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两千人怎么灭的成都钟会为什么谋反邓艾两千人怎么灭的成都

“盖棺论定”和“盖棺定论”没有区别,意思都是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出自明·吕坤《大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盖棺论定和盖棺定论的区别盖棺定论的典故?原句为“阖棺定谥”。《三国志·魏志·邓艾钟会传》中记载,司马昭派邓艾、钟会分头领兵征伐西蜀,刘禅、姜维被逼投降。随后,钟会设计污蔑邓艾有反叛之心,借司马昭之令将邓艾押解回去。他因与姜维谋反,怕邓艾揭露实情,又伙同他人杀害了邓艾父子。此件冤案后经段灼上书,司马昭终于为邓艾平反。书中即提到了“使艾阖棺定谥,死无所恨”,意即“使邓艾能够在盖棺之后确定封谥,死而无憾”。后来此句演变为“盖棺定论”。
“一日太尉”邓艾:从三公到囚徒
只因摆不正位置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二月的某个拂晓,益州成都。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刚当上太尉的邓艾还在睡梦中,被一群士兵从卧榻上揪起,门外停着为他准备的囚车。一同被扭上囚车的还有他儿子邓忠,此时邓艾手下的将领却不见踪影。负责抓捕行动的监军卫瓘,向囚车里的邓艾出示了司马昭的亲笔手令。邓艾仰天长叹道,想不到白起的境遇,今天又重现了(白起之酷,复见於今日矣)!谁能相信,一个多月前,正是囚车上的邓艾,率三万偏师入蜀,用了三个月左右时间,消灭了盘踞巴蜀四十余年的蜀汉政权,完成了曹操、司马懿终身未能成就的伟业。朝廷的嘉奖诏书不吝溢美之词,称他的功绩超过了败楚的白起、破赵的韩信、打败公孙述的吴汉,以及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封邓艾为太尉(三公之一),增加封邑二万户,又封他两个儿子为亭侯,各得封邑千户。我们不禁要问,功高位尊、圣眷正隆的邓艾,何以一夜之间落得如此下场?有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万骨”固然惨烈,其实“一将”也未必能善终,究其原因,有同僚的嫉妒,有君王的猜忌,有小人的谗害,当然也不乏将领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注意到前面说的朝廷诏书,就会发现里面提到的四个人,除吴汉外,其他三人白起、韩信、周亚夫都没有好下场,相信这是司马昭的善意提醒,他希望邓艾以史为鉴,功成身退,不要步白起等人的后尘。不过很可惜,司马昭一轮明月照了沟渠,邓艾没把这些当回事。破蜀的成功,朝廷的褒奖,让邓艾有一种仿佛在云端的眩晕感,那是一种“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快慰,这种快乐让他找不着北。从底层跃居高位的人,特别像邓艾这种靠战场厮杀而实现逆袭的,往往不了解,也不关心官场的游戏规则,哪里是禁区、哪里是高压线,他完全没概念。破蜀后,邓艾干了三件作大死的事,最终将自己送上囚车。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邓艾都作了哪三件大死:第一件,是市恩于人,拿朝廷的政策当自己的私恩。进入成都后,邓艾对蜀汉士大夫说,“幸亏遇到了我,诸位才有今天!如果遇到吴汉那样的,只怕早死了(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 。(吴汉奉刘秀之命伐蜀,消灭公孙述政权后,血洗成都)听了邓艾的话,有见识的人都在私下里嘲笑他(有识者笑之)。如何处理蜀国士大夫难道不是国家的政策吗?怎么就成了你邓艾个人的恩德?这么多人都欠你的恩德,将来是要大家效忠魏国呢,还是效忠你邓艾?邓艾身边有不少司马昭的人,不用说,这句话一定传到了司马昭耳朵里。作大死第二弹,是擅自封官。进入成都后,邓艾效法“邓禹故事”,以天子名义,拜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刘氏王为驸马都尉;又根据地位高低,或任命蜀国士大夫或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直接成为自己的下属(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邓禹故事”是什么故事?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大司徒邓禹西击赤眉军,屯于云阳。邓禹的裨将冯愔(yin一声)率兵反叛,西向天水,被当地军阀隗(wei三声)嚣打败,于是邓禹秉承光武帝意旨,派专使持节,任命隗嚣为西州大将军,专制凉州、朔方政事。懂历史是好事,但是不能瞎比,邓禹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两人是一桌吃饭,一床睡觉的关系;而放牛娃出身的邓艾,跟世家大族出身的司马昭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论与司马昭的亲密程度,邓艾远在钟会、卫瓘、师纂等人之后,仗着破蜀有功,就效仿邓禹,太没自知之明了。不但任命蜀国的官员,甚至连魏国的官员,邓艾都照任不误——(邓艾)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邓艾传》刺史相当于今天的省长,这种级别的官员只有朝廷才有权力任免,邓艾这么做,完全视朝廷于无物了。邓艾的第三件,也是最要命的作死作品,是教老板做事。任命完官员后,邓艾仍觉得不过瘾,给司马昭写信——晋公,趁平定西蜀的声势进攻吴国,吴人必然惊恐,这正是我军横扫江南的好时机,不过目前将士都已十分疲劳,应该先停缓下来休整一下,所以咱先别急着向东吴用兵,留下陇右兵两万人,蜀兵两万人,利用煮盐和冶铁的收入,作为军事及屯垦费用。同时,多造船舰,准备顺江破吴。然后派使赴吴,告之以利害, 吴国必定归化。刘禅呢,最好不要送到洛阳住,不然吴人会认为这是流放,不愿意归顺。咱们不如厚待刘禅,给吴主做个榜样,我看可以封刘禅为扶风王,赏给他钱财和侍奉之人。扶风郡内有董卓建的郿坞城,正好给刘禅住,至于刘禅的儿子,封为公爵、侯爵,就以扶风郡内的县为他们的采邑,以显示朝廷对归化之人的恩宠。又以广陵、城阳为王国准备给孙休,则孙休一定会畏威怀德,望风而降!(完)司马昭看完信,脑袋里闪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邓艾,想干什么?灭蜀已是不世之功,朝廷没有更高的官位赏给你,只能让你位居三公,还给你增加两万户的封邑,就差“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了,你还想灭吴,要不,这晋公的位子你来坐?对司马昭来说,没有什么事比自己进步更要紧,谁也不能打乱他的节奏,只有当了大魏的曹操,扫平天下才有意义,否则即便灭了蜀、吴有何用?不过是为曹家作嫁而已,自己还是个高级打工仔。本来早就要“称晋公、升相国、加九锡””的,结果被成济一戈给葬送了,曹髦之死,举国震惊,司马昭威望受损,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舆论对自己越来越不利,司马昭急需一场大胜仗来提高声望,他排除重重阻力,派了钟会、邓艾伐蜀,本来也没抱太高期望,稍有斩获即可收兵,毕竟是他爹也没办成的事,没想到邓艾走狗屎运,还真完成了灭蜀大业,改变了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你邓艾活干得是不赖,可该赏的我也赏了,就此打住不好吗?灭吴,是你一个征西将军该考虑的吗?军事对邓艾来说是主业,但对司马昭来说,只是夺权篡位的一个抓手而已,邓艾自可以随便浪,但司马昭必须全盘考虑,稳扎稳打,万一作战失利,你邓艾浪死事小,老子的政治前途赔进去就亏大了。曹操最终没能代汉称帝,就是夏侯渊把自己浪死的缘故。还有刘禅的处理,你邓艾是不是管得太多了,怎么处理刘禅,朝廷不会安排吗?轮得到你来指手画脚?一个盘踞蜀地四十多年的政权首领,还有哪里比安置在洛阳,就近就便控制更安全的?你竟提出将扶风郡封给刘禅,还要给他住铜墙铁壁一般的郿坞城,当初董卓建城是打算固守三十年的,你是想让蜀汉再续命三十年吗?甚至连吴主孙休的安置地,你也安排好了,你邓艾是不是忘了自己姓什么了,是大魏国没有人才,还是我司马昭能力不够,要你手把手来教?听说你跟蜀汉士大夫说什么“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将来朝廷按你的建议安置了刘禅和孙休,他俩是不是也要感谢你的保全之功?本来封邓艾当太尉,就是让他回洛阳养老,顺便交出兵权的意思,可邓艾这封信,只提伐吴之事和刘禅、孙休的安置,完全没有回魏国的意思,也就是没打算交出兵权,这就不能不让司马昭多想了。除了想造反,还能是什么呢?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司马昭决定先敲打敲打邓艾,他没有回信答复邓艾的建议,而是派监军卫瓘提醒邓艾:“事情应该先汇报,不宜擅自决定”(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显然,司马昭指的是他擅自封官一事,这也是司马昭最后的一点耐心了,如果邓艾主动认错,归国交权,司马昭也许不就再追究,晚年的富贵还是可以保证的。我们注意到,司马昭这次敲打,是托卫瓘转告,而不是直接批评,显然是给邓艾留着面子。没想到邓艾油盐不进,非但不领情,还怼回来,再次写信给司马昭——我奉命出征,是有临机专断之权的。我以朝廷名义封官拜将,安定新归附之人,也符合“权宜”的原则。按:邓艾的意思是他这次入蜀,有获得“假节”的待遇,可以代表皇帝行事,所以封官拜将没有问题。但这是不对的,朝廷是给过他“假节”的待遇,目的有三个,一是表达对他的信任,让他放手去干;二是能够约束下属,保证军令畅通;三是代表天子,解决一些意料之外、火急火燎的问题,比如,谁也没想到刘禅会投降,如果不是邓艾有“假节”之便,只能派人火速回洛阳“请节”,或者找钟会“请节”,来回十几天,等你把“节”请回来,说不定刘禅改主意,搞坚壁清野了,白白丧失灭蜀的机会不说,邓艾大军说不定还会饿死。但是蜀汉既已投降,邓艾率军进入成都,局面基本稳定,这时候就该请示汇报了,还拿“假节”说事,那就是给自己找托辞了。如今蜀国已灭,破吴指日可待,如果事事请示,书信往来道路遥远,恐怕会贻误战机。《春秋》上说,大夫出兵边疆,只要有利于国家,就可以独自专任。如今吴国还未宾服,又容易与蜀国勾结,如果拘泥于常理,只会失去战机。《孙子兵法》云,“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我邓艾虽然不敢自比于古人,但也不会为了避嫌,让国家受到损失!(完)好家伙,跟我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当初孟达叛变,他爹司马懿来不及向皇帝请示,八日夜奔走一千二百里,上演了一出“克日擒孟达”,瞧邓艾这志气,是要学他爹啊!司马昭夺权篡位的路上,怎么能容许这么强势的人存在?司马昭正考虑怎么处理邓艾,钟会、胡烈、师纂等人来信,纷纷报告邓艾的行为狂妄悖逆,已经显露出造反的痕迹。这对于司马昭倒是个好消息,他是觉得邓艾有问题,可贸然召回又没有借口,而三人的报告正好给了他这个借口,有个成语叫“三人市虎”,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换谁也得信不是?司马昭立即下令,逮捕邓艾,解送洛阳。《魏晋世语》上说,钟会善于模仿他人笔迹,曾经在通往剑阁的道路上拦截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书信,改成傲慢、狂悖的语气,又在司马昭的回信上做手脚,让邓艾疑惑(会善效人书,於剑阁要艾章表白事,皆易其言,令辞指悖傲,多自矜伐。又毁文王报书,手作以疑之也)。如果该史料为真,那么以上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两封信,哪篇有可能被钟会改过?我个人以为,第一封信应该是邓艾自己写的,因为伐吴的大政方针,以及刘禅、孙休的安置办法,跟“偷渡阴平”一样,脑洞都很大,很难凭空杜撰,也符合邓艾一贯的风格。但第二封信就不一样了,处处透着民主、自由的空气,有可能是钟会改写的作品。不过“钟会改书”只是一则参考性史料,不见于《三国志》原文,我更倾向于这就是邓艾所写,毕竟能干出“市恩于人” “擅自封官”和“教领导做事”这些事的,要他自我反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真假已经不重要了,钟会等人的告状不过是催化剂,真正将邓艾送上囚车的,是他自己的“作死三板斧”。《康熙王朝》里,宰相索尼对儿子索额图传授做官的要诀——“不该你管的,一点别碰”,什么叫金玉之言啊。可惜放牛娃出身的邓艾,并没有一个当官的爹告诉他这些。邓艾虽然作死,反心却是没有,如果能活着回到洛阳,让司马昭问问清楚,也许就能洗清了,不过卫瓘没打算给他这个机会,他不能让邓艾有算回头账的可能。权力场上一旦失势则朝不保夕,被捕一个多月后,邓艾父子在绵阳被卫瓘派人杀害,邓艾在洛阳的儿子也被诛杀,妻子和孙子被流放至西域。邓艾一死,也就死无对证了,当初是司马昭下令逮捕的,后果自然是司马家负责。邓艾的囚车刚启程,钟会即矫太后遗诏,举旗造反,司马昭这才发现,原来钟会更不是个东西。也许是怀着些许愧疚,泰始元年(265年)晋代魏后,司马炎总算为邓艾说了几句公道话——邓艾居功自傲,有失臣节,应处死刑。不过逮捕他时,邓艾能够束手配合,跟那些作恶的人不一样。如今大赦天下,他的家属可以从西域回来了(邓艾虽矜功失节,然束手受罪,今大赦其家——《晋书》)。六年后(273年),司马炎又封邓艾的孙子邓朗为郎中,算是对邓艾卓越功勋的一点回报。最后聊个话题,如果你是邓艾,回到灭蜀成功、朝廷下嘉奖诏的一刻,要怎么做才能全身而退?尽管邓艾之前得罪的人太多,毕竟有大功在,如果能摆正位置,放低姿态,平安养老还是有可能的。首先,不要市恩,说什么“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的无知狂话。其次,不要封官,以及做任何超越职权的事。朝廷封你为太尉,得谢恩不是?接下来上表谢恩,称仰赖天子洪福、晋公英明和将士用命,还有钟会牵制姜维之功,自己既无功劳也无德行,推掉太尉的之职和两万户的赏赐。朝廷不会因为你推辞就真的收回成命,但是你谦卑的姿态让所有人看到了,这样很好。最后给司马昭写信,照样说些感谢、让功、自谦的话,最后表示自己年纪大了,偷渡阴平滚下山受了伤,希望能回家颐养天年,所有人事、军队、财产都原封不动,全部交给晋公安排。见你如此上道,司马昭没有不准的道理,接下来就是他和钟会之间的事了。那么又有一个问题,如果钟会依旧造反,司马昭会不会请邓艾再次出山?按照新剧本,钟会没机会进成都,应该没有胆量造反;即使造反,魏军将士家属都在魏国,断然不会跟钟会胡来,所以钟会被下属干掉的概率很大,也就不存在邓艾再跑一趟的可能性了。历史的剧本无论怎么演,邓艾和家人或都能善终罢。(完)谢谢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飞鱼汛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邓艾两千人怎么灭的成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