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代的文字狱从什么开始的特点是什么


  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朝的文字狱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清代前期文字狱大致有3种情况
  ①清先世曾被明朝统治,受官袭爵,闻命即从。占领中原之后,清廷对此段史事讳莫如深,因此,不仅将旧有史籍刊削、禁毁,而且对凡继续编写乃至收藏者,则以“大逆”之罪滥加诛戮。
  ②清初反清思想久久不能消弭,尤其是汉族士大夫眷恋故明,宣扬“夷夏之防”一类思想,对巩固清廷统治极为不利。为了强化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对反清思想就势必要用暴力加以打击。
  ③康雍之际,清皇族中权力斗争空前激化,史称夺嫡之争。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巩固已得的胜利,除杀戮夺嫡诸王外,不惜借助文字狱来打击“党附诸王”的势力。
  文字狱的残酷代价,不仅导致无数人无辜死亡,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深重灾难。由于先进思想文化被严重摧残,导致社会发展明显滞后,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在清朝漫长统治时期,巩固封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为朝廷的圭臬。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化各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交易。
  清朝文字狱的原因
  大规模、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结束之后,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暴动结合起来,使满族统治不得安宁。雍正皇帝曾说:“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清代文字狱泛滥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在二百多年间基本上没间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清朝最大文字狱:吕留良案
  据研究,有清一朝,特别是雍乾两代,文字狱最盛。在这些许多的文字狱中,最大的文字狱莫过于吕留良一案。此案牵连之广,时间之长,杀人之多,为清代文字狱之最。
  案情原由
  雍正七年,湖南靖州有个叫曾静之的学子,因为学业不精,报考公务员(科举)没戏,随产生对社会的不不满情绪,他写了一封策反信,派他的学生张熙投给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岳飞的后代),劝岳造反。
  岳钟琪见信后立即将张熙抓了起来,严刑拷打,追问其幕后指挥是谁?张熙宁死不屈。后来岳钟琪又假装动心,问他主使是谁,并佯发誓,要同他们一同举事。张熙经不住诱惑,最终交代出了幕后主使是曾静之。
  朝廷立即下令逮捕曾静之。
  曾静之在刑部交代,说是受了吕留良学说的影响,才犯下这等弥天大罪,并表示情愿认罪伏法。
  朝廷又立即查抄了吕留良的家。在吕家,抄出了许多吕留良的著作及日记。在吕的日记和著作中,他称清朝为胡虏,称满人为胡人,称吴三桂的部队为王师-----又说什么怪风震雷,细星如慧等天象,以此说明要天翻地覆,改朝换代。
  雍正帝见到查抄的结果,大惊失色。心想清朝已经解放六十多年了,怎么在民间还会有这等谋逆思潮呢?他立即下了一道圣旨为自己的朝代辩护说:“明末之时,朝廷失政。贪虐公行,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乃斯民极穷之时。我朝扫清寇氛,与民休养,六十余年,民安物阜。即考羲皇以来,史册所记,屈指而数-----”
  案件牵连
  吕留良一案中,朝廷除抓捕了吕留良的一家老小(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已经去逝)八十余口外,因吕案受牵连的还有个叫严鸿逵的读书人,他在日记中记载:“索伦地方,正月初三日地裂,横一五里,纵三千里,飞起石块,后出火,居三千内居人全迁避”,又有:“热河水大发,淹死满人两万余”。
  朝廷给他定的罪是“拾吕留良之唾余,而尤加幻妄,岂非凶逆性成?万死有余之逆贼呼?”
  吕案中还有一个受牵连的人叫沈在宽,他是严鸿逵的学生。他在一首诗中有“更无地著避秦人”还有一首诗说:“陆沈不必由洪水,谁为神州理旧疆”。
  因为吕案受牵连的人还有:车鼎丰、车鼎贲、孙用克、周敬与、房明畴、金子尚、张圣范、朱羽彩、朱霞山、朱芷年等。
  吕案审判结果
  1、雍正八年十二月经刑部会审,因二吕已死,判吕留良及子吕葆中剖尸枭首(把尸体挖出来,再把尸体的头砍下);判吕葆中之子吕毅中(吕留良之孙)斩立决,财产充公;判吕毅中之子孙、兄弟伯叔兄弟之子,及妻妾姐妹应行文督查,依律完结。
  2、雍正十二年十二月,经刑部会审,判严鸿逵与吕留良党恶共济,诬编妖言,应凌迟处死,但因为已经死亡,固枭尸示众,他的祖父、父亲、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十六以上者皆斩立决,男十五以下者及严鸿逵之母女、妻妾、姐妹俱给功臣之家为奴。
  3、沈在宽传吕留良、严鸿逵之邪说,猖狂悖乱,尤宜速正典刑,凌迟处死。其嫡属均照律治罪。
  4、黄甫奄自称私淑门人,所作诗词,荒唐狂悖,斩立决,妻妾子女给功臣家为奴,父母兄弟流放二千里。
  5、车鼎丰、车鼎贲刊刻逆书;孙用克阴相援结,周敬与甘心附逆,私藏禁书,判斩监侯。
  6、被惑门徒房明畴、金子奇、革去生员,杖一百,流放三千里;陈祖陶、沈允怀、沈成之、董吕音、李天维、费定员、王立夫、施由、沈斗山、沈惠侯、沈林友、革去教谕、举人、监生、生员,杖一百,判三年徒刑。
  
看过“清朝的文字狱简介”的人还看了:
1.清代文字狱简介
2.清朝的文字狱
3.乾隆时期的文字狱
4.清朝皇帝列表简介
5.明太祖时期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导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朝历史之大清铜币的历史介绍(共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1:清朝历史之大清铜币的历史介绍一、大清版式繁复,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钱银,铜币的运用具有首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生意逐渐起来。而现在,大清铜币也具有一定的保藏价值,许多保藏家对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收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方针。前史 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始于19(光绪二十六年)[1] ,止于19(宣统三年)。铸造流通时刻尽管只要十余年,但其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十九省二十局开机铸造铜圆。十九省二十局先后铸造的当十铜圆,各不相同,版式繁复。仅以明显区别区别,其版式就有数百种之多。如以纤细区别区别,其版式在千种以上。因此今世铜圆保藏爱好者常常以搜索不一样版式的铜圆为最大乐事。 清代机制铜圆版式繁复,尤以当十者为最。清代晚期开机铸造铜圆的十九省二十局,无一不铸造当十铜圆,而二文、五文、二十文铜圆则仅有有些省局铸造。故这篇文章所列铜圆保藏方法,仅就当十铜圆而言。 铜币区别 修正 一、以铸造地不一样为区别 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由广东伊始,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奏准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圆。机制铜圆较之方孔铜钱铸造精巧,市商乐用,流通顺畅。次年,清政府即谕令沿江沿海各省答应仿铸。尔后,全国各地纷乱开机铸造铜圆。故当十铜圆的铸造地各异,这是区别不一样当十铜圆的最明显特征。 清代当十铜圆首要分为两大类: 1、“”; “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基地户部铸造者外,本地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计有:1、基地户部;2、北洋;3、吉林;4、奉天;5、清江;6、浙江;7、江南;8、广东;9、山东;10、福建;11、湖南;12、湖北;13、四川;14、江西;15、河南;16、江苏;17、安徽;18、广西;19、新疆。其间,广西“光绪元宝”当十铜圆,现在存世仅数枚算了,天然无法收集。“新疆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存世很少,极不易得。所以,保藏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以集齐十七省局为准。广西“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则底子不去苛求。在余下的十七省局中,吉林,奉天两省所铸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少,余皆多见。 2、“大清铜币”。 “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基地户部铸造者外,本地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基地镌刻阴文或阴文省名简称。计有:1、基地户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云;10、滇;11、川滇;12、赣;13、闽;14、粤;15、浙;16、苏;17、皖;18、东;19、宁。其间,吉字最少;川滇、云字次之;滇、赣、苏、浙、东字再次之;余皆多见。二、以铸造年代不一样为区别清代铸造机制铜圆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始,至1911年(宣统三年)止,历时十余年。1900年广东开铸铜圆以后,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铸时,并未规矩共同的格式。全国各地皆自行开模铸造,各行其是。因此,大多未曾镌刻编年,仅江南、江苏、奉天三省,除铸造无编年当十铜圆以外,另铸造了数种干支编年铜圆。其间,江南铸有壬寅(光绪二十八年,19)、癸卯(光绪二十九年,19)、甲辰(光绪三十年,19)、乙巳(光绪三十一年,19)四种年号当十铜圆;江苏铸有壬寅、癸卯两种年号当十铜圆;奉天铸有癸卯、甲辰、乙巳、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9)四种年号当十铜圆。 1906年,清政府指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并发布共同的祖模,命各地仿铸。故全国共二十个省局铸造的“大清铜币”,尽皆镌铸干支年号,无一例外。现存世的清代“大清铜币”当十,共发现乙巳、丙午、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戊申(光绪三十四年,19)、己酉(宣统元年,19)、辛亥(宣统三年,1911年)六种年号。各省局铸造不一样年号“大清铜币”的情况如下:1、乙巳,铸此年号者,仅基地户部(无铭文)及奉(奉天)两局;2、丙午,铸此年号者达十八局之多,计有基地、粤(广东)、闽(福建)、直(直隶)、湘(湖南)、鄂(湖北)、川(四川)、川滇(康藏)、滇(云南)、云(云南)、赣(江西)、汴(河南)、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东(山东)、宁(江南)、淮(清江)等;3、丁未,铸此年号者五局,为基地、粤、宁、奉、汴等;4、戊申,铸此年号者仅粤、宁两局;5、己酉,铸此年号者较多,计有基地、粤、闽、鄂、皖、川、汴、吉、奉等九局;6、辛亥,它局皆未铸造,独汴(河南)一局铸此年号。三、以铸造技能及铸币质料不一样为区别当十铜圆的铸造技能的不一样,型制大小厚薄的不一样,也是区别当十铜圆版别的首要的当地。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为光边,但是 也有少数省局铸有齿边当十铜圆 。亦有极个别的省局铸造了大于常品,或厚于常品的当十铜圆。 清代晚期基地政府明文规矩铸造铜圆的质料为以红铜96%--97.3%、白铅0.1%、锡1%以及别的协作[1] ,而且,大多省局铸造的当十铜圆是契合规矩的红铜圆,但是,仍有有些省局铸造了含铜量仅占七成的黄铜圆。 现已在存世的当十铜圆中发现,四川、奉天、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北洋、山东、河南、福建等省局铸造的黄铜圆。其间,奉天造当十铜圆绝大有些是黄铜质,红铜者很少。四川、湖南、浙江三省造黄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多,尚不难觅。别的省局铸造的黄铜质当十铜圆,存世极点罕少,现在已可遇而不可求。 四、以币背龙型图像不一样为区别 清代当十铜圆铸造之初,清政府并没有对铜圆的图像,作严厉的规矩。因此,各省局所铸铜圆尽管其币背皆选用龙型图像,但龙型各异,品种繁复。初入门的铜圆保藏爱好者,在按铸地省局名,按年号,按质料分门别类保藏当十铜圆时,尚简单分辩,而按龙图区别,则相比照照艰难。所以,首要有必要从币背龙图明显区别的当地着手。 清代晚期,不少的省局分别铸造了多种背龙图像的当十铜圆,尤其是在“光绪元宝”当十铜圆中,这种景象恰当出色。如湖北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即有大蟠龙、小蟠龙、特大龙、水龙、坐龙、珠圈水龙、珠圈坐龙等多种背龙图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为收拾圜法,指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并由基地共同颁布祖模。故“大清铜币”的背龙图像相比照照共同,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区别。如“鄂”铭“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则有“部颁大清龙”与“湖北大清龙”之分;“湘”铭“大清铜币”,也有“部颁大清龙”、“乙字龙”、“驼背龙”、“扫帚龙”之分。一般来说对当十铜圆背龙图像小版式的区别,首要是看龙头(大头龙、小头龙、葫芦头)、龙尾(大尾龙、细尾龙、七尾龙、八尾龙)、龙角(角内弯、角外弯)、龙爪(四爪、五爪、龙爪下单宝、龙爪上下双宝)、龙珠(大龙珠、小龙珠、龙珠三火焰、龙珠五火焰)、龙刺(龙刺朝上、龙刺朝下),以及龙身周围祥云(大祥云、小祥云、云团多寡)等等纤细处的不一样。由于现在铜圆图谱拓制及打印的联系,铜圆的纤细不一样不容易看清楚。所以,此时更首要的是有必要进行铜圆与铜圆的比照。 五、以中花,边花,珠圈及字体区别等为区别 清代末期各省局铸造铜圆时,由于模具损毁的因素,一般频繁修模换模,因此,不少省局铸造的铜圆,即使是同一省局,同一类型的铜圆,也存在着区别。如中花,即有五瓣花、六瓣花、芙蓉花之分,还有中圆环、中金钱、中满文等等;边花,即有十字花、五瓣花、五点星、五角星、米字星等等;珠圈有大小之分,满文、英文也有大小之分;字体亦有书写及笔划不一样等等。铜圆保藏爱好者对当十铜圆的保藏到了这种程度,则现已不是初入门的,而是具有了恰当的铜圆保藏阅历。跟着对清代当十铜圆各种大版式了解程度的增加,对小版式的区别亦会相应的逐渐熟练。以文饰,字体及龙纹纤细处等不一样,划分出的当十铜圆小版式,恰当繁复。宣统铜币据中国钱币史略记载,清·宣统元年(1909年)铸己酉宣统年造大清铜币。清·宣统三年(1911年)天津度支部造币总厂铸币。宣统二年(19)9月,度支部奏定“币制题例”,,判定钱银单位名称为“元”,以钱为本位,一元为主币,重库单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伍分,一角三种钱币,五分钱币及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辅币。?宣统三年,天津度支部选币总厂开铸二分、一分、五厘、一厘新式铜币外,与此同时还铸有计值文字,分别为: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新式铜元,其间二十文、十文有红、白铜二种币。五文仅红铜一种,二文、一文铜元按其币中有元凿孔分为有穿和无穿(满穿)两大类。此类铜元铸币不多,爆发,清王朝消亡,故铸币有限,存世者为之稀疏罕见。由此可知,宣统二年从未开铸铜元钱币。白铜样钱 大清铜币安徽省凤阳县中都城内一农人建房挖地基时,挖出一陶罐十余斤铜元,其间一枚为白铜样钱,该钱光边,直径2.9公分,厚0.11公分,重9克。面文纪值“十文”,外围嘉禾图像,上部铸“宣统三年”,下部“百枚换银币一圆”,两头各有小花一朵。不和,中圈内为“五尾蟠龙”,外为“大清铜元”四字,分布上、下、左、右。该钱规划新颖,制造精巧,是钱币中的精品。清代末年,当方孔铜钱难以坚持,即将退伍的时分,一种形状新颖的圆形无孔铜币跨进了钱币的部队。这便是公元1900年在广东的机制铜元。由于样式新颖,所以一出世颇受社会等待,后因铸造铜元有利可图,各省竞相鼓铸,使市道铜元大增。据史料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为收拾币制,会集铸币权,在天津筹建户部造币总厂。至光绪三十一年五月竣工开铸。所铸铜元,模仿北洋方式。同年户部铸乙巳大清铜币。根据发布收拾圜法规章判定铜元成色、形制,令天津户部造币总厂造名为“大清铜元”的新颖铜币。清光绪三十二年铸户部丙午大清铜元。次年铸丁未编年大清铜币(此时天津户部造币总厂更名为度支部造币总厂)。清宣统元年(1909年)铸己酉大清宣统年造大清铜币。宣统二年四月,度支部奏定《币制则例》,判定国币单位名称为“元”,以银为本位,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五分镍币及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辅币。宣统三年天津度支部造币总厂开铸二分、一分五厘、一厘新式铜元外,还铸有纪值文字分别为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新式铜元。其间二十文、十文有红铜、白铜两种,五文仅红铜一种,二文、一文铜元按币基地有无凿孔,分为有穿和无穿两大类。此枚十文白铜钱,当为宣统三年天津度支部造币总厂所铸。由于时政不稳,白铜资本短少,度支部所铸十文、二十文白铜元均为样钱。先生称:“铜元珍品中最惹人喜欢的是宣统年的二套大清币,其规划新颖,图像精巧,在中独出机杼。篇2:清朝历史之大清铜币的历史介绍“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计有:1、中央户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云;10、滇;11、川滇;12、赣;13、闽;14、粤;15、浙;16、苏;17、皖;18、东;19、宁。其中,户部,吉字最少;川滇、云字次之;滇、赣、苏、浙、东字再次之;余皆多见。现已在存世的当十铜圆中发现,四川、奉天、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北洋、山东、河南、福建等省局铸造的黄铜圆。其中,奉天造当十铜圆绝大部分是黄铜质,红铜者极少。四川、湖南、浙江三省造黄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多,尚不难觅。其余省局铸造的黄铜质当十铜圆,其中户部造存世极其罕见,现今已可遇而不可求。清代当十铜圆铸造之初,清政府并没有对铜圆的纹饰图案,作严格的规定。因此,各省局所铸铜圆尽管其币背皆采用龙型图案,但龙型各异,种类繁多。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按铸地省局名,按年号,按材质分门别类收藏当十铜圆时,尚容易分辨,而按龙图区分,则相对比较困难。所以,首先必须从币背龙图明显区别之处着手。“大清铜币”是中国近代机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这对大清铜币版面设计优雅,雕刻精良,而且存世量极为稀少,是钱币收藏世界,知名度极大的一种,被誉为钱币精品,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与历史价值。 大清铜币版式繁多,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而如今,这种特别的“户部大清铜币”具有极高收藏价值,许多收藏家对它爱不释手,争相起价。 清代晚期开机锻造铜圆的十七省二十局,无一不锻造当十铜圆,而二文、五文、二十文铜圆则仅有有些省局锻造。清代机制铜圆的锻造由广东伊始,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仿香港铜仙锻造机制铜圆。机制铜圆较之方孔铜钱锻造精巧,市商乐用,流转顺利。次年,清政府即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允许仿铸。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开机锻造铜圆。 银币光绪元宝18发,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造币总厂”,底部铸“库平七钱二分”标识,基地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基地还有四字直读体满文。银币反面外圈顶部“光绪年造”楷体铭文,余部用小号英文规范字体铭“大清帝国银币”字样,内圈铸有正面腾云五爪龙一只,品相稍嫌粗糙,其审美个性独持,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明的交融,而钱背却明确标明了西方文明的介入。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明一斑。 “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计有:1、中央户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云;10、滇;11、川滇;12、赣;13、闽;14、粤;15、浙;16、苏;17、皖;18、东;19、宁。其中,吉字最少;川滇、云字次之;滇、赣、苏、浙、东字再次之;余皆多见。4 当十铜圆的铸造工艺的不同,型制大小厚薄的不同,也是区别当十铜圆版别的重要之处。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为光边,但是 也有少数省局铸有齿边当十铜圆 。亦有极个别的省局铸造了大于常品,或厚于常品的当十铜圆。 清代末期中央政府明文规定铸造铜圆的材质为以红铜96%--97.3%、白铅0.1%、锡1%以及其他配合[1] ,而且,大多省局铸造的当十铜圆是合乎规定的红铜圆,但是,仍有部分省局铸造了含铜量仅占七成的黄铜圆。p 现已在存世的当十铜圆中发现,四川、奉天、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北洋、山东、河南、福建等省局铸造的黄铜圆。其中,奉天造当十铜圆绝大部分是黄铜质,红铜者极少。四川、湖南、浙江三省造黄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多,尚不难觅。其余省局铸造的黄铜质当十铜圆,存世极其罕少,现今已可遇而不可求。p 清代当十铜圆铸造之初,清政府并没有对铜圆的纹饰图案,作严格的规定。因此,各省局所铸铜圆尽管其币背皆采用龙型图案,但龙型各异,种类繁多。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按铸地省局名,按年号,按材质分门别类收藏当十铜圆时,尚容易分辨,而按龙图区分,则相对比较困难。所以,首先必须从币背龙图明显区别之处着手。 清代末期,不少的省局分别铸造了多种背龙图案的当十铜圆,尤其是在“光绪元宝”当十铜圆中,这种现象相当突出。如湖北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即有大蟠龙、小蟠龙、特大龙、水龙、坐龙、珠圈水龙、珠圈坐龙等多种背龙图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为整顿圜法,下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并由中央统一颁发祖模。故“大清铜币”的背龙图案相对比较统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区别。如“鄂”铭“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则有“部颁大清龙”与“湖北大清龙”之分;“湘”铭“大清铜币”,也有“部颁大清龙”、“乙字龙”、“驼背龙”、“扫帚龙”之分。清代末期各省局铸造铜圆时,由于模具损毁的原因,往往频繁修模换模,因此,不少省局铸造的铜圆,即使是同一省局,同一类型的铜圆,也存在着差异。如中花,即有五瓣花、六瓣花、芙蓉花之分,还有中圆环、中金钱、中满文等等;边花,即有十字花、五瓣花、五点星、五角星、米字星等等;珠圈有大小之分,满文、英文也有大小之分;字体亦有书写及笔划不同等等。铜圆收藏爱好者对当十铜圆的收藏到了这种程度,则已经不是初入门的,而是具有了相当的铜圆收藏经验。随着对清代当十铜圆各种大版式熟悉程度的增加,对小版式的区别亦会相应的逐渐熟练。以文饰,字体及龙纹细微处等差别,划分出的当十铜圆小版式,相当繁多。篇3:清朝历史之大清铜币的历史介绍代末期是一个银币、纸钞、铜币并行的年代,而至嘉庆年间才开始发行新式银元,直至光绪年间金、银币才较为广泛的铸行。光绪元宝又叫清代机制铜元,自19铸造伊始,于19停止。铸造流通时间尽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十七省二十局开机铸造铜圆。清代机制铜元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清当十铜元主要分为两大类:“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也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1887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和铜元。其后,各省纷纷仿效。“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计有:1、中央户部;2、北洋;3、吉林;4、奉天;5、清江;6、浙江;7、江南;8、广东;9、山东;10、福建;11、湖南;12、湖北;13、四川;14、江西;15、河南;16、江苏;17、安徽;18、广西;19、新疆。由于当十铜元的铸造地各异,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特征。而其中的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于1898年发行。有大蟠龙、小蟠龙、特大龙、水龙、坐龙、珠圈水龙、珠圈坐龙等多种背龙图案。目前就有这样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展现在国内知名艺术网站上—虎拍艺术网。此枚铜币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湖北省造”四字,底部铸币值“当十”两字,珠圈内镌“光绪元宝”四字,中心饰六瓣花。铜币背面外圈顶部余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大清帝国铜币”字样。铜币背面饰龙纹,纹路精美,如刀刻所成。蟠龙的双爪锋利尖锐,身躯细长,把龙的气度突显的异常轩昂,在龙纹刻画上细腻逼真,十分生动自然,经过岁月的洗礼,饱满的铜锈,包浆入骨,熟旧自然,深打字口清楚,流通痕迹明显,龙鳞清晰。十大名誉钱币之“大清铜币”藏品背面神龙纹路清晰,如刀刻所成,铸造工艺神乎其技,且龙身纹路精美,并有云海衬托,看上去仿佛是一幅神龙翱翔天际油画,极其瑰丽,美得动人心魄!篇4:清朝历史之大清铜币的历史介绍大清铜币中间川字特点介绍丙午(19)户部大清铜币中央“直”二文铜币,极为有数,现在已知仅三枚,其中一枚珍藏于上海博物馆,此枚为可流通二枚中的一枚,带原光,近未使用至完全未使用。若是换成现在,兴许价位还要高点。中央川字,户部丙午,当制钱十文,反面小鼻龙,光绪年造。钱面略有锈迹却显古朴庄重,具有极大的珍藏价值,意义特殊。近年来,因大清铜币存世量极为希罕,而古玩市场仿品太多,而大清铜币丙午户部十文中央川字更为难求,因此,大清铜币成为大多数珍藏家的目的。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绪。“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高昂、自豪。在中国,珍藏家极其喜欢龙纹钱币,由于古玩传说,“大清铜币”反面的龙能增添一小我私人的气运,使其时刻在龙气的掩护下,趋吉避凶。古钱币藏品在各大拍长优势头鹊起,国内外藏家对于清朝龙洋、铜币的热捧一直升级,让众多的投资者感受到了中国铜币的珍藏价值和潜力。在珍藏市场中,大清铜币因其奇异的时代特性及历史意义,珍藏喜欢者越来越多,价格也水涨船高,信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珍藏价值将逐渐展现。此枚丙午川字版大清铜币户部当制钱十文铜币版面设计优雅,镌刻优异,字体娟秀,而且存世量极为希罕,是钱币珍藏界着名度极大的一枚,被誉为钱币精品,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与珍藏价值。大清铜币中间川字多少钱,大清铜币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多位清帝在位时刊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钱币,铜币的使用具有主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而现在,大清铜币也具有一定的珍藏价值,许多珍藏家对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网络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的。像这种币,一直以来都是大珍藏家求之不得的,刘益谦曾说,对于这种极具珍藏价值的藏品,网络到即是缘分,福气。篇5:清朝历史之大清铜币的历史介绍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始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止于宣统三年,铸造流通时间尽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十七省二十局开机铸造铜圆,十七省二十局先后铸造的当十铜圆,各不相同,版式繁多,仅以明显区别划分,其版式就有数百种之多,如以细微区别划分,其版式在千种以上。以铸造地不同为区别机制铜圆较之方孔铜钱铸造精良,市商乐用,流通顺畅,次年,清政府即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铸,尔后,全国各地纷纷开机铸造铜圆。以铸造年代不同为区别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铸时,并未规定统一的格式,全国各地皆自行开模铸造,各行其是,因此,大多未曾镌刻纪年,仅江南、江苏、奉天三省,除铸造无纪年当十铜圆之外,另铸造了数种干支纪年铜圆。以铸造工艺及铸币材质不同为区别当十铜圆的铸造工艺的不同,的重要之处,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为光边,但是 也有少数省局铸有齿边当十铜圆 。清代末期中央政府尽管明文规定铸造铜圆的材质为“铜九五铅四锡一”的红铜,而且,大多省局铸造的当十铜圆是合乎规定的红铜圆,但是,仍有部分省局铸造了含铜量仅占七成的黄铜圆。以币背龙型图案不同为区别清代当十铜圆铸造之初,清政府并没有对铜圆的纹饰图案,作严格的规定,因此,各省局所铸铜圆尽管其币背皆采用龙型图案,但龙型各异,种类繁多。篇6:清朝历史古钱币在收藏市场上一直是比较热门的收藏品,虽然在历史的推移下,许多古钱币早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流通功能,但是却多了考古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等各种新功能,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变,钱币爱好者以及钱币收藏家们的数量也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正是这些人的喜爱、追捧或者炒作,古钱币收藏的火爆热浪总是一波接着一波向我们袭来,如今市场上又兴起了收藏大清银币,这其中关注度比较大的就是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行情。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是清末币制改革的产物,其设计新颖,制作精良,是钱币爱好者的珍藏品。大清银币始铸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清政府拟订了《整理圜法规章》十条,其间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存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是清末币制变革的产品,版别多式,规划新颖,制造精巧,在不一样的版式中,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对比稀疏。大清银币长须龙,直径39毫米,厚2.1毫米,重26.7克,直齿边。该币正面珠圈内为汉文“大清银币”四字,珠圈外上下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字样,摆布两边排列菊花长枝纹饰。大清银币大尾龙,直径40毫米,厚2.1毫米,重26.7克,直齿边。该币正面上下缘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字样,珠圈内汉字“大清银币”四字,两边分列长枝菊花纹饰。背面中间为汉字“壹圆”二字,下缘是英文“壹圆”,蟠龙沿边缘自左向右腾云而起,龙头居上,大尾十二须向上,龙珠在“圆”字下方,龙眼凹突,鼻梁俏上。大清银币曲须龙大字版,直径39.1毫米,厚2.1毫米,重26.9克,直齿边。该币正面珠圈内为“大清银币”四个汉字,字体粗大,珠圈外上下缘分别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四字,银字下方有“卐”字戳,两旁分列长枝菊花纹饰。背面“壹圆”二字居中,外围是一曲须龙自上至右向左再向右环绕一圈,龙尾在右,下端是英文“壹圆”。篇7:清朝历史四种价值惊人的大清银币价值简介清代机制铜圆的锻造始于19(清朝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宣统三年)。锻造流转时刻虽然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期间全国共有十七省二十局开机锻造铜圆》如以纤细区别划分,其版式在千种以上。因此今世银圆收藏爱好者以收集到十大声誉钱币之“大清银币”为最大乐事。大清铜币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转钱银,铜币的运用具有主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买卖逐渐便当起来。而现在,大清铜币也具有必定的保藏价值,很多保藏家对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搜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方针,一般湘,粤,比较稀有,普通版本的价值一般。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爪并能兴风作雨的神异动物。千百年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遭到亿万龙的传人顶礼膜拜。在作为财富标志的钱币上寻找到龙的踪迹,这是藏家们喜欢大清银币的原因之一1、长须龙顾名思义,龙面的两个龙须较长,龙须结尾伸到了“圆”字,此外龙头较大,全体看起来非常威严,但面部的设计使得龙看起来有一些返老还童,精气神远不及“曲须龙”“反龙”“大尾龙”。拍卖行一向称“长须龙”是除却“短须龙”之外,最.具人气的版别,这个观念严格来说,不够谨慎。2、短须龙拍卖行在介绍“长须龙”时,称之为除却“短须龙”之外最.具人气的版别。实际上从人气上来说,“长须龙”毫无疑问是榜首,人气有两个目标:美感、珍稀度,假如太珍稀就谈不上所谓人气了。但在珍稀度和商场价值上,毫无疑问,“短须龙”在大清宣三系列样币中独具鳌头,没有之一。尽管珍稀,但短须龙却是四款样币中最粗糙和丑陋的,或许也因为此而数量稀疏。3、反龙“反龙”的说法是因为“曲须龙”的国币身份建立,二者在龙身的朝向上是相反的,因而得名。“反龙”从龙头、龙身到龙尾呈逆时针方向,而且龙尾是隐现于云朵之中,是大清宣三系列中唯一一枚“见首不见尾”的样币。在版别上,也是根据正面左侧花枝边叶经脉的不同,分为阴叶版和阳叶版。“反龙”在美感和珍稀度上,均占有必定优势,规划上丝毫不差劲“曲须龙”及“大尾龙”,也有必定的数量来确保“群众基础”,但或许相比之下,“反龙”的存量的确要比“长须龙”大,使得价值被弱化,并且存量实践也不算太大,又有些“阳春白雪”,终究高不成低不就。4、大尾龙规划上来说,“大尾龙”算是“曲须龙”的一胎同胞兄弟,无论是两面的文字、图画、龙形、内齿,都适当的接近,而且龙身的结构也是如出一辙。仅仅“曲须龙”在处理字体、龙身、龙尾、云朵、龙珠等细节时,愈加细腻。“大尾龙”得名则是来自于11根龙尾比“曲须龙”显得比较粗大。篇8:清朝历史北宋是我国古代盛行年号钱的时代,北宋年号钱铸造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王朝始终。种类多,接近历代所铸年号钱的五分之一。数量非常大,铸币量超出唐代20倍,至今还有大量存世。铸工精良,钱文书体丰富,还出现了皇帝亲自书写钱文的年号钱,艺术价值很高。中国银元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产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反应了我国近代经济、文化、外交、金融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中国近代银元大约可以分为四类:晚清时期银币、北洋军阀时期银币、民国时期银币、中华苏维埃时期(苏区)银币。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所铸银币数量和品种比较多。清末以后战乱频频发生,由于流通中、流通后的自然损坏,战争、灾害中的销毁,后期的大量兑换溶化,变为制造装饰品的原料或工业原料等,使由于的损耗极大,现在散落在民间的银元数量有限,增加了银元相当高的附加值。篇9:清朝历史1,用肉眼仔细察看大清银币的老包浆颜色、花纹、图案、大小、厚薄、暗记、轮齿是否正常。假大清银币一般图案泛肿、重量轻重不一、银本色带青灰或暗淡无光(其成分含铜、铅、锌、锡)、花纹不甚凸出或者模糊不清、边缘粗糙、轮齿采用手工锉边;另外一种为机制假大清银币,其特点主要是利用真币做模版,用先进的电火花机床或仿形铣床翻制假大清银币的印模,采用普通铜锌板做坯饼芯经电镀银制成坯饼,然后在油压机上压制而成,最 后在大清银币表面喷射一层银色粉。此币从外表上看与真大清银币相似,欺骗性较强。但如果仔细察看,假大清银币版面中部似有肚腹显饱胀形状,图案比较粗糙,笔画模糊,文字线条不流畅,厚薄不均匀,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等特点。2,虽然金属银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随着年代的久远也会氧化,由银白色逐渐变紫,直至成为黑色,因此在一般保存条件下,老大清银币的表面会形成黑紫色的锈色,称为“传世包浆”3,真大清银币的标准重量是 26.6 克左右,经过流通磨擦,也不会低于 25 克,真大清银币的图案清晰,城墙垛口和齿边平整光滑,细微的笔划也有立体感,大清银币表面越擦越亮,亮光柔和,假大清银币越擦越灰暗,这些基本准则把握住了,仔细辨别,才不至于上当受骗。4,假大清银币是以铅充银、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大清银币,图案与真大清银币基本上没有差别,但敲击出来的声音比较厚实,发闷,阴沉而带嗒音,用火烤热,随之变形,铅即流出。5,翻砂假 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砂眼,翻砂制作模具时会留下翻砂颗粒,反映在模具上就是密集的小凸起,用这种模具冲压出来的假 币呈现麻子脸的感觉,就是砂眼。 另外白铜翻砂假 币,颜色不正,这个多看看真的大清银币,很容易就能找到感觉。6,真大清银币音色平和,清脆有转音,发出的声音纯正婉转、柔和,感觉沉稳,音长可达3秒。用一块大清银币敲击另一块大清银币的边缘,应听出悠扬的钟声般感觉和瓷的音质。 在听到这种清脆悦耳声音之前还应在两大清银币刚一接触时感觉并听出一种如敲击在铅上的软的音色,否则银的含量就不够。须知纯银是啪嗒声,而纯铜声则尖高刺耳,银铜89:11组合后理应既有软的声音又有清脆之音才对。7,对于任何时代的大清银币,都会有当时朝代自己的风格特征在里面,比如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一般为能工巧匠们随意所铸,文字往往都简直而朴素、秀润而古拙;而西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文化开始传入我国后,受这种佛教文化的影响,我国新的书法艺术也便开始初步形成,其间所铸造的大清银币文字形态便有所改变,文字往往都显得柔韧而纤细、精美而娇媚;而当到了唐、宋、元年间,大清银币上的文字往往又与书法的结合比较紧,所以,这些朝代大清银币上的文字一般都是名人所书,如果从整体上看,给人的则是一种稳重而端庄,饱满而玉润的感觉。可以说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时代风格,当然这些时代的风格,是不好轻易模仿的,据笼者了解,如今发现的很多伪品大清银币,对于其上面的文宇虽说可以仿制其形但却不能仿制其神,这种观察时代风格的做法,对于鉴定大清银币的真伪有很大的帮助。篇10:清朝历史大清银币外观看起来,和小时候家里使用的普通硬币有很大差别,但总价值目前已经被炒作的如火中天!消息经央视财经等多家媒体纷纷,甚至引发了大量网友们翻箱倒柜在家中翻找,心想说不定一不小心就捡到宝了呢?但据记者从行业内了解到的消息,钱币收藏市场博大精深,“大清银币”不过是钱币投资收藏界这片海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说不定更多的潜力藏品就在你的身边。“大清银币”引发大众货币投资热情据苏州钱币收藏家协会的理事季宗勃介绍,“大清银币”价值之所以较高,是因为存世量少。有近货币收藏经验的资深收藏爱好者顾先生表示,大清银币在钱币收藏界早就以较高的身价和稳定的上升趋势为人所熟知。相较于这些年来,陆续在收藏界掀起热潮的翡翠、南红、文玩等等,钱币收藏似乎一直不温不火,但也牢牢占据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有属于自己的一票支持者。而借着“大清银币”的网络热潮,吸引了更多普通大众将投资视野转到了钱币收藏市场上。大清银币曲须龙是大清银币中的一种。大清银币铸于宣统三年(1911),户部造币总厂制造。该厂设于天津,生产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有多种式样,其中进入流通领域的大清银币只有大清银币曲须龙一种。古钱币珍藏者这些年一直增添,只管古钱币具有一定珍藏价值也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和潜力,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古钱币都具有珍藏价值,不外投资钱币高收益的反面也存在着危险,需审慎入市。、艺术珍藏品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文化和财富,应该说珍藏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更是当下一项火热的全民运动。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是宣统三年,也就是19铸造的,是清政府的统一币制,正面印有“大清银币”四个字,背面是蟠龙,蟠龙沿边缘自左向右腾云而起,龙头居上,大尾十二须向上,龙珠在“圆”字下方,龙眼凹突,鼻梁俏上。而大清银币的铸造最早是在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就提出来了,当时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用来整顿银元铸造,但是受到各方影响,直到宣统三年,才铸造出来了全国统一的银币。民间收藏家鉴别银元的四种方法:我们在书本上,网络上接受的就是一下几种方法。常常就是以为这些方法有效,以为得到了“真传”,以为这就是鉴定银元的有效方法,这就错了。这些方法确实是了解银元的基础知识,但是,你一定要记住,过去的学徒工要学三年、五年才能出徒。掌握这些方法,你还要经过实践,这个实践是你必须交学费的。一是听声音。这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银元,声音一般较柔和悦耳。不足成色的银元,因含铜量高,声色嘶哑、短促而又浑浊。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听声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银元挑出来,再行鉴别。二是靠碰,解放前的钱庄都有鉴定师,用右手拿几十个银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就可以迅速识别出假币。听声音,需要有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现在有些假银元敲击后的声音比真银元还好听。而真银元的敲击的声音并不是特别悦耳的。二是看外形。早期的外国银元是粗糙一些,银元是采用冲压机冲压,之后在滚边齿。但工艺成熟以后,是一次冲压成型。冲压完成的银元文字、图案、花纹清晰有立体感,放大镜下观察很明显。成色好的银元其色泽光鲜自然,纹饰深浅适度。银元的边齿,线条粗细均匀,间距疏密一致。人像的发丝、胡须丝毫不乱。钱币面上的大小文字、龙纹、穗芒等细微之处都很清晰。而某些高仿的银元也有这些特征。钱币在收藏市场一直是比较热门的收藏品,虽然在历史的推移下,许多古钱币早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流通功能,但是却多了考古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等各种新功能。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变,钱币爱好者以及钱币收藏家们的数量也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正是这些人的喜爱、追捧,古钱币收藏的火爆热浪总是一波接着一波向我们袭来。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是清末币制改革的产物,版别多式,设计新颖,制作精良,历为钱币爱好者的珍藏品。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有不同版式,其中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比较稀少。篇11:清朝历史故事努尔哈赤的妻子到底有多少?搞不清楚,从文献记载来说,他有十六个妻子,《清史稿·后妃传》说是有十四个妻子。我们查了一下,实际上根据文献的记载,他有十六个妻子,这十六个女人,同宫廷斗争密切相关的有五位:一,佟佳氏,名哈哈纳扎青。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原配夫妻,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结发妻子,努尔哈赤他19岁分家,这个时候就和佟佳氏结婚,时间是万历五年,1577年。结婚以后就生了一个女儿叫东果格格,后来嫁给开国五大臣之一何和礼,之后就生了长子叫褚英,随后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叫代善,代善出生的时间是万历11年,1583年,比他大哥小3岁。佟佳氏自己没有卷入宫廷斗争,但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完全卷到宫廷斗争里头了,因为佟佳氏死得早,哪年死的没有明确记载,估计是在生了代善之后不久就故去了。二,富察氏,名衮代。富察氏原来结过婚,嫁给努尔哈赤的堂兄叫威准。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叫阿兰泰珠,老二叫充善,老三叫昂阿拉,生了第三个儿子之后,威准就死了,于是富察氏就嫁给了努尔哈赤。哪年嫁的?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有一条,富察氏衮代生他第三个儿子的时候,是万历十三年,嫁给努尔哈赤之后,生了个儿子叫莽古尔泰,是万历十五年,所以,推断她可能是在万历十四年嫁给了努尔哈赤。这件事情清朝的所有官书,讳莫如深。富察氏嫁给努尔哈赤之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莽古尔泰,一个叫德格类,还生了一个女儿叫莽古济格格,这个莽古尔泰和莽古济格格牵扯到宫廷斗争,所以富察氏衮代总共生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同努尔哈赤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三、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叶赫那拉氏有一段故事,努尔哈赤起兵之前有一段时间是落难。落难的时候就逃到了叶赫部,叶赫部的贝勒叫杨吉砮看着努尔哈赤这个人不平凡,很器重他,说我有一个小的女儿长大之后可以嫁给你。努尔哈赤说,你有更大的女儿为什么不把她嫁给我,为什么把这小女儿嫁给我,他说我告诉你,我这小女儿是非常贤惠,长得又不错,我把她长大之后嫁给你,努尔哈赤就同意了,后来这个杨吉砮就派了人把努尔哈赤送回了他的老家。这个杨吉砮,后来被明朝的辽东总兵叫李成梁设了一个计,叫“市圈计”给杀了,就是诱使他进行贸易,入了市之后门都关了,完了借茬儿就把杨吉砮杀了。杨吉砮被杀了之后,他这个儿子叫纳林布禄,纳林布禄和建州一直是有不共戴天之仇。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曾经有九部联军打建州,结果九部联军战败了,他这个头儿就是布斋,被建州的额亦都给杀了。有的书记载说杀了之后,就把叶赫这贝勒一刀劈成两半,一半留在建州,留在努尔哈赤那儿,那一半你可以拉回叶赫,所以从此建州与叶赫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杨吉砮死了,他的儿子纳林布禄,就把他的这个妹妹送给努尔哈赤出嫁,这年孟古哲哲是14岁,嫁了之后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就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皇太极。又过了十年,就是皇太极10岁的时候,叶赫那拉氏病重,就想要见她的母亲,努尔哈赤就派人通知纳林布禄说想见她母亲,叶赫贝勒不同意,因为两部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叶赫那拉氏就含着悲痛离开了人世。叶赫那拉氏自己没有卷入这场宫廷斗争,但是她的儿子成为这场宫廷斗争的核心人物之一。篇12:清朝历史故事朝12位皇帝的历史故事:清朝(1636年—19)是我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有12位皇帝,享国共268年。在这12位皇帝中,有雄才大略的,有碌碌无为的,也有懦弱无能的,抛开历史因素不谈,都说相由心生,光从皇帝的长相,就能看出清朝的国运。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25岁起兵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建立后金,割据辽东,是清朝的奠基人。清太宗皇太极(1592年—1643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清朝的开国皇帝,在位十七年,这期间不断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于明朝作战,为满清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清世祖顺治(1638年—1661年):皇太极的第九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6岁登基,在位期间努力发展生产,恢复战乱后的经济,整顿吏治,重视发挥汉官的作用,全国领土除东南沿海外基本得到统一,但24岁就英年早逝。清圣祖康熙(1654年—1722年):顺治的第三子,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期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康熙皇帝的功绩大家都耳熟能详,除掉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葛尔丹都取得了胜利,为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作出过重大贡献。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清世祖雍正(1678年—1735年):康熙的第四子,44岁继承皇位,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财政,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等,并创立秘密立储制度,雍正也是清朝最勤劳的皇帝。清高宗乾隆(17—17):雍正的第四子,是我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长的皇帝,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在位期间使得康乾盛世达到了顶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多民族得到统一。但乾隆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清朝开始走向衰败。清仁宗嘉庆(1760年—18):乾隆的第十五子,在位25年,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死后才独掌大权,嘉庆本人比较痛恨贪官,一上台就除掉了和珅,但嘉庆在之后的肃贪中成效甚微,清朝各地民族矛盾突出,如白莲教叛乱等,嘉庆只能算得上守成之君,清朝出现了中衰。清宣宗道光(1782年—1850年):嘉庆的第二个儿子,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进一步衰败,虽然他做了一些努力,如严禁鸦片,厉行节俭,但由于能力有限,还是发生了著名的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朝和西方差距逐渐加大。清文宗咸丰(1831年—1861年):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权的君王,在位期间为挽救清王朝的危机,重用汉族官吏曾国藩平叛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但内忧外患不断,与西方签定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咸丰在世的时间也不长,31岁就去世了,而他最有名的是娶了个厉害的女人——慈禧。清穆宗同治(1856年—1875年):咸丰帝的长子,6岁登基,母亲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位13年,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镇压了太平天国的起义,但19岁就去世了。清德宗光绪(1871年—19):光绪皇帝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生母是慈禧的妹妹,因同治死后无子,因此继承皇位,在位期间,慈禧把持朝政,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割地赔款,戊戌变法运动,触动了慈禧的权利,因此慈禧重新垂帘听政把光绪软禁了起来,后来提前慈禧一天暴亡,享年38岁。清宪宗宣统(19—1967年):宣统皇帝是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位末代皇帝在位期间结束了清朝的国运。篇13:清朝历史故事清朝的文字狱经典案例文字狱自古就有,但是文网甚密,处刑之重,规模之广,而在封建社会中,清朝文字狱更是空前绝后。在清朝历史上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大大小小的文字狱。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的过错而兴起的大狱。大的像几十本的专着、诗文集,小的则一篇短文、一首诗、一封信,甚至一字半句的言语,不管是自己作的,还是抄别人的,甚至是从古人那里抄来的,都可以作为文字狱的罪证。文字自然是出自文人之手,所以可以说文字狱是专门对付文人的“特刑庭”,是封建帝王进行政治镇压、钳制思想以巩固封建独裁统治的手段。清朝最早发生的较大的文字狱,是康熙时期时的庄廷鑨《明史》案。庄廷鑨从明朝宰相朱国桢的后人那里,买来一部《明史》中《列朝诸臣传》稿本。朱国桢的《明史》已刊行于世,《列朝诸臣传》是未刊部分。庄廷鑨将它和自己所补的崇祯朝历史,用自己的名字刊刻。他所补的崇祯朝历史,对满人有攻击之辞。公元1663年,被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当时庄廷鑨已死,结果被刨棺焚尸。他的弟弟廷钺被杀;为庄书作序的李令哲和他的四个儿子也都被杀。南浔镇有个大富翁朱佑明,和吴之荣有私仇,吴之荣就嫁祸给他,说庄书序中所称“旧史朱氏”是指朱佑明,结果朱佑明和他的五个儿子也都被处决。此外,牵涉此案的一些官吏和书商、刻工、列名书中的人等等,有的罢官充军,有的处死,这个案子一共处死七十余人。文字狱的处理是非常残酷的,逮捕、受审、抄家、坐牢,判刑极重,至少是终身监禁,流放边远,充军为奴,大多数是杀头凌迟,已死的人,就开棺戮尸。而且一人得罪,株连甚广,近亲家属,不管是否知情,即使是目不识丁,也一概“从坐”。作者犯了罪,写序、跋、题诗、题签之人都有罪,所有与刻印、买卖、赠送书籍有关的人,也都有罪。地方官有牵连的自然有罪,没有牵连的也犯了“失察”罪。总之,一个案件的罪犯,常常是百十成群。而告发的人,如庄案中的吴之荣,本来是一个罢官知县,竟被起用,一帆风顺,官至右佥都,朱佑明的财产,也都归他所有。从此形成以检举揭发作为猎官敲门砖,有仇隙的利用文字狱来陷人于死地的恶劣风气。康熙时期的另一次着名的文字狱是《南山集》狱,又称戴名世狱。戴名世着有《南山集》,书中采用了桐城方孝标《滇黔纪闻》一书的材料,对南明诸王朝颇发感慨,寄以同情,并书南明桂王永历年号。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奏戴名世为书狂悖,结果戴名世被斩。此案根据原来刑部的判决,牵连三百多人,但康熙帝对汉族文人实行怀柔政策,所以只处斩了戴名世一人。雍正时期的文字狱,带有明显的借题发挥的特点。如汪景祺、查嗣庭、谢济世、陆生枬等人,因与雍正的反对派有些瓜葛,雍正就借机在他们的文字中找毛病,下狱处死。汪景祺是年羹尧的纪室(文书),着有《西征随笔》。年羹尧获罪以后,《西征随笔》也被扣上“讥讪圣祖,大逆不道”的罪名,汪景祺被处死。查嗣庭是隆科多之党。隆科多获罪后,查被参。罪名是任江西考官时,所出题目有心怀怨望,讽刺时事之意。又查抄出他的两本日记,说其中“悖乱荒.唐、怨诽捏造”之语甚多。查在狱中死去,被戮尸枭首,其子坐死,家属流放。谢济世曾注《大学》。公元1729年以毁谤程朱罪被参。雍正帝更指出《大学》内“见贤而不能举”两节注文,是借以抒发怨望诽谤之私。但结果没有处死谢济世,饶他一命,罚他去当苦差,受些折磨,就算很宽大了。陆生枬写了《通鉴论》十七篇被参,罪名是“非议朝政”。雍正皇帝因为《通鉴论》中对君王专制有所攻击,十分恼怒,大骂陆生枬“狂肆逆恶”,为“天下所不容”,把他杀死。到了乾隆时,文字狱可以说达到极峰。不仅次数频繁,处罚也极为严酷。篇书行文,稍有不当,即被指摘获罪。公元1755年的胡中藻诗狱,是乾隆朝较大的一次文字狱。胡中藻是鄂尔泰的门生。乾隆帝对鄂尔泰、张廷玉两人在朝中结党营私,权势过大极为忌恨,于是兴起胡中藻狱,借题发挥以打击鄂、张朋党。胡中藻着有《坚磨生诗钞》,乾隆指摘诗中“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诗中“与一世争在丑夷”、“斯文欲被蛮”等句,因有“夷”、“蛮”字样,被指责为诋骂满人。又:“虽然北风好,难用可如何?”“南斗送我南,北斗送我北。南北斗中间,不能一黍阔”等诗,则扣以南北分提,别有用心之罪。结果胡中藻被杀,鄂尔泰撤出贤良祠。公元1778年,有徐述夔狱。徐述夔着有《一柱楼诗》,其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翩,一举去清都”等句,徐述夔和儿子怀祖戮尸,孙及校对人都处死。着名诗人沈德潜,因其《咏黑牡丹诗》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之句,也被剖棺戮尸。公元1779年,又有冯王孙、沈大绶、石卓槐、祝庭铮等狱。冯王孙着有《五经简咏》一书,因其中有“飞龙大人见,亢悔更何年?”之语,说他想反清复明,凌迟处死,子坐死,家属发遣为奴。沈大绶刻《硕果录》、《介寿辞》二书,死后,其子荣英呈首,自称内有悖逆语。结果大绶戮尸,荣英仍被斩决,兄弟子侄坐斩者九人,家属发遣为奴。石卓槐着《芥园诗钞》,内有“大道日以没,谁与相维持”等句,凌迟处死,家属发遣为奴。祝庭铮着《续三字经》,内有“发披左,衣冠更。难华夏,遍地僧”等语,开棺戮尸,孙五人坐斩。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极为频繁,不胜枚举。其中大都是牵强附会,任意解释,其荒谬程度,简直难以想象。如山西王尔扬,为李范作墓志,于“考”字上用一“皇”字,不学无术的地方官见了大惊,认为大逆不道。他们一方面想争取多搞几个,染红自己的顶子;一方面也确实怕朝廷说他们“失察事小,隐讳事大”,不但丢官,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所以赶忙上奏朝廷,准备再兴大狱。其实“皇考”意即“先父”,古文里常这样使用,并无悖逆的意思。乾隆也觉得这样就兴狱问罪,去抓一个乡下的土老头儿,不值得一干。所以把地方官训斥一通,算是了事。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清朝的文字狱可算是达于极峰。这一封建专制独裁政治,造成了政治局面和学术思想的沉寂窒息。在沉寂窒息的无声处,隐伏着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清王朝由盛至衰,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但大兴文字狱这种加深臣民不满,对朝廷产生巨大离心力的严酷政策,也是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清朝历史故事★ 七年级清朝前期历史知识点★ 后来居上的历史典故介绍★ 崔府君介绍及历史传说★ 历史读后感★ 历史论文范文★ 初二历史怎么学★ 仰望历史★ 历史复习资料★ 历史故事精选
清朝历史之大清铜币的历史介绍.doc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清朝历史之大清铜币的历史介绍】相关文章:大学历史范文2022-08-06历史工作计划2022-08-09历史反思2022-08-31历史名言2022-09-08历史说课稿2022-11-28历史怎么学初中2023-02-15历史教学计划2023-03-13历史情景喜剧范文2023-03-25发言稿历史2023-05-01历史检讨书一千字2023-06-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代的文字狱从什么开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