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孜节的风俗是怎么过的肉孜节的风俗是如何过的

肉孜节是我国十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新疆**尔族就是其中一个。肉孜节也就是开斋节,不过新疆**尔族比较喜欢称之为肉孜节,所以这个说法也流传起来。每年的肉孜节时间是不定的,那么2018新疆肉孜节是哪天?新疆是怎么过肉孜节的?肉孜节既是传统节日,那么2018新疆肉孜节放假吗?2018新疆肉孜节放假时间怎么安排?想了解的就来看看小编准备的新疆肉孜节2018放假通知吧。2018新疆肉孜节时间:2018年6月15日,农历二零一八年五月初二,星期五。2018新疆肉孜节放假时间 新疆肉孜节2018放假通知2018新疆肉孜节放假通知还未具体公布,不过肉孜节时间跟端午节挨在一块,预计肉孜节、端午节连休:6月16日至18日放假,6月19日(星期二)、6月20日(星期三)补休,共5天。新疆肉孜节肉孜节也叫“开斋节”。***教规定,每个***每年必须封一个月的斋,也是信仰***教的人们所要履行的一项重要“功修”。封斋期间白天不吃不喝,甚至连咽口水也不允许。到了太阳落山之后,才能进行吃喝。所以这个节日也是宗教上沿袭下来的习俗。斋戒日期在***教历的九月,这一月称为“斋月”。“斋月”可以出现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原因是***教历是纯阴历,以月亮出现的那天为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全年12个月,不置闰月,计354或355天,这样就比太阳历少10天或11天。它的月份和季节没有固定关系,所以“肉孜节”便会在一年四季中轮流出现。九月份封斋满一个月,到了十月一日改为正常生活,举行礼拜和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新疆地区称为“肉孜节”。其实“肉孜”在何拉伯'语中,也是“斋戒”的意思。关于“肉孜节”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传说,古时候人们为了躲避异族统*者的侵犯,白天躲进深山里不生*、不做饭,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才开始做饭。其实,这个节日**是宗教上的活动,而后成为民族习俗。斋戒被***教称为五大功修之一。****曾说过:“斋戒,一半是忍耐。”根据***教的说法,斋戒不仅是不吃不喝,而且是为了杜绝一切不良行为。宗教上说人是污秽的,从广义上讲,封斋可以使眼不观邪,口不道邪,耳不听邪,脑不思邪等,这便是真正全身的斋。完满了斋戒便是立下了善功,超额完成便是多立善功;破坏了斋戒即是犯下了罪过。所以对***教徒来说,斋戒既是忍耐也是考验,同时也是“洗刷罪过”的机会。如今一些信仰***教的人已不封斋,而是将开斋节作为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进行庆祝,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就进行各种各样的准备,把房子院落打扫整修一新,并要赶制节日盛装。妇女们还要炸馓子、做点心、熬果酱,购买各种水果和干果,准备招待贺节的客人。节日的清晨,***们聚集在清真寺做礼拜,然后开始庆祝活动。这天人们将不计过去的“疙瘩”和“磨擦”,而会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兴高采烈地相互拜节问候。新疆怎么过肉孜节肉孜节那天,天没亮,各地敲起了“纳格尔”(铁皮鼓),在清晨中格外清脆。与此同时,几个人如合唱一般,站在礼拜寺的尖塔上进行呼唤,喊着“萨方!萨方!”告诉人们过节了。人们纷纷起床,洗净全身,换上新衣服,然后做晨礼(即“门木达特”)。晨礼完毕,11岁以上的男子,到附近的清真寺做聚礼。清真寺内外都排满了做礼拜的人。阿訇(一般是由衣麻木)念诵《古兰经》的“代思”一节,另一些阿匐,一般是大毛拉,将经文用**尔语给参加聚礼的人讲解,有时还要讲一下斋戒的来历。聚礼结束,预示着封斋结束,群众相互之间进行节日的祝福,气氛十分热烈。聚礼以后,以家庭为单位,由长辈率领,到墓地扫墓。全家人坐在毛驴车上,事先准备好馕、油饼等食品。还有零钱,遇到行乞者,要赠送,做为节日礼物。(送葬时,**尔族妇女不能进墓地。)肉孜节这天,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走动,招待丰盛的食品和瓜果。同时还要举行各种游艺活动,尽情地唱歌跳舞,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2021年04月10日 17:18--浏览 ·
--喜欢 ·
--评论2020-12-25 18:26:53突厥语系民族庆祝新年的节日纳吾肉孜节是在春分,这是以春分为岁首的古老北斗八卦历的遗存。古人很早就观测出天象的基本规律,观测到星空天象都是围绕“天极”(即北半球观测到的地球自转轴所正对方位)顺时针旋转,而对星空中最易找到的座标北斗七星的长期观察,已知“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并因此建立了四时四方概念。春夏秋冬的循环在北半球温带能鲜明地感受,对“回归年”的认识应该很早就有了。所谓“四象生八卦”应就是早期的历法,史籍记载最早的节气是将一年分为“八节”,明显是按“四时”而再分,以初步应对生活生产的需要。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可能很早就有了,如果依斗柄指向能大致确定二分二至,就已能再分为八圭,每圭再分三爻,就是二十四节气。5300多年前的卜筮工具凌家滩玉板上的刻符,或已在表达四圭生八圭,每卦初分三爻再成六爻。这就是原始的北斗八卦历。一个朔望月的平均值是29.53059日,所以在早期观察中不计小数可计为30日。战国时期的清华简《行称》中所述“行称之道”:一个月分为六称,每称间隔5日共30日。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的九位门客所撰《淮南道训》(《九师易》)记卦:“旁行周合,六十四卦,月主五卦,爻主一日,岁既周而复始。” 一卦六爻合6日,一月五卦合30日。说明早期历法无论“行称”还是“行易”,都是一月30日。一个回归年中12个朔望月共计360日,为调整和回归年实际天数之差,在年终再设5天腊日作为年节敬神。凌家滩玉版刻符外圈有四圭,当可视作双圈卦序的源头表达。双圈卦序即早期的“调历”,核心就是节气按月亮历设内圈360日用简单数学除分而定,再以外圈校准回归年实际天数及置闰。早期历法应是直观的朔望历参以北斗、天狼、苍龙七宿等星历定回归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正”最初是以斗柄指向而定。大小月设置、太阳历冬至夏至的准确测定及置闰调差,则是后来慢慢开始精确。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序列中出现较早的红山玉猪龙,表达了早期历法对“回归年”的认识,玉猪龙龙身的环绕就是象征了天象的一年循环。如依斗柄指向能大致确定东南西北代表的春夏秋冬方位,可以看出玉猪龙龙首都是在比较靠近正东的方位。红山地处北方,冬至时还是天寒地冻不见生气,故先民很可能是将已能明显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春分之际定为“岁首”。这和苏美尔月亮历以今天的阳历三月为正月同出一辙。玉猪龙龙首和正东方位的那个缺口,可能就表达了为调整十二月朔望历和实际回归年天数之差而设的“腊节”。游牧民族基本都沿用上古的月亮朔望历和北斗八卦历,保留了春分之日为纳吾肉孜节。纳吾肉孜即春天的意思,这和红山玉猪龙所表达的历法基本一致。中国的农历又称“夏历”,这是因为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以《夏小正》追考夏历,认定夏历是以寅月为正月,《太初历》也采用了“寅正”。夏建寅正(以冬至后第二月为正月),殷建丑正(以冬至后第一月为正月),周建子正(以冬至所在月为正月),古称“三正”,在周代文献中就有记载。率先进入青铜文明一统中原的黄帝部族,原本应该是半农半牧的月亮历部族,习惯了以春天作为新年,他们在和已掌握了太阳历的农业部族融合时,未必会完全改变这个习俗,保留以初春为岁首是顺理成章的。建立夏朝的大禹及子孙,应该也是沿承了黄帝部族的旧俗。和游牧民族的纳吾肉孜节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夏历”不是以春分为新年,而是将立春所在之月的朔日定为大年初一。这反映出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差别。早期的北斗八卦历,是以“四正”中能明显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春分为岁首。但农业文明发展更为精细后,将岁首提前到了立春之月的朔日。年节的提前,可为春耕备耕腾出时间。在《逸周书·时训解》中,立春是七十二候之始,解为“东风解冻”,解冻后农活就应该开始忙了。夏建寅正,表示夏人虽已知冬至为太阳回归年之始,但阴阳合历的岁首很可能仍沿原始的北斗八卦历定在初春之际的寅月。殷建丑正,岁首定在冬至后的第一月,大致同今天的公历,说明他们对太阳历已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周建子正,岁首定在冬至所在之月,十二支以冬至所在月为始,二十四节气依太阳在黄道位置而定,以冬至为始,礼乐十二律则以黄钟律配冬至和子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历》时,对太阳回归年的实测更精确了,并结合农事将正月定在了立春所在之月。真实的“夏历”岁首是春分、立春、还是立春之月朔日?现在已很难确考。但战国及汉初,岁首肯定应已在立春之月了。不过对立春节气的设定可能仍有差别:汉武帝之前,可能仍是按朔望历360日内圈用简单数学除分二十四节气;制定《太初历》时,已是依更精确的太阳历安排二十四节气了。彝族的“遮佐图”即北斗八卦历的另一种表达。“遮佐”二字,彜学学者释为“罡煞”,“罡”即“四正”。不管怎样,人类判定春夏秋冬,最早应是依北斗斗柄所指东南西北而立“四正”。象形北斗四象合并的卐字符,应就是最早表达“斗随极转” “天道好还”的回归年表达符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民什么节日最隆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