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当国考公务员好还是省考公务员好比杜甫好的优势。辩论赛?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那么,李白和杜甫就是山顶上比肩而立的两个巨人。一个号称诗仙,一个号称诗圣,俨然牛逼闪闪的一代宗师,分别代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门派,一个雄奇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在武林各霸一方,如同少林武当,风格迥异,难分高下。既然排名不分先后,为什么你们总说李白杜甫,从来不说杜甫李白?论作品数量,杜甫以1500多首完胜李白。李白成天喝酒,留下来的作品仅是杜甫的60%;论作品质量,连元稹元老师都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我们阿杜的诗哪里不如你家李白了?排在前面难道是因为年龄比我们老,职位比我们高,酒量比我们大,长得比我们帅?文艺界难道不应该是用作品说话的吗?别跟我说什么以姓氏笔画为序,我数过了,巧得很,李、杜两个字都是7画。你就说吧,凭啥李白一直排第一,我们杜甫永远排老二?李白和杜甫谁更牛逼?谁才是真正的诗坛盟主?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吵了几千年也没分出个高下。其实,都是后人瞎操心,两位当事人自己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为啥?因为在当时,李白和杜甫,不论从哪方面比,都不是一个级别的,根本不存在竞争关系。1. 一白遮百丑据说,李白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后来在河边遇到一个老奶奶拿根铁棍在石头上磨,李白好奇就问:老奶奶您这是在干嘛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说:这么粗一根铁棍,要磨到什么时候啊?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由此感悟到:没文化太可怕了!为了自己长大不干这样的蠢事,他开始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代诗仙。李白比杜甫大11岁,风流倜傥,相貌英俊,长得比杜甫好看,至少比杜甫白。据考证,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对,李白其实是个外国人,有俄罗斯血统的白种人,所以,李白,字太白。时任大唐诗协副主席,作协常务理事,随便一首诗发出来就是10万+,名满天下,如日中天,坐拥百万粉丝,连当今皇帝都是他的崇拜者。公元742年,唐玄宗首次召见李白,竟然亲自从步辇上走下来迎接,拉着李白的手嘘寒问暖:“欢迎李老师来我们大唐翰林院工作,怎么样,一路上辛苦了吧?吃过饭没有?来,先吃点东西。”叫人搬来七宝床(注意,不是小板凳),请李白坐了上去,然后自己端起碗,用勺子亲手调制了一碗西安名吃羊肉泡馍递上去,一边侍奉李白用餐,一边讨好地说:“李老师虽然在民间,但您的大名我是早有耳闻,如果不是我平时积德,怎么会有幸见到您这样的大明星啊!”这场面,简直不忍直视,别说文武百官,连杨玉环在旁边都有点吃醋了。此事并非杜撰,《新唐书》中有记载:“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两人边吃边聊,甚是投机,饭后,唐玄宗当场宣布了对李白的任职决定:翰林待诏。具体干点啥?清闲得很,无需坐班打卡,就是偶尔替皇帝拟个文件,写个讲话稿啥的,再不就是帮皇帝给杨贵妃写情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这种事李白最拿手了。除此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隔三差五进宫陪皇帝和贵妃喝酒吃饭,席间奉旨作诗以助酒兴。李白恃才傲物,谁都不放眼里,写诗是吧,借着酒劲儿,敢让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有时候,连皇帝的鸽子都敢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如此狂妄自大目无领导,换个人你试试,唐玄宗非弄死他不可。可人家李白不但没事儿,还被认为是潇洒有个性的表现。你看,当年我大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到了何种地步。李白一生创作了900多首诗,歌颂开元盛世的正能量作品居多,内容不是游山玩水,就是饮酒作乐,从不妄议朝政。这样的诗人,领导喜欢。所以,李白名利双收,长安二环以内有高档别墅,出门有宝马香车,终日混迹于各大酒店娱乐场所,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2. 阿杜的悲惨世界再来看看杜甫。跟李白一样,小时候也不好好学习。“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爬高上低,基本上就是个淘气的猴子。后来,在河边遇到一个老奶奶拿根铁棍在石头上磨,杜甫好奇就问:老奶奶您这是在干嘛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杜甫说:这么粗一根铁棍,要磨到什么时候啊?老奶奶说:我以前是大唐红灯区的头牌,我有经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杜甫由此感悟到:沉迷女色太可怕了!为了自己长大不干这样的蠢事,他开始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个高考落榜生。没错,24岁那年,杜甫从老家河南巩县来到当时的国际大都市洛阳参加高考,结果落榜了。深受打击的他没有选择复读,而是以找工作为由,开始四处旅游。钱从哪儿来?杜甫家里最初还是有点钱的,父亲当时是山东兖州司马,自己怎么也算是个官二代。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家境一天天落败,越混越背。俗话说:是金子总会花光的。在生活上,杜甫后半生过得穷困潦倒,饥寒交迫,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儿子活活饿死,茅屋为秋风所破,最后以离奇的方式惨死在一条破船上。在事业上,杜甫仕途不顺,一生追求功名,但只做过拾遗和工部这样的小公务员,还因为站错队,很快就被罢免了。在业务上,杜甫以刻苦用功闻名,一生创作了1500多首诗歌,虽然在数量上甩李白至少三个街区,诗作中也不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10万+爆款,但跟李白比起来,只能算是诗坛新秀。特别是杜甫诗歌中,充斥大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三吏》《三别》这种攻击政府,揭露社会阴暗面,传播负能量的东西,没有被跨省抓捕已经是皇恩浩荡了,封号是必须的。所以,在早期各种版本的唐诗集里,居然都没有收录杜甫的诗,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杜甫是谁。直到杜甫去世40年后,在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力推下,杜甫诗歌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最终达到了和李白并驾齐驱的地位。元稹曾夸赞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可以说是最高评价了。可是在当时,杜甫跟李白相比,一个是皓月当空,光华四射,一个是小星星,就算使劲儿一闪一闪眨眼睛,你也很难在浩瀚的夜空中发现它的踪影。李白就是杜甫的偶像,能得到一个签名就心满意足了,哪敢想日后会跟人家相提并论呢。所以,把你们阿杜排在李老师后面是有道理的。
摘要:在中国诗史的漫漫长河中,唐朝作为一个文化异常开放与活跃的时段,诞生了两位诗作巨匠――李白和杜甫。二人虽同为唐代创作高峰期的诗人,但在两者的生活与创作背景、诗作的内涵与表达、个人性情这几方面有着许多的不同。本文从李白和杜甫的个人生活及诗作角度来分析李白和杜甫的不同,从而加深对具有唐诗标志性人物和诗作的了解,并促进对唐朝文化的研究。关键词:李白;杜甫;背景;诗作;个人;不同李白与杜甫的诗作享誉千载,早在清代赵翼《诗论》中便有“李杜文章万口传”的美誉。同为促成唐诗发展达到繁盛期的诗人,二者拥有更多各自不同的魅力。下面本文就从两者的生活与创作背景、诗作的内涵与表达、个人性情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李白与杜甫的不同之处。一、背景渊源上的时空不同李白与杜甫的不同,都离不开这两位诗人所亲历的生活背景,一切创作的渊源都集于此。而此渊源可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一位潇洒于盛世,一位抑郁于破败自公元712年唐玄宗时代至755年安史之乱,大唐享受于盛世景象,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版图不断扩张,开放与包容的文化氛围也使得许多诗人呈现出一派昂扬积极的风气。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代,家国危机又使文人诗坛一片沉郁。李白的整个生活阶段,主要亲历了大唐盛世,面对国家的强大繁荣,李白的乐观豪迈、自信奋发及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自然油然而生,“大鹏一日腾风起,扶①摇直上九万里”,其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奉诏赶赴长安之时,“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又一笔即挥一腔的报国济世之心,即便最终未能完美地实现朝堂理想,但是对于山水的或流连或归隐,其诗作也是浪漫洒脱,仙道飘飘。反观杜甫,其中年时段,大唐盛世早已步入尾端,国家内外危机四伏,朝堂腐朽没落,战事频频失利,“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这句中的“贱子”便以无家者自称,“阵败”更直指邺城战败②,杜甫便是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代中颠沛流离。尤其在不得志的个人境遇与强烈想要忠君报国思想的矛盾之下,诗作的体现更令人深感沉郁悲观。(二)一位游走于山水,一位流浪于底层李白的出生便是少数民族的身份,至二十多岁离开家乡,他成长于蜀中,也塑造于蜀中[1]。“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家庭教育,众多道教圣地的地域影响,出游远走于大好河山之间,即便退出官场也不会像杜甫那样为生存愁苦,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他诗作里广袤的地域风情与狂放不羁。相较而言,杜甫的命运却是一生坎坷。虽早年轻松漫游,但二十多岁之后,便落第不中,有时奔赴于各地小官,有时在社会底层饱尝民间疾苦,安史之乱甚至跟随肃宗奔逃,后几经坎坷,在百姓中生存流浪,晚景凄凉。二、诗歌创作上的内涵与表达不同李白与杜甫的盛名成就于诗篇,二人的不同也自然体现于诗篇。(一)思想内涵上李白的道家、侠义与理想和杜甫的儒家、规矩与现实虽然同受儒道的影响,但很明显二者思想中各有侧重。从李白的诗作中不难看出,道家意味极其浓厚,这与其年幼时所处道教圣地的环境密切相关。“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以“谪仙人”自居的态度也使他拥有一种逍遥的人生观,自幼接触的道家思想贯穿一生。而杜甫的儒家意味更为强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家国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舍己情怀,“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的感叹民生疾苦的仁爱情怀,加之其年幼时祖上浓厚的儒家教育都使他都透着浓浓的儒士情节[2]。李白狂放狭义,自由洒脱而杜甫恪守原则,坚守内心底线。同样是面对政治失意,李白对黑暗的朝堂不屑一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郁愤拔剑,“且乐身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洒脱逍遥,不喜欢朝堂即可随意游走,让人心中郁愤随其诗句得到解脱。而杜甫则坚持恪守原则,“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况我堕胡尘③,及归尽华发”,杜甫哪怕不受朝堂重视,也要坚持抛下妻儿,忠君报国。另外,李白思想上的理想化也与杜甫的现实化对比鲜明。虽然李白与杜甫都有经国济世之心,都有对国家山河的热爱,但纵观李白诗作,处处都能体现一种避尘世于无形之感。“森森望湖水,青青芦叶齐”是战乱时避开现实的景物寄托,“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④也是他理想化的自我。而杜甫显然更加地直面现实,“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等都是杜甫对现实的直接揭露,将史的事实与诗作融合,杜诗的“诗史”地位由此确立。(二)诗歌表达上的风格与技巧不同首先在诗风上来说,李白更显浪漫主义情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都在梦境与想象之中将人带入缥缈的精神世界。杜甫则更偏现实主义,“四邻和所在?一二老寡妻”、“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都要比李白更加地写实,精神上也要沉闷许多。其次在创作表达上,李白的诗句明快、自然,方式夸张离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直接让人惊异于庐山瀑布的高大壮美,杜甫的诗句则沉郁、委婉,方式倾向于直接白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简单描写,就已将家国破败的凄凉之感与内心的无奈失意跃然纸上。另外在引用的人物典故与诗歌形式上,李白“自我”带入的特点明显,“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主人公式抒情,直接喷感,引用人物也大多是“仙风道骨”;杂言的形式,回环往复,更利于李白表达其独特的自由洒脱。杜甫则更多用“阮籍”、“嵇康”、“王粲”等人[3],来抒发心中的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并且杜甫的律造诣深厚,组诗更是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诗句连贯畅达,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⑤,不仅没有受到律诗的束缚,反而将感情表达得流畅自然。三、个人性情上的内外倾向不同李白在思想上深受道家影响,热衷于求仙访道,在一生的阅历之中,云游四方,狭义万丈,并且其所经历的时代也正是大唐盛世,所见之人大都因才华被人赏识,无论是个人命运还是家国环境,李白都要比杜甫顺畅许多。因此他豪放的性格、任侠的气质、自信洒脱都尽显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篇之中。另外,两人即便同写战乱题材,李白也甚少反映民间疾苦,他的自我理想主义更愿意将人带入一种他所创作的浪漫的精神世界。如果说李白的性情倾向于对外界发泄式抒情,那么杜甫则是倾向于内心的表达。杜甫的家庭环境都为儒士,出身北方大士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是典型的忠君报国的文人类型,经历盛世末期和中唐危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控有抱负不能实现,沉郁的感情伴随一生。“满目生悲事,因人作远游。”此时的杜甫正从关中到秦州,沿着陇坂西行[4],内心无比忧郁,而目及之处更令人生悲,他没有像李白那样的《蜀道难》尽情挥墨哀叹,而是简单以杂诗直接描述,可见他内心更倾向于“自我化悲情”,感情更加细腻、气质更为内敛,同时许多反映战乱之下,百姓艰辛的诗作也说明他极具悲天悯人的情怀。四、结束语“艺术永恒,人生短暂”。李白与杜甫虽同为唐诗高峰的代表,但是因二人在背景渊源、诗歌创作和个人性情上的不同,才能在各自的独特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后世留下传颂千古的名篇佳作。诗歌创作应如此保持自我独有的魅力,忠于精彩多样的篇章。注释:①扶:凭借②徐放.《杜甫诗今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第155页.③堕胡尘:指756年(至德元年)八月,杜甫被叛军所俘。④平明:天明、天亮。金策:禅仗。⑤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唐琦斯.道儒存心性 文坛两巨星[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2:70-72.[3]户其富.李白与杜甫诗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对比分析,2013(2):52-53.[4]冯至.杜甫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作者简介:魏丫丫(1994-),女,汉族,籍贯:山西晋城,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考公务员好还是省考公务员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