知书懂法,在收到叔叔的信后,深知所言有理,自己部下的所作所为极为不妥,便立即按照要求把部队遣散了。
从孙中山的这封信来看,在攸关家乡和国家的大事上,他一贯是非分明、秉公处理、毫不含糊。即使牵扯到至亲,也没有丝毫袒护之意,真正践行了“天下为公”的理念。
后来,“辫子大帅”张勋又搞复辟。孙中山号召护法,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并将孙昌招致麾下。可见,孙昌还是很有才华的。不幸的是,孙昌有一次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为国捐躯,年仅37岁。
孙昌牺牲之后,孙中山非常哀伤,亲笔书写“为国捐躯”的挽匾悼念,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其安葬在广州黄埔公园里。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副会长)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不懂就要问》的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故事。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像其他同学一样不求甚解,而是宁愿挨打也要提问。全文表现出孙中山强烈的求知欲望及其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勤学苦练的精神。这句话表现了孙中山认真读书不耻下问的精神,课文通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文章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从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怕先生的。这与孙中山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孙中山不懂九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扩展资料:本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孙中山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有一天,他因为不懂书里的意思就站起来请求先生讲解。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讲同学们和先生对孙中山壮着胆子提问的反应。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讲面对同学的不解,孙中山表明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不懂就要问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具体解释不懂就要问的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故事。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像其他同学一样不求甚解,而是宁愿挨打也要提问。全文表现出孙中山强烈的求知欲望及其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课文分析:不懂就要问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课文写的是私塾里上学的事,当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先生的教学形式都具有时代色彩,与现在学校上课的情景相差甚远。跟学习有关的词语,如”私塾”“戒尺”挨打”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词语,如”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学生都可能会感到陌生。孙中山说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语言通俗,却又蕴含着道理,具有新鲜感。不懂就要问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问题归纳:看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孙中山“不懂就问”这件事有什么看法?课文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孙中山向老师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想一想,同学们此时会想些什么?同学们会想:孙中山胆子真大,先生肯定会揍他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伟人孙中山的品质四字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