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在赢在中国经典语录里,有一个参赛者是他开除的员工...

马云会开除什么样的员工呢?马云故事,马云创业故事,马云演讲,里有说过吗?_百度知道
马云会开除什么样的员工呢?马云故事,马云创业故事,马云演讲,里有说过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担心这个干嘛呢,一般人还轮不到马云来开除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创业故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马云: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马云: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文/詹圣泽
&坚持梦想,阿里巴巴要跑102年
2008年2月5日,马云与杭州市政府达成一致,决定选址于余杭区仓前高新高教园区创新基地,设立淘宝城实业有限公司,即淘宝城。
这个“梦想之城”的占地面积为30万平方千米,首期注册资本为9980万美元,二期将增加至13500万美元,规划总建设投资约13.6亿元人民币。淘宝城预计将在三年内完成60%的工程,五年内全部建成。毫无疑问,淘宝城的建设是淘宝网进军零售行业的一次创举。建成后的淘宝城将设立研发中心、客服中心、销售中心、技术支持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可容纳员工15000余名。淘宝城主营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物业管理及系统服务、电脑动画设计、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以及成年人的非文化教育培训。在签约仪式上,马云曾经发表过《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2008年,淘宝成交额预计达到10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卖场。到2011年,解决100万人次的就业。到2018年,超越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马云的演讲激情飞扬,震撼了全场。
不久,百度CEO李彦宏对外宣布将推出个人消费贸易网站。在C2C领域,百度与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即将展开一场激烈的抗衡。马云对这样的抗衡并不陌生,在互联网的江湖上,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对马云而言,他并不因为面临挑战而放弃对梦想的执着。
事实上,马云一直都是一个执着于梦想的人。他告诫创业者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在创业过程中要时刻铭记创业的初衷。马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阿里巴巴创建之初,马云曾提出要让企业存活80年的口号,因为马云认为百年太长,80年正好是一个人的生命周期。然而,当马云提出80年这个目标时,他的团队并不像他那样信心十足。对于“要做一个80年的企业”这样一个想法,他们都觉得更像是天方夜谭。
2004年,马云又提出了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公司。从阿里巴巴创建之初的80年的目标到现在102年的梦想,斗志昂扬的马云带领着阿里巴巴一路向前。那一年,在“CCTV年度经济人物”候选人推选之际,《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曾经预言:“就像比尔&盖茨已经成为人类创造互联网的杰出代表一样,马云必将成为人类利用互联网的杰出代表,他的阿里巴巴也必将成为纳斯达克的太阳!”这一惊世骇俗之论让所有人惊讶不已。
如今,阿里巴巴的发展似乎应验了这一骇人之论,但纳斯达克上空却缺少了阿里巴巴这颗耀眼的太阳,因为它已经成为香港交易所大厅中的一颗璀璨新星!
在那天的颁奖晚会上,马云用了两分钟时间陈述了自己的梦想:“五年以前,在长城上我跟我的同事们提出我要创办全世界最伟大的中文公司,我希望全世界只要是商人就一定要用我们的网络。当时,很多人认为我是疯子,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从来没有改变过我想创办全世界最伟大公司的梦想。1999年的时候,我们提出要让企业存活80年,在互联网最痛苦的时候,也就是2001年、2002年的时候,我们在公司里面讲得最多的字就是‘活着’。直到全部的互联网公司都‘死’了,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赢家。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就还有机会。最后,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就能成功。”
实际上,不管是80年还是102年,都体现了马云对梦想的坚持不懈。马云曾经说过:“永不放弃,同时要坚信,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企业都死在明天晚上。我坚信,只要坚持,就能看到后天的太阳!”
的确,一家企业的长久发展需要一个远大的目标和梦想。一个创业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梦想,并且有决不放弃的毅力和激情,这是马云的成功秘诀。
1995年,洛杉矶的历险之旅让马云意外“触网”。马云意识到,互联网有一天会改变人类。于是,在23个人反对、1个人支持的情况下,马云毅然决然地辞去教师一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便是马云创业的最初梦想。
于是,中国黄页诞生了,马云要把“中国黄页”做成中国的雅虎。即使在中国黄页遭遇失败的时候,马云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历经北上与南归之后,马云再度创业,他梦想着做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好的网站。可以说,从中国黄页遭遇失败到阿里巴巴的创建和经营,马云一直坚信自己的网络之梦。
马云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只相信并坚持自己要做的事情。阿里巴巴创立之后,B2B模式并不被业界看好。网易CEO丁磊以及搜狐CEO张朝阳,甚至是阿里巴巴的一些投资者都曾质疑过阿里巴巴的模式。然而,别人越不看好的事情,马云反倒越是要做出一番成就。在阿里巴巴风风雨雨十几年的道路上,马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带领阿里巴巴走出困境,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最初的“十八罗汉”发展到如今的10000多人,阿里巴巴实现了惊人的跨越,而马云也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阿里巴巴的成功。如果没有当初对梦想的永不放弃,也许就没有阿里巴巴的今天。
马云是第一位登上国际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中国大陆企业家。当时,《福布斯》杂志是这样描述马云的: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他就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
正如马云所说:“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你就都有可能成功。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后天会很美好,所以每个人都不要放弃今天。”
创新不是要打败对手,而是与明天竞争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个创业者如果不能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一味地抱残守缺,那么他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失败。不少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往往喜欢盲目模仿大公司,然而马云却认为,创业公司不应该盲目模仿大公司的商业模式。简单的模仿往往不会取得成功,反而会南辕北辙。只有不断地采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地发明和创造,才能有所突破。但创新与改变是十分艰难的。在创新和改变的过程中,“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最重要的。事实上,马云就是这样一个人。
马云曾经说过:“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价值,不是因为你要打败对手而创新,也不是为名利而创新,而是为了社会为了客户,为了明天。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基于一种使命感。其实,我特别欣赏开复(李开复)身上一个优秀的东西,不是他做了很多企业,加入了Google,而是他懂得分享,把自己的经验及学到的东西跟别人分享。”马云就是基于一种使命感,基于一种与明天竞争的理念,在阿里巴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革新、不断进步。
马云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他当年进军B2B领域时,并没有照搬西方商业模式的重要原因。因此,阿里巴巴的创建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当时,中国大量的互联网企业盲目地照搬欧美国家的模式,而马云却根据中国的国情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道路,并且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电子商务的新流派。
在阿里巴巴创建支付宝的时候,马云曾经将其与美国的贝宝进行了一番详细比较。尽管在当时,贝宝在全世界都很知名,但马云却认为,在中国,贝宝是行不通的。
首先,贝宝自身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贝宝的业务模式是典型的P2P模式,也就意味着买家把钱汇入卖家的账户。在这个过程中就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一旦卖家反悔,买家的经济损失就不可避免;其次,贝宝没有严格的身份认证机制,没有实名认证的关卡,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电子邮箱就可以注册。
当时,欧美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信用体系。在使用贝宝的过程中,如果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就会被贝宝列入黑名单。基于欧美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贝宝这种模式在美国有其足够的发展空间。而在中国,要想成功运作这一模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的商业文化传统受交情和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卖家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遭受一些不公正的评价,买家一旦作出了这些评价,卖家的信用体系就很难再建立。鉴于中国当时的国情和国内消费特点以及贝宝存在的诸多缺陷,马云没有照搬贝宝模式。
后来,马云找到了一种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即通过第三方担保的方式来消除交易双方的顾虑。而支付宝正是基于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并且自2004年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后,经过七年的发展,支付宝已经成为一个与65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为B2C、网游、机票、保险、运营商及公用事业缴费等八大领域、不同行业的50万家商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企业。
可以说,支付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震撼的成绩,与它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进行产品创新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尤其是获得支付牌照后,支付宝先后推出了多项创新性服务。比如,2011年4月,支付宝联合多家银行推出的“快捷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就是一项新型网上支付,用户不必开通网银,直接输入卡面信息就能够快速完成支付。后来,支付宝还牵头成立了“安全支付联盟”,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围绕用户支付安全的产业间联盟。此外,支付宝推出的“快捷登录”,也是一种创新性服务。
作为一项创新性金融服务,支付宝已经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主导,而一家企业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服务能力,才能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支付宝的副总裁樊治铭曾表示:“我们理解的创新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利用合适的技术去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当然,创新有时候是很微小的,也许只是一个按钮的改变,但其背后也有我们对用户的大量调研。支付宝的每一项创新,都是为了能让用户放心、舒心地使用。”
阿里巴巴从1999年创建初期的十八罗汉成长为一个万人企业,可以说创新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在马云看来,创新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要与明天竞争。只有永远走在别人前面,才不会被别人甩在身后。一家企业,也只有不断地创新,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寻找新的经营之道,才能获得新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舍得之道——企业发展的不二法则
决策对一家企业而言至关重要。马云的战略决策能力,可以用高瞻远瞩、剑走偏锋来形容。在创业经营的过程中,马云曾经面临过几次重大的决策。
中国黄页可以说是马云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决策。1995年,马云在西雅图“触网”,回国后,便作出了辞去教师一职、转做互联网的重要决定。当时,在24人中有23个人反对他的想法,但马云依然力排众议,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中国黄页,成为中国的互联网之父。
后来,马云虽然离开了中国黄页,但中国黄页的确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服务商。由此,人们不得不佩服马云的战略眼光以及决断力。
在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处于还无人知晓的状态。然而,在西雅图接触互联网之后,独具慧眼的马云就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前景,并预言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他可以选择继续他的教师生涯,过自己稳稳当当的日子。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剑走偏锋,毅然下海。正是他的勇气和高瞻远瞩的决策眼光,帮助他走出了互联网创业的第一步。
1999年,阿里巴巴的诞生又一次证明了马云精准的战略决策。当时,首创于美国的B2B电子商务模式,核心服务对象是大企业,马云却改变了这种模式,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建立了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今天,我们可以看出马云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在随后进军C2C领域的时候,马云再次显示了他独到的战略定位。2003年,马云创建了淘宝,从此进入C2C市场。更重要的是,在与eBay易趣的较量中,马云不但完胜易趣,让淘宝生存了下来,还让淘宝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现在如日中天的淘宝。
从中国黄页到阿里巴巴再到淘宝,它们的成功使我们看到了马云精准的战略决策。然而,马云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舍弃了很多。在阿里巴巴的经营过程中,“舍”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马云常说:“忘掉money(金钱),忘掉赚钱,不要理会外界关于‘你们不能赚钱’的指责。”雅虎中国的总裁曾鸣曾用“大舍大得”来概括阿里巴巴的战略选择。为了让阿里巴巴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马云在创业之初,一度让刚刚成立的业务处于战略亏损状态。
不管是淘宝、支付宝、阿里软件还是雅虎中国,都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相比赢利而言,马云更加注重做规模。
马云创办企业有一套“养孩子”理论。在马云看来,创办企业的过程就像是养育孩子的过程,父母总不能指望孩子一出生就能挣钱养家。只有不断地给予孩子营养和知识,孩子才能茁壮成长,孩子大后就自然能赚钱了。反之,如果家长为了赚钱让孩子出去做童工,不仅赚不到钱,孩子还有可能因此而夭折。马云甚至敢于在公开场合这样说道:“我做阿里巴巴网站不是不能赚钱,而是不急于赚钱!”
在淘宝、支付宝刚刚上线的时候,马云采取了免费策略,这一举措一度引起了外界的热议。针对外界关于淘宝能否赢利问题的争议,马云说:“其实,我并不担心淘宝的赢利问题。在淘宝这五年的发展中,我对赚钱问题并不感兴趣。实际上,利用淘宝赚钱是最容易的事情,创业期间赚钱最容易,但容易的事情我一般兴趣不大。开始考虑赚钱的时候,是在你帮别人真正赚了钱之后。现在还不是淘宝收费的时候,因为市场还需要培育。就像几年前我经常讲的,如果阿里巴巴在路上发现小金子就不断地捡进口袋,那么当他身上装满金子的时候就会走不动,也就永远到不了金矿的山顶。”
可以说,赚钱的途径有很多,马云深谙其中的取舍之道。自2000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游戏开始大规模崛起。盛大、网易、腾讯等网站都推出了网络游戏,作为一个商人,马云的决定却有些出人意料,他表示不会在网络游戏上投一分钱。
因为马云认为,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的概念是不同的。阿里巴巴已经经过了生意人和商人的阶段,现在更应该做能够影响社会、创造社会价值的事情。2002年,阿里巴巴如果把资金投入到游戏领域,也能赚一大笔钱。但是,当马云发现自己的孩子沉迷于游戏的时候,便决定阿里巴巴绝不投资游戏。基于这种“做企业家”的坚定信念,马云立志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世界十大网站之一。显然,在赚钱与创造社会价值之间,马云选择了后者。
我们需要的是策略投资者
如何才能融到资金,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到资金,绝对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对互联网公司而言,融资是一件关乎能否生存、能否取得良好发展空间的大事。但融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什么时候融资,融多少钱,是一种必须根据需求来决定的策略。
在融资策略上,马云有着与众不同的观点和选择。
1999年下半年,在《商业周刊》等权威海外媒体的关注下,阿里巴巴引来了无数风险投资商的关注。阿里巴巴当时资金严重匮乏,但马云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30余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意向。对此,马云认为,阿里巴巴需要的不是风险投资,不是赌徒,他更看重策略投资者。一般的风险投资者都是通过注入资金,获得阿里巴巴的股份,然后在短时间内实现套现获利,但是阿里巴巴并不需要这种投资。马云希望能够找到一家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充满信心,并且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风险投资者。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在拒绝了30多家风险投资商之后,马云真的找到了一家合适的风投。1999年10月,阿里巴巴获得了第一笔“天使基金”。在高盛公司的牵头下,美国、欧洲等多家公司联合向阿里巴巴注入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接着,一个6分钟融资3000万美元的故事在业界广为流传。当挑剔的马云遇上日本的孙正义后,他一生中最戏剧化的场面发生了。
孙正义:“停下来,你要多少钱?”
马云:“我不要钱。”
孙正义:“你不要钱,你来找我干什么?”
马云:“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来见你的。”
当时,阿里巴巴刚刚接受了高盛500万美元的投资,的确不需要钱。然而,马云的这种自信却让所有人感到震惊。后来,两人经过一番深入交流,在互联网的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共鸣。马云由此看重孙正义,而孙正义也相信马云和阿里巴巴一定能够成为互联网界的精英。就这样,阿里巴巴又获得了第二笔风投。1999年12月,马云和软银达成了一致,阿里巴巴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投资。可是后来马云却反悔了,最终只要了2000万美元,因为马云觉得,融资太多反而会坏事。
然而,阿里巴巴的融资才刚刚开始,互联网的寒冬便到来了。2000年,中国90%以上的网络企业纷纷倒闭,此时刚刚起步的阿里巴巴却熬过了那个寒冬。当然,这与马云与众不同的融资方略是分不开的。
对于企业在什么阶段融资最为合适的问题,马云曾经告诫创业者:“在企业不需要钱的时候融资,这就是融资的最佳时间。”正如马云所言,在企业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就像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去修理屋顶一样,而不是要等到需要钱的时候再去融资,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娱乐营销理念:好玩,好看,才好卖
马云是一个娱乐营销的高手。所谓娱乐营销,就是在产品中注入娱乐的元素或形式,从而使产品与客户建立情感联系,通过感性共鸣从而引发客户购买行为,并提高客户对产品忠诚度的一种感性营销方式。在中国市场营销方面,软广告的效果往往更加有效。娱乐营销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包括电影、电视等相互融合的各种营销活动。
在广告铺天盖地而其效应却逐渐下降的情况下,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借助时尚文化和潮流进行企业营销突围,娱乐营销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企业进行营销突围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娱乐营销,正是马云的主攻方向。
2004年,淘宝网在推广过程中遭遇了eBay易趣的封杀,而马云就借助《韩城攻略》、《天下无贼》、《头文字D》这三部电影为淘宝网开疆拓土。其中,《天下无贼》堪称经典战役。继《天下无贼》之后,马云掏出了一千万与《头文字D》实现了深度合作,淘宝网也因此成为该片最大的赞助商,并且冠名了影片推广的两个主要活动——“淘宝网杯漂移女郎”选拔赛和“淘宝网杯漂移王”大赛。在此后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淘宝网借助赛车、周杰伦等时尚因素及名人效应,让淘宝网和《头文字D》一起成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中,“漂移女郎”选拔赛更是成为娱乐新闻的焦点。
2005年3月,为了给已经进入全面升级阶段的支付宝宣传造势,马云联合华谊兄弟公司将《天下无贼》植入“支付宝”广告,为支付宝量身定做了“傻根”这一角色。广告片中,聚集了葛优、王宝强、范伟等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原班人马。
与电影版的《天下无贼》不同的是,广告片版的《天下无贼》延续了电影的故事:傻根不傻了,反而通过全新的网络安全支付产品——支付宝,将其挣得的六万元辛苦钱汇回了老家,也避免了因为汇款而带来的高额手续费。其中的“用支付宝,天下真无贼”的广告词,也使得公众对于支付宝的安全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淘宝网的市场总监曾表示:“淘宝网的目标是那些既年轻又很时尚的群体,我们希望在最短时间内通过门户网站之外的渠道找到他们,而电影的受众与淘宝网的目标客户群有着很高的重合度。”除了直接参与影片制作,淘宝还收罗了大量电影中的道具,使出了娱乐营销的重要武器——热卖电影道具。其中,刘德华的皮裤被炒到了两万元。这些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大量年轻网民的疯狂参与,淘宝网更是借势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2005年,蒙牛赞助“超级女声”大获成功,其营销堪称业界的娱乐营销典范。在随后的2006年里,似乎没有人再能超越蒙牛。但是,马云于2006年年初与中国三大名导合作拍摄的搜索广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
2006年年初,马云力邀三大名导——陈凯歌、冯小刚和张纪中,以“雅虎搜星”为主题,各自创作一段时长不短于两分钟的视频广告短片,并开价“一条广告一千万元”,这是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贵的广告。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马云习惯不按常理出牌。
“有品位、时尚的娱乐必将引导未来的趋势。”马云说,“如果我没有看过《天下无贼》,那么淘宝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改变;我看过《天下无贼》后,才明白娱乐代表未来。”于是,在雅虎搜索推广之际,马云想到了娱乐营销。
当然,对于娱乐营销,大众的反应也是褒贬不一。
“尽管人们对这三个广告片有褒有贬,但传播效果很好,所以马云可以说是成功的,因为他的目的达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旭平说,“这也是马云一贯的行事风格。早年在阿里巴巴经营还不是很好的时候,他并没有向外界信誓旦旦地说明年我要达到多大的目标,而是说‘我明年要赚一块钱’。而当阿里巴巴经营好转的时候,他也没有向公众公布一个多么宏伟的目标,而是说‘我每天要赚100万’。如果以年来说,100万的目标的确并不怎么起眼,但如果说每天赚100万,在众人看来就非常了不起了。”
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马云希望为雅虎搜索注入更多创新、时尚的元素。花费3000万巨资邀请中国三大名导拍搜索广告等一系列疯狂活动,目的就是将公众的眼球吸引到雅虎中国上来,将雅虎中国打造成第一搜索品牌。虽然这一举措并没有让雅虎中国超过百度,但这次娱乐营销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娱乐营销的促使下,2007年年初,雅虎中国的搜索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并超越Google,跃居市场第二,仅次于百度。
事实上,很多业内人士也很欣赏马云在娱乐营销方面的大胆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举措的确可以有效地打响雅虎中国的名头,提高雅虎中国的知名度,很好地体现了马云的营销风格。
几经娱乐营销之后,马云与影视娱乐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近年来,马云还搞起了娱乐投资。从娱乐营销到娱乐投资,无不贯穿着马云“好玩,好看,才好卖”的娱乐营销理念。
媒体营销,其价值在于未来
马云一直注重企业品牌的推广,而且经常能够巧妙地利用各种营销渠道来推广阿里巴巴,达到产品与品牌双丰收的目的。娱乐营销、媒体营销和事件营销这三种营销手段,被马云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媒体营销策略上,马云的运用可以称得上是登峰造极。
对企业来说,通过合适的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是必不可少的。阿里巴巴同样如此。马云一向喜欢与媒体打交道,并能很好地利用媒体等平台以达到推广品牌的目的。
早在创业初期,为了在北京造势,马云就曾在杭州老乡樊馨蔓的帮助下,借助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目,拍下了《书生马云》的纪录片。
《书生马云》纪录片的最后一幕是这样的——一脸茫然的马云疲惫地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望着车窗外的街灯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了;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在北京也不会这么落魄!”尽管樊馨蔓后来回忆道:“在纪录片中,他就像一个坏人,虽然总是滔滔不绝,但表情却有一点儿鬼鬼祟祟。他对人讲自己要建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的确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马云和中国黄页。
马云参加《赢在中国》,也给阿里巴巴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赢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全国性大型励志创业节目。毫无疑问,它是CCTV经济频道策划的最成功的一档节目。《赢在中国》的开场篇这样描述其节目主旨:《赢在中国》是一个寻找商业领袖的节目,也是一个让具备商业才能的英才横空出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机会均等——你的年龄、学历、性别、籍贯,都不是你被选中的必要条件,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才能。
《赢在中国》通过一系列的角逐来选拔优秀创业人才,从节目中涌现出了大量的精英管理人才。因此,该节目受到经济界的格外关注。
2006年3月,《赢在中国》邀请马云担任评委。
2008年2月25日,《萧山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赢在中国》的最大赢家——企业家马云”的报道。从文中可以看出,马云在这个舞台上获得了三大收益:
首先,马云在《赢在中国》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中国万千观众以及无数创业者的赞赏。CCTV经济频道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媒体,在互联网行业,作为草根创业的代表,马云担任《赢在中国》两赛季的首席评委,站在这样一个被万千观众所关注的舞台上,充分展现了他过人的语言天赋、独特的视角和思维、专业的分析能力以及精辟的论述。这是继阿里巴巴、“西湖论剑”、“B2B模式”、收购雅虎等事件之后,又一次吸引公众眼球的重大事件。而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也因此被迅速传播,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
其次,马云和阿里巴巴在舆论界的持续活跃,也为他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在《赢在中国》节目中,马云所传达的行业竞争道德观、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价值观,不但树立了阿里巴巴良好的商业信用,更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预期,从而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进而增强了观众对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信任。可以说,这些都为阿里巴巴在香港成功上市创造了良好的信誉支撑。阿里巴巴这一品牌,在观众心目中已经被默认为一只“绩优蓝筹股”。
最后,马云还出版了《马云点评创业》一书,并在短期内成为一部畅销著作。显然,《马云点评创业》不但迎合了创业者的心理需求,更是马云自身创业多年的感悟。另外,由于阿里巴巴和雅虎中国成为了《赢在中国》赛事的官网支持伙伴,因此,《赢在中国》的报名、视频搜索、新闻、评论、博客等链接也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巨大的点击率和业务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赢在中国》,马云取得的收益是十分显著的。马云巧妙地利用了《赢在中国》这个舞台,成功地实现了其品牌的推广。
事件营销:效果与创意的结合
在这个大众传媒的时代,事件营销往往最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作为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事件营销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客户关系于一体,为新产品推介、品牌展示创造机会,并能建立品牌识别和品牌定位,是一种能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
在作阿里巴巴的品牌宣传时,马云无疑是一个事件营销的高手。从围绕CEO的“西湖论剑”到针对用户的网商节,再到云集全世界网络技术人才的“网侠大会”,马云既是事件的组织者,又是品牌的营销者。在这些事件营销中,以“西湖论剑”最为经典。
2000年,在两度成功融资之后,马云手上持有2500万美元的资金。为了进一步提升阿里巴巴在业界的知名度,马云想出了“西湖论剑”的营销策略。
2000年9月10日,第一届“西湖论剑”拉开了序幕。
马云邀请了当时IT界声名显赫的四大新贵: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新浪的王志东以及8848的王峻涛。除此之外,到场的还有50多家跨国公司的在华代表、上百名记者和各行各业的代表等。
在“西湖论剑”之前,张朝阳、丁磊和王志东被称为中国网络“三剑侠”,而阿里巴巴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络公司,马云的名声自然也远不及他们三位。但“西湖论剑”之后,阿里巴巴的社会知名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人们开始接受五大网站、五大掌门的说法。可见,马云的“西湖论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西湖论剑”之后,阿里巴巴不只是聚焦互联网界的CEO,更看重客户。这一点,也体现了阿里巴巴“客户第一”的理念。
2006年,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10年之际,阿里巴巴公司联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在杭州举办了“首届中国网商节”,全国上万名网商云集西子湖畔。这是应用电子商务的商人群体第一次大规模的聚会。
1999年,中国大量的网商开始出现。从2003年开始,网民中网商的比例开始不断攀升。到2006年上半年,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第二季度互联网报告显示,在1.23亿的中国网民中,有超过1/6的网民都从事过网上贸易,中国网商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可以说,网商节的举办,为中国悄然崛起的网商们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和分享的平台。
2006年,被称为“丐帮大会”的首届中国网商节云集了数以万计的小网商,让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名声更加显赫。2006年9月9日,以“创新赢天下”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网商节在杭州西湖白堤上开启。与云集互联网业界顶尖人物的“西湖论剑”相比,网商节是一次草根阶层的大会,而中国网商则是大会的主角。
在这次大会上,马云虽然没有邀请互联网界的精英,却也请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蒙牛总裁牛根生。于是,一场IT“黑马”与中国“牛人”的巅峰对话拉开了序幕。尽管“乳业”与“网络”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却给创业者带来了很多启示。
另外,不少金融机构,如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VISA等,也纷纷参与了这次网商节。
无论从网商节的规模,还是从其至关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上来说,阿里巴巴在为中国网商搭建平台的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自己。可以说,马云在提升了自身的社会知名度的同时,也向世人证明了阿里巴巴的实力所在!
竞争规则:不要带仇恨,否则一定失败
中国互联网产业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新浪、阿里巴巴、百度等行业先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潜力仍旧是巨大的。然而,互联网的行业特点也决定了,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有可能给这个行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因此,互联网界的行业竞争十分激烈。
马云在经营阿里巴巴的十几年里,同样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但是,马云面对竞争的心态以及采取的战略决策是十分难得的。他认为,虽然同行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这种竞争也是一种乐趣。两个企业竞争,就像两个人下棋一样,输了可以再来,棋手也不会因为失败而大打出手,双方在成败之间体会竞争的乐趣。
“正所谓‘心中无敌,无敌天下’,如果你眼中全是敌人,那么外面就全是敌人。”马云是这样看待竞争的,因此他也总能以无招胜有招。在阿里巴巴的成长历程中,淘宝与eBay易趣的那场战争在互联网界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案例。
一个是已经占领了中国90%市场份额、全球最大并处于巅峰时期的行业巨头,另一个是刚刚上线不久的小网站,在这场“蚂蚁与大象”的较量中,上演了淘宝完胜ebay易趣的震撼一幕——淘宝利用两年的时间就夺去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并迫使eBay易趣进行战略重组。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马云是如何应对的呢?
“对手死了,你一定活不好。一定要有一个对手,企业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马云如是说。在他看来,商战不仅是一门艺术,更应该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生态作战、良性竞争。正如在生态环境里,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吃羊并不是因为恨羊,而是为了生存,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当时,eBay易趣联合业界一级门户网站,签订了一份封杀淘宝的协议,这种霸道的手法让淘宝一度举步维艰。然而,在eBay易趣的垄断封杀之下,马云并没有一味抱怨对方霸道的竞争手段,而是另辟蹊径,采取了比对方更高级的生存手段。在马云看来,既然对手喜欢以高价格打压淘宝,那么,淘宝就不跟他正面交锋,将推广计划转入了中小网站。正是基于这种把竞争当成乐趣的心态和另辟生存之道的做法,让淘宝获得了成功,创造了“蚂蚁战胜大象”的神话。
虽然淘宝在竞争中胜出了,但马云并没有因为淘宝的成功而得意忘形。“打败了对手并不是因为你足够强,而是因为对手的思想太过顽固。事实上,做企业就是赢在细节,输在格局。其中,‘格’就是人格,‘局’就是胸怀。”在马云看来,eBay易趣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公司,淘宝之所以成功,是因为eBay易趣在中国布下的“臭棋”太多。而且,马云一向很尊重竞争对手,他不允许公司里有人说竞争对手的坏话,这也是阿里巴巴员工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可以说,马云从不把竞争对手当成敌人,也从不带着仇恨去竞争。
曾经,阿里巴巴的客户特别喜欢将阿里巴巴与慧聪网、环球资源网等网站进行比较,马云也因此经常面对客户的诘问。在不断地解答中,马云向阿里巴巴的客户及大众传达了阿里巴巴最独特的东西,正如他所说:“没有竞争对手是很孤独的。”在竞争面前,马云喜欢跳出思维的框架,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竞争。而对待竞争对手,马云也曾经说过:“在路上,越走越孤独,因为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企业做得越大,其实就越寂寞,难得我们是同道之人,就应该互相分享一些经验和看法。”
企业管理:文化治心,善待员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核心内容就是价值观和使命感。在马云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文化治心”是他一贯坚持的管理理念。他曾说:“外界看我们,是阿里巴巴网站,是淘宝。但只有我们知道,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价值观。”马云认为,管理一个企业最好通过文化,而制度是用来补充文化的。
沈威风曾经这样解读阿里巴巴的价值观:“玄奘取经西行的路上,实际上并没有沙和尚和猪八戒,更没有战无不胜的斗战胜佛孙悟空,只有玄奘一个人,孤独地走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但是,他一样能够走到西天,取得真经,因为他有无比强大的信念。而这个信念,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观。”
的确,阿里巴巴企业的凝聚力就在于马云所提倡的价值观和使命感。阿里巴巴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大批人才加盟。除了企业自身的吸引力之外,马云的文化治心术也功效匪浅,他的这种管理方式,甚至被媒体称为“精神控制法”。
从公司创建伊始,阿里巴巴就是一家由价值观驱动的公司。从1999年的18罗汉到现在的过万员工,从最开始的“独孤九剑”到后来的“六脉神剑”,无不体现着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
2001年,为了保证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统一和延续,在关明生的建议下,阿里巴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公司的九条价值观,即群策群力、教学相长、质量、简易、激情、开放、创新、专注、服务与尊重,马云将其称为“独孤九剑”。“独孤九剑”出炉后,马云就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遵守这九条规定,为阿里巴巴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文化环境。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当然,阿里巴巴也不例外。2003年非典时期,这套“独孤九剑”的价值观有了新的延续。
此前,阿里巴巴在客户、员工、股东三者的利益问题上一直纠缠不清。当时,已经较为明确的是,股东利益要次于客户和员工,但客户和员工的位次却一直没有界定。非典时期,阿里巴巴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全体员工为了中小企业的利益与非典进行着抗争。至此,阿里人都明确了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的理念。
2004年7月,邓康明加盟阿里巴巴并出任集团副总裁,负责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管理。加入阿里巴巴后,邓康明认为,“独孤九剑”的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展现出阿里巴巴的个性,而且面对阿里巴巴规模的不断扩大,“独孤九剑”也不便于推广。于是,邓康明决定将“独孤九剑”简单化。2004年9月,邓康明组织召开了一个300人规模的专题会议。经过与集团高层反复讨论,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独孤九剑”渐渐集中到了六个方向上。同年10月,马云最终拍板,将“独孤九剑”精练成“六脉神剑”,即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和敬业。
在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中,每一条价值观都细分出五个行为指南,总共构成了30项指标。这30项指标,就是阿里巴巴价值观考核的内容。在阿里巴巴,几乎每一个员工都能以价值观作为行为指南,因此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高效、透明、行动整齐划一的阿里团队。
因此,大量高素质人才加盟阿里巴巴,除了看好阿里巴巴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是被其企业文化所吸引。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建立,是与马云对公司文化和价值观近乎偏执的坚持和追求是分不开的。也正是文化治心的理念和善待员工的举动,马云才能在收购雅虎中国时留住绝大部分雅虎中国的员工。
事实上,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对马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当时,作为被收购公司的员工,雅虎中国的员工对马云有一定的敌意。然而,马云却通过各种措施,用实际行动化解了这些员工的敌意。
首先,马云为雅虎中国的员工制定了“N+1计划”的政策,其内容为:在一个月内,如果雅虎中国的员工选择辞职,阿里巴巴会为其提供“N+1”个月工资的离职补偿金,其中“N”指的是在雅虎中国的工作年数。而所有留下的员工,都可以获得阿里巴巴的股票期权。这项措施在阿里巴巴是史无前例的。
其次,马云为了留住雅虎中国的员工,还做了很多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尤其是2005年9月的那场盛大的“回归”仪式,更是让雅虎中国的所有员工真正感受到了马云和阿里巴巴的诚意,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同了这次收购,并接受了马云和阿里巴巴。
2005年9月23日清晨,马云带领雅虎中国600多名员工乘坐Z9次专列抵达杭州阿里巴巴总部。浩浩荡荡的队伍一下车便感受到了阿里巴巴的温馨,在文三路附近的主要街道上,到处都是“欢迎雅虎中国同事来到杭州”的标语条幅。吃早餐的时候,每一位雅虎中国的员工都收到了一个小袋子,里面装了两个热包子、一瓶牛奶、一包口香糖和一包餐巾纸。其实,关于早餐的配送问题,阿里巴巴的接待小组也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最终才确定了包子加牛奶这样中西合璧的组合。就是这样细致的服务,使雅虎中国的员工感受到了家人一般的温暖和关怀。
更让他们感动的是,杭州市政府亲自设宴招待阿里巴巴3000多名员工,为来自北京的雅虎中国员工接风洗尘。市长亲自祝酒,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等高级行政官员也纷纷发来贺信。
当天下午,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员工大会上,马云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发表了激情高昂的演讲,他张开双臂,高喊着:“欢迎回家!”大会上,马云向雅虎中国员工庄严承诺:“2005年12月31日之前,雅虎中国决不裁员!”
正是由于马云如此大手笔的感情投资,才让雅虎中国的员工感受了在阿里巴巴大家庭里,一切都是那么温馨。最终,马云以他的热情和诚意打动了雅虎中国的员工,留下了绝大部分员工,创造了收购史上的一大奇迹。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为马云善待自己的员工,用企业文化来感染员工,所以,阿里巴巴的团队才具备如此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独孤九剑”到“六脉神剑”,阿里巴巴的价值观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简单透明的企业文化,使阿里巴巴的每一位员工都能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不计较个人得失。近年来,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不断扩展和延伸,新的文化内涵的注入更加有力地推动了阿里巴巴的发展。
2008年3月底,马云召集了80余名高管在杭州召开会议。会议讨论出了一套干部管理的“九阳真经”,除了已有的客户第一、拥抱变化等理念之外,这次会议还推出了“很傻很天真”、“又猛又持久”等新的理念。2008年6月底,完善后的“九阳真经”在阿里巴巴开始实行。从“独孤九剑”到“六脉神剑”再到“九阳真经”,这些源自金庸武侠,又经马云提炼得出的文化理念,印证着阿里巴巴不同时期的员工价值观的发展。然而,无论怎么变化,“永不言弃的激情”始终贯穿于阿里巴巴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还十分注重对领导力的培训。企业的发展靠团队,团队的发展要依靠每一位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因此,阿里巴巴提倡通过个人成长来带动团队成长,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于是,一系列的员工培训方案被推出,如“青橙计划”、“百年阿里系列培训”、“领导力发展”、“阿里夜校”等,这些员工培训措施为阿里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培训,每一位阿里员工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管理能力,即便是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也依然能激情澎湃地投入到工作中。
此外,阿里巴巴推出的“百家讲坛”,也为阿里员工内部的交流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百家讲坛”的讲师来自公司内部的普通员工,只要员工愿意,百家讲坛就为他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每个员工都可以在论坛发帖,注明自己的授课内容、开课时间、报名人数等信息,所有的阿里员工都可以来报名听课。而且,讲得好的员工,还可以通过级级攀升,从“普通讲师”变身“卓越讲师”,从而赢得同事和公司的认可。
正如马云所言:“当整个内部文化形成后,你的员工就很难被挖走。其实就像一个在空气很新鲜的土地上生存的人,你突然把他放在一个污浊的环境里面,工资再高,他过两天还是会回来。我是个浪漫的人,在创办这家公司时,我就希望它是一家世界级的中国企业。”
应变策略:拥抱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对于企业而言,环境、市场、消费者都会改变,而快速变化的时候,同时也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候。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家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只有敢于变化、积极调整,才能在变化中求生存、谋发展。阿里巴巴就是这样做的。
马云曾说:“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变化。我们在不断的变化中求生存、谋发展。如果发现公司没有变化,那么公司一定有压力。所以说我要告诉每一个人,看看你自己的成长,如果你觉得昨天很容易赢得的东西今天很难赢得,那么就一定要创新,在变化中求生存。”
实际上,在阿里巴巴的最高原则中,第一条就是“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是马云总结出来的应变策略,更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体现。马云说:“除了我们的梦想之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面对各种无法控制的变化,真正的创业者必须懂得用乐观和主动的心态去拥抱变化。当然,变化往往是痛苦的,但机会却往往在适应变化的痛苦中获得。”
在阿里巴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为所有阿里巴巴员工信奉的价值观。很多变化是无法控制的,这也是阿里巴巴的所有员工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阿里巴巴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变化,阿里人也一直在变化中不断地生存和成长,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习惯到习惯,阿里人开始了解变化,适应变化,甚至拥抱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原则已经深入到阿里巴巴员工的内心。
从内部管理到外部经营,马云始终带领阿里巴巴团队迎接变化、拥抱变化。把变化视为网络产业的常态,正视变化,适应变化并主动变化,是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应变术。
在阿里巴巴内部,变化是一种常态,因为阿里巴巴实行轮岗制度。在马云看来,虽然很多企业的战略目标十分清晰,执行力却非常弱。很多管理者往往只是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分析原因,只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上下工夫,却没有发现,其实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往往是影响执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部门之间缺乏协作,会使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出现问题,因此实行轮岗制度,有利于消除岗位之间的壁垒,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力度。并且,通过岗位轮换,员工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这样一来,员工系统思维的能力便得到了培养,员工自身的素质也得以提升。
可以说,阿里巴巴频繁而大规模的变化常常令外界人士震惊。然而,不管是机构、人事的变化,还是模式的变化,阿里巴巴的员工已经习以为常。这也是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互联网产业,阿里巴巴能够游刃有余的重要原因。
在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中,马云和阿里人遭遇了几次大的危机。比如互联网的寒冬、非典的侵袭以及2008年的金融风暴等,但他们都有力地回应了这些危机。他们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阿里巴巴勇敢面对危机、迅速调整自身的能力。
2009年,在“经济发展趋势与民企应对策略论坛”上,马云针对民营企业在“后危机时代”的机遇、挑战等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马云认为,不惧危机、拥抱变化是民营企业精神的核心内容。
他说:“机会永远存在,每五到十年就有伟大杰出的公司诞生。不要抱怨经济形势,伟大的企业都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诞生的。”马云认为,在金融领域,中国不断面临新的冲击和变化,而民营企业必须学会适应多变的局势,学会预测灾难降临的可能性,学会未雨绸缪。
在阿里巴巴成立不久的时候,世界网络泡沫就破裂了,互联网的崩溃局面也一度波及中国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当时,许多企业都倒闭了,但阿里巴巴却在危机中生存了下来。马云天生就是一个乐观的企业家,在他看来,形势好的时候就要未雨绸缪,形势不好的时候就要调整心态,对自己说:机会来了。
马云认为,面对经济危机,企业要看清形势,果断放弃。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让所有企业都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然而仅仅用了一年,许多企业就能够适应这种局面了。当时,阿里巴巴所有的人都在讨论公司2009年的发展和增长问题,马云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忘掉增长,阿里巴巴2009年为零增长。在马云看来,当变革来临的时候,企业要做的就是看清形势,学会放弃,放弃你昨天还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就像下围棋,在看清全盘之后,要学会“弃子”。于是,2009年阿里巴巴取消了所有关于营业额和利润方面的考核。事实上,取消这些考核指标,也就意味着阿里巴巴的员工没有了KPI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阿里巴巴的员工更能如实地反映公司的发展状况。事实证明,阿里巴巴做得越来越好。因此,马云认为,危机永远存在,而企业要做的是要学会利用危机调整自己,寻找机遇。
在风云变幻的互联网行业,阿里巴巴历经了十几年的风雨洗礼,之所以能够一直走到现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阿里人在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变化、不断挑战自己。阿里巴巴的发展,也恰恰吻合了新商业文明开放、分享、责任、全球化的特征。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是马云的应变智慧,更是阿里巴巴企业发展的宗旨。随着阿里巴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马云的这种应变智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学习。
领导艺术:西方的运作、东方的智慧、全球的眼光
“如果马云能够成功,80%的年轻人都能成功。”马云这样说。对于自己的成功,他的心态极为平淡。然而,与互联网界的各路英豪相比,马云的成功更像是草根阶层的崛起。在阿里巴巴这个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中地,马云运用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和全球的眼光,实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完美结合。
马云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他讲话的内容和风格却很中国化。尤其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马云总能彰显中国文化含蓄、幽默与机智的特质。而且,这种中西合璧的风格也同样体现在他的领导和管理中。
马云认为,企业需要运用西方的资本、东方的智慧来运作,领导者要站在全世界的眼光和高度上进行企业管理。他曾表示:“阿里巴巴的DNA是中国人。在阿里巴巴,无论将来发生怎样的变化,阿里巴巴的董事里必须有一名中国人。”
可以说,“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是马云的管理之道,更是马云的成功之道。从创业初期开始,马云就坚持以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运作来构建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在他看来,阿里巴巴追求的是一种混沌而有序的管理境界。混沌和有序的结合,便是东方式智慧与西方式运作的结合,团结、创新的同时又保证了企业高效严谨地运作。
在阿里巴巴初创时期,就有着严格的制度,马云甚至曾经对和自己一起创业的十八罗汉说:“你们可以当连长、排长,而团长、师长以上的人,都得从外面请。”当时,阿里巴巴只有50万的创业资金,却不惜重金邀请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为阿里巴巴作财务审计。在今天来看,作为一家世界级的大公司,以阿里巴巴的规模和实力,邀请国际最顶尖的机构作财务审计并不为奇,但是,当时的阿里巴巴却只是一家小企业。由此可以看出,马云拥有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眼光。
在团队的组织和建设上,马云的眼光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
阿里巴巴的资金启动是18个创业元老用钱凑出来的,虽然马云完全可以自己解决资金问题。但马云不想让这些人为自己打工,他认为,阿里巴巴是大家共有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定的股份。另外,马云还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团队的建设,于是便有了“唐僧CEO”和一支意志坚定的“唐僧团队”。马云认为,创业就要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想做的事情去做,选择一种即使牺牲自己的一切也愿意坚持走下去的事业。只有这样,你才能一直朝着一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退缩、不放弃,也只有这样才会成功。
马云一直执着于电子商务的事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也成为阿里人始终牢记的经营理念。从阿里巴巴的名字上看,马云就已经站在了全球的高度上。马云认为,企业要在全球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必须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胸怀,拥有灵敏的嗅觉、独特的管理之道、高远的眼光和成熟的策略。
当几乎全世界的电子商务都在为大企业服务的时候,马云却选择了为中小企业服务。自中国加入WTO后,大量的中小企业便迫切需要自主控制外贸渠道,因此,马云作出了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战略定位。这个决定,与他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嗅觉是分不开的。
这种中西合璧的运作模式和全球的战略眼光,在马云收购雅虎中国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毫无疑问,阿里巴巴对雅虎中国的收购,是马云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大手笔。2005年8月11日,马云向全世界宣布: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阿里巴巴也由此获得了雅虎10亿美元的投资、雅虎品牌在中国的无限期使用权以及雅虎全球技术的无限制免费使用权。这场世纪收购轰动了业界和众多媒体,马云将其形容成“中国企业不走出国门就可以做全球化的一个案例”。“雅巴联姻”不仅是阿里巴巴的一次突破,更为整个中国行业的国际化合作道路提供了借鉴。在对雅虎的整合改造中,马云也极力倡导运用“西方的运作,东方的智慧”。
可以说,马云中西合璧的管理思想造就了他和阿里巴巴的成功。所以,淘宝才能超过eBay易趣,阿里巴巴才能收购雅虎中国,并最终成为中国人创办的最好的互联网跨国公司。在业界看来,阿里巴巴一直是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
(注:本文已收入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传记袖珍馆”《马云传》一书,刊出时编辑略有改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赢在中国经典语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