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的简介历史真相是怎样的


提起“狸猫换太子”,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说的是在宋真宗的后宫中,德妃刘娥与李宸妃同时有孕,李宸妃先期诞下皇子,刘德妃妒忌,就用一只狸猫剥了皮替换了皇子,真宗以为李宸妃产下怪胎,便对李氏加以惩处,而将刘德妃随后生下的儿子立为皇储。结果李宸妃被迫流落民间,后来包拯横空出世,揭开这桩迷案。于是刘太后被活活吓死,包拯也因为替宋仁宗找回了亲生母亲而官升龙图阁大学士。实际上,这个传说故事与历史事实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首先,从时间上,刘太后去世多年后,守完孝的包拯才出仕为官做知县。包拯中进士后,因为父母年高一直在家奉养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完孝以后包拯才出仕为官。再者,李宸妃生的儿子被刘德妃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这完全是宋真宗和刘德妃合演的双簧。刘娥从一个卖唱的孤女,到一国之母,再到垂帘听政,再到身披龙袍。她是中国历史上继武则天之后,另一个穿上龙袍的女人。刘娥的一生,充满了曲折离奇。可以说,她是中国历史是最具传奇性的皇后之一。她可算得是历代皇后中出身最寒微最孤苦的。在垂帘听政期间,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吕武指吕后和武则天)刘娥祖籍太原,生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祖父刘延庆在五代时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刘娥出生不久,刘通便奉命出征,死于战场,因刘通无子,家道中落,庞氏只好带着繦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家。因家道贫寒,无以维持生计,刘娥小小年纪就靠街头卖艺谋生,靠击鞀和说鼓词维持生计。十五岁时刘娥和一个银匠叫龚美的流落到开封。当时宋太宗的第三子韩王赵恒也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对刘娥一见钟情,并把她接进王府。宋太宗知道后很生气,下旨将刘娥逐出王府。赵恒便把刘娥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这么一藏就藏了十几年。在此期间,刘娥博览群书,研习琴棋书画,加之天资聪颖,从一个昔日目不识丁、天真无邪的乡下丫头,脱胎换骨成了熟通经史、精于谋略的政治女人。公元998年,宋真宗赵恒继位后,把刘娥接进宫。这时,她已经三十多岁了。入宫不久,真宗就想立刻封她为贵妃,受到了宰相李沆的拒绝。此时的刘娥经历少年时的磨难,又经过十几年幽居生涯,早已磨去了好胜之心,其心计手段,远非那些养尊处优的后妃们所比。她从低位做起,不显山露水。景德元年(1004年),刘娥正式得到了“美人”的封号,这时刘娥已经三十六岁。很快晋封为二品修仪,又封为一品德妃。宋真宗的郭皇后去世后,真宗欲封刘娥为后,却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大臣们根本不接受一个来历不明,出身微贱的女人为皇后。皇后之位也就空了下来,一空就是六年。此前真宗共生了五子一女,却都中道夭折。皇帝无嗣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于是刘德妃把自己的侍女李氏推荐给宋真宗。李氏是杭州人,出身卑微,生性寡言沉静。此后不久,李侍女果然怀上了身孕,真宗闻讯大喜。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10)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仁宗赵祯,刘德妃养为己子,由刘德妃和杨婕妤共同照料,刘德妃照料孩子的教育,杨婕妤照料生活起居。二妃对这个孩子呵护备至。李氏则被封为“崇阳县君”,死前被封为宸妃。刘娥还派人去寻找李氏的亲人,找到其弟李用和并封官。在此之前真宗早已向大臣宣布刘娥有孕,如今果然生了男孩,真宗便开始计划册立刘娥为皇后了,四十四岁刘娥被册封为皇后。成为皇后的刘娥,从此成为真宗名正言顺的内助。她才华超群,通晓古今经史,而且记忆力极佳,朝政事务和大臣们的彼此关系,她只要听一遍就能把来龙去脉和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在皇宫内务方面,她也努力做后宫表率,除了大型典礼之外,她的服饰简朴得与寻常宫嫔没有什么区别,处理宫中家务事也都遵照从前的定规而没有任何逾越,宫中都对她心悦诚服。真宗每天退朝之后审阅奏章到深夜,都要刘后陪在身边,时时询问她的意见,刘后所言必中,很符合真宗的想法。虽然贵为皇后,朝中反对她的人也不少,以寇准和李迪为首。加之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刘娥开始笼络自己势力,以免日后孤儿寡母大权旁落。刘娥开始重用丁谓和钱惟演。后来寇准被贬为相州知州。干兴元年(1022),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然而丁谓欺刘后孤儿寡母,想独揽大权,于是丁谓被罢相贬官,并重新启用寇准(他接旨后来不及上路,就去世了)。刘后开始正式垂帘听政。刘后任用丁谓,收拾掉自己的反对派,然后再除去丁谓,不但洗净双手,大权在握,还收复了人心。李宸妃死后,刘太后采用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穿着天子龙袍参加了祭太庙的大典(史学家认为这是她的一大败笔)。回来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次年就去世了。刘太后尽全力保护仁宗,而仁宗对太后亦恭敬孝顺备至,直到太后去世母子间亲密无间,仁宗一直不知道是宸妃所生。刘太后去世后,群臣纷纷上议,说皇帝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说李宸妃是太后毒死的。仁宗震惊,命李妃兄弟李用和去查看李氏棺木,见李宸妃身穿皇后服,尸体泡在水银中,颜色如生。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 仁宗逐至刘娥灵牌前自责谢罪,更加厚待刘氏,谥封刘娥为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生母李氏为庄懿皇后。在明代,这段故事被演变成“狸猫换太子”。明朝宫中发生过两件夺子杀母的惨案。这两桩事流传到民间,人们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编造出“狸猫换太子”,刘太后也就背上了这个黑锅。
在宋代大剧《清平乐》中,仁宗的母亲刘太后引发大家关注。按剧中描述,仁宗因养大自己的刘太后并非自己生母,而对其心怀怨恨。这个说法实际上在民间文学中传播很广,我们熟悉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就是源自这里。那么,真正历史中她的形象如何?她与仁宗关系又怎样?随文史君一同了解一下吧!《清平乐》海报(刘太后、仁宗、曹皇后)一、刘太后的权力之路刘太后出身低微,本来嫁于银匠龚美。后来因为家贫而入宫,任职于东宫的宦官将其送给身为太子的真宗。刘太后聪明能干,深得真宗喜欢,史书记载其“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帝每巡幸,必以从。”也就是说她因为总是陪真宗批阅奏折处理政事,真宗在政治上对她也有所依赖。真宗晚年久病,而皇太子年幼,所以政事便落入刘后手中,她积极在朝中安排自己的势力,联络大臣。真宗晚年,丞相寇准立主废除刘后之权,以太子监国。但寇准因酒后失言,被后党丁谓抓住机会,上书真宗将其贬官。寇准一党铤而走险,试图政变废后,败落后,寇准被贬。于是出现了刘后与宰相丁谓共掌权力的局势。(清平乐 刘太后)真宗驾崩后,年仅13岁的太子即位,即仁宗。遗诏尊刘后为皇太后,“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刘太后因此名正言顺的取得了权力。刘太后此时表现出极高的专权欲望,试图提高自己在朝堂中的威望,行用的礼仪向皇帝的规格靠近。但是,宋代素以祖宗家法为政治原则,所以刘太后的举动定然遭到朝臣激烈反对,以参知政事王曾为首的一批大臣与后党进行斗争,维护祖宗之法。《清平乐》仁宗和背后垂帘的太后刘娥乾兴元年(1022年),刘后试图摒弃仁宗,自己处理政事,于是借口仁宗还是个孩子,每天起床晚,所以单独接受群臣的朝见。这一举动在朝堂之上引发激烈争执,最终王曾援引汉代故事,说“东汉故事。皇帝在右、母后在左,同殿垂帘”,用垂帘听政的方法挫败了刘后,保证了小皇帝对政治的参与权。王曾还以汉代吕后,唐代武则天的事迹来警示刘后,劝她一心一意辅助小皇帝,而不要有别的念头,免得百年之后祸及刘氏一门。刘后大寿时,她试图让仁宗率群臣给他行礼,但范仲淹坚决驳斥,说国礼和家礼应当区分,皇帝不能在公共场合行大礼,刘后也只好作罢。《清平乐》刘钧饰演范仲淹剧照刘太后虽然处心积虑地营造她的专制,但是最终还是失败,因为宋代的制度设计和祖宗之法中,对于后妃防范十分严格,如果有人试图逾越界限,定然受到群臣的激烈反对。这些法律化的规定,使刘后破除这些阻碍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清平乐》刘娥剧照二、“狸猫换太子”之谜刘太后在历史上更为人知的一面,当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经各流派戏曲的演绎,此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故事的大概情节是说,真宗晚年病重,刘后与奸臣郭槐勾结,诬陷忠臣寇准,并将李妃所生之子,用一只狸猫换掉然后据为己子,并将李妃打入冷宫。在寇准的营救下,李妃被救出宫外,但最终她哭瞎了眼睛。最终,经包公的英明神武,查明了案情,仁宗与母亲得以团聚,刘后则受到惩罚。某一个剧版的《狸猫换太子》但这一故事纯属虚构,这一杂剧出现在元代,到了清代故事框架才完全成型。不过艺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虚构历史人物,而是就一时代历史人物而演绎故事情节,最终让听众觉得似是而非,历史上确有其事。只需仔细核对时间,便知此故事之误,例如包拯开始做官之时,故事主人公刘太后、李宸妃早已经去世。在《宋史》的记载中,仁宗出生后,“章献皇后无子,取为己子养之”。可能只是当时皇后受宠,宫中一个正常的行为。仁宗的确也一直视刘太后为生母。在其病重之际,既大赦天下,又下诏求天下名医,诏回刘太后流放之人,为其祈福。刘太后死后,仁宗叔叔告诉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但幸运的是,丞相吕夷简在李太妃死亡之后,劝谏刘后以皇后之礼下葬李妃,告诉她纸包不住火,希望她谨慎行事顾全宗族,刘后照做。仁宗为母亲更换棺木时,发现“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怒气因此消减。刘后从而避免了仁宗知道真相后被清算。《清平乐》为李太妃更换棺木但这个故事反映的是真宗一朝的权力博弈以及仁宗朝这一段历史。在民间小说家和民间百姓脑海中,对于这段历史也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记忆,他们难以阅读真实的史料,对于真宗末年的真实权力斗争,有所耳闻但不知真相,因此流传这段历史的另一种版本。三、刘后、仁宗的母子关系仁宗的亲生母亲李氏本是刘太后为修仪时身边的一个婢女,意外得真宗宠幸而怀孕,于是刘后便将孩子带到自己身边抚养。可怜的李氏则因为恐惧刘后的权势,至死也不敢公开这件事情。但刘后对于仁宗,照顾可谓是尽心尽力。仁宗年少继位,在未纳皇后之前,一直居住在刘太后的宫中,由刘后亲自照顾其饮食起居,仁宗吃什么都要亲自过问,《宋史》记载“章献禁虾蟹海物不得进御”,为了仁宗的健康,不让其食用海鲜。对于小皇帝的教育,她也十分上心。挑选儒臣为其讲述儒家经典,并且严格监督其言行,“动以礼法禁约之”,努力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清平乐》王凯饰演的仁宗剧照但刘太后也不是一个毫无野心的贤妻良母,她一直把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迟迟不肯归政于仁宗,甚至有过僭越之心,只不过都被儒学士大夫阶层扼杀在摇篮里。随着仁宗的渐渐年长,虽然母亲对他的照顾十分周全,但他不甘心只是做一个傀儡皇帝,因此他的心情十分复杂。但刘后在世期间,仁宗还是尽量维持与母亲的和谐关系。但在刘后去世,仁宗亲政后,就立即有所动作。仁宗打压刘太后重用之人,清除刘太后在朝中的势力,让那些被刘后贬黜的官员回京,任用自己的亲信,从而来提高皇权的威信力。而这也是宋朝制度设计合理的地方,使这一权力过渡没有引发更大的危机。《清平乐》宋仁宗剧照文史君说:宋代的刘太后,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但是个人的意志终究无法战胜时代的束缚,武则天的机遇再不可求。牢固的祖宗之法和强大的士大夫群体,让她只能屈服。最终,刘后也不得不自称为“赵家老妇”,而不能有所僭越。至于小说戏曲中的“狸猫换太子”形象,则带有很多演义的成分。从整体来看,刘后在仁宗时期,双方还是维持了一个母慈子孝的局面。参考文献:[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王瑞来:《“狸猫换太子”传说的虚与实》,《文史哲》,2016年第2期祝建平: 《仁宗朝刘太后专权与宋代后妃干政》,《史林》,1997 年第2期。(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狸猫换太子的简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