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工具(纸笔、电子软件等工具)灵活搭配构建属于自己的适合做笔记的软件系统?有哪些好用的方式方法?

让笔记像水一样流动起来,动起来!我曾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学习知识管理,踩过很多坑,被割了很多次韭菜,但经过持续的思考和整理,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这篇文章总结了我的一些经验,能帮你避免不少坑,能帮你省不少没必要的学费,按捺住你那躁动的小心脏。【先看一下目录,全文大概2000字,阅读时间6min,推荐收藏+点赞食用,这样系统会给你推荐更多优质的干货回答。】一、学习的误区:现在这个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刚需,大家都知道只有不断的保持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人人充满焦虑,害怕自己落下一步半步,知识付费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一些逐利者也趁机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韭菜。这些付费群体中,有这样一群“伪学习者”:他们学习似乎只是为了学习,购买各种课程,加入多个社群,下单了许多书籍,立了许多Flag,而一年到头发现自己金钱和精力付出了不少却没有什么成长和收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主动、不思考、不发散,没有主动的解决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口嗨。这群人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这个过程来欺骗自己的大脑,缓解自身的焦虑。(别激动,可能误伤,其实我也一样)1.学习的目的在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学习是为什么?“学以致用”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知识就像一块块砖,我们收集这些砖是为了建一栋知识大厦,而不仅仅是为了收集而已。2.笔记的核心笔记的形式多样,手写、思维导图、康奈尔笔记法、五星阅读法等等,时间长了能玩出花儿来,但无论怎变化,做笔记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围绕这个核心来建立我们的笔记系统,以不变应万变,一力降十会。只要我能解决问题,你管我怎么记笔记,爱记不记都行。所以,做笔记的核心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所有的笔记是为我们服务的,做笔记不是为了好看,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了复制。许多同学会存在这样的行为:做读书笔记时,看到作者一段惊艳的话,恨不得马上动手直接摘抄下来;看到好的公众号文章直接收藏起来,等以后再细细品味;课堂上把老师的话一字不落的记下来,害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直播课上,要想方设法把直播的逐字稿复制保存下来,怕自己忘了;这就本末倒置了,看书,听课,最重要的不是对方说了啥,而是自己的理解、想法,只有经过思考,才能与作者交流。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笔记上,且不说课后会不会看,就算看了那也是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倍功半。二、笔记工具硬件:手机+电脑+Kindle(+平板)软件:印象笔记+手机方便收集,电脑方便整理,Kindle方便专注于阅读和读书笔记,有平板的用平板更好。软件最好选择能同步客户端和PC端的,个人习惯于用印象笔记,其他的OneNote、为知笔记都可以,看个人喜欢。手写也行,有时候还是挺喜欢手写的感觉的,记得及时上传保存就行。这些都只是工具,适用就好,不必拘泥。三、笔记系统组成要素我们都知道学习闭环:输入-加工整理-建立体系-内化输出笔记系统也按照这个流程大致分为四大块:收集整理-加工内化-输出复盘-存档我自己梳理的笔记体系1.收集整理我们经常会遇到笔记多,乱,杂,要用时找不到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只收集,做的是集邮式笔记,把文章和语句复制粘贴保存,却未经过整理和消化,久而久之,囤积的东西就越来越多,整个笔记系统就像垃圾堆一样乱七八糟。所以,我们思考一下,现在人们常说信息过载,但真的是过载吗?还是说是信息混乱?信息过载指的是我们大脑吸收的信息过多,负荷过大,从而导致系统崩溃。但我们这种情况,知识吸收了吗?不过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从公众号转到了自己的收藏夹,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大脑,知识没有输入,何谈过载?所以,第一步我们先建立一个收集箱(Inbox),用于收集各个平台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加工,至少知道笔记说的什么,贴好标签,做好分类,写几个关键词说明笔记的用途。2.加工内化工作台:专门用于处理收集箱中的素材。这个工作台有两个原则:1.笔记在这个工作台不能超过3天;2.一次只处理一件事;这个过程可以想象成案板,收集箱就像是菜篮子,从各个地方把菜买回来临时存放着,并大致分类,然后把食材放到案板加工,该剁的剁,该切的切,把食材加工成自己想要的东西。一条笔记就像水一样从头流到尾在工作台的笔记只选取对自己当下有用的部分,其余东西处理完之后统统删除,千万别想着以后有用先留着。不确定是否有用的,统统删除。在这个阶段要做的是精简,断舍离,保证质量。跟收拾屋子是一个道理,要做到每一条笔记都经过自己的加工,且都有去处。“知识库”:用于存放分类整理好的笔记。我按笔记的用途分为“学习”、“生活”、“工作”、“兴趣”四大板块,笔记加工处理之后存放在相应的类别,并打上标签。这个过程要克制,不能建立过多的笔记本和标签。3.输出学习的本质是建立联系,只对笔记进行了分类整理是没有用的,只有不断的调用,将知识点运用起来,并不断的与已有知识或者新知识联系,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你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方式,我推荐的是写作。学会将知识分享出去。放在公众平台给大家看与自己偷偷看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分享出去会让我们有所顾虑,但也逼着我们考虑的更加全面,逻辑更加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我们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换句话来说,当我们的一篇回答完成了,就已经取得了收获,可谓是一举多得。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技巧,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的技巧:费曼技巧。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学。如果能把一个复杂的概念解释给八十老太和八岁小孩都能听懂,说明自己对这个知识掌握的比较透彻了。技巧可能大家都知道,听的要吐了,但具体真正坚持去做的人有多少呢?4.归档对于已经掌握透的笔记就删除或者归档到一个大主题下存放,以后通过标签搜索回顾。第二大脑我把印象笔记当做第二大脑,用于记忆和储存,把自己的脑子清空出来。人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记忆这东西有电脑就够了。当我们的脑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碎片,就很难进行有效的思考。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脑的运行也是有内存的,所以我们要么升级我们自己的处理器,要么把一些记忆的东西搬出我们的大脑。以上就是我笔记系统的建立方式和核心思想,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展开详细写,如果想了解的欢迎关注我,大家一起探讨交流。END我是希望你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可能你会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根据《卡片笔记写作法》,我搭建了属于自己的笔记系统,我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读书。记录笔记时,我一般会进行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提问。当我想要写下一篇笔记时,先回答这三个问题:1.这段话在讲什么?支持怎样的观点?排除怎样的观点?2.这段话有必要记录下来吗?是因为有趣?还是能解决已有笔记的问题?3.之前是否写过相关的笔记?那条笔记在哪里?第二,转述。写笔记时,一定不要照抄,看懂不代表理解,而转述是检验你是否理解新知识的最好方法。转述的重点是,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来。既要做到精简,一条笔记只讲述一个观点,回答一个问题,也要表达语境。最佳的转述方式,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如果需要引用金句,也可以将引用的内容,放在答案的下面。第三,建立笔记之间的链接。要想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最开始就要思考笔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相互一致,还是相互印证?如果两条笔记存在某种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双链笔记软件,在两条笔记上标记关键词,将它们彼此孤立的关系打通。与此同时,你可以建立一条新的笔记,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换一个场景,运用两个概念,此时永久笔记就形成了。第四,定期复习纠正笔记。当我们每天回顾笔记时,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发现一个概念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场景中;或者两个完全不相关的研究,论证了同一个观点;还会找到原来笔记存在的漏洞。慢慢的我们就能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惯例,表明身份。本人目前从事运营岗,PC操作系统Win7 64bit,移动Android 6.01。从初中开始做摘抄,喜欢接触新鲜的知识,最开始使用实体笔记本,然后转到QQ留言板,14年正式使用为知笔记做线上摘录。如果你问我,长期以来做摘抄和笔记的习惯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我想大概就是能更清晰的阐述对某个观点的看法。你问我好处大吗?我会回答你,没有好处。而且如果你是为了好(zhuang)处(bi)开始做笔记,劝你趁早放弃,反正你早晚要放弃,何必浪费时间。我即将按照如下逻辑来讲述我的心得:一、工具选择:选择好工具,拥有好心情二、笔记体系:打造自己做笔记的完整方法三、使用心得:讲述我使用软件过程中的心得四、笔记原则:制作笔记的初衷以及原则—————*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工具选择1.传统手记传统的手记仍然是最快的方法,只要桌上有纸有笔,灵感来了马上记下。但缺点明显,诸如保存、便携、调用等。虽然线上替代软件越来越方便,但并不意味着手记就要被舍弃。如果你和我一样,始终离不开纸笔的味道,那么我推荐你3个小技巧,仅供参考。1)笔记页角加当天日期大多数部门每天都会进行日工作验收,并以日为文件单位上传工作至服务器。那么当你在纸上记录下日期后,回头按时间查找笔记就会方便很多。2)笔记中的重点部分折页会议及头脑风暴等无电脑环境下也容易产生系统的想法,苦于电脑不在身边,只能暂时记录在本子上,然后进行折页标记,会后抄写到线上也方便。3)扫描全能王APP当你想要从纸质笔记本转移到线上时,扫描工作必不可少,简单的扫描软件有扫描全能王以及各类ORC软件。但是如果你笔记不工整,神仙也救不了,只能手打。所以现在就使用在线笔记工具,刻不容缓!2.在线笔记目前主流的在线笔记软件有:印象笔记、OneNote、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使用范围最大的应该是印象笔记,但其实基本功能大体相同,就不再做评测了。选个趁手,看着顺眼的就够了,我选择的是为知笔记,如果你也想使用为知笔记,有几点是需要你知晓的。(为知笔记Windows客户端下载)1)免费用户上传流量最小500M/月为知笔记设有等级规则,不同等级每月限制上传的流量不同,免费用户最低500M/月,最高990M/月。500M对于初学者来说,绝对够用,我每月大概使用400M。如果你有强迫症,可以直接上VIP,120元/年。2)从印象笔记导入到为知笔记国内的笔记软件全部支持印象笔记的导入,具体操作在客户端右上角“菜单”→“文件”→“导入 Evernote”。3)使用浏览器插件保存网页内容为知支持主流浏览器的插件安装,安装好浏览器插件登陆账号,即可在页面右键点击“保存到为知笔记”。详情请看官方介绍:如何使用为知笔记快速抓取网页内容?4)保存移动端内容到为知笔记具体操作方法,点击客户端“账户设置”,绑定账号即可按操作保存“微博”“微信”的内容到客户端,对于碎片化浏览的朋友简直方便到爆炸!▍笔记体系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笔记体系,完整笔记体系的搭建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说看几篇文章就能明悟的。不要生搬硬套,选择适合自己的,去粗取精,才是王道。下面以我个人的角度,阐述我本人搭建笔记体系的步骤。1.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渠道众多,推荐几个各方面我常看的吧。1)搜索引擎营销百度站长学院:站长学院_百度站长平台搜外问答:搜外问答:SEO技术交流、SEO专栏分享艾奇SEM:艾奇SEM-从百度竞价排名到全网营销的一站式学习平台若知实战知乎专栏:知乎专栏2)微信编辑i排版:微信编辑器_i排版短网址生成:xhr.so3)广告营销梅花网:梅花网-营销者的信息中心SocialBeta:SocialBeta
领先的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内容与招聘平台4)产品&运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91运营:91运营网5)数据分析网站分析在中国:网站分析在中国199IT:199IT_互联网数据中心企鹅智酷:企鹅智酷艾瑞咨询:艾瑞咨询_研究观点6)时事热点百度风云榜:百度搜索风云榜微博热门话题:发现-热门话题7)微信公众号:艾奇SEM(QQ710554356)——搜索引擎营销学习插坐学院(chazuomba)——新媒体人学院91运营网(yunying-91)——运营经验分享特立独行的E(c2z100)——效率办公软件推荐Excel之家ExcelHome(iexcelhome)——Excel学习者必备旁门左道(pangmenzd)——PPT设计经验2.收集知识如何使用为知笔记快速抓取网页内容?:为知笔记:如何使用为知笔记快速抓取网页内容?永久保存微博内容到为知笔记:为知笔记:永久保存微博内容到为知笔记一键保存微信内容到为知笔记:为知笔记:一键保存微信内容到为知笔记3.预处理(分类/去重/合并)1)分类保存笔记到本地后,为笔记分类是个难题,以什么逻辑来分类?同一篇文章属性交叉,到底放在哪个目录下?网上现存不少分类方法,如ABC分类法、图书分类法等,但是理论大多晦涩,而且面对的对象偏大型,如图书,而个人的知识体系远不及图书分类复杂,所以我在实践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简易分类法,按照“计划”、“工作”、“生活”、“兴趣”,四大类划分,具体如图:A-计划在计划类中存放按照日/周/月/年的工作总结B-工作在职场、岗位上的工作思考及优秀文章技巧C-生活收藏生活中关于修养、人生观等文章,同时进行日常思考结果的进行文章输出D-兴趣某个兴趣的文章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为其新建文件,实在不知怎么分类的丢在“Anything”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的分类法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是我觉得目前使用起来比较方便的。关于如何分类的原则其实很简单:“找到2条对立线索,构成四象限”。比如,生活——工作,输入——输出,思考——记忆等。(启发来自知乎 @Howie Serious )我推荐大家使用“生活——工作”和“输入(思考)——输出(总结)”四象限,如图所示:2)合并&去重剪藏网页时,如果遇到同一标题,多人内容回答的都比较好,你都想要保存时,怎么办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知乎,同一问题下可能会出现多个优秀回答,如果回答者观点类似,我们可以使用为知笔记的合并功能,选中两篇笔记,右键→高级→合并。即可把多篇文章合并在一起,同时你也可以选择合并后笔记的标题。4.笔记管理规范1)命名规范A.目录命名a.混合命名对一级目录使用A-Z大写英文接中文名,重要的子集目录使用对应目录的小写英文接中文。如我在笔记中使用“B-工作”,在工作目录下的“部门职能”中“运营”栏目,我使用了“b1.运营”的形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录可能有多层级,但是我只在最大级(一级)和最小级(四级)使用英文大小写对应关系,一来是为了突出重要文件,二来是为了方便使用为知的“快捷方式”功能(下文讲)。b.首字母英文命名对文件夹首字母进行英文+中文命名,如W(work)-工作,G(gong)-工作等。使用首字母英文命名的初衷在于排序和方便搜索,但是实际上当你的文件夹越来越多,你完全记不住所有文件的名称,首字母的标记方便搜索也就失效了。B.笔记命名a.直接保存剪藏笔记从网页直接剪藏,保存到为知的笔记名称可以原封不动,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修正,我目前是原封不动。b.自建笔记自建笔记我的命名规范为:“#平台【属性】标题+日期”,例如“#知乎【回答】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2016-8-18”。不同性质的笔记命名规范也不同,推荐大家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规范。2)标签管理常见的文件目录已经能保证日常的信息快速调用,但对于实在无法归类或是多类别交叉的文章,就可以酌情使用“标签”功能。为无法归类的笔记新增标签,可以是你看过文章的第一直觉,也可以是文章内的关键词。5.高质量的总结/输出网站被收录后,就是该展现给搜索的用户了。同理,笔记经过你的整理归档后,也需要保证高质量的输出,才不会输给遗忘曲线。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背单词的方法,讲述的是,将需要记录的单词记在纸条上,一旦确认背会后撕掉纸条,永远也找不回来了。这种方法虽然不太适用大类笔记整理,但是传达的理念想通,认真确认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我始终相信“学不如教”。▍使用心得1.基础操作想要更快捷的使用软件,必须先了解软件有哪些基础操作,能实现什么样的功能,为知笔记看官方的介绍就够了。用户手册:为知笔记
为知笔记Windows版帮助手册目录2.必会技巧1)搜索(快速匹配知识点及原文)为知的搜索速度还不错,主要分为标题搜索和全文搜索,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当你千辛万苦找一篇文章时,记得加标签,方便下次搜索,多次搜索同一篇文章,我建议你进行提炼,消化掉知识点。2)鼠标中键(新标签打开笔记)用鼠标中键点击笔记,可以新标签打开,需要多篇文章对比时可以用到。3)Ctrl+N(新建笔记)4)Ctrl+E(编辑/保存笔记)5)Shift+鼠标左键(默认浏览器打开链接)在笔记中鼠标左键单机链接会使用为知打开链接,如果想用浏览器打开,使用“Shift+鼠标左键”即可。6)F11(笔记全屏)7)另存为模板如果现有的笔记模板都不能满足你的使用要求,你可以自己新建一篇笔记,然后另存为模板,日后直接新建保存的模板使用即可。8)扩展应用(为知笔记应用中心)9)高级-打开原始笔记为知笔记剪藏保存到本地,有时候会出现格式错乱或是图片保存不全的情况,这时候你可以使用“打开原始笔记”功能,用默认浏览器打开原文章再次浏览(类似浏览器收藏)。10)快捷方式前文提到过,使用对应大小写英文命名法为重点子文件进行命名,也是为了按排序添加快捷方式。当你的文件目录过深时,经常为需要多次点击才能打开文件夹。右键文件夹,使用“添加到快捷方式”功能,直接将子目录调到左侧栏显眼处,会方便很多。11)Ctrl+Alt+D(桌面便签)如果你使用了为知笔记客户端,就不用再下载其他的桌面便签工具了,在全局使用“Ctrl+Alt+D”快捷键,会弹出为知笔记的桌面便签功能,用来提醒自己还有哪些待办事项。12)扩展应用、MarkDown功能、内置编辑器更换、团队服务等更多功能,不做陈述,可以自行观看官方手册了解—————*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笔记原则1.知识体系的搭建绝非一日之功全文很长,能看到这里的朋友我相信都是真心想要学习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或许你已经蠢蠢欲动,仿佛看见了更好的自己,但是我要泼一盆冷水。所谓的笔记系统就是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看一两篇文章就能学会的。哪怕我把我的经验事无巨细地全写下来,也不代表一定适合所有人。我在使用过程中也多次修改笔记归类的方法,有心就去做,并且坚持去做,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2.不要老想着要一步到位和买东西一样,大多为了“一步到位”而买的东西,最终其实30%的功能都用不上。使用笔记软件也是,既然是笔记软件就不要想着再去承担数据统计的工作。我曾有段时间为了能按年度/平台/类型统计到我收集/写过的文章数量时,强制性的要求自己按照某个固定的标题规范来为文章命名,以达到“搜索关键词即可统计数据”的功能。可是越到后来,文章的类型越多,这种强制性命名变成拖累,每次想名字都要纠结很久。后来我终于释怀了,只是为了数据统计,为什么不用Excel呢?干嘛要死扛和自己过不去呢?所以我为自己新建了生活记录的数据表,每天/周/月写了多少篇文章一目了然。3.化繁为简,别给自己添麻烦美观的东西总是更能吸引人,所以我看见很多人在皮肤,文档颜色标注上下功夫,花了大精力去美化一篇文章。我并不是反对,可是我认为在尚未达到输出程度的阶段,不必过于在意文档的美观性,弄一堆只为了好看的花架子,除了让别人看起来很厉害,别无它用。在实践中最快,最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4.收集百篇,不如输出一篇我在论坛和贴吧中看见很多筛笔记的朋友,动辄上千上万条笔记,引得他人赞叹。但多就一定好吗?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正因为现在剪藏越来越方便,导致大多数人成了“收集控”,看见好的文章就保存,然后说“稍后阅读”,可是稍后你真的还读吗?怕是再读的人不到20%。只有真正的把收集到的好的观点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才有实效。和读书一样,书都是越读越薄,笔记也是。我更提倡为自己的笔记数量做限制,比如当笔记数量达到1000后不允许再新增笔记,只有对现有笔记进行合并去重,消化后才能新增。毕竟,收集百篇,不如输出一篇。5.不要自己感动自己这句话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中的一句话“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我时时刻刻都在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可能你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有高质量的输出,已经超越大部分人。但是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因为高手,大有人在。**怎么总结你的 2016 年? - 涂俊杰的回答 - 知乎(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准备了一年,推荐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合做笔记的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