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的运动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功能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有一个现象很值得玩味:过去几十年前的科学技术狂热支持者,对于目前的技术成就并不满意——载人飞船没有再登陆过月球,核聚变电站也没有建成发电,倒是自己看不起的,一部小小的电子设备,成为了新一代社会人群的心头好。他们所熟悉的富有厚度和油墨香味的书本,被一个冰冷的平板所替代;原本可以手握的具有无限想象的钞票,被移动支付里不可触摸的数字符号所替代。反观现在,我们被各种黑科技的魅人前景所吸引着:通用人工智能(AGI)带来的劳动解放,CAR-T和Crispr带来的绝症治愈,emdrive有可能让我们驶进航天动力学新时代……似乎梦中的天堂生活唾手可得了。不过,我们为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及生活习惯变迁准备好了吗?我们会成为我们眼中的老人,固执得不使用微信,坚持每餐都自行做饭不点外卖,为了一丁点隐私放弃便利吗?下面,我将试着从技术的角度,推测到了2050年可能会发生的,人们工作生活上的一些令人惊讶的改变。看看技术革命准备好后,我们本身是否准备好了?1.不再习惯说母语“偶闻乡音分外亲”——现在我们大多数20岁以上的人,是沉浸在母语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感觉母语的表达更为自然,私下里交谈也多用母语。但这种情景已在全球文化同化的趋势中逐渐开始弱化了。现在幼儿园、小学的一代,彼此之间交流已使用普通话;更多在私立中学学习的学生,使用英语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流是一件极为自然的事。这是全球文化交流深化,工作协作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也重塑着新一代人的大脑。为了能和更多的人交流、沟通与协作,新一代的人在私下里也习惯使用全球通用的语言——普通话、英语进行交流,而不是自己的母语。首先,他们的幼年成长环境,通用语使用的机会已比母语更多,与世界各地朋友的交流,学习阅读的时光,使用的都是通用语。其次,工作、学习、生活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我们所希望的“私下里用母语交流”,可怎么才算“私下里”?生活中的每一小段时间,都可能成为碎片工作与碎片学习的一部分,这使得一直使用通用语来交流、甚至内心思考,在大脑资源利用上更为划算。每时每刻都使用普通话、英语来交流,我们准备好了吗?2.看视频使用N倍速互联网上的各种学习、娱乐视频爆发性增长,而人每一年的可支配时间是固定的,如何最大化利用率?——N倍速播放是目前已经出现的苗头。“看一个电影2倍速、3倍速播放?声音还听得清吗?配乐能欣赏吗?”虽然我们有很多疑问,但是新生代很多已经这么做了,因为他们的需求,不少视频网站、APP也随之提供了N倍速播放功能。对应N倍速播放时语音语调会升高的情况,不少计算机算法也在进行努力,通过音频重整化力图使说话语音只是节奏加快,频率(音调)不变。所以对于以后的人一天看完一部电视剧,请不要惊讶,他们的大脑已经锻炼出观看与理解加速视频流的方法,换句话说,他们的大脑“超频”了。3.不再关注与持有物品,而是关注服务你能想象以后年轻人的家里没有炊具、没有衣橱吗?他们如果想烹饪一顿龙虾大餐,电商平台会自动打包食材、调味品、炊具、碗具,通过快速的自动物流一小时内送到家,在完成烹饪、就餐等环节后,所有用品又可以通过自动物流送到该进行处理的地方——换句话说你不需要持有、维护这些物品了,你只需要在使用时呼叫即可;准备参加晚上的舞会?可以通过摄像头对身形3D建模,进行虚拟试衣与款式设计,电商平台会调用自动成衣平台为你定做,同样的,通过物流送达,舞会过后,通过物流回收。不再需要持有任何物品,只关注服务本身。通过物流与背后的智能制造链条,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这可能是以后的生活方式,听上去很酷吧?可是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把身外之物全扔掉,情感上能否接受?怎么克服长期进化而来的,拥有物品才拥有安全的感觉?4.阅读一本书,只关注有用和精彩的部分我们现在买一本书,都希望从头看到尾不落下,完全阅读后才觉得心里有底,算读完了。可生活的愈加碎片化、功能化趋势,让这种阅读的性价比越来越低。我们阅读完一本书,收益是不确定的;作者写在书上的想法,就算自洽,也可能不是全部正确或者有用的;我们对书籍有种惊人的崇拜,这可能与互联网发展之前,书籍编写出版的高门槛有关。以后人们读书,可能先选定几个希望了解的问题,然后指定一批的书,让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阅读,让算法筛选出和问题相关的部分,人只精读这些筛选出来的部分,这样的“阅读”时间效率高,且平行比较了多本书籍,做到了“兼听则明”,不会落入单个作者的固有成见中。当然,算法能否准确找到合适的内容?算法本身有无偏见?人类的阅读内容是否会被算法掌控?算法是否会隐藏不希望我们阅读的内容?——我们可以提出很多质疑,但此种阅读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模式,正如搜索引擎vs图书馆,效率上是碾压性的。5.对各种情感冲突的适应性更高技术的发展使人对情感冲突的适应性增强,这是一种自然的推理,却又是我们生物本能上较难适应的过程。比如说恋爱,未来的网络可以通过细致的用户画像,实时推送出此时间点最让你感觉有幸福感的伴侣。甚至不用为了失恋后的难熬时光发愁,马上可以重新开启一段历程。甚至会有人为了饱满的情感生活,主动频繁的和恋人分手,以获取当前时段最有幸福感的伴侣——这在当前是不可想象的。而虚拟现实,神经感觉植入等技术的普及,更让一般人能无风险地体验各种危险刺激的感觉,比如极限运动、战场屠杀、药品致幻等,这些体验会逐渐提高大脑的恐惧阈值,让人对一些恐惧更具备适应性。加上医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目前让人恐惧的传染病、外伤都可能轻松得以痊愈恢复,也从实际的生物医学层面支援了恐惧适应性的提高。将来,你的后代邀你一起进行无保护的极限运动,说“其实摔了也不是很疼”“手脚断了接上就是了”——你敢奉陪吗?6.基本不在乎隐私的泄露将来社会上一副增强现实眼镜会替代手机成为每个人的标配。它可以实时收集、显示你看到的每一个人,每个人的基本信息、社交网络信息、甚至第三方软件分析得出的癖好等;城市监控设施更是可以跟踪记录每个人每天的出行轨迹,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精确到哪一秒你向哪个人看了一眼。即使在室内,基于Wifi信号的疏密分析,和基于各种反射散射透射的光路可逆推演,甚至能分析出你在特定房间特定时间的举手投足。至此,个人基本没有隐私可言。政府知道你的一切,商品和服务推荐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陌生人也能轻易知道你姓甚名谁。你的所思所想所为可能完全透明化地展现。隐私泄露就像呼吸一口空气那么轻而易举。7.在家时间缩短,不再追求大房子现在我们努力挣钱,努力贷款,只为买到心仪的大房子。而随着社会的极端个人化演革,个人活动时间在外增多,房子的作用将减小,大的房子需求将变得不再必要。首先,个人活动地域多样化是一个原因。以后的人可能一辈子会换几千份职业,在全球几百个地方来回跳转,不会需要一个固定的房屋作为落脚地。个人活动时间上,除了睡觉外的工作娱乐时间都倾向于在不同的场所。当然,虚拟现实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在家完成所有任务,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一个固定的房子里去沉浸虚拟现实。其次,为了加速人员流动,方便管理与修复,租住房都倾向于标准化,拥有标准设施的厨房卫生间,放置一张标准床的卧室,加上一个空无一物供虚拟现实使用的大厅即可满足99%的需求,这种房建需求也会反过来重塑人们大脑中对房屋的印象。8.对家庭的依赖感降低上面推演了物质层面上的家园,这里再推演下精神层面的家园。一个家之所以凝聚在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去获取,有共同的风险去分担,而当这些利益与风险可以从社会机器中得到时,人的趋利性就会减少对家庭的依赖。人类的生育会依靠纯技术实现,抚养孩子时的物质供给也基本没什么负担,孩子教育有AI加持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找工作时有最优的技能匹配调度器,寻找伴侣时有知心知底的用户画像系统,甚至得了目前所谓的重病也能轻松解决,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基本上不再需要家庭给予他物质上的额外援助了,以前以亲人优先,互助互利建立起来的家庭史观,将会慢慢地瓦解。9.倾向于改造大脑及身体,获得新技能目前我们对于植入到身体里的外物,还是相当地抵触的。一个客观的原因,是这些植入物还不够好,另一个则是,它们大部分只是作为治疗病痛的存在,给人的印象是苦涩的。而在不远的将来,往大脑植入神经蕾丝,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记忆、推理能力,把手脚肌肉替换成人工肌肉,身体可以更强壮、灵活,把骨骼置换成可以相容造血干细胞的合金,遇到意外碰撞时可以更安全。不植入这些,你的工作能力就低人一等,你的生活就不如别人精彩,你出事故的概率受伤的概率就更大。不知道替换掉百分之多少的自己,自我仍然能算自我呢?10.不再需要手动保存任何资料这是智能眼镜普及后一个顺理成章的推论。眼镜可记录你遇见听见的一切事物,并可以事后搜索。一切你接触的物品也将智能化,会保留你的操作记录,和它本身状态的变化。一切信息都是自动记录的,不需要刻意用纸笔记录,不需要刻意按拍摄、录像按钮。就算经历了一件跨度很长、来龙去脉较为复杂的事情,AI也可以在分析全部视频与音频帧后,给予一个简要的归纳总结。一切记录都是理所当然,不可避免和不可磨灭的,这是将来的人对信息的理解。11.使用虚拟现实和神经连接替代传统旅行目前相当多人对真实的旅行保持着一份执念:旅行的景点、美食、娱乐感受,旅行遇到的人的真实互动,都是不可替代的诸如此类。但是,这些感受不过是光、声、化学信号导致大脑特定的神经元群放电而已。当虚拟现实和神经连接能逼真地模拟这些信号,直通大脑,这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而当全球各地许多的人,都来到这个虚拟现实中旅行时,同样能进行丰富的人际互动。而且虚拟旅行的成本,能做到不及传统真实旅行的千分之一,且没有空间的限制。有什么比花上100块,一天内逛遍阳光似火的炎热沙丘,绿荫葱葱的亚马逊丛林,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蓝鲸伴游的无垠海洋更吸引人的呢?12.为了全球化的协作,需要更多的熬夜将来一个产品的设计,一个方案的实施,一项政策的分析讨论,会需要全球各个时区的人,同时进行协作,所以当地球一边的人们打开全息会议系统,另一边的人也必须熬夜打开参会。熬夜,将比现在意义上的突击熬夜,更为普遍。因为生产力大增,未来的人一周只需上两三天班,但可能每天都需要熬夜。将来或许有快速调整生物节律的药品,或许有修复因缺乏睡眠带来大脑损伤的药物,但是人类一直保持且推崇的较稳定的作息规律,的确会被打破了。13.公共场所不良行为会实时扣费并短信通知因为城市的监控设施可以对每一个人做到时间上秒级、空间上厘米级的追踪和监控,每个人的行为自然也能被轻易识别出来。将来不再需要公德文明广告宣传,一切都会以经济惩罚落实到实处:识别到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吸烟、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脱鞋、侵占座位和扶手、不雅行为、吵架、打架等等,都会马上在电子账户扣掉相应金额,并实时短信通知,就像一个永不疲倦且执行力满满的仲裁者,规范着市民行为的方方面面。14.后代生育通过技术完成以后生育下一代,只需要夫妻双方在城市AI系统中登记确认,在智力、体力、外貌等几千种下一代特征组合中挑选好自己喜欢的,并提供双方各自的一点皮肤细胞即可。自动物流收集到细胞后,会送到在生产车间完成皮肤细胞转精子、卵子,使用crispr技术剔除致病基因、加入指定特征的基因,组合成受精卵,把卵子植入人造子宫,等待9个月后,一个无遗传病的、拥有选择好的优良特征的婴儿就会诞生。不再受男女不孕不育的影响,对夫妻之间也没有性别、年龄、血缘方面的限制,女性也不再需要承受分娩时的痛苦,拥有下一代就像共同到电商网站挑选订制商品一样方便。我们很想知道,那时的母亲还会对骨肉有感情吗?后代怎么看待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特征的选择?父母和下一代的羁绊有多深?目前男性极力广泛播种,女性极力保证种源单一性,这种从古至今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观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15.依靠各种打折券来生活成为常态将来大部分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除了替代人类不愿做的辛苦危险的工作,还包括替代各种高附加值的工作。不错,那时的人类拥有非常具有生产力的先进工具,比如辅助人进行各项分析、推理、设计、编码的人工智能助手,但是每个人工作创造的价值,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更不用说那时的社会可能会有强制每人每月至多工作30小时之类的规定。那么,劳动所得的金钱,未必能覆盖生活、休闲支出的方方面面,AI系统可能会借用一个目前已经有些苗头的方案:打折券。为什么是打折券?因为相比于通用的电子现金,打折券是特定用途的,使用打折券将能精确定位一个人的消费习惯。相比于电子现金价值的单一与稳定性,打折券的内容可以随时变化,以适合不同的消费场景,吸引消费人群。打折券还可以起到随时升降商品门槛的功能,这样在商品生产分配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时,也能较轻松的引导人群消费。总的来说,打折券是收集消费者大数据信息,并维持消费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未来大部分人每月账户可能只有几千到一万电子现金,差别不大,而一个月的支出可能都在万元以上,缺漏的部分就需要寻找各种打折券了,就像现在没有收入的学生,苦哈哈地精心收集各种餐厅、商场门店的打折券一样。16.利用药物让自己忘掉部分记忆我们常认为,记忆是自我非常宝贵的一部分。当有一段历史,别人知道你做了,你自己却浑然不知时,这种感觉应该不好受。不过有选择性的消除记忆,却是未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将来的人比我们经历的事情多很多,他们可以一年内经历上百次旅行,换十几份职业,和几十人建立关系、断绝联系,所经历的事情的感受,如不定期有选择性的清除,将会让大脑不可承受之重;其次,因为生命年富力强的时光能比现在延长好几倍,加上经过AI指引辅助,一年就能深入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一个人上百年里习得的知识量,可能会等同于目前几十个专业博士的量级。太多的知识会让思维变得僵化,变得不敢冒险,让社会变成一个暮气沉沉,只倾向于优化而非创新的集合体,这对人类的文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代人的死亡,新生代掌握话语权来实现的。未来人类寿命延长,这样仅通过自然选择的做法就太低效了。未来将通过药物的方法,强制性的让人选择消除部分记忆,让每个人重新回到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中。是的,到2050年左右,你可以在得了目前所谓的绝症后,一点儿也不担忧,个把星期内治好;你可以仅通过与AI口述交互想法,几天内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你可以连上“精神绿洲”,经历各种目前根本不可想象的场景与体验;你可以最大化自己的雄心,通过脑内植入的辅助增强器和AI,迅速成为一名研究高深数学或物理的学者……但是,未来不单单会完全称你心意,就像现在不单单会是一个前辈们设想的世界一样:现在并不是一个航天器满太阳系跑的世界,而是一个人人低头把玩手机的时代。以上这16点就是通过技术推演,尽可能客观地对以后衍生出的新的价值观、社会习惯做出的一些描述,希望我们做好准备,心存希望,拥抱未来,接受它或者改变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4鞋子流行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