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负债过多会造成什么后果为什么会负债

大家好,今天我们准备来聊聊地方政府债务,先来看两张图好了——截图/ 光明网截图/ 新京报另外,还有不少地方的公交集团出现不能发工资的情形。这是啥情况呢?这其实就是地方政府有亿点缺钱的外化表现。地方政府缺钱的同时,还背着一堆债,这就慢慢积累了一些小风险。那么为啥会弄成这样呢?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唠唠。我会回答下面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如何?政府缺钱的时候为什么不能靠印钱来解决问题?未来可能的解决方向和影响?Part 1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如何?我们先来看看整体情况好了。放眼望去,全国竟然只有西藏的债务率是小于100%的,也就是可以用财政收入来覆盖债务。据相关统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2021年已经超过GDP的50%,如果算上隐性债务的话,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也已经接近100%了。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所谓「隐性债务」,其实就是政府除了规定的公开渠道,自己偷偷设立了个公司(一般叫做政府平台公司),然后让它们去银行借钱。银行会看在政府的面子上,把钱批给这些城投公司。可是,地方政府整体的偿债压力是比较大的。但仔细想想,只要借债投资产生的收益够高,借点钱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怎么到地方政府这里,好像就搞得很严重?党19大甚至还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为极重要的内容去提......这其实是因为,地方政府的借贷存在严重的错配——前面说了,除了发债,地方政府一般是用公司形式的地方融资平台来跟商业银行贷款。平台公司要搞的基建投资是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率低的,这就和商业银行或其他渠道提供的高利率、期限短的贷款,匹配不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平台们如果硬要配上,会怎么样呢?政府平台除了把地方政府赞助的地给卖了,更多的还是去借新的债,填旧债。于是债务在借新还旧中越滚越多,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风险。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又遭遇整体经济下行期……这时候,政府的地不好卖了,税也收得少了,核酸也把钱烧光了……以前经济扩张的时候搞上去的负债,肯定得想办法来擦擦屁股呀。更麻烦的是,地方债的主要买家其实是银行体系。截至2020年6月,在地方债投资者结构中,商业银行占到86%,政策性银行占到7%,而商业银行又以区域性中小银行为主。到2022年上半年,银行还是配置主力,银行拿着的规模基本保持在全市场的80%以上。所以,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当地银行的经营,然后传导到当地的存贷款业务!严重的话,可能会短暂停摆之类的。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一提到国家债务的问题,就会有不少人跳出来问——「为什么央妈不印钱来帮忙解决?」下面我们用国外早期一个经典的经济泡沫案例来解释,大家能够更有体会——Part 2政府缺钱时为什么不印钱?众所周知,有三个大泡沫在欧洲历史上留下了「韭跪不起」的阴影。它们分别是——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因为它不完全是由民间投机炒作引起的,政府在里面起到了比较大的推动力。然后,他给法国留下了一个不菲的窟窿——对比之下,年财政收入只有可怜的1.45亿。这约14倍的负债收入比,后来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日子是否好过的分界线。当时整个社会的基本面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没人能付款,因为没人能挣到工资。这危难的时候,政府的代言人奥尔良鸡翅奥尔良大公把可以采用的解决方案列了出来:他思索了片刻之后,不情不愿地从里面挑了两个,但是这显然不能展现咱奥尔良的实力。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基友约翰·劳,准备干票大的。具体怎么干呢?答案是兵分两路——第一路:成立一个新银行这家银行的定位是帮王室管理收入,同时发行银行券。然后它规定了,所有税收都要用他们的银行券来缴纳。关键的地方是,银行券背后挂钩贵金属和土地。于是,公司股票被超额认购,很多人也会用已经在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去购买股票。原来积攒的国家债务就通过这种「定向债转股」的方法,一举消灭。这个「大票方案」效果很显著:法国政府把政府欠的债给抹掉了,人们拿到了一直在涨价的股票。非常有意思,这么一个举动,就把法国从4年前的濒临绝望里拉了出来——「到处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所有的奢侈品价格都开始上涨,工匠的工资涨了4倍,失业率也下降了,在巴黎,经济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热。」——《逃不开的经济周期》遗憾的是,没有遗憾怎么造就大泡沫呢——一方面,奥尔良大公开始动了些奇怪的主意。他认为阿劳的银行很成功,于是动用了许多特许权来支持银行,甚至把它命名为「皇家银行」。然后他觉得之所以经济可以重新繁荣,是因为纸币,于是他反手就用自己拿到的「皇家银行」印了更多的纸币。另一方面,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不如意,根本产生不了任何收益。简单来说就是——结局也在意料之中——当有人尝试拿大量纸币去银行兑换金属硬币的时候,公众产生了怀疑:如果所有人都去银行兑换,会怎么样呢?于是大家开始感到害怕,从股票市场踩踏性逃离。然后偷偷储备金属货币,大量资本外流,经济崩溃,虚假的泡沫破裂。所以,为毛不能印钱还债呢?因为会变毛(变得不值钱)啊。钱(尤其是现代的纸币/数字货币)只是一个交易的中介,这个中介是要有自己锚定的价值/物品的。一旦货币超发,超过了自己锚定的资产或者信用价值,那么这钱就毛了,成了废纸一张。那么,既然不能印钱还债,应该怎么解决咱的这些债务呢——Part 3可能的解决方向和影响?现在地方政府们也比较辛苦,正在用各种方法找钱。比如前段时间发生技术性违约的兰州城投,用的是「出让相关股权+借新还旧结合」的方式。这个案例我们在 里也科普过,简单来说就是——兰州城投想搞钱还债,于是把持有的某燃气公司股权用左手倒右手的方式,卖给了地方政府(财政厅和国资委)底下的另外两家公司。然后由这两家公司拿着燃气公司的股权去银行那边质押套钱。长期来说,地方政府大概会有三个大的化债(消化债务)的方向。一是新债换旧债。这种方式就是用新的期限长、利率低的债,去置换原来期限短、利率高的债。虽然不能降低债务规模,但是可以改变原来错配的风险。当然,懒得办手续的话,也可以直接通过「展期」(延长期限)来实现。比如之前的遵义道桥就是这么搞的——银行类债务统一展期20年,利率从原来的4%~7%降低到3%左右。这么做,本质上跟新债还旧债也没啥区别,只是债主还是那一个。在这种化债趋势下,城投其实只是一个受GDP长期下行影响的调控缩影。长期利率受制于长期经济增速下行,会慢慢下台阶。二是非定向的债转股,手法上有点像法国的骚操作,但不完全一样。比如,地方政府可以把一些高速公路啊地铁啊公交啊之类的项目,把它们的特许经营权给打包到某个项目公司下面,然后把这个公司的股权给卖了。毕竟过路费还能收很多年呢,相当于提前把这笔钱给兑现了。当然,更骚的还可以直接打包成我们以前介绍过的,这样社会资金也可以参与进来。三是融资平台整合。这个点也很好理解,经济扩张期机会多,平台搞得太多有点过剩了。那么,经济下行时,收缩就是大趋势,会通过并购重组来消灭一些平台。一来,可以遏制无序扩张的借贷;二来,主体少了也方便以后政府统筹管理,整体会更规范。截图/ 中国经营报照例一张图总结一下——
内容提要:1、新华社引用财政部高层的话说,中国政府债务总体健康安全;2、为什么市场表现出来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于危险边缘?3、财政部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存在的三个误区;4、千万不要掩饰,淡化债务风险。一、新华社引用财政部高层的话说,中国政府债务总体健康安全
在贵州地方债、昆明城投债、武汉市财政局在报纸刊登催债广告等事件引发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高度担忧之际,6月5日的新华社刊发《如何看待当前地方财政运行态势》一文。文中引述财政部高层官员的话说,中国有些地方的债务风险较高,但是整体来看,财政状况健康、安全。这篇文章给出的政府债务总体健康安全判断的理由是:第一、各地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文章说,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8万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9%;2023年前4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万亿元,同比增长14.8%。第二、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文章说,虽然地方财政收入普遍小于支出,但实际上,当前地方40%左右的财力来自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过去五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40.66万亿元、年均增长8.4%。其中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9.71万亿元。第三、总体来看,我国政府债务率不高。文章说,有观点担忧政府债务风险加大。但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不包括隐性债务)约35.07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42.17万亿元人民币之内。政府法定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控制在50%左右,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财政部认为,当前,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债务风险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财政部已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二、为什么市场表现出来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于危险边缘?
实际上,我们谈论债务风险或者债务危机,都是在债务风险累积到危机爆发边缘之前,因为一旦债务气球爆裂,对债务风险的讨论已属于马后炮。此时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如何收拾债务违约后对经济的巨大破坏,如何走出债务陷阱。基于此,就存在如何判断债务风险的学术性问题。判断债务风险有很多经典的指标,比如政府债务率,政府的债务收入比,政府支付利息的压力。但是,中国的政府债务,并非表现为典型的、按照教科书给出的知识就可以查询、了解、分析、评估的债务。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典型政府债只有两种,国债和地方政府的公用事业债券。但我们的政府债务,既有国债,地方政府的各种债券,还有地方政府各种投融资平台以企业债形式发行的城投债,以及他们从银行获取的各种贷款,甚至还存在大量的表外债务。简而言之,中国的政府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是一种半透明的非典型政府债,通过公开的数据去评估这种非典型政府债,你得到的,一定是错误的结论。对于非典型政府债务,其实有更直观的债务风险的观察渠道,那就是适用跟踪所有债务风险的债务偿还表现与借债利率变化。从债务偿还表现看,地方政府债务中的隐性债务----投融资平台债务违约现象正在蔓延。
2022年,兰州建投非标债务展期后再度逾期,构成违约;2-3季度,贵州的遵义、黔南州等地投融资平台债务暴雷;2023年元月初,遵义路桥无钱还债,经政府调解,156亿银行贷款重组后展期20年;4月12日贵州政府研究中心更是公开对外发出“靠自身能力已无化债方法”的求救声音;5月22日,昆明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因某电话会议曝光;紧接着,潍坊滨海城投借道“伪金交所”违规融资的《2022潍坊滨城城投债权17号》定融计划,被爆到期后投资者未收到任何本金及利息。据国证大数据收集整理的数据,2022年,涉及城投平台的非标违约事件26件。今年1-4月,全国城投非标违约事件已经达到73件,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高。从投融资平台筹资成本看,城投债借债成本处于高风险区间。
2018年6月14日,新华网报道了时任中国银保监会主席,央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在“2018陆家嘴论坛”会议上,点题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讲话要点。郭树清表示,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公司,就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让各种金融诈骗和不断变异的庞氏骗局无所遁形。因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而目前,由于城投债风险高企,在央行持续降息降准后,城投债的融资成本却不降反增。上图的昆明城投这个融资项目的利率已经给到8.6-9%。据民生固收不完全统计,2023年一季度以山东、重庆、四川等地投融资平台为主发行的84只定融产品,发行利率在9.2%到9.8%之间,平均利率高达9.5%。远超过郭树清给出的8%的危险利率边界,离10%的“图你本金”的利率也只有一步之遥。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23年3月,全国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均处于历史低位。而上述地方的部分融资渠道8.6-9.5%的融资利率,已是企业平均新贷款加权利率的2.17-2.41倍。各地城投为何不惜血本给出如此之高的投资回报?数据显示,2023年城投债到期规模为历史峰值,到期规模合计为5.7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2%。不惜血本借钱来还钱,这样类似于庞氏循环的城投债,还能持续多久呢?三、财政部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存在的三个误区
从各地城投债的偿还表现与借债利率来看,政府债特别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隐性债务,可以说是累积了巨大的风险,多米诺牌的第一块已经倒下了45度,只不过被地方政府用债务延期的木杆支撑着。如此严峻的地方债危机,为何在新华社这篇文章的有关部门眼中,通过财政收入、转移支付、债务率三个方面的判断,评估为总体健康安全呢?因为有关部门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与判断,都存在脱离实际的误区。第一、地方政府的偿债来源,并非一般预算收入,而是以土地出让金为主的基金收入。熟悉中国财政收支结构的人都清楚,地方的一般预算收入,以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其实与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关系不大。因为一般预算收入和中央转移支付收入,是用来保证各级体制内部门的运转(办公经费)、工资的。在很多地方,预算收入和上级转移支付收入加起来,都无法满足办公运转和工资发放的要求,怎么可能用来偿还债务?众所周知,地方政府债务的偿债能力,来自于新华社在文章中不敢提及的以卖地为主的基金收入。土地市场的景气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基金收入,进而影响城投的政府回款、财政补助,最终影响城投的现金流和偿债能力。022年,全国地方政府的基金收入7.38万亿元,同比下降21.6%。2023年1-4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1.34万亿元,同比下降18.5%。各地政府主要依靠卖地的基金收入大幅度下降,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发酵的主要原因。
第二,对失去控制的地方隐性债务视而不见。截止2022年12月底,各级政府的显性债务余额为60.2万亿元,其中国债约25.6万亿,地方债34.6万亿。诚然,我们的国债、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都未突破债务规模控制指标,只计算这两个部分的政府债务率为49.8%,也未突破60%的政府债警戒线。但是,财政部和新华社都应该清楚,我们的政府债除了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这两个部分,还存在更大规模的隐性债务----地方政府设立的四千多家投融资平台的有息负债。国证大数据根据2022年底 4241家存量发债的投融资平台(LGFV),剔除合并报表的发债子公司后,统计出2022年城投平台的有息负债已经接近70万亿元。综合计算,2022年全国全口径的政府债余额应该为130万亿,宏观杠杆率107.4%,超出60%政府债警戒线57.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104.6万亿元,债务收入比为573%(债务比地方预算收入与基金收入)。年债务利息支付约需5.75万亿元,占地方财政预算与基金收入的31%。第三、对地方债结构性风险认识不足。财政部认为政府债务整体安全的依据之一是,只有部分地区存在债务风险。但是,不管是居民债务风险,企业债务风险,还是政府债务风险,其风险的发生与蔓延,都是从最薄弱的地方开始,然后逐步传染、发散的。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所有债务主体同时爆发的债务风险。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如此,去年开始的房地产债务危机也如此。因此,当部分地区存在债务风险时,并且部分地区的数量在增加时,恰恰就是地方债风险加剧的表现。四、千万不要掩饰,淡化债务风险
近来,投资人与经济学家对云南、贵州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还本付息压力超大,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关切,这是民间对国家经济形势的关切。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一方面各地的显性与隐性债务规模仍在继续扩大。另一方面,各地的基金收入却在持续萎缩。从人口、城镇化、可拆迁旧房存量、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开发商待售的库存商品房数量、居民债务收入比等各方面的指标来看,商品房市场肯定是无法回到过去,各地依靠卖地收入来偿还债务,事实上已经难以为继。如果各地政府深陷化解债务之中,不仅会导致企业和居民的税务负担加重,还会加剧滥收费、滥罚款等恶化营商环境的行政行为,各地也无力为疫后地方经济复苏注入新的活力,这应该成为政府、经济与金融界的一个共识。事到如今,千万不要掩盖,掩饰,淡化债务风险,要把风险实事求是地展示出来,公布出来,让大家看到债务风险的危险性,严重性,危害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正视地方债务风险,及时加大化债力度,加快制定和完善政府债务的管理与监督制度。与此同时,有了对债务风险的充分认识,才有可能纠正那些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债务风险的经济措施。【作者:徐三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负债过多会造成什么后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