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名将活下来的的最后结局为什么抗战中后期很少有关于东北


从1931年的“九一八”开始,日军开始了对我国长达14年的侵略,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受苦受难的日子开始了。不过,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是不会任人宰割的,东北人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抗,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赵尚志、杨靖宇的东北抗联了,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斗争条件下,仍能牵制东北数十万的日伪军队,极大的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大图模式 兵强马壮的东北抗联不过,抗联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到了1940年的2月份,为了打破优势敌人的围剿,杨靖宇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战术,所以此时在他身边只有二十几个人了,加上他的警卫员在向老乡购买粮食的时候被捕,敌人在他们身上搜出了杨靖宇的印章,从而加大了对附近地区的搜索力度,杨靖宇最终牺牲在濛江县保安村,终年35岁。话说回来,东北抗联曾经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在1932年人数最多时有近50万人,曾一度反攻东北的四大城市:吉林、沈阳、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冯占海奇袭吉林的时候,联军还差一点点就活捉了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结果就是这么盛极一时的队伍,怎么没有形成自己的根据地,最终走到了连主要领导人都牺牲的地步? 大图模式 抗联围攻沈阳首先来看看抗联的辉煌时期:英国伯爵李顿到东北调查九一八时,邓文的大军已经打下了松浦和马家船口,让这位英国来的绅士天天听江边的炮声,也就是从那时起,日本人宣扬的“王道乐土”不攻自破了;还有冯占海大军攻打吉林,也是威风一时(前文已讲过);唐聚五的部队还攻入了沈阳城区,苏炳文所部兵锋直指富拉尔基......是不是有些不敢相信?这些战绩都是抗联在1932年左右打出来的,不过这也和红军长征前的经历很像:用力过猛了(李德、博古等人命红军全线出击,攻打在堡垒中和有装备优势的敌人),结果不是对手,损失惨重后,被迫长征。抗联的结局也是一样:被迫“南征”热河,或是退入苏联,暂避日军锋芒。 大图模式 指导了抗战军民的经典-论持久战可抗联为什么不在巅峰时期建立根据地,和日军持久战呢?因为在1932年的时候,著名的《论持久战》还没有写出来,其他各大根据地还都在摸索阶段,冯占海等人更是两眼一抹黑了。其次,南方各省根据地的建立,时期也很重要:基本都是在国军刚刚放弃某地后建立的。之所以这么建,一是国军刚走,民心尚可用,二是国军刚撤走时,日军的统治力量还很薄弱(权利真空期)。但东北抗联在1932年之前还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采取的是和敌人正面肉搏的战术,这和博古当年的“御敌人于国门之外”的道理基本是差不多的。 大图模式 杨靖宇牺牲而且在损失惨重之后,抗联逐渐式微,错过了建立根据地的黄金时期,想再建起来就很难了。想当年红军长征后,很多老根据地的复建工作,直到解放时期都没建起来。陈毅、粟裕等人都做不到的事,再让抗联办到,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抗联名将活下来的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