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主持人列表名嘴都有谁

壹2023年4月15日上午,我站在丹东市锦江山公园镇江亭上,俯瞰着鸭绿江对岸,朝鲜新义州市的风景。那天有较大的雾气,只见得远处影影绰绰几幢建筑,一切都看不分明。我好奇心重,下山后,又跑到鸭绿江边,拿着手机放大10倍对着对面一顿猛拍,又把照片放大了细看,镜头里除了一间楼房顶部有人在施工,其它渔船上、居民楼、办公楼都见不到一个人。
唯一能见到人影的新义州对岸照片我问丹东老乡,平时新义州也见不着人吗?他们说见不着,对面这些建筑,也就是最近三年才建起来的,没看到住过人,好些房子,窗户玻璃都一直空在那好几年,不知道为什么不安装。“我们现在也比较少见到朝鲜人了,”一位当地老人家跟我说,“只是在高级餐馆或者劳动的地方可以见到,但1970年代,他们常常组织学生来丹东旅游或交流。”“朝鲜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很少对外交流,大饥荒时有朝鲜人逃到中国,被抓到后,都受到了非常非常严厉的处罚。”我问他们具体是什么处罚,有人说会被铁丝穿过手掌,有人说会被铁丝穿过鼻子牵回朝鲜,我问他们有谁亲眼见到过,但没有一个人说自己亲眼见到过,大家都只是听某某人说,听到某个传闻,我在丹东并没有见到一个真正的、大饥荒时期的目击证人。但朝鲜自我封闭是肯定的,就算到现在,在丹东朝鲜餐馆里表演歌舞的女大学生,断不能跟中国人谈恋爱,对朝口岸那么近,也没见有朝鲜人过来做生意。那为什么1970年代,朝鲜人还会常来常往,而到了1990年代后,朝鲜便自我封闭起来?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1970年代,朝鲜处于经济的全盛时期,自然敢走出去交流,1990年代朝鲜随着苏联的崩溃而崩溃,到发生全国饥荒时,如果不封闭起来,朝鲜两千万民众会逃个精光,朝鲜这个国家就不存在了。当一个国家经济贫弱时,会发生严重的人口与资源外流现象,为了阻止人口与资源外流,就只能封闭自我,阻断交流。贰在朝鲜南边的韩国,虽然要富裕许多许多,但也正在陷入一种极端的内卷现象。他们的人均GDP从2000年的1.23万美元,爬升到了2022年的3.22万美元,20年时间接近三倍的增长,理应过得十分幸福,但这个国家的人,活得越来越累、越来越累,韩国人痛苦到,创造了地球上最低的0.78的生育率,连繁衍后代都没兴趣了。那韩国为什么会陷入这种高压生活?根据我咨询韩国人的信息,以及参考第三方数据,个人判断是韩国人的生活成本过高,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我们只注意到了韩国人的人均GDP是上升的,但没注意到,韩国人的物价涨得更凶,韩国人的生存是越来越困难的。那有人就要反对我了,韩国年轻人每晚歌舞升平,一天三杯咖啡、下班都玩成流水席,第一轮吃喝、第二轮夜店、第三轮宵夜、第四轮健身,生活过得这么丰富,怎么可以说他们生存困难?是的,大家说得没错,但我反复说过,我们要懂得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把韩国人的生活,分为“生存成本”和“生活成本”这两种。生存成本,指的是人活着必不可少的东西,比如:教育、医疗、住房、保险、穿衣吃饭等。生活成本,指的是人活着享受生活的东西,比如:夜店、健身、烟酒、旅行、电影、游戏等。韩国年轻人,面临的是“生存成本相对过高”,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两种局面,在生存要素高到让人绝望时,干脆放开了去享受生活,所以才会有首尔过度的灯红酒绿。韩国人的工资不低,一位在韩国开餐馆的华人向我透露,他们店员都是年轻人,月薪微高,在280万韩元以上,相当于1.45万人民币,但他们消费欲望极强,都会买奢侈品包包和最新的苹果手机。说他们店价格微高,是因为别的服务员大约是1.2-1.4万元人民币月薪,一般从早十点工作到晚十点。韩国人最低工资是时薪50元人民币,全民平均工资大约在1.6-1.8万人民币左右,收入相当不错,不过“平均工资”四个字经常被人耍流氓,普通大学生毕业后,月收入大概在1.2-1.5万人民币,全民年收入中位数在14万,要是能进三星这种财阀,年收入就能达到30万人民币。而大财阀一般优先收首尔、延世、高丽三所大学的毕业生,考进这三所大学,就意味着将来的收入是普通国民的两倍,经济链传导至上游,迫使韩国考试压力非常大,一位韩国朋友说他在地铁上,都能见到韩国学生在读书备考,一副读起书来不要命的样子。为了证明他没乱讲,还当场给我发来视频作证:为了应对考试最后又增加了补课成本,无形中教育成本也上升了,生存要素又被提了价。韩国的食品价格约是中国的三到四倍,收入也是三倍左右,这个可以两相抵消,房价方面,因为大部分人居住在首尔,我们主要说首尔房价。2023年首尔的平均房价是6万一平,平均一套房的价格是12.4亿韩元,约为640万人民币,而我查了下旧数据,2019年首尔平均一套房才360万人民币,韩国的房价涨得比中国还要狠。怎么理解首尔年轻人呢?就好比一个深圳上班族,他要么考上清华最后在华为工作,拿着2.5万的月薪,要么考了个普通大学在一家普通公司工作,拿着1.3万的月薪,但他们都要靠这个薪水在深圳买一套640万的房子,你说他绝望不绝望?韩国只有两座主要城市,一座首尔、一座釜山,釜山的条件还远不如首尔,因此大伙都往首尔跑,一下聚集了20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咨询一些韩国人,为什么就非得去首尔,去其它城市不行?他们说首尔条件太好,去了首尔就再也不想回去了,而且其它城市房价也不便宜,那还不如留在首尔。在深圳生活的中国年轻人,跟在首尔生活的韩国年轻人,其实本质上,他们面临的生活成本、购房成本是一模一样的,最大的区别是,深圳年轻人可以选择惠州、东莞,甚至可以退守到硬件也很不错,但工资稍低一些的长沙、武汉、重庆、苏州、成都等,而首尔的年轻人没有这个缓冲带,他们就只有死命地卷,去争夺稀缺资源。深圳年轻人的躺平,指的是退守缓冲带,而首尔年轻人的躺平,那是真躺平。如果争夺太惨烈,那老子就不玩了,有这么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夜生活,老子今朝有酒今朝醉,结婚生子就不参与了。所以生育率才越来越低,直至破了世界纪录。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这句话真是放在哪国都适用。韩国还有一个特点,在人均三万美元GDP的发达国家里少有,也是促使他们越来越极端的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工作时间长、福利待遇低。韩国人平均每天劳动时长是7.8小时,在同等人均GDP的国家里,都是5.5-6.5小时的水平,韩国远超这些国家。对了,中国是9.2小时,我就不说什么了。韩国福利待遇也很差,在人口超过五千万,人均GDP超过三万美元的国家,社会福利支出一般占GDP的20%,而韩国只有11%,搞得韩国退休金特别低,这么高的物价,2022年平均退休金只有2217元人民币。我们常听到韩国65岁以上人口就业率高达34%、韩国65岁以上人口相对贫困率40.5%,就是这么来的。但韩国福利待遇低,本质上是国家财政收入低,而国家财政收入低,则是1998年金融危机,为了拿到IMF 570亿美元救命钱,三星、大宇、韩国邮政、韩松、国民银行、外兑银行、韩亚银行、新韩银行、友利银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等,都被迫将资产低价变卖给美国公司的结果。总结下,韩国人不生孩子,是生活压力大,而生活压力大,则是因为“小国资源少+国家利润被美国公司抽走”的双重结果。韩国人普通人享受的一面,比1998年是有进步的,他们能吃到更丰富的食物、穿更多样的服装、夜生活要多浪有多浪。但韩国人的生存质量,则比1998年有了巨大退步,作为重要生存要素的房子、退休金、教育,那是一天比一天痛苦。叁和韩国一样处在下跌趋势的,是中国台湾省。2022年,台湾人均GDP3.3万美元,远超大陆人均的1.27万美元,从数据上来看,台湾人民的生活也应该很高才对。你随便找个台湾人问问,是1990年代生活质量高,还是2020年代生活质量高?我们先不跟大陆比,就是台湾自己跟自己比,看看差距有多大?这是肉眼可见的生活质量下跌,差距大到都不用数据来证明。1980年代初,台湾一个工人一小时的收入,是福建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收入,1990年代初,台湾一个省的GDP,能占到全中国的45%。我记得1990年看一部台湾偶像剧,剧里男主角是一个普通上班族,跟女朋友约会时丢了一辆摩托车,女朋友问丢了咋办,男主角把头发一甩:没事,丢了再买一辆就是了。他那种轻描淡写的态度,深深震惊到了电视机前的大陆民众,那时候一辆摩托车在大陆卖四五万,而大陆人均月收入不到200元,相当于20年工资才买得到一辆摩托车,而电视里的台湾上班族,可以压根不把买辆摩托车当回事。按道理说,今天台湾人均GDP3.3万美元的数据还是很高的,台湾就算没有过去那么辉煌了,日子应该还过得不错才对,但为什么总感觉实际不是这么回事,台湾街头十分陈旧,多年不曾更新,台湾2022年63个产业的平均月薪是4.35万新台币,相当于9800元人民币,竟比韩国还要低不少。那是因为,台湾的GDP数据里,饱含着大量水分。全台湾2021年财政收入是4900亿人民币,而浙江省是14500亿,是台湾省的三倍,其实不要说比一个省,比一个市都不行,2021年深圳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都达到4257亿元,全台湾的财政只能跟深圳一个市比划比划了。台湾人均GDP是浙江两倍,但人均财政收入,台湾还稍少于浙江。中美欧各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都是在30%-45%,台湾很神奇,它只占11%左右,相当不符合常理。难道是全台湾都深深地藏富于民?不是,藏富于民的话,台湾人的实际收入应该远高于大陆,但其实只比浙江高一点点。实际就是台湾GDP水分太高。从陈水扁当政时开始,台湾就将大陆台商企业的产值也统计GDP,因为这种算法实在不好交代,2005年陈水扁将现金制统计法,修改成IMF权责法,修改后的统计方式只对企业的企业账进行确认,在大陆台商企业账上发生资金变动,台湾省政府就将结果统计进来。而台湾在海外生产的比例,达到了约50%。这种统计方式掩盖了台湾实际收入的衰败,在台湾人均GDP增长好几倍的前提下,一些中年上班族,会发现新来的应届毕业生,起薪还没有20年前高。另外每年台湾有200多万人在大陆沿海地区工作,就是因为这边的收入更可观,如果大陆收入低,不会有全岛近十分之一的人口跑来上班的。如果台湾经济真的非常好,他们贸易顺差也不会只有500亿美元,台湾十分依赖跟大陆的贸易,每年跟大陆的顺差达到了1500亿美元,没有和大陆贸易,台湾就会马上由顺差变逆差,逆差还将高达1000亿美元。肆当一个地方,它的实际经济收入是从高往低走时,在最极端的朝鲜,就表现为闭关锁国,在受冲击稍轻一些的韩国,就表现为低生育率,而在台湾,则表现为媒体名嘴的胡说八道。没什么神奇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三个地方,都从曾经的历史最高点跌落了下来,朝鲜人最幸福的是1970年代,韩国人最幸福的是1980年代,台湾人最幸福的是1990年代,他们现在相距最高点时,平民生活质量都下跌了很多很多。只是因为韩国和台湾地区的高GDP,掩盖了他们的内部矛盾。如果只是浅浅地看一下数据,并不知道背后的经济原因,但只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再对比其它数据,才能发现其中猫腻。每一个衰落中的经济体,都会进行自我保护,并对有竞争关系的经济体,发起舆论攻击。比如: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大陆人吃不起榨菜、北京没有下水道、(瘟情期间)大陆猪肉搞配给制、每人每天只能凭票买2公斤猪肉。以及最近马英九来访大陆乘坐高铁时,台湾媒体奇葩的“大陆高铁没有靠背”这样的怪论。说出这些奇谈怪论的台湾名嘴,他们会不知道真相吗?他们当然知道真相,也知道大陆具体发展到什么地步了,但他们需要配合一个衰落的经济体,扮演着对竞争经济体的舆论攻击角色。这跟朝鲜人天天说美国人活得有多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只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运行而已。伍2023年4月15日上午,我站在丹东市锦江山公园镇江亭上,俯瞰着鸭绿江对岸,朝鲜新义州市的风景。那天有较大的雾气,我看不清对面的建筑,更看不清对面的街景。但拨开世事的浓雾,依仗经济链分析法的利器,无论是朝鲜、韩国、还是台湾,他们种种奇怪现象的背后,都明显有规律可行。只要细细分析,任何装神弄鬼的表象背后,都不过是经济环境,在对政体、舆论、人心起作用。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万物运行的核心,基本都是经济,你看透了这一切,就不会再对任何事物,产生大惊小怪的惊诧和不安,万物再如何惊扰你,你依然气定神闲、你依然泰然自若。
台名嘴:谁要阻止解决台湾问题 谁就要付出代价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过后,很多人都在关注解放军的动向。从我们东部战区近日公布的信息来看,突出了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练兵备战"。近日,东部战区的空军就搞了一场激烈的红蓝对抗演练,突击战斗、编队进攻、低空战术,红蓝双方从高空缠斗到中空,从中距对抗到近距,一切瞄准实战要求,练的可都是打胜仗的真本事。还练了一个关键内容,那就是我们的空军机场遭到打击后,如何迅速进行反击。那么,怎么看东部战区近日高强度的练兵备战动作呢?近日,岛内知名评论人邱毅的一句话,兰姐觉得总结得恰到好处。邱毅说,沒有压力,和平统一是不会实现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我们不能给那些"台独"分子足够的压力,那我们还能指望他们自己答应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吗?如今解放军加强练兵备战,一切向实战看齐,战争可能怎么打,我们就一步一个脚印怎么练。咱不藏着掖着,这就是我们在军事上给"台独"势力实实在在的压力,也是对美国可能武力插手台湾问题的郑重警告。谁要是阻止我们解决台湾问题,谁就会成为解放军的敌人,就要付出代价。另外,在邱毅看来,我们不仅要给民进党压力,还要给国民党压力,因为现在国民党在大陆和美国之间,有时候表现得非常暧昧,甚至很亲美,很多事情对大陆都是敷衍了事。而且现在国民党在岛内极其缺乏年轻人的支持,这次岛内的选举,很多的年轻选票,都流向了民众党参选人柯文哲。显然,国民党失去了年轻人,就失去了未来。要想在未来岛内的选举中获胜,就更加艰难了。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向外,大陆还可以从另外两个方向,对岛内"台独"势力施加压力,是什么呢?一个是台湾现在所谓的"邦交国"还剩12个,我们能不能以最短的时间,将它清零呢?一旦台湾在这个问题上做不了文章了,民进党的"台独"路线就失去了关键的支撑,都没有谁承认他们,他们还拿什么噱头炒作"台独"的话题。最后,当前最能让"台独"伤筋动骨的,其实是大陆的惠台政策。未来我们也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经济措施,对"台独"相关企业和个人进行精准的打击,他们一旦没有了经济来源,还拿什么去干那些阻碍祖国统一的事呢?经济上的精准打击,非常有必要。这些都能给"台独"势力带来实实在在的压力。正如邱毅所说的,没有压力,和平统一是不会实现的。对于"台独"势力,我们下手一定快准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著名主持人列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