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毛主席种地处是什么时期写的

(来源:环县甜水镇人民政府)
胸怀日月心自宽,毛主席逆境时写的三首词音频:进度条00:00 19:54 后退15秒倍速 快进15秒
如何对待人生的挫折和逆境,永远都是个热门话题。毛泽东不但在行动上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还在他处在逆境中写的三首词中,通过特有的艺术表达,近一步从哲学和世界观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毛泽东诗词中洋溢着的革命豪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诗的灵魂一样,感动着广大读者。这种革命豪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仅仅表现在革命形势顺利的时候写的一些诗词中,在革命的困难时期写的一些诗词,仍然洋溢着这种革命豪情。更可贵的是毛泽东本人处于困难和逆境之中,写的诗依然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众所周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几度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处于“赋闲”和“半赋闲”的状态。对于一般人来说,将自己亲手创建的军队的领导权交出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挫折和打击。在中共的历史上,有些因为个人原因而被批评处分的人,尚且不能正确对待,有的就此出现怨言和意志消沉,有的甚至离开了革命队伍,当了逃兵,更有个别的投敌变节。但是,这一切,对具有坚定革命理想和思想成熟的革命家毛泽东来说,是不存在的。正如他后来对人们说的,他把这种“逆境”生活,看作是换一种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学习和锻炼。他后来(1949年)给柳亚子的诗中说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人生的体验,是哲理,也是一个成熟的革命家应有的品格和风范。他的这种品格和风范,我们从他在中央苏区写的几首词中可以看出一斑。把这些诗词集中赏析一下,倒是可以看出毛泽东是怎样的一种心胸和思想感情。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和逆境不无借鉴和教育意义。
(一)冠绝古今的绝唱
第一首是1929年10月写的《采桑子·重阳》。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这年的6月召开红4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由于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的正确的建军主张和军事行动方案,没有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被迫离开了红4军前委书记的领导岗位,到上杭一边养病(此时正值患疟疾),一边指导地方工作。就在这年的重阳节(阳历10月11日),写下了此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上阕首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异峰突起,用平易浅白的语言,提出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人生易老天难老”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和现象,任何人也不可改变。我们在这个规律面前应以何种态度对待?历史上,有多少帝王将相,想长生不老,最后是贻笑后人?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岁岁重阳”,或思乡思亲或吟唱悲秋之词以自慰?所谓“斗酒当为乐,无为待来兹”(魏晋·应璩)。而作为一个成熟的革命家、军事家、哲学家的诗人,却是出人意料地吟出“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简单两句,就将历史的哲理叩问,转入现实的应答:今天的重阳,却与往年不同。遍地的黄花也不同往年!“分外香”,是因为它的根上的泥土里,洒有战士的鲜血!这是“血沃大地”!这既有对昔日战场战争胜利的回忆,也含有对烈士的悼念和敬仰!含蓄地回答了我们革命者应如何对待“易老”的人生!——它的潜台词是:这样的黄花,代表一种革命精神,面对这样黄花,我们没有理由消沉——革命的乐观主义充溢其中!
下阕,“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又引领读者回到秋天。这样的“秋风劲”,在过去一般文人骚客的眼中悲秋之类的所谓“名句”,自然是“不似春光”,这是呼应前阕的“天难老”一句。紧接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又一转折,一反“不似春光”的传统认识,同时又是对“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意境补充和扩展,使全诗的意境豁然阔展,给人以静中有动。
纵观全诗,一幅浓郁的诗情画意、极具美感的、无限绵长悠远的时间、宏大而辽远的空间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放眼望去,无边无垠,遍地黄花,充满勃勃生机!全诗看似平易,细品构思精巧,立意新颖,两个递进的迭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令人耳目一新,耐人回味;有超凡脱俗、响遏行云之感。诗人的旷达、乐观、对未来人生充满自信的革命人生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尽在不言之中!如前所述,此时,诗人刚刚受到不公正对待,离开了自己亲手创建并初具规模的红军的领导岗位,“赋闲”住在上杭,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地重游,又适逢秋季。这三个“条件”,都是古代诗人“伤感”“悲秋”“叹人生无常”“壮志未酬”的主题。而这首词,尽显一个革命家的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军事家对昔日胜利和战场的由衷赞美、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浪漫诗人的放怀吟唱!这样“四家合一”的绝唱,冠绝古今。
中国的古典诗词写重阳节或写战场的诗词很多。但像这样既写重阳节又同时写战地,将二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的诗作极少。唐朝岑参是名动一时的边塞诗人,他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很被一些人称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此诗构思和意境不可谓不巧,但是在战地过重阳节,无人无酒,清冷孤寂,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里的菊花,厌战思家情绪,跃然纸上。其思想境界、情绪格调,都不可与《采桑子·重阳》比肩。其他写重阳节的诗,当数人们熟知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只是写独在异乡作客的孤独。至于其他知名诗人写重阳也多是忆旧或悲秋之类。同历史上的名人名篇相比,《采桑子·重阳》既写重阳又写战场,其格调、其构思、其意境可谓冠绝千古。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战斗豪情和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尽显一个成熟的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伟大诗人的浪漫。我们如果不知道毛泽东当时的处境,绝不会想到这是出自一个身处逆境之人的手笔。
(二)“郁闷”而不悲观
另一首是写于1933年夏天的《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菩萨蛮·大柏地》
这首同前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1933年,毛泽东进入不惑之年,这却是他政治生涯和人生中又一次陷入“逆境”时期。1932年10月的中央苏区宁都会议之后,他又一次被排挤出中革军委的领导之外,他的活动仅限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务”方面。实际上,他被剥夺了党和军队的领导权。1933年夏天,他路过当年战斗过的大柏地。大柏地地处江西瑞金县城北六十里。大柏地战斗,是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后,于1929年1月,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于同年2月,对尾随的国民党赣军的一场战斗。取得了歼敌两个团,俘敌八百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的大胜利。这是红军离开井冈山的第一个大胜仗。此次旧地重游,自然会引起诗人的回忆和感慨。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意盎然的小山村:雨后的彩虹,是那么绚丽多姿,似乎是有人在“手持彩练当空舞”,而刚刚被雨水冲刷过的“关山”,却是“阵阵苍”。面对此情此景,他的思绪自然回到当年的“鏖战急”的战场;一下将读者视野从现实的小村,推到几年前的战斗场面,让人似乎听到了枪声和激烈的搏杀声。“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轻轻两句,又将读者引领回到现实世界:一个静静的山村,仍然留有当年战斗的痕迹——“弹洞”。这里隐隐含有对昔日胜利战斗的回顾、眷恋和颂扬。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前一段时间,就有人从所谓“人性”的视角出发,曾责怪毛泽东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不管不顾等等。其实,在诗人的眼中,村壁的“弹洞”正是人民用革命手段打翻旧世界的象征!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自然不同。“今朝更好看”这是一个革命家用哲人的眼光看世界。
短短的一首八句小词,平易晓畅,自然朴实,没有任何难解雕琢的词句。全篇是人们熟悉的自然景物,却构成了一幅高远辽阔的意境。写出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景物以及作者的独特感受。有写景,有叙事,而写景和叙事又都是抒情。可谓是情景交融——雨后斜阳,时临傍晚,彩虹高悬,山村静谧。一句“谁持彩练当空舞”,静中写动,用动写静,更显山村之静(不由让人们想到古人的“鸟鸣山更幽”的表达效果)。“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又由动转静,动、静结合。一个经过战火洗礼的小山村如画一般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从这幅画中,看出作者情绪是那样的乐观旷达,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复杂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胜利战斗的亲切回忆和颂扬。毛泽东后来说当时心情是“郁闷”的,这种对当年战场的回忆,可能就是一种对“郁闷”的抒发和宣泄吧?但难能可贵的是“郁闷”而不悲观。
总之,词的主旨,主要还是通过对一场胜利战争的颂扬,来表达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情绪和必胜的信心。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然充溢其中!
(三)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第三首是写于1934年夏天的《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毛泽东对这首词的写作前后有个说明,是正确理解这首词的关节点。其说明如下:
“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清平乐·会昌》
这首词写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夕,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写作背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毛泽东一手创建的红军,到1934年已处在生死存亡之秋,而毛泽东本人却仍被排除在军队领导之外,他的种种正确的军事主张得不到采纳。只能以他的崇高威信,对红军造成有限的影响。据《毛泽东年谱》所记载:毛泽东1934年4月下旬离开瑞金,前往中央根据地南线调查研究并指导工作。到达粤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会昌县文武坝,会见中共粤赣省委书记刘晓、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在听完何长工汇报南线军民反“围剿”的情况后,同他们共同研究总结了前一段的反“围剿”作战被动的原因,一同研究制定了反“围剿”的新的作战计划,作了相关军事、政治的指导。由此,使南线战局出现稳定并出现新局面。5月出席粤赣省委召集的会议,听取汇报后,针对斗争形势,作出了要深入开展查田运动等多项指示。6月上旬到会昌站塘的李官山视察,指导当地22师的军事工作。6月中旬回到文武坝。6月下旬,接到中央通知,立即回瑞金沙洲坝,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此词当在6月中、下旬从李官山视察回到文武坝,在离开文武坝之前的这段时间同粤赣省委的领导干部刘晓、何长工和警卫人员登“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之后所作。这是诗人在中央苏区时期写的最后一首诗词,写作此词时,第五次反“围剿”已无胜利的希望,中央高层已有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
此词与1929年10月所作《采桑子·重阳》一样含有很强的哲理意味。首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开头就让人们精神一振。我在天还未明时登山,不要以为我是“早行人”。这“莫道君行早”是句俗语,后省略了“更有早行人”的语意。言外之意是,更有广大的战士们早于我就起来行军作战。紧接一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一句意味深长,而又乐观通达的诗句。在《采桑子·重阳》中,毛泽东说“人生易老天难老”,而在这里却说“踏遍青山人未老”,前句讲的是大自然和人生的客观规律,而这句是对从井冈山斗争以来的回顾,表达了诗人仍然充满青春的豪情,而不言“老”意;对前途仍然充满了信心。“风景这边独好”,向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解读为展望祖国大地,还是苏区这里好,二是解读为,整个苏区处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的危险困境之中,唯有这南线稳定。窃以为,通观全篇,这后一种解读似是更合情合理。
下阕,“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诗人近看山峦俊秀,茫茫苍苍,一种自然之美,赏心悦目;远眺东南方,那里“更加郁郁葱葱”,比这里还要好,在困境中看到红军的前途。《清平乐·会昌》,总结了诗人从秋收起义以来艰苦的战斗历程,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政治家的广阔胸怀和军事家的战略眼光。既有能够身临前线改变南线被动局面的喜悦,也怀有对苏区出现困境的思考。当时苏区形势已如火烧眉毛。1934年4月28日,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失守。中央红军处于节节败退的困难境地。毛泽东却只能坐视此危急形势,而无法插手。他登临会昌山,显然是欲排解郁闷,而山上的大好风光,令他忘却忧愁,但是他对革命的前途仍然充满信心,所以他的笔下并未见出悲观情绪,相反,读之仍令人奋发振奋。
这首词写得平易而见精深。全诗将景物描写寓于叙事之中,创造了一个动态的时空意境。诗人同大家拂晓启程,结伴登山,近看,高峰竞秀;远望,群山蜿蜒不绝奔向远方,同游者指指点点,南粤郁郁葱葱。语言晓畅明白,通俗易懂,没有典故,没有奇字。可是细品全词,内涵丰富,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尽在不言之中。既有对过去战斗生活的亲切回忆,又有对未来前途的展望;既抒发了青春不老的壮志,又表达了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思想和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可谓词中精品。
(四)胸怀日月心自宽
我们读完这三首词,掩卷细思,会发现它们有几个共同之处:
其一,聚焦当时社会焦点,关注战争,反映战争,歌颂胜利的战争。好诗在于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在1962年4月,《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他的《词六首》时,有个说明:“这些词是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文采不佳,却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心情舒快状态,作为史料,是可以的。”这三首词共同的特点都是在于把视线放在对正在进行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关注,两首是战地重游,另一首也是含蓄地写战地。写战地是为了写战争。是着力表现“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心情舒快状态”。“诗言志”。当时正在进行的人民革命战争,是党的工作中心。毛泽东虽然离开了军事领导岗位,但是仍一如既往地关注战争,研究战争,热情地歌颂胜利的战争。当时处于一般人认为的“失意”状态,却依然是以革命事业为重,以革命战争为重。这是难能可贵的。诗中不见“小我”的自我遣愁解闷的无聊抒怀,只有“大我”——广大革命战士对正义的革命战争的积极参与和对革命战争胜利的喜悦。
历史上,多少失意的将相、文人骚客,当他们失意时,或嗟叹“可怜白发生”(辛弃疾)或发出了“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总是离不开对“小我”的抒发。这同毛泽东的宽广胸怀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二、这三首词都富有哲理性。富有哲理性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和灵魂之一。这三首词对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短暂的人生、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革命战争、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革命的前途,不是一般地去说教,而是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通过塑造的艺术意境,含蓄地表达出来。这充分看出诗人思想的成熟和深刻,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这也是诗人表现的乐观、通达、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的革命家风采本质体现。
其三、从艺术上讲,他们也有许多相同之处。首先,都有从平易见精深的特点。从平易见精深是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三首词没有用典,没有生僻的词句,统统是朴实无华的如实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塑造一个动态的、深邃、广阔的意境。各词含蓄蕴藉,不尽之意尽在言外,是毛泽东平易见精深的作品的代表。其次,词的意境开阔辽远,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南国的诗情画意。第一首写秋天的重阳节;第二首写夏天的雨后傍晚;第三首是写夏天的凌晨。各有时间、季节的特点,色彩鲜明。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生活的美感。看似山水诗,又似军旅诗,又似哲理诗,又似咏怀诗——是,又不是。其实,它就是集革命家、军事家、哲学家为一体的诗人,写的记事诗,同他写的其他全部诗词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
胸怀日月心自宽。这就是一个革命家在“背运”时的风采!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应有的思想境界!
编辑|郭小丽
责编|陈彦如
编审|项东民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订阅《党史博采》
邮发代号:CN13-1117/D
发行部:0311-8781780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初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艺术载体,通过分析毛泽东诗词来解读毛泽东的初心,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从“学不成名誓不还”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从一介书生变成指点江山的热血青年这是历史的维度。初心是动态概念,有一个不断萌发和形成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曾说:“我小的时候也没有多大的志愿和抱负,也没有想干出多么大的事业来。”还说:“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一九一八年才读马列主义。”随着人生道路的不断探索,毛泽东救国救民的初心逐渐形成,最终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就读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毛泽东改写了一首诗《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时的毛泽东还是一介书生,和普通读书人一样渴望金榜题名。他借此向父亲表达一定好好读书、学有所成的决心,同时表达好男儿志在四方的人生追求。1915年3月,同窗挚友易昌陶病故。毛泽东挥笔写下情真意切的《五古·挽易昌陶》,还写有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上联是说日本人觊觎我锦绣河山。而中国社会又极为黑暗肮脏,正期待我们去彻底洗涤,你却一死了之,叫我如何济世救民?下联是说国难当头,战争风云弥漫,你的生命之花还没有绽放,还没有报效国家,却撒手西去,死得真不是时候!这副挽联抒发了一个热血男儿的忧国忧民之志。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生群情激愤,集资刊印了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书刊《明耻篇》。毛泽东在其封面上奋笔题写了《四言诗·〈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青年毛泽东的志向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这时的毛泽东已经受到许多激进思想的熏陶,对中国的黑暗现实有了深刻认识,救国救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青年毛泽东日渐成为社会政治家和职业革命家,忙忙碌碌、四处奔波。1925年秋,毛泽东从长沙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之前,重游橘子洲头,写下豪情满怀的《沁园春·长沙》。这是青年毛泽东的代表作,反映了写诗时的复杂心情,追溯了湖南一师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正如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毛泽东已经是坚定的革命者,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天翻地覆慨而慷”——从上下求索到彻底改变中国命运这是实践的维度。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实现了他的初心,也成就了千秋伟业。1920年11月,毛泽东创建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最早的党组织之一。1921年初,毛泽东把新民学会的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不仅仅是新民学会的宗旨,也是毛泽东的毕生追求。为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正确道路,毛泽东上下求索。用毛泽东的三句诗,就能勾勒出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第一句是《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第二句诗是《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第三句诗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进程中,毛泽东经历了“问天”“比天”到“翻天”“换天”的心路历程。在毛泽东的思想观念中,“天”有着极强的政治色彩,反映着毛泽东的革命诉求。一是问天。“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的发问,表现出毛泽东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大胆质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二是比天。到1936年《沁园春·雪》中“欲与天公试比高”时,日本加紧侵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中央红军已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开始东征,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已经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正确道路和具体方法。三是翻天。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中国革命胜局已定。“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毛泽东由衷赞叹:“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四是换天。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时,感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新中国成立已经十个年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已经换了新天。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六亿神州尽舜尧”——从重视民众到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是人民的维度。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共产党人的初心,说到底就是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人民”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范畴。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支配毛泽东一生的灵魂,是激励毛泽东奋斗终生的不变初心。他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毛泽东始终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看做是真正的英雄。“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毛泽东人民观的诗意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在解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明确说明“是指无产阶级”。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他放手发动群众,“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毛泽东坚信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泽东用如椽大笔塑造了人民军队的群体形象,热情讴歌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事业。他们是正义的化身,具有顽强的战斗意志。“不到长城非好汉”“万水千山只等闲”“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宜将剩勇追穷寇”。他们坚不可摧,势如破竹,能够征服一切敌人。“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横扫千军如卷席”“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后,毛泽东诗词侧重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他欣赏“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发展局面;赞扬“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果;调动“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冲天干劲;培养“不爱红装爱武装”“拒腐蚀,永不沾”的一代新人;憧憬“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美好社会。从“管却自家身与心”到“拒腐蚀、永不沾”——从注重修身变成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这是品格的维度。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精神和伟岸人格。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优秀品格。毛泽东的崇高品质内容丰富,这里提示几个要点。第一,深厚的爱国情怀。毛泽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维护尊严、追求独立、寻求解放、谋求幸福的真实写照。毛泽东“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以山为题,《浪淘沙·北戴河》《七绝·观潮》等专门写水,含有山水的诗句不计其数。他笔下的山,仪态万千、瑰伟雄奇;他笔下的水,神奇曼妙、变幻无穷。“江山如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把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深沉的忧患意识。中国革命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927年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中国大地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吟成苍凉沉郁的《菩萨蛮·黄鹤楼》。诗中的“茫茫”“沉沉”“苍苍” 笔调压抑,毛泽东内心也不免充满忧虑和苦闷,表达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苍凉心情。1934年夏天,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受挫,毛泽东写下《清平乐·会昌》,他解释“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时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1935年2月写的《忆秦娥·娄山关》是长征途中的第一首作品,遵义会议扭转了毛泽东的人生境遇,但红军依然处于险境,这首作品显得极其苍凉凝重,因为他深知“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第三,勇敢的责任担当。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了《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写道:“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犹如长剑刺破青天,自身完好无损。一旦天塌下来,山会一柱擎天。山,俨然就是共产党人的人格化身,所向披靡。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国家出现危亡,人民出现危难时,共产党人总是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是人民的靠山。第四,顽强的奋斗精神。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写道:“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他少年时代豪气冲天,青年时代踌躇满志,壮年时期执着豪迈,晚年时期壮心不已。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写了《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已经69岁高龄的毛泽东依然是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第五,积极的乐观心态。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倒海翻江卷巨澜”“要将宇宙看稊米”“乌蒙磅礴走泥丸”,面对种种困难,毛泽东傲视万物,藐视敌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毛泽东气定神闲、从容不迫。“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不到长城非好汉”,面对崇高理想,毛泽东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第六,崇高的大同理想。毛泽东放眼全球,胸怀天下。《念奴娇·昆仑》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毛泽东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毛泽东抽剑把昆仑山劈成三截,原稿为“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毛泽东说:“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他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分开来,胸襟何其宽广博大!1963年8月1日,毛泽东兴致勃勃地题写了《杂言诗·八连颂》,高度赞扬身居繁华都市,始终不忘初心、保持优良传统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毛泽东的崇高思想在《杂言诗·八连颂》当中体现得最直接、最全面、最生动。这首诗对人民军队在和平年代如何继续保持革命本色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全体共产党员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只有做到不忘初心、永不变色、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才能使我们党永葆青春,战无不胜。(汪建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