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店管理员工的方式方法与技巧行业咋确保店员不偷懒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工作?


【摘要】
店员偷懒的现象几乎在每个门店都存在,李店长这种“撕破脸”的做法能有效果么?如果李店长对店员偷懒行为置之不理的话,不是任由这种现象继续蔓延吗?到底该如何应对店员偷懒的问题呢?
小李新店长的位置还未坐热,恼人的事便接踵而来, 让她烦恼的还是店员“偷懒”的问题。  对于店长交代的工作,店员要么当场推掉,要么磨蹭半天才动手去做,这不但让“新官”李店长的威信扫地,还极大地影响了门店工作效率。  为防止个别资深店员和年龄大的店员懒散不作为,李店长不断加大惩罚力度。  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她渐渐感觉到店里几名年龄大的店员和个别“元老”像有很大委屈似的,整天和她“对着干”,让她这个“新官”处境尴尬。  店员偷懒的现象几乎在每个门店都存在,李店长这种“撕破脸”的做法能有效果么?如果李店长对店员偷懒行为置之不理的话,不是任由这种现象继续蔓延吗?到底该如何应对店员偷懒的问题呢?  面对懒惰的员工到底怎么办?  店员偷懒表现在店员少做事或者效率低,但这种现象并不都是因偷懒引起的。店员“偷懒”多为五种“病因”:  一是不会做;二是不敢做;三是不愿做;四是不能做;五是做不好。  为此,店长要想解决店员“偷懒”问题,决不能以一己之力强行施压,只有对“偷懒”行为分门别类后区别对待,才能更好去除“病根”。  根治不会做:对所交代的工作缺乏了解  现象:  多为店员对店长交代的工作性质缺乏了解和认识,不知从何下手。比如店员的能力和素质欠缺导致无法胜任,或者店长对店员的了解不够,所安排的工作超出店员的能力范围。  分析:  要解决这一问题,店长在对员工进行岗位调整、人员定位的时候,需坚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为原则,并以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帮助店员提高自身素质及拓宽工作执行范围。  根治不敢做:心存顾虑,缺乏信心  现象:  指店员在接到一个新任务时心存顾虑,不敢随便甩开包袱去干。要么是店员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门店管理制度中责权界定不清晰,店员怕因接受的工作做不好而成为日后的包袱。  分析:  为此,对于新店长来说,首先要了解民意、民情,并理顺门店制度中的责权关系,明确各区域中相应责任人的权利范围,并通过培训来增强普通店员的素质和信心,不仅能更好地完成工作还为门店乃至公司总部及时输送优秀的管理人才。  根治不愿做:心中不满或自身懒惰  现象:  是指对店长交代的工作,在性质和流程上比较熟悉,但出于某种原因不想去做,而这种现象一般剖析起来比较复杂。比如店员对门店管理层或店长本人有看法,压抑的不满情绪让他们消极怠工;又或者是店员自身懒惰散漫而蓄意躲避工作任务。  分析:  针对前者,店长要及时与店员沟通并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快解决他们的不良情绪及消极思想的根源。若为门店单方面原因,店长要通过交流使其摆脱阴影,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若为后者,店长则要注意引导,如果店员不思悔改再加以处罚也不迟。  根治不能做:接到的任务违反店规  现象:  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店员所接到的工作违反门店规章制度或行业的法律法规。一些店员因顾及颜面不好直接与店长说明情况,便用“罢工”的方式等着店长主动来找。  分析:  所以店长一定要弄清自己所分配工作的性质,有无触犯公司的管理制度。若确实如此,不但不能对店员进行责备处罚,反而要对店员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负责态度加以表扬。同时店长也要从根本上检讨自己的错误行为,多了解各种行业法律法规,熟记店面的规章制度,以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根治做不好:任务重无法独自完成  现象:  这主要是因店长所交代的工作太繁琐或量太大,使店员不能独自一人完成,需要来自他人的帮助方可解决。如店长不能及时了解店员的困难,不能给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店员便会受“外力限制”放弃工作任务或故意拖延时间。  分析:  出现这种情况,店长要了解店员的需要,若条件果真受限,店长应主动与店员沟通,得到他们的理解,再采取各种方法对该工作进行指导,使店员不会因个人能力和团队意识的问题多走弯路,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团队意识。  店员“偷懒”决不是店长管理中的个案,而它的表象也是需要店长用心沟通和认真揣摩。责怪和惩罚只会让店长任人唯贤的“视觉”变得更加模糊。
酒店管理基本知识篇1
(一)岗位专业技能滞后对行业缺乏指导性
90%的学生认为高校传授的酒店知识与酒店实际需要技能存在脱节问题,教材上传授的知识部分陈旧,不能满足现代酒店发展的需要。根源在于酒店管理教材的滞后性和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的不足,同时学生技能训练匿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反映出长期以来在“大学本位”影响下的高等教育与酒店行业实际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对酒店行业发展缺乏指导性。通过对酒店一线员工的调研结果也验证上述观点例如酒店前台使用的是英文OPERA系统而教学中仅介绍中文的操作系统界面也相对简单。
(二)缺乏必备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调节技能
在酒店各实习岗位上,实习生与顾客、同事以及领导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滩以掌握主动性。在工作过程中,难免有对领导不满遇到客人态度差甚至无理取闹,或是新老员工不平等待遇等问题,实习生经常会感到一些疲惫和厌倦。酒店实习中发现“顾客是上帝、团队合作意识”等服务理念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让初入酒店行业的实习生感到非常不适应。同时,也反映出实习生角色转换还不够彻底。
(三)技能实习过多管理实习不足
鉴于酒店实践的门槛较低且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习生在岗位上普遍上手较快,能够胜任技能型的工作岗位。但是酒店实习中严重缺乏管理和决策实践的土壤。被调查的80位实习生普遍认为酒店是以技能性实习为主本科生与高职生甚至与中专生的实习内容基本一致体现不出本科学生的优势所在。酒店实习学生主要分布在酒店的西餐厅、大堂吧、宴会厅等部「〕汉有很少一部分同学在行政楼层、前台、客房、健身房等部门任职。调查显示字生仅需要一个月时间的学习即能够熟练掌握上述岗位的专业技能并可以独立操作。前台是学习技能最多的岗位三至四个月也可熟练掌握。90%的同学表示技能实习偏多而针对酒店管理的实习严重缺乏。
(四)理论知识、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不足
在学校期间字习饭店管理、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接受全方位的专业理论训练掌握酒店的服务流程、部门、品牌等知识酒店管理本科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与酒店管理大专、中专学生相比,本科学生最大的优势在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快、英语水平较高。但是酒店管理专科同学更注重实践实训技能较强。在酒店实训方面客房实训仅限于“做床”,餐饮仅限于“摆台”导致在开始实习时本科学生在技能方面不如专科实习生压力较大产生苦恼与退却心理。酒店管理本科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尽快上岗避免重复性体力劳动争取较多时间用于酒店管理的实习。
二、实习生对酒店工作环境的适应问题
(一)实习生对酒店作息时间、轮休制度的不适应
参加酒店实习的同学刚刚从学校步入社会高校的作息时间比较宽松,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安排在白天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调休放假高年级课程也相对比较少启由安排时间比较充足。酒店假期和工作时间与学校完全不同,法定节假日为酒店最繁忙的旺季周末比平时要忙碌炸息时间也没有学校这么规律正常吃饭时间要服务消费者员工就餐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酒店要安排不同的班次酒店员工一般会安排值夜班实习生也不例外。实习生不适应酒店的作息时间需要调整生物钟就餐、作息时间基本被打乱。
(二)实习生不适应酒店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
酒店是典型的企业,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学校不同,更多的是成人话题和调侃。实习生在工作和生活上对同事的调侃不知如何应对对同事的话语比较在意役有把自己和同事放在同一位置上层至把同事当做大人、把自己还当做小孩从为同事和他们谈论少儿不宜的话题和调侃是种罪过。在酒店发生失窃事件时不能独善其身,尤其作为客房服务员的实习生面对客人丢失行李时不知道该如何主动配合酒店、客人妥善处理。在工作中如翻台、擦拭玻璃杯子受到伤害时加果酒店不予以妥善解决,实习生也不知如何维权。
三、酒店管理实习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加强在校期间的职业教育,促进酒店服务管理的职业化
酒店实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本质上说酒店管理就是一种实践教育。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基本采取校内实训、校外见习、酒店实习三者相结合的模式,由于课程设置、实训设施设备缺乏等原因,前厅、客房、餐饮等实践课程基本流于形式。为此从一年级开始需要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进行酒店服务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见习、校内实训、短期实习等海学期结合课程设置进行合理安排实践、实习活动。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步延长实习实践的时间,以促进学生在理论学习、实习、实践、就业等环节上有一个平稳的衔接,实现实践教学系统化。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焙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伺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焙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敏锐的科研嗅觉从理论与实践上奠定学生的职业准备。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化水平
酒店管理具有“双专业”的性质厂是学科专业二是管理专业。学科专业需要熟练的技能和操作层面的知识作为支撑管理专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具有全球化的开阔视野进行管理决策。胜任高级管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知识(管理决策知识)和文化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后两类知识的不足或缺失恰恰是导致实习生难以驾驭服务岗位的根本原因。实习生学科知识比较扎实忍经得到酒店的认可,关键在于条件知识和文化知识。条件知识是职业发展潜力的基础是高层管理者必备的条件反化知识是沟通协调理解的基础是管理者组织、领导、控制的基础。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邀请酒店管理部门、旅游企业高级主管渗与修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学院选拔一批青年教师到国际知名大学进行访学捉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危建境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机会推进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水平。
(三)加强伦理道德和职业生涯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和职业观酒店管理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岗位胜任;特征;酒水与酒吧管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47-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的酒店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旅游局的《2014年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星级饭店拥有员工13619 万人,但人员流失率较高,甚至出现人才荒。酒店行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酒店员工缺乏相应的岗位胜任特征,不仅耗损大量的招聘和培训成本,也对酒店服务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本文将岗位胜任特征理论应用到课程设计实际中,期望建设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迅速对接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岗位实际的课程。
二、岗位胜任特征的内涵
(一)胜任特征的内涵
胜任特征(competency)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岗位职业技能、职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动机六个维度的要素。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胜任特征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但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基本上形成了共识:
(1)胜任特征与工作所在岗位的要求密切相关,是员工有效完成岗位要求的各项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特质;
(2)胜任特征的构成要素既包括岗位要求员工所应具备的外在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又包括个人内在的动机、自我概念、行为、态度等心理素质;
(3)胜任特征能够使岗位上的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的胜任力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
(二)岗位胜任特征的内涵
基于以上胜任特征的内涵,在胜任特征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岗位职业技能、职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动机六大要素中,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技能是对岗位员工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和培训进行教授;而职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岗位员工内在的心理素质,因人而异,无法在短期内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得到改变。
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岗位胜任特征”主要是指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其中,专业知识是指员工为有效完成岗位工作,在岗位相关的特定领域拥有事实型和经验型的信息;岗位职业技能是指员工为有效完成岗位工作,掌握和运用的与岗位相关的特定领域所需的操作性技术和知识。
三、《酒水与酒吧管理》课程设计原则
(一)课程定位面向酒店酒水部、酒吧服务和基层管理岗位
《酒水与酒吧管理》课程是基于酒店酒水部和酒吧服务、及基层管理工作岗位而开发的课程,是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的功能是通过传授酒水服务及酒吧管理知识、经验和训练酒水服务技能,培养学生在酒店和酒吧等企业从事酒水服务工作的能力与意识。为酒店、酒吧等服务行业培养从事一线酒水服务及基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在酒店和酒吧等企业就业提供支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酒店酒水部和酒吧一线服务员及基层管理人员必须能准确识别各类酒水,能为客人提供专业的酒水服务,并与客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服务工作中能正确使用吧台设备,具备良好的成本意识及主动的推销意识。
(二)课程设计思路遵循“工作对象情境化”原则
课程设计遵循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理念,基于酒店酒水部和酒吧服务及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日常工作过程,以其不同的工作对象为载体构建了5大学习情境:酒水认知与服务、鸡尾酒调制与服务、吧台设计与管理、酒吧库存管理和酒吧营业推广。整个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与实际酒店酒水部及酒吧工作岗位的业务内容基本一致,实现工作对象的情境化。
(三)课程目标突出对岗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授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能在酒店酒水部及酒吧等企业工作需要的丰富的服务知识,具备从事基层管理要求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成本意识、高标准意识和细节意识,提高职业素质。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具体如下表1所示。
(四)教学内容安排体现岗位胜任特征的培养
本课程在内容选取与组织方面,针对酒水服务基本技能及酒吧基层管理技能训练要求,按照酒店酒水部及酒吧的主要工作对象设置了5大教学情境,即“酒水认知与服务”―“鸡尾酒调制与服务”―“吧台设计与管理”―“酒吧库存管理”―“酒吧营业推广”,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学生需要熟练掌握酒水服务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从实用、节约成本、营销等角度逐渐提升自己的基层管理能力。课程内容不仅培养学生胜任酒店酒水部及酒吧等服务企业一线工作和基层管理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还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工作习惯,提高职业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见表2。
参考文献:
[1]夏杰.基于领导者素质模型的酒店管理类课程设计与优化研究――以《酒店管理导论》为例[J].商,2015,40:296-297.
[2]王亚平.高校教学改革与学生岗位胜任力模型融合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1:82-86.
[3]李彬彬,李琳娜.酒店餐饮部一线员工胜任力模型研究[J].饭店现代化,2012,12:57-60.酒店管理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对策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培养高技能人才,就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
一.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必要性
旅游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大学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主要在酒店,因为酒店实习已成为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酒店实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校学生学到的永远是理论知识,旅游管理非常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且,这门学科由于师资、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导致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滞后于行业需要。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让理论与实践找到一个最好的切入点。笔者曾于今年暑假带领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学生进酒店实习,事后学生普遍反映,为期三个月的实习,让他们突破了书本上的限制,真正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了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了,学到了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专业知识,激发了他们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为就业做铺垫。
服务意识是酒店行业的基本要求,服务是酒店业最主要的产品,酒店业的经营要点是优质服务,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创立优质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行业发展的根本需要。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普遍存在着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习惯不好、自理能力弱等现象,更不要说为别人服务。而酒店业是服务性产业,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要求高,学生经过专业素质的实习,可以进一步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酒店顶岗实习也锻炼了学生很多专业操作技能,为以后就业做好了铺垫。
(三)通过实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旅游专业的学生一开始选择这个专业,都觉得好玩,没有压力,接触专业课之后,很多学生对于酒店的认知停留在穿着制服的光鲜亮丽的服务员层面上。通过酒店实习,学生能实际的了解酒店行业,从而在以后的学生中,根据自己的特性制定学习计划,并进一步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笔者曾在学生实习前做过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毕业后要干什么很迷茫,实习回来后,笔者再去调查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已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且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母体高校,这些教师一般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但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大多在文化、地理、历史、管理等前提下注重研究旅游理论,对实践教学研究较少。二是独立学院根据专业需要自主招聘的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多数是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师大多缺乏酒店管理的实际操作经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阶段,实践能力较差,与岗位需要有一定距离。教师缺乏酒店经验将会影响教学效果。三是少量从行业企业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职业经理人,这些兼职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缺乏教育知识及教学经验,缺乏对所服务院校的特色的掌握等,这样势必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兼职教师与独立学院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对学院没有认同感,缺乏主人翁意识。同时因其自身有正常的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学生,与学生缺乏交流。因此,独立学院教师缺乏,难以满足实习的需要。
(二)学生对实习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笔者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去实习只是为了修学分,对他们来讲,顶岗实习是一次难得的能暂时摆脱枯燥的课堂、讨厌的考试的机会。同时大多数学生对酒店行业没有真正客观、全面的认识,认为自己是本科生,学习是旅游管理,侧重于“管理”二字,这种思想导致了学生在实习之前过多的关注酒店的环境、条件与工资,而忽略了实习的根本目的。在实习中,学生一般都是从基层、从服务员做起,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岗位工作平凡、重复和无聊,再加上实习生工资又比正式员工低,还不能轮岗实习,无法了解各部门运营情况,这些都使得实习生感觉没意思,没前途,对未来失去信心,容易产生回避、退缩的想法。
(三)酒店经营目标与学生实习目标不对称
作为企业,酒店追求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酒店与学校进行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降低酒店的经营成本。同时希望通过使用文化素质较高的实习生来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这些因素导致酒店单从经济效益出发,把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在对实习生进行工作分配时,只考虑到饭店各部门的用人需求,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而酒店给学生安排的岗位一般是酒店的一线生产部门,如客房部、餐饮部、前厅部、康乐部甚至是安保部,尤其是客房部和餐饮部对实习生的需求量特别大。酒店要赢利,需要稳定的服务质量,要求员工技能熟练,因此酒店给实习学生安排了部门岗位之后,整个实习期基本不会安排轮岗。从学校角度来讲,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酒店的经营运作规律,学习酒店的管理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巩固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为毕业以后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此,学校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前往不同的部门进行实习锻炼。因此造成了酒店用人政策与学校实习目标的冲突。
三. 改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效果的对策
(一)对学校而言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并不是简单的“双证型”教师,而应是对本行业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实际工作体会,具有过硬技能的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比较短、青年教师多、职称低、科研能力弱、实践经验不足,为此,应安排专业老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将酒店行业最新的理念引入教学管理中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的改革。
2.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选择影响着实习效果。与知名度较高、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较好的高星级酒店达成长期可信的实习合作是提高实习效果的保证。学校在选择实习酒店时,应尽量选择那些知名度较高的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这些酒店在经营管理上、服务操作上一般具有严格合理的制度,酒店管理层和酒店员工对实习生比较重视,能够针对实习生这些“特殊员工”制定培养计划,定期开展培训,让他们得到较多的帮助和关心,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优先重点建设那些领导高度重视、条件好、有特色、双方合作愉快的校外实习基地。
3.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工作,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
实习之前的动员大会是非常重要的。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酒店的具体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与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说明实习的考核标准,使学生们明确实习的目的和要求,明白实习中的工作学习任务,实现实习的意义。除此之外,实习前的教育要帮助学生们正确的预见实习中的各种困难,如心理落差、人际关系紧张、劳动强度高、等级制度严格等等。适度的提醒学生们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状况,是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帮助学生实习过程中较快的度过心理难关,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适应酒店工作。
(二)对酒店而言
1.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酒店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关心和帮助实习生渡过实习关。实行人性化管理,实习生是来实习的,酒店应该尊重他们,耐心教育他们,对实习学生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实习生工作不顺利或出差错时也不要简单处以罚款,并且在工作量的安排上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步到位。要结合实习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安排实习岗位,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挑战性和乐趣。在实习岗位设置上,不仅仅局限于最基础、技术含量最低的劳动岗位,可以适当考虑设立见习领班、见习主管或部门经理助理等基础管理岗位,让学生能接触到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增强对酒店的认可度,树立从事酒店服务行业的信心。同时要考虑到实习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尽可能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尽量减少复杂的人际关系维度,从而减少其心理上的负担。
2.加强实习生培训工作
目前国内酒店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一般分为以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酒店人力资源部实施,包括军训、酒店基础礼仪、基础英语、职业道德意识与星级酒店服务意识灌输、酒店奖罚制度、酒店文化背景等,侧重于知识传递为主,时间侧重在上岗前,培训方式一般采用公开课方式。第二阶段由员工所在部门负责进行,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具备的操作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多采用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两个阶段的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保证了新员工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新员工基本可以胜任岗位工作。
良好的培训制度,可以让实习学生尽快了解工作内容,也可以拉近实习生与管理者、与正式员工之间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使实习生感受酒店文化,培养实习生对酒店的忠诚度,提高酒店凝聚力。酒店在实习培训时尽量因人因岗进行,避免形式主义和“大锅饭”,培训时做到操作性和管理性相结合,综合使用课堂培训、观察模仿、在职训练等多种培训方法,使实习生真正在培训中有所收获。
(三)对学生而言要充分做好实习心理准备
学生在进入酒店实习之前就应该要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实习应该以学习知识、提高技能、锻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目的。学生必须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虚心学习,明白基层工作是为以后求职寻找更好更高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要正视实习,要把实习当作学习、发展和磨练的机会。要明确实习中可能预见到的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邵敏.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4).酒店管理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酒店安全管理;教学内容;课程设计
Study on Hotel Safety Management Teaching
LUO Jing-feng
(College of Tourism,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21, China)
【Abstract】The hotel trade safety problem is getting prominent. Base on the analysis of hotel safety problem,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hotel safety management, the paper designs the teaching model of hotel safety management curriculum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orientation and guiding thought of the course, the aims and task of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approach of the course.
【Key words】Hotel safety management; Teaching content; Course design
0 引言
酒店是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重大恶劣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事故查询系统,按关键词“酒店/饭店”进行检索统计,从2001年~2013年间,发生较大事故20起、发生重大事故4起、发生特别重大事故2起。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酒店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有必要转变思路,从原来零散灌输酒店相关安全知识,向系统讲授酒店安全管理知识过度,以适应当今酒店行业发展的实际安全需要。为此,笔者从酒店安全管理教学实际需求出发,以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教学进行设计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进行酒店安全管理教学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1 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1.1 课程定位与指导思想
酒店安全管理涉及的三个层面为[1]:宏观酒店行业安全管理、微观酒店企业安全管理以及客人安全管理。宏观酒店行业安全管理由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的法规,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全国性酒店接待设施加以规范、管理,落实酒店接待设施的安全设施状况、安全管理工作,从宏观上把握酒店业的行业安全。微观酒店企业安全管理是指酒店企业根据国家的相应政策和法规开展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设施设备、部门安全管理、防火、防盗及其他安全管理。客人安全管理包括对客人的管理与引导、客人的自我安全管理等。
酒店安全管理作为华侨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之一,设置在管理学基础、酒店管理课程之后,安排在第5学期具有一定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该门课程。笔者认为酒店安全管理课程主要探讨微观酒店企业安全管理和客人安全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定位示意图
酒店实际发生的事故中未遂事故与伤害事故、损坏事故及环境污染事故相比占绝大多数,根据海因里希法则[2](严重伤害:轻微伤害:无伤害=1:29:300),欲根本实现酒店安全必须从无伤害的未遂事故着眼,在研究影响酒店安全的人、物及环境等因素基础上,尤其要加大力度对上述三因素背后的管理因素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1.2 课程教学目的任务
大旅游时代加速了酒店业的快速扩张,同时,也使得酒店企业各类安全问题越发突出。因此,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酒店安全管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厘清酒店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和掌握酒店安全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辨识、评价和控制酒店危险有害因素的基本理论、方法及措施,提高和养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防范技能以及基本处突能力,并能在以后的实践、实习、工作中起到以点带面,扩大宣传,以期能够建立更为广泛的酒店安全防范的大环境。
1.3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酒店安全管理课程设计以酒店管理和安全原理为基础,以事故防范为主线,以学生养成酒店安全意识、酒店安全防范技能等为最终目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旅游酒店安全管理实务》[3]为蓝本,融入安全原理中的事故致因理论,进行设计。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原理;酒店安全管理概述;酒店安全管理的组织建设;酒店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分级管理;酒店部门的安全管理;酒店安全突发事件与处置预案;酒店安全纠纷的法律解决;课程作业设计,具体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4 课程教学方法
酒店安全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根据课程内容体系结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以及酒店企业安全管理实践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笔者认为,酒店安全管理课程宜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以传统讲授、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参与性,也可避免教师满堂课采用传统讲授法的枯燥,还可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如在讲授“酒店前厅的安全问题与管理”一节中问询服务安全问题时,可采用2012年贺岁片《泰》中的黄渤在酒店前厅与前台服务业的一段对话片段来作为案例,让学生边看视频边分析“酒店前台服务员在问询服务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在学生分析探讨过程中加以启发引导;在分析清楚上述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回答“为保障酒店前厅问讯服务安全,如果你作为酒店管理者应该制定何种对策措施”,等等。笔者在给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讲授酒店安全管理课程时,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向敏.酒店管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宝智.安全原理[M].2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旅游饭店安全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酒店管理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34-01
在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全球化两大宏观背景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社会。就高等职业教育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它们同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软学科专业,毕业学生所服务的社会企业都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型行业。因而密切联系相关企业,充分考虑企业反馈意见――即企业的最新人才需求特点,成为这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主要参考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参考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说明》,以及教育学领域研究成果,制定出这两个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调整课程,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旅游与酒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旅游与酒店行业企业均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型行业,强调对顾客享受需求的周到服务。虽然不同岗位对员工的具体工作要求不同,但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密切接触与深入了解,我们概括总结出该两大行业对员工素质的客观要求基本相同。具体概括如下:
(1)员工服务知识。具体包括:企业及企业所处环境的基本情况;员工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员工岗位职责的内容。(2)员工从业能力。包括:驾驭自如的语言能力;牢牢吸引客人的交际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记忆能力;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3)员工从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服务企业员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有效防止员工在工作中的消极行为,而且有助于使员工的工作变得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意义。(4)员工从业心理。员工应当具备的从业心理包括态度;意志;情感。
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旅游与酒店行业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反馈信息,我们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按照(旅游与酒店)行业企业客观要求,通过相关行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行业服务与部门管理基本知识,进而提升学生行业知识应用能力(从业能力),并同时跃升学生的行业心理品质,最终成为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其中行业基本知识的学习是基础,服务与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关键,而良好的行业心理品质是根本,三者缺一不可。旅游与酒店行业对高素质人才要求可概括如下:(1)掌握旅游与酒店行业基本知识:工作单位基本环境情况、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行业的相关岗位职责。(2)具有较强的从业能力:可概括为通用能力、基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通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外语应用等。基本专业能力:达到行业部门的岗位职责要求。核心专业能力:驾驭自如的语言能力,牢牢吸引顾客的交际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记忆能力,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3)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可具体分解为从业观念与从业心理两部分。从业观念:大局观念,主人翁观念,商品经济观念,市场观念,质量与效益观念。从业心理:态度,意志,情感。
三、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结合能力与素质教育理论,我们结合不同专业课程主要特点,将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如下:
(一)旅游管理专业
(1)必备知识为主课程: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心理、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原理。(2)必备能力为主课程:形体训练、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游公关礼仪、旅游市场营销、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台服务与管理。(3)延展提高类课程:高等数学、旅游景区管理、生态旅游、中国历史文化、中外民俗、客源地概况、旅游规划与开发。(4)必备心理品质为主课程: 旅游市场营销、企业实习、专业实训、素质拓展。
(二)酒店管理专业
(1)必备知识为主课程:饭店管理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中外饮食文化、食品营养与卫生。(2)必备能力为主课程:形体训练、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酒店英语、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台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酒水知识与酒吧经营、酒店公关礼仪、现代饭店营销。(3)延展提高类课程:高等数学、中外民俗、客源地概况、茶艺与茶道、酒店公共关系部运营与管理、酒店财务管理。(4)必备心理品质为主课程:现代饭店营销、企业实习、专业实训。
参考文献:酒店管理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酒店实习;高职院校;实习管理;经济型酒店实习
随着酒店业态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酒店业态呈现,如星级酒店、民宿酒店、主题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等。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地点也随着酒店业态的发展,由单一的从星级酒店实习到各个业态实习。其中在经济型酒店实习就存在相关实习管理问题。
一、学生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对经济型实习酒店评价体系不健全
对经济型实习酒店评价是对现有合作实习单位过程性的判断。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能够发现不足,寻求合理的改进途径,有利于实习单位对学生发展重视并可持续培养,与院校合作将会更加密切。部分院校在实习改革过程中,把酒店为学生提供住宿、餐食放在第一位,但管理培训相对滞后,安全事故责任不够清晰。经济型酒店实习酒店评价体系较为片面,考核目标相对模糊,以分数高低评价酒店的优劣,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二)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有差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现有大部分教材都是以高星级酒店为蓝本,相关知识点和标准都与星级酒店相关,对经济型酒店介绍几乎为零。已经实习的学生也常有反映,称星级酒店操作实际与经济型酒店操作并不一样。同时,有些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从未涉及的。比如,作为经济型酒店餐饮部运营管理、厨房运营管理、经济型酒店销售技巧等相关知识,课程设置中均未提及。
(三)学生实习期间缺乏过程性教学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有完善的教学设计、教学计划,进入经济型酒店实习后,全权由酒店进行培训,企业主要着重于实际操作的培训,学生也能在其中获得运营过程中管理知识,但院校作为学生的第一培养人应当继续在实习期间给予学生专业方面指导,让学生了解在实习期间应该学会什么知识,同时也应考虑学生未来就业规划,应当与企业共同谋划学生的职业生涯。
二、经济型酒店实习问题分析
由于经济型酒店通常房间数量较少,人员配置也相对较少,大批量进新人已经是过去式,老员工关系比较稳固,有排外现象。新到店的实习生总是会因为被分配到一些较辛苦工作,而去抱怨;另外,酒店业往往更注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才,忽视有系统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的实习生。导致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找不到归属感,会认为学无所值,从而对所学专业产生错误的认识。到了酒店,进入实习阶段,在前厅由于员工忙于工作,无法系统教授实习生,学生在帮不上忙时只能站在一旁;在客房就是清洁房间等劳务工作,有时还会碰到刁蛮的客人、偷懒的同事,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很多实习生对以前在学校学习的系统性的酒店管理知识就会觉得没有用武之地,也会对酒店服务职业产生鄙视心理,从而影响就业方向。
三、积极探索新模式,完善经济型酒店实习管理
(一)建立三方评价机制
学校的评定制度应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酒店会设立实习院校档案记录或保存各校的实习生管理与评估制度、实习生手册样本、实习生表现总体情况等, 实习结束后, 实习酒店会表扬优秀实习生并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 学校可以此为依据, 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 从而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不仅需要院校评价极端、酒店评价院校,同时要建立学生评价酒店和院校的机制。
(二)制度建设
制度是基础,为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制度建设完善与否是高职酒店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首先,合理制定实习计划和大纲。实纲又要保持先进性,根据行业的发展与培养目标的提升,有计划、有步骤的改进。其次,每月与学生电话沟通,并召开月度工作会议,集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和获得收获。制定《实习管理手册》、《指导教师手册》,建立完善指导教师例会、汇报、考核、看望等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汇报渠道等。
(三)实习管理后续工作
学生在经济型实习结束后, 学校与实习生、酒店管理人员召开实习座谈会, 听取实习生的实习感受、实习收获,颁发酒店资格证书与奖学金,并与实习酒店交流思想, 了解实习生和酒店对实习过程的意见。实习反馈制度的建立, 方便学校及时向实习学生和酒店了解实习情况、实习问题, 有利于学校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四)对酒店考核方式多元化
受高职教育理念的影响,实习考核由终结性评价逐渐向过程性评价过渡,在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实习所学知识、酒店培训情况等给予综合评价。也可尝试由单体考核转变为小组考核,或第三方考核。
(五)加强酒店培训
不仅需要岗前培训,对实习生进行完整的入职培训。将酒店的酒店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规章制度等告知学生,并通过案例使学生理解牢记,同时这种培训能够使学生能够融入酒店环境。同时当学生实习到半年时应进行提升管理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者需要部门基层管理者替代酒店基层员工。需要他们将酒店对客服务意识、基层管理知识结合自身长期的服务管理经验传授给实习生。并开展相关联课程,如督导管理类课程。
本文主要以山东省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经济型酒店实习管理为代表,具有科学性地就经济型酒店管理实习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山东省酒店管理高职学生在经济型酒店实习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秦炳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2]蒋作明,孙扬,酒店实习生心理演变与指导策略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例,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6.07酒店管理基本知识篇7
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为旅游和酒店行业培养专科层次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培养能够充分适应我国旅游和酒店业发展的管理人才作为指导思想。本文主要阐述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和措施,以适应培养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高级人才的教学要求。
一、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和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的,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的,要紧密地跟随市场形势的变化,随时修正专业教学计划。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以及旅游与酒店业的反馈情况,确定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和培养目标。
1.职业岗位群:根据就业单位的需求,主要为旅行社、酒店行业等单位培养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旅行社的管理工作、旅行线路的制定、导游、旅游酒店的管理工作等。
2.培养目标:学生主要学习旅游与酒店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着重接受从事旅游管理及旅游基层服务操作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训练。经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具备如下六个方面的能力素质: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②掌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旅游与酒店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③熟悉我国关于旅游和酒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④具备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专业应用软件;⑤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⑥具有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
专业教学计划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进行了划分,共两大方面:
1.基本知识能力素质:基本知识与基本素质能力理论能力部分的培养主要通过“两课”教学、体育、计算机、英语、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教学进行;
2.专业知识能力素质:①旅游与酒店企业基层管理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等课程进行;②现场导游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业务、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进行;③酒店服务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程进行;④社会沟通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沟通、礼仪、形体训练等课程进行。⑤相关领域活动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文艺、茶艺、音乐欣赏等课程学习进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
1.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课程,拓宽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2.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断趋于成熟、完善,不断趋向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编写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训指导书
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理论教学基本要求和实训指导书。教学基本要求的编写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以教学计划为基本依据,以近年出版的高职高专统编教材为蓝本,以知识模块为结构,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修订完成。理论教学基本要求包括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和部分选修课,实训教学指导书包括所有集中实践项目,为专业教学、实践的进行和开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所编写的教学大纲也要随着教学计划的修订和专业的发展不断修改,以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专业教材建设方面
根据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鼓励自编教材或者参编教材,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选用的教材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加强工作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旅游与酒店业市场的需求,要选用教育部批准,具有国家导游资格的认证教材,这样与学生导游资格考试所使用的教材同步,也可以使学生全面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四、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根据教学要求,针对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现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指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兴趣。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采用多种考试方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除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外,还经常采取案例分析、开卷、实训等考试形式。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查紧密结合,进行综合评分,综合实训课的考试方法也灵活多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旅游与酒店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与市场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应坚持实践第一,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编好教学大纲,开展多层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以适应我国旅游与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
[1]章平.旅游管理基础[M].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昕.旅游管理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酒店管理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50-03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目前共有星级酒店达1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近800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已全部进驻中国,这些酒店集团在中国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地。专家预测,未来50年内中国的酒店数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酒店业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此外,国内酒店业也已开创本土品牌,如首旅集团的诺金,万达集团的万达瑞华、万达文化、万达嘉华等。中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旅游饭店集团的规模增长率高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开元、首旅、金陵、万达等国内酒店公司也加快了集团化发展的步伐。
酒店的国际化、集团化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缺口大,特别是应对酒店行业国际化、集团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所培养的酒店管理方面毕业生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且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和实践、外语和艺术修养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需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产学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学校和酒店两个场所、两种环境进行交替学习。学校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学生到酒店主要开展岗位实践工作。这一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酒店在产学结合教育中起到关键性因素,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它有积极参与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建设等来看,学校是产学结合模式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酒店会指派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校也会委派专门老师全程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与企业深入沟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体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培养理念。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主要针对酒店的人才需求,在征求学生愿意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订单,承诺顶岗实习及毕业后到该用人单位工作若干年。由于其就业导向明确,酒店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不仅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且会在师资培训、实训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也会根据酒店的具体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同时,学生毕业后能按照协议直接到签约酒店工作,提高了就业率。因此,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调动学校、酒店及学生三方的积极性。
(三)“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取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文凭的同时,也能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有中国酒店管理师、餐饮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等。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使其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中国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当前不少高职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没有跟上酒店业发展的步伐,与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知识本位思想所致,未能处理好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在教学中仍以学科知识为主,重理论而轻技能,即使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强调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未能体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另外,目前中国酒店业正积极与国际接轨,由经验型顾问向知识型顾问发展。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这对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挑战。
(二)专业教学存在“两极化”倾向。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生对酒店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基础理论“越少越好”,特别是轻视学生对酒店管理宏观上的认识,高职教育成了中职教育的复制品。实际上,理论部分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如果过分强调高职实践教学,忽视了其理论教学内容,培养的人才必然是缺乏后劲的。二是存在专科教育“本科化”倾向,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开拓能力,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生产第一线,无法成为酒店急需的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型人才。
(三)人才综合素质不够全面。目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但在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面却较为薄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错,但职业素养不够,表现在人文知识、语言能力、艺术修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外语能力方面,无法与外国顾客沟通,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跟外国同事或同行进行交流;另外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措施
戴炜栋认为,复合型专业并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某一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此类复合型应该是一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外语+专业”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可以界定为:将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其特点是将“多元化”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能力为主、外语能力为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运用“多元化”理念定位培养目标。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属全新的专业,不管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哪一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都是比较单一、比较笼统的,着重围绕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体系。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应运用“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来定位构建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坚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求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熟悉运用,胜任实际岗位的操作;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再次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外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还要能了解区域乃至全国酒店业如何进行本土化、特色化发展。
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将外语的学习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培养服务行业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实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这是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的需求,也为毕业生岗位提升、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酒店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入“多元化”这一培养目标,体现“外语+专业”这一特色,注重如下几点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三是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四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形成以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为主体、外语及人文类课程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服务心理、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酒店营销、酒店信息系统管理、宴会组织与设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酒店一线业务服务的职业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掌握酒店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对酒店事务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根据近年来的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酒店工作后续发展力强的往往是外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应体现英语类课程的重要性,适当加大学分比例。与酒店相关的外语类课程有旅游基础英语、旅游英语听力与口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国际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旅游及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交流,掌握一定的游客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人文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具备从事酒店管理工作所需现代服务理念、饮食文化,了解心理学、现代社交礼仪,懂得人生哲学,能胜任旅游酒店企业管理经营和服务工作。
此外,课程实训也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安排学生到酒店开展实训工作,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起到检验、校正、补充、完善的作用。在基础专业课程完成后的第四个学期,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及酒店指派的双导师进行适时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岗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形态。
(三)打造“多元化”专业教学队伍。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酒店管理“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根本在于打造一支“双语、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求这支教师队伍要专业化,具备精深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掌握酒店管理必备的技能;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能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再次要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有较高的施教能力和授课水平,同时具有广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师资培养机制。一是通过在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或定期指派教师参加酒店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获取酒店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脱产进修,提高自身学历。二是加大引进力度,从酒店引进一线管理及技术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能够形成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对专业教师加大英语的培训力度,既要学习通识英语,又要学习旅游英语;既要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又要提高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要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酒店管理一线专家组成,校外专家兼有三重身份,既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兼课教师,又是校内专业教师的培训师,同时还是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顾问。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角色从单一的教师向教师兼师傅的“双师”的转变,既要讲授理论又要兼顾实践,既要动口也要动手,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又能亲自示范、熟练地开展实操;其次,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实操性训练、视听说教学、角色扮演等,突出实践教学,把酒店技能引入课堂,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能感受到酒店职场的氛围。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是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考评主体多元化,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三方面构成,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全程参与的考评主体,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企业实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二是考评项目多元化,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学生的实训、实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学习过程还有酒店的指导老师的参与,因此,考核的项目应包括日常课堂教学学习、实训基地实训、酒店顶岗实习等内容。三是考评方式多元化,结合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闭卷或开卷答题,或采取口试方式,还可以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此外,也可以采用答辩方式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尝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与酒店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符合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酒店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一是“产学结合”模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习得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在职业场景中进行操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产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做到五个共建,即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计划、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训基地。二是“教学经营一体”模式,在“产学结合”基础上开放校内相关实训室,在酒店的指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将专业教学与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机地结合,达到“教产相长”,使学生既可以获得岗位技能,又可实现创新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国际化”模式,要积极拓展与国外高端酒店开展合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及酒店的管理模式,引入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原版教材,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进行双向交流,学校专业教师到对方酒店挂职、培训,酒店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鼓励学生到国外高端酒店实习、就业,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是符合我国酒店业对国际化、现代化管理人员需求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符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要求的。这一培养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与企业、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的高度结合,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福义.旅游教育改革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
[2]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 2007(1)
[3]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4]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5]江浩.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2011(2)
[6]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7]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1)
[8]田雅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9]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
[10]杨近.构建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框架[J].职教论坛,2004(4上)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3JGZ172)酒店管理基本知识篇9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随着酒店行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酒店企业对于从事酒店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人才需求不符、专业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课程讲授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校酒店管理专业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近年对酒店企业的调研,确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面向现代酒店,为适应酒店、会所等企业的前厅、餐饮、客房等岗位需要,熟练掌握酒店服务及岗位群工作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应用能力、能从事酒店服务与基层管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就业单位包括高星级商务酒店、高级度假酒店、高档连锁餐饮企业、豪华游轮、高级会所等,主要岗位有前台接待员、餐饮部服务员、客房部服务员、销售部营销员、调酒员、部门行政人员,以及各部门主管或经理等。
2构建课程体系
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和酒店企业技术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组成专业课程开发设计小组,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要求,通过详细深入地研讨论证,进行了课程体系构建,如图1。本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课和拓展课组成。公共课程立足于为学生打基础;专业课主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课主要是业务领域的拓展、自主创业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3确定主要课程学习情境
课程构建完后,选取了5个工作任务和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使酒店各岗位的工作过程包含在任务训练中。如表1所示。
4确定核心课程
根据学习情境,确定5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并为每门课程编制课程标准,开展科学有序的教学。
4.1酒店管理概论
包括饭店管理的一般理论、饭店各主要部门的管理常识及相应的服务操作技能。它对学生从事饭店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2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
主要包括前厅部的工作任务、前厅工作人员的素质、前厅部的组织机构、前厅各岗位职责、客房预订业务管理、接待业务管理、礼宾行李业务、总机业务。本课程注重知识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另一方面也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4.3餐饮服务与管理
主要包括餐饮服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及餐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餐饮管理目标、餐饮业的发展趋势;餐厅服务技能、宴会服务等;菜单设计、厨房管理、原料管理、餐饮成本管理、餐饮营销等。同时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4酒店职业英语
本课程培养学生在酒店情景下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主要包括客房预订、登记入住、应接服务、叫早服务、外汇兑换、处理投诉、问讯处、结账等;客房服务、迎客入住、介绍宾馆设施、客房清洁、洗衣服务、处理设施故障、迷你吧、换房、紧急情况处理以及其它客房服务;餐位预订、迎客、点菜、处理投诉、客房送餐服务、席间服务、西餐付账等。
4.5酒店营销实务
本课程主要讲授酒店市场营销观念、酒店市场营销环境分析、酒店市场调查与预测、酒店消费者行为、酒店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的选择、酒店市场营销战略(4ps)、酒店销售渠道策略、定价管理、酒店促销策略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酒店市场营销知识、技巧和策略,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熟悉旅游酒店行业的营销管理规则打下基础。
5实施教学改革
5.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在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教学。因此,必须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深入酒店挂职锻炼,真正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聘请富有经验的酒店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5.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应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室。校内实训室包括前厅实训室、饭店客房实训室、饭店餐饮实训室和形体训练房等,最好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来建设和完善,既能为学生提供实景训练,又能为酒店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校外实训基地应与国内外知名酒店合作,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实训和实习基地。目前,我校已与东莞帝豪花园酒店、江恒盛国际大酒店、武汉新港国际大酒店等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
5.3革新教学方法
传统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于学生高技能的要求。因此,必须采用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例如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学合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酒店管理基本知识篇10
高职教育实训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性、校内生产性和校外生产性实训。综观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为“1+2+4”的模式,即学校自建型,企业和学校共建型,行业、政府、企业与学校联合共建型。主要突出实践教学,并且以产品生产为主,服务市场为辅的一种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为师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不断地更新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看,多元化共建型模式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发挥各自互补优势,实现多方共赢的目标。基于对校内生产性实训本质特征的认识,笔者将校内生产性实训界定为: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企业、行业及政府联建,在校内建设仿真式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以及社会服务等一整套生产性过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并在产学研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技术含量的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仿真式实践性教学新模式。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近几年通过与国内外星级酒店人力资源需求调查,明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二是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学生在酒店服务中和未来自身发展所体现的一种职业精神;三是专业拓展能力,为学生今后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思路。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旅游酒店业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提出“1+2+4”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体化,更加贴切市场需求。结合高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源实际分配情况,将学生在酒店中入职岗位分解为初次实习岗位、就业岗位和管理岗位,明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中高级管理人才。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计划的衔接
要实现“实践教学产业化、产品研发市场化、基地建设企业化”,就必须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计划的衔接。校内实训基地必须结合分层梯进实践教学(见右图)及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即酒店认知实训、酒店单项服务技能操作实训、酒店综合服务操作技能实训、酒店单项管理技能实训和综合管理技能实训。为“教、学、研、发、产”多元化综合技能运行模式奠定基础。促进教师授课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实践环境,变传统消耗性实训为创造效益性生产实训,确保教学仪器设备、原材料消耗的资金来源,为学生减轻负担,为学校创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酒店管理专业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岗位需求,明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各项实训技能。围绕当前高星级酒店行业市场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模块递进,分层培养,逐级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层次递进实践教学结构(见右图)。专业基本功培养层由酒店基础服务模块完成,主要强化受训学生基本服务技能;督导技能培养层由酒店督导实务管理模块完成,主要促进学生基本管理技能;管理技能培养层由高级管理实务实训模块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高级管理技能。
(二)酒店管理专业的四个实践教学环节
1.酒店认知实训。在校内仿真式酒店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训是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通过认知模块实训,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专业业务范围及社会地位与作用,激发其对该专业的求知欲望。专业认知实训包括星级酒店实地参观学习、基地高层管理人员讲座、基地高级专业人员示范表演三个项目,这能使学生了解酒店服务工作应具备的技能、素养、态度及价值,熟知国际酒店业发展趋势。
2.酒店单项服务技能实训。酒店单项服务技能实训模块是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模块。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酒店的单项服务技能,促进下一阶段管理技能的实践。酒店单项服务技能实训模块包括课程单体服务技能实训和实训基地体验实践,两者交替进行,课程实训和基地实训采取“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的模式,改变传统将二者分开的模式,达到层次递进式综合实训的目的。酒店服务技能实训模块由五个项目实训课程组成(见160页表)。学生在实训中,由基地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和知名酒店行业高级管理层加强实训指导,完善具体考核细则与方案,充分保证实训质量。
3.酒店综合操作技能实训。酒店综合操作技能实训主要集中在餐饮部门,如中西餐制作、茶艺、调酒和咖啡制作等。学生接受的训练项目紧密结合相应的生产产品,完成实训基地的工作任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驱动式、项目管理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接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系统的、真实的、创新的训练模式和酒店管理模式。这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使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巩固所学知识。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线下门店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门店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样重要的是门店人员的管理。优秀的门店管理能够提高员工士气、促进团队合作,增强客户满意度,从而实现门店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探讨一些线下门店人员管理的有效策略。说到线下门店员工工作管理软件,那就不得不提马克水印相机。马克水印相机常被用于线下门店工作管理,比如货品日期检查等工作的管理。下面一起来看看线下门店如何借助马克水印相机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应用案例分享某线下门店员工工作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经常会出现员工偷懒作假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线下门店使用马克水印相机作为管理工具。使用马克水印相机后,由于马克水印相机拍照自带不可修改的水印信息可以防止被篡改,员工偷懒作假情况大大改善,员工工作更加积极,门店业绩提升不少。马克水印相机为智能管理助力马克水印相机是一款高清工作水印拍照工具,照片水印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均可以做到防篡改,产品简单好用,可以帮助企业监督员工工作的真实性,提高管理效率。时间地点智能自动实时校准,拍照或拍视频时自带水印,包括时间、地点、项目名称等信息。马克水印相机还有工作汇总一键制作、照片云端储存、取证拍照、图集和影集制作等功能,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实用好助手。影集、拼图制作便捷,智能化生成马克水印相机具有智能影集功能,智能影集能够自行编辑影集播报文字、语音、背景音乐、图片等等信息,将图片一键制作可播报的影集,非常方便,这些拼图、影集可以存储在马克的云盘,也可以直接分享到微信群、朋友圈、视频号等渠道。海量空间云端储存,成本节省看得见照片和影像会实时上传到云端,而且系统会根据水印上的信息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这些水印信息进行查找和搜索,对于影像的管理效率提升起到极大的作用。不管是手机拍照,还是相机拍照,只是照片多了,想要找照片的话会非常麻烦。对于特别需要做细节记录的行业更是如此,然而,马克水印相机的云端实时储存,照片自动归类功能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类问题。综上所述,使用马克水印相机优化线下门店员工工作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工作的效率,节省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餐饮店管理员工的方式方法与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