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只壶盖上写着时大彬紫砂壶真品图及价值制的紫砂壶 请各位大师帮忙鉴定一下起码一百多年了谢谢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1,看看 淘了个时大彬的紫砂壶 是真的假的2,时大彬的紫砂壶有壶底写豫丰名壶的吗3,请问豫丰仿时大彬壶的价值如何4,我家有一黑色紫砂壶壶盖有豫丰两个字壶底有时大彬字请问是真的吗百度5,时大彬紫砂壶看看真假又值多少钱6,我有一个 时大彬制 的紫砂壶我把照片传上来麻烦帮忙坚定一下是7,时大彬的紫沙壶8,时大彬紫砂壶鉴别9,时大彬的紫砂壶怎么样1,看看 淘了个时大彬的紫砂壶 是真的假的时大彬是明代紫砂大家,其作品存世量极少,单件要在500万以上,楼主此壶从器形到落款均不符合时大彬时代的特点,应该为现代仿品。2,时大彬的紫砂壶有壶底写豫丰名壶的吗
豫丰是做紫砂壶的一家字号,我有一把,黑黢黢的,似乎价值不是很高。大茶壶而已
3,请问豫丰仿时大彬壶的价值如何壶现在没看到图片,无法判断真假,豫丰是清末建立的专门制造并营销紫砂器的著名商号,现在一把品相好的豫丰壶也就千元上下,总之要是真的的话,六位数还是值的..4,我家有一黑色紫砂壶壶盖有豫丰两个字壶底有时大彬字请问是真的吗百度
你好,是民国时期的真壶,时大彬是当时工匠随便做上的寄托款,也是崇拜时大彬制壶工艺的体现,豫丰是这个壶的真正的产地,是制作这个壶作坊的名号,现在这种壶价格也很高了,品相好的在2000左右,包浆特别漂亮的在4000左右了,希望能帮助你
5,时大彬紫砂壶看看真假又值多少钱时大彬为明代人,他制作的紫砂壶现在大概在千万元这个价位上,但是在民国时期,这种级别的紫砂壶很少流通,而且时大彬的壶存世量也就十来把,没有资料显示当时时大彬紫砂壶的成交价格。6,我有一个 时大彬制 的紫砂壶我把照片传上来麻烦帮忙坚定一下是不是时大彬的真品,是晚清的仿品。我有一个时大彬制紫砂壶
这把壶是清末民初的款式,做工粗糙,泥料差,仿制的痕迹明显,个人认为价值不高。7,时大彬的紫沙壶嗯 你的壶是民国仿的。价值1500元左右。是近代仿品,而且有人工做旧之嫌!砂料一般!对不起。别用他喝水啊。不是紫砂。是化工泥做的。是把老壶,但不是时大彬的,名家各个时期都有仿制的民国仿的,值几百块钱8,时大彬紫砂壶鉴别壶型还不错,但大彬款和外面的题字都出卖了它是假货的证据,砂料一般仿货,而且是粗仿,呵呵我平时喜欢喝茶,对紫砂壶有一点了解,时大彬是我国紫砂壶制作的名家,他的一把壶的价值。先说个故事,一位紫砂壶收藏爱好者曾经用重200多克的黄金艺术品换时大彬制作的那把紫砂壶,是真是假无从定论,但是紫砂壶除了壶底有“时大彬制”的字样,手柄和壶盖内还应该有时大彬的印章,这些都是中国制作紫砂壶的行规(当时的防伪技术),(尤其是像时大彬这样的名家)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你可以找有资历的专家给你鉴定一下。如果楼主有兴起可以看一下百家讲坛《神奇紫砂壶》教授给你讲述紫砂壶的故事。。。百度视频一下。9,时大彬的紫砂壶怎么样时大彬:字少山, 明代万历、崇祯间(1573-1644)宜兴制壶名家。生于明万历间,卒于清康熙初年。时大彬是我国紫砂壶制作的名家,真品时大彬紫砂壶,堪称绝壶是国宝。
“时壶市纵有人卖,往往赝物非其真”。时大彬壶代代都有仿品,有高仿,也有低仿,层出不穷,包括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与藏家所收藏的传世品,几乎全是仿品。有报道,一位紫砂壶收藏爱好者曾经用重200多克的黄金艺术品换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还真、仿未定呢。
上图,正侧内外,特别是款。
来路,来路不明的东西就去弄清楚它。
时大彬的壶现在存世稀少,也是明朝最有成就的壶艺大师。这也是为什么大彬壶被彷制最多的原因。
大彬壶的款是辩别真假的一个重要标识。因为彷制的大彬壶最多的时代是民国初年,那时候一般彷壶的几乎没有见过真正的大彬壶,所以一般款识都用章。而正经的大彬壶从来都是直接刻在壶上的。
不费劲说这个了,要是你真有,上图吧。
再提一句,楼上那个不要误导大家,大彬壶你一万买把给我看看,你出一百万都买不到。
要看是什么东西了,这个说不好,你是有还是咋的,有就传点照片放在博宝宝珍商城里,让人家专家给你鉴定鉴定。三大制壶名家之一,极具收藏价值
1,紫砂壶底部印章是什么字请高手识别 如图谢谢请帮忙看看是什么篆书底款:江建翔制王香勤制2,紫砂壶底部印章是什么字
底款文字是篆书字体。右起竖读: 吴业芬制。
3,紫砂壶壶底印章请高手指点项圣思制(字是反的)凤年杨氏是的家里的一个茶壶 壶底的印章文字看不出是什么来 求高手帮我看下.4,紫砂壶印章款识是什么
印章款识是在紫砂壶生胚上施加印文,表明紫砂壶的制作者,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十分相似。现代制壶钤印一般出现在三个位置:壶盖内、壶底、壶把,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如部分印章也会在壶内部出现,当以壶身出现铭文等时,壶身也会出现作者印章。无论紫砂壶上有几个印章,都要做到整体和谐统一。用于壶盖内必须在出气孔两侧,用于壶底则肯定在正中间,用于壶把则肯定在壶把梢下面,而如果出现在壶身,则肯定用于铭文刻画的尾部结束位置。紫砂壶保养注意事项新壶新泡首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重香气茶或重滋味的,如果讲究的话,都应专门有备泡的壶,同时也可使新壶接受滋养。方法是用干净锅器盛水把壶淹没,用小火煮壶,将茶叶同时放入锅中同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再稍等些时候取出新壶,置于干燥且无异味处随自然阴干后即可使用。壶在使用时应做到经常擦拭,并应不断用手抚摸,久后不仅手感舒服,而且能焕发出紫砂壶本身的自然光泽,浑朴润雅,更能耐人寻味。
5,紫砂壶底的印章求教文字内容紫砂篆书底款:“李冰勤制”。您的这一把紫砂壶,底款是篆书“顾景舟”;真品收藏价值比较高的;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6,中国宜兴紫砂壶底款有哪些
“中国宜兴”底款,一般都是中后期的“文革壶”使用居多。随着紫砂工艺厂外销任务的增多,开始在壶底盖“中国宜兴”制造地款,一用就是近十年。当时无论是高手或者是学徒工,所做的商品壶,都是用一样的泥料,除了少部分艺人需设计参展作品外,其余艺人全厂上下无论手艺高低,无一例外都投入到生产面向大众的产品中去。--引自网络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经历了十年内乱,大大限制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很多名人大家成为了批判的对象,他们不敢在紫砂壶签下自己带有印章的底款,但是又不能耽误。中国宜兴紫砂壶的出产量国内国外市场对于中国宜兴紫砂壶的需求量很大,为了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在紫砂壶底款印下中国宜兴这几个字作为批量生产的标志。一般这个时期的文革壶把底没有作者款印。现代制作紫砂壶的名人,大家都有自己的印章,印章是一个人的象征,如同自己的名字一样,会跟随自己一辈子,在紫砂壶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就代表是自己的作品,印章和紫砂壶是相辅相成的作用,有的紫砂壶因为印章扬名天下,有的印章因为紫砂壶身价百倍。一个普通的紫砂壶盖上了名人大家的印章,可能价值涨了几十倍,这就是一块印章的价值。
7,请教紫砂壶底部的印章文字你好从右向左竖着读《盛昊德制》文字排列顺序



制您的这一把紫砂壶,底款是篆书“顾景舟”;真品收藏价值比较高的;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8,顾景舟紫砂壶上的印章内容都有哪些
顾景舟紫砂壶上的印章:墨缘斋、墨缘斋景堂制、景记、景洲、武陵逸人;1932年,在家从祖母邵氏学艺,始用印:墨缘斋、墨缘斋景堂制、景记、景洲、武陵逸人1942年,印有自怡轩、自怡轩主人、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曼晞、曼晞陶艺,并磨去"武陵逸人"印。1944年,始用印:瘦萍、老萍;1948年,始用印:荆南山樵、荆山壶隐;1955年,始用闲章:啜墨看茶;1984年,始用印:景舟七十后作,壶叟;20世纪90年代,刻了最后一方印章:生于乙卯;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扩展资料顾景舟作品欣赏1、藏六抽角茶组盖印:顾景洲;藏六抽角茶组(六头);底印:行一日间为我福壶身略成扁圆状,由钮、盖、口、身以至圈足皆贯以六棱,线条明析工整,转折合度,筋囊饱满圆润,圆中见方、方中寓圆。此壶成型难度高,造型挺拔,做工严谨。高:9公分 宽:18.3公分2、柱础壶壶身书刻:汉之甘泉不能尚也,石生氏刻。柱础氏古建筑支撑梁柱的石墩,顾景舟早年作品。3、洋桶壶高14.5公分,宽:15公分;壶身铭:东坡陶壶,唐贡山茶,玉女潭水,足供高人清赏,乙酉秋月为鸿法兄清玩,范顺琪福赠。民国34年制,鸿法宜兴土地改革所所长,范顺琪宜兴市政委送 顾老亲手刻画写。4、朱泥西施款:荆溪惠孟臣制(底) 景记(把) 高6公分,宽8.5公分;顾景舟早期朱泥壶顾景舟魏紫熙合作--- 矮井栏壶款识:底款:景舟制壶;把款:壶叟;盖款:顾景舟;铭文:神韵天成己巳秋紫熙;顾景舟-紫砂壶;底款: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盖款:顾景舟 高6.8公分,宽811.2公分;顾景舟早期紫砂作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顾景舟 (陶瓷艺人)
9,紫砂壶底部印章是什么字是作者的名字!款识。中國宜興長方形的印(早期),中國宜興有正方形的印,荊溪惠孟臣,荊溪惠南孟臣 (早期),有這些款印章底部,都是宜興一場早期出廠的壺,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仿間有許多都是山塞的,10,紫砂壶底部求高手翻译下图的印章文章是什么
早期紫砂作为民间工艺,作品上并不留有作者名款,南京出土的嘉靖年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的紫砂提梁壶就无名款。到供春制作树瘿壶时,由於供春是生活在文人圈中的书僮,因而受到文人书画作品上落款的影响,而在树瘿壶把侧的壶身上用尖头工具划下了『供春』两字。 这是紫砂壶上落款的雏形,到了时大彬时代,由於文人的直接介入,开始在壶底镌刻『庚戊冬日时大彬制』这种带甲子年款的欵识。到了陈鸣远时代,壶底刻款与印章款同时出现,之後渐渐只用印章而不刻欵了。一般是在壶底用姓名全称章,盖内用略小的不带姓的名章。 到乾嘉年间陈曼生参与壶艺之後,壶上的欵识就不仅仅是壶工个人的了,如曼生壶的底部是『曼陀花馆』、『阿曼陀室』这样的陈曼生书斋名,壶把稍下及盖内钤壶工杨彭年名,壶身上镌刻书画装饰又要落上捉刀握笔的书画家名。有个别壶工在子口(内墻)上及内底里留有印记的。此外在壶底部也有定壶人的印记及『大清乾隆年制』的年款章紫砂壶的款识(紫砂壶印款),是鉴定其年代及制作者姓名的重要佐证,也是文博古玩和拍卖界对壶估价的唯一依据。历代的制壶高手、名家,对用印钤款都是十分讲究的,他们的款识不仅表现出很高的艺术素养,而且在印章的布局、形式等方面也相当苛求,这是鉴定款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地讲,名家的款识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印章制作十分考究。名家的印章,或本人所制,或请篆刻名家专制,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而伪印章则难以达到这种水平,多呆滞无神。印章形式使用合理。有的作者在同一壶上使用两方或两方以上不同形式的印章,钤印位置十分讲究,整体上显得和谐统一。刻写、钤印位置适当。紫砂壶的款识一般位于壶的盖内、底、把梢、腹四个部位。款识大小适宜。刻款、印章的大小与壶本身具有一定的协调性。款识的大小与壶的大小相协调,即壶大款识大,壶小款识也相应小;款识大小与款识所处的部位相协调;底部的款识比盖款、把梢款相应大一些,反之则很有可能是伪品。在熟悉掌握了紫砂壶名家款识之特点后,我们鉴定紫砂壶的款识就有了一定的基础。1、顾景舟印章2、蒋蓉印章3、吕尧臣印章4、裴石民印章5、汪寅仙印章6、王寅春印章7、徐汉棠印章8、周桂珍印章9、朱可心印章10、自名斋、号印款图文转载自网络!
11,紫砂壶底部印章紫砂壶底部印章主要是用来标示制作者的名讳 同时也是代表制作者的铭牌 同声辅助的还有把款 盖款 共四章 再家上近几年才兴起的所谓全手工壶内壁说明章 总计有五款作者印章紫砂壶的款识一般位于壶的盖内、底、把梢、腹四个部位。款识大小适宜。刻款、印章的大小与壶本身具有一定的协调性。款识的大小与壶的大小相协调,即壶大款识大,壶小款识也相应小;款识大小与款识所处的部位相协调;底部的款识比盖款、把梢款相应大一些,反之则很有可能是伪品。中國宜興長方形的印(早期),中國宜興有正方形的印,荊溪惠孟臣,荊溪惠南孟臣 (早期),有這些款印章底部,都是宜興一場早期出廠的壺,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仿間有許多都是山塞的,12,紫砂壶底部作者印章识别如图三大“劣迹”显露“垃圾壶”面目 1、壶体颜色偏红、异常鲜亮。 2、壶盖与壶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特别清脆响亮。 3、壶身手感特别光滑细腻,而且泛亮光。 收藏专家张学明向记者介绍说,观察一把紫砂壶,首先从色泽上来看,这三把壶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颜色偏红且十分鲜亮。这是因为不法壶商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劣质砂泥,而劣质砂泥在炼制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色泽不均,为了掩盖这种不均匀,他们就在劣质砂泥中添加各种化学添加剂,这样,壶在最终做出来后就显得颜色特别光艳漂亮。 其次是听声音,有的商贩在兜售紫砂壶时往往会用壶盖敲击壶身,发出清脆的声响,以证明紫砂壶的质量,这种听声鉴别的方法完全是无稽之谈,越是敲打时发出清脆响亮声音,紫砂壶是“垃圾壶”的可能性就越大。再次就是用手抚摸壶身时会发现,“垃圾壶”的手感非常细腻光滑,而且有时还会发出一种亮亮的光,这是因为这类壶往往在加工过程中经过了机械抛光,甚至有的奸商还会在壶身上涂抹食用油或皮鞋油,来蒙骗消费者。 正宗宜兴紫砂壶五大特征 ■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 ■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既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 ■传热慢,而且保温,在使用时无烫手之感。 ■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 ■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 如何鉴别紫砂壶 据专家介绍,真正的紫砂壶是由紫砂泥炼成,炼制的过程和掺杂的原料都非常讲究,烧成的砂壶可塑性强、透气性好,能经受冷热剧变,不会轻易爆裂损坏,甚至作为烧茶器皿在火上高温加热也不会炸裂。而且真正紫砂壶里外均不上釉,用作茶具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久用的紫砂壶,壶体本身会变得颜色温润,甚至会挥发出茶茗的自然香气。 购买紫砂壶最主要是看泥色。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性,评断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在于其用泥的品质。好的紫砂泥应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紫砂泥主要有紫泥、绿泥和红泥3种。由于泥料的配比不同,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栗色、海棠红等,故而紫砂泥也称“五色土”。 鉴别小窍门 可以将水浇在壶身上仔细观察,优质砂料制成的紫砂壶,因为具有良好的透气透水性,壶身上的水会慢慢挥发直至被壶自身吸收;而伪劣壶一经浇水,水会以珠状滚下,迅速荡然无存。干透的优质紫砂壶,一经注入开水,还会发出“淅淅”的响声。
看紫砂壶,简洁地说就是看料型工三方面。要是展开说,足够写一篇长文。文字这东西写多了就容易迂回繁复,看着眼晕,这个回答我决定多用一些图片说明问题,少码一些字(还是不小心码多了,一次码不完,已全部更新完毕)。先说点题外话。混迹知乎几年来,在知乎上认识了不少做壶卖壶的同行。同行是冤家,但是没同行也不行。同行之间没有争论,那行业就是一潭死水;同行之间没有竞争,行业也很难进步。知乎上的同行,相对于其它互联网平台上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壶商和作者,绝对是专业且中肯的(有一位知乎用户要排除在外,这位知乎用户一说到紫砂尽是一些恶意的嘲讽、无实质内容的争吵、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天下唯我独尊的嘴脸),在互联网大千世界中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比如这个回答下的 @执大象天下往、 @制壶匠,写得都很中肯。总之,知乎上的诸同行们可以说是互联网世界里相当靠谱的紫砂从业者。比如紫砂界颜值担当 @岩间
,这才是真会做壶的美女作者。不要相信某宝上那些经常弄些美女持壶的图片放在首页的紫砂店铺,那些都是糊弄人,我敢用自己的一百个壶打赌那些图片上的美女根本不会做壶,要是我说错了,我直播吃壶。相形之下,有那么几个LOW到爆的讲茶讲紫砂的公众号就有点太没水准了,不是到处抄袭就是胡乱编造,没有一点原创,没有一点思考,没有一点知识储备,纯属特么三无的货。以上这一段,算是我对知乎诸靠谱同行们的一点小小致敬。接下来,就开始谈正题了。泥料本应放在第一部分讲,但由于泥料部分比较枯燥,所以就放在后面再说,先讲紫砂壶的“型”。紫砂壶的料型工三方面,型的评判是最主观的。料和工都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优质泥料和劣质泥料、细致做工和敷衍做工,都很容易对比出来,但器型的评判,可能完全是因人而异。就算是拿顾老的壶来,看不上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这里讲器型,就没法讲什么样的器型是好器型,而是尽量多用一些图片去说明,两个“看起来差不多”甚至是“看起来完全一样”的壶,实际上存在着哪些差异。先放两把容量近似、泥料近似,但是完全为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位作者分别做的降坡泥全手工子冶石瓢图:乍看上去,这两把壶除了颜色略有差异,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但若要仔细端详,会发现两把壶的每一个部件都是不同的:一个身筒上部收得比较窄,另一个收得就略宽一点;盖子的盖片,一个厚一些,一个薄一些;盖钮一个大一些,一个小一些;壶嘴一个瘦一点,一个胖一点(这两把壶的壶嘴差异是最小的);壶把一个圆润一些,一个棱角分明一些。把这么多不同点凑到一起,就造就了两把看似差不多的石瓢不同的风格:一把古拙,一把灵动。 然后出几道看图分辨全手工和半手工的练习题,难度依次增加。由于全手工的身筒、嘴、把都是手工做出来,不断调整之后再拼接到一起的,而半手工的身筒、嘴、把都有模具,所以做出来之后几乎不需要调整就可以拼接到一起,这就造成了全手工的壶看起来比例更加协调舒展,而半手工的壶会略显生硬呆板。看图分辨全手工和半手工,就是通过看壶的“架子”是协调还是生硬,从而判断壶的成型方式。看图不能做到百分百准确,但属于评壶的高级技能。换言之,如果不能从壶本身的“架子”和气韵方面来判断是否为全手工壶,而只能通过看一些“全手工特征”(例如内壁接缝、内壁章等)来判断的话,就很容易被忽悠。一旦掌握了看壶本身的“架子”和气韵的技能,就掌握了紫砂器型审美的命门,一把半手工壶伪装得再好,也终究会露出马脚。首先是一道最简单的。下面的几把水平壶,只有一把是半手工,其余都是全手工。那么哪把壶是半手工呢? 然后难度略有增加。下图是两把段泥巨轮,哪把是全手工,哪把是半手工呢?然后是一道难度很大的: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紫泥石瓢。哪个是全手工,哪个是半手工? 把难度最大的放到最后,下面这俩石瓢,光看图的话,我也分不出来哪个是全手,哪个是半手。所以话说回来,看图评壶,只能作为辅助,壶好不好,是必须要上手看实物的。————————————————————————————————————第二个问题谈谈紫砂泥料。关于紫砂泥料,有问不完的问题。例如紫砂泥料是不是大部分都是“化工料”?现在的泥料品质是不是不如从前?紫砂的“双气孔结构”是否能让茶变得更好喝?什么样的泥料才算是好泥料………………总之有无穷无尽的问题。紫砂泥料方面的玄学最多,各种匪夷所思的说法也是俯拾皆是。要学会看紫砂壶,首先要学会看泥料。学会看泥料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紫砂泥料。紫砂泥料就是一种普通的矿物。紫砂的规范学术名称,为“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李昌鸿《紫砂生产工艺》引自建材部地质公司于一九七四年五月的紫砂泥岩矿鉴定报告)。泥料常见的就是三种:紫泥、朱泥和段泥。这三种泥料并不是紫砂泥料的严肃分类,但由于市面上最多见的就是这三种泥料,我就只说一下这三种泥料。清水泥、底槽青、红皮龙等一并都归到紫泥类目里说;降坡泥由于也是共生矿,就归属到段泥里一起说。之所以不说本山绿泥,是因为用纯本山绿泥做的壶极其稀少,大部分所谓本山绿泥,良心的就是用段泥冒充,不良心的就直接是低劣化工料。要注意我这里用的是低劣化工料,而不是笼统地用“化工料”一词。“化工料”也有高端泥料,比如好的民国绿、墨绿泥等,市价昂贵,这里不展开说了。优质的紫砂泥料,有一种独特的质感。这种质感温润、沉稳、典雅、和谐乃至于高贵。学习紫砂泥料,就是通过近距离观察无数把壶,无数次观察体味,才能对这种质感了解于心,大化于无形。至于看颗粒、看云母碎片、看杂质和铁质等具体的指标,都可以作伪,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可一锤定音。比如看到某个壶,泥料干干净净没有杂质铁质,便断定这是酸洗过的泥料,这就是不准确的。真正实至名归的高工大师的工作室里,架子上的壶虽然不多,个个都是珠光宝气,熠熠生辉。一进屋就能感受到满目宝光。以上这些就是紫砂矿石标本,有的很硬,摸上去和石头没什么两样;有的就偏软,用手就能掰碎,不过只要放到露天环境里风化一段时间,就会逐渐破碎,变成小碎快。炼制成成品泥的紫砂泥料的性质有别于一般的陶土。一般的瓷土和陶土,都有很强的粘性,并且比较软,这样就可以用最传统的拉坯成型,但紫砂泥料拉不成坯。举目所见,古代中国的各处古窑址,但凡是圆器,几乎全部都是用拉坯方式成型的。古时的宜兴也是江南地区比较重要的陶业基地,宜兴窑受到相毗邻的古代名窑越窑的影响,自汉代即能烧制原始青瓷,后来由于原料所限,陶土中含铁量高,胎质疏松,产品逐渐向平民化发展,改为以烧制不值钱的日用粗陶如缸盆罐一类的为主。日用粗陶,例如大缸,因体量太大,兼陶土颗粒粗,不能用常见的拉坯方式成型,就得用盘筑法成型。盘筑法,顾名思义,就是先把陶土搓成泥条,然后盘起一圈,做很多个这样的泥条圈,然后叠加到一起,并用泥浆抹平泥条之间的间隙。这是一种很简陋的成型方式,省时也相对省力,但成品粗糙,仅堪日用。但就是这种很简陋的盘筑法,为日后紫砂独特成型方式的诞生,埋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经过了几百年,这粒种子终于长成参天大树。成书于明代末年的《阳羡茗壶系》中这样记述紫砂的起源:“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这段话里有很关键的四个字:“捏筑为胎”。捏筑与盘筑,是大相径庭的两种成型方式,但是陶业史上盘筑在前,捏筑在后,捏筑应当是受了盘筑的启发而诞生的成型方式。捏筑为胎,说得白话一点,就是用一块陶泥,用按捏的的方式捏出一个壶身来,好比小朋友们玩橡皮泥。拉坯可以把坯体拉得很圆很规整,但这种捏筑的方式就不行了,只能做一个大概的圆形出来,而且表面肯定也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所以还需要用专门的工具修一下:就是“规而圆之”。这种方法比较原始,直到明末的时大彬,才真正确立了比较成熟的紫砂器拍打成型的方式。李昌鸿的《紫砂生产工艺》(出自顾景舟、徐秀棠主编的《宜兴紫砂珍赏》 香港三联书店.1992)中对于古时紫砂泥料的生产加工有着清晰的说明:自明清至民国,紫砂泥矿土的开采和加工,其设备和方法都很简陋,经营者以私人为主,人称“塘户”。“塘户”把开采的紫砂矿泥卖给磨坊人家,磨坊人家把大块的紫砂矿泥,摊在竹席上日晒,不让杂物混进矿土,并用小铁锤把它们敲成核桃大小的小块块,经风化后又成枣核大小的颗粒,再用石磨研细。磨细了的泥粉用粗细不同的麻筛分筛之后,倒在石盆或匹缸中,加适量的水拌匀,然后就地掇成一尺长六寸见方的元宝状湿泥块。将这种湿泥块堆放在阴凉处,使之慢慢陈腐,最后用木榔头在泥凳上槌炼腐泥,并加入一定量的熟泥(制作过坯件的余泥),这样一层一层,一遍一遍地槌炼,逐渐排出泥中的空气,增加泥的可塑性,就成了可以制作坯件的熟泥。随着时代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紫砂泥的粉碎方法由小磨到石轮碾,又由碾砣碾到机械加工处理,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也相应得到了改善。摊晒风化的底槽青矿料我从矿料里挑了一块比较典型的带“鸡眼”的底槽青李昌鸿文中所说的“机械加工处理”,指的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紫砂一厂开始引进雷蒙粉碎机和真空练泥机,从此,可以大规模加工紫砂泥料,泥料炼制速度大为加快。直至今日,普通商品紫砂泥料还是使用机械加工处理方式,但是由于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紫砂作者们对于泥料也多有个性化需求,泥料加工车间也各有绝活。加工优质泥料的车间已不再采用大规模的常规机械加工方式,而是在传统小石磨的基础上,改用较大尺寸的石磨,由电动机驱动。传统小石磨尺寸只有尺许,可由人力摇动。小部分喜好钻研紫砂泥料的作者,偶尔仍会使用这种传统小石磨研磨紫砂矿料,然后炼制成泥,用作小批量制壶或拼配其它泥料。电动机驱动的大石磨,生产效率比纯人力小石磨高多了。人力小石磨长这样小石磨磨细的泥料,加水放到大缸里陈腐大缸里陈腐的原矿共生矿料,和降坡泥类似,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段泥我在前文讲过:优质的紫砂泥料,有一种独特的质感。这种质感温润、沉稳、典雅、和谐乃至于高贵。这种质感,只有在紫砂壶成品上才能看到。还未制壶的泥料本身,是看不出什么质感的,就和普通陶土差不多,有红的黄的紫的灰的,外观质感和普通粘土类似。而制作紫砂壶的第一个步骤,用“搭子”打完的泥片,也丝毫看不出半分紫砂壶的特殊质感,只有做到最后一步“了坯”,紫砂表面特有的光洁润泽才会初步显现,经过两次至数次的窑烧,紫砂壶的表面才会显现出宝光与水色。关于紫砂泥料的品质,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越老的壶泥料越好,明清的老壶泥料最佳;也有人认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厂时代泥料为最优。关于这个问题,接下来,要多处引用一篇出色的论文:江夏. 历代宜兴紫砂性能与工艺初探[D]. 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 2011这篇论文的第四章是“历代宜兴紫砂样品的分析研究”,其中的数据分析非常详尽,包含了历代紫砂配方演变规律 、古代与现代紫砂样品的对比分析 、紫砂原料与紫砂样品对比分析、气孔形态及分布对紫砂性能的影响、宜兴紫砂壶对茶水使用功能的影响五部分内容。其中最关键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古代的紫砂泥料品质是否比现代更好、紫砂的“双气孔”结构是怎么回事、紫砂能否让茶变得更好喝。论文均以实验的方式进行了验证,非常精彩和精准。下面就直接照抄照搬论文内容,我稍作了一些加工,略去实验过程和说明,修饰了个别不易懂的词句,重点说结论。有兴趣详细了解的壶友可以上知网下载论文原文。一、不同时代紫砂样品泥料的特征与配方明晚期到清初期紫砂样品,断面颗粒较粗并夹杂少量杂质,颜色大多以紫黑、深紫为主,明显见到比较大的气孔,且较多。这表明,在当时紫砂原料颗粒较粗,纯度不高,处理工艺较落后,同时也反映出成型和烧成条件也不成熟。清早期、清中期,断面观察显示出紫砂试样颜色上开始偏红,颜色均匀,胎质较为细腻,气孔还是较多。晚清民国与现代,断口呈细粒状,色泽均匀,气孔较小细微,而现代颜色表现更加多样,开始加入金属着色剂。综上可见,从明晚期至今,紫砂原料处理与加工、成型工艺、烧造环境都有明显改进。明晚期和清初期紫砂胎体中有较大颗粒石英,多呈角砾状,轮廓鲜明,尺寸较大,还有较多游离状态的石英砂颗粒,胎体基质颜色偏暗黑色调,可以看出这两个时期对于原料的加工不太讲究。清早期、晚清民国时期、现代样品中石英颗粒的尺寸逐渐减小,石英边缘较为圆钝,还可以看到小颗粒的黑色铁矿物存在以及石英砂颗粒,并且现代紫砂胎中银白色的云母片相对较为清晰。关于为何早期紫砂胎土组织气孔较多而现代紫砂胎土组织比较细密,论文也给出了解释(有些人以为早期紫砂因为泥料好,所以气孔多,这当然是不对的):现代紫砂胎土组织最为细腻,大而明晰的团团颗粒和砂粒较少,泥质较为精炼,时代越晚的胎体则较前者的胎土更加细密。这与原料的处理和烧成工艺有直接的关联。早期原料处理工艺较为简单,泥料经过自然风化,石英颗粒尺寸较大,造成在烧成过程中只有晶粒表面受到四周玻璃相的熔蚀而熔于其中,其核心部分可能以残晶形式存在胎体中。这些残晶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因晶形转变而造成开裂,烧成后胎体中的空隙、缺陷较多。而后期原料的处理工艺较为成熟,筛子出现细分,将粗细颗粒分开,使得配制胎中的石英和其他矿物能充分粉碎,因此在烧成过程中受到四周玻璃相的熔蚀而全部熔于其中,这样,就降低晶形转变而造成胎开裂的发生率,胎体就较为致密。 关于不同时期紫砂的吸水率:其中现代和清初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都远小于其均值线,显气孔率上明晚、清早和清中三个时期的样品都高于均值线,明晚最大,清初和晚清民国则在均值线上下波动。吸水率方面现代和清初样品都低于其他各时期样品,现代吸水率最低,在 1%左右,基本上达到瓷器吸水率的水平。其他的时期样品吸水率在 3%—5%区间内,相比一般陶器的吸水率还是较低的,这与紫砂陶的烧成温度偏高有关系,它们的烧成温度高于 1100℃,烧成温度高,低共熔体增多,体积收缩,液相增多并逐步填充颗粒间空隙,气孔率和吸水率都相应减小。因此紫砂陶的吸水率低于一般陶器,某种程度上达到普通瓷器标准。
关于不同时期紫砂的化学成份组成:古代宜兴紫砂配方组成与现代使用的紫砂泥料存较大程度上的差异。现代所用的紫砂原料 Al2O3含量较高,一般在 22%以上;相应地SiO2含量较低,基本在 64%以下。而明晚至晚清民国时期紫砂陶 Al2O3的含量大多在 21%以下,SiO2含量一般高于 65%,最高者甚至达到 76.39%。总之,明晚期至晚清民国时期的紫砂陶器,其所用原料虽为当地的紫砂泥料,但经过数百年的开采使用,地层已有较大变化,古代紫砂所用原料与现代原料已有了较大的差异。古代原料的矿源也有可能与现代矿源不在同一地区内。 关于紫砂的气孔问题:紫砂的成型方法直接影响着其气孔的层状分布。紫砂壶的成型手法是拍打成型,壶身外表面经过不断拍打,从而将坯体表面凸起的粗颗粒向下压挤,将坯体通身修整得平整光滑,在坯体外表面形成一层较细致的表皮层。这种表皮层,在烧成过程中,会容易形成一层较致密的烧结层。外层颗粒较细,气孔较少。而内层较颗粒较粗,较为疏松的内壁因粗颗粒的堆积、收缩比率不同形成空隙,并且呈现出气孔较多且大的特点。紫砂试样气孔结构在纵向梯度上表现出从外向内,气孔率逐渐变大。紫砂试样外表面孔径尺寸较小,主要以圆粒状小气孔均匀地分布在陶瓷基体中,从中间层开始,气孔尺寸开始逐步增大,气孔率为 9.89%,呈小线条状散落在胎体中,而内表面紫砂试样的孔径达到最大值,气孔率为 15.81%,形状不规则、大链条状,基本上填充了整个表面。因此这种梯度变化属于一种渐进式的气孔分布形态。紫砂试样在横截面上气孔形态有粒状大小不一的小气孔、大气孔,并且大小气孔无规则在分布在横截面上,形成相互间串联、相互贯通的一种气孔网络。 结合紫砂气孔在纵向和横向面上的特点,可把紫砂陶层看做类似于一种多孔的海绵,孔状结构清晰明显。随着梯度的变化,紫砂气孔孔径、分布率、形状都相应地改变。整体上可将紫砂气孔看作是一种多层多孔的网状结构。而与参考文献中记载,将其气孔特征定义为“双重气孔”形式,有相同点,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中两种形式气孔的形成都是紫砂泥料在制备、成型干燥、烧成收缩过程中,由于原始颗粒、矿物之间体积收缩,形成的空隙没有被液相填满,以及不同矿物之间收缩程度不同导致气孔的出现与形成。因此,紫砂的气孔特点归为多层多孔的网络状结构,可能更为确切。关于紫砂泥料能否让茶更“好喝”:论文采用测定紫砂壶冲泡的茶汤中主要成分含量的方式进行验证。首先是茶多酚含量的测定:茶汤中茶多酚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多,使用紫砂材质的茶具浸出的茶多酚明显高于其他材质的茶具茶多酚含量。宜兴紫砂壶的茶多酚浸出量高于普通紫砂壶。然后是儿茶素的测定,测定结果与茶多酚一致,均为宜兴紫砂壶浸出量最高。最后是最为有趣的微生物检验。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里提过一句“注茶越宿,暑月不馊”,如果光看这八个字,会觉得紫砂壶很神奇,自带保鲜功能,但周高起的原文是一大段啊,并不是只有这八个字。原文是“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乃俗夫强作解事,谓时壶质地坚洁,注茶越宿,暑月不馊。不知越数刻而茶败矣,安俟越宿哉…………悠悠之论,俗不可医。”周高起引用“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这八个字,是为了驳斥这种俗到姥姥家的说法,不是为了吹捧紫砂壶。就好比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后面还跟着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但家长和老师们总是用前半句教育小朋友学海无涯天天向上。所以周高起你再高明,也抵挡不住不学无术断章取义之徒,现在大家都说“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这八个字是出自你的《阳羡茗壶系》。周高起老先生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托梦给出版社的责编:“下次再印我的书时,把这咕噜掐了。”关于紫砂壶是否自带保鲜功能,继续抄论文:测定四种茶具冲泡的茶水,两天所生长的细菌菌落的数量。结果是:在相同时间内培养情况相同的条件下,紫砂壶的细菌总数较高,高于白瓷壶,宜兴紫砂壶则是最高。这再一次验证了周高起老先生的话是对的,“不知越数刻而茶败矣,安俟越宿哉”,茶在壶里多泡一会儿都不好喝了,还等着隔夜,你傻啊。紫砂属于多气孔结构,白瓷壶坯体致密、气孔较少,同时紫砂材质的热传导率比白瓷壶低,具备较好地保温性能,较好地阻止温度快速降低,使得水温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就有利于茶叶浸出物溶出。同时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多孔结构,使得孔道中容易聚集、滋生细菌,因此在微生物检测中紫砂材质茶具泡出的茶,两天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数量最多。在江夏的硕士论文中,还有一项有趣的实验是测试紫砂的热稳定性。实验方式是将紫砂泥料的底槽青、本山绿泥、红泥、朱泥分别制成陶片,加热到 150℃,然后依次取出放入 20℃的水中急冷一次,检查每个试样是否会出现裂纹。若试样未出现裂纹,以每次间隔升温 20℃重复实验,直至烧到 250℃时为止,观察陶片是否出现裂纹。最后的实验结果是红泥、底槽青、朱泥均未出现裂纹,只有本山绿泥在烧到250℃时出现了细小裂纹。该实验可以证明,紫砂泥料制成的陶片的热稳定性很好,但就紫砂壶而言,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紫砂陶片只是一个圆形的均等较薄平面,陶片内部几乎不存在残余应力,故热稳定性极佳。但紫砂壶是一个圆形的中空结构,壶身在成型过程中经过了镶接、拍打和挤压,并且要粘接上嘴和把,再经过烧制收缩,壶身内部存在着残余应力,在经历了骤冷骤热之后的急剧收缩与膨胀,残余应力被释放,就会造成壶身的裂缝。这种现象多见于朱泥壶,业内称之为“惊裂”,所以说紫砂材料本身的热稳定性固然很好,但不代表紫砂壶器物的热稳定性和陶片一样好。紫砂壶的热稳定性和玻璃、瓷器差不多,在较低温度时直接注入开水,急剧升温时,都有可能造成破裂。下面用一些图片说一下什么是好泥料。这些图片上的泥料都是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水平,不是什么绝版泥料,珍稀矿藏,家藏三十年云云。看泥料不是看颜色、看颗粒大小,更不是用壶盖敲壶听声。除了朱泥以后,优质紫泥、段泥都有一个基本特征:细看之下,泥料颗粒之间颜色不是均一的。当然泥料颜色远远看上去就和马戏团衣服一样花哨的也不行,优质的泥料远看上去是色泽均一,只有拿在手里近观,甚至用微距镜头拍照,放大照片后才能看出泥粒颗粒的色彩斑斓。这个特征只适用于紫泥,不能套用在朱泥上。朱泥的泥料颗粒颜色是均一的。如果杂质太多,那就是缺陷了。同样的一款泥料,窑温方面的微小差异就可以导致巨大的显色区别。比如同样是底槽青,有偏红的、偏紫的、偏黑的。有的底槽青泥料颗粒之间就有比较典型的“金砂隐现”的效果,有的就没有。不能拿“金砂隐现”这个特征去验证是不是底槽青。同样是紫泥,有细腻如脂的,有粗犷古朴的,还有像巧克力一样诱人流口水的。同样是朱泥,有黄的、桔红、大红、深红的。朱泥还有个特点,颜色会随着烧制次数的增加变得越来越红,所以朱泥作者一般都把壶烧到三次甚至以上,达到出窑时就光彩照人的效果。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朱泥都可以烧到很红,这就是“各有心法,秘不相授”了。同样是段泥,有浅黄色,有金黄色,有深黄色。有的段泥本绿含量比较高,烧成后会呈现梨皮冻的质感,有的就纯属几种泥料夹杂在一起的共生矿,难解难分,这种烧成后就是深黄色,和同为黄降坡泥的共生矿几乎没什么区别。首先发几张“刹顶”的泥料。“刹顶”为紫砂作者们用来形容泥料出众的方言,意为“顶级”。上图为底槽青上图为底槽青上图为黄金段上图为大红袍上图为老朱泥上图为红降坡上图为底槽青上图为底槽青上图为小煤窑朱泥上图为红降坡上图为底槽青上图为一厂紫泥但毕竟不是每把壶都会用上“刹顶”的泥料,用“刹顶”泥料做的壶,价格也都不怎么亲民。接下来,再发一些比较优秀的普通紫砂泥料图,拿这些图与电商平台上某些低价吹上天的紫砂壶对比一下,就很容易明白紫砂泥料的质感是怎么一回事。——————————————————————————————第三部分,是关于紫砂的“工”,也就是紫砂壶的细节处理。细节处理耗时耗神,但又不是仅靠耗时耗神就能把细节处理好的。紫砂壶的细节处理,和器型把握是互为表里关系的。也就是说,细节处理和器型把握一样,对于紫砂作者的功力要求很高,“慢工”不一定能出得了“细活”。同时,细节处理水平还取决于作者使用制壶工具的熟练程度。功力比较深厚的作者,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追求的风格,对购买回来的工具进行修改或直接自制独门工具。总而言之,紫砂壶的细节,是最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的。我之前写过两篇看图说话式的紫砂细节相关文章,写得相对简略一些,有点以偏概全,在这里重新贴一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大彬紫砂壶真品图及价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