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的四个孙子的简介后人

张灵甫后人现状如何?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现在是一名物理老师。因教学成就出色,成功晋升为副校长。二儿子张道宇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与母亲移居到台湾,在母亲支持下经商,现在张道宇已经与妻子拥有两家公司,同时还担任台湾中华黄埔后代联谊会会长。张灵甫女儿,张清芳,曾经当过护士,并与一名医生成婚。如今,她已经过上了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了。一、张灵甫简介张灵甫,陕西省长安县人,1926年,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考入了黄埔军校,并成为四期学员中的光荣一员。毕业之后,张灵甫便进入国民革命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更是凭借一腔爱国热血,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战役。淞沪会战中,重伤的张灵甫圆满完成了组织上的任务。1937年,张灵甫领命进行阻击敌军的任务,同时还肩负掩护王耀武等人的责任。在这次任务中,张灵甫与敌军进行了激烈的肉搏战。之后,张灵甫又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出色的表现,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鄂西会战等重大战役中屡立战功,成为一代抗日名将。1945年,在湘西雪峰山战役,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获胜,获三等宝鼎勋章。不久之后,74军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委员长的心腹爱将。1947年5月16日于孟良崮战役中战死,时年44岁二、张灵甫后后人张灵甫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张居礼,次子张道宇,女儿张清芳。长子张居礼1936年出生,为张灵甫与第一任妻子邢凤英所生。次子张道宇,1947年3月9日出生,为张灵甫与第三任妻子王玉玲所生。张居礼,张灵甫长子。1959年,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张居礼被分配到西安四十一中任教,当了一名物理老师。这一干就是20年。后因各种原因,到了工读学校,后又调入西安市3中,初为物理老师,后为副校长。物理教学水平非常高,深受学生好评。张道宇:张灵甫次子,1949年,刚刚两岁的张道宇被母亲王玉玲抱着一起去了台湾。1952年,张道宇和母亲王玉龄赴美生活,后居台湾、上海等地。1995年王玉龄支持儿子在上海投资,并安了家。他的产品辐射全国,远销欧美,身价上亿。现任台湾中华黄埔后代联谊会会长。张清芳:张灵甫女儿,曾经当过护士,并与一名医生成婚。如今,她已经过上了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了。总结:张灵甫的后人,都各有所为,十分优秀。虽然张灵甫在1947年的解放战争中殒命,但他的抗战贡献不可磨灭。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张灵甫一样的英勇战士,我国才能够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张灵甫有几个子女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多少人包围孟良崮一役张灵甫的部队为美式大师共3万人,我军共投入15万人。
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
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落下残疾,右腿跛行。孟良崮战役张灵甫兵败身亡,儿子说他只是因为服从命令 整编七十四师作为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一兵团先锋部队,攻击华东野战军总部所在地蒙阴坦埠(danbu),却发现被解放军包围了。
这个时候,是听命继续攻击,还是收缩到平原自保,张灵甫的参谋长、旅长争议很大。
58旅旅长卢醒坚决主张继续打,认为擅自放弃锱重撤退,损失巨大无法向上级交代。
校长让他固守待援,“中心开花”,张灵甫选择了听命令。
电影《红日》对这个部分的描绘比较贴近史实。
参谋长按照张灵甫的吩咐给旅长打电话:“下山的路非通不可”,要翻过孟良崮,夺回垛庄。
张灵甫接到电报,抢过电话,命令部队,不下山了。
志得意满的张灵甫对部下说:“委座这个计划是伟大的”。
对于参谋长担心的粮食弹药和水的不足,张灵甫毫不担心地回答:徐州会空投过来的。
他和旅长等部下一致认为,守三天肯定没问题。
张灵甫只是没想到,国民党战功赫赫的“抗日铁军”,苏中苏北攻城掠地的王牌部队,在孟良崮连三天都没守住,全军覆没。
事后蒋介石对他的褒奖之词,主要是说他听命令。
蒋介石在张灵甫追悼大会上写了悼词,让他的代表中将杨参议宣读,说张灵甫奉命退守孟良崮高地,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四面受敌。然而,“ 明知无法达成任务,仍以彻底遵奉命令为职志” ,死守阵地,“不屈”而“自戗”。
孟良崮的“中心开花”是张灵甫给老蒋的建议,主动留下来以自己当诱饵吸引华野主力,还是老蒋闭门造车想出来让张灵送命的“伟大”计划?
张灵甫之子张道宇曾就张灵甫兵败孟良崮说:孟良崮战役计划是由兵团汤司令制定,经陆军顾总司令核准,又被蒋主席批准的,作为军人要听指挥的。
1947年5月16日,国民党军整编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兵败孟良崮,葬身沂蒙山区。彼时,儿子张道宇尚在襁褓。
几十年来,他的儿子一直在探寻父亲死因真相。因为他的身份,他能够接触到很多当年的 历史 真实资料,也见过很多亲历者。
相对来说,尽管他对父亲兵败身死有一定褒义倾向性,但作为当事者后人,他的这个说法,无疑也有一定的权威性。
汤恩伯一兵团制定的作战计划是让张灵甫整编74师中心突破,迅速攻占华东野战军总部所在地坦埠,这一计划是经徐州陆军总司令、南京国防部、老头子蒋主席层层审阅批准的整体作战计划。
这个作战计划,经国防部层层下发。
战役之后汤恩伯一兵团的战斗详报,也明白无误地记录了战役的侦察、发起、过程,也可以说明这个计划。
从这个角度看,整编74师只是尖兵部队。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45万部队里面,也只是汤恩伯第一兵团第四纵队的一部分。
九纵侦察连长齐进虎,深入敌后,抓了个舌头,是整编74师一个送达作战命令的参谋,缴获的文件和口供,也印证了这个作战计划。
大卧底郭汝瑰也抄了一份,让交通员发给我军高层,不过应该对华野并没起多大作用,因为郭汝瑰知道这个计划的时候,那是1947年的5月12日,孟良崮战役已经开打了。
由于路窄难行,张灵甫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发起攻击,其它部队,则更迟缓。
行军途中谍报队从去临沂的老百姓嘴里得知眼前军情不明,有几十万解放军主力,“要吃大亏”,于是向汤恩伯报告,要求收缩防御。
汤恩伯连夜打电话给国防部参谋次长刘斐,要求更改作战计划。
刘斐说,时间太晚,“老头子睡下了”,一口拒绝。
汤恩伯又打给顾祝同。顾总司令告诉汤恩伯,计划是国防部、参谋总部的命令,他无权调整作战方案,还是执行吧。
他们也知道,一线指挥员惯于夸大敌情。
李天霞还说他当面之敌是解放军十三个纵队呢。
于是国防部传回命令:共军该地区无多大兵力,要74师继续攻击前进。
高层不重视,甚至不信任一线的情报,只管下达命令。
一线也很无奈,只能执行命令。
这些命令,均是兵团部以上的。
后来74师俘虏中高级军官的供述,也证明了这一点,并把兵败的大部分原因归咎到了高层情报不明、指挥错误上。
直到5月14日,汤恩伯还传达上峰命令:主席蒋 “迅即攻略沂水”,总司令顾 “攻占莒县”。
汤恩伯也是遵守“老头子”命令的模范,下面有纵队司令,纵队司令下面才是整编师。
到了5月16日,战斗空前激烈,74师伤亡惨重,阵地纷纷丧失,通讯时断时续,指挥混乱,伤病无法转运,已经到了兵败如山倒的地步,74师接到的命令,依然是:坚守!
张师长当然只能遵守命令。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一线指挥官的临机决断不仅决定战役胜负,也决定自身生死。
粟裕发现整编74师孤军深入,左右翼脱离十余公里,存在穿插间隙,大山阻隔,救援困难,主力在手,方便调度,于是和野司首长们紧急磋商,调整方案。陈毅拍板决定“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把攻打桂系部队的命令更改为围歼整编74师。
九纵许世友率部一夜往返70里,六纵司令员王必成部两万多人两天飞奔220里,一纵叶飞带队和张灵甫相距百米同向前行……
张灵甫和副师长蔡仁杰都误认为是友军黄百韬的整编25师。
叶飞命令,大胆穿插,不管他们。
这才是一线指挥员的果敢和担当。
国民党军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很多军官对服从命令的执行程度已经到了教条死板的地步。
张灵甫没有突围出去,这和当年常德保卫战的虎贲部队余程万不一样。
常德保卫战,老蒋在国际 社会 夸下海口,他的部队会与常德共存亡。结果余程万尽管和74军57师的将士们浴血拼杀,“弹尽、援绝、城破”,没有选择坚守阵地战死沙场,而是带着最后的三百多人突围,让日军占领了常德。跟随余程万突围的幸存者只剩下83人,而常德城里还留下三百多伤员,被炫耀武力的日本占领军杀害。
这让老蒋在开罗的巨头们面前和国际 社会 丢了面子。所以,他要对“不听命令”的抗日英雄余程万大开杀戒,若非常德万民求情,手下将官们极力斡旋,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就被老蒋以“不服从命令”的名义枪毙了。
而74军58师师长廖龄奇,也是因为被国民党将领落井下石群起攻之说不服从命令擅离战场。逼得老蒋把廖龄奇也枪毙了。
因祸得福,58师副师长张灵甫成了师长,他能不比别人更明白“老头子”的脾气。
正因为这一点,58师师长张灵甫,升任74军副军长,以少将军衔被老蒋特批进入陆军大学甲级班(中将班),毕业后顺利升职为中将军长,首都警备区司令官。
这可是嫡系中的嫡系,心腹中的心腹,国民党正规军430万,有几个能比得了呢?
在服从老蒋命令这一点,张灵甫比国民党其它部队将领确实都突出。
不然,老将整天讲“不成功,便成仁”,号召他的黄埔学生,如果兵败,就杀身成仁。
宿北战役的戴之奇,淮海战役的黄百韬,就杀身成仁。
老将还沉痛的夸奖黄百韬:“黄埔不死”。
可惜的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将军里,放下武器投降成了俘虏的一千多人。
这里面,黄埔一期的就有9名,而杂派出身的黄百韬并不是黄埔毕业。
这些不听校长命令的人,活了下来。
听命令的张灵甫死在了孟良崮上。张灵甫的儿子现状如何?抛开政治立场,张灵甫绝对是一名优秀的沙场悍将,尤其是在抗日战场上,张灵甫大小数十战,被他消灭的日军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最终还是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战死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去世后,他的妻子便带着他的三个孩子一起生活。下面就来看看,张灵甫的子女们后来都怎么样了,现在又都混得如何。其实张灵甫一共是有6个孩子的,只不过在炮火纷争的混乱年代,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较差,因此张灵甫有3个孩子早早夭折。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出生在1936年,到现在也84高龄了。新中国成立后,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学校,后来又考入西安师范学院,成为了一名老师。他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西安度过的,还担任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西安市政府参事,民革西安市的副主任委员等职,从职务上看,至少也是位副厅级干部。虽说他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按照规定,他是可以享受正厅级的退休待遇的。在2005年的时候,张居礼光荣地得到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纪念章。可以说他的生活,过得还是不错的。张灵甫的次子张道宇,出生在1947年。稍微长大些,他便和母亲前往美国,便在美国上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后的他,在美国找了一家公司当业务员,在1995年的时候,张道宇的母亲拿出不少积蓄,支持儿子回国创业,就这么的,张道宇来到上海,开始他的创业道路,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企业也越做越大,产品也都销往了欧美市场。而张灵甫的女儿张清芳,和张道宇、张居礼相比,生活就要显得平淡很多。建国之后,张清芳成为一名护士,后来经人介绍结婚后,便又相夫教子,日子虽说不像张居礼那么达官显赫,也不像张道宇那么腰缠万贯,但也是其乐融融。张灵甫后人现状如何?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现在是一名物理老师。因教学成就出色,成功晋升为副校长。二儿子张道宇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与母亲移居到台湾,在母亲支持下经商,现在张道宇已经与妻子拥有两家公司,同时还担任台湾中华黄埔后代联谊会会长。张灵甫女儿,张清芳,曾经当过护士,并与一名医生成婚。如今,她已经过上了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了。一、张灵甫简介张灵甫,陕西省长安县人,1926年,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考入了黄埔军校,并成为四期学员中的光荣一员。毕业之后,张灵甫便进入国民革命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更是凭借一腔爱国热血,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战役。淞沪会战中,重伤的张灵甫圆满完成了组织上的任务。1937年,张灵甫领命进行阻击敌军的任务,同时还肩负掩护王耀武等人的责任。在这次任务中,张灵甫与敌军进行了激烈的肉搏战。之后,张灵甫又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出色的表现,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鄂西会战等重大战役中屡立战功,成为一代抗日名将。1945年,在湘西雪峰山战役,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获胜,获三等宝鼎勋章。不久之后,74军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委员长的心腹爱将。1947年5月16日于孟良崮战役中战死,时年44岁二、张灵甫后后人张灵甫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张居礼,次子张道宇,女儿张清芳。长子张居礼1936年出生,为张灵甫与第一任妻子邢凤英所生。次子张道宇,1947年3月9日出生,为张灵甫与第三任妻子王玉玲所生。张居礼,张灵甫长子。1959年,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张居礼被分配到西安四十一中任教,当了一名物理老师。这一干就是20年。后因各种原因,到了工读学校,后又调入西安市3中,初为物理老师,后为副校长。物理教学水平非常高,深受学生好评。张道宇:张灵甫次子,1949年,刚刚两岁的张道宇被母亲王玉玲抱着一起去了台湾。1952年,张道宇和母亲王玉龄赴美生活,后居台湾、上海等地。1995年王玉龄支持儿子在上海投资,并安了家。他的产品辐射全国,远销欧美,身价上亿。现任台湾中华黄埔后代联谊会会长。张清芳:张灵甫女儿,曾经当过护士,并与一名医生成婚。如今,她已经过上了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了。总结:张灵甫的后人,都各有所为,十分优秀。虽然张灵甫在1947年的解放战争中殒命,但他的抗战贡献不可磨灭。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张灵甫一样的英勇战士,我国才能够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灵甫的四个孙子的简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