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管理会计计中的安全成本是什么

管理会计(修改后)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95页免费89页1下载券8页1下载券2页¥3.005页1下载券35页1下载券148页1下载券2页免费49页1下载券15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0页免费95页免费81页免费71页1下载券3页免费
管理会计(修改后)|经​济​管​理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必) 联系:首先必须从企业会计的机能或者目的的不同出发,从近代企业的生存的基础,到近代 企业成为社会的机构一部分, 以及从职业经营管理阶层的存在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企业是围 绕着各种社会的利益关系团体的调整“利益”的场所,并使企业生存发展是企业管理阶层的 主要任务。 我们都知道财务会计主要是利用复式记帐法反映或核算已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 或者对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
行确认和计量, 其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对外报告, 也就是 说对股东,债权人,政府机构等等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因此,财务会计必 须遵守一切会计法律法规。 区别: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财务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外部关 系人提供信息服务。 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财务会计:则着眼于企业过去的经济活动。 财务会计:为了准确反映某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须以《企业财务通则》 、 《企业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管理会计:不受《企业财务通则》和财务制度、 《企业会计 准则》 ,管理会计是因企业而异,在不同的企业里,管理会计关于预测,决策,计划,控制 等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取决于需要与条件,取决于管理者的意志和素质,无法强令每个企业 按照统一的摸式开展内部管理工作。 管理会计:编制内部报告的时间跨度有较大的弹性,且不定期,短到每小时,半天;长到十 年,15 年。完全按照管理者的需要。时间跨度有较大的弹性。财务会计:则少有弹性,对 外定期编制基本财务报表,通常是一月,一季,一年。因此,它固定时间,按年,季,月, 报告过去业绩,没有弹性。 管理会计: 主要从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单位为会计主体, 并对它们的日常经济活动的实绩和成 果进行控制,评价和考核。财务会计:则主要以整个企业为会计主体,提供集中概括的财务 成本信息,用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综合的评价和考核。 管理会计:的具体业务处理程序一般不固定,有较大的选择自由,不涉及填制凭证和复式记 帐的问题,报表不定期编制,无一定格式,可自由设计。财务会计:的具体业务处理程序则 比较固定,并具有强制性,凭证,帐簿和报表有规定的格式。 管理会计:一般通过编制内部报表来提供有选择的,或特定的管理信息,内部报告不对外公 开,不负有法律责任。财务会计:则是通过编制基本财务报表来提供系统的,连续的,综合 的财务成本信息,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报表需要对外公开发表,负有法律责任。 管理会计:大量应用数学方法,去帮助解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如应用“回归分析法” 、 “线 性规划法” 、 “库存论” 、 “经济生产批量” 、 “概率论”进行各种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等。财务 会计:是采用复式记帐法对实际经济业务进行确认和计量,只涉及一些初等数学知识。 财务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力求准确。管理会计:兼用实物量单位如劳动度量等, 只要近似值。 功能 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服务对象 内部管理者 外部关系人 工作重点 未来的生产经营 过去的经济活动 约束依据 不受通则制度束缚 财务会计制度 时间跨度 时间跨度较大 按年,季,月 会计主体 各个责任单位 整个企业 会计程序 处理程序不固定 有规定的格式 信息特征 内部报表 基本财务报表 会计方法 高等数学 初等数学 核算要求 兼用实物量单位 货币计量 成本管理会计的成本概念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概念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 1.产品成本计算中,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为成本计算和费用归集的对象。而在管理会计中,成 本计算是以每个决策方案为对象。 管理会计中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某个决策方案或者是某个被 控制和考核的责任单位。 2.目的不同: 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发生或者计算的并非是为了生 产产品,目的不一样,成本也就不一样。 3.时态不同: 传统的产品成本是以实际发生的成本为依据, 而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主要是未发 生又而可能发生的成本。 成本习性的含义:成本习性又称成本性态,是指在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的依 存关系。这里业务量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生产经营期内投入或完成的经营工作量的总称。 业务量有多种计量单位表示,包括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类。绝对量又可以细分为实物量,价值 量和时间量等三种形式。 相对量则是用百分比或比例等形式来反映。 业务量的不同计量单位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互相换算的,一般情况下,业务量是指生产量或销售量。 根据成本习性,可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三大类。 1.固定成本(必) 固定成本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固定成本的主要特点: (1)总额的不变性。即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发生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y=a 始终 是一条平行于 x 轴的直线。 (2).单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即在相关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单位 业务固定成本将随之成反比例变动。y=a/x 在坐标图上是一条反比例曲线。 固定成本还可以根据其支出数额是否能改变,即可控程度,进一步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 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 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企业管理部门在日常活动中难以控制并改变其数据的固定成本。 如固 定资产折旧费,保险费,房屋及设备租金,照明费,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金,不动产税等等。 这些费用是企业经营业务必须负担的最低成本, 是维持整个生产能力必不可少的成本。 具有 很大程度的约束性。如果稍加削减,极有可能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长远目标。因此也称为 “经营能力成本” 。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可以控制并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 本。如广告费,新产品开发费,职工培训费,科研实验费,这些费用的开支对企业的业务经 营肯定有好处,但其支出数额,并非绝对不可改变, 一般都是企业在会计年度开始前, 斟酌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财务负担能力, 对这类固定成本作 出增或减的决策。因此也称为“随意性固定成本” 。 2.变动成本(必) 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随业务量变动成正比例变动的成 本。 变动成本的主要特点: (1) .变动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即在平面直角坐标图上表现为 一条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的直线,其数学模型为 y=b x (2)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不受业务 量增减变动的影响。即在坐标图上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y=b。 会计中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以及制造费用中随业务量变动总额成正比例变动的材料物质, 燃料物质,动力费,按销售量支付的佣金,装运费,包装费,营业税等都属于变动成本。 3.混合成本(必) 同时兼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 它们即不完全固定不变, 又不完全随业 务量成正比例地变动,因而就统称为“混合成本” 。 ①半变动成本:通常有一个基数,一般不变,类似于固定成本,但在这个基数之上,随着业 务量的增长,成本也相应地成比例增加。相关的公用事业费(电费,水费,煤气费,电话费 等) ②半固定成本: 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的发生额是固定成本的, 但当业务量增长到一定的限度, 其发生额就跳跃到一个新的水平, 然后在业务量增长的一定范围内发生额又保持不变。 企业 的化验员,保养工,领班等工资都具有这种性质。 ③延期变动成本: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保持稳定,一旦超过一定业务量后,则随业务 量按比例增长的成本。 ④曲线型混合成本:通常有一个初始量一般不变,相当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成本也逐步增加,不过这两者不是正比例的直线关系。而呈抛物线的上 升或下降的趋势。 递增型混合成本: 单位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成本, 成本总额的增长幅度大于业 务量的增长幅度。如:累进计件工资,各种违约金,罚金等。 上面四种混合成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一个统一的直线方程近似地代替它。y=a+bx, a 为 混合成本中的固定成本,bx 为混合成本中的变动成本,b 为单位变动成本,y 为混合成本。 相关范围(必) :存在着一定范围,在这样个条件下,固定成本的发生额不受业务量的变化 而变化,并且变动成本在这个条件下呈线性,而在这个范围之外,就可能表现为非线性。这 个范围在管理会计就叫作“相关范围” 。 “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 费用与成本的区别: 1.费用强调的是一定利益主体的耗费;而成本强调的为了特定目的所发生的耗费。 2.费用是按时期来归集;成本是按对象来归集,计算的。 3.两者计算的口径不同, 4.生产费用是指本期为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 5.从时间上说是先有费用的发生,而后有成本的计算。 正确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界限: 1、成本开支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动力和包装等的实 际成本。 (2)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修理费和租赁费。 (3)低值易耗品的摊销费和无形资产的摊销费 (4)按国家规定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和按规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5)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制造费用 2、不得列入成本范围的开支 (1)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 (2)资本的利息。 (3)对外投资支出 (4)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 (5)被没收的财产、支付的滞钠金、罚款以及企业捐赠、赞助支出等。 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48)必 (一)正确划分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的界限 凡不属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方面的支出, 均不得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 即不得乱挤成本; 乱挤成本会减少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 凡属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方面的支出,均应全部计入产品或期间费用,不得遗漏;少计成本 会虚增利润, 使企业成本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无论乱 挤还是少计成本,都会使成本不实,不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 二)正确划分产品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工业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各项耗费,其用途和计入损益的时间是可有所不同: 1、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形成产品成本,并在产品销售后作为产品销售成本计入企业损益。 2、当月投产的产品不一定当月完工,当月完工不一定当月销售,故当月的生产费用往往不 是计入当月损益的产品销售成本。 3、本月发生的销、管、财,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月损益 应防止混淆产品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借以调节各月产品成本和各月损益的错误做 法。 三)正确划分各月份的费用界限 本月发生的费用,都应在本月全部入帐,不能将其一部分延至下月入帐 应当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正确地核算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 应当防止利用待摊和预提的办法人为地调节各月成本,人为地调节各月损益的错误做法 四)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 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 必须将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正确 地进行划分: 1、凡属某种产品单独发生,能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费用,均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 2、凡属几种产品共同发生,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的费用,则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 配计入这几种产品的成本 应该防止在盈利产品与亏损产品之间, 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之间任意转移生产费用, 借以 掩盖成本超支或以盈补亏的错误做法 五)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如果某种产品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应将这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采用适当的分 配方法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应当防止任意提高或降低月末在产品成本,人为地调节完工产品成本的错误做法 第三章(55) 例 1:某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丙种在产品盘盈 20 件,据调查属收发计量错误造成,根 据近期丙种在产品成本资料, 丙种在产品实际平均单位成本为 400 元/件。 根据上述资料, 可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1)借:生产成本—丙产品 8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8000 (2)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8000 贷:管理费用 8000 例 2:某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盘亏和毁损丁种在产品 800 件,其实际成本为 64000 元。 在产品盘亏、毁损系自然灾害造成.应由保险公司赔偿 80%,毁损在产品的残料已入库, 实际成本 900 元,计划成本 700 元。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64000 贷:生产成本——丁产品 64000 (2)借: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512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1200 (3)借: 原材料 700 材料成本差异 2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900 (4)借:管理费用 119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1900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56)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 ? 该在产品材料或费用的定额 月末在产品成本 ? 月末在产品数量? 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产成品总成本 ? (月初在产品成本 ? 本月发生费用) ? 月末在产品成本 产成品单位成本 ? 产成品总成本 ? 产成品数量在产品按原材料费用计算法: 适用于原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企业, 例如纺 织、造纸和酿酒产业。 例 4:企业某产品月初在产品成本为 20 000 元,本月原材料费用 70 000 元,生产工人工资 及制造费用 6000 元。本月完工产品 2000 件,月末在产品 400 件。原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 占较大比重, 而且是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的, 因而原材料费用按完工产品数量和在产品数量 的比例分配: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37.50(元/件) 月末在产品成本=400x 37.50=15000(元) 完工产品成本 =20000+()—15000 =81 000(元) 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比例分配计算(定额比例法) 弥补了按定额成本计算在产品成本时, 实际费用与定额成本的差异完全由完工产品负担的缺 陷。 定额比例法计算公式: 公式 1 1、消耗量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消耗量+月末在 产品定额消耗量) 2、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消耗量×消耗量分配率 3、完工产品费用=完工产品实际消耗量×原材料单价(或单位工时的工资、费用) 4、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消耗量×消耗量分配率 5、月末在产品费用=月末在产品实际消耗量×原材料单价(或单位工时的工资、费用) 6.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数 注意:有加工程度的,一般指人工和制造费用,在月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那用到。 公式 2 在不需要计算完工产品实际数量的情况下, 可简化, 采用按定额耗用量比例直接分配费用的 方法。 1、原材料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本月实际原材料费用)/(完工产品 定额原材料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原材料费用) 2、完工产品实际成本=完工产品原材料定额耗用量×原材料费用分配率 3、月末在产品实际成本=月末在产品原材料定额耗用量×原材料费用分配率 或=月初在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本月实际原材料费用-完工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 4、工资(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工资(费用)+本月实际工资(费用) 】/(完 工产品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 5、完工产品实际工资(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工资(费用)分配率 6、月末在产品实际工资(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工资(费用)分配率 或=月初在产品实际工资(费用)+本月实际工资(费用)-完工产品实际工资(费用) 月末在产品定额消耗量=月初在产品定额消耗量+本月投入的定额消耗量-本月完工产品 定额消耗量 约当产量法: 加权平均法: 1、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加工程度(直接材料用投料程度) 2、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产量+在产品约当产量) 3、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数量×费用分配率 4、月末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费用分配率 或=费用总额-完工产品费用 先进先出法: 约当产量只与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有关,而与月初的在产品成本无关. (1)本月完工产品约当产量=月初在产品在本月投料的约当产量+本月投产本月完工数量 月初在产品在本月投料的约当产量=月初在产品数量×(1-上月投料程度) 本月投产本月完工数量=本月投产数量-月末在产品数量 (2)月末在产品约当数量=月末在产品数量×月末在产品投料程度 (3)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 产量) (4)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 =月初在产品成本+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本月完工产品约当产量 (5)月末在产品成本=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例子:新宇工厂生产丙产品,3 月份结存在产品 40 件,加工程度 60%;本月投产 360 件;本 月完工产量为 300 件,月末在产品 100 件,加工程度 50%。丙产品所耗直接材料在生产开始 时投入全部材料的 70%,当加工程度达到 80%时,再投入其余 30%的直接材料,丙产品月初 在产品成本为:直接材料 768.40 元,直接人工 73 元,制造费用 165.10 元;本月生产费用 为:直接材料 8481.60 元,直接人工 1467 元,制造费用 2004.90 元。 本月完工产品约当产量=40(1-70%)+(360-100)=272 件 根据公式 2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100×70%=70 件 根据公式 3 直接材料约当产量单位成本=8481.60÷(272+70)=24.8 元 根据公式 5,月末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24.8×70=1736 元 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768.4+6=7514 元 直接人工成本的分配 由于月初在产品上月已加工 60%, 所以本月只加工了 40%, 那么月初在产品 40 件的直接人工 时在本月发生的。 本月完工产品约当产量=40(1-60%)+(360-100)=276 件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100×50%=50 件 直接人工约当产量单位成本=1467÷(276+50)=4.50 元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4.50×50=225 元 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73+5 元 在产品投料程度和完工程度的测定: 投料程度的确定: (61) 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 则每件在产品与每件完工产品的原材料消耗相同, 其在产品 投料程度为 100%,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不需要计算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可按照完工产品数 量与在产品数量的比例进行分配。 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随生产加工进度陆续投入, 在产品的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的计算方法一 致。 原材料分工序投入,并在每道工序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公式如下: 某道工序上的在产品投料程度=到本工序止的累计材料消耗定额÷完工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例 6:某企业生产乙产品,本月完工 750 件,月末在产品 150 件,再产品完工程度 60%;月 初再产品和本月原材料费用共计 45000 元, 工资及福利费等加工费为 21000 元。 原材料是在 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 原材料费用按照完工产品和月末产品数量比例分配, 工资及福利费等 加工费用按照完工产品数量和月末在产品月当产量的比例分配。 1)计算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150×60%=90(件) (2)原材料费用分配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4500÷(750+150)=50 完工产品原材料费用=750×50=37500(元) 在产品原材料费用=150×50=7500(元) 3)工资及福利费等加工费用分配 工资及福利费等分配率=21000÷(750+90)=25 完工产品人工费=750×25=18750(元) 在产品人工费=90×25=2250(元) (4)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3=56250(元) 在产品成本==9750(元) 完工程度的测定: 1.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和单位产品在各工序的加工量都相差不多。一律按 50%作为各工序在产 品的完工程度。 2.某道工序在产品完工程度=(前面各道工序累计工时定额+本道工序工时定额*50%)/产品 工时定额*100%。 如果原材料不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而是随着生产进度陆续投入,原材料费用也应该 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 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原材料随加工进度陆续投入,其投料程度与工时投入进度不一致。 例 8 某种产品需经过两道工序制成,原材料消耗定额 500 千克,其中,第一道工序原材料消 耗定额为 240 千克,第二道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为 260 千克。月末在产品数量:第一道工序 为 200 件,第二道工序为 150 件。完工产品为 241 件,月初在产品和本月发生的原材料费用 共计 38400 元。 计算过程和结果如下: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38400/(241+159)=96 完工产品分配原材料费用=241×96=23136 元 月末在产品分配原材料费用=159×96=15264 元 第二种情况,原材料随着加工进度分工序投入,但在每一道工序则是在开始时一次投入。由于原材料时在每一道工序一开始就投入的,在同一工序中各件在产品原材料的消耗定额, 就是该工序的消耗定额,不应按 50%折算,最后一道工序在产品的消耗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 消耗定额,完工率为 100%。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38400/(241+246)=78.85 完工产品原材料费用=241×78.85=19002.85 元 月末在产品原材料费用=246×78.85=19397.15 元 例 10:某企业生产 A 产品,工时定额 20 小时,经过三道工序加工制成。其中:第一道工序 时定额 10 小时,第二道工序工时定额 6 小时,第三道工序定额 4 小时。结存在各工序的在 产品数量分别为 1200 台、200 台和 700 台。在产品约当量=0×65%+700×90%=1060 台 假定 A 产品本月完工 5000 台,月初在产品生产工资及福利费和本月发生的生产工资及福利 费累计为 18180 元。 生产工资及福利费分配如下: 生产及福利费分配率=18180/()=3 台/元 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生产工资及福利费=00 元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的生产工资及福利费=0 元 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借:库存商品 贷:基本生产成本 第四章 1. 品种法的特点 成本计算对象方面的特点: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品种。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 成本计算期方面的特点:一般是定期于每月月末进行。 在单步骤生产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较短,在会计期末一般没有在产品,或在产品数量比较 少而且稳定, 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 按成本项目归集于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生产费 用,构成当月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 2.分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是按照产品的批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 要适用于小批、单件,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分批法也称订单法。 适用于:(1)根据购买者定单生产的企业。 (2)产品种类经常变动的小规模制造厂。 (3)承 揽修理业务的工厂。(4)新产品试制车间。 当同一时期内有几张定单生产同一种产品,可以将几张定单中的相同产品合并为一批产品。 各批或各订单产品的成本总额, 在其完工以后(完工月份的月末)计算确定。 因而完工产品成 本计算是不定期的,其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基本一致,而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 对于各批产品所耗的直接费用, 直接计入各批产品的生产成本明细账户, 对于各批产品共同 发生的间接费用, 应采用适合的方法在各批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然后再计入各批产品的生产 成本明细账户。 简化分批法与一般分批法相比较具有的特点: 采用简化的分批法, 必须设立生产成本二级账。 简化的分批法不仅在各批产品之间分配间接 计入费用同时还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可以简化费用的分配和登记工作; 月末未完工产品的批数越多, 核算工作就越简化这种简化的分批法也称为累计间接计入费用 分配法。简化的分批法适宜于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各月份间接费用波动不大,同时各月末完 工产品批数较多的企业或车间采用。 第五章分步法 为了计算各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还需要按照产品品种,结转各步骤成本。也就是说,与其 他成本计算方法不同,在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在各步骤之间还有个成本结转问题。 这是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按照是否计算和结转半成品成本, 分步法可以分为逐步结转分 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两种。 加权平均法: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产量+月 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约当产量单位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约当产量单位成本 先进先出法:约当总产量=本月完工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本月完工产品产 量-期初在产品的产量)+月初在产品在本月加工的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约当总产量 月末在产品成本=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 综合结转下的成本还原: 还原分配率=本月产成品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平行结转分步法: 半成品成本并不随着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结转。 这是平行结转分步法与逐 步结转分布法的主要区别。 这种方法可以采用约当产量法、 定额比例法、 定额成本法等方法。 平行结转法:第一步骤直接材料: 约当总产量=本期第一车间狭义在产品+第一车间的广义在产品+完工产品数量 待分配总额=期初直接材料费用+本期投入材料费用 直接材料分配比率=待分配总额÷约当总产量 完工产品负担直接材料=完工产品数量×直接材料分配比率 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要在第一步骤的月末在产品上乘上完工程度 第二步骤:直接人工:约当总产量=本期第二车间狭义在产品+完工产品数量 待分配总额=期初直接人工费用+本期投入人工费用 直接人工分配比率=待分配总额÷约当总产量 完工产品负担直接人工=完工产品数量×直接材料分配比率 第六章 废品是指由于生产原因而造成的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原定用途使用的产品。 返工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格品而返工修理后才能作为合格品出售的产品。 残料是指与主产品或联产品相比,只有很低的经济价值的产品。 1.分步法下返工品的核算 借: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返工品) --非正常废品损失(返工品)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 XC、制造费用 月末结转正常返工品的返修成本: 借:基本生产成本 贷: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返工品) 结转非正常废品的返修成本时: 借:本年利润 贷:废品损失—非正常废品损失(返工品) 分批法 借: 基本生产成本---xx 批次 贷:原材料、应付工资、制造费用 借: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返工品) 贷:原材料、应付工资、制造费用 月末,结转正常返工品返修成本时: 借:制造费用 贷: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返工品) 2.分步法下废品 在单独计算废品损失的情况下 借: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废品) 贷:基本生产成本 月末,将正常废品损失转入生产成本时,应编制如下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 贷: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废品) 分批法 单独计算正常废品损失时,将所归集的废品净损失结转至特定批次产品成本 借:基本生产成本---x 批次 贷: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废品) 而不单独计算正常废品损失时,只须在残值入库或确认赔款时: 借:原材料、其他应收款 贷:基本生产成本---XX 批次 如果正常废品与特定批次有关, 可采用不单独计算废品成本的方法。 如果正常废品的发生是 与所有批次有关的,将应用制造费用这一科目,通过一定的分配标准计入各批次中。 借:制造费用 贷: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废品) 3.残料的核算 残料价值低或很快被销售或处理,可直接采用 A、B 两种方法,残料价值高,存储时间长, 可采用 C 方法,冲减成本 采用分步法时,残料成本一律冲减“制造费用”帐户。 采用分批法时,残料成本的处理应区别情况处理:如果残料是与特定批次有关的,应冲减该 批次产品的成本,即贷记“基本生产成本” 。 如果残料是与所有批次有关的,则应贷记“制造费用”帐户。 分步法与废品 生产完工后进行检验 总废品数量=(月初在产品数量+本月投入数量)-(完工合格品数量+月末在产品数量) 正常废品数量=本月完工*正常废品率 非正常废品数量=总废品-正常废品 直接材料约当产量=本月完工+月末在产品+总废品数量 工费的约当产量=本月完工+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总废品数量 在生产未完工时就进行检验,即过程中能够检验。 第八章 1.直接分配法: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适用范围:在辅助 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不多, 不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产品制造成本 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待分配费用的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 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供水车间 2.顺序分配法: 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费用分配是按照受益多少的顺序依次排列, 施惠最大、 受益少的排在前,先将费用分配出去,施惠少、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配出去。适 用范围:在各辅助生产车间或部门之间相互受益程度有明显顺序的情况下采用。此为实惠小的车间 分配率,施惠大的车间是总费用 / 劳务作业总量。 借:制造费用---第一基本生产车间 ---第二基本生产车间 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管理费用 贷: 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供电车间 3.一次交互分配法:将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分两次进行分配,第一次只限于各辅助生产车间 之间根据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进行交互分配费用, 第二次是根据辅助生产车间分配前的费 用,加上分入费用,减去分出费用,计算出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费用后,再采用直接分配 法,分配给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受益单位。第一阶段的交互分配: 某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率 ? 某辅助生产车间应分配 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 ? 该辅助生产车间耗用其他辅助生 产车间劳务量? 其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某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率 ? 该辅助车间直接发生费用 ? 分配转入费用 ? 分配转出费用 该辅助生产车间向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提供的劳务总量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 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某基本生产车间、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 该基本生产车间或行政管理等部门劳务耗用量? 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率借:制造费用---第一基本生产车间 ---第二基本生产车间 管理费用 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供水车间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供水车间 第九章 利润=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P =(s – b )×X -a ---本量利分析基本公式 本量利平衡分析前提:1、成本可分解前提 2、相关范围内销售量的变化不影响价格 3、销售 量与产量等同 4、企业的产品品种结构稳定 5、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 。 边际贡献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相应的变动成本的差额, 又称贡献毛益或者创利额。 边际 贡献具有弥补固定成本和创造利润的特性。 边际贡献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单位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边际贡献率 单位边际贡献 cm=单位售价 s-单位变动成本 b 边际贡献总额 Tcm=销售收入 xs - 变动成本 bx 边际贡献率 cmR=单位边际贡献/单位售价×100% =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100% =1-b/s×100% 其中 b/s×100%即为变动成本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为变动成本率。 边际贡献率和变动成本率是呈互补性质,边际贡献大,则变动成本率小,创利能力大。 保本点 也称损益平衡点或盈亏临界点, 就是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成本费用时的销售量或销售 额,企业不赢也不亏。有两种表现形式:保本点销售量即销售多少数量的产品才能保本;保 本点销售额即销售多少金额的产品才能保本。 单一品种的盈亏平衡点分析 保本点销售量=固定成本/(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保本点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边际贡献率--1-变动成本率 保本点销售量只适用于单一产品,分析多种产品,只能计算保本点销售额。 安全边际 企业目前的或者预测的销售量(额)超过保本点销售量(额)的部分,安全边际越大,销售 该产品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小,安全性越高。 安全边际量=预计销售量-保本点的销售量 安全边际额=预计销售额-保本点的销售额=安全边际量×单价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预计销售量×100% =安全边际额÷预计销售额×100% 这三个用于反映企业安全边际程度的值,都是越大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越安全。 安全边际率 10%以下危险、10%-20%不安全、20%-30%较安全、30%-40%安全、40%-50% 很安全。 利润=安全边际量×单位边际贡献=安全边际额*边际贡献额 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保本作业率=保本点销售量(额)÷正常销售量(额)×100%,保本作业率越低时,企业的 生产经营就越安全,或者说安全程度越高;达到保本点的作业率与安全边际率互补。 经营杠杆的系数DOL=(利润的变化量/利润)÷(销售量的变化量/销售量) 利润的变化量=报告期的利润-基期的利润,分母上都为基期。 只要固定成本不为零,经营杠杆系数就大于 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企业销售量 的增长,经营杠杆的系数也在逐渐地减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固定成本的增加 会增大经营杠杆的系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价上升,经营杠杆系数下降;企业的 经营杠杆系数与企业的安全边际率互为倒数。 目标销售量=(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 位边际贡献 目标销售额=单价×(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目标利润+固定成本)/边际贡 献率 税后利润=税前利润*(1-税率) 目标销售量=(税后利润/(1-税率)+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目标销售额=(税后利润/(1-税率)+ 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不完全线性下的本量利分析: (1)固定成本并非在整个产量范围内都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呈 阶梯形的变化,也就是半固定成本。 (2)变动成本也并非在整个产量范围内都与产量呈线性 关系,在图形上不再是从原点引出的一条射线,而是一条折线。 (3)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 系也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 表现在盈亏临界图中销售收入不再是由原点出发的射线, 而是一 条折线。 目标单位变动成本=单价-{(目标利润+固定成本)/销售量} 目标变动成本=目标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额-(目标利润+固定成本) 目标固定成本=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目标利润=销售额-变动成本-目标利润 第十章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不同的原因:采用完全成本法时,任何会计期间只需要生产量大 于销售量,就必然会有一部分固定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滞留在存货成本内,将这部分固定 成本计入了产品成本, 还有一点, 完全成本法所得的产品成本不仅包括了变动成本也包括了 固定成本;采用变动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只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 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全数列入收益表 的“期间成本”项 目中内,作为贡献毛益总额的减项。 区别:1、销售收入,成本计算中计算及结果完全相同,不影响两种方法的净利润相等。 2、非生产成本,在计入损益表的位置和补偿途径不同,但都作为期间成本,在当期收入中 全部扣除,因而也不影响两种方法的净利润相等。 3、变动成本,在两种方法中都作为产品成本的内容随产品成本的流转而流转,因而也不影 响两种方法的净利润相等。 4、固定成本,只有它是两种方法的净利润不相同的直接原因。 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 1、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根据成本概念,成本(必须)应该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生 产成本两部分。 2、不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因为变动成本法中的 a,b 无法不变,因此成本信息就不准确。 3、不便于定价决策,变动成本法的成本信息不全,只包括了变动成本部分,而不包括固定 制造成本费用, 使成本不能反映产品生产的全部消耗, 变动成本法呢就显然无法适应这一定 价要求。 4、成本划分不够精确,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性态为基础的,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纯粹的 变动成本和“地道”的固定成本都很少,混合成本恰恰是普遍存在,尽管我们采用了特定的 方法分解混合成本, 但是都带有浓郁的假定性, 使得分解的结果极其据以计算出来的产品成 本都不够准确。 5、不便于编制对外报表,变动成本法在产品成本的构成上与财务会计上的完全成本法有所 不同,将变动成本作为计算期末产成品存货边的依据,使存货估价偏低,在利润取得上与完 全成本法发生差异, 而暂时减少所得税和投资者的收益, 因而难以为有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 人所接受。 因此有关机构都明文规定必须按完全成本法进行存货估价, 计算说前利润和编制对外报表。 例 2、 某公司 2006 年的实际销售量为 2000 件,售价为 200 元,单位变动成本为 90 元,营 业净利为 40000 元。要求: 1)计算营业杠杆系数 2)若 2007 年计划增加销售量 5%,用营业杠杆系数预测营业净利。 3)若 2007 年的目标利润为 66000 元,试用营业杠杆系数计算应达到的销售量。 1)营业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总额/基期利润总额=2000×(200-90)/ 2)5.5=x/5% x=27.5% 利润=40 000(1+27.5%)=51000 元 3) ()/40000 ÷(x-2000)/ x= 例 4.某企业预计生产 C 产品 10000 件, 工厂总成本为 450 000 元, 其中直接材料 280 000 元, 直接人工 80 000 元,其他变动费用 40 000 元,固定费用 50 000 元,目标利润率 40%。按成 本加成法确定 C 产品价格,并确定生产 8000 件,12000 件时的价格。 10000 件时:450 000×(1+40%)÷10 000=63 元/件 单位变动成本=(450 000-50 000)÷10 000=40 元/件 8000 件时:变动成本总额 8 000 元 固定成本=50 000 元 成本总额=370 000 元 单价=370 000×(1+40%)/ 元 12 000 件时, 变动成本总额=12 000×40=480 000 元 固定成本-=50 000 元 成本总额=530 000 单价=530 000×(1+40%)/12 000=61.83 元 5.某企业 2007 年的简明损益表如下: (单位元) 销售 160 000 减:销货成本 120 000(其中变动成本占 60%) 销售毛利 40 000 减:营业费用 50 000(其中固定成本占 50%) 净亏损 -10 000 经财务人员分析,企业亏损的原因是对产品的广告宣传不够,2008 年若能增加广告费 4 000 元,可使销售量大幅度增加,就能 扭亏为盈,该计划已经得到公司领导的批准。要求: 1、计算 2008 年度该企业的盈亏点的销量 2、若计划 2008 年实现 14000 元,则其销售收入 应为多少? 2007 年度变动成本=%+5 000+ 元 2007 年度固定成本=%+5000+ 元 2007 年度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销售收入 =(00)÷.375% 则 2008 年盈亏点销售额=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元 2008 年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毛益率 =()/39.375%= 元 十一章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过程)消耗资源以及产品消耗作业为前提的。通过建立众多的具有同 质性的间接成本集合, 然后分别以各种所消耗的作业量分摊作业成本, 从而以成本动因为基 础来分配间接成本,汇总各产品的作业总成本,并最终形成企业的产品成本和单位成本。 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 高产量、 生产过程简单的产品成本计算结果显著高于作业成本法的计 算结果。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比较: (一)联系: 1、性质相同,都是成本计算系统,都计算一定期间的成本。 2、直接成本分配方法相同。 (二)区别 1、成本计算对象不同,传统成本法主要以企业最终产品为成本对象计算成本,以产品为中 心。而作业成本法不仅关注产品成本,更多关注产品成本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过程,它的成 本计算对象不仅包括最终的产品还包括资源和作业,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 2、间接费用归集和分配的理论基础不同。传统的理论是企业的产品按照耗费的生产时间等 消耗各项间接费用; 而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驱动因素论, 生产的成本是按作业的消 耗量进行分配的。 3.成本信息的详细程度不同,或者说对产品间接成本的分配更为合理。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 相比,作业成本法分配基础(成本动因)发生了质变。它不再采用单一的数量分配基准,而 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并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如 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次数等等) 。因此,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比传 统成本计算法准确得多。 4、作业成本法是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将许多成本项目列作期间费用, 采用在发生的当期“一次性扣除” ,而不加以分配。在作业成本法下。对于营销、产品设计 等领域发生的成本,只要这些成本与特定产品相关,则可通过有关作业分配至有关产品(或 其他成本对象)中。这样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更有利于企业进行定价等相关决策。 5、所有成本均是变动的。在变动成本法下,有相当一部分成本,因其在一定范围不随产量 (或机器小时等其他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而被划为固定成本。但从作业成本法的观点看, 这部分成本虽然不随产量增加而增加, 但却会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这些因素包括产品 批次、产品线的调整、企业生产能力的增减等。作业成本法将所有成本均视为变动的,这有 利于企业分析成本产生的动因,进而降低成本。 6、成本计算的意义不同 传统的成本计算法只是为了计算成本而计算, 作业成本法则把重点放在成本形成过程上, 并 进一步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为成本管理提供了便利。 7、适用环境不同。作业成本法适用于适时生产系统与高度自动化制造系统相结合的经营环 境,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技术复杂、高度自动化生产、制造费用比重相对比较高的现代 企业;传统成本法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和产品品种少、寿命周期长、工艺不复杂、制造费用较 低的企业。 作业成本系统(法)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1、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2、有助 于企业降低成本,制定并实施低成本战略。3、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1)有利益合理做 出经营品种选择。 (2)有利于企业合理选择客户、销售渠道、销售市场。 十二章 标准成本的分类: 一.基本的标准成本(确定后多年不变) 二.理想的标准成本(最佳状态难以达到) 三.正常的标准成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标准成本是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制定的。 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的制定:它包括了直接材料的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是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的乘积。即: 该产品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的标准单耗×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由人工工时和工资率两个部分所构成。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小时)×标准工资率(元/小时)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由用量标准和分配率标准所构成。 变动性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数÷相应生产能力(生产工时) 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总额÷标准总工时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固定制造标准成本 =单位产品耗用生产能力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单位产品耗用生产能力标准×固 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单耗标准(变动标准+固定标准)=单耗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例 1、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全年生产能力 40 000 直接小时, 直接人工工资总额 24 000 元, 固定性制造费用 90 000 元, 变动性制造费用 30 000 元。 2.甲、乙、丙三种产品的单位材料、工时如下: 耗料数量(千克/件) 单价(元/千克) 耗用工时(小时) 甲 A 种材料 200 0.5 180 乙 B 种材料 150 1.5 160 丙 C 种材料 80 2.2 200 要求,通过计算确定甲、乙、丙三种产品的单位标准成本。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24 000÷40 000=0.6(元/小时) 变动性制造费用分配率=30 000÷40 000=0.75(元/小时) 固定性制造费用分配率=90 000÷40 000=2.25(元/小时) 甲产品单位标准成本=200×0.5+180(0.6+0.75+2.25)=100+648=748(元/件) 乙产品单位标准成本=150×1.5+160(0.6+0.75+2.25)=225+576=801(元/件) 丙产品单位标准成本=80×2.2+200(0.6+0.75+2.25)=176+720=896(元/件) 标准成本差异分析 正数超支,负数节约 直接材料的差异分析: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 实际数量- 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 数量差异=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 标准价格× 标准数量 直接人工的差异分析 直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直接工时(效率)差异=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价差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量差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费用-实际产量*工 时标准*标准费用分配率=实际费用-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预算产量*人工标准工时) A.两差异分析法:预算差异=实际数-预算,产量差异=预算-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B.三差异分析法:预算差异=实际数-预算,能力差异=(计划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 时)*标准分配率,效率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能力差异是由于实际产量的实际工时脱离计划产量的标准工时而引起的生产能力利用程度 差异而导致的成本差异; 效率差异指生产效率差异导致的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产生的成 本差异。 某企业生产某产品,全年标准总工时为 1 200 000 机器工作小时,单位产品标准要工时 120 小时,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资料如下:某产品实际投产 11,000 台,无期初期末在制品,本月销售 9,000 台,每台售价 1,660 元,购 入材料 111,100 千克,每千克 44.8 元,实际耗用机器工作小时 1,331,000 小时,实际成本如 下: 支付材料费用 4,977,280 元 支付直接人工工资 2,728,550 元 支付变动性制造费用 4,126,100 元 固定性制造费用 2,182,840 元 合 计 14,014,770 元 要求计算有关成本差异: 1.计算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00×450=27280 元 其中:价差=(44.8-45)× 111 100= -22220 量差=(111 100-11000× 10)× 45=49500 2.计算直接人工成本差异=00× 252= - 43450 元 其中:直接人工工资率==()× 1331000=-66550 元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000× 120)× 2.1=23100 元 3.计算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00× 360=166100 元 其中:耗费差异=(1000—3)×100 效率差异=(000× 120)× 3=33000 元 4.计算固定性制造费用=00× 216=—193160 元 耗费差异= 生产能力利用差异=1 000× 1.8=-235 800 元 效率差异=(00× 120)× 1.8=19800 元 十三章 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就是将企业全部经营计划用数量加以反映。 它是规划和决策的进一步综 合,又是执行和控制的重要开端。 全面预算的特征: 从时间上看:指未来某一特定的营业期间。 从空间上看:特定某企业未来特定时期内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 全面预算的分类: 按照反映的经济内容来分类: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专门投资预算;按照与预算期内业务量 变动关系分类: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按照是否与基期水平为参照物的不同:增量预算、零 基预算;按其作用是否持续:定期预算、滚动预算;按照涉及的空间范围不同:部门预算、 综合预算;按照是否考虑各种因素出现的可能性:定值预算、概率预算。 固定预算: 根据未来固定不变的业务水平, 不考虑预算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发生的变动而 编制的一种。当实际业务量水平和预期业务量水平完全一致用固定预算进行考核比较合理。 弹性预算:随业务量变动而作机动调整,本身具有弹性。弹性预算的费用分为固定部分和变 动部分。根据一种费用配比计算变动成本分配率,而后计算各变动费用。固定费用则不变。 零基预算:相对于增量预算而言,不考虑以往的费用开支水平。而是一切从零为起点,从根 本上来考虑各个费用项目的必要性及开支的规模。 滚动预算:永续预算,预算期连续不断,始终保持 12 个月。 概率预算:根据客观条件,估计有关变量可能变化的范围和出现的可能性,然后调整计算期 望值,编制预算。 十四章 短期决策的成本: 相关成本:差量、边际、机会、付现、专属、重置、可避免。与特定决策相关、决策时必须 加以考虑的未来成本 。特点:是未来成本,决策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是有差别 的未来成本,只有当未来的成本又差别时,才会对方案的选择产生影响。 非相关成本:原始、沉入、共同、不可避免。 决策分析中的成本,一般无需记录在账簿上,只是作为正确评价不同备选方案的依据。 差量成本—差量收入、差量利润;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利润(分析规律) ;专属成本 与共同成本;沉落成本;重置成本;付现成本;机会成本;可避免成本、可延缓成本—不可 避免、不可延缓;相关成本、无关成本。 定价决策: (看) 考虑的因素:1、价值因素,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是形成价格的基础,价 格也围绕着价值而波动。制定价格必须以价值为基础,2、供求因素,供大于求,价格降低, 反刺激需求,使需求量又上升;供小于求,价格上升,抑制对产品的需求,最终供给需求趋 于平衡。不同产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影响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需求弹性大,适度 降价可提高产品的销售额 3.成本因素,成本也是影响定价过程中的基本因素,是定价的主 要依据之一,产品成本在客观上成了定价时的重要因素。4.商品寿命因素,商品从投入市 场开始到完全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称为商品的寿命周期。 包括四个阶段, 即投入 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不同商品的寿命周期及各阶段时间分布都不相同,因此其定 价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投入期的价格,既要补偿高成本,又要能为市场所接受,其收益比较 少;成长期和成熟期,商品的销售量增加,市场的占有率扩大,其时的收益最丰厚;进入衰 退期,其价格也趋于下降,商品收益也减少。 5、价格政策,某些非市场化产品受国家控制的,就会受到政策和措施的影响。 6、竞争态势,受市场化程度的影响,与上述的价格政策相对。 7、质量因素—优质优价 其他还有如品牌因素、产品的成本消耗水平等 定价决策的基本方法: 按成本定价的主要方法是成本加成定价法: 产品价格=预计(目标)单位成本*(1+成本加成率)成本加成率=加成内容/成本基础 1.完全成本定价法,也称全额成本定价法。成本基础:单位产品制造成本,加成内容:期 间费用和目标利润。 售价=(产品完全成本总额/产量)*(1+加成的利润比例) 2.变动成本定价法,在某种产品预计变动成本(不包括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追加一定的 边际贡献。成本基础:单位变动制造成本 加成内容:固定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目标利润 售价=单位变动成本×(1+加成比例) 若企业的生产能力还有剩余,在不追加固定成本的情况下,只要产品单位边际贡献大于零, 即所定价格大于单位变动成本,企业就可盈利,因此特殊产品的定价公式为∶ 特殊定价=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单位产品正常利润 变动成本定价法与完全成本定价法比较起来, 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一般实力雄厚的企业才 采用。 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价格上升—利润升—销售量减少—单位固定成本上升—利润降 当某产品的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等时, 可使企业实现最大的利润。 因此可利用边际成本的 概念作为最优价格定价基础。此时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的差额,即边际利润为零。最大利润 时的销售价格即为最佳售价, 根据最佳售价确定价格的方法称为最优价格定价法。 也称边际 成本定价法。 市场定价策略 (一)需求导向的定价策略 (1)弹性定价法,价格弹性是定价中很关键的因素,弹性大小是以弹性系数来表示的。 设 P 和 Q 分别代表初始的价格和需求量,P1 和 Q1 分别代表新价格和新需求量。其弹性系 数表达式为:E = (Q1-Q)/Q÷(P1-P)/P 弹性系数 E 是以绝对值来表示的,但是它的分子和分母都必须以百分数表示,是变动比率。 弹性系数︱E︱大于 1, 价格的提高或者下降与销售收入的增加或者减少总是呈反方变化的。 弹性系数︱E︱小于 1,价格的下降或者提高与销售收入的减少和增加方向完全一致。 若弹性系数︱E︱=1,价格提高或者下降的百分比与销售量增加或者减少的百分比是相同 的。因此销售收入始终保持不变。 (新价格) P1=P+(Q1-Q)P÷Q×E =P[1+(Q1-Q)÷(Q×E)] (2)心理定价策略:①尾数,整数定价②心理折扣定价③习惯性定价④声望定价 (三)新产品定价策略 1.撇脂策略,由于新产品在投放市场初期销售市场比较容易开辟,也不存在竞争对于,此 时可以用较高的价格, 在市场扩大时或产品趋于成长阶段后再逐渐降低, 此策略可以保证初 期就获取足够的利润,便于迅速收回投资。撇脂策略只能是一种短期性策略。 2.渗透策略,在新产品试销初期先制定较低的价格,以占有市场为主要目的,得到市场的 认可后,再逐步提升价格,缺点是投资回收期长,比较适合于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弹性也大 的产品,所以说这是一种长远的的定价策略。 特殊订货的前提:1、闲置生产能力 2、市场需求变化 3、激烈的竞价 第一种情况,不涉及追加固定成本的。那么只要对方的单位售价大于单位变动成本,有单位 边际贡献即可接受特殊订货。 第二种情况, 涉及固定成本追加的情况。 追加的生产量所形成的边际贡献额必须大于固定成 本的追加额(或专属的固定成本) ,方可接受追加订货。 生产经营决策分析的方法:管理决策可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决策方案是几种结果 的一个,事先仅仅知道每种结果的概率) ;不确定性决策(决策方案为几种结果的一个,事 先也不能知道每种结果的概率) 。 (一)确定性决策分析方法 1、边际贡献分析法,比较各备选方案边际贡献的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管理会计则只要收 入大于变动成本,就会形成贡献。 在不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 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边际贡献总额, 就能够正确的进行择 优决策。在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首先应计算备选方案的剩余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减 去专属成本后的余额) ,然后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剩余边际贡献(或边际贡献)总额。 2.差量分析法,不同备选方案指标之间的差额叫“差量” 。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差量收入, 差量成本,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方法。 如果两个备选方案的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 则前一个方案为优。 反之差量收入小于差量成 本时,则后方案为优。差量分析法是针对特定的两个方案进行的,是一个“劣中选优”的方 法。零部件的自制与外购分析(已知业务量) 3.本量利分析法,根据各个备选方案的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来选定 特定情况下的最优方案的一种方法。 区别不同业务量水平, 各方案依据总成本最低者为最优。 可考虑采用成本平衡点的分析法来进行方案的择优选择,它主要用于业务量水平未确定情 况下的决策分析。用一个直线方程来表示即 y=a+bx,而成本分界点是指在该业务量水平时, 两个不同方案的总成本是相等, 在该业务量水平的上下方不同方案就会有不同业务量的优劣 区域。零部件的自制与外购分析(未知业务量) 亏损产品停产与否的决策分析, 亏损产品是否提供了边际贡献是关键。 如果没有提供边际贡 献则应该停产或者转产。 半成品深加工的决策分析, 计算出进一步加工后的预期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进一步加工时 所追加的成本。差量分析法,当(继续加工后的销售收入-半成品的销售收入)大于进一步 加工的追加成本时,应继续加工。 品种决策分析,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在这两种产品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关键 是看谁能够提供更多的利润。 经济订货量模型(也叫最佳订货量,用 EOQ 表示)前提条件: (看) 1.存货的年需要量和日消耗量都固定不变,采购单位成本也固定不变。 (即没有数量折扣) 2.订货提前期不变,即从开始订货的入库的时间不变 3.订货次数与订货成本成线性变化,储存成本与平均储存水平成线性变化 4.每批的订货 Q 都能够一次全部达到。 5.订货资金充足,仓库储量没有限制,供货,运输单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6.不允许存在缺货(即不需要安全储量) ABC 存货管理法 其中心是: A 类:资金成本大、数量小,作为控制的重点对象,经济订购批量法;C 类: 资金成本小、数量大,订货次数不宜过多,双箱控制法(以物料的多少为简单判定依据) ; B 类:处于中间,加强管理与控制。 适时制存货管理(零存货管理) 中心:适当的时候,适当的量。核心是降低存货。 在适时制下,库存是没有替代品的,其所生产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必须是合格品。因此,生产 库存不仅提高了对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要求,而且也提高了对承运人运输质量的要求。 适时制的战略意义: 存货管理的方式对于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建立起长期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 的意义。适时制系统有助于企业重新定义并改进作业流程,通过优化价值链,达到降低成本 的目的,从而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适时制作为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下的一种存货管理制度,在 降低库存成本,节约资金,提高生产率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因而,适时制系统的目标就是 追求“零存货” 。消除非生产时间和无效率的非增值作业。 适时生产系统的创建者的目的正是在于消除这些非增值时间及其间作业, 减少浪费, 缩短时 间, 使产品生产周期等于生产过程对产品实际加工的增值时间, 从而整个生产过程得以不间 断地进行。 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型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 (1)传统库存管理假定对物料的需求是稳定的,因此,每次物料的需求量都要小于订货总 数。对物料的需求是不均匀、不稳定的。 (2)在实际的生产中,各项物料的数量必须进行 合理的配备,才能制造装配成产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物料数量不匹配的状况。 (3)在经 济批量法库存管理中, 库存一旦低于订货点或消耗时, 就立即发出订货, 以保证一定的存货。 不以需求而定的方法在需求间断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大量的库存积压。 总之,采用经济批量模型进行存货管理过于粗放、简单。 零存货与经济订购批量的不同点: 经济订购批量, 目的在于确定适当的订货批量或生产批量, 以使存货保持在适当水平, 使存货成本与购货成本之间取得平衡。 经济订货模型主要在存货 的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之间进行折衷,订货提前期通常偏早,从而形成库存积压,造成资金 的无效占用。另一方面,又由于需求的不均衡,还会造成库存的短缺,又给生产造成损失。 对产品存储成本的估计.在经济订货模型中被严重地低估。 零存货下, 企业的存货管理是采取无存货控制。 对购货的要求必然是减少每次的订货数量. 从 而增加订货次数,对生产的安排则要求减少每次投产数量,增加投产批次。 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中为什么使用现金流量指标而不是利润指标 (1)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科学的投资决策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的确定为不 同时点的价值相加及折现提供了前提。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购置固定 资产付出大量现金时不计入成本; 第二, 将固定资产的价值以折旧或损耗的形式逐期计入成 本时,却又不需要付出现金;第三,计算利润时不考虑垫支的流动资产的数量和回收时间; 第四,只要销售行为已经确定,就计算为当期的销售收入,尽管其中有一部分并未於当期收 到现金;第五,项目寿命终了时,以现金的形式回收和固定资产残值和垫支的流动资产在计 算利润时也得不到反映。考虑到这些,就不能用利润来衡量项目的优劣,而必须采用现金流 量。 (2)用现金流量才能使投资决策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因为:第一,利润的计算没有 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存货估价、费用摊配和折旧计提等不同方法的影响。第 二,利润反映的是某一会计期间“应计”的现金流量,而不是实际的现金流量。 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 集权管理,所谓集权管理,就是把生产经营决策权较多地集中在企业最高管理层,而下属单 位则从事执行工作。 分权管理, 所谓分权管理, 就是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同相应的经济责任下放给下层管理人 员,使下层管理人员对日常经营活动能作出及时有效的决策,以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责任会计:责任会计一词源自西方,它是指以企业内部的各个责任中心为会计主体,以责任 中心可控制的资金运动为对象, 对责任中心进行控制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 责任会计是在 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与企业组织机构相适应,在分权管理的条件下。为适应经济 责任制的要求,将企业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并建立起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 以权、责、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评价和奖惩为内容,通过信息的 积累、 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是把会计资料同各责任中心经济活 动的规划、控制、评价与业绩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整套会计制度,也称责任会计制度。 责任中心的定义: 是指根据其管理权限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能反映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企业内部单位。 责任中心按其控制区域和责任范围的大小划分,基本上有以下四种形式,即成本中心、收入 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只对成本或费用负责的责任中心。其特点是:(1)只对生产经营过程 中投入的成本或费用负责,无需对利润情况和投资效果承担责任;(2)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 任;(3)只对责任成本进行评价和控制。分为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 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是指对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它常被称为战略经营单位。由于利润等于 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所以利润中心实际上既要对收入负责,又要对成本费用负责。利润 中心属于企业中的较高层次,同时具有生产和销售的功能。 利润中心的成本和收入对利润中心来说都必须是可控的。 可控收入减去可控成本就是利润中心的可控利润(即责任利润) 成为利润中心的关键在与是否有可控收入。 完全的自然利润中心成立的具体条件:产品销售权、价格制定权、生产决策权、材料采购 权。缺少任何一个我们就认为是不完全的自然利润中心。 人为的利润中心的特点是其产品只在企业内部流转,因而只能取得内部收入。 投资中心, 投资中心是对投资负责的责任中心, 是一个就本身投资基础的盈利能力对最高层 管理者负责的企业单位。其特点是既要对成本、收入、利润负责,又要对利润与投资之间的 比例关系、投资的效果、资本支出决策、存货储存量、顾客应收账款放账、坏账收回和材料 采购负责。投资中心同时也是利润中心。 可控成本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责任中心有办法知道将发生什么样性质的耗费;2、责任中心有办法计算它的耗费; 3、责任中心有办法控制并调节它的耗费。 成本中心的考核方式(指标) : 目标成本降低额=目标(预算)成本-实际成本,降低率=降低额/目标成本*100% 如预算数>实际数.称为有利差异; 若预算数<实际数,称为不利差异。 利润中心: 可控边际贡献=营业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部门经理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部门经理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 部门边际贡献=营业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部门经理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部门经理不 可控但高层管理部门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部门经理贡献-部门经理不可控但高层管理部 门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 税前部门利润=部门边际贡献-分摊的企业共同费用 投资中心: 投资报酬率=利润(扣减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经营资产(投资额)*100% =(销售收入/经营资产)*(利润/销售收入)*100%=经营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剩余收益=营业利润-(经营资产*规定的最低报酬率) 经济附加值(EVA)=税后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金总额) 如果经济附加值大于零,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或财富; 如果经济附加值小于零, 说明企业不仅没有创造价值或财富, 甚至连金融市场一般预期收益 (机会收益)都无法获得; 如果经济附加值等于零,说明企业只获得了金融市场一般预期收益。 平衡记分卡 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 系统考虑企业业绩驱动因素、 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一种战略业绩评价系 统;同时,它又是一种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相结合、动态实施企业战略的战 略管理系统。 综合记分卡业绩评价方法认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且存在逻辑关系的关键因素有 财务(投资者观点) 、客户(客户观点:客户满意) 、内部业务流程(内部观点:核心流程) 、 学习和成长(长期观点)四个方面。
成本管理会计期末重点整理——提供以文本文档的格式的各类文档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管理会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